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

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74-0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70.8%。(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 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主任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选择和确定了实验人员,健全了研究制度。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的写作能力较差。

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范文2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工作总结

我校是新建校,19位教师中有15位是90后,面对这群曾被社会贴上“个性张扬”标签的90后,辽小就是他们专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们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为了充分发挥这群90后的结伴、协同、互通、互助作用,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新教师队伍,我校将具有共同愿景和共同发展需要的教师组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一、多元学习,调动教师内驱力

1.心灵宁静,爱岗敬业,筑牢精神乐园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阳光、活力、创新是这群90后独具的时代特色,但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尤其是繁杂的教学任务、调皮好动难以管理的学困生等问题时,这群90后往往会浮躁、缺乏耐心甚至难以应对。所以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入职后的首次宣誓、师德活动月系列活动、观看优秀影片、过好第一个教师节等)对他们进行师德教育,使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让自己的学识、能力、仪表,特别是教育观念上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自育”,重塑21世纪教师新形象,筑牢各自的精神乐园。

2.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提升素养促内涵

读书是每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除了统一必读书目《教育文摘》《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外,我们根据90后的个体独特性,改变以往统一书目、统一阅读的旧习惯,让老师们自己提出阅读书目,书目种类繁多:有提升专业水平的、有励志的、有陶冶情操的、有家庭情感方面的等等。然后开展自由组合式的读书杂谈活动,建立个人文集,每月进行好书推荐和观点分享。

3.对话专家,思想碰撞,拓宽思路亮心灯

专家的引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与专家对话是我校校本培训工作的特色,通过专家对教育理念的前瞻认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进一步帮助教师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内涵和教学思想。学校先后聘请华师大戚业国教授、刘启辉、高卫星、周莉、王莉莉、区市教研员、区督导室等各级专家来校讲学、指导。

4.教师合作,多彩学习,资源共享齐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龄、不同经验、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引领、交流、合作学习(青蓝工程、名师引领工程、双导师制、外出学习汇报、骨干教师经验交流、基本功练习等),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在各自的发展领域上更加明晰方向。

二、强化研修,激发教师成长力

校本研修是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为特征的研修活动,是一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

1.潜心研究,勤于写作。学期初,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个人学期重点工作计划、个人学期小课题研究计划,并组织老师基于校情、学情、班情等开展校本研修(语数英音体美均有学科课题)。学期末教师要梳理、总结自己在这一过程获得的感悟、收获以及存在问题,记录宝贵的数据和各种影像资料,形成第一手文字资料,促进教师研究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一年来,有两位老师的文章在国家级、区级刊物发表。

2.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小讲台呼唤大教师,教师的真功夫永远在课堂。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20节,并通过推门课、亮相课、成长汇报课、视频案例反思课、一人一精品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引领课、模拟课堂等多种形式,丰富和开放课堂教学。既研究教师又琢磨学生,师生共同触摸教育,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其大量的积淀由“内化”转变成含有更多精彩的“外显”,有朝一日,红日喷薄。一年来,有1位教师获得省、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有3位教师获得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有10人次的教师获得区公研课,截止到目前新校启用后分配的八位新教师,有7位已经取得区研究课资格。

3.善于反思,再登新高。回顾是最好的反思,交流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随时记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所思、所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每学期末都会进行期末工作总结交流会,全面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各项工作,通过总结成绩、审视不足,为各自发展、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而砥砺前行。

每学期的总结,既是对共同体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也是对下学期工作做成部署与安排,理清了思路,凝聚了共识。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也将不断锻造自己,不负韶华,筑梦前行。

三、精彩展示,扩大教师影响力

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范文3

刁庆军(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近几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都提出了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2011年12月召开了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可以说,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开发人力资源,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强国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等学校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骨干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充分体现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和国家队地位,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打造高校继续教育品牌,2011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由清华大学牵头,50所高校参加,项目学校兼顾了各类型、各层次、各地域的高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希望通过项目实施,在继续教育理论上有创新,为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在继续教育实践上有突破,为全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示范性案例和经验。增强高校继续教育服务能力,形成全新的继续教育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从而在高校继续教育乃至全国继续教育中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和骨干作用,推动继续教育科学健康发展。

二、该项目的总体目标、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刁庆军:项目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理念,拓宽继续教育办学领域,增强高等学校办学能力,扩大继续教育受众面,推进多种形式办学,探索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与服务新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维度,在4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一是高校继续教育内在机制创新,即结合高等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探索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面向地方、行业、企业服务所需的内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二是外在的服务模式创新,就是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探索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创新模式与服务模式,以及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沟通机制;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求,改革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探索建立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办高质量、高水平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四是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探索,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现状,加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与机制。项目拟于2013年下半年结题,各项目学校对示范基地建设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并对项目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

三、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刁庆军:清华大学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一方面按照教育部的指示,积极组织项目实施,把项目的顺利实施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以项目实施、为抓手,积极推进学校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效果非常明显。一是研究制定学校继续教育发展规划,使继续教育更好地服务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二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大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力度,主要是面向党政干部开展能力建设培训,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实战型培训,面向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利用现代远程技术开展大规模远程教育培训。目前,面授培训每年已达到10万人次以上。三是管办分离、归口管理的继续教育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保证了学校继续教育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毕根辉(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承担了子项目“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获得了学校的鼎力支持,并贯穿到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层面。同时,我们按照研究计划成立了5个子课题组,明确了各自目标任务,签署了任务承诺书;并按照“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鼓励责任人在实践中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工作实绩。

张树军(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

东北财经大学示范基地为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组织研究团队进行理论探索,确保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积极参与总课题组组织的总结与交流会,在互通信息的基础上推进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三是为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服务于企业、政府和行业,我校“东财在线”大力推广“基于组织的财经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在会计、税务、保险和银行等行业和领域逐步发展起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合作项目。

四、各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刁庆军:通过这两年的项目实施,我们觉得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高校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继续教育没有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缺乏继续教育发展目标、规划和思路;二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瓶颈,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着继续教育市场化机制要求与事业化管理的矛盾,给继续教育从业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惑;三是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滞后,不管是校内资源整合还是社会资源、国际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都存在不少政策方面的制约和限制;四是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缺少有效的办法;五是继续教育合作协调机制不畅通,校内、校外合作上存在着部门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低效现象,一些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六是缺乏统一权威的继续教育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改革。50所高校的示范基地建设,其实是希望带领大家,通过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实践,谋划更好的外部环境,实现正向的良性循环,或者正能量。

毕根辉: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的定位是面向传媒行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近年来,随着传媒业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导致人才需求变化大、变化快,以往的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业界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对紧缺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突破这种瓶颈,我校加快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加强了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根据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的人才建设规划,形成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项目,如我校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合作实施的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远程学历教育项目,面向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的岗位培训项目。其次,在充分调研和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开发急需的专业和培训项目,满足行业对紧缺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第三,充分发挥学校品牌优势,整合学界、业界优质资源,开发高端人才培养项目。另外,我们积极发展网络培训,利用数字化学习的时空、资源、成本优势满足大规模、持续性的岗位培训需求。通过这些努力,我校紧紧把握住了行业人才发展趋势,发挥了人才继续教育基地的引领作用。

张树军:我校继续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着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管理与考核等方面的挑战。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方面,需要以结合企业、政府和行业发展战略,服务于实际工作需要为着眼点开展工作,这就产生大量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的实际业务类课程,而这恰恰是高校的师资难以满足的,所以我们整合了行业和企业内部的骨干及其他高校师资资源,形成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保证能够按需定制课程,保证课程的质量和实用性。在管理和考核方面,我们为企业、政府和行业引进高校成熟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根据客户属性与学员岗位特征,确定学习计划和考核方式,强调形成性考核。在学习模式上,采用网络、移动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适应在职学习者的继续教育需求。

五、各校项目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得到了哪些方面怎样的评价?

刁庆军: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各项目学校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继续教育综合改革为中心,精心组织,大力推进,取得一定进展和成就。我觉得,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教育地位得到提升,并被纳入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各校在继续教育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政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方面,也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三是人才培养成效突出,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清华大学目前面授培训量达到每年10万人次以上。四是继续理论创新成果丰富,两年中,示范基地院校190多篇,总结有推广、示范、借鉴价值的案例200多个,另外,还撰写了50多份研究报告。这些,将由出版社出版。

毕根辉: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首先,形成了与政府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模式,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北京市教育工会等合作实施了一系列面向从业人员的远程学历教育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为促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构建了标准化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量化和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使我校网络教育课程正式纳入全日制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第三,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形成了覆盖传媒行业、高层次、数字化、国际化的培训发展格局。第四,积极推进精品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共享,自主研发了移动学习平台,形成了涵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支持计算机、手机、PAD等终端设备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

我校继续教育为行业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备受业界瞩目。例如,我校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合作实施的“广播影视专业技术人员远程学历教育项目”,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蔡赴朝部长的高度评价,受到基层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极大欢迎。蔡部长指示要“充分发挥中国传媒大学的资源优势,进一步面向基层扩大远程培训规模”。我校举办的“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意义重大,成效显著,被人民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张树军:在理论研究方面,我校课题组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向总课题组提交案例分析4篇,研究报告1份;在项目实施方面,我校先后与安徽省、大连市、沈阳市、天津市、厦门和吉林国税局、本溪市地税局,大连、安徽省、苏州市、张家港、吴江等财政局;大连保监局、大连保险行业协会等10余家政府机关、行业及企业客户进行继续教育合作。截止到目前,我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在线人数近50万。

我校开启了在财经领域网络继续教育的新模式——为企业、政府和行业提供集技术、资源和服务为一体的网络教育整体解决方案(KPO,知识业务流程外包),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在大连保险网络大学举办的正式启动仪式上,中国保监会原主席吴定富出席启动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大连市国税局网校成为国家税务总局的样板,大连财政局会计一体化解决方案成为会计行业的样板。相关媒体对于我校财经行业继续教育的模式及与相关单位的合作予以高等关注,如《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会计报》、《中国税务报》、《中国财经报》、《中国保险报》等分别报到了我校的开展网络继续教育的情况。

六、课题即将结束,贵校如何进一步推广、应用项目成果,促进继续教育的新发展?

刁庆军:我感觉,结题以后示范基地高校会继续密切联系与交流,大家更愿意绑在一起做事情,联起手来搭建这个平台,互相之间交流学习继续往前走,引领示范。继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实现“四个创新”:一是创新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二是创新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创新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四是创新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我们希望,教育部能够给予持续的支持、关注和参与,包括政策支持、研究上的支持。甚至经费上的支持,给予适当的指导,使示范基地成为一个核心,带领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在大的培训行业里成为一个重要的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