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上音乐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上音乐教学反思范文1
名家论坛
(1)增强文化兴校的规划意识 王继华
(4)教育与社会的改造——知识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叙事 毕世响
理论探索
(10)儒家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的相关言论探析 王灿
(15)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特色 魏登云
(19)道尔顿制在中国的文化反思 陈祥龙
(23)文化发展繁荣基本诉求与内容管见 曾铁
(28)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植凤英
(32)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旭东 钟福祖
(37)“根”之教育——谈乡土文化教育与地方民俗传承 郑伟斌
(40)新时期农村教育资源现状的剖析与对策 顾丽敏
(43)思政教育与古代文学无缝衔接的探讨 杨丽彦
(46)多彩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透视 曹蔚
(50)“黎从榕”地区侗族音乐整体性保护探索 龙佑铭
(54)成长小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蒋红霞
(57)环境色彩、嗅觉、免疫反应物与运动员心理研究——以贵州省红枫湖水上基地皮划艇运动员为例 刘郁
(63)从民俗文化视野中透视民族个性的哲学意义 杨庆黎
(66)论西南地区阳戏的传播途径 吴电雷
(72)triz理论视域下新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 谢泳涓 潘中田
(76)影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表达的认知因素先导研究 李炳林 王景洁
(81)高校档案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探讨——以贵州大学为例 刘敏 张家玲
学术争鸣
(84)高校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理论解析与选择原则 张海钟
(90)“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周建新
教学教改天地
(95)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臧胜楠
(100)《普通昆虫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廖启荣 郭建军 宋琼章
(103)“国培计划”与贵州农村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廖光珍 刘莲芬
无
(107)重特色强学科,科学发展结硕果——前进中的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无
区域教育文化纵横
(110)清末民国时期梅县新式教育的办学主体 夏远鸣
(114)现代化进程中的梅州客家教育文化 刘达志
(118)重入“祖荫”:客家宗祠助推教育的文化资本探析 周云水
(125)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 钟晋兰
(131)“声教南暨”——新加坡客属应新小学史略 罗爱花
&n
bsp; 文摘之窗
(135)继往开来,迎接汉语国际教育的新阶段 许嘉璐
(135)“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 袁祖社
(135)美国工程教育的政策动向及其启示 姚威 邹晓东 胡珏
(135)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索 杨德广
(135)光明时评:教育机会平等须改革招生指标 胡乐乐
(136)教育部出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办法 无
(136)教育部团中央发通知部署高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无
(136)上海今年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将实现远程联网管理 无
(136)南京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家教将被解除聘用关系 无
(136)奖学金怎变“抽大奖”? 无
无
(f0002)梅州的教育文化 无
水上音乐教学反思范文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一《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并通过了解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二《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三《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水上音乐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 校外;艺术教育; 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56-02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来实现,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少年宫作为校外艺术教育的基地,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1校外艺术教育的应有之意
校外教育活动有诸多原则,而有效性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有效性原则是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的、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积极进取、勇于表达的原则。"因此,校外教育活动与有效性思维是互相融合的。再者在当前教育状况下,课外教育没有应试压力,没有功利性,更适合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更能发挥个人特长,发扬个人的表达能力。
2校外艺术教育的优势所在
艺术教学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表现活动的源泉,因为有效思维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独创性、跳跃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艺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自我个性和表达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先天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3校外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做法
在欧美国家,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自我表达式能力是全民都参与其中,在校内校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他们有类似儿童馆和儿童博物馆的艺术教育,围绕着培养创造性,个性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适应现代社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绘画为例,他们重视的不是个别能夺得绘画大赛名次的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而且并不注重他们绘画表现的结果,而是注重整个创作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的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同时更多的是课外活动,在社会和大自然中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比较国内外艺术教学差距,愈发认识到跟上时展的节奏,加强艺术类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对于我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和工作者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效教育应是校外艺术教育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反思和改变,这种反思和改变体现在:重新树立对教育对象的认识,重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立精神和自我表达意识;把艺术教育从过去重知识、技能教育,转变为重素质、重能力、重审美教育;教学方法由过去单一教学规模变为开放的、综合的教学活动,更加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我作为一名校外艺术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结合平时工作实际,谈谈注重有效教育的思考:
3.1立足本土,潜移默化。
艺术的创新来源于每个人的经验,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艺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作灵感。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传授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倡导有效教育教学。
美术教学中,我们注重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写生。结合我市美术课题《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的研究》的推广成果,带领学生对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进行研究、揣摩和学习;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对四牌楼、八字桥、金东方、菜花地、水上森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进行写生活动。同时开展优秀作品点评,邀请当地书画名家进行教学和交流。
音乐舞蹈教学中,结合本地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学习家喻户晓、耳濡目染的戏曲,如京剧、淮剧等;开展茅山号子、板桥道情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快板书创作,让学生参与节目排练,在校园艺术节中登台亮相,一展风采,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艺术的表现离不开生活,只有立足自身的生活、身边熟悉的环境资源,才能创造出真实而优秀的作品。本土的就是世界的,立足本土立足生活,让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体验成功。
3.2改变观念,重视老师。
教师"有效地教"是学生"有效地学"的重要前提。好的学生要有好的教师去教育,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有具有"有效教学"观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
首先是树立新型教学理念。老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教师创新就是要使教师建立新型的理念,把真诚的微笑洒向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师必须明确艺术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是怡情养性的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教师应把新的教学观贯彻到平时教学中,应用有效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表达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次坚持"育人为本"教学方针。教师须做到:摒弃"以本为本"理念,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逐步建立起"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结合艺术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作灵感。
第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及时充电,积极参加培训,扩大知识面,增加专业技能,提升基本功;积极参与艺术比赛、艺术创作类交流与展评。学习如逆水行舟,教学亦是。为了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充实新的知识,我们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们外出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给自己充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项艺术类比赛,以赛代练,磨砺自身,提升能力。我们的老师们在江苏省和泰州市多项活动中多次夺魁,取得累累硕果。
第四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具有个性品德学生,必须具有有效性的方法。好的理念必须要有好的方法来实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创新自己教学方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将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到教学之中,并在教学之中不断完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着重主体,学生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性的人,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审美过程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寓教于乐。正视学生的潜能,承认学生能主动发展,视教学过程为学生发现、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获得过程。在平常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效地学。
第一诱发学生表达的意识。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从好奇开始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激励手段,精心创设情境,在吸引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愿望,从而有利于个性张扬的形成。
第二引导学生善于发问。"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 "学起于思,思源一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新钥匙。在平时教育中,应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始预习质疑,课中学习质疑,课后复习质疑。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在质疑、解疑中培养了自主精神。
水上音乐教学反思范文4
勤学——新课程标准为指针
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正是应时代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目标体系,也使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再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我们在开学前夕,组织学科骨干8人及二年级4名教师参加了处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培训,并责成靳淑英、陈肖琳、耿晓娟3人于学期初在校内分学段进行了二次培训,使老师们明确《语文课程标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是对修订大纲的新发展,明确所教学段的阶段目标及教材修订的意图,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本学期,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落实上各教研组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低年级的课前5分钟演讲交流、新闻快递、儿歌擂台赛、 课文故事续编;中年级的课外阅读反馈、每日成语接轮、定词编讲故事以及高年级的循环日记竞赛、想象作文阅读等均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方面也迈出了新的步子,在多次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实验教师——钟青、靳淑英、王丽荣、陈肖琳、耿晓娟、孙晓静等,组织了实验课题的评审论证,并于10月中旬举办了开题报告,通过交流,大家更加明确了各自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更加完善了实验方案。12月初,举办探究性学习中期小结,实验教师人人编写案例,并将活动成果进行阶段展示。现已选送优秀案例3篇——陈肖琳的《了解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诗作》 耿晓娟的《给废旧电池找条出路》孙晓静的《乱花钱对小学生的危害》参加省级评比。学期末了,我们又召开了结题大会,各课题实验教师认真撰写出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就各自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研究探讨的过程,展示了研究的成果,有的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课题研究中的小插曲,充满自信地提出了对已有现象的思考及建议,并谈了活动的收获及切身感受。我们的探究性学习实验还在起步、摸索阶段,但它已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学生是课题研究中最活跃的小主人,更是研究性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年龄虽小,但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动口、动脑,他们录音采访、跟踪调查、图片展览、宣传接力、利用课余时间在家中、阅览室、图书室、书店、网上搜集资料,对生活中的事情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思考,远远突破了预期设想的效果,拓宽了活动的主题,使之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智慧与潜能是无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氛围、一个情景,使其如鱼得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转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为其在未来的时光热心服务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善思——教学节展示为契机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为使大家对更多的模式教学课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学宗旨,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我们组织了第六届教研组课题共研活动,各教研组在组长带领下,凭借教材,紧扣新的课程标准及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模式,精心设计,公开轮讲,认真听评,反复修改,提炼推敲出一个个独具年段特色的精彩案例。在11月中旬举办的第六届教学节活动中, 8位教师代表教研组进行了展示,一、五、六年级组共4人被评为优质课。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市陶研会上观摩,六年级《草原》一课在省第五届示范小学课堂教学展示中获一等奖。执教者客观的自评介绍,看课人真切的评价交流,热烈的讨论争议,学生家长由衷的赞许,都使我们欣慰地感受到本届教学节所体现出的我校语文课堂教改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1、更加重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把阅读教学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其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如《草原》一课,教师运用电脑课件出示中国地图伴着悠扬的旋律向学生简介内蒙古大草原的位置,并请他们同老舍一起走进草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方法,学习和探讨自己喜欢的知识和内容,自由读、大胆想、尽情说、登台表演小品,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转贴于
欣赏草原如诗如画般绮丽的风光,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深刻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及作者老舍先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组织学生赏读、感悟圆明园当年集建筑、园林艺术于一体的辉煌景观之后,利用大屏幕播放出优美的古筝乐曲伴奏下圆明园的一幅幅复旧图,播放出如今残垣断壁的遗址图及再现侵略者的贪婪野蛮的电影剪辑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自主探究课文第二部分学生对伟大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由衷的热爱及对帝国侵略者强盗行径切齿的仇恨溢于言表,真正达到与作者心灵的相通,从而产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接着自读赏析威尼斯小艇艇形的奇特美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其感受艇舱的舒适,驾艇人技术的高超,乘艇人生活、工作、娱乐全靠它,感悟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_____此地有此物,此物有其主,有主能迎客,客奔主而来,此主拥此物,此物属此地,从而体会作者马克吐温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对小艇的喜爱、对艇舱的满意,对驾艇人技术的惊叹以及对小艇作用“如此重要”的赞赏,实际上是在向世人介绍世界著名水上城市威尼斯独特的风光。
2、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对学习规律的尊重和对学习方法的重视,体现了从单纯注重结果到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一年级《 汉语拼音13课》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和经验,在刚开课时,就很快总结出“un”和“yun”读音相同,字形有差异,用法不相同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认真练写阶段。接着,各自按声母排列顺序与un练拼,试试哪些声母与un可组成音节,组内与伙伴达成共识,推荐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将正确的拼音过程写在黑板上。最后看着儿歌所配的画面——两名登山的小朋友具体生动有趣地口述画面之外的内容并努力规范正确流利地拼读,最终进入“拼音乐园”。屏幕上出现了五个按钮,里面锁定着不同的拼读练习,五个大组分别选定一个按钮,打开练习,以组进行友谊赛,看谁们拼得准、拼得快。课堂始终,在电脑设计的富有童话色彩的“云博士”鼓励下,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层层递进的互动环节,促进教与学两类活动间、学生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个学生自觉能动地感知新内容,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培养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精彩的马戏》《高大的皂荚树》《威尼斯的小艇》《圆明园的毁灭》等多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均注重引导学生在细读中理解语言、品读中体会语境、诵读中培养语感、揣摩作者表达方法,从而积累佳词丽句,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浩渺无穷。
4、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围绕 “是否有必要恢复圆明园的旧貌”这一问题,各抒己见,自由辩论,使他们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走向网络资源,独立思考,将课内学习延伸发展为课外自主自觉地学习,扩大了视野。
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努力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课件与内容揉不到一起,两张皮;学生仅被课件的色彩、形象所吸引,乐而不学;少数课件制作只求新,不求实,影响教学效率。只有将教材把握准,课件才能显神威);文字训练与课文分析的关系(淡化分析并不是不要分析,把握字、词、句教学是小语课堂永恒的主题早讲,学生早明白,早受益);学生质疑与读书思考的关系(学生只读书、不思考,提问漫无边际,不假思索,没有讨论、探究的价值。读书应有目标,读前有要求,读后要落实,教师应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其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创新意识与发展健康个性的关系(与其让学生重复地学习,真不如留出一些时间,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异想天开)。我们坚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力争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王丽荣老师以五册《灰雀》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称号; 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赵玉文老师《五单元汇总复习》被评为特优课,另外3名教师均获优质课;12月中旬,6位教师还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张钧篪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转贴于
教学的一次次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备课也好,教案设计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把课上活,上好!
实干——常规教学持之以恒
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全体语文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学期末,我们举办了第三届写字等级评定活动及三——六年级每班10人参加的想象作文竞赛,并召开了起始年级与毕业年级的家长会,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
水上音乐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王军锋(195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人才培养;谢一风(1962-),男,浙江余姚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才教育;江民鑫(1978-),浙江湖州人,宁波经贸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教指委物流教学项目“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编号:JZW2012114),主持人:王军锋。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47-06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生产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自我学习和操作而获得的感性知识和技能。例如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能力而提出,围绕着实习、实训、实验展开,是理论能力的有机补充。职业能力是为了胜任职业的“岗位群”或“工作群”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既包括会做会用的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包括承担社会责任、容忍他人观点的社会能力。当然,人的职业能力是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
技能是指运用实践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标活动的能力。而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则叫“熟练”。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指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后者指从事某些专业性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绘画能力、飞行能力或物流专业能力等。
职业技能侧重在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或专长,而拥有这些高技能高专长的人称为职业行家、职业高手、专家。职业能力侧重在人为了从事某种职业而应具备的一种资质和潜力、是一种资格、是个性心理特征,是包括体能、智能在内的行事能力。
(三)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领域中最常见的概念,关于它的论述众多,下面从职业能力的结构观、本质观和发展观三部分来阐述职业能力的内涵。
1.职业能力的结构。结构是解释某种事物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问题。职业能力结构要解释什么是职业能力,以及什么是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的问题。职业能力从心理学上来讲是指胜任某种职业所必不可少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从教育学上来讲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所需具备的资质或潜力。我国职教界对将职业能力结构分为纵横两个结构层次:纵向结构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横向结构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例如物流专业的包装、叉车、堆码、信息、单证等操作技能。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专业能力结构要合理,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实用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包括界定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评价工作成果的方法等。例如分析物流系统成本的方法、评价物流系统绩效的方法、设计和优化物流方案的思路等等。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要有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团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例如能承担社会责任、有群体意识、能包容不同的观点、能提供别人帮助、能公正地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及行为的规范性。
综合职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是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职业不适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这种从事任何一种专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又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对关键能力的解释为:“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于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我国劳动部门结合本国特点提出了关键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2.职业能力的本质。探究职业能力的本质是本文重要的内容之一,关于职业能力的本质,专家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认为职业能力的本质就是各种心理要素的集合,如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另一种倾向认为在实际的工作情景中理解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正好说明了职业能力的本质特征,它们相互辉映、相互补充,职业能力正是围绕自身职业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具备的资质、潜力和心理素质。
二、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界定
(一)高职物流专业的特点
1.物流学科的特点:
(1)综合性和交叉性。物流学科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才出现的学科,是因为要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新出现的矛盾的需要,即流通成本上升而产生的。因而,它需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运筹学、统计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的成果。也只有在20世纪中叶以后,上述学科发展到一定水平了,才有可能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现代物流学科才有可能形成。可以说,没有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就不会出现现代物流的观念与活动。所以,物流学科是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2)应用性。物流学科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它没有特别高深的、不易理解的纯理论,需要的是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它的理念和操作方法。
(3)系统性。物流是个系统,物流学科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使物流系统整体优化,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及最低的成本,而输出最佳的物流服务。因为物流是个系统,所以各个环节会互相制约,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例如,为了降低库存常采取小批量订货,但因为订货及运输次数的增加,又会导致订货及运输的成本上升;要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缺货率,就必须提高库存,这样又会导致库存成本上升、产品积压风险增大。对物流活动的研究和操作,都必须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成功。
2.高职层次的特点。高职即高等职业教育,简单地说,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它既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形式,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所谓职业教育的属性是指它的培养对象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所谓高等教育的属性是指它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的第三级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层次人才,他们在理论方面低于大学本科,但偏重于实践和应用,是一种既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他们既不同于重理论而常常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一般大学毕业生,也不同于只熟悉操作但缺乏理论知识的技术工人,是工程研究和工程设计人员与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之间的人才层。他们是一种能把各种构思和设计变成现实,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式”的中高级技术员。
(二)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界定
1.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我国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在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共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能力可分为能力结构与能力层次两部分。职业能力结构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组成。能力层次则可分为两部分: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为了确立能力本位教育思想,要明确教育教学上的“三会”目标和要求,即教师要以“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教会工作”为目标和要求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学生要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工作”为目标和要求进行学习。
2.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见下表)。
三、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在职业教育中常见的学习理论有:行动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三种。行动学习理论,也称行动调节理论,是认识理论的发展,将学习看作主体对自我行动调节的过程,指向目标定向和过程组织的动态行动能力的获取。情境学习理论,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主体与客体间促成的交互形成的学习行为,经验学习理论,是基于经验导向的学习观,它立足于个体经验,将已有的经验应用于现实工作环境,并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改进方案。
(二)实践理论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企业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理论内容服务于实践内容,如理论课的内容以企业案例为主。以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如加拿大的能力本位实践教学模式,它包括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强调多样化学习和情境学习环境的设置,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会组织学生完成一项定典型的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小组成员间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以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如澳大利亚的以国家资格证书为基础,以确保和规范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和就业市场。
(三)胜任力理论
根据胜任力的显现程度不同,可以将胜任力分为两类,即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外显胜任力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上部分,这部分胜任力容易被感知和后天培养,是对胜任力基础素质的要求,是有效执行工作所必须的。内隐胜任力主要包括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下部分,这部分胜任力不易被感知且难以培养。胜任力模型描述了有效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组合,将在工作岗位中绩效卓越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
(四)教学理论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理论有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和引导探究教学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学习;核心是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动手和动脑的集合;以学生的兴趣为起始点。引导探究教学理论主要强调通过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既探究知识有获得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定位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强调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
四、国内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的启示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1.国内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实验、实训、实习层面展开,其培养途径包括校企合作、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等。
(1)校内实训。校内实践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借助实验室实训、仿真模拟教学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包括模拟物流公司、物流沙盘、物流软件处理应用等等。
(2)校外实训。一是通过校企联合的实训基地和院校之间的实训室共建组织学生参观和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到同地区物流实验室较好的院校学习等。二是同区域院校之间开展的诸如物流技能竞赛、物流学术报告、物流设计等交流形式训练学习的实践能力。
(3)社团活动。高校社团活动形式很多,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非学术性社团,这类社团的功能在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如演讲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协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等。另一类是学术性社团,这类社团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讲座,报告会等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4)校外实习。实习是当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加强联系、合作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制度在时间安排、形式类型、内容和指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如实习信息和实习机会不够多、实习时间过短、过于集中、实习内容偏离专业特点、不能够很好的为就业做准备等等。
2.国内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校外实习时间过少且过迟。大部分高职学校是将学生的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周期2-3各月左右。由于时间短且是一次性的行为,事实上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进入陌生的实习单位,一来要熟悉新的环境需要花掉全部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时间,二来这么短的时间学生无法深入到某一项工作中去,只能是浅尝辄止。
(2)校内实训教学效果不明显。高职学校的实训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历史、学术性理念取向、政策和社会资源匮乏等种种原因,始终无法有效突破讲授式的局限,实训教学得不到充分的彰显,无法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持。
(二)国外研究分析
以职业为旨要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外各国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培养模式的研究上,如美国、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等。
1.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职业教育中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模式。其运行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
2.在德国源于“学徒制”的“双元制”模式在其历史进程中体现着日耳曼民族不鄙视“技能”的文化传统。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并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培养一半时间在企业实训,一半时间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但以实训为主,这样来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
3.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其突出有国家成立国家培训部,指导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力本位的培训体系。这种培养方式突出了培训结果,即学员受训后实际具有现场操作能力。它以国家承认的能力水平为起点,随时、随地接受不同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方式灵活,注重岗位培训和工作实习,其技能训练不是模拟,而是全真的实习,从而保证学生使用技能的掌握,不论是基础实践训练还是专门技能训练,学生都要先操作,后接受考试,考试标准明确,把关严格,凡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方式富有灵活性和适应个别差异性,确保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均有适合于他们的培训机会,在培训中提高了实际的操作水平,促进了职业能力发展。
五、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职业导向教学的观念转变
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实践教学,围绕职业岗位开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传统的学科导向教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职业导向教学。职业导向教学在知识观、学习观和课堂观等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观——确立职业知识观。传统观点认为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以备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认为普通文化课在高职课程中占主导。现代职业观认为普通文化课应该职业化,普通文化课的开设应与职业或专业知识相关、为专业知识服务,促进教育与学生工作岗位的衔接一致。
2.学习观——从单向被动接受获取到双向主动实践。学习不应是教师传授一些文字符号层面的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而应该是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水平的过程。教师也不应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工具,教师的工作不应是仅对教学信息进行帅选、过滤后再传输给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在职业实践导向的教学观下,教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被打破,教学更多了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促进者、协调者的角色,实现从知识掌握者向交往促进者转变。
3.课堂观——从预设性课堂到生成性课堂。生产性的课堂教学思想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性特点,它认为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必须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获得,它的目标是“行”而不是“知”。职业导向教学的课堂组织从确定性、预设性走向学习者在职业实践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行动对话来构建课堂,它强调在职业实践活动中以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
(二)职业导向教学的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着眼于职业整体性能力的提升,即不仅包括简单的动作训练,还应含有智慧技能,解决复杂、多变情境问题的能力,如果说学科体系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体系的知识,那么职业导向教学则旨在解决学生学会如何“做”的问题。职业能力包括具体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知识、技能、态度在内的整体性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实现从单纯的动作技能向解决复杂、灵活的情境问题的智慧技能转变,还强调能力的社会性要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性发展。
2.课程结构。学科导向的课程结构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这样的课程划分是按照知识体系而非工作逻辑体系。职业导向教学的课程结构思路是:以职业岗位所需要某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训为主要教学环节,将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技术理论、劳动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旨在形成关于工作任务的整体认识,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门类划分打破原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中为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划分课程,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组织方式、劳动工具及具体工作要求来划分课程。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职业知识为主体,而非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可有可无,只是职业导向的课程不再视理论知识为整个课程的核心,而是服务于工作岗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能发挥出来,这样看来,实践知识和实践过程在职业导向的课程中具有明显的核心地位。
4.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实现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的整合,确立工学结合的学习观,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确定知识并组织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的职业行动获得有关工作过程的知识,掌握融合于各项职业实践行动中的整体性知识。
5.课程评价。职业导向的课程评价摒弃传统只注重书面评价的弊端,以解决实实在在问题的能力去进行考评,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而已,且所选择的评价内容必须与所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密切相关。
(三)职业导向教学的教学方式
1.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以个案问题为基础的发现问题、问题分析、解释与解决,从而获得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主要包括如下学习步骤:遭遇问题情境;分析困难所在;把困难表述成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着手解决问题,发现并表述解决方案的有待改进之处;总结解决方案;评价解决方案。问题导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被置于真实的、丰富的、复杂的学习情境中,此时,教师的角色多为鼓励学员参与讨论,避免讨论离题,确保小组讨论符合学习目标。意味着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并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而是在学生遭遇困难时,教师通过适当的提示来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在问题导向教学中不直接主导学生学习的流程,而是起激发引导作用,充当一个提供支持、鼓励、提示的教练。
2.项目学习法。项目教学法主就是围绕一个职业工作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在尽可能高的程度上自行完成确定目标、设计和实施工作过程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等环节。项目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再主导教学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单独或协作完成工作活动的过程中取得进步。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可以成为“项目”的任务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该项目应该是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
(2)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独立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并克服处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3)必须有可展示的成果。既可以是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物,也可以是一个方案、计划书或设计图;
(4)项目应有一定的难度,而不是极为简单的任务。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来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5)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项目教学的实质在于创造一个学生参与、体验的实践氛围,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再现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完成相关任务的一系列流程,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整合各种不同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一般分为以下教学阶段:
确定项目: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项目任务设想,也可由师生共同确定、选取一个项目。制定计划: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写出各种的计划书,确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项目实施:学生在小组中角色分工完成后,便按照已确立的计划进行工作;
检查和评估:由学生演示并阐述项目结果,先由学生对工作成果进行自评,再由教师进行评估。最后师生共同协商、探讨应注重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归档或成果应用:项目成果最终应体现其实践价值,可以应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或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或参考。
3.体验学习法。体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转化体验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我们应关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非内容和结果。知识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它被持续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而非被获取或传输的独立实体。凡是以活动为开始的,先行而后知的学习方式,都可称作体验式学习。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反思来实现知识、技能和态度多维整合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既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特别强调体验之后,能够通过反思得出抽象概括的结论,并以此调节后继的行为,体系“做中学”的思想。体验学习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
单阶段模式。即教学的任务只在于设计一种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此并经历一个体验过程,便认为学习发生了。这种模式把体验等同于一般的行为刺激,至于能否通过体验整合产生学习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则无从考虑。
二阶段模式。即:体验一反思。它要求教师在提供情境外,还要帮助学生从体验中发现问题,形成思考,通过反思获得经验的提升。这里的体验与反思不是单一的先后关系,而是循环性的,即意味着在体验之后进行反思,有助于学习的深入,而反思之后的体验又会引出新思考。
三阶段模式。即计划—体验—反思。之所以添加“计划”这一环节,为的是强调体验式学习不能没有目的,而应事先有所规划。事先有所计划的体验式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内容更为集中,学习的效果通常也更好。在这里,“体验”已不单纯限于“经历”、“做事”,而且包含着情绪、情感的体验“反思”不仅指对现象、问题的思考,而且也指归纳、分析、批判等思维活动“计划”既指确定学习目标、作出培训计划,也包括设计学习方案,以及学生的自我规划。
四阶段模式。即具体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首先,具体体验阶段。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学习者既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获取直接体验,也可以借由他人体验进行再体验,如角色扮演等间接体验形式。其次,观察、反思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回顾自己的体验活动,并对自己的体验进行分析、反思,观察自己行为的效果,明确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情境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从而形成新的见解。再次,形成抽象概念阶段。学习者基于对自己体验的回顾和反思,试图把观察的结果同化到由于演绎推理产生的新认识或理论中去,形成一个新观点或新认识。最后,在新情境中检验。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对自己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如果自己的理论通过检验,那么代表假设是是合理的、可靠的观察与反思,可以把新观点迁移到其它情境问题的解决,反之,则需要导向下一个具体体验,开始一个新的学习循环。
五阶段模式。在学者把体验学习划分为如下步骤:体验、归纳、概括、演绎、应用、评价。虽然划为六个步骤,但这种模式实质是在四阶段模式基础上增添了“评价”环节,因此把它视为五阶段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2008.
水上音乐教学反思范文6
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是教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教具的基本属性:教育性和直观性.它的特点是: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成本低廉,贴近教学,易于推广.自制教具一般都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或针对现有教具的品种、功能、数量的不足而进行研究制作的,因此它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自制教具还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体现在自制教具的选题、设计、取材、制作和使用等诸方面,自制教具的创新导致实验内容的创新和实验方法的创新.它在教学过程中拓宽感知渠道、突出本质因素,促进理性升华发挥的作用是一般教具无法比拟的.开展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活动是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跨世纪人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自制教具活动非常盛行,许多教师通过自制教具(学具),将学生领进了物理学的殿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时自制教具工作倍受人们的重视,师生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而现在,虽然用自制的教具演示的创新实验能引起师生的极大兴趣,但是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活动的热情远不及以前,使自制教具活动有滑坡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加强对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的地位及作用的认识很有必要.
1.1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
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已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物理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具制作已经成为物理教师必需的一项技能.“研究型教师”就是指具备一定研究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善于反思,能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来指导实践,改进自已实践行为,积极探索创新,提高教学效果.提倡、鼓励教师动脑动手改进和制作科学实用、得心应手的教具,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培养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研究能力,都有其深远意义.
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是应用科技知识,结合教学经验进行创先性劳动的过程.是一项深入细致的教科研活动,需要教师熟练教学大纲要求,吃透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钻研科学原理.它不仅需要深厚的教学经验的积淀,而且需要制作者为此付出潜心的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认真的思考、反复的论证、精心的制作和无数次的试验、修改与完善等等艰辛的劳动才能够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学习和向学生学习,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件好的自制教具,就是一个制作者心血和汗水、聪明与才智的结晶,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的例证.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能训练、考验和提高老师各方面的素质,也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一个有效途径.
1.2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要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各类人才,其创新精神、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正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新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制教具是教师、学生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设计、制作的教学器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它不仅仅是自制教具,而且是实验教具的创新、实验内容的创新、实验方法的创新和实验手段的创新,整个过程中,蕴含丰富的创新思路,无不潜移默化的启迪学生.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能够引发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认识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加强学生自身体验.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因为制作仪器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自制教具绝不是简单的仪器仿制,制作方案的制定、制作材料的选取、制作工具和技术的使用都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参与,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性地设计出新教具,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能使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如摩擦力方向的确定是学生的难点,用海绵刷就能一目了然.用玩具弹力球创设教具,创新碰撞和能量守恒演示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比较熟悉,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自制教具中体现的“一物多用,废物利用,借用它物”的思想,正是启迪智慧,开拓思维,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学生通过“做中学”去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深化实验教学的内涵,增加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1.3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特别关注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自制教具贴近生活,有较强的针对性与趣味性,用它来呈现科学现象,探索科学规律,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好奇,感到兴奋,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学生容易接受,理解也容易,例如“色光的三原色”,只要制作“三色板”,快速旋转,学生就可以直观的观测到七颜六色,而且印象深刻,因此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物理学具自制活动,使其猎奇、好动的天然禀性得以调动和引导,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在学具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失败的苦恼和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喜悦.这对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增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 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精心自制教具,增设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演示实验,能有效地帮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使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扎实、透彻.如学生通过自制音乐贺卡,自制水果电池,不但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更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4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是开发实验资源的重要途径
丰富课程资源则是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实验资源是物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自然学科的探究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开发和利用实验课程资源将有利于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它能进一步体现物理学科的实验特色,并有助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没有课程资源作为改革的坚实后盾,再美好的愿望也只是空中楼阁.提倡用日常器材做实验,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即使是发达国家,在实验条件相当优越的情况下,仍然将学生身边的各种器材列入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是贯彻教育创新的理念,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支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自制教具就是实验创新的一个方面的应用.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往往立足学生基础,借助常见的生活用品,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经过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是弥足珍贵的实验资源,是开发实验资源的重要途径.
2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近年来,为何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活动出现滑坡现象呢?是因为一部分人对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在认识上、理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之一:有了多媒体,自制教具过时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已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能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刺激.它契合了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激发学生大脑思维.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对于自然界罕见或肉眼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或在对于一些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常规实验条件下不能发生的(如牛顿第一定律、α离子散射)现象,我们借助计算机采用虚拟技术模拟出来,效果就特别好.
有人认为,当计算机及其网络出现之后,有了多媒体,什么样的实验、什么样的现象都能够模拟出来,实验教学似乎没有必要了,有人把“黑板上做实验”改为“屏幕上做实验”.这不仅是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一种误区,也是对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活动认识的误区.如果用多媒体取代亲历实验过程,那就本末倒置了.
因为课件只能在必要的时候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不能用多媒体课件完全替代传统教学.虽然多媒体教学尽管模拟实验有面面清晰、过程有序、结果准确完美等优点,但它毕竟是虚拟的,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感.可对学生来讲,基础教育阶段,是科学启蒙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本领和方法,奠定他们未来投身科学事业的坚实基础.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所以,对于众多的实验现象,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观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获得第一认知、第一印象,惟有这样,才是真实的.
误区之二:实验仪器充足,自制教具没有必要了
有一部分人(特别是省重点中学、县中的部分人)认为,现在实验教学的成品仪器已非常丰富,学校的实验设备配备充足,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没有必要再花精力去搞自制教具了.
要知道,即使学校的实验仪器配备相当完善,我们也不能忽视自制教具的工作.因为自制教具有着购买产品教具所不能代替的深层意义.自制教具仍然是教学活动“永恒的主题”.这是因为自制教具的直接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不同的教师会有各自不同的讲授方法和手段,用自制的教具授课更能体现教师的风格和特点;自制教具简单明了,易于揭示实验现象的本质特征;自制教具取材容易、操作方便,在教学中应用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与成品仪器相比,自制教具价格低廉,易于普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重大改善,教学仪器设备逐年配套,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实验教学的条件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穷国办大教育,很多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无力大量购买教学仪器,这是一个基本国情.许多中小学校实验室的教学仪器配置尚未达到甚至远未达到教育部《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现时最高标准――一类标准,实验室仪器装备现况也离“数量充足、质量完善”的理想要求还相距甚远,装备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艰巨.
批量生产的教学仪器往往会滞后于教改发展.教育要发展,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手段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教材的改革,必然会使实验教学的内容超前于实验仪器的更新.这样,势必会造成成品仪器的问世滞后于教材变革的现状,自然满足不了教学改革的需要.所以,因时制宜地自制教具,填补教材所需实验仪器的空缺,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与同学们一道制作直观教具,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作品往往也是教学仪器产品的雏形,自制教具能够成为研制教学仪器和改革实验教学的先导.世界上永远没有最好的东西,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当某项实验的装置或方法经历了长时间的应用和推敲之后,自然会发现其诸多的缺陷,此时惟有凭借教学实践的感触,进行开发和创新(自制),才能为其再注活力.
误区之三:搞自制教具会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将考试学科的成绩视为教学质量,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在一些学校还普遍存在.不少教师认为自制演示实验教具费时、费工、费神,挤占学生学习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等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面对教育中的急功近利的种种现象,我们还得回过头来追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清楚,我们就会找不准教育前进的方向,我们就会犯南辕北辙的错误,就会远离教育的本质.
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的自创性、体验性、简易性、生活化等特点为学生在最大限度内自己动手、自主实践提供可能,实践的目标是将客体(生活材料或物品)生成具有物理意义的“新结构”或揭示现象的内在本质,该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客体交互活动、对外在信息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建知识意义和价值理念的过程.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问题,如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差异和内在需求;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开展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具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用具,有着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物理教学中自制教具已经成为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必不可少的实验装置.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形成知识的最初阶段,都必须借助于感觉,先把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化成与具体事物相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为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
学生利用日常生活手边身边的物品制作实验教具,通过自身体会,固有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激发,产生进一步对日常生活的事物进行自主探究,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会受到以往实验室的各种条款的限制,大胆猜想,按照自己的思维自主进行实验探究,从而产生了个性化的知识机构,摆脱了传统的固有的思维定势,体现出个性独立与创造性.如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的教学中,通过创新的手法很方便的使乒乓球可以沉在水下或浮在水上.在实验室中常会受到资源量、时间和规则的限制,学生很难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只能当作完成学习任务,使物理实验的真正的教学目标不能达到要求,有时还会起到负面作用.开展自制实验器材和科技制作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了探究能力,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所以积极开展自制教具和科技制作活动为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奠定了物质条件基础.
自制教具不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益,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人的素质培养也有益.这就要求我们从改革、创新、质量、素质培养的高度来看待自制教具的积极作用.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还得具备很强的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才能制作出更加完美的教具.
3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