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青少年宫;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2
一、对音乐“品质课堂”建设三要素的思考
音乐“品质课堂”建设的三要素是目标、教学模式与评价要点。对这三个方面的思考是:
1.音乐“品质课堂”课程目标。新课程实施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真正贯彻“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
2.音乐“品质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八种:一是参与、体验模式。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感受音乐。这中模式,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情境、陶冶模式。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模仿、练习模式。音乐学习有着很强的机能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丰富的操作行为。常用于歌唱教学、器乐教学,这种模式,学生执行活动量大,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只起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四是传授、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活动量大,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但是,同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尤其是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五是启发、诱导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正理解,使间接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六是讨论、探究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师生活动量大体相等,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学的控制作用应当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执行功能增强,但是如果课堂教学设计不佳会形成失控,易流于形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量减少。七是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师生处于协作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能开展积极能动的活动,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八是自学――指导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导”为主线,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实现从“讲”为主,向“导”为主过渡,这一模式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落实。
3.音乐“品质课堂”评价要点。一是专业性。教师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丰实(声乐演唱、乐器演奏、基本乐理、作品分析、合唱指挥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二是全面性。教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音乐学习的层次、需要和特点;促进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是趣乐性。教师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教学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对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的思考
1.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以人文、科学、民主的课堂氛围作为支撑。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主义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人文就是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所以,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应当是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的实践活动。尤其教育教学活动还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有交流有互动的实践行为,人文就更应该成为其核心的价值内涵。
2.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用书香、爱心、理性的课堂浸染搭建。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教育的内涵提升,内涵提升的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应该努力地提高自已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成为一个能够引领学生学习的、拥有乐观心态的榜样。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虽然很朴实,却蕴涵哲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用科学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用正直的行为去感化学生,用良好的习惯去影响学生,力争用我们的爱心和理性去塑造学生的品格。
3.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让公平、个性、卓越成为课堂特质。曾经看过一本萧斌臣老师的首部国内个性化教育全景报告《寻找失落的钥匙》。其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这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人才培养时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中的坚持全面发展同出一辙。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作序特别推荐:“当今教育的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就是千人一面的教育,就是缺乏个性的教育。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就是出人才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公平、个性、卓越的课堂特质是开启品质课堂的钥匙。
三、音乐“品质课堂”建设的建议
1.以“情”引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2.以“听”为媒,重视对学习过程的体验。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而听,正是音乐艺术中最基本的特征。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唱歌、演奏、欣赏、创作、表现等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应围绕“以听为中心”进行。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音乐师范生;专业素质;核心知识;多学科知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6-02
在很多或者说绝大多数高校里,音乐专业的学科设置依旧采用比较传统的划分方法,即声乐、器乐、理论等几个方面,这样的课程设计虽然使得音乐师范生能够较为广阔的涉及音乐的几个方向,但是很多理论科目的设置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在之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专业素养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学习的应有之义。
培养师范类型音乐学生的目标是:使得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基本理论、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素养,把握好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以及规律,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基本能力。这些年以来,我国对素质教育以及德智体美并行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行深入,提高音乐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以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以现代音乐的教育思想去提高专业素养是每个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
1.专业核心知识方面
众所周知,专业核心知识是每个专业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教学。乐谱的熟识、歌唱技能的掌握、乐器的弹奏和简单的创作这三个方面是作为音乐师范生必须掌握好的三项专业技能:
1.1乐谱熟识方面:乐谱是一种用来记录音乐的符号,熟识乐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开阔视野,深化对音乐理解的必由之路。虽然在上大学之前或者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音乐,这样的学习经历可能会使很多同学忽视乐谱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名音乐师范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初识音乐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知道如何熟识乐谱。
如何才能增强熟识乐谱的能力呢?一是要经常抄写乐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乐谱有更细致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对它有更敏锐的感知力。二是要运用自己理性分析的能力,分析作曲家的作曲技巧,每个句子的高低起伏以及和声的设置。三则是要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加强整体上识别乐谱的能力。何谓整体识谱,即是在浏览一遍乐谱的时候就可以把握好整个谱面。虽然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细想来,既然我们可以一目十行的读中文小说,指挥家可以在舞台上非常快地读谱,钢琴演奏家可以挥洒自如地沉浸在音乐世界,我们就不会怀疑这一点了。
因此,在教学生学习音乐的时候,我们要有很高的耐性,帮助他们从最基本的乐谱开始入门,再根据以上的方法循序渐进,使他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入门条件。
1.2歌唱技能方面:歌唱技能是音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重要基本功,流畅自如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演唱是一个优秀的音乐类学生的基本条件。歌唱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远古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歌唱的方式为劳动加油打气,为祭神活动呐喊助威。作为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歌唱在今天的社会也依旧很重要。
正所谓"耳濡目染",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己听声辨识的能力,上课的时候多注意老师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并把自己理解的音乐唱出来,让老师可以纠正自己不好的地方。此外,在学习某一段或者某一个人的音乐时,一定要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他们要表达的情意,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在歌唱时情感的流露。
其次,依旧伴奏的不同和演唱情境的不同,要适当灵活的转变自己的演唱技能,而且演唱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大方,适合得体的肢体语言总会为音乐表演加分不少。
而在以后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互动,以身作则,自己要多听学生的演唱,及时纠正他们唱的不好的地方,如果是在中小学教学,更要细心观察,让学生自己示范,合唱之后,再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单独的教习。
1.3乐器演奏和简单的创作方面。一门乐器的掌握是音乐师范生的基本能力,单纯的唱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今后的音乐教学。音乐师范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曲风、情绪和旋律的不同选择正确的伴奏,为创造性地音乐学习和教学活动锦上添花。伴奏形式的不同可能会带来情绪表达上的不同,比如说《绿色的梦》这个曲子,它体现的是学生们单纯活泼、青春洋溢的天性,因此在为这首曲子伴奏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跳跃性的和弦来与整个曲子的氛围相匹配。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整首曲子体现的风格和情感。
在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学新课标里,涉及到了音乐创造方面的内容。这就对我们音乐师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音乐创造,就是在音乐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周围的音乐材料和情景进行即兴的创作,比如说简单的歌曲创作和音乐演奏。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呢?首先,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美好的东西,比如说放一些很优美的曲子给他们听,或者把摄影师镜头下的大自然放给他们看。二是要有良好的音乐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交给他们一些音调,押韵等方面的知识。三,有了美的体验和生活经历之后,语言的积累和创作是音乐创作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看多听一些优秀作词人创作的歌曲,或者欣赏一些中国的唐诗宋词,从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2.多学科知识素养方面
在上面的专业核心知识方面,具体谈到了音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在这一小节里,我将谈一下我们应该具有的多学科知识素养。音乐本来就是一门包容万象的复杂艺术。"综合性"已经成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新方向,所谓综合,就是音乐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和其他的人文学科密切相关,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文化相结合,使得学生有一个完整和谐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音乐教育过多地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这方面的职责。因此,在现代教育茁壮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把强化自己的艺术素养作为自己的目标。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整体艺术素养的三个方面。
2.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和较为偏远的地方,因为教师资源有限,或者说因为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会把音乐课看成是自己消遣休息的时间。由此,课堂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媒介。语言在这里并不仅仅指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而是更为宽泛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渠道。这对我们师范生就提出了要求:第一,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普通话标准。第二点,使用的语言要简单易懂,逻辑清楚,而且还要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根据教学年级的不同适当改变教学语言。第三点,身体语言得当,面部表情自然,运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者描述性语言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记忆深刻。
2.2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音乐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仅仅体现在对课内知识的把握上,而且还体现在对课外活动的积极参与和组织上。音乐需要创作,也需要分享,分享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音乐再创造的过程。在形形的活动中,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众口难调的困境需要我们用专业的学科知识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去调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想要得到学生良好的反馈自然需要自己有很好的工作能力,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晚会、开闭幕式,这些活动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音乐节目,我们都应该谨记于心,并能运筹帷幄地协助每一次课外活动的圆满开展。
在课外,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比如说,音乐接龙,我爱记歌词,小团队的合唱,歌曲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增强沟通。适当的小比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2.3教育教学能力方面。音乐师范生自然是音乐和师范的合体,学习音乐,懂得欣赏,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并不像很多人所说,是我们专业的,它不仅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而且还是以后工作的基石。
课堂上的专业性、幽默性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视听结合的趣味性可以较快的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和学生的融洽相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起好示范带头作用,给学生做好榜样。这些今后工作中的需要自然鞭挞着我们在大学中学好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而且,课件的制作能力也是衡量我们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师范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功能是适应新型教学的基本专业条件。教育教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和具有创新性的课堂环境。
在竞争日趋激烈,新教育日益提倡的今天,我们需要专业的核心知识,也需要完整的艺术素养,需要对音乐的敏锐感受,也需要传道授业的专业自觉。因此上述两大点――专业核心知识、整体艺术素养是我们每个师范生应该努力学好的专业素质。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实现自己在音乐上的追求以及作为师范生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康惠军.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音乐天地,2006,(7):4-6.
[2]刘寿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管理观察,2009,(3):106-108.
[3]何绍维.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素质和能力音乐探索[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7,(2):59-63.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4
但是在现实中,音乐教学的评价不被人重视,在对中小学生音乐学业成绩考查方面,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考查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完全一致。实际教学中,教师随意性强,大部分教师采用独立让学生唱一首歌的形式,来评定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音乐学习情况。这样很显然不能评价出学生所有的学业情况。长期这样下去,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而就先天声乐条件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
随着教育科学的进步,音乐教育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现阶段处于“无政府状态”的音乐教学评价已严重阻碍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对音乐教学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除了关注情感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情况之外,还应注意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与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感情的形成等。”
“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一种具有音乐学科特点的发展性评价,它旨在通过“快乐参与”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其具有二层意义:一是将学业评价与快乐闲暇生活接轨,激励学生“快乐参与音乐”;二是通过“快乐参与音乐”,在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业评价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音乐学习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质并形成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态势,最终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快乐音乐”学业评价的操作策略。
拓展评价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对评价的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传统教学中提及评价或考试,一种由教师主宰、学生应付的紧张局面顿现面前。可见,在传统应试评价的背后,评价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中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如下心理导向。
1)倡导全面的过程评价认识,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个人才艺展示的机会,是学生间学习交流的机会;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一种比较与鞭策的过程,是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美的过程,是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
2)倡导健康、向上的过程表现认识。通过“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相信自己下次会更好!”“参与就是进步,就是收获!”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拓展评价开放度,倡导轻松、民主、公平的评价
1)开放学业评价内容。根据教材的知识与技能的特点、有些考核内容提前公布,由学生选择进行;在有些项目的评价中,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有备而来。
2)开放学业评价时机。根据中学音乐学科的技能性特点及发展性原则,允许学生在第一次考核(或表演)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评价反思及训练后,进行第二、第三、乃至第四次的考核。
3)开放学业评价过程。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即学生既是被试者同时又是评价者,评价是一个相互协商、探讨的过程。
接轨生活,激发亮点、倡导“快乐音乐我能行”评价中学生有着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不断创造生活,感受生活。有一点可以肯定,学生在创造自己课余生活的过程总是快乐的,其愉悦程度与影响深度远远超过任何课堂中的接受性学习。陶行知也曾说道: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学生的音乐学业评价中完全可以把课堂音乐教育与课外的音乐生活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生活化是在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将学校音乐教育与平时的音乐休闲相结合,使课外音乐的学习与课内的音乐评价相融合。
倡导“合作表演―分项评价”,促进全体参与,增强社会适应性《音乐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就是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等。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活动大都是音乐综合活动。可见、音乐教学中的综合为学生人际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中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若以班级音乐会等为载体,倡导合作表演分项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
以往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以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分,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习态度等综合评价;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纸笔考试和过于注重量化,忽视多元性;评价结果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全面性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更显得刻板、单一,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缺乏实效性,这样的评价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难发现和发展学生诸方面的潜能。
在研究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实施阶段,为了全面搜集和科学处理研究对象信息,提高及时评价的质量,通过对评价对象观察、个案研究和对比,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做到:评价的对象全员化,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机会多次化,评价内容合理化。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5
一、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在高校中实施的必要性
学界普遍认为, 通识教育发源于美国, 它的原词“general education”, 又被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2]事实上, 中国历来就有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 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曾指出: 中国之教育在于养成娴于经典之文化人, 而不是训练专才或激励英雄性格。[3]北京大学老校长先生曾提倡“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谢希德也倡导大学生要全面发展, 着眼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关于通识教育的具体理念, 梅贻琦先生早在1941年就曾指出:“通识, 一般生活之准备也”;“通识之用, 不止润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4] 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前辈对于大学生通识教育都曾提出很好的见识与倡导, 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和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直困难重重, 直到今天,“通识教育”重新提上教育日程。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奉行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识”教育, 注重培养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但在产业化日益升级, 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否则就可能丧失再学习的能力, 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 高等教育不仅要着眼于传授系统性、完整性的专业知识, 还应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素养。整体而言,“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实现人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因此, 高校理应树立并坚持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注重实施通识教育。
二、音乐课程教学的通识教育价值
音乐教育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与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从而使之获得审美体验, 实现情感交流的功能, 同时也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审美价值
人们之所以需要音乐这种精神食粮, 缘于它的愉悦性能够给人以享受, 使人在精神上产生和美感。目前, 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其中音乐鉴赏类课程是开设较为广泛的大学公共艺术课程 。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而亲身体验音乐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其育人的成效远远胜过单调、乏味的音乐知识灌输; 让学生通过鉴赏音乐来理解并感受音乐的魅力, 所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远远胜过对音乐元素的单纯讲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能够直接而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利用音乐的情感艺术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以音乐为媒介交流审美信息, 令其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讲, 音乐课程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提高审美素养, 使学生通过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这才是音乐课程的理想目标。
2. 创造性发展价值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 例如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 研究音乐对于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学校核心课程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6]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尤为突出, 因为音乐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作曲、表演和欣赏三度创作的过程, 学生的表演或欣赏也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是创造性表现的组成部分。同时, 音乐由于其艺术性和语义性, 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而且音乐的情感特征,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 发掘其内在的创新能力。
3. 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 这种表现的价值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大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 其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咨询培训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澳音乐教育试验项目”, 就曾通过实验证明了音乐的表现价值, 结果证明, 学生在自由表现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增强了勇气、自信心、特别是对音乐的兴趣。[7]此外,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 大量音乐活动都是群体行为, 必须以音乐为纽带相互配合。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实施也通常以集体活动方式进行
, 需要学生树立群体观念, 以音乐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这种社会交往价值也正是音乐课程的通识教育价值之一。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 利用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进而推进通识教育, 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与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从而使之获得审美体验。
1.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在课程设置方面, 音乐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效应, 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观, 树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 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创生新知的能力。[8]在音乐教学任务和内容方面, 应当尽量实现开放、灵活的内容体系, 尊重学生音乐爱好的多样性, 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目标指向。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当围绕教学内容, 加强知识沟通与情感交流, 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性, 促进教学相长。
2. 以培养音乐兴趣为教学基础
学校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 让学习者变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是启发学生、提高素养的重要关注点。在音乐素养教育中,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应当对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实际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发现、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活动, 还要注重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等等。音乐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先导, 让学生们带着浓郁的兴趣实现良好的音乐体验, 并保持学习音乐的积极心态, 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让音乐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心灵体验。
3. 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按照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 大学音乐教育应当着重突出艺术审美等特点, 将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的教学和相应的音乐作品、歌曲旋律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认识。[9]笔者认为, 音乐课程要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体现审美价值, 就大可不必向学生灌输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知识, 而应强调音乐概念和音响的统一, 尤应通过因需设课让选择性学习成为现实,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领悟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升华与内化。升华就是要对学生思想有所滋润, 有所熏染, 有所感化; 内化就是使人文精神成为学生的观念、情怀、态度和素养。只有这样的音乐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其审美价值。我们应该摈弃以科学实践的方式授受音乐的做法, 使音乐课程回归艺术实践的本质,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作品, 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要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 尽力开阔其音乐视野, 使其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表现形式产生强烈共鸣, 进而学会体验和享受音乐之美, 发展想象、思维、创造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突出学习者的感受和体验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 譬如对同一音乐作品,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心理过程是感受、体验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统一。音乐感受是指音乐作品对学习者的一种情绪和情感的激活、唤醒、生成与转换, 即由对作品的“感”而生出的联想、想象、记忆、思维与感动等。感受需要个体的个性化领悟, 也就是将学习者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等与作品发生关联, 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悟。而音乐体验则是指学习者在真实的音乐情境中参与、亲历音乐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体验者亲身经历的, 有真切体会的, 并从中获得乐趣。学生正是在对音乐的感悟和体验中逐步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从而提升音乐素养。因此, 音乐教学应当还原音乐本身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 强调音乐教育本身的规律性。
四、通识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探索
在教育技术特别是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音乐素质教育应积极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优化课程设置, 将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与音乐体验等音乐教学的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提高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利用率。
1. 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与音乐课程
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应用形式就是课程整合, 这也是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将引发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与模式的深刻变革。[11]
目前, 国内已有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普遍停留于课程实施层面, 多是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工具和方法, 借助软件、教学课件进行专题学习或专项技能训练, 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这种方式必然是以音乐知识、问题或资源为中心, 而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整合形式还处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 但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出现在音乐课堂上, 已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涉及面也更广, 无疑提高了教学效率[12]。音乐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应当在此基础上,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音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音乐课程体系中, 使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合在一起, 更好地完成音乐课程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课程网络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和互动系统, 依托网络资源库开发出系统的音乐课程体系, 最终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机地组织音乐课程的信息网络。
2. 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改革
目前, 国内许多高校开始立足于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试图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建立开放、有序的音乐课程体系, 以提高音乐校本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这些改革实践主要是利用音乐学习资料库系统、教学系统和互动系统的关联, 将音乐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及学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等资料进行整合, 丰富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音乐鉴赏与创作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信息交流通道, 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效率。 3. 融合跨学科内容,落实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音乐课程教学必须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所在。音乐素养课程应当不断拓宽课程学习渠道和知识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知识的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 通过不同领域学科内容的融合贯通,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音乐素养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 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前沿, 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实现音乐教学各方面内容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学科领域知识的完美结合。
4. 全方位调整音乐素质教育方案
音乐教学应当注重其参与性原则, 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使之获得审美体验。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应当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包括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活动等在内的一整套体系, 同时要将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内容融入音乐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精神上获得美感享受, 优化教学效果。这种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爱好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 可以尝试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 注重联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结合学生的课外生活, 便于让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同时, 教学课程的设置可以与学校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相配合, 利用学校的音乐厅、舞蹈室以及网络资源等, 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同步推进。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淮安;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淮安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1.师资情况:淮安市政管辖四县四区(青浦区、清河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金湖县、洪泽县、盱眙县),全市各类农村中小学共659所,其中农村小学455所,在校学生约30.6万人,专职音乐教师24人,各类普通中学204所,在校学生约32.1万人,专职音乐教师58人。笔者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咨询和调查问卷中了解,在这些所有的农村中小学中,专职音乐教师约80人,兼职音乐教师约260人左右,其中这些兼职音乐教师大部分集中在相对偏远和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中,全市教研室有专职音乐教研员2名,兼职1名。
2.教学设备:所有的农村各类中小学只有十几所学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但是很少能在音乐教学中应用,而且教室的音乐设备简陋。多数为风琴、电子琴,音响质量较差,个别有钢琴的学校,由于校领导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缺少调律费用,钢琴已经变得“五音不全”。90%的学校没有其他乐器,少数拥有少量乐器并想利用到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学校,都因长时间不当存放不使用,年久失修而严重损坏。个别拥有一定数量乐器并配制相对齐全的学校,也只是在屈指可数的节日使用,其它时间均存放库房。
3.教学模式:现有的少数年轻教师为音乐专业毕业,具有较好的业务能力、教学责任、职业修养和责任心。这些教师教学有特色,容易与学生沟通交流,深受学生欢迎。部分老教师通过在音乐学院的转岗培训,考试考查合格后重新上岗,业务能力不断增长,再加上多年的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也努力在音乐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和学校重视程度的限制,大部分教师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期以来也被这种滞后的音乐教学环境同化了。音乐教学其实基本上是在课改口号下继续着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4.新课改情况:2001年建国以来的规模和力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阶段新课程在本地实施以来,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展现了21世纪课程的美好前景,不可否认,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推动了市区各类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但是农村绝大数学校的音乐教育的条件与设备并无大的更新与改进。音乐课业只是象征性地保证小学阶段班级每周两节课,而中学阶段均为每周一节课时。学校临近考试时可以根据所谓的“重点课程”的需要随时调整和取消音乐课,初三年级则因中考原因,音乐课基本停上。高三年级则在高二下学期就基本把音乐课时间分配给其它学科。因此,在农村,学生并无明显感觉到实施新课改后音乐学科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条件落后,学校重视不够,评估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没有明显的质的变化,无法将新课程理念完全落实到教学中,以至于使课改仅仅是教材变化后的表面现象。
5.教育主管部门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
个别学校虽然有简单的音乐兴趣小组,但由于现状的制约和影响,并没有长期系统活动过程,看到的只是一些节日和主题活动中,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文件要求下的临时的排演;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上级教学检查和评估时只流于舞台上的几个节目,而很少涉及音乐课堂质量和学生的艺术要求以及对艺术教学的常跟踪与评估。
在绝大多数没有音乐教室的学校,教师上课都是手提录音机或者是怀抱电子琴去各班级上课,此起彼伏的歌声和琴声严重影响到隔壁教室其它学科的正常教学,并因此常常激化教学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大多数的教师勤奋好学,并渴望外出培训,以开阔眼界,提高业务水平和更新理念,但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专项培训资金,从而无法为农村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更因,教师外出不但各种支出费用高,而且培训内容与基层的农村教学现状差距较大,所以教师和学校的参与热情都不太高。大多数学校在教师外出培训上不但侧重文理科,而且肆意把音乐课给其它学科占用。相同工作量下,音乐教师工资奖金少于其他学科;相同学历、相同工作年限下,其文理科教师评定职称优先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
6.学生本身因素
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是为了松弛一下被众多作业压迫的紧张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音乐课发泄一下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些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若教师过分严肃,音乐课又被搞得死气沉沉。学生不配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7.社会家庭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在农村,人们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不高。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考高中、考大学,他们关心的是统考的分数,音乐课教的歌曲会不会唱无所谓。正是这些认为音乐课无关紧要的认识偏差,给课堂教学带来相当大的负面效应。
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教育在观念上是“升学第一”,这种观念在整体上限制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对音乐教育造成深重的影响,极大的束缚了音乐课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我们有的学校课程表上的音乐课名存实亡。一直以来,各乡镇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方面的投入甚少。很多学校在资金投入优先考虑的是课桌椅的更换、实验室建设、运动设备的购置,很少考虑音乐设施的建设,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需要教师参与,教师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本地区的很多音乐教师是通过匆忙的转岗培训,经过简单的考试考查结业后来担任音乐教学工作的。音乐素质相对较弱,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容乐观。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反映出专业技能不够全面的事实。另外音乐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文化素养也需加强和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需要,“教”与“学”脱节,音乐课堂缺乏活力、缺乏感染力学生的音乐感受了,表现的欲望也未被挖掘出来。这样的音乐教学是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应对措施及对策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的确,音乐对一个人的熏陶与感染,对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其他艺术不可代替的作用。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孩子开发智力,培养孩子的时间感、节奏感、平衡感、对比感和统一感,能增强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一些合奏、合唱的训练,让孩子更懂得协调的重要性,更明白自己在合作中的作用,知道怎样约束自己、发挥自己,更知道和谐的美及自己在这和谐中的位置。这些对孩子们造就完美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农村学生的音乐素养,大力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对淮安市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1.各级领导思想观念要更新,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制定音乐教师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定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增加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音乐教师能享有和其他学科老师一样的外出交流学习机会,真正做到对农村音乐教育的关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
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不足问题,首先要动员广大的音乐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不要贪图留在条件优越的城市或县城,让他们能转变思想深入广大的农村地区,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我们农村学校也可以在社会上招聘一些音乐专长人才,经过教师上岗培训,充实到中小学兼职任教。也可以让一些专职音乐教师以“走教”形式开展工作,一般专职音乐老师工作量不足,这样可以让他们到附近学校兼带音乐。既解决了音乐学科教学问题,又解决了教师的工作量不足问题。对一些有音乐爱好,能基本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其它科目教师进行转岗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取多种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
3.音乐设施的投入亟待完善
音乐教学实施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保证。各类政府、相关部门、各类学校要加大对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音乐教育正常进行。一台手风琴仅几百元,一台电子琴价格更低,一个五线谱教板也很便宜。所以要建一间音乐教室并不难,只需备有这些简单的音乐设备,处理好教室的隔音效果。而舞蹈房的建设更容易,稍大点的房子,加上环绕墙壁四周的镜子和一些练功用的栏杆。有了这些,加上学校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磁带、音乐,舞蹈课就可以正常进行了。
4.因地制宜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要切实结合“农村”这个大的环境。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固然不能忘记长久流传的乡土艺术,利用音乐教育这个大课堂,对农村的特色文化进行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认真保护,通过授课来发扬光大。
5.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转变音乐教学模式,与艺术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音乐新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现有学科基础上构建的最具新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它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把音乐美的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将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作为重要价值观。所以,新课程在对传统音乐教育实现了重要的转变,有待我们将其落到实处。首先,教学目标上,由偏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由专注传授单一音乐技能转向向学生提供基础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和信息,拓宽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第三,在教学形式上,转向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音乐与其它学科的沟通,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第四,在评价方式上由强调甄别优劣、比赛选拔、确定等级转向促进每个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程度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第五,在师生关系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平等对话。第六,由单纯的音乐课堂教育转向学生们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和自然文化上来,延伸音乐课堂。
6.学生是核心,以学生为本,联系家庭,充分挖掘学生最大潜力:
对学生不了解、不关心、不贴近、不懂得和学生沟通交流,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音乐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课堂纪律和活跃课堂气氛应有度。把握好这个度和做到以学生为核心是经常困惑音乐教师的一大难题。
与学生交流。农村中小学,自然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生活的环境自然纯朴,简单却不单调。还有一些较为偏远学校,大部分为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心理发育有偏差。这就需要老师的交流和沟通,明白他们怎样想的,才能真正给予他们想要的。
2)与家长交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品的提高,影视、广播、网络已逐步走进农民家庭,这本身就藏着巨大的音乐教育潜力。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不同,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一些家庭负担得起的简单乐器来作为音乐学习的工具,如竖笛、电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