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文1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课 教学 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16-01

1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现状

总的来看,经过不断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不爱学,一些教师不认真教。其具体表现在:(1)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思政课没用,学好专业课才是硬道理。(2)绝大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体现在日常行为上,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是常态,课上睡觉、玩手机、吃东西屡见不鲜。(3)从政治课教师角度看,由于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政治课教师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和认可,使教师产生懈怠心理,上课积极性不高,甚至敷衍了事。

2 影响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2.1 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落后

许多高职院校重专业课轻思政课,导致一些思政课教师缺乏压力感和动力源,对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较少关注和研究,许多教师仍固守传统教育观念,如“以教师、教材、学科为中心”的观念、重知识轻能力和素质的观念、重教师主体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的观念大量存在,观念决定着教育教学,进而决定人才的培养模式,最终导致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培养出的人才是:考试能力强,创造能力弱;眼高手低,素质差。对此,学校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2 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些思政教师将思政课混同于其它人文学科,教师习惯于逻辑推理和演绎,从概念入手,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基本理论观点。并强调学生对概念、原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就知识而知识,就理论而理论,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使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3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在思政课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大量存在,绝大多数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老师转,学生就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容器,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过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太少;二是教师控制课堂过多,学生参与的太少,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了课堂上的“木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受挫,对学习索然无味。

2.4 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脱节

许多思政课教师把认知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全部,不仅教师投入的情感活动少,而且对学生的情感也采取漠视的态度,只研究教材内容、重点难点,而不去研究学生的认知兴趣、情绪、态度以及精神世界,教学活动中只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及独特的情感体验,无形中丧失了教学活动的动力和资源。

2.5 重课堂讲授,轻实践教学

思政课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其教学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实践教学活动牵涉更多的精力,同时涉及资金、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只局限于课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搞得较少或流于形式,这也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 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就是强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根本。它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做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丰富个性的人,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的不当言行,要耐心引导,不要全盘否定,要多用“拇指”教育,少用“食指”教育。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领域真正实现教学是为了学生、教学必须依靠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作为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3.2 教学内容紧贴社会和学生实际

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相比具有相对滞后性,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联系当前的实际;另一方面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认知方式感性化;意识个性化;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多样化。

3.3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参与率低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将参与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讨、发现、体验、深化和运用知识的全过程,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4 强化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及对社会的认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应根据自身特点,将课内实践与校内实践有机结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学生寒暑假的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到工矿企业、乡村学校、社区街道参观考察、调查,让他们接触鲜活的事和人,有效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空洞抽象的不足,最终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育人目的。

3.5 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要达到互融共鸣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作为认识活动的两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入,认知的积极性、主动性越高,因此,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的融合对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教师情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教与学是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积极情感活动,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和爱戴,对其所授的观点、理论及表达的教育目的认同、接纳,课堂气氛愉快、学生思维活跃;若教师情感消极,学生对教师不认可,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紧张,死板,学生会感觉如坐针毡,就想逃避,因此,教师在给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体验,情真理切,情理结合、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鲁建明.浅谈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07(5):154-155.

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但从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角度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着“低效”现象,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压力更大,问题更多,挑战更强。所以,开展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分析,找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性开放系统,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起决定性作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也正深受当今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西方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的渗透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中西文化与价值观开始相互碰撞,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作风,对正在成长中的高职生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其次,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种既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又和现实社会有密切联系的虚拟化的“网络社会”。网上复杂的思想观念、暴力黄色信息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惑和迷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控制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变得更加困难。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如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形势恶化等。这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降低,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教育对象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爱党爱国、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务实进取、积极向上,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但也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的生源总体素质下降。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既有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中毕业生,还有中专、技校生等,并且大都是独生子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个性类型的学生聚合在一起,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使他们显露出许多新特质、新现象。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控能力、意志力较差、学习主动性和成才意识弱,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探讨的问题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也难以引起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共鸣。二是高职学生学习行为功利性很强。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的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专业课为导向,毕业后就是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活动,专业课是“硬指标”,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说教多,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之教学形式的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教育对象知行脱节。

3、高职院校自身结构性矛盾问题

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结构性矛盾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自身结构性矛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层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偏差。职业院校的办学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决定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应该有较好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部分高职院校管理层往往片面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时间占有很大的比例,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来体现学生的特色,因而一些学生除了专业以外,其它一概不顾。二是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这样的办学要求客观上形成了高职院校注重技术、轻理论的教育特点,许多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以为然。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只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简单灌输和行为约束,不勇于和善于回答大学生关注的各种迷惑和疑惑,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对策

1、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积极推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发挥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使学生在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的熏陶下健康成长,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不能学校唱“独角戏”。根据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我们要明确高校所有的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仅所有的教师应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家庭和社会都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学校与家庭教育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和谐互动机制,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其次,学校还应与社会建立起互动和谐机制,努力化解社会对学校教育效果抵消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等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所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社会的大系统、大环境之中,空间上向社会发展,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共同为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思想理论素质服务。

2、端正认识,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

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获得实效的关键。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之一,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不容忽视,在意识形态领域,高职院校同样要用、社会主义去占领这一阵地。其次,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是关键。其次,目前有相当多的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所学专业,由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人还会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的培养除了要使学生具备某一专业技能之外,同时还要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综合素质,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等等。只有将“育人”与“育才”放在同等的地位,才能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的软竞争力,以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软实力的重视与需求。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职学生的自我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上的指路人,而且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随着新形势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体现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不断地进行思想启迪、升华来感染学生。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并能够厚积薄发,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找准和高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与就业需求相联系,才能增强课程的可信度和实效性。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要不断吸纳高素质和高学历的人才充实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二要拓宽培养渠道,有计划的安排现有教师在职进修、培训,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拓展知识面;三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引发自身内在的心理反应,进行自我驱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搞好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外,还要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高职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自我教育的观念,增强其主体意识,使教育由原来的“你要怎样”自觉转化为“我应该怎样”,引导高职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养成求知好学,克己内省的好习惯。在教学中,要让高职学生有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最终能够自觉运用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宏: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2] 林美卿、周新辉、吴伟安:“两课”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4).

[3]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文3

[关键词]“05方案”;广州大学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加强和改进了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经验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广州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05方案”实施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资源整合利用情况,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经验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调查按照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等院校选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等10所大学。问卷分教师和学生两种,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发放学生问卷 1200,回收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在95%以上。

一、“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课题组在调研中设计四大类共二十余道问题,力图客观真实地了解改革的成效,寻找存在的问题。四大类问题包括“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认知程度、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等。调查统计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认知程度的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说不清楚。对实践教学改革状况的回答,1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很好,半数大学生认为改革效果一般,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显示“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还不够满意,教学改革与发展还有待改进与加强。

第二,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的调查。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主要形式是任课老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37%的学生选择校外主要形式为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而自行参与社会实践又占半数。这一结果折射出社会实践形式还不够丰富,组织与指导力量薄弱。在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表达自己浓厚地走向社会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愿望。近7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也有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态度消极。对校内实践活动感受的问答,认为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的仅占31.5%;次数较多,但吸引力不够的有52%;这说明各高校虽然比较重视校内实践教育,但实践活动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问卷中也发现一些院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有弱化倾向。在大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上,近半数选择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实践;26.7%的大学生选择组成小组来实践。可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是多数大学生喜爱的主要方式。课题组还对学生很少或不愿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大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安排不具体;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保障等条件还不太满意。

第三,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评价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43.3%;很不满意、不尽人意的占56.7%。这一结果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现状不满。此外,对实践教学态度、内容形式、学时、效果等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各高校具体操作不一,学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认为内容形式比较丰富,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的大学生占26.8%;认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的大学生占23.7%;认为自己所参加过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没有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的大学生占36.6%。在回答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认为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占35.4%;认为是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的占37.8%。这也暴露了当前实践教学活动依然比较薄弱。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评价:认为教师责任心强,经常给予指导的学生占52.2%;认为教师责任心一般,基本上没有指导的学生占31.6%,这反映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实践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中,认为学校管理到位,有制度和规定的占30.8%;认为管理一般,有制度但执行情况一般的占40.3%;认为管理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很大的占19.7%;认为缺乏有效管理的占9.2%。

第四、教师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课题组调查统计,对目前实践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教师认为很满意仅占12.7%;比较满意的占39.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5%和16%。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教师分别占39.1%和51.4%;认为没有必要和说不清楚的教师分别占4.7%和4.8%。对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愿意参加并指导的教师占89.6%;10.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参加;10.3%的教师认为可以请其他人员参加并指导。在实践教学形式方面,认为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师占14.3%;认为形式比较多的占28.5%;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少的占43.1%。对于大学生很少或不愿意自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回答,46.9%的教师选择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25.2%的教师选择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够;21%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对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对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72.4%的教师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目前最大的影响因素;6.7%和 20.9%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素质和大学生素质的原因。关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障碍,38.5%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46.4%的教师认为是经费不足;15.1%的教师认为是实践基地不够。

二、“05方案”实施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反思

反思综合调查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现状,课题组认为“05方案”实施以来,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有了较大改进与提升,但还未彻底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对实践与理论教学辩证关系的割裂、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1、对实践教学意义与目的认识的偏向

尽管“05方案”实施已有几年,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这种认识的偏向普遍地存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管理层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灌输”即可达到,因而轻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在学校层面,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着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看待,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较忽视;从学生自身来看,受就业难及只重视专业发展等短视认识,轻视其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割裂

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央5号文也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价值,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背离或割裂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倾向。一方面,很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很少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巩固、强化理论教学的大好时机,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并且反过来影响、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枯燥、刻板、无用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队伍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自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目标的引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之后的总结和提升,不少活动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和挖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3、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各项政策与保障条件如必要的教学课时、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等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比较明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首先是教学课时的缺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学课时是分配给理论课教学的,许多教师承担繁重的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其次是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的缺乏。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是主要方式,尚未引进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等教学方法,因而在校内很难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也较少尝试跨出校门,建立实践基地。再次是实践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由于没有课时的要求,缺乏经费的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否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喜好和兴趣,也较少研究成果来介绍和推广实践教学,这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的随意性。

4、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

由于上述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导致实践教学课程地位的弱化,课程建设的不足又必然带来科学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的迟滞或缺失。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再加之理论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个别教师有兴趣去探索实践教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基地实践,很多活动难以展开,课题研究成效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他们就业、升学有影响的主要是理论课的成绩,因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在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实践教学根本没有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范围之内,也没有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定方式,这使得实践教学更加不受重视。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实践教学整体实效性不强的现状还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依据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巩固实践教学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目标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发展与社会实际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在社会与时代的总要求下塑造自己,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无论高校领导还是师生, 都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本科教学主要开设四门思想政治必修课,课程紧密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教学定位。因此,在进行四门课的实践教学时,我们应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内容整合,根据各课的教学特点与任务,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力求避免内容的重复雷同,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形成实践教学的合力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模式。首先,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宣传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其次,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目前,许多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资源有限,仅局限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过多偏重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项保障工作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05方案”的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人才和制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政治使命感、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不仅要充实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从当前高校来看,需要抓好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搞好规划,下大力气规划好实践教学的系统组织实施工作;(2)完善制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按需培养、奖惩分明和合理分流的良性运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实践课教学队伍;(3)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好实践课专项经费的保障、专职人员的职称和待遇等问题,使他们有温暖的归属感、安全的保障感和奋斗的成就感。

4、多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遵循自愿选择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内,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利用各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影视教学资料片观摩、讨论会、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可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和相关的纪念活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贾巨才,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

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文4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6)02-0106-03

高校教育模式创新与发展需要在具体实践当中融合实践教学内容。基于思政建设意见方面的内容,意味着我国针对高校思政教育方面重视程度较高,也对进一步提升高校当中思政理论课程实践必要性以及目的性进行了明确。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思政素质以及观察分析能力等进行加强。一些专业课程方面实际研究成果较为丰厚,多数高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十分完整的专业课方面的教学系统。但是,针对思政课程教学方面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定位也尚不明确,因此加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已普遍推行,且教学效果良好,但从全局角度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处在探索时期,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方面

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仍没有正式归纳到教学规划中,使思政课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强。就实践教学内容来看,缺乏与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没有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对理论教学忽视造成实践教学效果较差,无法达到教学预期目标。所以造成实践教学“重形式轻效果”的困境,由于实践教学缺乏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使教学内容脱节,缺乏明确教学目的性,造成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强。

2.实践教学形式方面

就现阶段较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通常以影像资料观看以及学生参观为主。类似于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实践教学效果。在全面研究中了解到一些学者提出:“基于学生数量众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部分学校很少独立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些学校即使开展也过于随意,形式单一,效果较差”。还了解到一些学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偏重学生集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忽视学生个体活动措施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多元教学形式,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接受过程较困难,最终造成实践教学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明显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考核方面

较多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实施后缺乏有效的考核,包括实效考核、成绩考核等。也由于缺乏这种规范性考核,造成实践教学评价指标模糊,使实践教学效果无法达成。教学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表面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但真正运行起来却不尽人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各环节探索

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是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受这种现状影响,造成教学效果较差。从其根本原因上来看主要是由于实践教学缺乏系统保障,缺乏长效机制的建立。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十分必要。

1.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规划,界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

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文件要求,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纳入教学计划中,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方案,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内容。例如,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实践教学按一定比例学分开展课程教学,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下良好基础。在以教学计划为基础的前提下,为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内容进行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要以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以及成长规律为依据,以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展开创新、合理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寒暑假组织学生探访革命圣地,读伟人传记,独立完成实践报告等。还可以讲座以及有影响力人物交流活动等,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果,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

2.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实践活动积极性

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应用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要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实践时间制定全程式实践教学形式,或集中实践教学形式。全程实践教学形式特点在于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思政课教学中,是一种趋于常态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集中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倾向于集中于某一实践段内,针对教学内容展开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过程中,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红色革命圣地探访活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政课理论内容记忆的进一步加深,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增强感悟,对提高学习效率及学生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对长远应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有着积极意义。

3.重视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的构建,促进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

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要性,通过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构建实践环节教学考核评估,能够对实践环节教学专项实践方案的执行效果有效检验,可以获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师生的反馈信息,为今后更好地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学校要针对实践教学考核制定具体实践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应用,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另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实践过程较完整的进行记录,使后期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较多评价有所依据,也能够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真实性提供进一步保障。通过考核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也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个创新的评价模式,实现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和评估。

三、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构建

结合上述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1.注重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要注重“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全方位”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在于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教学要注重创新和改革,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分散式”实践教学形式,注重教学系统性和统一性。例如,可以将一二两个年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统一规划,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相联,即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在实践教学中学习更多技能和知识,促进自身完善。要引导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正确对待,通过“学分制”进行约束性学习,这也是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一种保障。全方位的教学实践模式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全员参与,推进实践教学辅助理论教学,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效率,促进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真正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

2.推进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实践教学体系制度为基础,推进学校各部门对实践教学的积极参与与配合,以实现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只有得到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以及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学校各不同层级的职能部门才能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而从政策和方针上予以侧重。只有在此基础上再加强行动上配合,通过学校资金方面的支持,促进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结合给予重要支持。推进“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从学校层面出发,加强各职能部门配合,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顺畅。例如,从学校校团委、学工处等相关负责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出发,加强与各学院之间的积极配合,与各院系主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学工办思政课实践教学负责人,以及辅导员、思政课实践教学直接联系人等等,通过层层部门和层次之间的配合与支持,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创造良好大环境。另外,通过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也能够促进高校师生政工干部的积极配合,合理的分工协调下,能够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各部门的积极参与能够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这对保障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质量有着一定积极作用。这种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具有创新性的高校探索式教学方式。

3.实现系统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注重以教学环节为核心,进而推进“系统化”实践教学顺利开展。通过上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落实。为形成系统化模式要从多方面推进完善措施:首先,对学分进行明确规定。以学分制对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分进行规定,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的开展既要对教师进行督促,也要对学生实现动态监控,通过以促进实践教学按计划开展,按照规划步骤落实。同时,要针对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定期的交流与沟通,对成果进行展出,这对进一步推进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横向交流与纵向深入都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加强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管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始终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中心,或以思想政治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对于教学形式的应用要以学生学习进程安排为主,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然后,要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思政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需要的是加强教师引导,前提是要求教师要进行先期布置,使学生明确实践内容,并连续对实践教学内容按要求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安排在课余与假期时间,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详细记录。最后,注重实践教学成绩评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主要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学生几个学期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进而展开详细的评估。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评估,要始终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既要加强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考查,也好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综合能力的考查。通过实践考核,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相关调查与研究的记录,并逐级上报,为学生综合考查提供依据。学校要严格规定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考核,才能得到实践课相关学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实践课的学分,就要进行重修,以最终修满学分。以完善的教学环节为核心,构建出结构完整运行通畅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有效实现实践环节管理的系统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实现高校思政课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推进实践创新教学有着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今后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构建过程中,要以创新为中心,不断完善,始终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作用,促进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达到教学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向泽雄,张楚涵.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宿州学院学报,2010,(12):104-108.

[2]武显微,樊瑞晶.关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2):123-124.

[3]夏天静.王紫梦.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3):47-49.

[4]陈新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赜———以五邑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31-32.

[5]罗昌勤.构建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难点和对策———基于生态系统观的视角[J].南方论刊,2014,(05):97-100.

[6]张涛.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立体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60-63.

[7]刘平,张加明,黄木,靖小琴.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09):120-122.

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文5

一、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前瞻

“问题意识”是中外思想家、教育家认同和推崇的教育方法。雅斯贝尔斯、怀特海等教育家对于问题式教学进行过学理上的论证;柏拉图、孔子等则是提问式教学的杰出践行者。 “法无定法,道有常道”,设计切中要害的教学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深刻揭示出了探讨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查阅“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甚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苏联和美国两大流派:苏联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赫穆托夫、鲁宾斯坦等人;美国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布鲁纳和帕内斯等人。与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研究相关度最高的是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这一教学策略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提供资源,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PBL教学法最早由美国教授Barrows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近年来,多学科开始加以借鉴,PBL教学法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如何将问题意识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目前学界关于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策略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只是浅尝辄止。我们在CNKI中输入“问题导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题和关键词,仅仅找到5篇文献。上海大学忻平等学者在《从问题出发:六个“为什么”教学实践与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思考》(忻平、谢宝婷等,2010)一文中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提升问题意识,问题应体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实施“问题解析式”教学。中南大学谭希培教授在《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谭希培,2012)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陈殿林博士在《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陈殿林,2013)一文中强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采取“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路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何益忠教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彰显问题意识》(何益忠,2010)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王天恩教授在《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王天恩,2015)一文中认为:强化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达成的共识。

对相关研究成果做一些简单梳理发现,这几篇文章对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都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相关研究成果大都比较零散和浅白,主要侧重于强调问题意识对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或问题意识在特定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经验片段性的总结,就事论事的色彩浓厚,缺乏系统的实践设计方案和完整的教学策略,系统探讨和理论架构支撑更是空白。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二、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的价值分析

问题意识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把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问题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探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以“问题意识”视角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让教育教学变得有的放矢,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有利于解决思政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推进理论问题意识与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纵深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理论,最终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丰富和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三、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

(一)兼顾理论和实践,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和问题链

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是抓住真问题、形成问题链的关键。全面分析思政课教学内容,提炼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为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切准脉络,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准备工作。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问题体系。问题设计包括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两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负责筛选。问题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的纵向延伸。既强调对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关注;又强调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参考,给予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在教学问题和问题链生成过程中,重视对思政课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学情的调查与分析。在方法上学期初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获取问题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施现状、学生困惑、?P注的问题等真实情况,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现实依据。问卷调查对象是本校目前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访谈对象主要是思政课一线任课教师,编制访谈提纲,采取面对面访谈、教学研讨与书面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借助电子邮件和微信的沟通交流功能,获取一线教师对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感受和体悟,凝练教学问题和问题链。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出本校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

(二)用问题意识引导教学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确立“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体系。课堂上,在问题引导下鲜活思政课内容;课堂外,学生们用实践和行动来解答“问题链”里的问题。兼顾理论与实践,让问题更鲜活,使“问题链”动起来。问题引导教学策略微观上可分解为课前布置安排、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巩固交流等环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包括课前查阅资料、教师和学生分组信息、课堂讨论、理论研讨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多渠道采集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解答学生问题的情况,教师指导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包括:微信(群)、E-mail、博客、QQ、飞信、微博等。

(三)配合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施,强化过程性考核

配合问题导向的进程,可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和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程度,进行针对性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实践教学成绩部分,最终按照科学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考核过程中要摒弃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即使理论教学考核也应积极回??平时课堂中涉猎过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乐于学习过程。

(四)重视实施与检测环节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的前期研究成果,会在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学期的课题组成员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最终形成教学实施方案。结题前,通过问卷调查、典型访谈、成绩分析等方式检测改革成效,并在不断检测和教学实践中得以完善。

(五)设计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对接的重要方式。切脉民生――思政课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实践项目的具体方式是拟就一系列京郊农村社会调查题目,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真正走入京郊农村社区、走进民生,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百姓诉求,发现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积极思考、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已经被设计、部署成经年持续的、宏观规划的、成体系和规模的体现农民生存状态变迁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体现“变迁理念”,又从问题意识出发,调查者采取开放的学术态度,对调研中出现的如农村环境、农村教育和医疗、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加以关注并做出翔实的记录,拓展调研的维度。

四、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创新策略的难点处理

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范文6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课堂“边缘人”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44

On the Causes of "Marginal Ma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EN Dongx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

Abstract "Marginal ma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appears a special group, an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is group, especially large.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textbooks, teachers,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rginal ma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For the "marginal man" return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number of potentially effective respons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lassroom "marginal man"; causes; coping strategies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以沉默的姿态倾听课堂,以近乎“局外者”的身份观望课堂。在课堂活动中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更难以见到他们活动的身影,他们似乎并不存在,这就形成了高校思政课的边缘人现象。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课堂“边缘人”的研究比较多见,但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相对欠缺,本文基于这一研究现状,试图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推进相关领域的深度研究。

1 高校思政课“边缘人”的形成原因

1.1 教材原因

课程性质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增加了课堂教与学的难度。在学界看来,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主要是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难度与挑战性。

课程设置衔接不当,忽视高中文理分科。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有如下几点弊端:一是课程设置没有处理好大学与中学衔接问题,公民道德常识和法律常识教育是所有个体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应该在高等教育之前普遍实施。但在高中阶段这些课程则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文理分科的现实情况表明,理科生对于此类常识的学习是不到位的,理科生在学习思政课时经常提到:“老师,我是理科生,学习思政课我一点自信都没有”。二是大学思政课忽视了高中文理分科的现实,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因此与中学内容存在较大幅度的重复,例如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就出现了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爱国主义的重复现象,这不仅没能有效利用资源,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都有所下降或消减。

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与语言的无趣性。高校思政教材为追求各自体系的完备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各门必修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横向交叉与重复,此外,由于思政课课程的特点,语言理论性较强,不够生动,缺乏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基于此类课程教材的原因,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没有很好地借助教材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思政理论课上自身的学习动力、兴趣、努力程度等都会受到不良影响。

1.2 教师原因

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本”相矛盾。受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传统的“填鸭式”、“满灌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多表现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与学生沟通交流得知,学生更加青睐于“侃侃而谈”、“生动活泼”的教师教学风格,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对教师的个人偏见和对课程的倦怠,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有序地参与教学活动与互动。

教师专业素质的滞后性与学生需求的前瞻性相矛盾。高校思政课部分教师因为其自身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其思想更新具有滞后性,一些学生对相关思政课问题满腹热情,在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回复或得不到有效回复,其学习积极性受挫,在日后的思政课学习中,其参与度明显下降,甚至直接缺勤此类课程。

思政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能力都是影响学生的课堂融入度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教学能力与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在课堂中的归属感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具有确定的方向,即老师的态度越认真,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越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归属感越强,相反,老师的态度越差,教学能力越差,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的归属感越弱。这说明,思政课老师态度的欠佳、人格魅力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是课堂“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上,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老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向学生传授的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将思政课理论分析得透彻的老师容易使学生成为课堂“边缘人”,这点需要引起教师们的关注。

1.3 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认知结构。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衔接,但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与不当,使学生对于思政课有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如“凡思政课均枯燥、深奥、难懂、无用、空洞、无聊”,这种错误的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思政课课堂的学习。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与课堂中“边缘人”形成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好,就越不容易形成“边缘人”,反之,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不好,就越容易形成“边缘人”。所以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不好是课堂中“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

学生学习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脱节或断层现象,认知结构存在严重误区,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能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同趋,具有与其他“中心地带”的学生截然相反的课堂表现。

学生性格及兴趣。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性格孤僻、内向、胆小的学生在选择座位时多选择靠后或角落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主动向教师提问的频率很低,甚至为零。此外,兴趣程度也是“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对于思政课不感兴趣或完全无兴趣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实用性很低,学习枯燥,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努力程度。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中成就感不足,导致其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在课堂上散漫、懈怠。教师的提问不能够自主思考,缺乏问题意识等导致学生沦为思政课课堂中的“边缘人”。

1.4 社会环境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抬头向钱看,低头向钱看,一切向钱看”;“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等等已成为许多人内心默许的信条。这些市场趋利性的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思维,导致他们将一些务实求真的理论拒之门外,形成了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

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在呕心沥血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学生们读史明志,深切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并且身体力行,争当一名光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要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随时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无私精神。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让他们有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但是它们的影响是潜在性和滞后性的。所以当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学生却完全感受不到它们的优越性,觉得它们太空洞,太虚幻,太说教,感受不到学习它们对自己目前的境遇有何种改善作用。所以在心理上,学生在“利”与“理”的选择上毫无疑问地更愿意倒向“利”的怀抱,注重实的东西,觉得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2 促使高校思政课“边缘人”回归课堂的应对策略

2.1 自觉矫正大学生自我边缘化的状态

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无吸引力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课程本身、教师或环境影响等外部原因,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学生自身对于思政课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努力程度的提高。为此,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来自我应对。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思政课。通过与学生交流得知,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主观臆断性,在没有真正了解思政课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地给它冠以“乏味、单调、说教、无用……”等标签,然后放弃去了解它的机会。这种封闭的、保守的心态使学生无法开启学习思政课的大门,更无法切身去体悟思政课的真谛,因此,学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认识思政课,杜绝对思政课的个人偏见与成见,以科学的方法学习思政课,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总结出高效学习思政课的方法,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所在,将思政课的学习融入生活,爱上课堂学习。

提高努力程度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在正确认识思政课的实用性后,培养了学习兴趣后还要为思政课的课堂学习付出自身努力。在课堂学习之前,能够做到自主预习,具有问题意识,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与思政课相关的新问题,做到“课前心中有数,课中应对自如,课后继续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思政课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回答、讨论问题。

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课前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课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并做出适时的调整计划,对学生的后续课堂学习也很重要。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难度和自身能力适度调整学习计划,树立新的长短期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思政课课堂学习中更有信心和效果。

2.2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备与学科视野的扩大。专业知识储备与相关学科领域的涉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优秀的令学生爱戴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学科视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应对自如、自圆其说,让学生在感受思政课的无限魅力中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时代化。思政课教师应改变其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新的学生群体与时展背景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的切入点,将课堂落入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中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等特殊学情,采用因材施教、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与扩展课堂学习。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拥有清醒的哲学头脑、炽热的教育情感、高明的教育思维、艺术的教育智慧。我们往往拥有这样潜在意识的观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合乎资格的法官,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智慧和他在科学上的优越地位深信不疑,即使他只读过一本概论”。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哲学尤其哲学,以使自己摆脱狭隘偏见与打碎精神枷锁。教育情感是教育中的情感,“作为教育者(教师),我们的情感既不能顺从了本能原则,也不能满足于顺从成人社会的道德原则,必须让自己的情感体现教育的一般原则。”教育思维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素质。“作为教育专业能力,教育思维根本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路线;从过程机制角度看,教育思维是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思维的产品是教育实践策略和教育理性知识。”教育智慧是思政课教师成为教育家应具备的素养。“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应该有敏锐而准确的感觉、敏捷而深刻的思维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2.3 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

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相长,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相互信赖、相互提高的师生关系提升了双方的价值需求,从而加大其对思政课教学的投入。

思政课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机智,善于提问、擅长提问,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及时与知识点结合,增加学习内容的有趣性与灵活性。此外,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动态变化,从学生中获取教学资源,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与指导。

学生主动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主动营造一个思想开放、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主动与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对于课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主动向思政课教师请教,对于自身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向思政课教师咨询,为教师教学的课堂课外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3 结语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现象已成为社会现实,其造成的后果已经威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边缘人”的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于思政理论课课程在其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生自身、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相关的机构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望此次研究能够对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学琦,樊宏法,江士方,朱忠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衔接与整合研究――基于中学和大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实证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2(2).

[2] 胡建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及其地位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08(25).

[3] 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