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表现;预防措施
厌学症是目前初中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初中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就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初中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这其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家庭教育。本文从家庭教育方式入手,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家庭因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一)家长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合而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父母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那种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会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家长对自己的要求。
(二)家庭富有带来的负效应
由于家庭的富有,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外加独生子女自我感觉优越性,等等,不少初中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惧感。
(三)家长严重的功利意识带来的负效应
功利意识表现在:一是虚荣心驱使,拼命要求自己的子女争气,事事要比同事、邻居的孩子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二是强化子女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将来考一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事实上,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子女们往往不买帐,反而会变得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四)家长过分纵容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认为迁就孩子,让其自由发展,可以使孩子变得独立而有上进心。但事实恰恰相反,不受限制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没有上进的动力,有的是依赖和懒惰。他们不知如何为自己确立目标,并按照目标所规定的原则去做事,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五)家长不关心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又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了好成绩,但对获取好成绩的过程、途径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六)家庭关系不和带来的负效应
有的初中生还受到严重家庭问题的干扰。家庭问题会使孩子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使学生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件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很少有孩子会一心钻到学习中去以忘却家庭的烦扰,大多数孩子会从其他渠道上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从而导致厌学现象的产生。
二、预防初中学生厌学的方法
(一)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乐于努力达到目标。
(二)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
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学习,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据调查分析,有的学生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转变思想,认真多学点知识,可以学孩子的功课或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和水平。家长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
(三)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
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则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为子女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孩子心灵的创伤。据专家的研究发现,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孝可敬,从而增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家长不要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他们以更多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初中生厌学原因的分析及矫治对策研究.蔡桂芬.辽宁师范大学2007.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2
一、声乐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声乐心理是指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产生的感知、记忆等思维活动。人的性格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来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由于声乐表演是即时性的,不可重复,这要求歌唱家在拥有高超的演唱技巧的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否则无论演唱技巧多么出色,较差的心理素质一定会影响歌唱。由于声乐课的授课形式是一对一进行,学生都直面课堂,教学信息迅速反馈,加上学生水平的不均衡性,使得学生容易产生胆怯、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因此,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影响和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使其建立自信的心理状态。
二、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状态与生理训练中的配合
(一)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教师鼓励的话语和眼神都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相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与不恰当的批评方式,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声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密切配合,才能使学生大胆的尝试,把歌曲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教师要把感性的抽象语言转换成准确、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茅塞顿开。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与讲授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有的学生模仿能力强、悟性高,很容易从教师的示范中获得领悟;也有些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范唱获得体会,就需要教师用形象、确切的语言帮助其领会。
(二)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的关系
在歌唱的过程中,好的演唱方法与生理机能能够稳定和加强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好的歌唱心理又能促进演唱者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平衡与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能够使演唱技艺得到稳定提高。在唱歌之前,教师要能够准确、合理地帮学生鉴别声部,避免他们“误入歧途”。一旦发声器官出现问题,势必会使心理压力过重,影响演唱效果。因此,学生在平常练习的时候就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训练。同时,好的心理状态也会提升歌唱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科学、刻苦的练习基本功,让发声肌肉保持好的状态。
三、声乐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的方法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3
关键词 高校教学;学生心理;分叉;混沌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27-02
Research on Bifurcation and Chaos Phenomenon of Student’s Psychology during High School Teaching//Wang Wei, Song Yuling
Abstract Bifurcation and chaos phenomenon derive from butterfly effect and mainly lie in nonlinear system. It is a nonlinear phenomenon that is orderliness in a big range, on the contrary is out of order in local area. During modern high school teach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varieties present bifurcation and chaos rules. It is an important prior condition to master this phenomenon, and then lead students to study specialty courses well correctly. So, it’s very need to analyze, research and discus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variety.
Key words high school teaching; psychology of high student; bifurcation; chaos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Northwest A and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China 712100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历史重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2]。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便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是高校教师发挥教学引导作用的有利契机。
现代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的现象,要找出该现象的根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就要分析现代学生的心理状态[3-4],尤其是90后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进一步明确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十二五”规划期间的高校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高校学生心理变化的分叉与混沌现象剖析
高校学生在4年或5年的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把这整个学习过程的心理变化看成一个非线性系统,它具有一定的非线,即分岔与混沌。对于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一切都是新的,实现了进入大学梦想的他们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怀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因此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这是心理变化的第一个阶段,此时所学习的课程还未涉及专业课,停留在基础课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的难度加大,一部分学生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和学习内容,显得游刃有余,而另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生某些变化,呈现初步的厌学状态,主要原因是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社会不良风气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但此时在教师的耐心辅导下,课余时间的悉心关怀下,会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高校学生心理变化的第二个阶段,初步厌学阶段。前两个阶段表现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心理的演化过程出现分叉点,即对学习的态度从感兴趣演变为两类,一类是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另一类是初步厌学状态。这个分叉点的出现在大学的二年级。
另一个分叉点出现在大学的三年级,正是专业课学习的良好时机,此时学生心理变化的波动最大,具体体现为3个方面。1)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分为两类:①可能由于家庭、爱情、社会不良因素等的影响反而产生厌学心理;②继续对专业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心理变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处于初步厌学状态的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分为两类:①心理变化出现转折,热爱专业课学习;②厌学心理更加恶化,产生放弃学业的想法。3)由以上两个方面的学生心理状态还可以演变为另外一种心理变化,即盲目的心理状态。该类学生表现为对待学习和其他任何事情均无兴趣,不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做什么。
图1是某班级全体学生心理状态变化规律的统计曲线,可以充分说明以上所分析的心理特征。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即从学生整体上来看其心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每一个分叉点学生的心理就会出现分歧,但就个体而言,究竟属于哪一个类型却是随机的,可以转化的,因而是混沌的。这充分说明该系统的非线性,非线性控制理论对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制订具体的改革措施,详细的措施制订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非线性控制理论,将其与改革的具体内容相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向成功的方向发展。下面提出几点将非线性控制理论与教学改革相融合的建议。
1)分叉控制是非线性控制重要内容,有效控制分叉点可以控制非线性系统的运动规律,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变化的分叉点,即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在分叉点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分叉点处的心理教育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时期。
2)就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而言是混沌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转化与演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随时关注思想波动或学习成绩下降较大的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3)学生心理变化的分叉控制方法不可能100%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该种控制方法不起作用的学生不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要抱着挽救学生的态度,在班级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用班级学生集体的力量去感化他,从而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3 结论
全文分析了高校教学中学生心理的变化规律,指出其实质是非线性的,将非线性控制方法与教学改革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给出具体的建议与措施,对现代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需要强大的理论来支撑,本文正是出于此观点,建立了以分叉控制理论为依据的教学改革模式,为“十二五”规划期间的教学质量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汤放奇,李茂军.构建优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111-113.
[2]谢康,陈丽.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6(6):25-28.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4
【关键词】航海类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航海类中职院校,在对地方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形式的不同,面临着不同的生源,变化的师资,行业的调整,学校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等也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亟需拓展。因为,舟山航海学校因特色设校,航海类特色的要求只能招收男性学生,所以在校学生全部为男生,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日常重点工作就凸显出来。而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可塑性较强,需要在心理健康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在正确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加有序。
1 网络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化生活程度的提高,家庭网络的普及以及社会活动的影响,中职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日趋复杂化,处于心理叛逆期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愈显重要。
现代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大部分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些网络内容对中职学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年龄段注定他们是属于好奇心强,认知度差,辨别事物好坏能力差,同时,可塑性最强的生命时段。在这样的年龄,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作为教育者就要看到网络对学生教育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网络会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教师作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引领者,在网络环境下,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要多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一件事情。同时,学校应从学校的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组建了心理健康阳光小屋,推出了校园上网绿色导航,专门开辟了学生上网中心,中心负责老师会定期对计算机进行软件更换和背景处理,在规范学生上网的同时设置网络导航,引导学生进行绿色上网,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上网习惯,引导学生的正确上网行为。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在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会经常留意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新动态,在进行课后练习的教学环节中,经常布置一些相关的网络作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给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教育、学习、益智游戏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网络。
现今,学校的网络心理教育已经初具规模,网络心理教育也已经深入师生心里,学校建立的校园心理健康网在学生中口碑较好,学生也喜欢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能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并且能在网上与老师实时沟通,这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学校还定期的举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现场为学生排解心理问题;学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上升的全校层次,在多部门的配合下,不仅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而且还定期对于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培训。总之,学校要认清当下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要积极“备战”,认真做好新情况下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2 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的开展
航海类中职学校由于在校学生全部为男生,在学生管理方面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通常表现为:一、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住校,但是大部分同学在入学之前并未经历过集体生活,而且习惯以个人为中心,缺乏与同龄人直接的有效沟通,对集体生活融入比较困难;同时青春期的他们又希望有自己的交际圈,同时又非常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交际中不懂得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二、在学期第三年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一部分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力不足,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容易产生抵触、畏难和退缩的情绪。三、青春叛逆期的学生不喜欢单纯的理论的居高临下的说教,他们有了自我意识,看重尊重和平等的感觉,同时情绪容易极端化,看待事情比较片面,对待事情缺乏客观论事的能力。
针对以上典型情况,学校应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咨询活动的实施强度。在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知识普及周、心理健康板报评比、心理咨询室咨询日等活动。
对于中职生心理咨询的实施从大方面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一种是团体咨询。个别咨询主要针对学生难以开口对外人说的事情,一般他们只愿意写入日记,不愿和父母、老师谈及。例如:某同学在校外找女朋友,他不想让同学、家长和老师知道。对于这类问题,心理咨询活动首先是如何让学生开口说出心理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后,老师一般通过会谈、观察、倾听、心理测验等方式,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老师视情况对学生进行开导。一般采取对学生支持安慰、引导学生内省与领悟、引导学生正确的疏导与宣泄等方式,通过咨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问题的认知,力争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对事情的圆满解决。最后,还需根据情况定期找学生谈话,通过追踪调查来巩固心理咨询的效果。
团体咨询的对象为全体在校学生,咨询的问题也都是一些普遍的大范围的学生心理问题,一般采取心理辅导讲座,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等途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热情有礼,不让学生产生拘束感,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要分析诊断,找出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性质和程度,进而制定策略解决问题,并跟踪巩固问题。
心理辅导课程化是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学校开展的各类心理咨询辅导也是为将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行前期的摸索与探究,毕竟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在所有学生中是最众多也最复杂多变的,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是在为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做一份贡献。所以,应该早做预算,争取在区域范围内实现给学生一个心理的蓝天。
3 生活教育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陶行知先生在上个世纪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虽然距今年份较为久远,但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对于现在的学校心理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有三个,他们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思想指出,教育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开展,同时教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将心理健康课程从教室搬到生活中,可以尝试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或出去参观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端正心态,调整状态,以更加积极的心情看待周围的事物。
社会即学校的核心思想指出,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每个人必将时时刻刻处于不同的生活状态之中,即到处是生活,那到处即是教育,整个社会就是我们的教育场所,教育的大局观就是要将社会看作学校,要在社会这所特殊的学校中,去学习,去进步,去完善。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人生的阶段性情绪困扰在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只是一件渺小的事情,所以对待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让学生阶段性的进行学校生活和安排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感受。同时加以积极的引导。
教学做合一,这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的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重点在做,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解析,应该重点是在强调教师的做,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用积极的面貌去做事情,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进而转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虽然这些理论没有从具体的做法上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出办法,作为理论也不可能有太具体的策略,因为时代在变,生源在变,教育手段在变。但是这些理论对于现在的教学从高度上进行指导仍不过时,将它们应用于现今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具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4 学生心理教育个案分析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因此笔者在学校阳光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协助下,对学生心理个案进行了分析,实践指导,并做了教学反思。
(一)情况介绍
1、舟山航海学校――在校生全部为男生,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2、学生小军(化名),活泼好动,善于动手,个性要强;
3、小军父母为渔民,常年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小军本人;
4、小军学习成绩一般,经常请假外出,在校外交了个女朋友,容易情绪激动。
(二)事件过程及心理分析
1、事件过程
小军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较为低下,学习动力也不强,课堂不爱回答问题;但他喜欢上实操课,上实操课很积极,并能迅速正确的配合老师完成实操内容,同时在完成后能积极主动的帮助未完成的同学。
前两周,他听一个同学说,他女朋友受到另外一个学校男生的追求。听闻这个消息后,小军立马坐不住了,大中午的跑到班主任那里,撒谎说他生病了需要请假外出看医生,因为小军有与同学打架的前科,班主任看出了端倪,在耐心询问之下,得知小军欲出学校找那个男生算账,并且准备了一把水果刀以便不时之需。
2、心理分析
小军同学本来初中时候学习成绩就不好,一直没有受到老师的主动关注,同时父母工作较忙,也没有过多的时间与他进行交流,他本人就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里我行我素,说话比较随便,除过在实操课时帮助同学以外大部分时间不喜欢与同学相处。在他认为,父母送他来航海学校读书只是因为他年龄太小将他暂时寄放在学校,等年龄大了再去找工作。同时由于社会风气以及青春期荷尔蒙的作用下,感到孤独的小军就在校外找了个所谓的女朋友。而且小军个人容易情绪波动,往往会因为同学一句无意的话与同学产生矛盾,上次与同学打架就是因为在打篮球时同学一句无意的言语引起的。
(三)辅导措施
班主任及时了解到情况以后,与学校阳光心理辅导室的老师共同对小军同学进行了心理辅导,并对小军的平时生活学习进行了关注帮助。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人文关怀;
班主任在平时生活中对小军表现出亲切关怀,并诚恳的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给予关注和帮助。
2、情绪宣泄;
班主任每周以谈心的方式,告诉小军将每周发生的不快宣泄出来,学会用倾诉的方式排解心中的苦闷。
3、改变认知;
心理辅导老师从多方面引导,告诉小军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要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4、行为改变;
引导小军多与同学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突显个人的价值,同时体会集体对个人的支持与帮助。
多关注小军的闪光点,比如在实操课的时候,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在理论课的时候,多给予小军表现的机会,对于他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
开发家庭中的环境力量,进行家访的时候,给家长说明孩子不仅需要学校的教导,更需要父母的关怀,让家长能多给小军施与爱心,从生活细节入手,让他感受的家庭的温暖。
(四)情况反馈与思考
通过这几周对小军同学的心理疏导以及家长的配合教育,小军同学现在有问题能够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寻求帮助;同时在课下时,也能和周围的同学有说有笑。他告诉老师说老师对他的关注让他觉得生活很有意义,很愿意配合老师做好班级工作,还说他妈妈现在经常给他打电话询问他的情况,平时很少回家的他现在每周末都要回家看看。
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初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本身也有闪光点,但是由于在初中时期长期不被教师所注重,以至学生产生厌学,行为随意等现象。这些问题在中职学生里普遍存在,所以中职学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更需要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关爱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告诉他们,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并放大,树立中职学生的自信心,扫除他们在初中时期所落下的病根――自卑、随意、情绪多变等,真正将中职学生的素质提升一个台阶。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5
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学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氛围方面要更加自由和宽松。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使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得到完善,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新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重视的情况,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还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想法根本就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2。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不完善
高中化学是一门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的科目。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学校,为了应付考试,通常在高中化学课程安排和实验设施方面也出现了应付的情况,这样就使很多情况下,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充分开展实验教学。有些学校出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经验非常少的情况,有的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创新能力无法进行培养的情况。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建议
高中化学教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同时也会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实现新课改的目的。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化学教学中学生缺少比较完善的创新意识。由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例如,在讲“沉淀溶解平衡”时,学生总是反映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化学教师就不能再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碘化铅沉淀出现浅黄色,单一的课堂变得“有色彩、,学生在知识的记忆中就会留下痕迹,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这一实验利用碘化银是否可行,通过让学生思考、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并对教师的讲解提出疑问,等等。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往往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者是对知识进行大胆地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关注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验证,帮助学生了解整个化学实验过程。
3。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
化学教学是一门十分注重实验教学的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化学实验条件,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己亲自验证实验原理,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原理,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四、结语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物理教学;渐进培养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物理教师,应积极寻找、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中学物理教学的新路子.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本文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以下初步的探讨.
一、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物理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如,瓦特通过观察水沸腾对水壶盖的振动现象从而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通过这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有,创造就在身边,物理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2.注重启发,调动创新思维.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方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方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情景启发方法,抓住关键环节,不断转变问题的情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类推启发方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1.吃透原理,创新实验方法.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埋头于实验操作而忽视了原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或对实验原理不甚了解.有的学生对原理并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实验,势必使实验成为“按方配药”式的机械性操作,这只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吃透实验原理,才能在原理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阻和电功率”的实验教学结束后,可向学生提出:本实验运用了P=UI的公式,通过测电流和电压的方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那么能否运用我们学过的其他知识来测定P的值呢?事实上,根据电路欧姆定律,利用电流表和铭牌可以测定的P值,或利用电压表和铭牌也可以测定P的值.
2.想方设法,创新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