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在职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在职研究范文1
参加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学生需要有学士学位,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以同等学力申硕的形式继续攻读在职研究生的学生,不需要学士学位。同等学力申硕只需满足在职人员学习知识技能,国家另外开通的学习渠道,在职人员在专业选择上可以有法律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不参加申硕考试的学员,最终可拿到院校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具备申硕资格的学生拿到硕士学位证书。
山东金融学教授开课
金融学在职研究范文2
大数据科学与应用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在大数据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等专业也同样培养大数据方面的研发人才,而这些专业在培养大数据人才时往往有明显的专业属性。大数据在职研究生目前的技术岗位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平台开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运维四个岗位上。
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硕士考研的初试科目通常为四门,总分为500分。该专业考研初试科目分别是三门全国统考公共课和一门专业课。公共课为外语100分,政治100分,数学150分,专业课为计算机基础综合150分。专业课通常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而复试形式和命题因各校方案而异。
(来源:文章屋网 )
金融学在职研究范文3
关键词:中小企业民间融资 法律规范 信用建设 民间金融机构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60%,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促进市场竞争、增进市场活力、推进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却始终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企业竞争力弱和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以及银行的高度商业化,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本为希望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分析,揭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1 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必然性
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渠道是由中小企业自身资金需求特点及民间融资特点共同决定的,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起来。截止到2012年,中国的中小企业达到四千多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60%,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这表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方,需要大量资金来发展壮大。然而,中国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门槛高,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难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因而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而中小企业经营能力弱、风险高,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期限短,在市场定位和规模上难以得到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青睐。因此,正规金融渠道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而民间资金供给数量又那么巨大。据测算,截止到2012年1月,中国的民间融资规模超过4万亿。
2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现状
2013年1月,《世界经理人》网站发起了“2013中小企业融资调查”,参加投票的有1257名中小型企业经理人,其中约60%为高管,通过他们对民间融资问题的投票,笔者总结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现状。
2.1 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依赖性偏低
各地区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渠道的依赖程度不同,但普遍偏低(见图1)。
图1显示了认为民间融资是主要渠道的受访者比例。很明显,中小型企业对民间融资的依赖程度受地区因素影响比较大,而且总体上偏低。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有两个:一是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差,较难获得融资;二是中小企业对于民间融资渠道比较慎重,不愿意承担无法偿付高额债务的风险。
2.2 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持谨慎态度
现阶段,中小企业选择融资渠道时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高利率;二是容易产生纠纷;三是往往只能借到所需资金总数的一部分。才导致中小企业慎之又慎。同时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通过民间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存在困难的比例为99%,足以证明现在民间融资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
3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是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难,所以民间借贷渠道对中小企业来说很重要;另一方面,民间金融市场存在利率高、不可靠、投机纵横、缺乏监管的问题,需要国家对它进行规范。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中小企业和民进金融都存在问题,才会有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难的现实。因而,分别分析中小企业和民间金融的问题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①金融市场不够健全,融资渠道狭窄;②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③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比较薄弱,信用担保机构商业化运作程度较低;④相当一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够活跃,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制度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等等,都使中小企业面临成长的困惑。
4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问题解决办法
4.1 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鉴于自身规模弱势,中小企业之间应当培养与经济合作关系或者有友好往来关系企业的互助。在一个中小企业融资时,其他企业相互帮忙,提供保证或担保,促进民间融资的实现。培养无形资产,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外信息披露力度,提供全面、真实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企业信息,提升自身信用水平。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信誉得到提升,才会提高融资效率,降低成本。
4.2 整合民间资本,组建民间金融机构
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必须使其浮出水面,赋予其法律地位,并接受监管机构监管。对中介形式的民间借贷规范,国家可以准许并引导民间资本组建私人银行或其他金融组织,并对其服务对象进行明确定位,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4.3 完善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民间融资法》,对合法的民间融资行为进行详细界定,并对正规的民间融资机构出台鼓励措施,促进民间金融的发展。设立民间融资专项法律,对信用管理行业协会进行规范,设立民间融资配套法律。
4.4 完善民间金融监管机构建设
4.4.1 设立民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在民间金融监管问题的处理上,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民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对民间金融体系的微观监管,包括对民间金融活动和民间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以及民间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做到依法监管。
4.4.2 加强对民间金融市场利率的监管
民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为民间金融活动划分大致的利率波动区间,实行差别监管;在赋予民间金融机构适当的制定利率权利的同时,对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督,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利率信号,就采取现场检查或者非现场检查的方式介入对民间金融机构的调查。
4.4.3 加强对信用管理机构的监管
要使信用评级机构真正公正地对民间借贷对象评级乃至对全国企业评级,就要加强对它的监管。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有必要设立信用管理系统,强制要求信用管理行业加入,实时录入所有资金流动情况,以便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对整个信用体系的监管。在民间融资问题上,征信管理委员会对民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协助,进一步完善对民间融资行为的监管。
5 结论
总之,造成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风险高、规模小原因以及民间金融利率高、不可靠原因,又包括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所需要的健全的经济环境的缺失。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尝试提高,才能让企业逐渐突破资金短缺屏障,实现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运行,社会信用的整体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顺利完成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赵玉珍.构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化解融资难题[J].金融与经济,2012,7:51-53.
[2]陈佩莉.民间融资的规制现状和制度创新[J].法制博览,2012,6:6-7.
[3]应洪斌,陈若如.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2,3:85-88.
[4]李柯庆.民间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安徽大学,2010.
[5]James R.Barth.SME financing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Iternational Atlantic Economic Society,2011,39:19-27.
金融学在职研究范文4
关键词:金融结构;普惠金融;金融实践
一、引言
金融就是价值的流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交易频繁程度反映着经济的繁荣程度。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国际金融体系失衡的问题。和国际情况一样,国内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失衡,“二元”结构使得贫富差距加大,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金融沙漠化。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金融的发展滞后,同时金融发展的滞后又使得地方发展缺乏充裕的资金的支持,限制了其缩小发展差距,二者形成正反馈效应,恶化形势,形成恶性循环。随着G20的召开,立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普惠金融再次被提上议程,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地分析普惠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剖析了普惠金融产生的背景,接着阐述了普惠金融的概念,然后概括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最后揭示了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对策。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中处于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掌握着世界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的权利。特别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元,这种地位给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美国既可以通过加印美元使美元贬值变相减轻举债压力、刺激出口,又可以通过增加流通中的美元来弥补财政赤字,转嫁通货膨胀的风险。借此,美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美国可以轻易地从全球范围内吸取资金、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很小,很难获得大量外界金融支持,在加上本国内的金融体系本来就不完善,阻碍其发展建设。
2.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
企业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在大型企业中,由于初始资本的庞大和企业自身累积盈余,所有者权益中的资金一般就比中小企业多得多。另外,在负债方面,企业融资的渠道更为广泛,既可以像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又有上市和证券融资渠道,同时还有国家地区政策上的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商业银行为了风险规避对其的贷款审核严格得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持。再加上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较低,无法获得大量金融支持。原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一直不够,近年来鼓励创业、创新,才开始有了一些政策倾斜。
3.城市和农村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进行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改革,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金融体系。而农村依旧进行中传统的农业生产,生产结构单一,更不用说完善的金融体系了。在这个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发展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这种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乡之间的金融关系也是二元结构的。首先,金融市场方面,农村的金融市场由国有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交易规模较小,对借贷的限制性较高,正处于金融需求旺盛时期却不能满足供给。而城市以及形成了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拥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城市的发展建设。而且国家金融制度也无法弥补城乡金融割裂的现状。城市金融的发展犹如滚雪球效应,发展越来越好,而由于资金的趋利性,农村金融的差距被放大。同理,大城市的金融发展也比中小城市的发展好,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比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好。
二、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一词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国际上通常称为包容性金融。这一概念是联合国于2005年“小额信贷年”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推动了普惠金融联盟(Alliance for Financial Inclusion,AFI)的成立。在2009年12月G20成立了普惠金融专家组,加强全球合作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等,在2010年6月通过了“创新性普惠金融的九项原则”。
而在我国,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发展普惠金融正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在2016年9月于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中,讨论了三个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实践的文件,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
普惠金融,是指能适当地、有效地、全方位地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农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与帮助,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服务对象上,多为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人群提供针对;在服务产品上,除了基础的支付结算、储蓄等金融服务外,提供合理的贷款、风险管理工具等产品;在服务特征上,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为弱势群体提供可负担成本的金融服务。
三、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
从理论和时间方面来讲,发展普惠金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1.理论意义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认为金融市场能自动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策、信息不对称、二元结构等问题,使得市场不能完全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发达国家、地区和富人往往处于金融市场的中心,拥有优势地位,更利于运用资金资源,攫取利益,使得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金融市场失衡。普惠金融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完善传统金融学的理论体系,为金融市场的平衡发展提供平理论支持。
2.实践意义
(1)有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金融资源的失衡问题严重,弱势群体能享受到的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加重了弱势群体的融资负担,也制约了区域均衡发展。普惠金融立足于使各阶层、各地区能共享金融服务,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2)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
在金融危机、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中暴露出了现代金融体系还是有待完善,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普惠金融有利于弥补金融沙漠化,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分配,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代金融体系。
(3)有利于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元结构使得金融发展两极分化,会形成断层,特别是基层不稳定,不利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而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底层建设解决这一问题,从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将金融服务惠及全民,促进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理论的创新实践。
(4)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均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普惠金融,使得公民都拥有这种发展权利,有利于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而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有利于促进经济多层次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这将有利于调动社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普惠金融发展实践
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由于普惠金融切合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在面对小微企业扶持、城乡一体化、西部开发战略的巨大金融产品、服务需求的背景下,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迅速。从2013年被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以来,迎来了巨大的发展。
1.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1)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普惠金融的法律体系,缺少对普惠金融的规范。就以民间借贷为例,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是还是存在很多法律上的争议。还有近年来火热的P2P,也还没有建立法律体系,规范其发展。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持。
(2)征信体系有待健全
在征信体系方面,从信用信息搜集范围来看,不管是金融体系趋于成熟的城市,还是相对较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信用信息已经全面覆盖到每个人。但是就信用信息丰裕度来说,征信体系以银行间的信用信息为主,较为单一,不能完整描述个人的信用特征、准确划分信用等级。
2.金融机构体系覆盖密集
以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的银行金融机构已经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密集覆盖,发挥各自在金融市场上的优势,建设农村金融网点,对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外,民间金融机构也积极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等新型金融机构,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完善了金融机构体系。
3.普惠金融认识薄弱
普惠金融是一个新兴概念,虽然现在已经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人们对于普惠金融的认识不够充分。原本在普惠金融就是针对于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的弱势群体的,但是这部分人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金融基础知识,更不要提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了,因此,普惠金融在推广中还是具有难度。
4.普惠金融仍存在风险
虽然普惠金融力图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缩小发展差距,但是普惠今天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普惠金融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扩大,使得低收入人群过度负债。
五、普惠金融发展对策
本文认为,普惠金融发展对策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金融基础设施方面、丰富支付清算体系、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风险提示。
1.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1)完善普惠金融法律体系
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规划进一步指出需加快建立发展普惠金融基本制度,确立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法律规范,健全普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法律框架,明确普惠金融服务供给、需求主体的权利义务。
(2)健全征信体系
从信用信息收集深度来看,不仅是基本的银行信用信息,而且有互联网、单位等多渠道的信息,有利于对个人建立全面深入的信用档案。扩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征信成本。
2.丰富支付清算体系
首先要完善传统的支付清算手段,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丰富支付手段。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移动互联时代,移动支付手段方便、快捷,使得在原有的线下或者计算机客户端的基础上,对支付清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支付目前已经成为了最具潜力的支付清算手段,再加上其便捷、成本低的特点,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助力。
3.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风险提示
加大对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渠道,充分普及普惠金融基本知识。特别是针对农民、贫困人口等人群中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通过进线上宣传与深入农村、社区等实地讲解等方式进行专项教育,确保普惠金融政策的传达,帮助其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重点加强对惠及人群的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在遇到金融案件时要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银娥,孙琼,徐文S.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与空间趋同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06:72-81.
[2]张晓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6,17:94-97.
[3]董昀,李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文献的探究[J].金融评论,2014,05:16-40+123.
[4]潘美丽.普惠金融视角下的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5:64-65.
[5]周孟亮,王琛.普惠金融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目标重构[J].农村经济,2014,10:54-59.
金融学在职研究范文5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美国;税收效应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概念。存款准备金可以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大部分。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授权中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央行,这个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按这个比率交存央行的存款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而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款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存款。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源自于英国。1854年英格兰银行执行清算职能后,所有商业银行都必须在英格兰银行开设存款账户,并成为一种传统,但是英格兰银行没有明文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那时的存款准备金并未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并非作为货币政策工具适用。美国于1913年颁布《联邦储备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该制度最初目的是为了保证存款机构日常的存款支付和清算。随后英国也于1928年通过《通货与银行券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20世纪30年代各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尤其是1929-1933年世界金融危机,以事实证明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性。同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践者开始意识到调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比保持其流动性更为重要。于是,以1935年美国国会授权美联储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为标志,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随着金融创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严重制约了金融市场的有效发展,它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已日趋下降。在许多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虽然存在,但是已不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现在大都取消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只是为了满足清算的需要,并不被迫要在中央银行上缴法定的准备金。种种迹象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金融与货币政策历史的产物,它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应。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职权范围内,规定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吸收的各项存款,要按照法定的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举个例子来说,当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时,商业银行每吸收10万的存款就必须向中央银行支付准备金1万元。存款准备金设立最初的目的是保持银行的清偿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追逐利润最大化,为追求利润他们倾向于将存款全部以贷款形式发放出去,但这会导致银行流动资产不足。当短期负债出现大量提存的需要,民众对银行的支付能力产生怀疑而随之出现挤兑现象,就会使银行面临破产而造成整个金融体系动荡。正是为了避免发生普遍的流动性和支付危机,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持其存款的一定比例作为准备金支付给中央银行。当商业银行无法应付大量的短期负债,他们能向“最后的贷款人”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避免破产。
二、西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
(一)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商业银行必须缴纳存款准备金的国家。美国经济在1873年、1893年、1907年的金融危机中清楚的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不能保证整个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在实践中,法定存款准备金逐渐暴露出其缺陷。自80年代开始,美联储采取措施逐步降低法定准备率。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于1993年7月即宣布以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美国采取累进准备金率,即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规模越大,则对应的准备金率也越大。净交易存款在850万美元以内无须缴纳存款准备金;净交易存款在豁免额度与低储备水平之间(850万—4580万)需要缴纳3%的存款准备金;净交易额高于4580万美元即低储备水平。需要缴纳10%存款准备金。这一政策减轻规模较小的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缴款负担。美联储对存款准备金余额实施可结转安排,即存款类金融机构在某一持有期内持有超过其要求的部分可以按照一定比例作为下一期(或几期)的准备金,等额的透支也可以在下几期弥补。这一安排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的缓冲作用,缓解存款类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压力。
(二)欧洲存款准备金制度。欧洲中央银行于1998年7月1日正式成立。欧洲央行是为了适应欧元发行流通而设立的金融机构。尽管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框架中仍包含有最低法定准备金要求,但并没有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当作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在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和瑞典。存款准备金更是可有可无的政策工具,有些中央银行完全取消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都降低到只满足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
三、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原因探究
根据美国、欧洲各国的具体事例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各国虽然具体国情有所不同、制度的具体变化有所不同,但都从根本上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使用。虽然各国可能出于不同的考虑都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但是纵观各国的变化,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原因:(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存在不足。作为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它的作用是三者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力也极为巨大。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猛烈,即使法定准备金率的较小变化,也会带来货币供应的较大变化,因此货币当局很难通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对货币供应进行微调。而且,以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来控制货币供给的作法,会对超额储备较低的银行造成流动性不足的影响,使所有银行机构产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它们的流动性管理更为困难。同时,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影响,所以,不适于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频繁调整准备金率也不利于货币的稳定。因此。这对金融业的发展非常不利。金融界要求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呼声一直很高。(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税收效应。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固有紧缩效应也导致该制度逐渐被放弃。首先,由于多数国家对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或付较低的利息,缴纳法定准备金就类似一种税收,即“存款税”,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也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这就引发金融机构及市场融资行为因逃避纳税而不断创新。因此,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寻求各种创新方式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这导致中央银行准备金制度约束力的弱化。(三)法定存款准备金作用的改变。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建立的任务是保持银行流动性。随着社会、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控制货币供给量,但由于西方国家金融市场是开放和高度发达的,货币当局想要完全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来源几乎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效果高度依赖于社会公众的“货币幻觉”。故而,即使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货币供给的控制在理论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相差甚远。(四)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在美国经济的带领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最重要特征是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结果是技术进步加快,全球性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全面下降,世界经济处在全面的通货紧缩之中。
四、西方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各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内外部各种原因,不断降低甚至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自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西方各国经济没有完全复原。2010年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更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打击。危机的结果是世界经济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将进入紧缩周期。面对经济紧缩,西方各国需要刺激投资和消费,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大流动性。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上升是没有理论支持的。那么这一制度是否会在西方完全消失呢?本文认为,该制度在西方已发展百年,相对趋于一个稳定状态,美国、欧洲等国家仍将保持现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使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减弱,但不会彻底消失,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法定存款准备金仍存在部分功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仍起着一定的功能,主要功能有三大点。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实际上代表着中央对准备金的主要需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来调解因自身因素而引发的流动性供给变化。第二,存款准备金最重要的功能是确保银行体系的清算需求,保留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为了确保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得以实现。第三,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大多无息或低于市场利率,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收入来源。在欧洲央行并没有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当作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但仍实行最低法定准备金,其主要目的有两个:(1)稳定货币市场利率。(2)扩大银行系统流动性的结构性短缺。(二)不同国情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不同适用。虽然加拿大等通货膨胀国家能够完全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基于这些国家比较特殊的金融结构的。由于直接清算人的数量很少,加拿大银行只要与特定的商业银行保持紧密的联系,就可以大致估算出银行体系对清算余额的需求。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以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目标,较低的法定存款金水平既能减缓存款准备金制度对货币市场的巨大冲击,又维持了本国的清算和税收收益。因此,在其他国家,这一制度仍将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克尔·G.哈吉米可拉齐斯,卡马·G.哈吉米可拉齐斯.现代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小荣,尹继志.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与操作特点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3).
[4]范从来,朱恩涛.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演变的货币政策视角分析[J],2006(12).
[5]彭兴韵.全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05(3).
[6]齐藤美彦.日本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演进[J],日本学刊,2008(1).
[7]严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J],中国市场,2010(31).
金融学在职研究范文6
摘 要: 学生逃课、厌学等现象背后是学生的学习倦怠。本文围绕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分别从概念、结构和测量、影响因素及后果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学习倦怠 情感耗竭 效能感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15年对29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指出,84.7%的受访者坦言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逃课是学生在学习倦怠状态下的极端行为反应。现有研究围绕学习倦怠的起因、作用机制、可能的后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1.倦怠和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
对学习倦怠的研究源自工作领域的职业倦怠现象。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留意到从事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极度压力导致一些身体、情绪及精神上的病态症状,他用“倦怠(burnout)”一词描述这种状态。根据他的界定,倦怠是指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使得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系列消极症状,比如情感和生理耗竭、对服务对象丧失耐心、工作成就感降低等。很明显,倦怠是一种非正常状态,长期的倦怠必然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或者其他负面后果[1]。
学习倦怠(academic burnout)是倦怠现象在学习领域的体现。正如Aypay描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担和其他心理因素,体验到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的状况[2]。处于学习倦怠状态下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情消失,甚至逃课,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等。
2.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
根据Maslach[3]的观点,工作中个体发生倦怠,通常有以下三方面表现:
第一,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由于工作上长期过度的需求超过个人情绪资源所能负担的范围,个体开始出现情绪耗竭的现象。
第二,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由于情感耗竭,个体开始有意识地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面对真正的自我,企图以疏离的态度来划清自己与工作的界线。
第三,低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个体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工作态度与原来的工作期望之间存在差距,于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没有足够能力完成任务,同时代之以负面态度进行自我评价,最终导致个人的成就感渐渐丧失。
Maslach与Jackson于1981年开发出Maslach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3]。该量表从三个维度测量工作倦怠: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包括22个项目,其中“情感耗竭”9个项目,“去个性化”5个项目,“低成就感”8个项目。采取Likert七点自评式方式作答,从1到7,“1”表示“从来没有”,“7”表示“每天都有”。后来,他们又对MBI进行了修订,编制了Maslach倦怠量表――通用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1 Survey,MBI-GS)。该量表对原来的量表做了两个地方的改动:一是将“去个性化”维度改为“讥诮态度(Cynicism)”维度;二是从原有的22个项目精简到16个项目。
学习倦怠的测量基本参考Maslach的工作倦怠测量方式。相关研究在MBI-GS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结合学校环境编制学习倦怠量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chaufeli等人于2002年编制的Maslach倦怠量表――学生版(Maslach Burnout Scale-Student Survey,MBI-SS)[4]-[5],该量表是参考Maslach倦怠量表的通用版而开发的学生版本。
另外,有研究者根据样本国家的文化情境进行了部分调整,比如Lee等人编制的韩国学生学习倦怠量表(Korean Academic Burnout Inventory,KABI)[6]。该量表考虑到韩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将学习倦怠分为四个维度,即情感耗竭(exhaustion)、低效能感(inefficacy)、讥诮态度(cynicism)、愤世嫉俗(antipathy)。
在国内,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测量采用最普遍的是连榕、杨丽娴和吴兰花[7]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低成就感。
3.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可分为学习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
3.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集中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例如自我效能感、核心自我评价[8]、成就目标[9]、动机[4]、人格[10]等。有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越弱的人,越容易产生学习倦怠[4][9][11]。人格与学习倦怠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关系。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维度中的“神经质”“外倾性”“责任心”均与学习倦怠状况有关。其中,神经质水平高的学生是学习倦怠发生的高风险群体,外倾性和责任心水平高的学生则有着更积极的学习状态。除了个性心理特征因素,还有一些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与学习倦怠有关,如年龄、性别等。近年来,有研究者将个人因素拓展到个性心理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外的个体学习方面。研究显示,学生的学习策略也是学习倦怠发生的一个致因,学习策略水平越低,讥诮态度越严重[12]。
3.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以调节因素的身份出现。环境因素包括学习、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
(1)学校层面主要集中为对大W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如学习压力、专业认同、教育导向等。研究显示,学术型教育模式比职业型教育模式更易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倦怠[5];专业认同度越低的学生,其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11];学习中的压力事件对学生的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影响[13]。
(2)家庭层面主要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庭氛围、是否有留守经历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低的学生更易产生学习倦怠;童年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更易发生学习倦怠[14];家人的积极关注,尤其来自于父亲的积极关注,能降低学习倦怠发生的可能性[15]。从国内外情况看,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似乎在国外研究中较为罕见,这可能与留守儿童的特有现象有关。
(3)社会层面的因素主要是人际关系因素,比如所感知到的社会支持[16]、同学圈等。同学群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同学群中有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则该学生发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会降低。
4.学习倦怠的后果
长期的学习倦怠状态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少量的几篇文献正尝试探讨学习倦怠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联系。
May、Bauer和Fincham[17]的研究显示,学习倦怠能有效预测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他们分别进行了两项研究,第一项是采取跟踪调查的方法,对790名样本学生连续3个学期的跟踪分析,发现随着学习倦怠水平的增加,学生学习成绩会明显下降。第二项是选取331名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习倦怠会导致信息处理障碍和注意力障碍,进而导致认知能力减退。何香仪对吉林省四所地方高校1170名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同样证实学习倦怠对学习成绩有显著负面影响。
May等人的研究显示[18],学习倦怠是导致年轻人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他们通过对美国一所大学40名在校大学生的分析,发现长期的学习倦怠会造成人体动脉和静脉血液功能失调,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该研究结论说明,学习倦怠不仅仅会造成情感和心理上的问题,而且会产生生理上的不利影响。
5.现有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分别从不同层面探索了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5.1拓展倦怠的维度,从多视角审视学习倦怠现象。可进一步结合倦怠的严重程度、来源、对象、表达形式等不同维度,对倦怠进行细分,这将有助于更全面认清和识别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
5.2从不同层面系统分析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发生的过程机制。现有研究集中从心理层面对学习倦怠状态的发生进行解释,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的因素,目前明显不足。
5.3辨识学习倦怠发生的机理,提高学习倦怠问题应对措施的针对性。现有研究还需要更大量的对学习倦怠发生过程模型的实证检验。同样,也需要辨识学习倦怠模型的适用背景,比如不同年级、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等群体的有效性。
5.4跟踪剖析学习倦怠的演变趋势及所产生的结果。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压力下的一种低迷状态,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种低迷状态的持续性和趋势如何,是会愈演愈烈,还是会到了某个临界点因某种因素的干扰而停止?如果愈演愈烈,还会有哪些负面后果?如果出现转折,是哪些因素在哪个临界点上发挥了作用?这些需通过深入观察,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应对。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4.
[2]Aypay,A.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Burnout Scale for Grades 6-8:A Study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Educational Sciences:Theory and Practice,2011(11):511-527.
[3]Maslach,C.,Jackson,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2):99-113.
[4]Salmela-Aro,K. and Upadyaya,K.School 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Demands-resources Model[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4(84):137-151.
[5]Salmela-Aro,K.,Kiuru,N. & Nurmi,J.The Role of Educational Track in Adolescents’ School Burnout:A Longitudinal Study[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8(78):663-689.
[6]Lee,J.,Puig,A.,Lea,E.,Lee,S. M.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Burnout of Korean Adolescent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13,50(10).
[7]B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26.
[8]Lian et al.Moving away from Exhaustion:How Core Self-Evaluations Influence Academic Burnout[J].Plos One,2014,9(1):1-5.
[9]石雷山,高峰强,王鹏,陈英敏.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6):1393-1397.
[10]张翌鸣,纪夏楠.职校学生学习倦怠与大五人格的相关性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23):121-125.
[11]张斌,周怡,蒋怀滨,蔡太生,邱致燕.学习效能感在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6):1121-1123.
[12]Bilge,F.,Tuzgol Dost,M.&Cetin,B.Factors Affecting Burnout and School Engagement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Study Habits, Self- Efficacy Beliefs, and Academic Success[J].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2014,14(5):1721-1727.
[13]王丽,刘珍,谢祥龙,谷传华,吴财付.希望在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倦怠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1068-1070.
[14]杨小青,许燕.童年期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22-723.
[15]谭华玉.家庭环境、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相互关系-基于广东省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6):59-62.
[16]刘在花,毛向军.学习压力对在职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1):79-84.
[17]May,R. W.,Bauer, K. N. & Fincham,F. D. School Burnout:Diminished Academic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J].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42: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