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德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德育方法

中小学德育方法范文1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方法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说教育人即德育的重要性,现在,由于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社会现象、环境的影响、增加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难度,而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效,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方法研究,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一、以德育为首,强化思想教育

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开展德育工作学校领导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领导重视了,德育工作才有针对性,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1.从学校层面而言,就要探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行动指导,要求教师做出承诺,严格遵守“八条禁令”严禁发表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或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论;严禁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学期间以收费为目的举办各类辅导班、在校外兼课或给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做有偿家教;严禁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财物或礼品;严禁在课堂内吸咽或使用手机;严禁酒后上课和在校园酗酒;严禁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或其它物品;严禁参与赌博或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严格遵守“三条处罚措施”对情节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当事人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推迟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对情节较重、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当事人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待岗一年,停发津贴及其他奖金福利,当年考核直接确定为不称职,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对情节特别严重、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并根据《教师法》规定对其教师资格作出相应处理。学校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要求具体、考核严格、执行彻底,使八条禁令及三条处罚措施落到实处、这样才会形成求真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增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自觉地讲师德、树新风。

2.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创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方法,就要依靠学科特点和各学科蕴含(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内容进行生动的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优秀品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

3.开展学生及家长评价教师师德师风新机制。学校增设“班务日志”和“学校日志”专栏,具体由班级值日干部记录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每一天的教学情况及师德师风情况。为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要要求各班班长把“班务日志”和“学校日志”专栏笔记上交学校教导出,教导处进行归类整理,并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及时公布,反馈信息。促使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和行为,增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最后为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要确立每月的第一周为家长接待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接触,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互通有无,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最后,召开家长会,让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优秀学生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既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又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增强育人效应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是点燃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鉴于此,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教学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是立足教材,找准切入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每个学科的讲授中都要挖掘教材蕴涵的德育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基本国情,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理想、立志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拓展教材内容,增强德育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更直观更形象的教育。在教学时、主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学科中,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看录像、讲故事、听歌曲、朗诵等,展示我国古代、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对自己民族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以及由此而获得的辉煌成就感到光荣、自豪,激励学生为祖国、为民族的发展和强盛而努力奋斗。

三、以育人为本,进行特色教育

教育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天赋得到发展,进取性得到增强,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流、学会审美、学会做人的目的。作为教师就应该随时把握教育时机,把德育体验、德育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尽可能的使每个活动都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以德育体验、德育实践活动来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源泉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体验教育。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体验生活,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体验题目。如“我当教师讲堂课”“我当法官断回案”等模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实践活动。家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以及家庭范围内的人际交往锻炼。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家庭内搞“周末我当家”“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庭理财我能行”“走亲访友讲礼貌”等活动,以指导学生的家庭实践锻炼。比如,“周末我当家”,教师要要求学生从买菜,做饭到洗碗、擦桌子,洗衣服、叠被子、打扫卫生等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到学校在品德课上让学生说过程、谈体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养成了独立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生存的本领,体验到了工作的辛苦,成功的喜悦。

2.实践教育。各学科的实践课,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并开展与其有关的的系列活动,在品德、政治学科上、可开展丰富多采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语文学科上可进行演讲比赛、办手抄报、成立文学社、学生自己主持策划这些活动,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还有自然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性情得到陶冶。再有学校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从社会创造活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例如,让学生去帮爸爸卖菜,体会一下挣钱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进行劳动,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让学生接待外地的同学,锻炼一下他们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到社会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受磨难、受挫折,从中得到锻炼。

四、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其它方法

一是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家访,使学校的教育要求及时为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二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各中小学要积极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品德修养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努力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校园内的棵棵草木、面面墙壁都变成无声的语言,成为德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从而净化心灵,提高素质。

中小学德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09-0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1.结合小学数学中的内容渗透德育

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要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3.1415926

2.言传身教,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

教师是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教师自身的师德示范,在所有的方法中,是最有效、最有影响力的。不少学生之所以喜欢数学,往往是因为他喜欢那个数学老师,而之所以喜欢那个数学老师又是与老师的为人师表密切相关的。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因此,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身立德,并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3.认真钻研,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材料,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用充满智慧的眼睛充分发掘教材中教丰富的德育素材,同时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例如在概念教学引入、推导和应用的辩证分析过程中,在沟通数学知识间的紧密联系过程中,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在变化中求发展,实现知识迁移。教材中还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只要教师能认真挖掘教材,可以找到更多德育教育的素材,一旦学生将崇高理想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是长久的,其间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

4.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5.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及时纠错,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董景霞;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J];学周刊;2011年05期

中小学德育方法范文3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体育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设计,它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有时会影响体育课的正常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跳跃》一课时,我根据需要,创设到“森林公园”游玩这一情境,在“森林公园”里贴上一些小动物图片,并为同学们准备好动物头饰,将垫子想象成小河,在“河”面上画一些小鱼。这样的场地布置,在课的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练习时,根据“游玩”这一情境,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练习的快乐,并通过合作练习,发挥创造力、想象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充分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在游玩中掌握运动技能。

二、游戏教学法

运动游戏,也称体育游戏,是由基础运动动作组成的、具有情节的体育手段。是一项古老的,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活动。运动游戏具有基础性、简易性、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开放性、娱乐性等特点。游戏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内容丰富,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的好帮手。但是,不能放任自流,以“玩”为目的,要把游戏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要精心设计游戏内容和规则,要把握好游戏的“度”,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安排“快快集合”、“指挥棒”、“大球小球”等游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因为,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有的在为课下的事喋喋不休;有的还在为上一节课的问题争论不止。采用了以上小游戏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上,有利于教师继续教学。在进行跑及跳跃练习之前,可以适当安排“追逐跑”、“接力跑”、“跳跃争先”等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练习动作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奔跑、跳跃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欢声笑语中完成练习任务。

三、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和巩固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合作与协同,促使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在“小集团”教学中,学生除了直接与教师发生联系外,还与同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分组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能够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和作业时间,有利于动作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更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为了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体育课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分组形式。

1.自由组合的分组

教师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按照4―6人组成一组,组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有利于课堂教学和体育竞赛顺利进行。例如:每次整队,让学生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排得快、静、齐时,小组之间为了争夺第一,都站得整整齐齐,也做到了快和静。这样不仅缩短了整队的时间,更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做好准备。

2.互帮互学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及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合理调整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为各小组适当安排一部分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绳的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不会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这样,他们就会较好地掌握跳绳的技巧,进而提高体育成绩。

3.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形式

中小学德育方法范文4

【关键词】预防 中小学教育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73-01

预防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对被学生将要去做或者可能要去做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预防的一种方法,将学生某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萌芽中。预防教育法实际是一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教育方式。在中学教育中运用预防教育法,能使教师争取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减少减少教育工作中没有预料到或因预料到而没有及时作出解决方案,引起学生思想问题或意外事件发生。用好预防教育法,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预防教育法在中学生教育中的特征

中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还未成熟,往往更加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与关爱。因此,对于中学教育而言,做好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思想领先,把思想工作做在前头,将学生们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念头消灭在萌芽中,从而防止各种不良行为事件的发生,是预防教育法最大的特点。这不仅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情商,能敏感地读懂学生的心思,准确地感知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透露的各种信息。然后,针对采集到的信息,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变的思想教育方法,扼制其或许即将发生的不良思想或行为,使其以阳光、健康的心态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二、预防教育法在中学生教育中的方法

中学预防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有超前性,要防患于未然。超前性教育一种有先验性的教育方法,是根据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预测将要发生在人们思想行为方面的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现实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并且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每个学生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都不同,也就形成了各自在思想,性格和基本行为模式上的差异性。现实性是超前性的基础和依据,超前性是现实性的提升,在进行超前性预测时要基于现实性,考虑当前的各类问题的发生的根源和可能,再判断、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想行为问题。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不仅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可以使教师在做教育工作中占有人气的支持和对预测得准确率。

三、中学预防教育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具有认识合乎思想发展规律的能力,说:人民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第二,具有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的理论基础,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和思考问题。第三,明确过去和现在思想发展变化的趋势,对现实的思想状况有比较 深刻的认识。第四,有迅速应变的能力,有从少量信息中洞察全貌哦判断能力,能从繁杂的思想动态中理顺各种关系。

2.收集信息整理加工

第一、国内政治、经济、思想个方面形式的变化要全面了解,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特别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利益的事件,都能引起人们思想的强烈反响。比如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2008年支持奥运生活传递,2010年“69圣战”。第二、对预测对象的工作、生活、和客观环境的体察。收集对社会,学校和学生有影响的思想信息,党的方针政策,学校的管理和奖惩制度的实施,学生生活上的困难,来自家庭、同学学习成绩的困扰,个别同学的违纪违法行为,社会不良风气的侵害,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3.掌握被教育者的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

对信息的整理中,教师要总结归纳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及特点,以此为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基础,从结果分析原因,从原因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行为倾向。并且要随着学生思想的变化,随时完善和修正自己的判断,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为实施预防教育提供可靠依据。

4.时机与内容的一致

人的思想是纷繁复杂的随时变化的,但是中学生这样一个既有固定又有变动的团体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总体上可以掌握其规律的,中学时期是学生们的青春叛逆时期,学习上,生活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并且,时常自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大人的观点是错的。这样,难免与家长与老师之间产生冲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防止在生活学习当中出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背离的思想或行为。

参考文献:

中小学德育方法范文5

一、把握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来选择,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要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体育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实现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二、依据课程理念制定好教学目标

1.注重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当前很多体育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具体的指向,大部分就是一个概括,比如,学习跳远时,技能目标定为“改进踏跳相结合的技术”就不明确,这样的目标给人空洞的感觉,如何改进,怎样使踏与跳相结合?再如“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则显得目标太大,一节两节课就能养成,也有点太不现实。所以制定目标时要细化,要有递进性,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确定到什么程度;(2)在什么条件下完成;(3)完成的数量和质量。

2.注重教学目标的趣味化。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三、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任何一个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学效果的优良,除了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产生着直接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对象、教材、任务的不同,具体地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短跑教学上,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摆臂、跑姿、节奏,而不应过分强调跑速。现在很多中学生摆臂动作完全错误,跑姿难看,其实这是一些体育教师过于强调起跑和跑速,忽略了细节,一味追求成绩所致。

四、“教”与“玩”相结合,强化学生兴趣

1.集分结合。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照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命题发挥。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五、重视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

任何系统必须通过反馈信息,才能有所控制。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对教师来说,反馈信息可以掌握情况,找出不足,改进教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防止注入式等教学,逐步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沟通,促进对教学不断地进行检查、评定、修改、调整,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采用更科学、合理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另外,在教学中,对一个问题、一组动作乃至一招一式的认识要允许学生的回答有不完整或有错误,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技术有错误的理解或做出不正确的反应,从教学的某种角度和需要出发,有时需要尽量让学生暴露错误和不足,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示范和练习等手段,找出教学中的优化和偏差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通过对照、分析已取得经验和教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教学成功与否,就在于对教学中各种信息反馈的处理正确与否。

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小学德育方法范文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介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并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为了更好地上好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我们经常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一、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二、激发学生兴趣

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随意散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远比教师一个个分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以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期望——表现——创新”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选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②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相互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再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活动并给予纠正指导动作。学生们在虚幻遐想的情境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积极促的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导向价值

由前面感性的认识作铺垫,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形成价值观念,在与同学们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对运动功能的认识,对运动技能作用的认识,对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的作用产生认同感等。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六、自我评价

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曾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七、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