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学研究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学研究方法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1

0 引言

 

MOOC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1]。2011年秋大规模在线课程风暴被掀起,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入驻中国[2]。2013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与美国MOOC平台签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了15门在线课程,MOOC这种以短视频方式学习的在线课程正在受到学习者的青睐[3]。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而言,慕课时代的到来无疑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4]。它以现代立体化教育技术为依托,利用网络为媒介,提供多层次、多用途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慕课时代的到来是信息化教学的新成果,它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从慕课的课程体系形式中汲取灵感,从而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新途径[5]。

 

1 慕课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慕课时代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倡开放性教育,强调资源共享与平等,以开放性、系统性、交互性和规模性为特点[6]。它的课程主要由小视频构成,简短精悍,能够满足学生移动访问和碎片式学习的需求。课堂练习嵌入在小视频中,学生只有回答正确才能继续上课,这有点像游戏冲关,游戏化的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每个视频下面都有一个讨论板,允许学生针对视频内容在页面内进行讨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每门课程提供独立的课程论坛,学生可以在线咨询老师,教师可以答疑、通知,以及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其他互动、沟通和交流。这种在线课程模式极大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知识框架体系。

 

1.1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在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种通识的教育,它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软件工具的操作技能上,还体现在学生计算机程序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材,统一授课进度计划,统一课程标准,授课方式传统单一,尽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而“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开放、自主、个性化以及更具创造力的教学理念为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契机。

 

1.2 慕课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教师利用慕课的平台,把优质课程拿过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运用这一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该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方向[7]。

 

慕课不同于网络公开课、微课,它互动性更强,真正实现“翻转课堂”,教师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这一模式将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学习也将变得更加有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中可以汲取慕课设计中的精髓,从而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模式。

 

2 慕课时代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创新改革探索

 

2.1 慕课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课堂将逐渐信息化,实践性视频将充溢学生的时间,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可以在家中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教师通过了解学生,能够分析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教师的教书职能在信息化过程中逐渐被告弱化,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职能将逐渐被强化。教师需要指导、鼓励和督促学生完成在线学习,改变传统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教法。教师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督促者。

 

2.2 慕课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课程接受者,权威的执行者,作业的完成者。而随着慕课的到来,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宰者,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自定步调,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的时间与场所,在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小组成员和教师积极互动,全身心的参与课堂教学,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的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的学习准备情况、自己的时间,注册自己需要的课程。完成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如果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甚至有可能取得证书乃至学分。在线课程直面学生、市场的考量与选择,教学质量评估在自由选择的市场环境中变得简单而公正,学生用投票来评估教学质量变得通行无阻。在线课程让高校课程与教学质量不再是单一校园内的事情,而在全球范围内变得透明、具体。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慕课(MOOC)的出现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基于慕课(MOOC)时代下的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使学校组织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学习时代的到来已被广泛认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建构新型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满足学生自我学习需求,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慕课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能促进学校改善教学体制和方法,是教学改革探索道路的孵化剂。但如今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学生纪律散漫、学习积极主动性差等诸多问题,仍然是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需要注重和解决的问题。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2

【关键词】中职 畜牧兽医专业 示

范性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79-03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是农业大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畜牧业历来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体产业,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广西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畜牧业经济科技含量低,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能很好适应行业发展等,已严重制约着广西畜牧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畜牧兽医科技进步,因此除加大力度对在职的畜牧兽医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创新培训提高外,还要对现在校就读的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的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加强其畜牧兽医专业的建设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据初步统计,中职在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占大中专畜牧兽医专业在校生70%。因此,加强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研究尤其显得突出和必要。本文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为例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进行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正确定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职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部在2010-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不断增强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那么作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如何定位?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6年多来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就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畜牧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广西畜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确立“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逐渐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几年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在畜牧兽医专业建设中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形成了如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积极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然后1年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这种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学生第三年通过到企业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边工作边学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训练,直接体验到职业岗位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的熏陶,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培养模式能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作用,密切了校企关系,强化了就业基地的培育,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实施“校中厂”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专业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几年来,学校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筹、企业参股”等形式筹集资金,在校内建设了畜禽养殖场、动物医院等生产性“校中厂”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学习专业岗位技能,真正做到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逐步实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选择了一些区内外优秀企业,如扬翔集团、春茂集团等,校企共同育人,订单企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数量,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目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这种订单式的学生占专业学生15%左右,“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试行,为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积极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家畜饲养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实施“职业技能证+中职学历证”“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持多证毕业,在企业各工作岗位的应聘时增加了竞争筹码。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与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促进课证融合,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双证制”学生占专业学生95%,毕业时取得双证,成为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改革

根据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从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广泛开展专业调研,本着“突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原则,构建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改革上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改进,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上遵循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实用为原则,专业技术课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程化,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目标。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调查畜牧兽医专业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在具体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对行业工作过程化探究,筛选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根据职业成长与认知规律将整合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将原来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进行重新构建,按岗位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相适应”等方面作为衡量新课程体系建立的标准,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动物疾病防治岗位设计出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猪、牛、羊、禽)疾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四个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课程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以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知识相对接,实践技能与岗位技能相对接,学生素质与职业素养相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能同时满足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共赢的目的。

(二)重视德育课教学,创新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德育课、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交、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团结协作与环境适应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开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三门德育课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德育这一主线,将德育贯穿在各课程教学中。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为载体,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对语文、化学、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程度、行业需要进行改革、调整,并与时俱进确定教学内容和标准,促进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使文化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如语文应加重应用文写作的比例等,以调动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积极性。

(三)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除进行教学内容精选组装外,还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的教学新法,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要突出一个动学,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凸现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修炼身心、磨炼意志、锻炼体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每种教学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特点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要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专业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组织专业教师主编、副主编、参编《猪生产》、《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6部国家和农业部规划教材,编写校本教材1部,在专业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们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基础理论适度,满足行业、企业发展要求,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编写的教材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定和推广,教师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业务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此外,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工作过程导向编写了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书、习题集,开发和制作了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多媒体课件,利用教学软件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组合成一体,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营造了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氛围,初步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突出了专业特色。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专业教师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的实施者。多年来,学校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有计划、有措施、有经费保证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开展了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培养计划,如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岗位培训,其中参加国家级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培训4人;第二,强化教师实践技能训练,每年都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1个月以上的生产实践,使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第三,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编写教材著作和,仅2008年以来,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就承担了教育厅、水产畜牧兽医局教改、科研项目7项,发表教育教学和专业论文20余篇;第四,聘请相关企业、行业技术专家5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第五,学校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教师普遍树立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初步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枝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学校有畜牧兽医专业教师1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3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7人,“双师型”教师11人;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名师,1人被广西教育厅批准为自治区名师培养工程人选,专业教师数量和质量要求上都远远超过了示范专业要求,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基地是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场所,是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按照示范专业的建设要求,对校内实验实习场所进行整体规划,建设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实训环境,确保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本专业生产性、技术性的各种规范性实训。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由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大楼、校内畜禽养殖场、动物医院和校外实习基地组成。

其一,新建设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大楼设置了16个实训室,基本满足了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各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

其二,按生产企业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在校内建设了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培养职业素质,锻炼能力,提高技能,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其三,完善动物医院的建设,在满足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能积极对外开展畜禽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还结合教学带领学生为附近养殖场、专业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解决养殖户在防治疾病中碰到的问题,为畜牧业生产、农民增收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其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工学结合”的一系列政策等有关规定,制订一套完善的学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方案,做到规范管理,确保安全,互利共赢。积极选好了一批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规范、育人环境好的企业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先后与广东温氏集团等20个著名畜牧兽医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保证了常年可容纳500名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由企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技能训练,学校教师则担负起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学生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专业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专业师生提供了完善的教学、科研、实训的条件,在行业内有显著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全区同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其指导和示范作用。

六、学生素质的现状及素质教育的方法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作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可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就业技能素质等6个方面。据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素质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热爱本专业,诚实守信,学习态度端正,能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能正确对待就业等。但部分学生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较差,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薄弱,厌学、自卑、失落等现象令人忧虑,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与社会所期望的素质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致使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此,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应采取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第一,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人文课程,并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引导和感染作用。第三,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要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广泛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第四,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改革实验、实训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把学做人和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五,通过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达到教、学、做合一,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通过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学术讲座、专业教育等途径加强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建设,打造学生科学和人文品位的专业精神,逐步建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总之,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经过多年示范性建设,潜心探寻,无论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建设与企业、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性规划,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滞后等,加之中职畜牧兽医专建设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这些都有待今后在专业建设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 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禽疾病;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S8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299-01

农村从事畜禽养殖的人较多,但受养殖规模和文化素养的影响,真正全面掌握畜禽养殖知识的人较少[1],大多数养殖户仅凭借经验进行养殖,其畜禽疾病的防疫知识掌握不足,畜禽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因此乡镇畜牧兽医站应重视基层兽医对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畜禽疾病的防治管理十分的必要[2]。本文就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禽疾病防治策略和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报告整理完毕,详情见如下报告。

1 调查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上半年五合乡的1 000只畜禽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畜禽疾病防治干预,择取2013年下半年五合乡的1 000只畜禽作为实验组,给予针对性的畜禽疾病防治干预,并对比2组的畜禽疾病发生率和畜禽健康评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畜禽疾病防治干预,简单地为村民普及疾病防治知识,及时诊治相关畜禽疾病即可。试验组给予针对性的畜禽疾病防治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加强基层兽医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兽医的诊治水平。定期对基层兽医进行培训,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兽医的诊治能力,由于基层兽医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通过科学的培训、阅读书籍等手段促进基层兽医诊治水平的提高,并定时对兽医进行常见病诊疗及疫病防制技术的考核,增强基层兽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兽医在诊治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和探究问题,可以组织兽医进行定期的交流和沟通,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1-2]。

1.2.2 加强引导,提高畜禽养殖户的防治意识。加强健康宣传和教育,邀请畜禽疾病防治专家召开疾病知识宣传讲座,采用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方式为民众讲解畜禽疾病的防治方法和重要性,强化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发放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手册,并鼓励民众积极提问和讨论,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科学养殖水平[3-4]。

1.2.3 强化监督力度,提高基层兽医疫病防治的积极性。乡镇畜牧兽医站应加强畜禽疾病防治的监督力度,制定目标考核责任,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对各村的畜禽疾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并进行奖惩[5-6]。

1.3 观察指标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畜禽疾病发生率、畜禽健康评分(总分为100分)进行观察。

1.4 数据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若2组数据间的P值小于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疾病发生率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施有效的预防对策之后,五合乡畜禽疾病的发生率有明显的下降(P

2.2 畜禽健康评分

试验组的畜禽健康评分为(87.09±10.23)分,对照组的畜禽健康评分为(74.04±10.54)分(P

3 讨论

农村是进行畜禽养殖的主要场所之一,养殖一般以农户为单位,养殖规模较小,养殖数量较少,但是养殖户受文化素养低及养殖知识缺乏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控制畜禽疾病的发生率,不能及时对畜禽疾病进行预防和诊治,导致其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养殖积极性也迅速下降。因此,乡镇畜牧兽医站及时对畜禽疾病进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然而,传统的畜禽疾病防治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盲目诊治和盲目用药两大问题,大多数兽医对畜禽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仅凭借单薄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的经验,专业性相对不足,容易导致误诊及错误治疗的情况,其畜禽疾病发生率得不到良好的控制。针对性畜禽疾病防治干预主要包括加强基层兽医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兽医的诊治水平;加强引导,提高畜禽养殖户的防治意识;强化监督力度,提高基层兽医疫病防治的积极性等主要手段。以上措施的实行,进一步增加了养殖户的防治意识和防治能力,从源头上减少了畜禽疾病的发生。基层兽医是进行畜禽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主体,提高基层兽医的诊治水平,并给予其培训,明显提高了基层兽医的防治水平,提高了基层兽医服务的积极性,减少了畜禽疾病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上半年进行常规防治的对照组其畜禽疾病发生率为10.20%,远远高于下半年进行针对性防治的试验组(P

4 参考文献

[1] 姜浩.探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防治畜禽疾病[J].农业与技术,2015,35(8):177.

[2] 盛大森.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10):73-74.

[3] 郭国华.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当代畜牧,2016(5):94-95.

[4] 潘琪.基层兽医畜禽疾病防治现状及应对思考[J].当代畜牧,2015(17):31-32.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4

一、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中职淡水养殖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行业发展需要存在较大的距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要有较大距离。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产中专是高等院校水产专业的补充,培养的目标是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90年代中期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职业标准也要求水产类中等以上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以中级技能为主,据此,中职水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是渔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不仅要掌握“实用、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但目前一些中职淡水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仍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专的烙印,可谓高等院校的“压缩版”。只注重中等教育中“中等”的一般共性,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征,虽然增加了教学生产实践环节,但缺少足够的实践场地和具体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现不出中等职业学校淡水养殖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中等职业”层面的教育体现不够完善。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

(二)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要求相脱节。教学内容来自书本,而目前一些中职鱼类学教材基本上是参照大学水产专业鱼类学编写的,不是来自专业调查和岗位活动分析,而是按照与鱼类相关的知识来编写的,包括鱼类的形态结构、鱼类生态学和分类部分,有的内容在生产上用得上,但大部分内容是生产上很少用得到的。如分类部分,在课程里占1/3,但在生产中只涉及少数内容。形态结构部分,在生产中有用,但内容过多过细,缺乏直观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生态学部分没有注意将生产与教学结合起来。教材内容未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变化,一直沿用多年。所教的内容与生产需要相脱节,没有体现实用性,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较缺乏兴趣。

(三)教学方法不恰当。长期以来,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习惯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开拓性思维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更没有从实际工作任务中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通常是先上理论课,再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且理论课占的比例较大,实验课的比例少,没有真正结合生产需要上实训课,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学生没有接触到生产一线的情境,很难将课程与生产结合起来,不知道所学知识的作用,学习较缺乏目标,对行业较缺乏感性认识,较缺乏进入行业的激情。

二、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基于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对鱼类学课程进行改革。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中职淡水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应根据市场和职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根据社会调查,可将中职淡水养殖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淡水养殖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淡水池塘养鱼、网箱养鱼、苗种培育、病害防治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对鱼类学教材进行改革。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材料,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书籍。因此,应按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对鱼类学教材进行改革。一是删繁就简,删掉一些与生产无关的内容。如原来教材中鱼类骨骼系统部分内容很多,但生产中很少用到跟骨骼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应将其简单化。二是增加与淡水养殖生产有关的内容。如在鱼类分类部分,将原来纯粹学习鱼类分类的知识改变为常见养殖种类的识别及其生活习性;在鱼类生态学部分增加水质测定和生长速度测定等内容。三是增加教材内容的直观性。太多的理论文字内容,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容易也没有耐心去学习和理解,往往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材中应简略过多的理论内容,多用图片的形式来解说,使之生动直观,通俗易懂。四是尽量将国家职业标准中淡水水生动物饲养工、淡水水生动物苗种培育工、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等中级工的相关要求引入教材中,使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五是将生产实践中的工作任务提炼为教学中的工作任务并列入教材,以生产和生活案例引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学到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

(三)以岗位特点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按培养淡水养殖技能型劳动者的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是进行情境教学。鱼类学课程是淡水养殖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因此,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接受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在教学中,应注意设置与岗位相似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工作的情境。如在讲鱼类与环境的关系时,可在学校的养殖基地上课,模拟淡水养殖生产场所,让学生进行与生产过程相似的水质测定和观察水色等实训,启发学生思考水中温度、氧气、盐度等对鱼类的影响,以及思考养殖用水要求的各种环境因子的指标。二是进行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内容和实训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边讲解边实训。教师少讲,一般每节课讲解不超过20分钟;学生多思多做,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 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按课程标准和教师的要求,对照教材实训,完成学习任务单。三是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做专题讲座。如在上常见鱼类识别中的罗非鱼内容时,可请养殖专家给学生举办罗非鱼的养殖专题讲座,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罗非鱼种类的认识和对其生活习性的了解,又能让学生了解罗非鱼养殖的动态和市场行情,更加关注行业发展,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兴趣。四是在生产旺季让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让学生真正和生产接触,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按上述思路,在广西水产畜牧学校2013级淡水养殖专业开展鱼类学课程改革的试验,使用鱼类学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材,教学过程使用情境教学法以及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法,请能工巧匠做专题讲座等,试验结果显示,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期末理论考试及格率达98%,操作技能考试及格率达100%。

综上所述,以职业为导向,对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进行改革,将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行业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承林.鱼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3]胡铁,汪正利.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2(6)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等学校 动物福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03-03

一、探索背景

近年来,虐待动物事件频频发生,社会人士呼吁政府部门建立相关法规惩处施虐者,保护动物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已成为共识。当前在很多高校的医学、生物学、兽医学等专业领域的教学以及科研中都涉及到实验动物[1]。笔者所在的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现有学生近1000人,其中本科生499人。本人在指导学生的动物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动物福利问题,出现了在实验过程中给动物造成非必需的痛苦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物福利观,同时也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某些高校大学生频频上演的虐待动物事件,不仅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甚至造成恶劣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各大高校,尤其是医学或者兽医学学校开设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物福利观、增强动物保护意识、善待动物、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以后的科研以及社会生活中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各种动物资源。

二、动物福利的概念

1976 年,休斯将农场动物福利定义为“动物与它的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1988年,Fraser 提出动物福利的目的是在极端的福利与生产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1990 年,台湾学者夏良宙提出,从动物立场而言,动物福利可以简述为“善待活着的动物,减少死亡的痛苦”。动物福利是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动物康乐就是动物自身感受状态,也就是“心理愉快”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美国动物福利专家称,动物应有五大自由:转身自由、舔梳自由、站起自由、卧下自由、伸腿自由。英国农场动物福利法规定有“五不”:无营养不良、无环境带来不适、无伤害和疾病、无拘束地表现正常行为、无惧怕和应激。

我国学者在解释“动物福利”时指出: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而动物福利的概念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环境、卫生、行为、心理。动物福利包括物质(身体) 和精神两个方面,通俗的讲就是动物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要人道,尽可能的减少痛苦、不得虐待动物。动物福利所强调的不是我们不能利用动物,而是应该怎样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要尽量保证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动物福利实质上是以人为本位的,是指在动物保护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人们给予动物的保护措施使其康乐,而人类也可以从中更好地受益。

三、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探讨

动物福利概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下,善待动物、倡导生态文明、保持生态平衡, 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保障。目前,动物福利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更是在国际贸易中设置动物福利壁垒。而我国的动物福利发展状况相对落后。

《动物福利保护概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动物学、生态学、畜牧学、动物行为学、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该课程需兼顾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全方位探讨动物保护问题,论述动物保护的内容和意义、动物的痛苦、动物的保健、动物福利、动物异常行为、动物试验、人类娱乐活动等和动物保护的关系,同时还应分别介绍家庭宠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等保护概况、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介绍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组织机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动物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掌握常见动物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及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参与到动物保护的行动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针对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的矛盾,需合理安排课时,从而达到全面地学习动物福利保护的目的。课程教学计划是 32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

表 1《动物福利保护概论》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共32 学时)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

1 第一章 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 2 9 第九章 畜禽的保护 2

2 第二章 动物的痛苦 2 10 第十章 实验动物的保护 2

3 第三章 异常行为与动物保护 2 11 第十三章 家庭动物的保护 2

4 第四章 动物福利与畜牧生产 2 12 第十五章 经济动物的保护 2

5 第五章 动物的保健 4 13 第十六章 园养动物的保护 2

6 第六章 动物试验与动物保护 2 14 第十七章 野生动物的保护 4

7 第七章 人类娱乐活动与动物保护 2 15 合 计 32

8 第八章 动物保护立法及动物保护组织 2

2.教学方法的探讨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明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改变传统的老师“灌输”模式,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研究型性教学。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大学生对动物福利问题的认识,引发大家的讨论,同时配合采用课程报告等方式进行辅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促使学生们深刻了解动物保护的内涵和意义。例如,2012年10月发生的四川“虐猴男”笑着活剥猴皮事件;2016年7月13日发生的天津虐猫,小猫被切掉半张脸事件;更有2015年3月31日,成都某大学生因与宠物店老板协商不好退款金额,当场虐死仅两个多月的小猫等等。这些损坏动物福利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人们也将注意力转向了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群体。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竟会如此残忍,面对幼小的生命,因自己的一时愤怒,竟然活活虐死小猫,不禁引起人们对青年学生动物福利意识淡漠的担忧。而发生在2016年7月23日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泰国普吉岛大象在海啸中救孩子” 事件,又代表不同的动物角色立场。此类教学方法的重点和难点是尝试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表达观点和如何把握动物利益和人类利益的平衡,对每章教学重点教师应当做到精讲并反复强调[2]。

重新审视和组织教学内容,建立优化的动物福利保护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讲授经典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跟紧学科发展前沿研究动态。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除了使用规定教材外,同时将国内外其他的优秀教材引入到课程内容中,作为学生的主要参考书。此外,还可以介绍与动物福利保护相关的中英文杂志,以及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网站和课程网络课件地址,供学生进行查阅,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

(2)创新性应用研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将课程的内容转变成生活、生产或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帮助下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4-6]。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从传统的知识获得过度到知识和能力的并重。最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通过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大胆取舍、有效整合,借助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的热点研究问题,如“实验动物的福利”、“经济动物的福利”的问题等,开展以3-5个学生为1小组的专题演讲。这一教学模式,将会大大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让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寻找和学习知识。同时,此类教学方法的开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查找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20%+20%+10%+50%的方式,分别是期中基础知识测试、热点研究问题完成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期末开卷综合测试。最后,为了让课内课外结合,同时提高设计效率,可以容许学生课内将笔记本电脑带到教室,课上完成大部分设计,课下继续完善,并且课下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典型问题老师集中讲解。课下的问题也可以通过邮件、QQ或者微信同老师交流

(3)专题短片回放, 丰富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动物保护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或经验为基础,感官可以使动物保护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这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经典短片回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创造愉快自由的学习情境,会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紧张和疲劳,激发学生学习动物相关知识的动机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类教学模式更加直观性,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动物福利保护概论》集各种动物的保护于一门课程中,各种野生动物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7],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下,野生动物行为的观察更加直观和形象。通过播放记录动物短片,如实验动物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迅速了解实验动物的操作过程,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教学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通过播放关于学生动物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动物福利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动物福利问题的甄别,并将知识点贯穿于短片中,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中需注意的动物福利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4)科研专业知识的融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将专业的最新动态及相关科研成果写入课堂教案或讲义,融入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科动态和走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8]。例如,在动物福利和畜牧生产章节中,关注畜牧生产过程中的最新研究动态;关注动物传染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注重动物的健康问题;关注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将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引入课堂,例如为提高母猪饲养管理中的动物福利问题而研发的智能化母猪饲喂管理系统,让学生们了解现代化畜禽生产的发展方向,以及动物福利概念在生产中的渗透。另外,以科研式教育为辅,能使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形成特色,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5)组织参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和流浪动物收留机构

去动物园参观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流浪动物收留机构、民间动物救助站等,切实体会动物福利保护立法的必要性。直面受伤动物带来的震撼可以强烈刺激人的内心,同时在参观的过程中注重与动物福利保护人员的交流,认真体会动物福利的重要性。并且反思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观看救治好的伴侣动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也能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动物的情感。

(6)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全面发展

《动物福利保护概论》是动物学、生态学、畜牧学、动物行为学、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承担《动物福利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师应当具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需要了解动物立法、饲养管理、行为学、防疫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学科动态和走向,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切实保障动物的福利,要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加深对动物福利内涵的认识,定期接受以实验动物福利规章制度、相关技术为主的培训,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影响,潜移默化中使动物福利的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

四、小结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动物保护概论课程的学习,能使大学生们认识到动物保护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动物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教师作为高素质人群更加责无旁贷。将《动物保护概论》作为选修课引入到高校大学生教学体系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动物保护意识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动物福利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学生掌握了动物福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

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任务艰巨的工作,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永刚,闫秀明,胡立磊.高校动物实验教学与实验动物福利[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 (2):208-210.

[2] 董晖,李磊. “动物福利”教学设计 [J].生物学通报,2010,45(10):20-23.

[3] 陈吉刚.微生物学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2):84-87.

[4] 王晓泉,刘晓文,彭大新.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4-25,30.

[5] 刘新,方芳,陈冬梅.探索研究型的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热带医学杂志,2008,8(8):884-885,888.

[6] 徐大勇,李峰.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81-84.

[7] 闫大任.《动物福利与保护》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 (5):54-56.

畜牧学研究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德保矮马;遗传资源;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 S8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61-01

德保矮马与英国Shetland矮马被称为世界两大矮马源流,是当地同胞在海拔700~800 m的干旱石山村寨中长期自繁自养、封闭繁育形成的稀有矮马品种。德保矮马是唯一既具有多基因遗传特性,又具有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和基因相对保守特性的矮小马品种。德保矮马体高在100 cm左右,最矮的仅有85 cm,具有色纯、体型秀美、性情温顺、灵巧等特征,是珍贵的种质资源。目前德保矮马存栏量不足1 000匹,不达全国马匹总数的1/10 000。英国的Shetland 矮马是经人工矮化形成的,中国的德保矮马是全球仅有的非人工矮化自然形成的珍稀品种。

中国矮马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体高处于西南马下线的低矮群体,按地理区域的不同主要划分为广西德保矮马、贵州矮马、云南马关矮马、四川安宁矮马、陕西宁强矮马[1-3]。德保矮马属于中国西南马系百色马中的石山矮马,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的德保县。主产区为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余脉,北纬23°10′~23°46′,东经106°37′~107°10′,喀斯特半喀斯特地形纵横交错,地形地貌特殊复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德保矮马2002年被列为全国78个国家级畜禽重点保护品种之一,成年母马平均体高(98.35±4.55)cm,成年公马平均体高(97.42±3.76)cm[4-5]。

1 德保矮马起源

德保矮马是在石山地区特殊地理自然环境下长期选育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马品种。其原名为百色石山矮马,属中国西南马系山地亚系[6]。德保矮马于1981年被西南马考察组发现,1986―1990学者们以广西德保县为基地,综合生态学、血型学、考古学、养马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证实德保矮马的矮小性状可稳定遗传,是一个古老的马品种[7-11]。脊椎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德保矮马是我国汉代史书中记载的“果下马”的后裔之一,是中国小型马的代表[4,12]。2009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正式从“百色马”中分出,成为独立的畜禽遗传资源,正式命名为德保矮马。

2 德保矮马遗传资源特征

2.1 遗传资源特点

德保矮马是世界上稀有珍贵自然形成的优良马种。成年马体型矮、短、粗、壮,结构匀称;头清秀且长,少数有额星,额宽适中;鼻翼张弛灵活,鼻梁平直,少数稍弯;头颈结合良好,颈长短适中,清秀;胸宽、深、发达;腹圆大,向两侧凸出,稍下垂,后腹上收;毛色有红、黄、白、黑、片花及沙毛等;蹄型复杂,个别马有明显黑或褐色背线;四肢端正,整体稍有前冲姿势;眉毛浓密,长至地面;膝关节、飞节、腕关节坚实、强大。

2.2 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及运输业的发展,马属动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役用地位明显降低。主要马品种面临种质资源退化、种群数量及质量降低的严峻形势。德保矮马的存栏量一直在减少,1983年德保县存栏矮马不足2 200匹;2006年末,存栏量不足1 000匹;现在德保矮马数量越来越少,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稀有物种[5]。近年,国内有关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据马种外在特征与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生化的关系等方面研究马的起源、遗传种质及遗传差异。为加强德保矮马保种育种工作,保护这一稀有品种,现已开展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以研究生长激素基因位点突变与矮小的相关性[5];开展德保矮马品质分析及冷冻保存方法的研究,研究开发及优化德保矮马冷冻保存的配方[7-8],以保护、开发、利用德保矮马种质资源。

3 德保矮马遗传资源保护理论与方法

3.1 保种理论

保种理论主要有2种,即随机保种理论和系统保种理论。随机保种理论认为保种应该是保存现有的全部基因,“原封不动”地保存品种或群体;从畜牧学角度讲就是保存现有的品种及品种特殊的变异类型,避免其混杂、退化、泯灭。系统保种理论把一定时空内某种畜禽品种所具有的全部基因种类或基因组合体系组成的基因库作为保种对象,依照基因库与品种生物学特性及育种目标性状的遗传关系,经系统规划分配到各个品种中去,并结合一切可用的技术手段,建立并筛选能够最大限度保存畜禽品种全部基因种类的基因库及基因组[9-11]。

3.2 保种方法

保种方法目前主要采用活体保种即动态保种、生物技术保种即静态保种。活体保种即可保留畜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甚至还可增强该种能力;在保种的同时可检查和消除基因缺陷,改良不利性状[10-13]。生物技术保种有冷冻保存、建立DNA基因文库、克隆、胚胎分割、分子遗传标记辅助保种等。冷冻保种即超低温冷冻、卵子、胚胎或品系的配子及胚胎进行保存。从理论上讲建立DNA基因文库进行保种是一种最安全可靠、维持费用低的动物遗传资源保存方法,该方法可长期保存畜禽基因,并可随时取用[14]。胚胎分割可增加优质种畜的数量、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并有效保存遗传资源。分子遗传标记可基本保存群体中全部的基因,但也可能使群体生产性能下降。

现已建立国家级德保矮马资源保护场,创建保种场“集中保种”,保种基地“国有民养保种”,对德保矮马进行活体保种。蒋钦杨等[5]克隆、分析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基因全序列,以寻找生长激素基因位点突变与矮小基因的相关性。杨胜林等[15]利用13个微卫星基因座对中国5个矮马品种即德保矮马、贵州矮马、宁强矮马、四川矮马、云南矮马进行遗传平衡检测。蒋钦杨等[16]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为深入研究矮马矮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马月辉等[17]及周向梅等[18]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法、组织块直接培养法将德保矮马耳缘组织进行培养并建立该组织成纤维细胞系,使德宝矮马种质资源在细胞水平保存下来,为基因组和体细胞克隆等进一步研究提供理想的生物材料。

活体保种种群会受到疾病、近交、有害基因等不利因素的侵袭,会使保种群遭到严重损害;建立专门的保种群体,维持成本较高;自然选择也会造成群体遗传结构的改变。活体保种时,应严格禁止亚种或品种相互间进行杂交,按亚种或品种划定一定区域和亚群。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活畜保种是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主要方式,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保种是另一条有效途径。

4 德保矮马保护现状及展望

针对德保矮马濒危现状,当地政府采取“国有民养”及建立保种场、保护区的方法,建立德保矮马活体保种体系及保种核心群。随着德保矮马主要产区农业机械化普及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矮马使役价值降低,农民养马积极性下降。现以建立国家级保种场为重点,进行集中保种,同时建立“企业+景区”开发模式,以促进德保矮马资源保护。

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政府行为,设立经常性的管理机构很有必要。建立德保矮马冻精、冻胚“基因库”,开展细胞工程、胚胎工程方面的研究;依据群体遗传学理论以各家系性别比例等量留种,但不一定采取随机,以避免全同胞、半同胞以降低近交率,进而提高保种效果。保种应当尽可能与利用结合,并把从利用中取得的经济效益投入到保种中去[19]。

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德保矮马的遗传系统、地域系统、生态类型、经济用途及文化特征等,以揭示德保矮马起源进化、传播路线、经济性状及遗传资源多样性,为德保矮马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 参考文献

[1] 侯文通,王永军.中国马驴遗传资源研究[R].中国马业协会首届学术讨论会,2002.

[2] 中国马驴品种志编写组.中国马驴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 赛娜,孙玉江,芒来,等.西南马遗传资源研究[J].草食家畜,2007,4(137):14-16.

[4] 杨鹰白,许典新,韦显熙,等.广西德保矮马调查报告[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5,21(2):46-47.

[5] 蒋钦杨,韦英明,黄艳娜,等.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写[J].西南大学学报,2009,12(31):35-38.

[6] 王铁权.我国西南特质矮马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初报[M].北京: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1982:9-15.

[7] 郑自华.德保矮马品质分析及冷冻保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8] 郑自华,赵海峰,陈宝剑,等.稀释液中添加维生素E或维生素C对德保矮马冷冻效果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1):21-23.

[9] 盛志廉.论家畜保种[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5(6):25-27.

[10] 王英.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方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3):34-35.

[11] 吴常信.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学术思想与技术[J].中国家禽,2000(7):4-5.

[12] 李游,言天久,颜明挥,等.德保矮马品种资源调查报告[J].广西畜牧兽医,2014,30(1):4-6.

[13] 赵一萍,芒来.中国蒙古马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国际遗传学杂志,2010,33(4):218-221.

[14] 张沅.家畜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5] 杨胜林,徐龙鑫,杨海兵,等.中国5个矮马品种的瓶颈效应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4,40(1):140-144.

[16] 蒋钦杨,黄艳娜,韦英明,等.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受体基因PCR-SSCP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3):3-7.

[17] 马月辉,周向梅,关伟军,等.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德保矮马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282-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