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特殊教育;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131-02

1 前言

在教育教W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扩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学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拓展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内容,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 特殊教育概述

要想了解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特点,首先要对特殊教育进行了解,能够分析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所谓特殊教育,主要是表现在“特殊”一词上。特殊教育所进行的教育过程一般是利用特殊设计的课程、教材、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在学校中,特殊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具有某种缺陷的儿童,儿童自身的生理缺陷、症状比较明确,一般包括聋哑、失明、弱智、残疾等11类特殊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的含义比较模糊,主要是与所有正常儿童不一样的儿童的综合总称。

特殊儿童一种是含有疾病,导致自身出现缺陷,如先天聋哑、后天聋哑等;另一种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出现自闭、偏激等情况,导致这类儿童与正常儿童不能够共同接受常规教育。

特殊教育音乐教学是针对特殊儿童开展的音乐教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所选择的音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与常规的教学都有所区分。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实际、具体情况,并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将每位教学对象的特点明确地显示出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如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常规教学模式,将相似的成长经历融合在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学中逐渐培养自信,能够主动走向社会,通过具体的实践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断拓展生活视角、开阔眼界,增强音乐教学的效果。

3 多媒体技术走进特殊教育音乐课堂的有效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源泉,激发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特殊音乐教育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中会有所不同。特殊儿童由于自身患有的疾病或者是生理缺陷,会对外界产生很大的抵触,但他们在惧怕外界的同时,也会对外界产生强烈的渴望,希望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感受外界的一切事物,不仅是欢喜,即使是悲伤,也希望自身能够感受。在学生强烈的精神需求下,在特殊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外界的新鲜事物带进课堂中,通过新鲜事物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通过音乐与外界接轨。

拓展学生的视野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实现教学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又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在特殊音乐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音乐的质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感受生活的美好,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激发生活热情。特殊教育对象由于成长环境、自身智力水平、身体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阅历比较少,自身知识面比较狭窄。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实现音乐感知,尤其是对生活中的音乐元素的感知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在特殊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完美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能够将多种生活经验融合在教学中,将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

创设真实情境,实现寓教于乐 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增强学生感知能力是很重要的环节。如对于眼盲学生来说,在进行音乐学习时,视力无法满足要求,但是他们的听力会更加敏感,对视力进行一定的补充,尤其是在音乐感知上,对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更加敏感。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教学模式逐渐僵化。学生长时间接受僵化教育,学习积极性下降,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会随之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技术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将学生的听力感知、视觉感知进一步放大,有效实现寓教于乐。

4 多媒体技术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改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特殊教育学生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自卑或者是自身疾病的影响,无法对外界有具体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建学生喜欢的教学场景,综合使用视频、声音、图片等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智障学生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如在讲解《十二生肖歌》时,教师可以通过Flash导入十二生肖,并且根据每个动物的特点配出相应的声音,让学生进行辨别,提高学习积极性。

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创设真实情境,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实现寓教于乐,在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在教学《小企鹅》时,由于学生的头脑中基本没有企鹅的形象,很少有人见过企鹅,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网络上找寻有关南极、企鹅的图片、视频,然后将图片、视频放在合适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可以进行课前循环播放,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对音乐教学有最基本的认识。

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认识问题解决后,就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如在欣赏戏剧《京调》片段时,如果单独讲授,让学生反复学习,对于没有相关基础的学生,具有较大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戏剧中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谱和京剧剧照等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展示出来,讲解其中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5 结语

多媒体技术走进特殊教育音乐课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满足特殊教育学生音乐需求的必要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音乐教学时,先要了解特殊儿童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音乐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增强特殊教育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新“视听”在特殊学校音乐教学中的整合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3(24):34.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2

一、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一个层面,是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所谓“特殊音乐教育”,乃是“特殊教育”中的一种,即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而所谓“特殊教育”,是指“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进行的教育。广义指正常人以外一切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包括超常(天才)儿童教育,低常(弱智)、视力障碍(盲、弱视)、听力障碍(聋听、重听)、言语障碍、肢残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以及精神病,品德缺陷的儿童、少年的教育。狭义指身心有缺陷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

实施特殊教育的机构是各种特殊学校或特殊班。国外创设特殊教育学校始于18世纪20年代;我国创设盲童、聋哑学校始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科技大学附设了培养超常儿童提前进入大学的“少年班”。“特殊教育”又称“盲聋哑教育”、“弱智儿童教育”。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对象,是特殊青少年或成年人。对他们所进行的特殊音乐教育,培养目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大多数受教育者进行特殊音乐教育,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增强音乐知识与音乐才能,并以此作为艺术教育与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和正常人一样,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个方面是对有特殊音乐才能的特殊人的音乐教育,使其增长才干,成为特殊人中的音乐工作者――演唱家、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作词家、教师等等。

因此,黑龙江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建设,首先必须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确立正确的方向,并以此作为整个特殊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

二、凸显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凸显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教育内容是特殊音乐教育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选与使用两大要素。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而设定的。

“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体现实施教学大纲的物质载体。”“教材是与课程相匹配的,有的教材本身就是课程内容,……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

黑龙江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凸显其特殊性,开设“盲人音乐课”、“聋人音乐课”、“哑人音乐课”、“智障人音乐课”等特殊音乐课。尤其是聋人音乐课,其难度就更大。因为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聋人因听力障碍,如此学习音乐,是一个亟待攻克,亟待创新的一个高端课题。

在教材方面,也要凸显特殊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一般常规音乐教材形式(如文字教材中的教科书、讲义,视听教材中的投影、音频、视频,电子教材中的电脑软件,数据库、电子课件等)以外,要特别注重特殊音乐教材的编写与选用。例如盲文音乐教材、手语音乐教材等。

三、落实教育形式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三个层面,是落实教育形式的特殊性。

教育形式是为教育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范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形式,是与其特殊的教育内容相匹配的,必须具体落实这些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并以此作为整个特殊音乐教学的保证。

也就是说,特殊音乐教育要有特殊的教育形式,必须创造创新。不要拘泥于一般音乐教学的常规形式(例如课堂教学形式),而要针对特殊教育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例如针对聋哑人采用的手语教学形式、针对盲人采取的盲文识读的教学形式等等,都是特殊音乐教育的特殊形式。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3

【关键字】律动教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给人们带来美感和幸福,它是一种寄托了人们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体验欢乐,培养兴趣,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以及陶冶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老师正常的教学方式来学习知识,如教师的讲解、板书,而特殊儿童,众所周知,他们不能通过这样的讲解和板书来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其他手段和方法促进特殊儿童的学习发展[1]。

一、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国家宪法规定:“政府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可见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人数多达300多万,其中部分人已经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习。国家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特别设置了各类学校,如人们所熟知的盲聋哑学校,另还有弱智儿童班等这类小众特殊班级。如今,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拥有人权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较多,并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地区,创立一所特殊儿童的教育学校投资又大,所以针对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并不多,规模也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所以,依据这些国情,推广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律动教学的音乐教育

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的运动。若将人体作为乐器,人的各种形体动作、体态、姿势等,就是使抽象的音乐情感得以表达。儿童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更直观地领略音乐,进而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2]。这就是“体态律动学”教学观点。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包括三方面: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训练。体态律动主要是通过借助节奏引起大脑与身体迅速规律的交流;视唱练耳是为了训练儿童的内心听觉和鼓励儿童表达自我情感。律动是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有规律协调的动作。律动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法:

(一)游戏方法。在游戏中将音乐元素贯穿其中,使学生边玩游戏边体验音乐,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让音乐的节奏、音调的变化自然而然灌输给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美丽,打开心扉,更愿意去了解外界的事务。例如:“找朋友”游戏。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欢快地跳动,当听到“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时候,他随即拉住一个小伙伴,开心地做出“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动作。教师在弹奏歌曲的时候,由于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所以节奏不宜过快,在学生们找伙伴时,可以减慢速度或者谈一段其他的儿歌,给儿童们一定的时间寻找好朋友。这个游戏同时也加强了小伙伴们之间的交流,两全其美。

(二)示范模仿的方法。教师根据音乐的类型和节奏自己先设计一套动作或舞蹈,然后再在学生面前演示,让学生随之模仿,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改编、去创造这些动作[3]。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模仿只是示范的作用,并不是局限儿童的想象力。

(三)引发律动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发人们进行律动的事物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微小的细节,日积月累,学生们自然就丰富了对音乐、对节奏、对律动的感知能力。

三、律动教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特殊儿童通过提高音乐的感受力来学习音乐,通过具体的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达到分清音的高低、曲调长短、节奏强弱[4]。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教学应该以律动教学为主线,而倾听音乐则是律动教学的基本途径。特殊儿童倾听着音乐,拍拍手、跺跺脚、点点头,这一系列的表演,不仅使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能帮助特殊儿童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并启蒙他们的音乐思想,培养音乐审美力,让他们全身心的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中。音乐教育不仅仅发挥着它的本体作用,更具有意义的是,它使特殊儿童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对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结束语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根据音乐的这种特性,教师恰好能运用这点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学,解决教学中沟通障碍的难题。音乐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教师通过音乐与律动和特殊儿童交流,在充满童趣的音乐中,培养他们像正常儿童那样合作、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特殊儿童智力的发展。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情绪。故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身心能跟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红歌.浅谈人工耳蜗儿童音乐律动教学[J].才智,2013,21(11):19-20.

[2]杨畅.用音乐做非音乐的事--论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手段和目标的关系[J].艺海,2014,55(12):78-79.

[3]王诗慧.浅谈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78(13):45-46.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4

关键词: 特殊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室 建设意义 建设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音乐治疗认识的不断提高,对特殊音乐教育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表明,特殊学校及社会机构,不仅注重特殊音乐教育毕业生在校期间有音乐治疗学习的经历及成绩的优异,更注重对他们的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以培养特殊音乐教师和音乐治疗教师,即“双师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有效地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将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实务操作能力、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关乎我院“双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音乐教育专业特色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其中,音乐治疗教师的“摇篮”——音乐治疗室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什么是音乐治疗室?简单说,音乐治疗室是以课程、课题或服务于社会而组建的实训室。一般来说,音乐治疗室指音乐治疗师为接受音乐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的特殊场所,它也是为特殊需要者提供咨询、心理诊断、音乐治疗、个案管理、康复训练和疗效评估等服务的多功能室。而对特殊学校来说,音乐治疗室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治疗过程中具体环节、具体项目动手能力的配套训练和观摩教室。

一、特殊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求

学科建设需要学科发展能力和学科发展支撑能力。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属性对建设音乐治疗室的需求,音乐治疗室成为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学科属性对音乐治疗室建设的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科建设支撑平台及相关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撑条件非常薄弱。这既可能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又可能与两大学科领域对研究支撑体系的要求不同有关。音乐教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而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汇流的结果,这就使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的专业学科属性表现在学科建设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原音乐教育学科建设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使得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凸显出学科支撑平台——音乐治疗室建设的要求甚为急迫。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03年初国家教育部决定开始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验室(或重点研究基地)和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成为高等院校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当然,文科实验室和信息平台的建设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音乐治疗室是以课程、课题或服务于社会而组建的实训室,是具体环节、具体项目动手能力的配套训练场所,使其成为承担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服务于社会实体和窗口,使其促成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学科人才培养结构模式转变的“序曲”。

2.音乐治疗室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特殊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能力表现与其他学科一样,为知识创新,即学科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学科研究对象的深化与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学科前沿的求索与求证,学科体系的完备与新生增长点的培育等方面;学科发展支撑能力体现在承载学科发展环境资源的构筑能力,即适合的治疗设备条件与经费支持的力度,学术梯队建设及结构优化,有效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等环境资源构筑支撑能力①。学科建设的整体能力只有在支撑体系不断坚实完善的基础上,其发展能力才能体现出来,学科发展才会表现出充足的动力。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就属后者,随着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及音乐与治疗的不断结合,使特殊音乐教育学科属性在学科建设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表现出与普通音乐教育的不同,为了协调无限增长的学科发展要求与有限的学科发展支撑能力的关系,建设具有特色和创新发展能力的音乐教育,适应学科建设能力的增长,音乐治疗室的建设也就成为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音乐治疗室创建的意义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已成为我院培养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接轨具有深远意义。

1.有助于提高对音乐治疗教学实践的认识

加强音乐治疗实践教学场所——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可改变以往音乐治疗学科的教学现状,增加教师和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从而增强师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一方面,更好地让教师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对音乐治疗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推进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学生在音乐治疗教学实践中的参与和体验,可以克服教与学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倾向,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务操作能力。

2.有助于提高音乐治疗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有助于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锻炼的实际状况,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规避音乐治疗教学中,考核方式方法上采取单一理论笔试的现状,向实务操作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与理论笔试相结合的考试形态过渡。教师教学也由书本理论教学过渡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学科原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音乐治疗技术、音乐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练有机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教与学融为一体,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目前,学院就业率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特殊学校和用人机构,希望招聘有音乐治疗实务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学生在音乐治疗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在音乐治疗室更好地进行音乐治疗的自我体验,而大学生的实践课题研究和对特殊需要者的实务操作,有助于增进学生与特殊需要者的接触和沟通,并将理论熟练运用于实务操作,对提高学生成熟的音乐治疗实务技术大有裨益。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本院教师的课题研究及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音乐治疗的全过程,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师也可以通过上述过程考查学生的实务能力和综合水平,从而完成对音乐治疗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在音乐治疗室对特殊儿童进行治疗服务,有助于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可极大地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使学生学习向就业进行“零过渡”。

4.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音乐治疗师资队伍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可以将先进的音乐治疗设备优势、经验优势和高校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工作中,我们根据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与部分特殊学校、社区和社区医院开展合作,教师可在这一平台上进行课题研究,不仅可提高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还可将国内外音乐治疗的专家请进来,使更多教师“零距离”地进修、观摩、交流、参与学术活动,促进教师学术视野和水平的提高,实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养科研良好的反哺式科研教学模式,使学院音乐治疗师资队伍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音乐治疗室建设的途径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重视的工作,音乐治疗室能否有效开发和高效使用是不容忽略的问题。规范音乐治疗室的建设管理,重视音乐治疗室的利用,同时应该加大投入保障音乐治疗室的后续建设。

1.规范音乐治疗室的管理

规范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和管理是充分发挥实训场所作用的重要保证。首先,加强有效管理。音乐治疗室建设和运作包含丰富的内容,如实操内容的设定和教师教学、班级上课使用的衔接;教师课题研究与学生实践课题的使用安排与保障;专家讲座,实操观摩,等等,涉及面颇广,需要加强有效协调,形成管理与使用合理安排的工作机制。其次,制定和完善音乐治疗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师责任制度、器材管理与使用制度、运作管理制度、保障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规范音乐治疗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音乐治疗室的运作水平。再次,专人专管的负责制度。对音乐治疗室的乐器管理、教室管理、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制定适合教学内容进展和音乐治疗室要求的实践教学实施办法和相关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实践环节的工作,通过教研室加强对实践教学音乐治疗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评估。

2.重视音乐治疗室的利用

音乐治疗实践教学是音乐治疗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成功的基地开发——音乐治疗室的建立。因此,必须与特殊学校、社区、老人院、福利院等建立请进来的合作关系,提高音乐治疗室的使用率。首先是将特殊需要者接来我校开展音乐治疗活动,通过音乐治疗的开展,对音乐治疗教师的培养会更有针对性,从而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其次是通过对特殊需要者的音乐治疗,可帮助合作单位音乐治疗人才的培养,使他们在实务操作中学习和锻炼,掌握音乐治疗技术。最后是利用学生在治疗活动中的良好表现,与一些单位建立用人关系。同时,优秀学生在音乐治疗上做出的良好成绩对我院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通过合作单位的认同和宣传,增加其他用人单位对我院音乐教育毕业生的认同和接纳。

3.加大投入保障音乐治疗室的后续建设

音乐治疗室后续建设需要学院增加财物的投入,注重经费保障和师资队伍的培养。音乐治疗室虽已建成,由于一期经费的限制,有的治疗乐器还未购置,有的乐器只购置安装了一半,随着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的招生,课程计划的修订,音乐治疗室后续建设迫在眉睫,所需经费需要学校制定相关制度有效保障到位,这是提升音乐治疗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另外保障和提高音乐治疗教学实践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注重培养既能教学,又能搞科研的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结合教学改革,把音乐治疗教学实践有计划地纳入教学改革,以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总之,创建音乐治疗室对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提升科研水平、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及就业率,扩大学院品牌和社会影响力等,都提供了场所和平台,也为音乐治疗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认识和探索音乐治疗室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成为众多教学改革和建设任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张志林等.支撑学科建设推动出版研究——关于出版传播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Vol111,13:46.

参考资料: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3][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2.

[4]郭素华,庞文生,王锦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01).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5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教学 实践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突出音乐教育人性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就是回归人本的原本性(element)教育,它强调感性(感知、感觉、感情、感悟)的挖掘与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可以说,学生在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音乐课堂上,才在真正意义上“走进了音乐”。这种音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充分地表达自我的情绪、情感,体现了人文关怀。

(二)在“做”中学,突出音乐教育的游戏性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学习的理论,即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做”中进行的,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然的、本质的联系。高尔基认为,“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知周围的世界”,他们由于受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有时会有不正常性的情绪、情感,以及对事物了解的肤浅性、滞后性等不稳定因素,但他们唯一不变的兴趣就是游戏。

(三)乐器参与,突出音乐教育形象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开创性地运用了各种打击乐器,并把这些乐器作为节奏训练的工具和学习各种音乐要素的媒介,还运用了“人体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的声响进行音乐训练。它运用范围广,无需借助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逻辑思维、高难度的技能技巧,也无需任何教具、乐器,使儿童能够驾驭,突出形象化特点。对智力落后的儿童来说,身体的接触与交往是开发他们智力的第一步。

(四)博采众长,突出音乐教育开放化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开放的,没有像其他音乐教育体系规定的条条框框。在对于智力落后的儿童音乐教育上,它不仅是运用表层的音乐教学理念去说服,更是运用音乐教学手段近距离地接触、了解智力落后的儿童,这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开放性。

二、智力障碍儿童特征与其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智障儿童因为脑功能受损,个性上也受到了先天性的限制,同时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到了相应限制,个性的表现上相对于正常儿童的表现滞缓、落后,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体形态(主要指体重、身高等)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就是在身体机能和其他方面有一些差异,但由于智力障碍形成的原因不同,他们彼此表现的身体形态也不一样。

(二)我国残障儿童人口的相关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智力障碍人有1000多万,其中6至14岁的学龄智力障碍儿童有428万多;根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目前我国智力残疾人约有1182万,占总人口的9.65%。1991年—1995年,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里明确提出,“开展智力残疾的预防和康复,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在对智力障碍儿童的生理、心理、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上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三)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合理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教学法上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将音乐融于诗词、儿歌、律动、游戏、欣赏中去启迪学生的音乐潜能,充分感觉其艺术魅力,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就有了针对性和灵活性。包括从课程目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变革的一个基本走向:使音乐教育的“本真”复归,在学生人格养成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思想形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奥尔夫节奏——培养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能力

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作为节奏训练的有效工具,而且能为学习提供各种素材和工具,通过乐器学习可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等起到促进作用,并成为他们用音乐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桥梁。奥尔夫节奏教学是在教中学、学中教,在教学的每个活动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课堂上的教学与户外的学习交流去加强社会和学校、家庭的互动,使其认知与实践等方面有机结合,使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做事、做人等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因地制宜,通过奥尔夫的运动节奏律动,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在其运动生活能力、自理能力提高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二)奥尔夫旋律音乐——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交流能力

音乐课的过程都包含着许多语言的体验,教师可使用特殊的旋律和歌词加以反复,以增强智障儿童对内容的记忆。另外,使用视觉提示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采用有节奏地报出个人姓名,这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同学之间互相认识,另外也加强了语言训练,或者通过动物名、食品名、交通工具、花名、树名等语言的口头互动,也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与交流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对节奏的感知,并通过这样的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三)自主编曲——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学习能力

跳舞,可以增强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体素质,帮助其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演奏乐器,如钢琴、吉他等可以促进学生的精细运动控制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对乐器学习的兴趣,探求自己喜欢的音乐;另外,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歌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如自己的方言和英语等)去编曲,让他们有成功的归属感,通过这些编曲的创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器乐教学——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少不了乐器的辅助教育,对于正常智力的学生来说,学习器乐演奏并不容易,更不要说智力障碍的儿童。但奥尔夫乐器教学有原始性的特点,又归属于纯音色类,以打击乐器为主,音调丰富、操作容易、结构精简,对表演独奏、伴奏及重奏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对节奏的敏感性没有普通学生强的智力障碍儿童来说,奥尔夫乐器的训练正是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运用奥尔夫乐器中不同的乐器进行节奏接龙,可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心灵上的归属感,另外可提高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及对生活更乐观。奥尔夫节奏的接龙使智力障碍的学生反应能力加强,其紧张喧闹的氛围可对他们有一定的反应逼迫作用,也正是这种外在的因素影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实践中的阻力与解决方案

(一)奥尔夫乐器的条件有限性,在部分地区难以推广

一套奥尔夫乐器有几十件,加上高级乐器可达上百件,各种乐器均有其特色和优点,在音乐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若全部采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对国内的一般学校来说,整套乐器的完好配置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受条件限制,奥尔夫乐器难以大范围推广。

采用单件乐器的学习比较经济;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接受上,可以耐心地去引导教授;同时,中国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乐器加以改进,利用优美音色编制地方特色乐器和制作工艺及结构简单的乐器,也可以解决特殊儿童乐器教学上的相关问题。

(二)“特教”师资力量短缺

奥尔夫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是即兴性与综合性。奥尔夫教学中乐器的使用,要求教师要有综合性的素质,对乐器的教学能胜任作曲及配器教学,如果没有接受过奥尔夫专业培训,一定程度上教学是有些困难的。虽然有我国音协奥尔夫组委会经常邀请国外华侨讲解,也进行培训,但不能很好地弥补师资缺失的问题。

因此,以地方培训为主,以多种方式对“特教”进行培训,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学、奥尔夫教学法培训及相关的会议参与,了解教学动态,探寻学生需求,为他们做有针对性的教学,以防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

(三)家长参与和家庭教育参与的不足

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在与人的接触中,有的会因为他人的眼光、言语给自己造成压力,致使有些家长不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等,对“音乐能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有利工具”认识不足,甚至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没有基本了解。

家庭参与不足使奥尔夫教学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对此,应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重视度,加强他们对奥尔夫教育的相关了解、支持与参与,明确家长的参与对奥尔夫教学有很大的联系和教育作用。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人为本,有其特殊的教学方式,在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中,对学生身体运动技能和心理上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鸿懿,周为民.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

[2]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 2009(4).

[3]张茂聪.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1994(4).

[4]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本科;特殊教育学;校内实践平台

一、加强构建特教专业校内实践平台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到相关实习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把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师范生进行职前教育的必然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实现由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逐渐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的过程。《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高校要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实践育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笔者所在学校今年的第一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培智学校、自闭症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具有对特殊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特殊学生可以加深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职业认同感,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做好心理和能力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两部分。校外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外实习单位包括医院、特殊学校、残疾人联合会和康复机构等。目前校外实践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出现“无课可上”的尴尬局面,实习过程中只是观察、了解,效果不佳。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校和机构的课程中找不到相应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不信任,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得到切实锻炼。二是实习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特殊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时间共二十周,大学三年级每学期有六周的课程实习时间,由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大学四年级有八周的自主实习时间。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能等到时间结束后再向教师反映。一些高校很重视课堂教学实习,忽视比较实用的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与训练工作、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班级管理工作、心理辅导工作等内容。校内实践教学指高校在校园内组织特教学生开展以第二课堂为主的一系列专业活动,它的首要功能是为本科教学服务。学生可以在自由、宽松的时间和环境中掌握本专业的特点,在实践中验证课本理论知识。校内实践的内容较为丰富,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康复技能、个案干预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实践对象范围大和实践时间自由灵活的特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入校内实践中,可避免实习时间较集中的问题,解决实习时间靠前、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避免实习时间靠后、学生发现问题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弥补的缺陷。学校要不断拓展校内实践的内容,探索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

笔者所在学校立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品德修养高尚、教育理念先进、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突出、康复技能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除开设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开设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沟通(哑语、盲文)、动作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教具玩具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开发、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实践课程。学校成立于2002年,特殊教育专业在本校首次招生是2012年,并且成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根据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访谈等的调研结果,结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践平台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当前社会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具体技能要求,学校分别从专业实验室建设、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载体创新、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和对外开放式服务项目开发等五个方面,构建出一整套丰富、稳健、规范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践平台,以期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校园与社会的完美对接。

三、校内实践平台的实施

1.专业实验室建设学校2012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并且作为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开始,学校建成一批院级的实验室,包括美工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沙盘实验室、知动实训室、语言康复实验室和蒙氏实验室共六个实验室。秉承“医教结合、教康整合”的理念,学校于2015年3月成立知动实训室,涵盖前庭觉训练器材、本体觉训练器材、触觉训练器材以及动作训练四类器材,共计百余件。语言康复实训室配有特殊儿童感知觉、语言、认知、精细动作、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的玩教具。奥尔夫音乐教室总面积120平方米,引进德国原装进口的乐器,大小共计430余件,包括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乐器。蒙氏实验室配备教具为标准88件套,涵盖感观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及音乐教育等六大领域,为特殊教育的早期干预服务。美工实训室总面积12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余人上课。沙盘实验室采用国际统一标准配置,包括木制沙盘及沙盘桌6套,木质沙具架8个及各类沙具4000余件。另外,实验室还配有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便于记录学生沙盘作品。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计划建设特殊教育康复中心。实验室既可以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场地,又可以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活动的训练场地,同时也是开展对外服务项目的场地。2.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院以笔者所在学校获批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结合学院目前承担的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体系综合改革探究”的工作需要,启动“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制定《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实施方案》,聘请相关教授担任指导专家,通过优秀教师传经送宝、听课评课会、实践反思、精品课程展示、参与课题研究、外出学习考察等多项措施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加深专业认识、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3.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载体创新第二课堂主要以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依托专业实验室通过辩论赛、读书会、特教技能(手语、盲文、感统)比赛、教学活动设计比赛和玩教具制作比赛等形式开展,旨在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提高特殊教育康复技能,为学生的实习及就业做好扎实的实践基础。同时,笔者所在学校制定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和创设第二课堂的积极性。4.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学院制定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管理规定》《工作人员守则》《实验室使用守则》和《学生守则》,以此规范实验室的使用,制定《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实施方案》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定《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创设,制定《特殊教育专业服务中心管理规定》规范对外开放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开展三级评级机制。第一级由教师把所有活动的资料汇总成书面资料上报学院领导,由领导展开评价。第二级是师生互评,师生共同对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的总结交流,开展反思活动。第三级由被服务的特殊儿童家长评价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康复训练。5.对外开放式服务项目开发所有对外服务项目都是公益性的,主要针对三类群体:正常儿童、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家长。学校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在奥尔夫音乐教室、蒙氏实验室和美工实训室开展3~6岁正常儿童的亲子活动,开展围棋、绘本等兴趣班。学校在知动实训室和语言康复实验室,开展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语言康复、感知动作康复、集体认知和音乐律动五项服务。学校举办家长咨询会,解答家长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疑惑,提供家庭康复训练内容与策略,指导家长顺利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笔者所在学校于今年建成特殊教育图书馆,馆内的所有书籍免费借阅给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群和想要了解特殊教育的人群,有利于加强普通大众对特殊教育的了解,提升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

四、校内实践平台实施的反思

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在今年应该更加充分利用平台,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服务于更多群体。第一,要整合专业实验室,建设康复中心,为更多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全面服务。第二,要不断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第三,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的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四,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的规定,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实时评价和有效评价,对所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反馈,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准确性。第五,要扩展对外服务的对象数量和类型,在以后的志愿服务中鼓励更多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康复技能。校内实践平台的建立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能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等专业的抽象理论,反思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从而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从实践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宝超.如何在高师院校创建特殊教育专业——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14

[2]何燕春.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