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文1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并训练好节奏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或多或少的将节奏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但那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节奏感的训练。因此,学生上了几年的音乐课后,还是不能准确的拍击出一条完整的节奏,更不能准确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开始思索: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节奏感。而内心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才有成效。于是,我决定将"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作为我的第一项课题研究。再根据"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效"等观点,我又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小学低段,通过内心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于是,在2010年我申报了省级音乐课题《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研究》。在近两年时间内,我带领课题小组的老师们系统地学习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以音乐课堂为主要研究基地,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和改革,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为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积累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再如:张老师设计的一年级《快乐的一天》一课中,她将一位一年级小学生从清晨闹钟闹醒-听着鸟儿叫上学-认真上课-课间玩打手枪的游戏-晚上安静睡五个场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不同场景中都设计一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趣,效果又明显。而在张珂琦老师设计的另一节一年级《有趣的节奏》一课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音乐,请学生们认真倾听。在音乐中能听到很多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叫-认真声,如:小鸟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鸡叫、小狗叫、知了叫......对于孩子们来说,从音乐中辨别动物的叫声并不难,但他们对节奏并不太了解。于是张老师引导他们模仿并体会每种动物的叫声,感知其节奏,同时采取了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体验。渐渐地,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张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借助与孩子们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事物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最真实、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 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二) 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文2

小学音乐 节奏 学生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如果说音乐有个起源,那就起源于节奏的敲击。纯粹的节奏对我们所产生的效果是如此直接,使我们直接地感到它是音乐的最初的起源。节奏是构成音乐时间的实质,是音乐的核心和骨骼。良好的节拍感、节奏感是学生学习音乐所应具备的技能,是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节奏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力图在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教学。

一、在教唱课上,让学生学会听伴奏

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伴奏音乐(包括前奏、间奏和伴奏)是一首歌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忽略伴奏而只关心自己要唱的旋律和歌词。这时,有些老师就会采取最容易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说:“预备――起!”但是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是应该唤起学生本身对伴奏的关注的,而不是让学生变得依赖老师而不用自己的耳朵。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妨少说几次“预备――起!”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感受前奏和间奏并配合其节奏速度开始演唱,而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伴奏音乐的速度,并学会配合。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和速度节奏感受能力,长此以往将变成陪伴学生一辈子的技能。

二、开展课堂游戏训练节奏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体验、身心投入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其身心特征表现为喜欢表现自我,活泼、爱动,对未知的事物表现很强的兴趣。从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节奏教学任务来看,其表现为节奏结构简单、生活化、常识化、场景化,且充满律动感。所以,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这些身心特征,充分分析音乐教材,了解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特点、任务,把节奏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理论化的节奏知识变成非常生动和形象的东西。比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玩律动方面的游戏,通过肢体有节奏的运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活泼爱动、表现自我、好玩等这些特点,也就达到训练学生音乐节奏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学生几人分为一组,让他们随着节奏摇摆身体,或者拍手、跺脚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排成一排或者围成一圈,进行手的舒展和前后的踏步。再如,将全班学生以6人为一组、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模拟时钟走动的快慢来感受节奏。还可以由教师自创一些节奏,由学生根据节奏通过肢体语言摹仿表演出来。甚至由学生自己打出一些即兴节奏,由其他同学来模仿表演等方式,都能有效加强小学生节奏训练。

三、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学生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学生根据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如在训练xxxxxxxx艚谧嘈褪保开始时我让学生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地我要求学生四分音符用脚来表示,八分音符用手来拍,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兴趣都很高,很多学生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节奏。伴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伴奏能展现音乐节奏,可以让教学者观察到学生掌握音乐或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全班学生的合作伴奏,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这又是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四、打击乐器“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合奏的能力

把打击乐器引进课堂,学生易于接受,打击乐器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当打击乐器出现在讲台上时,每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那眼神分明是惊羡、迫切的,我及时捕捉这一份惊羡、迫切,把从前嘴里念、手上拍、脚下走的节奏过渡到三角铁、沙球、双响、快板等简单的打击乐器的演奏。出示演奏谱后,我先让学生对各个声部做徒手练习,练习时,要求每个声部每小节的行进都要统一在像钟表一样的“嘀嗒”声中。然后把乐器分给他们,让他们反复练习所在声部的节奏。合奏时,要听听自己的节奏是否正确,自己所在的一拍是否与别人所在的一拍相吻合,自己的情绪、力度是否与别的同学大致相同……不知不觉地,同学们的合奏渐渐体现出配合默契、和谐动听,课堂气氛处于极端活跃、愉快之中,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种合奏训练,在学生的心理上渐渐建立起一种无形的“音乐向心力”,为今后的合唱、合奏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节奏是少年儿童感受、认识、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而且掌握好节奏还能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在今后对儿童实施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努力,让学生始终在欢愉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从而培养儿童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体验式教学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动力和源泉。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不可或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小学节奏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三点。其一,缺乏对节奏重要性的认识。一些教师不按顺序和要求讲授课本中的节奏知识,甚至干脆不讲。学生缺乏一定的节奏感,只是盲目地学唱。其二,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尽管学生在节奏学习上有明显的兴趣,但单一地灌输式传授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感。其三,缺乏足够的打击乐器等教学辅助工具。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只能提供少量的简单的打击乐器或考虑课堂纪律,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使用,给节奏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一直以来,教育学家都试图从各个方面对节奏教学的进行研究和探索。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运用语言节奏、动作及舞蹈节奏对儿童进行训练,运用一些以节奏性为主、易学的乐器来辅助教学;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探索了节奏简记法及新的节奏读法;《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把学生音乐素质螺旋式上升分为十六个周期;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中提出迅速转换节奏的练习,缩短动作转换的思考过程,形成迅速反应的能力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由此看来,良好的节奏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体验”有机结合的。

体验式节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节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节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培养情感,核心是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趣,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式节奏教学包括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参与节奏表演,进行节奏游戏。进行节奏创作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参与节奏表演是对实践能力的考验;进行节奏游戏更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的良好途径。

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首先,可以改变歌曲原有节奏。把二拍子的歌曲变成三拍子,把八分音符变成附点八分音符,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同时又熟悉和掌握了各种音符之间的关系。其次,可以在乐句末尾加上节奏。当学生学会了一首歌之后,我们就鼓励他们在唱完每一句时,加上自己创作的节奏,先创作两拍,再逐步增加到四拍、八拍,甚至更长。再次,可以创作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特征,创作相应的节奏型,部分学生唱歌曲,部分学生拍打节奏型为其伴奏。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表演。让小学生倾听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变化,培养他们对节奏的敏感性。如模仿火车汽笛、启动及运转的声音:|呜---|呜---|轰隆轰隆|轰隆轰隆|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另外,也可以选择各种拍子的音乐,让小学生感受不同类型拍子的强弱规律。如《新年好》是一首四三拍子的歌曲,它以强弱弱的节拍规律出现,速度较快,表现了一种轻快、跳跃的情绪。可让小学生用拍手、拍肩等方法感受四三拍的音乐,如拍一次手、点击两次手心等,培养孩子的节拍感。在音乐作品中,许多音符和休止符相互组合就形成了各种节奏模式,引入动作、姿势和舞蹈的因素用于节奏表演,能丰富学生的节奏表象,为他们的节奏创作活动奠定基础。在教学节奏符号时,可利用三角块、木鱼、双响筒、沙球等打击乐器,请学生敲打,其他同学说出谁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长。在学生获得了音的长短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认识几种节奏符号,并教给学生节奏读法。将小狗漫不经心的叫声编成二分音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把小狗凶恶的吠声编成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练习,使学生懂得了长短相同或不相同的音有规律组合在一起就是节奏。、搓指、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体验式游戏课教学评估,可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过程性、情境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等进行观察测试,并评定“表现力优、创造性有进步、合作性弱需培养、情感投入性优”,以及与发展性评语“如果……就……”“、建议你……会更好”相结合。第三,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游戏。可根据人们走路的样子创作出多种节奏游戏,如:|走走|跳―|跑跑跑跑|跳―|走走|走0|跑跑|跑跑|走0|。还有节奏游戏“坐椅子”:放四张椅子,请学生坐,每人坐一张,引出节奏谱××××。有一个走掉了,空出了一张椅子,创作了带休止符的节奏谱×××0或×0××等,如果来了五个或更多的人,又推出两人合坐一张椅子的方法,创作出带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如×××××等。当学生掌握了各种音符的时值时,就可以玩“坐火车”的游戏,让他们创作各种拍号的两小节、四小节或八小节的完整的节奏谱。此外,用“开火车”游戏刺激学生的运动神经,使他们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动作中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并将这种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有机联系起来,强化节奏感。

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体验式节奏教学,具体包括导入活动创作表演游戏评议五项环节。其中“导入”包含复习、基本训练、节奏游戏等;“活动”指新学节奏知识,包括情境融入、师生互动等;“创作”是在新授知识基础上,引导想象,激发思维与创造,延伸进行一度创作及二度创作表现。同时“创作”贯穿于“导入”“、活动”诸多环节。“表演”、“游戏”“、评议”是指交流、互评、共享愉悦、并激发审美与情感。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多进行节奏表演和节奏游戏,随着年级递增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表现音乐的能力、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体验式节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艺术感觉和气质,实现音乐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拓宽审美情趣的途径,让学生真正获得“审美自由”。

参考文献

[1]狄留芬.幼儿也能创作音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7):52。

[2]李燕逢.音乐节奏教学改革浅见.教育评论.2000(3):75。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培养;教学方法

音乐是生命的音符,是生活的色彩。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触动,对音乐产生热爱与欣赏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以音乐为趣,以歌声为情的习惯,从而使学生懂得用音乐调剂生活,用歌声装饰心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应当从学生的音乐基础抓起,注重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让学生在熟练的音乐节奏感体验中真正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感,我们需要从音乐节奏感的兴趣入手,通过课堂游戏、生活融合、肢体配合以及音乐欣赏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感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模糊感与陌生感,所以对小学生来讲,通过音乐播放与歌曲教唱对学生音乐节奏感兴趣的提升与培养,是音乐教学的基础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小学生兴趣较浓的儿歌,对那些节奏感强、愉悦动听的歌曲进行教学,或者通过课间的音乐游戏进行节拍练习,或是即兴的音乐剧本的表演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这些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提升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自然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强烈的节奏节拍,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自然界的声乐语言中对学生进行启示与感染。比如,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从它们富有节奏的语言中感受音乐的节拍;可以让学生练习或者聆听自然界泉水叮咚、北风呼啸等自然现象的声响,从中感悟音乐节奏;还可以通过边听音乐边拍手、跺脚以及摆头舞蹈等多种肢体语言来表现与感知音乐的节奏感;还能通过儿歌编曲,如“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儿歌来师生互动,在提升课堂气氛的同时,自然地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

要注重学生课外的音乐兴趣,通过推荐学生听一些节奏感强的歌曲,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歌曲节奏的引导等,教师可以更深刻地培养学生对歌曲与自然音乐的节奏感悟能力。通过不断的音乐熏陶与歌曲欣赏,加上课堂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节奏感把握和教学游戏,努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关键。真正在课堂上注重技巧性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知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的基础。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知识怀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低年级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将节奏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相结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了,节奏学习起来就容易、有趣多了。

二、利用小时后熟知的词句进行节奏训练。

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语言的本色和你就含有生动、丰富而又美妙的节奏。儿歌、诗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对儿歌、诗歌中学生熟悉的词句的朗读来进行节奏训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感受力。

三、运用诗歌朗诵训练节奏。

诗词不仅词句优美,而且饱含深情,还能够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对诗词的朗诵,本身就必须把握一定的节奏,所以小学音乐中节奏的训练还可以用朗诵诗词这一方法。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熟知的诗词,饱含深情地朗读或者带读,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力。要注意的是,在朗读诗词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朗读的节奏,用手拍打出节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受到节奏。比如:

. ― | . |

远 看 山 有 色, 近 听 水 无 声。

. ― | . |

春 去 花 还 在, 人 来 鸟 不 惊。

学生在朗读自己熟悉的诗词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节奏的形象把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协调能力。

四、结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

律动教学是动的艺术,是通过身体各种韵律动作来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根据低年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学生用身体简单的律动来表达自己的歌曲的理解,伴随着节奏练习,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如教学律动《西风的话》时,可利用歌曲每一句相同的节奏,让学生跟着音乐拍节奏,并通过走节拍来稳定速度。具体方法:听着音乐,边按节拍在教室的空间内自由行走,边做以下声势:

手 手 拍胸 拍腿 拍手 打开,拍手打开。

还可以采用自己改编一些声势来表现节奏。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又能启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合表现力。

五、使用各种乐器训练节奏。

用乐器训练节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乐器,懂得乐器的一般特性,会使用乐器。在课堂上,让多名学生拿不同的乐器,让一个学生模仿或即兴拍打节奏,然后由不同的学生用器乐演奏出来。或者由学生用器乐演奏一组节奏,然后由其他学生用手拍打出来。或者,一部分同学朗诵诗词,由另一部分同学用器乐演奏配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用同一种器乐将声音长短和变化的节奏即兴演奏出来,然后由学生现场模仿。还可以利用器乐,结合生活场景,由教师弹奏不同音符构成的音乐,然后学生根据音乐,模拟各种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动作反映能力,更重要的是,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六、结合想象,感知节奏。

音乐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要感受并理解音乐,必然伴随着人的想象活动。而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传入耳朵,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一系列关于对这些声音进行判断分析、加工整理后,使其由抽象的音幻化为具体的像的一个过程。音乐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表现,其实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音乐无处不在,节奏无处不有。因此,我们采用柯达依教学法,先通过声音使学生从感性上识别,再加以丰富地想象,最后予以模仿。让学生觉得节奏训练并不那么枯燥无味,反而是更有兴趣的去学习。进而在强烈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1、 倾听感知 只有在倾听音乐中,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各种听觉训练,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火车声:轰隆轰隆;钟表:嘀嗒嘀嗒;小鸡叫:叽叽叽叽;青蛙叫:呱呱呱呱等。

2、 想象理解 想象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让孩子们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通过想象活动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

七、通过简单的节奏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启发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听后拍出节奏。

先由老师拍出一组节奏,要求学生听后拍手摹仿出来。再由个别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即兴拍出一组节奏,其它学生摹仿出来。

2、给出几组节奏型让学生进行创编。

先要学生一一把节奏型边读边拍出来,然后给出拍号,让学生进行简单创编。

3、指导学生用语言来表示节奏。

八、模仿生活场景训练节奏。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学 节奏训练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它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灵魂。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能脱离节奏而存在,音乐作品的风格、音乐形象的塑造也直接取决于节奏的运用。同样,在演唱和演奏过程中,节奏的把握准确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对作品风格的表现。节奏把握不当会破坏原有作品的风格和效果,甚至南辕北辙。所以能否准确的把握作品的节奏,在音乐作品的展示中不可忽视,音乐教学的核心就应是节奏的训练。

一、激发兴趣,注重引导

声音无处不在,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声音、节奏伴随我们,比如脚步声、敲门声、叫喊声、笑声等等。以身边的声音来辅助教学,既可引起共鸣,也会使问题变得明了易懂。如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一册《小白兔乖乖》一课,老师可先启发同学们想想兔妈妈的敲门声:砰砰砰—砰砰砰—,而到大灰狼来的时候敲门声就变成了:砰砰砰—砰砰砰—;通过两种不同的敲门声,同学们轻易的就掌握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掌握这两种音符后我们就可用这两种音符随意的组合了,例如:1、砰砰砰砰—砰砰—;2、砰砰砰—砰砰砰—;3、砰砰砰砰—砰砰砰—等等;然后再提示学生通过各种打击乐器例如:锣、鼓、三角铁、双响筒、木鱼、沙锤、串铃、响板、碰铃、铃鼓等等将这些不同的节奏表现出来,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如果学校的条件有限,缺乏相关设备的,老师可利用身边的一些发音器材,如学生的笔盒、桌椅、饭盒,或者是人身体的各个部位等等,只要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就可以变成我们的“环保打击乐器”。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到:进行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因此我们既可以利用现有的打击乐器进行节奏训练,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发音材料,进行即兴的音乐探索。在实际的节奏训练教学过程中,由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浓郁学习兴趣,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最终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第一,让学生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表现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简单节奏练习以及打击乐器的实际操作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打击乐器的自身特点进行强弱、长短、音色等方面的对比,进而准确的将打击乐器运用到我们音乐作品中,以达到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风格的目的。例如锣的音色特点是明亮、清脆;木鱼的特点是发音短促,大木鱼的音色沉稳,小木鱼的音色明亮;三角铁的特点是有延音,音色较为清脆等等。

第二,引导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在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以及表现效果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哪些打击乐器适合演奏四分音符、哪些打击乐器适合演奏八分音符、哪些打击乐器适合演奏十六分音符或二分音符。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只有选择合适的乐器,才能更好的表现歌曲的风格。例如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一册中的歌曲《雁群飞》,这是一首委婉抒情的歌曲,在选择打击乐器的时候要求轻巧清脆,选取三角铁、碰铃、铃鼓等比较合适,而锣和鼓则不太适宜。歌曲《新年好》则是一首欢快的歌曲,给人一种愉快兴奋的感觉,在选择乐器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双响筒、铃鼓、响板等等。打击乐进课堂,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打击乐教学为歌曲教学服务的教学目的。

第三,启发学生进行简单的节奏合奏练习。在掌握单一乐器为单一乐曲伴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合奏。这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将之简单化,即要求学生们将各种打击乐器进行随意组合,仔细聆听演奏效果,看哪些乐器合在一起的演奏效果好些,哪些打击乐器合在一起演奏的效果会显得凌乱。确定了器乐组合后,就思考哪些乐器更适合一起演奏,哪些风格的曲子更适合用什么乐器。在打击乐器简单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运用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实际上我们的音乐教学也可以在教学中体现寓教于乐,乐中塑情。

三、解决重点和难点

节奏是歌曲的灵魂,是歌曲的重点,把握好了重难点,对歌曲风格的理解就是水到渠成了。要解决好节奏重难点,我们仍可运用我们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些节奏,如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中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教学的时候我们可将其中的基本节奏:titititi—ta-—,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自然行进:跑跑跑跑—跳啊—。通过身体律动的参与,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倍感兴奋,带着兴奋的情绪,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也会较为容易的掌握教学内容。在教授《对鲜花》这一课的时候唱到“这.朵—鲜花儿—瞒不了—我.哦—呀.根儿—哟——”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这句歌词的前半句是提问后半句是回答,这首曲子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生动俏皮,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个性和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唯有这句歌词在整首歌曲重复唱了四遍,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区分问与答,在教学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唱到这句的时候加入节奏“X.X—XXX—X.XXX—X.X—X.X—X——”,问答的形式就得到了明显的区别,从而也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教学课堂也是显得愉快和谐。

四、观察生活,运用生活

缺乏生活的音乐只能是一种声音,在各种节奏型转变的同时,教师还应提醒学生们平时要细心地观察生活,并且通过生活来表现音乐的效果。例如,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狼来啦》这一课,故事中提到了各种的脚步声:小牧童上山放牧时悠闲或者小跑跳跃的脚步声;当村民们听到小牧童叫喊“狼来啦,狼来啦!”时急促的跑步声;村民们上当受骗后愤怒的跺脚声等等。教师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去想象,对几种脚步声进行时间长短以及力度的对比,如思考日常生活当中不同年龄段人群应有的脚步特点:小朋友们活泼跳跃的跑步声我们可以用“跑跑跑跑”来代替,大人们稳健的脚步我们可以用“走走—走走”来代替,老人家的漫步我们则可用“走啊—走啊—”来表示。进而进行各种长短音符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等的教学与引导,这种具体的描述很容易就让同学们掌握了各种音符的时间长短概念。

结合生活,对节奏的理解就变得简单了。这时,我们可进一步提高要求,利用自然界的声响谱写各种有趣的节奏乐章。如将大自然中的雨编成一个《风雨的故事》,在故事中,通过各种雨滴声响的变化,启发学生通过节奏将它表现出来:

师:“起风了!”(学生拿着手中的纸张做抖动状态)

师:“窗外下起了小雨。”(学生用手指轻轻点击手中的纸张,发出“嗒嗒”的声音)

师:“渐渐地,雨变大了。”(学生加快点击手中纸张的频率,发出“嗒嗒嗒嗒”的声音)

师:“你看这雨越下越大。”(学生点击纸张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出“嗒嗒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也可以让同学们通过拍桌子,台凳、击掌、跺脚等方式来表现,让学生自由发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夏天的雨真是来得快,去的也快,雨停了,只有屋檐上的积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学生通过过各种方式发出声响,这时节奏变成:“嗒—嗒—”的声音)

在这个故事中,各种音符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利用大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谱写出了有趣的节奏乐章,学生也进一步理解了节奏的变现力。

结合生活,除了利用自然界声响,创设情境也是极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例如在学习《新年好》这一课,我们可以假设一种情境:新年到了,小红要和爸爸妈妈到乡下给老奶奶拜年,当她们准备好一切,在月台上等待火车的时候,你听,远处传来:“呜——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的鸣叫声”,这是火车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声音变化;回到乡下,她们在村口就听到了热闹的锣鼓声:“咚咚咚咚呛—咚咚咚咚呛”,还有鞭炮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创设情境后,让学生自己去编排节奏。如圣诞节来临之际,动物们决定在森林里举办一个盛大的狂欢庆祝活动,我们可以想象森林里的各种动物形象,以及各种动物的体态特点,从而给它们制定一种节奏声响,表现动物狂欢的情景。启发同学们创设一个愉快的《动物狂欢节》。从而达到节奏训练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黄汉华.言之乐与无言之乐――声乐与器乐之联系与转化的美学思考[J].中国音乐,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