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1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1、寻找“动点”
(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2、 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
(2)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3)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2、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2
1. 初中英语活力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是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教与学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交往、沟通的过程。实施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1.1激发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欲望
师生互动是英语学习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桥梁;是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结合。课堂师生有效互动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究式的学习,一改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只有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意义上的输出。兴趣是一种学习动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大,学习动机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的重要场所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个点,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
1.2主动参与,增强学生学习潜能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间的讨论,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创编,不要采用集体讲述,而是通过互动合作学习多给孩子表述的机会,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会提高,从而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课堂互动的成功和满足。
1.3发挥主体,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点拨、诱导,使教学一步一步接近教学目标,学生在一连串的“有问题学习”中,可以自己去尝试、去验证,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练习,他们可以在相当的范围内决定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度,有助于培养钻研精神和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这样的积极互动教学环境中,学生自然也能学得更轻松、更具实效性。
2. 初中英语活力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文本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语言作为重要媒介。法国的符号学家巴尔特认为:“语言是制度和系统的一种表达,而言语是一个人经过选择后的实现行为。”由此可见其在师生互动中的重要性。当前,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游戏互动
游戏类的互动最受初中英语学习者的青睐。没有压力,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以《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6 Reading Zhalong―a special place所选取的课堂片段为例:
(1)教师用双手作小鸟飞翔状,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猜测是何种动物。
(2)通过白板的拉幕功能逐个呈现上一课时学习的鸟类特征,让学生猜,来复习鸟类名称。
(3)引出本课重点“rare birds”,并导出本课的标题,即rare birds的栖息地Zhalong--a special place。
通过肢体语言和鸟类特征的描绘,利用白板隐藏和添加单元格阴影功能,先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来猜,然后显示上节课学习的鸟类名称。这种在语境中复习与呈现核心词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和快速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氛围与状态。
在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经验为导入,以手势扮演各种鸟类为主线,以用英语表达各种鸟类的特征为关键,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入感知,体验猜出动物名称的成就感,将平淡无味的“复习”鸟类特征环节变成了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得学生能带着愉悦的情绪参与活动,并且在游戏中巩固了之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很自然导出这些鸟类的名称和特征,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感兴趣,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2提问互动
这是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最常见形式之一。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能够把有效信息传递给学生,从学生课堂的表现中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以《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7 阅读课第一课时Audrey Hepburn的提问为例:
Questions: (time) Answers
on 4 May, 1929 born in Belgium
as a child love dancing, dream of becoming a successful ballet dancer
in 1951 meet Colette, play the lead role in Gigi
two years later play the lead role in Roman Holiday, win the Oscar for Best Actress
during her lifetime have four more Oscar nominations
in 1989 make her final appearance in Always
in the 1950s begin to work for UNICEF
in 1991 discover cancer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3
关键词:生产实践;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53-03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学的所有现象和结果均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是生物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新课改以后,城乡初中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硬件设备匮乏、基础条件简陋、教师队伍落后的农村初中学校,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农村现有条件基础上,有效提高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农村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生物学教学要与生产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环境问题及人口问题相联系,所以,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相关内容的渗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习得的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然而,实验教学是渗透生产实践相关内容的最佳载体。实验教学的开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设好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农村生物教师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从教材着手,发现教材中大部分课标要求的实验内容都与生产实际有关。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教材中大部分课标要求的实验内容都与生产实际有关,如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实验,实验的建议材料分别是绿豆和玉米。而这些材料在农村很容易获取,且可选用同一材料完成这几个实验1]。例如,在农村每年都要进行水稻等作物种子的萌发、育苗工作,那么,将教材中的上述实验穿插在作物耕种过程中,便可以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实践农活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学习并完成实验内容。除此之外,笔者通过对人教版教材的分析得知,初中大部分实验都是在七年级上和八年级上完成的,授课时间大约在秋冬季节。从时间角度看,某些实验材料的选取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大部分实验可能都以讲解的形式进行,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如果能将这些实验结合农村生产实践就可以很好地开设出来。例如,在春季,农村都会进行作物的种植,选取某种作物种植过程就可以完成教材中相关的实验内容。
综合以上观点,本人得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想法。即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在充分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验设备情况,在某一生产实践过程中完成相关生物实验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案例分析
1.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以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为例,其中涉及“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实验,通过分析这几个实验知道,可以是在同一生产实践中完成。以水稻种植为例,设计了如下实验题目及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
学生可根据个人的经验初步确定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温度、水分、空气等。接下来实施“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依据前面的实验结果,学生能够找到提高种子发芽率的较优条件。该实验的进行可为家人提供事实数据,改善催芽条件,达到芽齐、芽壮,为培育壮秧打好基础。紧接着可进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这一实验。由此可见,整个过程是连贯的,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还能使其明白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2.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和第五章讲述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其中在第四章涉及几个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孢子印”、“参观食用菌养殖场或自己动手养殖食用菌”等。这些实验的材料都和微生物有关,因此,在木耳或蘑菇的栽培过程中就可以完成这三个实验。
黑木耳栽培流程包括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做床、催芽、露天管理、采摘、凉晒等步骤[2]。学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黑木耳的栽培过程。在灭菌之前,由技术人员提供设备仪器观察培养黑木耳料中的菌类,完成第二个实验。到了采摘时期,制作孢子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在实验室难于开展的实验,增加了学生感性认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体验到本学科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在完成上述实验时需要注意:首先,要提前联系好实践地点;其次,教师要管理好学生,做到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正参与到其中;最后,实验完成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反馈。
3.在白菜种植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知,“饲养和观察蚯蚓”、“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三个实验可以在白菜的种植过程中完成。
白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为了促进白菜的生长,在种植之前,人们都会往地里撒一些有机粪。白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蚯蚓的生存,但同时也容易引起菜青虫等害虫的繁殖。而这一种植过程恰为我们进行上述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4.在鱼的养殖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对于与动物有关的实验,以鱼的养殖为例,可以进行如下相关实验。
鱼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因此,可让学生亲自养鱼,在体验养鱼快乐、感受生命的同时,完成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在进行上述实验时要注意:首先,教师提前把任务交代下去,买鱼养或捞鱼,但捞鱼时要注意安全,要和大人一起去;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养,去观察,记录自己观察的和不理解的现象,回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二、在生产实践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关键点和最终归宿,即“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除了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物学本身就与大自然、社会联系紧密,所有的生物学知识都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学习生物学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将生产实践与生物实验契合,既符合新课程的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现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以培养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生物学实验,就可以做到让每个人都参与进去,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同时,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比较前沿的生物学技术,知道在某生产领域都应用了哪些生物学原理。除此之外,在实践中,学生手脑并用,没有紧张感,身心可以得到充分放松,对调理心理和生理平衡也有一定的作用[3]。
2.改善农村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在生物界中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在实验室中的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材料、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都不能开展,即使开展也只是形式上的,不管学生的掌握情况及动手操作情况,敷衍了事4]5]。所以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除此之外,许多生命现象不能短时间内在实验室复制出来,如“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实验课,在做完实验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诸如这样的实验需要在自然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长时间的耐心的观察、记录、分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农村的中学生经常接触自然,并且生物学的知识大都与自然生活相关。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好奇会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生物学的欲望.农村学生对生产劳动有一些了解且有一定的劳动经验,但他们对生产劳动实际的过程、涉及的原理等都是一知半解的.而生产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生物学科知识的一种实际活动方式。学生能够参加生产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并在劳动过程中引入一些生物学的初步概念,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掌握劳动技能,从而形成有关的表象,以促进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掌握.这种实践大多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教学建议
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与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我们只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即可,而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需要确定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和组织形式。除此之外,还要提前进行教学目标的整合和教学设计,确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验教学的实施步骤,以达到改善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室内进行的实验教学,有些实验是在讲完理论和结论后进行验证,有些实验是要学生们亲自进行探究,通过分析数据、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结论.而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验教学的思想是,在某一生产过程中完成实验,并且这些实验都是相关的.所以首先我们先要确定要在哪一种生产实践中进行,再确定要完成哪些实验,之后才能确定教学时间和教学目标.由于使用此方法进行实验教学要与农村劳作时节相适宜,那么各实验如何衔接、排序等都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充分把握课标,认真分析教材的此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实验教学在生产实践中能够顺利流畅地进行。
此外,由于各地方资源条件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个人所在学校的条件及所在地的情况合理设计并安排实验,做到因地而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蔡伟丽.利用一种生物材料进行一组初中生物实验的探讨[J].生物学通报,2011,(9):33.
[2]孙艳艳.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138.
[3]倪闽景.高中学生自主性实验课程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2005,(22):55.
[4]周寿红.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状况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0,(43):189.
[5]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跨世纪(学术版),2008,(18):211-212.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01519)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4
1.文艺对审美感受的影响
无论是音乐作品、美术作品、诗歌、戏剧还是文学作品,其作品的框架结构和思想内容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创作出来的,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作者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与文化素养融入到文艺作品当中。一些好的文艺作品,更是体现了作者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下开展的有目的的文艺活动中,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投放到这些作品中,用幻化的意想去充实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积极的幻想会使人产生一种富有朝气的自信和动力,鼓励人们用积极的态度追求美好的未来。因此,文艺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对文艺作品富有幻想,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因文艺作品的启示而充满了幻想,充满了作品审美赋予的积极力量。
2.文艺对情感体验的影响
大学生在从事各项文艺活动时,文艺作品会诱发大学生产生不同的与文艺作品思想息息相关的情绪反应和思想共鸣,在文艺活动的刺激下会出现非完全自主的体态律动,以及其伴随而来的情绪亢奋状态(如舞蹈、戏剧表演、诗歌朗诵表演),这种状态会使大学生从文艺活动中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整合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并最终使情感体验达到感悟阶段,甚至会达到顿悟的效果,这一文艺活动所赋予人的最独特、最高级的兴奋、愉悦状态,类似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理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唤起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3.文艺对道德感知的影响
文艺道德感,就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下文化艺术所表达的道德价值观念,比如文艺作品中体现出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行为准则、文化品位等多个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当文艺活动的表达行为方式符合个体已知的社会需要规范时,个体就会产生对现实社会积极的文艺情感体验,生活中就会充满喜悦、满足、乐观等情感;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文艺情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产生抑郁、失落、消极等负面情感。因此,人的文艺道德感不仅仅只是受到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同样,社会性的文艺活动也能影响人的文艺道德感和核心价值观念,这种影响力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文艺活动开展工作的实效性。
4.文艺对人格整合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情绪活动受三种因素制约:一是环境影响,二是生理状态,三是认知过程。其中认知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所谓认知,是指人们在已经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作用于自己的事物所作出的判断和估价。这种判断和估价成为引起人的情绪的直接因素,不同的判断和估价引起不同的情绪。反过来,不同的情绪也同样影响着不同的判断和估价,也就是影响人的认知思想。通过文艺活动影响情绪来改变认知思想,是文艺活动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大的优势。人格健全的人,其思想认知功能也应该是健康的。借助文艺作品中揭示的各种人物由于人格缺陷所造成的个人困惑、痛苦,大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自身存在的类似问题,并通过自我修复改善不良习惯、行为,进而逐步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
二、文艺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来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生活实践活动。“三观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变革的社会现实与教育者的怀旧心理的反差对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性的文艺活动明确了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大学生通过走向艺术本身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大学生在文艺活动活动中产生的思想、认知体验,运用聆听音乐、诗歌表演、戏剧表演、绘画活动等形式,可以让大学生从不同文艺作品本身原始的思想中,体验文艺作品中呈现出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念。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和民族意识,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以包容的容态度对待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但同时又要结合人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点上,各种丰富的文艺活动形式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爱国主义情节主要来源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前途与命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才能得到。文艺活动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持久的和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文艺活动能给人类最大的满足也是精神的需求。
3.道德规范教育
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思想品德发展既不是先天本能的自动展开,也不是外部环境力量的机械外烁,而是主体在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实践中主动建构起来的。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互动体验,就不可能有思想品德的产生,更不可能有思想品德的发展。文艺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受教育环境,寓教于乐的文艺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搭建起符合道德规范的社会行为体验平台。好的文艺作品本身就具有培育和塑造人高尚品德的价值,具有社会功能的文艺活动能启发大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当的、高尚的行为,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规范和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5
关键词:初中科学欣赏教育 中学生 思维调动与保持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95
1 初中科学欣赏教育方式分析
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开展着重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在教学中采取科学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有效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开发并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为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思维,我国的初中教学中引入了科学欣赏教育的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向同学展示并解读科学研究和事件,使学生对科学内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开发。在初中科学欣赏课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现不同科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产物,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科学技术,进而促进学生在思维中建立起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使其能够将思维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科学欣赏教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述科学知识,能够有效延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在学生思维中建立起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并通过对多角度思维模式的不断练习而使其得到有效巩固。
2 科学欣赏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活性方式分析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面临事物变化过程中,能够及时将已有的思维模式进行转换,使其能够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客观变化。在初中科学欣赏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能够使学生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对科学进行认知,通过从多方面思考课程内容中的问题,以实现对其思想内容的进一步扩充,进而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科学欣赏过程中,对同一科学问题中不同的应对措施的思考,能够加强学生对不同知识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和处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做到举一反三,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这也为学生灵活思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知识教授与学习过程中,知识内容和科学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得在有效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明确作用,学生在思维模式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在课堂中学习多样化的科学知识,以使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得到有效提升,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知识问题而无法进行全方位思考现象的发生。为在科学欣赏教育过程中有效建立起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方式,教师应注重在科学知识欣赏与教学的同时,对课堂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课程内容横向发展是指在科学欣赏过程中,教师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更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这便使得学生的科学知识的掌握范围得到有效扩充,进而提升学生对同种问题的不同应变能力,提升了学生灵活性思维模式的建立。对科学知识进行纵向拓展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讲授过程中,对某一知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而使得学生更为充分和全面地掌握科学知识,而这在学生思维灵活性锻练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3 科学欣赏教学中学生思维活性的保持方法
在初中课堂开展科学欣赏教育过程中,为在学生中建立起长期的灵活思维模式,还应注重采取有效的方式保持学生的思维活性,使得学生能够随时充分调动其思维,以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在科学欣赏过程中采取情景创设的方法是保持学生思维活性的重要途径。初中科学欣赏中情景创设的实质是通过在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之前为其提供积极思维的前提,进而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欲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保持学生思维活性的教学。初中学生在科学知识欣赏与学习中,知识背景的创设有效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这也使得学生能够被科学知识中新颖、创意的问题所吸引,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式的探究,使学生能够长期保持其思维活性,保证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高效处理。在科学欣赏教学中将学生和科学故事角色进行转换也是保持学生思维活性的途径之一,而这强调了教师在科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角色形式的转换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其能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教学开展进行协调配合,在学生由单一形式的观众向更为丰富的角色转换中,初中科学欣赏教育能够进一步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中角色的关系,使其在进行问题思考中能够及时考虑到角色互换这一方式,并通过将其与应用实际相结合以有效保证学生思维活性的保持。比如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提问关于航天方面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是航天员,并且有机会登上月球,你将在月球上做些什么?初中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结合自己平时学习的物理知识回答,每位学生提出一种猜想就可以在平时成绩中加1分。通过与考试成绩挂钩的激励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设定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
4 结束语
我国教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初中学生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径,科学欣赏教育课程的融入,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而这也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中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对学生思维活性调动和保持这一意识在教育界中逐渐普及,中学教育融入了更多思维培育课程,以此促进学生建立起灵活的思维模式,并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长期保持思维活性,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与此同时提升学生问题处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伟良.我国初中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2]刘庆生.浅析我国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性调动和保持的有效途径[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4-8.
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6
【关键词】初中 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分析
1.1信息技术丰富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在初中综合实践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通过筛选与整合形成高质量的实践素材,在实践活动主题阐述过程中,能够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上,学生除了参加一些传统形式的社会调查、探究性实验外,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一定的模拟操作,借助软件的强大功能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实践成果。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特点。
1.2信息技术优化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过程
在以往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相应的教材课本内容选择实践主题,在探究过程中也是根据以往成功经验进行的复制模仿。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优化了实践的探究过程。在主题选择方面,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浏览发现当前的社会热点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进行选择。在确定了主题后,能够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等途径获取实践素材,制定实践方案。在实践执行和结果处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便捷性,能够通过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信息交流对实践活动进行调整,保证实践的高效性。
1.3信息技术实现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拓展与深化
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阶段性强,教师往往在课业任务相对轻松的时间段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而实践完成提交成果后就结束了。这种阶段性的实践方法,在学生能力构建和知识体系拓展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能够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记录统计,通过数据库的构建为学生创建系统性的综合实践个人档案,为学生进行后续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学生综合实践档案涵盖了学生的探究方向、实践表现以及能力构成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以这些内容为参考,进行拓展与深化性质的实践安排。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尝试
2.1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全面深度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要任务是锻炼学生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型软件、网站的使用方法,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体系,是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案,选择合理的实践流程。
2.2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往往是建立在学生既有知识体系和能力基础上的有限拓展,学生需要针对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制定探究方案,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问题探究解决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准备阶段,教师应给与学生适当的提醒,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技术形式进行选择,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探讨交流的方法,在实践成果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具体的软件进行制作。
2.3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分享与交流的能力
分享与交流的便捷性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改变,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应用体现。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将这种分享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细化,从成果展示、上传录入、观摩讨论等环节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思维应用的培养。帮助学生借助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在群组内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PPT、电子相册等内容的制作与上传,帮助学生学会登录校园综合实践主题网站、板块进行实践心得分享和讨论等。
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的教学领域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调动,是在教师既定学习目标下开展的实践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相应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够保证学生在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当前时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针对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照辉.初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何敬荣.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