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语言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1
关键词:网络语言 变异 原因
网络为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宽松的、交互性很强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网民们使用并创造了许多不同于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这种生动有趣、富于表现力表达方式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交流方式。
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网络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变异,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对这种语言变体进行考察,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语音的变异
语音的变异主要体现为与标准音读音不同的语音形式。网络语言大量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所需字,这就导致某些字词的读音与标准音不同而发生语音变异。
1.声韵调的变异
①声母:伦家、桑心、妹纸、小公举等
②韵母:童鞋、偶等
③声调:麻麻、美眉、油饼等
④声韵:肿么、口耐、银等
在上述例子中,语音的变异主要通过声韵调的变异表现出来,声母、韵母、声调发生变化后用同音汉字来记录变异后的语音。
如“伦家”指的是“人家”,“人”的声母“r”变为“l”;“桑心”即“伤心”,“伤”的声母“sh”变为“s”;“妹纸”指“妹子”,“子”的声母“z”变为“zh”;“小公举”指“小公主”,“主”的声母“zh”变为“j”。
“童鞋”指“同学”,“学”的韵母“ve”变为“ie”;“偶”指“我”,韵母“uo”变为“ou”。
“妈妈”变为“麻麻”,声调由“阴平+轻声”变为“阳平+阳平”;“美眉”(妹妹)、“油饼”(有病)的声调也发生了变化;
“肿么”是“怎么”的变异,除了声调外,“怎”的拼音“zen”整体变为“zhong”。“口耐”(可爱)、“银”(人)的语音也发生整体的变异。
2.叠音现象
语音变异中还有一种语音的重叠现象。如“东东、饭饭、漂漂、一般般、一下下”。这种重叠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构词重叠,如“猩猩”,网络语言的这种重叠现象不构成新词,它们都有各自的原型,有的是词语原型的重叠,如“笨笨”是“笨”的重叠,有的是原型中前一个或者后一个组成部分的重叠,如“东东”(东西)、“一下下”(一下)。现代汉语中有的重叠会带来附加意义,如“高高(的)、干干净净”等形容词重叠后表示程度高,我们观察到的网络词汇的重叠也会带上一些附加意义。如“坏坏”、“袜袜”、“好羞羞”等,重叠后带来亲切、俏皮和可爱的效果。
3.连读变异
现代汉语当中的连读音变指的是因语流连读而发生的自然音变。如上声连读变调,老虎(lao214hu214)变为(lao35hu214),如连读变音,干吗(gan51ma35)因为受后一音节声母的同化,实际发音往往变为“gam51ma35”。我们观察到的网络语言中的Z音变异利用了连读音变这一语音现象。如:
①表酱紫=不要这样子
bu yao zhe yang zi“不”的声母“b”+“要”的韵母“iao”biao , 给“样”增加辅音声母“j”biao jiang zi
②吃藕=丑:chi ou“吃”的声母“ch”+ouchou
③次奥=操:ci ao“次”的声母“c”+aocao
当相连音节处于较快语流中时,为了省力,会减省发音过程,一些音的特征会弱化甚至脱落。上述的语音变异通过前后音节的连拼实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我宣你”(我喜欢你)、“造”(知道)等表达。
4.音译词语音变异:狗带,因吹思婷、亦可赛艇
“狗带”是英语“go die”的音译,“因吹思婷”是“interesting”的音译、“亦可赛艇”是“exciting”的音译。
5.故意误读:红果果(裸)、别野(别墅)、且丧(沮丧)
二.词汇的变异
(一)构词成分
现代汉语词语由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构成,但是在网络语言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材料。
1.数字:88(拜拜)、555(呜呜呜)、448(试试吧)、7878(去吧去吧)等
这些流行的网络词汇都是由数字构成,当看到“88”这个数字词时,我们联系到[ba ba]这个音,然后联想到“拜拜”这个词;看到“555”,即联系[wu wu wu]的语音,再联想到“呜呜呜”的哭声。构词材料的变化与汉语中的谐音现象有关。
2.字母:GG(哥哥)、JJ(姐姐)、DD(弟弟)、BT(变态)、BS(鄙视)等用词语拼音的首字母组合起来表示该词语。
3.汉字与字母组合:郁闷ing、期待ing、N多等
“ing”在英语中表示现在进行时,与汉字组合表示一种状态的发生和持续。“郁闷ing”指的是正处于郁闷这种状态;“N多”中,N表示数量大。
汉语中缺少形态的变化,表示某动作进行或状态的持续一般用“正、正在、着、呢”等表示,这种混用直接、形象地表达,也能给人带来新奇感。
4.数字与字母的组合:B4、4U
“B4”是英语“before、for you”的谐音,“4U”是“for you”的谐音,类似的还有3Q(thank you)、me2(me too)。
(二)词义变异
语言的省力原则在词汇中体现得很明显,如旧词新义,用原有词形承载新的意义。在网络语言中,“旧瓶装新酒”的现象也很多,新的意义中浓缩了人们对某种现象、事件的观点、看法。
1.XX狗:单身狗、加班狗、考研狗、美剧狗等等
“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贬义色彩,如“哈巴狗、走狗、看门狗、狗腿子、鸡飞狗跳、狼心狗肺”等,而在网络语言中色彩发生变化,大多不含贬义,用于自嘲,描述狼狈、劳累、卑微等状态,如“单身狗”,“加班狗、考研狗”表示所出的状态及正在做的事情,“美剧狗、IT狗”表示自己喜欢某一事物、从事的工作。
2.沙发:英语“sofa”的音译,是一种坐具。在网络语言中,指的是在帖子下首先留言的人。
3.宅:本指表示房屋,网络语言中表示长时间待在家里不出门的行为。
三.语法的变异
网络语言语法变异是指在网络语言中出现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现象,如词类转换,即一个词从某种词转入另一种词类。
1.百花奖上的袁立把我雷死了!/这个剧有点雷。
2.小心我扁你!
3.有事儿Q我。
例1中的“雷”指一种自然现象,是名词,在这里用为动词、形容词,有被吓到的意思;“扁”为形容词,这里用为动词,表示“打”的意思;“Q”指聊天工具“QQ”,这里用为动词,指通过QQ联系。类似还有“很垃圾、太菜了”等等。网络语言中语法规则的变异已经扩大到封闭性较强的虚词。如:
4.确保家具质量妥妥哒。
5.你们都棒棒哒!
“哒”字典释义为“同‘嗒’,拟声词,形容机关枪、马蹄的声音。”没有标注为语气词。但是在上述例子中用为语气词,类似“的”。
四.分析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之,社会的变化也记录在语言中。语言变异是语言发展的需要,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网络语言的变异比较活跃、形式比较多样,从网络语言的变异中,我们能窥探语言的变化和当下社会的状况。
(一)省力原则
在交际中人们倾向于选择最省力、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表达。在互联网交际中,人们的交流更加追求简单、快捷,因一原则在语言创新和发展、传播上明显地体现出来。如语音的减省,“知道”变为“造”;构词材料的变化,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B4”(before)等。在靠键盘输入进行交流的网络语言中,这样简洁、快捷的表达方式能较好适应网络交流的快速、简便、直观的特点。
(二)寻求族群认同
网络语言的使用人群多为年轻人,他们喜欢新鲜、新奇的表达,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网络交流中,他们倾向于使用新颖的表达方式,在使用和传播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在这个族群中寻求身份认同的心理。
(三)不同文化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受到一定文化的制约,网络语言也不例外。一些词汇的变异与避讳文化有关,如“丑”在网络中主要用于外貌的评价,如“丑的人已经睡了,帅的还在游戏。”这种负面的评价难以让人接受,于是用“吃藕”委婉表示;“操”是詈词,网络语言中用“次奥”表示。
从网络语言的变异中还能窥探到当下的一种亚文化,如“萌”文化的盛行。网络语言中出现“儿语”,也被称为“萌化语言”,如“好羞羞、一会会、裤裤”等,萌化词语的流行与萌文化、宅文化有关,这种文化的流行催生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语言的自我调整
社会生活变化迅速,语言表达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变化,有一些现象或事物如果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会花费较长时间,基于语言省力原则,我们会选择省力的方式,如“-ing”表示某件事情正在进行或者状态在持续;此外,随着社会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事物,人们的心态、观念也发生变化,原有的表达方式不足以满足细微风度的表达需求,因此语言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参考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类型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2]白冰.从汉语流行语中的“ing”看语码转换的一种新现象[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3]惠天罡.近十年汉语新词语的构词、语义、语用特点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4期.
[4]英君.浅谈语音变异的影响因素[J].阴山学刊.2011年10月第5期.
[5]江海燕.“咯”“哒”正流行[J].语文建设.2016年第1期.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2
关键词: 网络语言、语码转换、认知理据
基金项目: 2015年湖南省益阳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闻报道语码转换研究” 项目编号:2015YS16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及电视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交际媒体,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因其快捷、方便、自由、经济而广受人们欢迎。而网络语言是当今信息时代人们互相交流沟通的语言新形式,其简洁幽默、形象生动的特点从诞生时起就备受人们关注,并催生出一门新兴学科---“网络语言学”。网络语言学是一门介于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网络将过去人们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化电子媒体转变成为非直面的人际交流,极大地增加了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可能性,因此相较于报纸、电视等媒体语言,语码转换现象在网络语言中更为常见。研究网络语言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分析网络语言中人们使用语码转换现象的内在动机,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的类型多样性及生成的深层动机。
一、网络语言学
网络语言学是一门网络语言学是一门介于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二十一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周海中(2000)对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属性及定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引起了国际语言学界的关注。克里斯特尔(2011)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演化现象、实际案例及网络语言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网络语言学是网络技术和语言科学的有机融合,研究者们的前期研究偏重于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语码转换研究
语码是指一种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在同一交际片段中交替使用芍只蛄街忠陨系挠镅曰蛴镅员涮宓挠镅韵窒蟆W远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语码转换这一概念进行了许多研究。社会语言学侧重研究语言和社会的问题,研究对象包括语言变异、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问题、不同社会、社团语言使用的差异。心理语言学家主要从言语的产生和理解的心理过程角度研究语码转换,以帮助理解人们在做出语码转换行为时的大脑活动状态[1]。
三、网络语言汉英语码转换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码转换有与一般文体语码转换的特性,也有其独特的特点,简约性、视觉性和游戏性。网络语言是用语交际的键盘语言,快捷、简便、字母化是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现象的重要基础。网络语言中英语码转换的类型可分为在以中文为主的语言中使用个别英语、用英语字母或数字来实现语码转换。
3.1 英汉语码转换
通常情况下,中英语码转换是以汉语为主体语言,使用少数的英语语码来实现语码转换,如:“我好happy”,“有事call我”。
3.2 英语字母语码转换
以英文的首字母或英文单词中某两三个重要字母构成的一些缩略语,不仅经常出现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也常常出现在网络语言中,如:“btw:by the way”,“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3.3 数字语码转换
数字语码转换主要表现为数字通常是英文单词的谐音,如:B2B (Business to business),F2F (face to face)。
四、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
人的语言能力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与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连。语言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它也是社会社会规则、文化、经验等因素下的产物,属于认知体系。
言语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会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内在心境,对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和变换,采用适当的策略完成交际任务[4]。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者并不是简单地表达语言或符号的意义,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衡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定位合适的交际方式和表达形式,而言语交际的接受则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自己的心理判断去理解言语者的真实意思,因此言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必定带有明确的心理动机。言语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码转换,以达到亲近或疏远对方的目的,以语言靠拢为内在动机的语码转换有利于语言趋同,反之,以语言背离为心理依据的语码转换就会产生语言趋异。在网络语言中,交际者使用语言认同度高的英语表达可以达到使交际气氛更融洽和拉近与交际对象关系的目的[4]。
五、结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径,而不同种族文化人们之间的交流又推动网络语言向更加的丰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需人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研究以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为切入点,分析网络语言中人们使用语码转换的内在动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归纳网络语言的类型多样性及生成的深层动机。
参考文献:
[1] 魏在江. 电子语篇中的语码现象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6).
[2] Auer, J.C.P. 1984. On the Meaning of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C]. In J.C. Auer and A. Diluzio(eds.), Interpretative Sociolinguistics:Migrants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P 87-108.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3
关键词:网络,给力热,语言现象,学理分析
“给力热”是2010年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给力”一词,在网络上,人气狂飙,成网民的新口头禅;在现实生活中,传播神速,是人们的流行时尚语。一股张口必定说“给力”、街谈巷议是“给力”、 铺天盖地用“给力”的热潮充斥着网络上下。人们不解:为什么“给力”能如此火爆?为什么一些非汉语言专业者会如此热衷于“给力”的溯本求源等问题的探讨?为此,本文拟运用相关原理和法则,分析“给力热”的三四现象,期于找到解释“给力热”语言现象的理据和解除人们疑惑的答案。
一、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的学理分析
“热称”,即“很受欢迎、很盛行的称呼”。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评说谈论“给力”时,热称“给力”为网络用语、网络词语或网络语言,从语义学角度看,这是不准确的。
一是误把网络流行的正常词当作了网络词。“给力”,是一个通过网络而为大众熟知的正常词语,即从符号到读音、从构词到含义都符合一般情况、规律或习惯的词语;网络之于它,只是一个传播媒介而已。网络词语,则是网民为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某种特定需要网络,约定俗成的符号有特殊性和含义有特定性的词和词组。如,数字词语(7456=气死我了)、变异词语(斑竹=版主)、字母词语(英缩:BF=boy fiend 即男朋友;拼缩BT=biàntài 变态)、谐音词语(大虾=大侠。指资深网虫)、音译词语(伊妹儿E=-mail)、符号词语((^O^)=开心)、飞白词语(即故意运用白字示错法:偶=我)、新造词语(菌男霉女=丑男丑女)等。按照社会语言学术语来讲,它是一种社会方言。因此,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词语、用语),错在将正常词语划规为网络语言的范畴。
二是误把带有相同语素的词当作了同义词。虽然,网络语言、网络词语及网络用语,都带有“网络”这个相同语素,但它们的中心词都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网络语言,从内涵讲,是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里交流的工具;从外延讲,依据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书中提出的“语言是一种符号结构系统”的观点,它是一种语言符号结构系统,包含有语音、语汇和语法等要素;其中,网络语汇包含了网络词语和网络用语;又因网络用语是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防火墙、鼠标等,外延最小,所以被网络词语所包含。因此,用有外延差异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用语”修饰“给力”,错在大词小用和小词大用。
二、热用“给力”流行现象的学理分析
热用,在文中是“火热地、火爆地使用”之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在《理论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了“语言游戏愉悦功能”之说。他认为,“语言及记录语言的文字,还具有游戏的功能。灯谜、笑话、相声等都是以语言文字为素材的。猜谜语、说笑话、听相声,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心情。”这为我们从“给力”本体出发来研究热用现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原本为正常词语,外加“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的特殊经历,这是“给力”被热用的重要原因。因为是正常词语,其词义人人皆懂,词法人人习惯,故为顺畅沟通提供了保证;以为有红遍网络的经历网络,故给力”带有鲜明的丰富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网络文化的特质,为发挥“给力”的游戏愉悦功能奠定了基础。如:“这课讲得真给力!”(即真棒。形容词;补语);“努力为自己的梦想给力!”(即加油,注入力量。动词;谓语);“给力的表演,令人振奋!”(即精彩。形容词;定语);“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即词语。名词;主语)。
上述例句表明,“给力”的词义有丰富性,可根据语境解释为相应的词义;“给力”的词性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兼有名、动、形等不同词性;“给力”的用法有自由性,可根据要求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等各种成分;“给力”的过程有愉悦性,即凡用“给力”,都很像演三句半,只说出了三长句,“半句”未说出来; 很像猜谜语,只说出了谜面和谜目,谜底没有揭晓;很像说歇后语,只说出了前半截,“歇”去后半让人猜想;这给接受者提供了开动脑筋、选择词语、替换词语的参与空间。当词义符合语境时,发出开心与会意的笑声,是双方对互动、交流、沟通感到满意与愉悦的体现。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有趋乐的天性,故形成了热用“给力”的快乐而时尚的语言行为。
三、热探“给力”词源现象的学理分析
热探,即“热衷于……探讨”之意。美国社会学者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学说,为我们分析大众“热探词源”的心理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西方学者明确指出,“使用与满足”学说,是“试图对不同类型的人是怎样利用不同媒介上的材料,还有他们从那些利用中得到了什么满足来进行调查的。”我国学者认为,该理论是“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由于大众亲眼看到:芙蓉姐姐“使用”网络,满足了个人展示的欲望;李宇春“使用”湖南卫视,成就了个人的明星梦想;蒙牛集团“使用”湖南卫视,提升了品牌和知名度,冲击到了市场的制高点等事实,因此,“利用”是为了“满足”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给力热”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满足”状况,还不见“使用者”时,人们就有些不习惯了网络,强烈好奇心驱使着“热探词源”潮流的形成。
四、热望“给力”转正现象的学理分析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上《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的标题,顿时在互联网上疯传。有网民评价这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有网民看到了网络语言被承认、被转为正常词语、被收入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希望。用理论语言学的视角看热望“给力”转正现象能发现更深层次原因。
第一,语言的心理调节功能,是《人民日报》标题产生轰动效应的关键词”,网民自然多了一分亲切感和认同感。第三,误以为“给力”属于网络语言的范畴,是热望转正的根本原因。
总之,虽然,目前专家学者无暇顾及“给力热”的研究,普通大众的探讨略显初浅,探讨的结果还有待商榷;但是,它表明出的社会活力和大众对网络语言的关注与热情是值得肯定的,而且,“给力”一词,到底源自方言土语,还是史官制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屠友祥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2002.
[2]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一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出版社,2005.(第五版)
[4]化长河.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影响[J].消费导刊,2010(5)
[5]侯利强.对“使用与满足”学说中“使用”理论的补充[J]学术前沿,2006(8)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4
是草根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适应了草根阶层的表达需求;某些表达形式有新意和特色,体现出鲜活新奇、方便时尚、生动幽默、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特点与大量隐喻与转喻的运用密不可分。
隐喻思维模式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说明:
1. “人生就像是一个”
易中天因为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图并上传到了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签名档。其实,这句流行语的句式模板来自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杯具”一词诞生后,网上出现了“杯具党”,网友们又创造了“餐具(惨剧)”、“洗具(喜剧)”和“茶具(差距)”。在网友看来,“杯具”这个词比“悲剧”能表现内心的无奈,同时又多了一分自嘲的乐观态度英语专业,比之前单纯的悲观也多了一分希望。细观其构词过程,除了谐音的构词法外,我们不难看出把源域的喻体特征———茶几(这一用于摆放茶具、餐具、洗具等生活日用品的的家具)映射到目标域的本体———人生(包括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也就是对抽象范畴“人生”形成概念化的语言描述,其过程反映出网民对茶几、人生这不同认知范畴内在结构或关系上具有相似性特质的心理认知的趋同,即两者都具有“储物箱”的功能,茶几储存着洗具、杯具、餐具等日用品,人生储存着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
2 “被到了”
雷:指对方说话让自己出乎意料,就说被雷到了,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 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 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 “雷”原本是指自然现象,电闪雷鸣、霹雷等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恐慌与惊吓感觉, 在网络语言中,uo;雷”可以说成是受到惊吓,通常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看了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就会感觉不舒服。 喻体“雷” 与 本体 “网络上的帖子、新闻、图片等信息载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是两者都给人以惊恐和震惊的反应。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了解被生动形象地用于描述网民对网络某些信息的态度与反应,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更有意思的是,根据被“雷”程度可以分为:轻伤、中伤、重伤、脑残,如果你有幸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可以不用戴避雷针纵横各个雷文了。
3. 曾以为我是那崖畔的,后来才知道,不过是人海一粒渣。
喻体:一枝花 本体: 我
相似性的描述:花与心中自认为的“我”(帅哥、美女)都具有吸引人的外表形象,为人所艳羡与爱慕,都是“美”的体现。
4.神马都是,偶还是“追逐淡定”吧
喻体: 浮云 本体 :生活中的一切
相似性的描述:浮云的飘忽不定,变化莫测、随风而逝的的特点是生活中常见的,是可以观测到的具体事物。用这一自然中人们认知的物体描述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概念也具有世事多变、功名利禄、皆尽成空的特点。
类似的概念喻还有:
:用动物狼独来独往、行踪不定、善于狩猎的习性描述那些经常独自出没于论坛,虽然爱美色,但不死缠硬磨MM的网民。
:用史前庞大的怪兽的难看外表描述长得不太好看的女生
:发帖子的人。 :整天工作赚钱供养购房按揭贷款的人
:居住在狭小空间的人 :发无聊的帖子 :跟贴 :批评某帖
:无任何内容的灌水。
隐喻所表达的是两者之间的内部结构、内在关系、认知模式下的逻辑关系的一致性,隐喻是以事物间的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把事物的特征从一个领域(源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抽象范畴的形象、生动的描述。
转喻思维模式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说明:
转喻反映的是本身与 其所采用的修饰词之间的相近或邻居关系。转喻是以事物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 1 嫁人就嫁,做人要做! 春节贺岁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片中那只点子很多却总是不能成功吃到羊的倒霉
“灰太狼”,但是它爱老婆胜过爱自己,它每次抓到羊完全可以自己先吃掉,可它一次都没有,总是辛苦地把小羊们送到老婆大人面前。同时,它坚持做家务、洗衣服、收拾房间,什么活都不用老婆插手。而“懒羊羊”很聪明,干活和读书都比别的羊快,所以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睡觉。灰太狼对老婆疼爱有加的好丈夫形象,懒羊羊为人所称赞艳羡的聪明品质得到了凸显,由此形成了概念性的转喻,灰太狼指称对老婆关爱备至的模范丈夫,懒羊羊指代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能从容应对、过着悠闲舒适生活的聪明人。
2 “女”“男”
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只要送饭上门管饱就成,这是“宅女”的口号,这些年轻美女家门一关自娱自乐。"宅女"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孩子,在父母疼爱的目光下成长,步入社会难以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舞台。随后“宅男”的概念随之也被引入。宅子只是宅男宅女生活的一个空间载体,只是他们足不出户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凸显、最易被人感知和记忆的部分,用这个部分的特质指代整体宅女宅男的闭门在家、沉溺于网络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概念化转喻的形成,其过程显露出人们以“宅”来理解“女”“男”的思维认知方式,至此转喻的修辞法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人们感知客观世界的认知工具
3 恨爹不成
这一年的流行语里,必不可少的一定有那句“我爸是李刚”。10月16日,河北大学新校区里两女学生被撞一死一伤,肇事者李启铭非常淡定地耍狠:“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 李刚本是公安局的一名副局长,在此流行语中副局长的特利得以凸显,李刚演变成了指称专权、特权的政府官员,由此用具体某部分(李刚)来泛指整体的另一部分(整个国家权利决策机构的政府官员)的概念性转喻便形成了。
类似的概念性转喻还有:
你攒够,我也攒够,我们就可以去民政局结婚了。
用部分(四块五)指称整体(婚姻登记的法定条件—身份证、户口本、工本费等)
不要爱上妹,妹会让你不要挂念妹,妹是用外部特征(憔悴、两行泪)指称整个事物(压力大、疲惫的生活、不幸的遭遇)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挨打的。
用部分(奥特曼、小怪兽)指称整体(名人、甘于奉献的普通人)
概念性的隐喻与转喻不仅是文学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概念化的语言用法体系中同时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两者都是概念性的,用于对抽象范畴的概念化的形成;概念性的隐喻与转喻还且具有自动化、无意的、不费力的特点,在生活语言交际中被人们固定下来,习惯地运用;两者都是语言资源的拓展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 ]. 外语电化教育 ,2003 ,(6) .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5
[关键词]有限宽带网络 数字家庭 标准化 技术应用
一、家庭网络相关概念与数字构建标准程度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宽带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此二者立刻成为当下的两大重点话题,而此二者的多重交织有效地促进了家庭网络和数字家庭的组成。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国家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积极应对,完成好关于家庭网络和数字家庭的相关研究,这样才能确保国家跟上时展的步伐,使得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
总体来看,家庭网络和数字家庭这两个概念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异的。首先从表面含义来看,家庭网络所说的主要是家庭里使用的计算机设备朝者网络化和互联网状态发展,而数字家庭说的是在家庭中使用的不同网络设备达到高端数字化和对媒体共享能力实现的目的。其次,在家庭网络组成时,宽带运营商大力倡导把家庭网络的组成当做主要手段,从而让自身的实现从管道化逐渐转向信息服务商。此外在数字家庭的组建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厂商与别的家电制造商等都是负责该工作的主要提议者,他们都力求在工作时努力倡导数字家庭的组建,从而利用该办法实现扭转企业所生产的家庭设备不够丰富且价值不高的情况。
从当下此二者的发展情况来看,家庭网络已经从方方面面转向数字网络发展,像是手机、电脑等多种设备都在努力地通过数字网络的组成,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从当下的家庭网络的数字化构建的标准组织情况来看,它主要是利用广域的接入技术、家电控制和检测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的。
目前国内外的先进数字家庭构建已经实现了多个应用领域的研发与创新,从而促进了家庭网络的数字化组成和数字化网络工作与生活的便利使用。
二、国内外家庭网络标准组织分类
为了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无缝协同工作,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侧重点的区别,家庭网络标准组织主要分成以下几种:
2.1侧重广域接入技术(含有线电视)
该组织以国际电信联盟为代表,把家庭玩过看成NGN的组成部分,属于NGN概念在家庭侧的一种具体实现,主要研究怎样把NGN业务添加到家庭中。
2.2侧重家庭网络设备护筒
该类型组织以国际上的数字生活网络联盟为代表。标准制定方向为娱乐设备、家用电器与信息设备间的互通,确保电子设备相互的兼容性。能够保障各种不同设备间的资源共享等功能的使用,由此来加强设备间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同时创造出新的应用模式与丰富的应用。
2.3侧重家庭网络传输技术
不管是DLNA、ITU-T,亦或是IGRS,所涉及的各种家庭网络业务与应用,其前提首要的是先达到不同信息终端在物理层与网络层的互联的目的。当下想要达到家庭网络联网目的的技术有许多,想要实现联网技术标准化的组织同样也很多,这些组织研究怎样实现家庭网络设备间和家庭内外部网络间的通信问题。因为每个家庭对于当前的网络情况与要求都有区别,同时对着家庭网络的发展和个人的需求也会对传输技术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若是仅仅凭借单一的技术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不同传输技术就会在家庭网络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
2.4侧重家电控制与检测业务
此类型组织主要研究怎样实现家庭中不同照明、电器等基础设备间的联网和相互间的自动控制。以中国e家佳为代表的协会,其目的在于确定利用电力线与无线通信等先进通信技术来连接不同家电设备的标准,从而达到通过完整的家庭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便捷生活的目的。
家庭网络的国内标准相比国外起步时间基本一致,所以和国外标准的技术先进性相似,此外因为国内外不同标准化组织都在努力确定家庭网络标准,为了确保日后家庭网络设备可以相互连通,就需要确保每个家庭网络标准化组织所确定的标准可以相互兼容。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6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英语;石化;反拨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074-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20
1 . 引言
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Selinker(1972)最先提出了过渡语僵化,他说:“当使用非本族语者(即便能流利使用)长期不变地处于非目的语语言结构的高原现象成为僵化现象。”他认为,约占95%的外语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最终到达目的语的水平,即绝大多数二语习得者的过渡语会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Selinker, 1972)。随后,Selinker还对这一定义进行过增补,并于1996年将这一现象重新定义为:“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增多都无法改变这种固定状态。”根据石化性质不同他又分为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Selinker, 1996)。Vygotsky(1978)认为语言石化是自动化了的心理过程,由于语言石化一般以潜在形式存在,他分析学习者语言是石化了还是处于可发展状态时,用了“发展临近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即观察学习者与语言程度不同的人进行交流的表现,不会改变的部分已石化,可改变的部分仍属于“发展临近区”活动状态的部分(Vygotsky, 1978)。大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外语后就开始徘徊不前进入高原区(即暂时性石化),是容易产生石化现象的群体(陈亚平,1997)。他们的英语状态很大一部分处于石化的“发展临近区”,处于未石化将石化状态;为避免这部分状态出现石化,他们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语言强化。暂时性石化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石化,而是语言的一种稳定状态,如果获得最优化输入,他们将可以度过语言“高原期”(陈亚平,1997)。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一些出版社在出版大学英语教材的同时,也开发了一些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网络技术”正迅速地“介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曹群英,2009:174)。姜毓锋(2011)认为,随着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新兴教育形式下的大学英语石化现象值得广大外语教师关注。不可否认,人手一机的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但也很容易产生一些英语学习石化现象。诚然,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每周的英语课时仅4个学时,大学英语通常又是大班教学,课堂参与交流机会甚少。学习者如果还是按传统的外语学习模式,没有获得最优化的输入,英语石化现象仍将是一壶煮不开的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索引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网络技术的引入本身是为了学习者能够更为成功地习得第二语言,其学习模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有许多显著的优点。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习得过程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从而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已经逐步形成独立人格,有能力在学习系统里用好网络课件自主支配学习,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察、反馈、评价、修正和控制。网络自主学习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模式、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上都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最大程度地冲击着造成学习者语言石化的各种原因,甚至可以细化到语言石化发生的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用以及文化等各个层面。近年来,许多学生在通过CET-4之后,在没有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主动开展网络自主学习,先后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CET-6、TOEFL、IELTS、GRE等考试,这就充分证明了网络自主学习对大学英语石化现象具有反拨效应。
2 . 研究方法
广东工业大学大学英语实验班使用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实验班每周2节课网络自主学习。为了证明网络自主学习对大学英语石化现象具有反拨效应,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调查。一是对广东工业大学网络教学班以及非网络教学班的237名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潘晓军,2008);二是对广东工业大学网络教学班以及非网络教学班的187名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词汇策略进行对比(汪蓓,2008);三是本文也以姜毓锋的实验结果作为素材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根据实验一,网络自主学习者中98%的学生是接受网络自主学习的,其中50%是很喜欢这个学习方式。82%的学生赞成通过网络第二课堂完成写长法的作业要求,79%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使他们的视听说能力加强了,72%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个性化。根据实验二,网络自主学习班级平均分高于非网络教学班级5.69分,词汇的学习效果明显好于控制组。根据姜毓峰的实验,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听力石化的比例是15%,语音石化的比例是17%,词汇石化的比例是57%,口语石化的比例是40%,阅读石化的比例是49%,写作石化的比例是56%,本文观点虽然与其不同,但上述数据却可以支撑本文的观点。
3 . 网络自主学习对大学英语石化现象的反拨作用分析
3 . 1 生理认知因素
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其中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实验表明,人们94%的信息来自听觉和视觉,多途径、多感官刺激对于信息及知识获取十分重要。另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速是80w/m,而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语速约为120w/m,显然高于教师的教学语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学生往往会产生疲倦感,而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信息来源是网络系统的视听说学习资料,信息量丰富充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设定自己吸收信息的速度。在输入量足的情况下,Krashen(1985)认为,只有在输入水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即i+1的形式,输入便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入,才能导致习得。有信息量输入,但输入质量却不符合i+1的模式,也会导致石化。大学英语由于是大班学习,即便是分级教学,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导致获得i+1输入很难统一。参加网络自主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学得快的学生可以一直往前走,学得慢的学生可以自己设定步骤选择适合自己的i+1材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看文字、画面、视频,可以自主选择反复听看和阅读材料。同时,网络自主学习具有交流性,学生可以用耳机进行人机对话和录音,可以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论坛进行网络讨论以及可以发邮件给教师进行交流。从姜毓锋的实验调查中可以看出,语音和听力石化比例较低,足见学生交流的效果。
当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获得足够的输入量后,学生就拥有更多的时间在多媒体课室进行讨论。根据普遍语法的可及性、原则与参数理论和数据,每个学习者的参数重设中普遍语法还在起着作用,那么,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和第一语言习得者类似的语境,通过自己普遍语法的作用在语料中进行选择性的参数重设,自主地完成语言各个模块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在网络自主学习中,能够对未产生石化以及有石化倾向的语言学习机制进行潜意识的渗透,使该学习机制处于惯性的良性循环中。如果把学习者的大脑比作一个海绵,网络自主学习则像渗透其中的液体,总能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激活语言习得机制的各种因素,从而对学习者的石化过程产生反拨作用。这个过程类似于母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机制,这就像是一块海绵,吸水量的多少由海绵本身的结构而定。而在固定的课堂设定固定的知识量,却是无法对学习者的大脑进行有效的冲击和渗透。
3 . 2 情感因素
根据实验一,网络班98%的学生接受网络学习,非网络学习班的学生在课后也是经常学习课件或者在网上搜索和下载资料供学习使用,并对网络学习班的学生有羡慕之情。学生对网络系统中声文并茂、内容形式多样的材料往往更有信任感,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说,这对于防止语言习得僵化是有利的。
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学习积极的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性任务下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性格较为内向或者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避免直接面对同学和教师进行比对,他们可在网络论坛通过交流看到他人的学习方式和思想,从而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网络评估系统里看到学生学习课件的次数和时间,学习进度慢的学生如果付出了努力,还可以得到教师的认可,从而避免产生自卑感。
课堂网络学习的时间是90分钟/次,学生并不存在面对枯燥的电脑产生负面情感的问题;相反,据笔者观察,往往课堂结束后,学生经常呆在课室里积极地把应该完成的任务完成得更好,因为,教师随后往往有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学生更具有主动积极性。
3 . 3 学习策略因素
基于元认知视角,网络自主学习过程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阶段,确定和开展学习活动阶段,评价学习结果阶段以及修订学习计划阶段。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群体,在学习上尤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他们将利用学习内容的内置支持(比如一组正规的英语学习辅导材料的详尽讨论),加强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促进元认知的发展;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作业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与指导,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利用网络交互支持,指导学生灵活调整学习心态、方法,并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加强元认知监控。显然,大学生自我导向、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等元认知能力的提升,保证了学生学习处于主动状态,大大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目标的认识,这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和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
根据实验一,笔者把王初明(2005)的写长法应用在网络论坛的讨论区,学生每学期要输出几千字的内容,可以及时看到范文,也可以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反馈。根据实验二,学生四会词汇方面有所提高,在写作中,学生的词汇、句型和思维宽度都比传统班级要好,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可以即时使用网络字典,及时获得作文范本,加上足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可以更好地避免因二语语料无法及时获得或者缺乏而采用的“母语迁移”和“过度概括”的策略,从而更好地避免石化的产生。
3 . 4 语言文化教育环境因素
据笔者观察归纳,网络自主学习有如下较明显的特点:一是语言输入信息化。在固定的时间内,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从网络自主学习系统中获取网络教学光盘、PowerPoint课件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这些高密度的信息比以往传统教学课堂大得多,这是外语学习避免石化的关键点之一。二是语料环境生活化。网络系统提供的图、文、声、象并茂的教学资料,最大程度地创造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仿真语言环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这样一定强度的语言文化浸泡,学生在潜意识中逐渐吸收语料以及在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避免了因文化而导致的石化。三是推进学习高效化。通过超链接获取扩展材料,向任课教师或同学提问,参考答案反馈、录音文字和相关语言文化背景,随时进入个人课程管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成绩,较好地获得成就感。四是学习时间自由化。不限时间、地点和环境的约束登陆学习系统,在讨论区和问题区相互启发、协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益于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五是评估方式多样化。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的监督功能有分级测试、登陆统计、在线学习时间统计、论坛回复统计、学习资料次数统计等,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布置学生网上课前、课间和课后的学习任务,随时通过网络监控学生学习屏幕,及时评价学习结果,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反馈,从而方便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高效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语言教学的优势而言,以上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各层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发挥好网络自主学习对大学英语石化的反拨效应,必将大大有助于二语习得,使石化最小化。
4 . 网络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笔者在访谈和观察中发现,网络自主学习两极分化的情况较为明显,不同的教师教授的网络自主学习班级,教学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个现象告诉我们,网络自主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教师和学生要如何用好它。
第一,网络自主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网络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事实上比传统教学的要求更高,教师的职能由课堂组织者转化成了网络的构造者,网上活动的组织者和网上学习的监督评估者。这就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还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网上组织学习讨论,课前课后实时监督,开展多层次的形成性评估,这样无疑对大学生而言是如虎添翼。如果教师是一种放羊的状态,有一部分学习者就会缺乏原刺激和基本导向,没有教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强化,学生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产生语言石化现象。
第二,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更新电脑机器设备,避免电脑出现故障影响学习效果和效率。如果学校的硬件设施年代久远,频出故障,学生学习就无法正常进行,学习效率必然低下。
第三,网络学习系统的设计者对所设计网页的各项功能要涵盖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满足学生高质量多形式的输入需要,才能充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四,网络监管系统至关重要,需要不断完善。如果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意游离课程学习,把自主学习时间当成网游时间,学习缺乏外在的压力、要求、监控评估,自主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5 . 结语
笔者详细分析网络自主学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目的是让广大英语教师认识到,遵循了网络自主学习规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和缓解石化现象。如果网络学习系统设计者能充分认识系统本身质量的重要性,行政管理部门能给予教学设备有力的支持和更新,大学英语学习者能主动用好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助推大学英语学习,学校乃至国家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将会顺利进行,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使二语习得石化最小化。
参考文献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M]. London: Longman, 1985.
Selinker. L. Fossilization: What We Think We Know[R]. Paper presented at EUROSLA 96. Holland: Nijmegen, 1996: 3.
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78: 77-91.
陈亚平.“二年级现象”的心理学解释及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
曹群英.教师在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角色定位[J].外语学刊,2009(6):174-176.
姜毓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石化现象分析[J].外语学刊,2011(1):94-98.
潘晓军.网络自主学习情景中大学英语大班教学试验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