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1
关键词: 角色游戏 持久性 有效教学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或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如何让幼儿想玩、会玩、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乐趣,在玩中学到有意义的本领,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有效教学。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先生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孩子又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从一出生就受到家人的极大关注与宠爱。在幼儿游戏时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无法进行游戏,孩子总爱和老师“打小报告”。说明孩子在活动中缺乏持久性。接下来我来谈谈经过这一学期观察与教师们的探讨来说说幼儿们在角色游戏中持久性的表现及对其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
这类孩子的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游戏开始时,分配好任务,有的幼儿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游荡”在游戏中,一会玩玩这个,一会玩玩那个,当我问他是做什么职务的时候,他却不知道。
二、规则意识淡薄,表现为随意更换游戏内容。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薄,游戏时会受某些因素的影响“穿梭”于各个游戏中。因此在角色游戏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孩子:“小银行”里的老板做做游戏,趁没人来,就开始玩起了积木,有人来银行取钱时就弄得手足无措,使游戏秩序混乱。
三、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对游戏兴趣不能长时间保持。
幼儿阶段行为的持久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持续坚持做某件事情,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如在角色游戏中经常会看到,“银行”的人员在没人来取钱的时候在一边打闹起来。孩子们虽然知道如何开展游戏,知道游戏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也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但是一旦游戏没玩头了就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做别的事情,不能坚持到最后。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孩子最大的兴趣,应该如何使他们一直保持活动的兴趣,一直专心地投入游戏中呢?因此如何提高幼儿活动的持久性,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我经过观察,对此进行思考并大胆尝试了以下一些有效教学的策略:
1.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则,理解并体验规则,提高活动持久性。
陶行知认为“学生学了知识必须要运用,在运用中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在用中增长才干”。而游戏中的规则则是“学生学得知识,把规则渗透到游戏中就是对知识的运用了”。参与制定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更有利于孩子持久保持活动的兴趣。如:夏天来了,可以卖一些好吃的冷饮,还可以搞一些特价活动等。通过让孩子亲身制定规则这样一个有效教学手段,充分提升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的过程中大大维持了活动的持久性,并在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
2.抓住幼儿的兴趣,及时更换材料与投放。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材料是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必备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但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工作,教师要在幼儿游戏中,认真观察和指导,并针对游戏情节的发展对材料做适当增加或调整,以保证幼儿长时间的游戏兴趣和活动。归根结底就是这一步骤,通过观察了解,教师知道了什么是幼儿所需求的,随之把游戏材料投放进去,使游戏更具趣味性。
3.教师适时介入,以保证幼儿游戏的持久性。
教师是指导者,观察者,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当幼儿游戏遇到困难以至于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时,这时老师的一个适时介入就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使得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最关键也隐性地支持和引导了幼儿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下去。教师可以以游戏玩伴顾客身份直接进入游戏,或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提醒。适时介入大大地影响了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孩子不会因为一时间想不出解决的策略而放弃游戏。所以一个简单的提醒或暗示就保证了孩子长时间活动的兴趣,在顺利开展游戏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只有在持久活动中才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
4.及时做好评价工作,让孩子了解不坚持活动会带来的后果。
评价是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一次有目的的评价,不仅能让幼儿发现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更能让幼儿了解只有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地“绞尽脑汁”才能使游戏继续下去。因此,一些中途放弃过但想发言的孩子就产生了失落感,觉得自己的游戏没有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好玩。教师可以在幼儿玩游戏的过程观察幼儿的行为活动,并设计出有趣的评价环节。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实践与运用以上有效教学方法,我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持久性大大增强了。我切身体会到只要教师细心观察,从细微之处寻找问题,通过观察、实践、来解决难题。从发现问题到探究解决方法再到实施操作,让我体会到了当今幼儿的现状,有效教学的可用之处,以及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发现问题并以同样的方式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2
关键词:游戏情境;安全规则;执行力
安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创设良好的游戏情景,可以提升幼儿对安全规则的执行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二)游戏情境:是指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游戏环境。
(三)安全规则:为了避免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规定的、供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四)幼儿对规则的执行力:充分尊重满足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固化为内心的需要并落实到行动中,提高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为幼儿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游戏情境下提升幼儿安全规则执行力的教学策略
(一)以游戏情景为载体,培养幼儿执行安全规则的意识
幼儿的思维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人类的思维方式当中,最先出现的、也是最初级的思维叫直接动作思维,要想达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而游戏是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最重要途径。随着每个安全规则内容的不同,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创设游戏情景,不断地优化整体设计的每一个方案,有效帮助幼儿建立安全规则意识。
(二)创设各种游戏情景,帮助幼儿提升对安全规则的执行力
1.创设游戏情景,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自护自救能力。在安全规则学习中,幼儿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点,但单一学习规则并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掌握,教师可在角色游戏中融入安全规则教育,不但能让幼儿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习安全规则,还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小班“认识红绿灯”的角色游戏中,首先创设过马路的游戏情景,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游戏中,有的扮演“警察叔叔”,有的扮演“小司机”,还有的扮演行人。当红灯亮起,“警察叔叔”的标准指挥手势伴随着哨声,“小司机”和“行人”按交通规则各行其道,当“小司机”和“行人”在斑马线附近相遇时,“小司机”还会礼让“行人”,道路交通井然有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了认识红、黄、绿三种交通指示灯,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在游戏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2.创设体育游戏情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安全技能。为了让幼儿熟练掌握部分安全技能,教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有计划地创设一系列的体育游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逃生和疏散训练,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中班教师可结合安全疏散演练过程中个别幼儿逃生疏散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姿势不正确的现象,设计一系列体育游戏来帮助他们。如“学军游戏――匍匐爬过封锁线”、“小鸭争冠军――鸭子走游戏”等等,不但培养了幼儿运动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幼儿逃生疏散中需要的快速爬、低头走等肢体动作,使幼儿学会了对自己有帮助的安全技能。
3.巧妙设计结构游戏,提升幼儿在实践中运用安全规则的能力。幼儿结构游戏是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们可结合结构游戏,创设交通安全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直观交通安全知识。在交通安全规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只是一条一条的规定,但教师们可结合安全规则开展的结构游戏“大马路”、“我会开汽车”、“我是小交警”等,把安全规则通过孩子手里的材料印刻到幼儿的思维里。游戏中幼儿首先运用材料搭建马路,有汽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红绿灯标志。游戏刚开始,幼儿开汽车是无规则意识的,小汽车不是撞到行人,就是相互碰撞。讲评时,教师通过和幼儿就“交通规则”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教师引导幼儿慢慢地认识规则,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了解了如何开汽车,怎样过马路。再次游戏,小司机便自觉地在汽车道上开车,遇到行人和人行横道线慢行;行人也会看红绿灯标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以安全教育内容为切入点,以创设游戏情景为立足点,立足实际,对提升幼儿对安全规则的执行力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3
一、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守纪意识
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清游戏的规则,在体育游戏中,体育游戏的竞赛性和对抗性较多,通过规则把活动者组织起来,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并履行一定的职责,要严格遵守规则,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育游戏就是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参与者遵守规则,游戏才能顺畅进行,才能体现一种公平和谐,教者正是通过游戏规则的约束来培养学生守纪意识的。
二、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体育游戏大多数是集体游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合作与集体教育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集体游戏“拉网捕鱼”“贴烧饼”等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学生通过互帮互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的动作,得到与人合作的成果,这对养成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显著的作用。
三、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者经常进行分组竞赛游戏,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运用也表现了竞争性,在规则的要求下,通过学生自我或群体的身体锻炼过程来达到教学目的,表现了相当的刺激性和竞争性,通过引导,进一步把游戏内容引申到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群体中积极参与竞
争,体育游戏教育强化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竞争意识增强。
四、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
当今世界竞争与合作并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游戏规则许可之下,进行竞争是必然的,体育游戏能体现这一现代气息。教者在运用时,注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篮球三国演义”“三门球”游戏教学,就体现了竞争与合作,有时本方帮助对方取得胜利,本方失败之余,尊重对手的睿智,在失败的同时,总结得失,再争取胜利,学生长期在这种失败与挫折的教育下,逐渐懂得如何面对对手,如何面对挫折,在分析自己和对手的同时,能宽容队友,逐渐培养起宽容意识。
五、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者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常常先讲清游戏规则,而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如:“篮球球性”练习,教者先举几个例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组织练习,教者在一边点拨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力,而后相互评价,教者总结,让每一位学生体会自己的设计成果,感受成就感。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89-01
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时候,个体的人是有知识局限性的。这就必然需要发挥群体的力量来应对世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充分利用群体力量的缩影。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毕竟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参与。但是,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针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能力培养,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教师制定好合理的规则
任何事情,要想顺利地展开,都离不开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就会失去对事情的可控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亦如此,也需要规则。比如如果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在发言程序中,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反应快一些,一下子就会把所思考的问题和盘托出了,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基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了成绩好的学生意见。这不利于整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而会让成绩差的学生滋生出依赖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牵扯到一个规则问题,如何为小组制定出规则,让小学生在规则内,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我制定的规则是:在讨论前,小组内成员必须独立思考一段时间,把自己的观点笔录出大纲。随后由小组长指定发言代表,其代表的意见,应该是小组通过讨论出的最后发言的观点,这样就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反应快抢答所有问题,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基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了成绩好的学生意见,反而会让成绩差的学生滋生出依赖思想,不利于所有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的达成。
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尤为重要。合作学习毕竟是集合群体力量的一种形式。在这种集合过程中,没有组织力量的介入,就不能够集合学生的学习力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呢?教师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该指导各组如何进行组内分工,如何进行组内归纳意见,以及如何教学组内评价。为了提高小组组者的组织能力,可以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对于不合格的组织者及时更换。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从而提高各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效率,也为学生以后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会有一定的收获,有了收获必然会有表达的欲望。但是如果不给予学生表达的平台,学生的的表达能力就会被抑制。在合作学习中,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表达他们的想法,相互间进行交流。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住班级中学习成绩比较弱的学生,以及不善于表达的比较内向的学生,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有意识地对他们的表达进行示范指导。为了建立学生表达的平台,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全班汇报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来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别人听懂所表达的意思。逐步让学生达到敢说、会说,且在表达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会讨论和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交流尤为重要,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小组中,每个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往往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为了达成统一的意见,这时候就需要各个组员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共识。教师在指导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以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讨论和交流的锻炼。在他们意见不一致时,要求有不同意见的组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他成员积极地听取意见,并积极地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补充或者更正意见。最后达到意见的共识。只有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交流,真正的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能力、决断能力得以提高。
五、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不仅要敢说、会说,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倾听呢?在形式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候,做到尊重别人,在别人发言时不乱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表达,做到虚心、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在内容上,其一,学会倾听就是要听懂别人的意见,听清别人的表达的要点,做到会收集有用的信息和关键的信息。其二,在倾听中,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思考,可以是反思型的思考,也可以是批判型的思考。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的批判力、反思力、判断力得以提高。
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5
关键词: 小班幼儿创造性游戏 规则意识 指导策略
创造性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为缺乏,因此在游戏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状况。例如:幼儿与幼儿之间没有协调好;没有合理摆放、没有整洁的意识;随意地进行选择和更换角色,等等。这些情况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正常现象,但是对教师来说则是要重点指导和观察的内容。为此,我对教师如何有效组织幼儿有序、有规则地进行创造性游戏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创造性游戏是指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并学习彼此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由此可见,游戏中的“创造性”意指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和游戏,而“规则”则是游戏进行时的规章制度,即良好的游戏习惯及正确的游戏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造性”就好比是一条公路,幼儿可以选择自己的交通工具和去的方向;“规则”就好比是公路上的红绿灯,让交通更好、更有序地进行。因此,在创造性游戏中,“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且不影响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小班幼儿创造性游戏的规则意识。
一、游戏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帮助幼儿有效地提高游戏的规则意识。
1.教师做好相应的规则标记。
例如:游戏前,教师在娃娃家的柜子里贴上碗的标记、勺子的标记或者衣物等的标记,并告诉幼儿哪个柜子是放碗的;哪个柜子是放勺子的;哪个柜子里是放衣物的。这样能够帮助幼儿清楚认知物体摆放的位置,也能让幼儿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有效整理好物品。在区域游戏入口的地方,教师可以用点子或者插卡的方式表示人数。通过使用标记的方式,能够让幼儿更有秩序、更有效地进行游戏,同时提高幼儿游戏时的规则意识。
2.幼儿做好游戏的经验准备。
教师提醒幼儿在生活中要多积累经验,提高幼儿角色意识。例如:平时和家长去菜场、超市,知道是如何进行购物的;去银行是怎么取钱、存钱的等。同时在游戏前教师需对幼儿进行角色意识教育,让幼儿了解不同的角色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儿在游戏时的规则意识也会有所提高。
二、游戏中,教师进行仔细的观察与合适的引导能促使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游戏规则。
1.幼儿游戏时,教师要进行仔细的观察。
首先,教师要观察游戏中需及时解决的一些紧急情况。例如:幼儿的攻击。如果教师没有看到这个情况,则孩子在游戏中可能会受到伤害。其次,观察游戏中幼儿缺乏规则意识但对他人无伤害的表现。例如: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把娃娃一个人放在桌子上;水果放在锅子里烧;银行人员把钱摆放得很乱,等等。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对幼儿的规则意识进行合适的引导。
2.教师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与幼儿展开平行游戏。
例如:在进行超市游戏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会一下子买很多菜。我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就以顾客的身份到超市里买菜,边买边说:“妈妈一个,爸爸一个,宝宝一个,三个草莓刚刚好。”旁边买了一篮子菜的小朋友看到我只买了三个草莓,他也把自己篮子里的蔬菜放了回去,留了三棵青菜。
3.帮助幼儿回忆自身经验,情景挪移。
例如:有一次,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把娃娃一个人放在桌子上,爸爸妈妈回到家之后,我问道:“在家里,你有没有看到过哪个爸爸妈妈把小宝宝放在桌子上的?”他们想了一会之后摇了摇头说:“没有,我看到宝宝是放在床上的。”我说:“对呀,宝宝是放在床上的,宝宝放在桌子上可危险了,摔下来可不得了。你们刚才都出去了,都没人照看宝宝,刚才听到宝宝都吓哭了。”说完,他们连忙把宝宝抱起来。这就是通过幼儿回忆自身经验提高游戏的规则意识。
三、游戏后,教师多一些“为什么”和“怎么办”,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游戏规则。
1.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的时候,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好的现象、缺乏规则意识的场景用拍照或者视频方式记录下来,在幼儿游戏结束的时候进行播放和点评,让幼儿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看一看小朋友做得对不对。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多问一些“为什么”和“怎么办”,引发幼儿思考,从而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没有把家里整理好,依然乱糟糟的,我问道:“你们看,这张照片上的情景怎么样?”他们说:“好乱呀。”我问:“为什么会乱糟糟的?”小朋友看了照片说:“因为他们没有整理好。”幼儿发现了问题所在,之后他们就有了游戏结束要整理好的规则意识。
2.通过让幼儿承担后果帮助幼儿提高游戏的规则意识。
例如:游戏后,幼儿发现娃娃家里没有整理好,我会继续问他们:“娃娃家里乱糟糟的,那怎么办呀?”小朋友们都说:“请爸爸妈妈整理好。”于是,扮演爸爸妈妈的小朋友主动把家里整理好。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知道了游戏后要整理的规则,同时知道了没整理好要承担相应责任,最后需要自己整理。
四、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能让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根深蒂固。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6
关键词: 一日生活 规则意识 良好品质
生活处处是课堂,生活时时是教育。无论是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是一日生活中的午睡、用餐、散步等各个环节,都是教育的内容,关键是教师要懂得挖掘教育资源,只有抓住教育契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社会性潜能,使其与其他心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因此,如何把握生活中的小事,对幼儿进行适宜的教育,将是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基础和着力点。
一、在一日生活中让幼儿感受规则
如又到了盥洗时间,和往常一样,孩子们一组一组有序地进入盥洗室。小毅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每次一进盥洗室,就会先到女小朋友的小便池处溜达一圈,挤挤别人,特别是夏秋季的时候,衣服穿得比较单薄,小毅就特别喜欢玩水,还经常在两只手臂上涂满肥皂,来告他状的小朋友络绎不绝。
我想,这样的一幕是各个幼儿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有督促幼儿养成习惯的责任。那么针对这样的一幕,我们该如何让小毅明白自己行为是否正确呢?首先,我和孩子们展开了一次谈论,请刚才在盥洗室被挤到的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但是别人的感受小毅无法感同身受,于是我又安排了一个“小演员”,在之后的入厕环节故意挤开小毅,不让他小便,这一环节后,我让小毅说说刚才发生的事,他明显地感受到被别人挤不舒服,还差点把尿尿在身上。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小毅感受到自身行为存在的不良影响,认识到要遵守规则,自觉养成人多排队的好习惯。
二、在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发现规则
如这几天,天气特别闷热,我忙着为孩子们排练六一儿童节的节目,排练完回到教室后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于是随手拿了把椅子,从旁边拖过来便坐下休息,让孩子们把小椅子搬到中间坐好,准备离园。这时,坐在我旁边的康康,从椅子上站起来,把椅子拖到桌子边上坐下了。我说:“康康,你是怎么搬小椅子的。老师以前说过,不能把小椅子放在地上拖的,你忘了吗?”他看看我,一脸无辜地把椅子轻轻地搬起来。这时,旁边的小雨走到我面前说:“老师,你不让我们拖小椅子,可你自己刚才也是拖的!”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举动。
在刚才的一幕中,我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但是,孩子们却都看在眼里,虽然他们能发现老师没有遵守规则,但是却不能很清楚地分辨老师平时所说的规则与今天的行为表现哪个才是正确的,由于爱模仿,因此不由自主地模仿了教师的行为。我及时在孩子们面前对自己刚才的行为进行了检讨,同时对小雨小朋友及时指出老师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予了肯定。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感受到幼儿教师为人师表:要严格要求自己,文明教人、文明育人;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在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制定规则
如又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时间了,很多孩子都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区进行活动。但是在活动中,从阅读区时时传来喧闹的声音,常常看到幼儿忙碌的身影,甚至在别的区域中游戏的小朋友也来告状:“老师,他们太吵了,影响我们游戏了。”于是我进入阅读区向幼儿询问:“你看的是什么书啊?书上讲了什么内容呢?”几乎没有孩子能回答我的问题。游戏结束后,阅读区的图书也都放得乱七八糟,甚至还有的书被撕坏了。
在阅读区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几乎已经见怪不怪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将幼儿的这一行为作为讨论内容,让幼儿制定相应的规则。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孩子们共同制定出了以下规则:(1)阅读时不得大声喧哗,要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2)阅读时要耐心、仔细地观察画面内容,不经常换书。(3)做到爱护图书,小心翻阅,如有损坏,及时报告老师,进行修补。(4)游戏结束后,要把书放回原位。因为小班幼儿不认字,所以针对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规则,我将其转化为符号,便于幼儿理解。从这以后,孩子们在阅读区活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规则意识更强了。
四、在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巩固规则
如“现在,请小朋友们去小便、喝水”。话音刚落,孩子们陆陆续续地离开自己的座位,小便的小便,喝水的喝水。可是喝水处,孩子们挤成一堆,都想快点喝到水。没过多久,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老师,桐桐的水打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