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项目式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项目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项目式教学

小学音乐项目式教学范文1

关键词: 高师 钢琴 集体课 教学 模式 多元化 改革 研究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钢琴课教学还不甚成熟。教学形式多样,有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对于以钢琴集体课形式教学的高校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目前普通高校钢琴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钢琴教学情况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参观了解以及对西安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几所全国较早开设普通高校钢琴集体课的院校的了解。每年新生入学报名参加钢琴集体课的人数都很多,但是学校师资有限,报名者需要参加考核方能进入该课程的学习。像清华大学就是通过音乐技能考核,选择报名的新生。这样就会出现有过钢琴技能训练或是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就有机会参加钢琴集体课程班,而一部分对钢琴有着极大兴趣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机会往往也会与他们失之交臂。就清华大学一学期为例,管乐队、弦乐队、声乐队活动都在十次以上,而钢琴实践仅搞了一次内部的观摩学习。这些团队或是同其它国内甚至国外院校交流、或是参加大学生合唱节、大学生管弦乐大赛等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又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使团队走上了良险发展的道路。

2.用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来确保课程设置的执行,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保障

2.1教学时注意把握钢琴集体课内容结构的多元化。上述我们讲到钢琴集体课是一种集钢琴演奏基本技巧、识谱训练、基本乐理知识、节奏、视奏、移调、转调、即兴、创造于一体的综合课;上课时一定要把握这种课的多元性,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一般情况下,授课内容基本结构为:关联性基础知识的讲解、节奏视奏练习、即兴训练、创造性练习等。这将是钢琴教学改革的重点、基础,它将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否。

2.2传统小课注意课程内容结构的多元化。长期以来,钢琴教学只注意了钢琴弹奏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目标———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多年来,有80%的师范毕业生不会钢琴即兴伴奏,更不会弹唱。因此在传统的钢琴小课教学中要打破原有的模式,注意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把钢琴教学有意地转向到服务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为培养学生综合的音乐教育能力打下基础。但弹唱能力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这个问题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在我看来,学生不能弹唱关键在:第一,弹唱意识培养的匮乏;第二,弹唱技能的训练被忽略。解决方法可以是,通过正规儿歌乐谱的伴奏,使学生掌握弹唱的基本功,积累一定的伴奏经验。这样促使学生背记许多的儿歌,为走上工作岗位作铺垫。

2.3钢琴即兴伴奏课教学中实现钢琴学科实用性教学的多元化。首先,钢琴即兴伴奏是建立在钢琴弹奏基础之上的实用性学科,教学时应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弹奏基础,注意到钢琴学科学习的延续性,因材施教,着重解决好钢琴弹奏———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三者的关系问题。其次,钢琴伴奏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基础理论如乐理、和声、欣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因围绕着学科的特点,确实把握好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成功。再者,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边缘学科”又是一门具有自身规律的独立学科,教学中既要把握其理论体系又要注意其实用性。把钢琴即兴伴奏理论、中小学音乐课歌曲伴奏编配、小品编配等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分阶段、分层次把好教学关,确保每位学生掌握好学科基础知识。

2.4钢琴教学活动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内容多元化。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活动有别于其他专业的钢琴教学活动,在课程设置上作为学科基础而设置的,因此,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弹奏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做到技巧训练观念先行,掌握理论注重实际演练。有计划地将音乐史中不同时期代表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为学生的音乐文化积累提供资源保障;定期举办各种演奏会、观摩各类音乐会,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宗励.谈高师音乐类成教开设数码钢琴集体课[J].中国成人教育.2006(07)

[2]黄忠昭.高师钢琴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理论探索[J].艺术百家.2006(03)

[3]马晓鹃.成人教育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 2006(03)

[4]李蕊.钢琴集体课优点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5(35)

小学音乐项目式教学范文2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生态式教学模式 可持续发展

音乐教育系统作为一个生态学上无生命特征的系统个体,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其教书育人的功能的。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作为音乐教学行为执行者的教师、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教师的持续发展除了与自身发展的能力有关外,还要正确定位教师发展的目标,完善教师持续发展的激励制度环境,激发和保障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还要加强基础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使音乐教育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中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一、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音乐教育系统作为一个生态学上无生命特征的系统个体,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其教书育人功能的。音乐教育生存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作为音乐教学行为执行者的教师。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教师生态系统中,教师的数量、质量、梯队结构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因此,教师生态系统中这三个结构中任何一个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应摆脱“限制因子”①的束缚,调整师资队伍,调动岗位教师的积极性,使其达到最优化,并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耐度定律”是1911年谢尔福德(Shelford)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成功地生存下来,必然要依赖一种复杂的条件全盘地存在。如果其中任何一项因子的性质加以改变,或将其含量予以增减,使其量达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就会使一种生物消灭或绝种。

音乐教育中个体生态的承受力和耐受度都有一定的范围。“过”和“不及”都会对个体生态产生不利的影响。音乐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个体、群体和生态系统自身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这个上、下限范围之内,音乐教育生态主体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

教师的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因此,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力措施,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投入和合理使用;保证教师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适度性,还应该根据教师个体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发展条件,因人而异,不断为其创造学习、进修,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能提高音乐教育的生存能力,从而促进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持续发展除离不开其自身目标的正确定位、心理调节外,还离不开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等。各类环境因子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通过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其存在方式的。教师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激励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因此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教师持续发展的激励制度。教师的持续发展,需要其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潜力与耐力。维持这种动力的保障是激励制度的制定。

激励制度的建立应体现人文性、适应性、衔接性。首先,促进教师持续发展应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度建立时应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注重教师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其次,激励制度的建立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应根据学校、教师的不同特点而建立。同时还应考虑音乐教育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随着环境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激励制度应体现制度之间的衔接性。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激励制度不是单一的制度,应由多项激励制度组成,并且各项制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教师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生态过程,每个教师都要经历聘任、考核、培养、发展的纵向发展过程,因此,必须结合教师发展历程的规律,建立和完善教师持续发展的激励制度,使教师在每个发展历程上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促进音乐教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音乐教育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音乐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所差异。

(一)普通音乐教师

中小学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师,从事的是普及性的音乐教育工作,在工作能力方面,主要有音乐专业能力、教学工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个方面。

专业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具有音乐学科及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体指基本乐理、和声学、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学等。21世纪,随着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这一标准的提出,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音乐教师除了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科研课题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艺术知识,如舞蹈、美术、戏剧、文学、影视等姊妹艺术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其次,还必须掌握音乐方面的许多技能技巧,主要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合唱指挥等。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应用,音乐教师必须学会电脑的应用技术,以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能力方面,要有音乐课堂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包括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等。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根据音乐艺术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除此以外,还须有组织与辅导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科研能力方面,要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勇于思考并大胆探索音乐教学的各种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以上提及的几种能力以外,还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将技术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专业音乐教育教师

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各种音乐门类的专门人才。由于这一教育的特殊性,对音乐教师的能力要求,除了要懂得教育理论和掌握科学的教法外,在不同的专业上应用明显有差异。

在声乐、钢琴等表演专业中,教师必须有规范而精湛的技艺水平,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训练。各理论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要善于言传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习相关文献,掌握本学科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对这种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要求,也比一般教师要高。只有具有了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才能超越单纯知识传授,“以创造性人才的风范去影响学生,以造就音乐理论界富有开拓精神的一代神人”。②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音乐实践,而且要重视理论的研究,遵循整体发展原则,促进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生态教育。一方面要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现有师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改革培养师资队伍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三、建立生态式教育模式

以往的教育有灌输式教育和园丁式教育两种。灌输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可以开发和榨取的土地,大量灌输知识;园丁式教育是一种充分尊重和顺从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这种教育观认为,儿童的生长就如种子一样,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像是园丁一样,为儿童潜能的发展提供一切发展和创造的机会。在这两种教育中,教师的位置不是处在一个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层次上。灌输式教学中机械式的奖惩制度,容易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园丁式教学由于过于强调学生的天性、自主和自由发展,使教师的作用减弱,教师的能力和潜力得不到发挥,教学积极性无从发挥。

生态教育的对话模式既符合人类深层次意识的对话,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模式的教育。在生态式教育中“教师必须从教育者的高位上下降,学生必须从被动接受的低位上升,二者形成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互生互补的生态关系”。③这种教育是对话式的教育,改变了以往教育中师生之间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沟通性的、平等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积极的态度关系。音乐教育渗透“对话”教学,并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使其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原则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用一个简单的分数式等级来标志和确定学生成绩的好坏,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对一个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生态式教育注重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素质高低的标志是看其是否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按照《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艺术类教育的评价原则既要注重学生艺术能力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其人文素质的评价。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容易度量的测定等方面上,这样容易让学生过于注重一些孤立的事实和技能技法。因此,评价要注意随机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文化环境。在主观情感性和事实性之间,在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之间保持平衡,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多层次多方面、涉及多种领域、扩大评价内涵、具有很强综合特征的评价模式,必然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对教学作出指导的评价原则。

注释:

①“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制的因子.

②廖家骅.音乐成才之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③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浙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剑兰.生态学视野中的中学教师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小学音乐项目式教学范文3

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往往是“拿本说书、板书列纲、学生跟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缺少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多媒体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那么,如何能够做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呢?

1 多媒体引导,形象生动呈现

多媒体是一项集多项功能与作用为一体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学科项目的具体特征,运用灵活、多面的技术技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小学语文阅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来决定如何科学使用这一技术,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产生学习阅读的兴趣。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达到对知识教学的迁移、服务于学生和教师的目的。例如,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课文阅读方面,教材课文多以童话为主,这些都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篇章。为了能够将这些原本天真有趣的童话更加生动传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这些童话故事有关的视频。如《狼和小羊》这篇童话生动、传神地讲述了狼和小羊思想、言语与行动方面的斗争,为了能够让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教师可以采撷《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中一些相关的精彩的片段,为学生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精彩生动的动画,在生动的声音、形象的画面的带动下,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这部动画片本身也是学生乐于观看的节目,观看过动画片之后再将阅读课文呈现给学生,学生依然沉浸在快乐的动画片中,带着好奇心和幸福感去积极投入精力赏析文章。这一过程是学生享受的过程,能够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2 多媒体引入,实现知识迁移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存在于语文阅读中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阅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引导,为学生带来高品质的阅读课程享受。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这一课时,为了能够丰富教学课堂,教师要善于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实行知识的迁移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呈现与圆明园有关的历史事件,通过视频或者图画的形式来为学生播放历史史实,使学生学习到隐藏在《圆明园》后面的历史。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加以赏析,接受历史文化的自然熏陶。学生通过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能够产生更加浓厚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形成更具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

这就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多学科交叉教学的良好效果,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达到对所学科目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项目,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阅读的作用,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投入更多的精力于语文阅读中,从阅读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经历和感受。

3 图画、声音做背景,形象呈现

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呈现图画和声音,为学生带来形象的视觉享受。很多的小学语文阅读都是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这种阅读课文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契机。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这些景色阅读的讲解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真实地呈现阅读中所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动态的视频中感受到阅读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充分感受到阅读中景色的美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阅读学习的乐趣。

如《颐和园》这篇有名的描写真实景色的阅读篇章,为了能够让学生真实地看到、听到甚至是触摸到颐和园的美景,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颐和园的实景拍摄资料,可以根据园内各个景色项目来分部分、分章节呈现,呈现给学生一幅生动、传神的景色画面,结合所呈现的视频景色来讲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生动诠释。学生欣赏着多媒体图面所呈现的风景,学习文章,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学生在多媒体画面与视频的有效配合下,必将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颐和园的景色之美,能够体会到景色阅读课文的美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将精力投入对课文的学习与探索之中。这种多媒体画面呈现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说教式教学方法的枯燥,丰富了阅读教学课堂,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加生动的课堂氛围,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4 音乐导入,活跃课堂

阅读教学本身是对文学的赏析与探索,文学应该是生机盎然、风光无限的,学生学习语文阅读也应该是兴趣丛生、手不释卷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营造阅读学习的良好氛围。文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艺术之间存在联系。艺术是蕴含着丰富感情因素的,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善于将音乐艺术融入于阅读教学中,这样对于一些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绝妙的机会,他们可以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主旨内涵来配置音乐,让学生一边赏析课文一遍欣赏背景音乐,在音乐中表达感情,在情感与情趣之间自然体会到语文阅读的内涵,这样就达到了对阅读的深入理解,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讲述的是在黑暗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的悲惨遭遇,其中描写了小女孩惨痛的结局。这是特具情感、触动人心的生动故事,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为学生配置一些低沉、哀怨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能够身在其中,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社会的黑暗、时代的不公,进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体会到现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在悲凉情感音乐的带动下,定能够有所感触,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来自于阅读文章的丰富情感。

小学音乐项目式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英语;浸入式教学;综合课程;教学策略

【中国分类号】G623.31

一、我校参加课题实验的情况

“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自1997年启动,到目前为止,参加本实验的幼儿园小学覆盖了西安、北京、上海、福建、宁波、中山、东莞等地。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在2007年9月开始参加此项课题研究,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学生现已经入读四年级,继续进行科学学科英语浸入式课程实验。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有一名新的老师参与实验课题,每位新参与的老师都是从一年级的综合课程开始进行实验。在四年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国-加拿大-美国”教育合作项目“英语浸入式教学与课程研究”项目组专家和课题组指导教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大力帮助,使实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鼓舞,有信心把实验继续做下去。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实验教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团队,开展互助学习研究。在现有的四名实验教师中,有两名教师已经基本领会浸入式教学的原理,能够较好的把握浸入教学的原则,并多次承担广州地区浸入式教学交流研讨课,其中实验年限最长的詹平平老师在去年被课题组评为优秀实验教师。

二、教材的对教学重要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对成功有效的教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认知能力的载体,教材应当具有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和功能,高质量的教材不仅能使学生易于获得知识,而且能通过知识的学习,在学科的素养方面受到熏陶,在学习、应用乃至发展知识方面受到启示。适当加强教材内容的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适当增加一些弹性,更有利于为个性教育提供一定的空间。在内容上既要考虑到通俗易懂,又不宜过于详细,要有意识地逐步提高阅读台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材立体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主干教材、辅助教材、纸质教材和电子网络教材的立体化教材建设,能为在校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广阔的空间。对于参与浸入式实验的教师来说,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的教材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的教材目标是双层的,既有学科目标,又有语言目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非常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内容;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的教学法有别于一般英语教学法,需要教师充分的把握教材、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实施好教学。

三、综合课程存在的问题

小学浸入式英语教学实验开展以来,实验教师在一直在使用《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材。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扩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教材目标把握不准确、无法恰当的运用教材,所教的内容偏离教材主题等等。正对这种现象,笔者在对一、二年级《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实验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与问卷,发现现有的教材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感,缺乏地方特色

近几年,浸入式英语课题西安、广州、珠海等地已经陆续开展实验,《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在各地同时使用。广州、珠海与西安的地区差异显著。就目前的《课程》对广州地区的师生而言,教材内容略显陈旧,跟不上现代广州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背景。与时下行行各种英语教材相比,《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材的选择图片比较传统与保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州地区在小学已经开设英语口语课程,实验学生在使用《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的同时也使用广州版的口语教材。相比之下,学生认为广州版的口语教材更为生动、有趣。如何让《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材内容更丰富有趣,更具有时代的气息,是对课程内容编写提出的新挑战。

2.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但是有些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离太远,在课堂生学生很难理解。如《综合课程》1B中《农场动物》一课,学生居住在城市,远离农村,而且在中国学生比较少见实际意义上的农场,对农场的概念不是很理解,所以教师在区分农场动物和野生动物及一般动物时,用了多种方法解释,也无法令学生完全明白。另外,对于第7课《动物的成长和变化》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已经超出了一、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遇到这类课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比较棘手、很头痛,教师师往往就舍弃了这些内容,选择更适合学生生活经验的课文。

3、综合课程包含的学科内容过多

《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材融合了英语、品德与生活、艺术、体育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综合课程包含的学科内容过多,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具有超前性,不符合现有的师资水平。近年来,小学新招聘的的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教师的英语专业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对其它学科的了解仅限个人的常识。不像前些年的受中师教育的学生在学校里有受过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一般技能的培训。所以教师在相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其它学科内容的知识比较贫乏,对于这类课程内容,老师们也感到很头痛,教师对这些专业的知识不了解,教师掌握这些基本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4、课程教辅材料不齐全

学生在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接受多种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辅助教学形式,如实物、图片、幻灯、投影、光盘、网站等。由于《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还在试用阶段,课程所配的教辅材料不是很齐全。对于音像资料、图片资料、学生活动材料等等都很缺乏。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特别是课后复习阶段,缺乏辅导性材料的辅助,造成学生课后学习比较困难。

四、实验教师应采取的对策

1、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有双层教学目标:语言目标和学科目标。语言目标是课文中核心的词汇和句型,学科目标是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应该知晓的综合知识。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这两类目标内容拓展相关的教学材料。教师首先关注语言目标,当语言目标是有具体意义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语言目标为中心,进行拓展、延伸。例如:综合课程学生教材1B的第一课美丽的春天,春天很显然是本课的核心词汇,教师就可以根据春天一词展开拓展。教师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以春天为中心词的概念图,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春天是些月份?有什么样的景象?春天有哪学特征等等。这样教师的思路越来越宽,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这个基础上,再提炼出本课的学科目标:认识春天。如果课文的语言目标不是非常具体的内容,可以从学科目标着手,找到课文的中心内容。例如:综合课程学生用书1A第一课上学去,本课的学科目标是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向学生介绍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根据课文的两层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师应该掌握教学策略之一,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很快找到与课文内容互补的教学材料。

2、采取形式多样教与学方式

在浸入式综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故事教学、情景教学、歌曲教学、动作教学、媒体视听等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班级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学习、个人自主学习等方式,丰富课堂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形式,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积累教学形式,并能够适当、合理的运用。

3、适当的裁剪整合教学内容

许多实验教师不仅要教授浸入式英语课程还要兼顾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英语教材的教学。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适当整合两者的教学内容,将相关主题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即解决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学习要求,也能符合浸入式英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的要求。其次,针对于浸入式英语课程教材,教师也可以进行一些裁剪和增补,对于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可以针对核心的主题进行一些材料的补充,对于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裁剪,不需要生硬的教授。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利用教学环境,教学关系、课堂生成资源等等。

如何使用好浸入式英语综合教材是实验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提出的几点策略是我校实验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一些经验,希望对其他参与实验的老师有所帮助,对课题研究人员提供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强海燕,黄小丹,Linda.小学低年级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学指南[M].西安外语音像教材出版社

[2]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0

[3]黄小丹.美国外语浸入式教学研究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4

[4]迟廷萍,赵薇.我国小学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

小学音乐项目式教学范文5

音乐 游戏 学习效率

作为音乐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音乐的习惯。在教学上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现状,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听、唱、玩”等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把游戏融入音乐教学当中,是为了达到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式,游戏只是辅助项目,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才是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而学到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游戏结束后,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总结从游戏当中学习到了什么,形成总结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使游戏真正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一、音乐教学中的游戏设计

音乐本身就是众多娱乐活动当中的一种。在设计游戏时,要根据小学音乐课的特点和课本内容,把握好游戏的程度,明白游戏只是锦上添花,而并非重点,要使游戏能够非常好的为课堂内容服务,使学生在游戏当中学到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和充实的知识灌输。“唱游”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唱游”教学又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这正好体现了奥尔夫教学法的最大特点——让学生自身参与。固律动训练和模仿动作训练就显得至关重要,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歌曲动作图示,编排一套简单、完整的律动或舞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模仿和训练,对他们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和创造性的表现音乐及歌曲很有帮助。如果只是会唱歌曲还远远不够。例如,第三册中《过新年》一课,在学生唱会歌曲后,教师首先拿出两条鲜艳的绸带或手绢,边唱边舞,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逐句用动作教给学生,让他们模仿,同时可用小鼓为学生敲出节奏,用以表示欢庆、热闹的过年场面。又如,第四册中的《小红帽》一课,这个童话故事为众多的学生所熟悉,因此,结合音乐律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歌曲。

二、音乐游戏中的注意事项

在制定好游戏规则之后,教师要向学生宣布清楚,并要求学生要注意遵守规则以及注意事项,听从老师的指挥,正确地掌握游戏的方法和步骤,不可做无用的事情妨碍游戏的进行。艺术的目的与意义应该是娱乐与教育的统一,即寓教于乐。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要时刻保持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团队意识及团结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及音乐基本技能。

三、音乐游戏的特点和内容

1.音乐中的小游戏是为了揭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2.音乐课堂中的游戏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整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游戏也相当于实践,可以弥补单纯理论教学上的一些不足。

4.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对小学生学习音乐有着很大的启示性。例如,在做“缝衣”的表演动作前,教师可将针、线、布带进课堂,给学生操作示范缝衣的过程,让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要求他们自己设计“缝衣”的表演动作。又如,通过带领学生观察鼓号队的训练,启发他们独立或分小组创编“打鼓”“吹号”等表演动作。通过这些示范和观察,可以使学生所创编的动作形象、生动而又富有真情实感。在进行歌表演时,也可采用群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竞赛,教师也可共同参与表演,为学生当好“模特儿”。例如,《粉刷匠》一课,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表演,使课堂气氛格外活跃

利用录音、录像这个电教媒体为音乐教学服务,幻灯机、VCD、DVD则可以展现它直观、形象的存在,将声音、图象、色彩以及变化着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与感官,传递具体的背景与信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课本第三册中的集体舞《小牧民》一节,就应当充分利用录像教学,让学生首先观看电视中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骏马奔驰的威武、膘悍的形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可以提前从电视中录制),或是放卡拉OK影碟上《骏马奔驰保边僵》与《草原之夜》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蒙古族牧民“双手勒马”“单手勒马挥鞭”“挤奶”等动作,并加以体会;也可选用《少数民族儿童舞蹈集锦》(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少数民族舞蹈》(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等音像制品中的蒙古族儿童舞蹈,使学生加以体会和模仿。又如,第四册中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我们大家多快活》都可以先放《少数民族儿童舞蹈集锦》(同上)中的彝族儿童舞蹈的录像,让学生细心观看,加深印象,自觉模仿。随之,教师再做舞蹈动作或律动表演,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歌曲的舞蹈或律动连接起来,成为一首完整的舞蹈或歌曲表演。这种方法能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效果必然比枯燥乏味的注入式教学要好的多。

在音乐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趣味性”游戏教学手段,能起到助教促学,省时高效的作用。总而言之,音乐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需要我们众多的音乐教师去探索和发现,研究和交流,才能使教学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生活的本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

[2]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小学音乐项目式教学范文6

关键词:组织;内容;策略;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96-02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封闭式、灌输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的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育人网络。开放式教学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开放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吸收时代精神,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就小学音乐课开放式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相关的策略研究。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策略

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一直是我国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对音乐课来说,班级授课制固定的教学空间、固定的师生关系根本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音乐创造性的开拓。因此,我们势必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开放。

1、课前注重实践体验音乐课教学的素材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学生的体验,因此要重视课前的实验和切身体验。如低年级教学《大雨小雨》前,让孩子在下雨时认真观察、仔细聆听,大雨降落时的情境,小雨降落时的情境;大雨降落时的声音,小雨降落时的声音。再如高年级教学劳动号子,在生活中去发现工人在劳动或搬卸重物时是如何喊口号的。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切身体验,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中注重开放讲台,开放讲台就是打破老师独霸讲台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学生开放讲台,让其积极参与教学。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甚至可以将讲台变成舞台。如在学习《大鹿》这一课,在学会歌曲后,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音乐剧小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则扮演欣赏者的角色。

3、课后注重拓展延伸,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只停留在四十分钟的课内,而是要把音乐课的学习带出课堂,带向社会,带向生活,直至终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超教材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新的交流形式,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的拓宽了新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如六年级学了《京腔京韵》后,学生了解到京剧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进通过网络媒体而关注京剧,关注民族艺术,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策略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生活化和社会化,富有童趣,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具有地方特色和多元选择性。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课本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的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

1、捕捉时代气息就是要留心每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拉近教材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不断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如在学习《爱的人间》时,我结合5.12汶川大地震,播放多媒体图片,学生畅所欲言感受爱的意义。

2、补充生活内容,我们要把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或看见的物,融入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如在学习《祖国祖国我们爱你》中,让孩子根据自己家乡的特色特点及标志性的建筑来创编歌曲。将歌曲变为《家乡家乡我们爱你》等。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策略

我们要开放教学方法,开放式课堂教学需要开放性的教学手段。克服长期以来教法上存在的注入式多于启发式,静听式多于活动式,封闭式多于开放式的不良现象。

1、合作学习法

(1)师生合作

师生间的合作,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合作方式必须建立在无权威的学习环境上,师生合作必须默契。

一方面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角色的转换,要改掉以前的我教你学、我唱你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到学生中去,扮演“主持人”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努力将自己融入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活动,让他们来当“小老师”如:小指挥、小导演、小编舞、小理论家等。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只有充满情感才能感染学生,才不会停滞在教师教一句学生跟一句的老套路上;要在诱发和培养好奇,求知的内在动力方面上下功夫。根据教学目的,要设置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故事、游戏、律动、竞赛等。使学生在教与玩的结合中兴趣盎然。并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的意见参入其中,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并允许不同感受和见解的存在,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不立即给予消极性的判断,而应引导学生从失误中获取经验,教师应多注意学生的感受和表现,比如用特定的课堂语言给学生以肯定和赞扬,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想象,敢于创造,打破常规,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去创新。

这样的合作方式能使学生的心态完全开放,给了学生更多交流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自由、轻松、和谐的气氛,在师生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使学生动而有节。

(2)生生合作

这种合作方式需要教师给学生以时间的开放,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的参与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这里的生生合作主要是指小组合作学习,把原来整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7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音乐能力等方面合理的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把班级原来整齐排列的秧田式变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排列,还有圆形和月牙形、梯形等许多位置的摆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有时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安排,并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位置的排列。

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合作学习的空间,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空间。这种开放的学习空间对音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组里,每位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得更加完整。在小组共同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分享成功快乐。这种学习方法,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2、移动教学法

移动教学法是指学习途径的开放,就是我们的音乐教学不能仅限于教室,我们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将课堂放在室外。他不仅能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比如《蓝天白云》这课时,我便将课堂搬到了学校绿色的足球场上进行教学,学生看着春天美好的景色,观赏蓝天白云,对歌曲把握的会更好,音乐的创编活动也更有活力和新意。

四、教学评价的开放策略

众所周知,考试是对教学效果评价最常见的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是一首歌加一张卷,考试方法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这样的评价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优秀,而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事实上,学生因先天素质、兴趣爱好等的个性差异,在音乐表现上不可能样样都突出,如有的擅长演奏却不喜欢唱歌,有些爱唱歌却不会舞蹈。音乐课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获得成功感,因此,音乐课的评价应坚持多样化、趣味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新课标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对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问题是我们应该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评价更趋公平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