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 PPP 杭州湾跨海大桥 投资分析
一、PPP模式概述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近几年,PPP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出现了很多公私合营,投资重大项目的案例。
作为PPP典型项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项目,是我国民营企业与国家联合投资建设的首例。但从经济效益上来看,该项目却是失败的。建成后五年以来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项目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客流量,收益也不尽乐观,很多企业纷纷撤资。对于该项目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重大的公私合营项目投资提供借鉴。
二、杭州湾跨海大桥失败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于项目外部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以及项目本身可行性的研究来分析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投资失败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分析
1.政治。第一,法律制度不完善。由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筹划建设期间,我国PPP项目仍处于探索和推广阶段,虽然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项目,但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合作过程中可能由于法律条款的更改使得相关公私合营各方利益受损。第二,审批、决策周期长。基础设施的项目需要经过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程序多、周期长。但市场变化迅速,作为私人企业的一方,一旦市场出现变化,很难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做出有效调整,存在滞后期。第三,政府出于“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会建设许多类似的项目,而项目的建设则会让相应项目之间产生商业竞争,一定程度上损害私营企业的利益。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未满两年时,相隔仅50公里的绍兴杭州湾大桥就已开工,2013年建设的嘉绍大桥更让杭州湾跨海大桥“雪上加霜”。仅从小车通行费而言,嘉绍大桥就远远低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深受其苦。
2.经济因素。第一,市场需求不足。从2003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中预测2012年车流量可达1415.2万辆,而实际车流量只有1252.44万辆,市场需求明显不足。预计的收益高于实际收益。预期收益的误判使得民企决策失误,出现了资金缺口。第二,收入来源单一,受市场风险影响较大。通行费是大桥的唯一的收入来源,当出现通货膨胀、利率变化等导致民营企业无法及时调整,影响后续资金的注入。
3.其他因素。私营企业不仅建设时要考虑技术设计问题,而且建成后运营,也要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由于杭州湾施工条件复杂,因此采用常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很难满足工期要求。诸多技术难点使民营企业对大桥建设及维护的成本大大提高,成为影响其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杭州湾气象复杂多变,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气象条件对于项目的盈利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内部因素分析
1.对于收益率的过高估计也是项目失败的原因之一。据宁波政府报告预计收益率为12%~15%,但运营后的实际收益却与预测相差甚大。杭州湾大桥公司去年一季度的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称,公司争取到2015年达到投资收益率8%的目标。实际上2011年收益率不足4%。
本文利用NPV简单计算。已知初始投资107亿,2011年的可行性报告中追加投资至136亿,原因为原材料成本增加,其中70%来自银行贷款。预计使用寿命100年,收费年限30年。当年银行贷款的利率为5.76%。按一年期国债利率,取资金时间价值利率为5.41%。则计算在不计维护成本和折旧成本的情况下,若使NPV大于0,则年过路费至少需收入16亿,包括每年需还贷款6.7395亿。而2013年上半年收入只有6.43亿。假设上半年与下半年收入一致,也只有12.86亿,与要达到的16亿相差甚远。所以,远远达不到当初预估的收益率。
2.分红与亏损分担不合理。民营企业可以得到的分红太少,但承担的风险却很大,而且企业也并不具备足够大的风险承担能力。环驰轴承集团在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中的资金接近1亿元,占总股本的不到2%。该公司自大桥成立最高的一次分红是200多万,几年来拿到的分红还不到最初投资的零头。
(三)研究结论
从经济效益来讲,该项目是失败的,许多最初参与的民营企业都卖出股份,2013年上半年,杭州湾大桥项目的三大国有股东所占股份已经占到了总股本的85%,剩余民营企业所占股份中,最高的也不过2.6%,最低甚至只有0.13%。原因主要在于从大桥开通至今的实际车流量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车流量的预测一直存在巨大的差距。际利润只有预测利润的1/8。
但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而言,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对宁波和杭州湾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重大的战略意义,它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一个投资项目的范畴。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与上海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嘉兴市和宁波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
因此,作为国内首个PPP项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虽然从经济效益上并不可行,但是却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四)研究建议
通过对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项目失败原因的分析,本文对于PPP项目运作的可行之策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政府与民营企业的角色划分。在推行PPP模式应用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时,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和相应的职能、责任,各司其职。作为私营企业,要积极发挥资金优势,及时反应市场变化;作为政府要为私营企业保驾护航,有效监管。在收益方面,企业可与政府协议合理的分红方式。在风险方面,政府则可以多承担一些,以减轻民间投资的压力。
2.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PPP项目投资的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数额大、投资周期长、成本回收慢等特点,在进行招标时,可以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避免少数民营企业控股现象,减少部分民营企业撤资带来的震动。
3.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PPP模式的顺利推进,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规,但对于PPP项目中企业的所有权、如何融资、如何盈利以及风险分担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够完善。只有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保证民营企业的利益,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愿意并积极参与到PPP项目建设中来,激发市场的活力。
三、结语
PPP模式在我国现在的经济形态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风险。杭州湾跨海大桥虽然存在失败的方面,但也为今后PPP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因此,要采取科学方法合理管理,将PPP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投资案例分析范文2
本文以“问题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述注册制下股票投资风格与公司股票价值估值方法的基?A上,着重分析了“问题上市公司”中影响其股价下跌的诸多因素。如经营业绩亏损、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伴有解禁、减持等。目的是使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中,合理判断公司股票价值,在执行买入决策时有效回避“问题上市公司”,事前控制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股票,提供了事前控制风险的方法与途径,对于股票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注册制下注重公司股票价值
证券发行可分为核准制与注册制。核准制是指发行人发行证券,不仅要在遵守信息披露义务,还要符合证券发行的实质性条件,证券主管机关有权依照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的规定,对发行人提出的申请以及有关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发行人得到批准以后,才可以发行证券。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人依法公开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监管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多数成熟的资本市场均采用注册制。形式审核(注册制)与实质审核(核准制)的区分在于审核机关是否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判断,是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划分标准。
注册制实施后,在降低公司上市门槛的同时,改变了我国股市上市公司的供需关系与股票市场的估值体系,此时监管的重点在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持续披露,其中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负责。随着新股的加快发行,投资者面临的股票选择也将增多,增加了股票的供给,使得市场估值逐步回归正常,投资更加趋于理性,因此,在注册制下,上市公司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价值投资或将成为股票投资的主流风格。
二、公司股票价值的估算方法简评
关于公司股票的估值方法,一般有相对估值法与绝对估值法两种,现做如下评述。
(一)市盈率估值法
市盈率估值法又称相对估值法。市盈率是评估股票价值时经常使用的财务指标,市盈率=指每股价格/每股收益,即每股价格=市盈率×每股收益。其中,具体估算方法如下,市盈率由通过计算出行业平均市盈率或人为确定得到,每股收益则由公司财务报表得到,从而按上述公式计算出公司股价。
市盈率的高低是直观判断股价是否稳健的重要指标。过高的市盈率表明市场投机气氛浓重,股价严重偏离了股票的内在价值。据市盈率公式可知,式中分母即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往往不易变化,常常是公布季报、半年报、年报时才会发生变动,此时过高的股价只有通过降低分子股票市场价格来实现,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以此来降低市盈率。综上,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股票的每股收益是决定公司股价最核心的因素。
(二)股利贴现模型
股利贴现模型又称绝对估值法。股利贴现模型也是对股票价值进行估值的常用方法。股利贴现法的核心思想是,任何资产的内在价值是由该种资产在未来时期中所带来的现金流决定的。如(1)式:
(1)式是股利贴现模型,常用来估算股票的内在价值。其中PV为每股股票的内在价值,Dt是第t年每股股票股利的期望值,k是股票的期望收益率。公式表明,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其逐年期望股利的现值之和。由(1)式可以发现,其中分子Dt是造成股票内在价值差异的主要因素,同时所有上市公司面临的K值都一样。因此,股票的估值可以简单地由Dt决定,Dt主要来源于公司的利润,公司的利润越大,潜在的Dt越大,公司的股票价值越大,根据价格与价值的波动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的价格理应越高。按照这种逻辑,Dt成为判定股票价值的重要参考,现实市场上,很多上市公司多年未进行分红,即使上市公司分红,上市公司含息价与除息价对投资者来说本质上无差异,这样看来,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理应由公司的盈利大小决定。
综上所述,无论是股利贴现模型,还是市盈率估值法,都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密切相关。公司的盈利大小都显著影响股票的内在价值。
三、 “问题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所指“问题上市公司”是指那些经营业绩亏损,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伴有解禁、减持等特征的上市公司。伴有上述特征的上市公司从过往的股价走势来看,往往跌幅巨大,应引起投资者的特别关注。
(一)经营业绩亏损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影响股票内在价值的主要因素,公司股票的价值由公司的盈利状况决定,经营业绩亏损,则使得(1)式中的Dt为负值,从而降低公司的价值,根据股价与价值的波动规律,进而引起公司的股价下跌。
叶德磊等(2014)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股价关系发现,公司经营业绩与股价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1】现实股票市场交易中,许多投资者仍然热衷于亏损股的交易,甚至豪赌“重组”、借壳,进而忽略了业绩亏损公司带来股价下行风险。我国自1998年开始,沪、深证券交易所开启了对财务状况和其他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的先河。若上市公司经营连续二年亏损,将冠以ST,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被冠以*ST。纵观我国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被实施ST、*ST前后的股价表现,公司股价跌幅巨大,若公司业绩在未来的经营中无明显改善或扭亏为盈,公司将面临更糟糕的境地,诸如暂停、中止、终止上市,甚至退市。一旦公司被实施特别处理,公司的股价跌幅惨不忍睹。数据显示,2017年跌幅最大的10只股票中,ST、 *ST股占6席,如2017年*ST众和18个一字跌停,*ST众和17一字个跌停,给参与交易的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由此可见亏损股的股价风险巨大。再如,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缺乏分红送转的能力,缺乏提振其股价的基因,股价往往难有好的表现。【2】
(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是指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等,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信息,隐瞒或推迟披露重要事实的信息披露行为。一般分为虚假陈述和延迟披露两种类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人包括发行人、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人理应合法、合规地进行信息披露,其中《证券法》、《刑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都对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会受到证监会的处罚。
黄政和吴国萍(2013)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公告,发现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公告向市场传递了显著的负面消息,信息披露违规处罚会给市场造成负面冲击,造成信息披露违规公司股价下跌,对违规公司的处罚不仅影响了该公司投资者的利益,还会波及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投?Y者,产生相应的负面冲击效应。【3】
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会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公司的再融资。上市公司若需再融资需得到证监会的核准,若公司信披违规,证监会则实行“一票否决”。公司在无法获得再融资的情形下,上市公司的盈利主要依靠自身资源发展积累,无法借助外部资源的支持,降低了未来的盈利预期,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尤其对于那些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严重的情形,如粉饰业绩、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等,公司可能面临退市。同时,我国主板与创业板的退市制度安排不尽相同,主板有过渡期,而创业板是直接退市,可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风险巨大。从我国濒临退市的股票价格运行来看,如新都退市、金亚科技等股价跌幅巨大,投资者损失惨重。
(三)伴有解禁、减持
我国上市公司在IPO与再融资过程中,发行股份的流通时间存在流通股和流通受限股。流通股上市即流通,流通受限股在限制流通时间内禁止在二级市场买卖,一旦过了限售期,大量的股份面临解禁,大股东等股份持有者就有减持股份的需求,从而影响该股价格的短期或长期走势。由于限售股成本极低,解禁即抛售现象已非常普遍,甚至“清仓式”减持已屡见不鲜,从而造成该股短期内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股价大幅大跌。
齐美东和宣飞(2012)通过研究限售股解禁股与股价走势发现,限售股解禁股对股价走势的影响程度受到股市所处行情阶段影响。在行情上涨阶段和一般行情阶段,对股价走势的影响能力有限;在行情下跌阶段,在大的解禁洪峰来临前做适当的逢高减仓操作。【4】从2017年面临解禁的股票与其价格走势来看,股价尤其受大额解禁的影响大,解禁股股价“闪崩”现象时有发生,如“第一创业”、“无锡银行”等数家上市公司股价在解禁时股价跌幅巨大,给持有这些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数据显示,2017年有70余只股票年内任意连续5个交易日最大跌幅超过30%,次新股被认为是今年以来闪崩股票的主要来源。
投资案例分析范文3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成为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依托,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良性健康发展。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落后的人力资本状况成为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突破的制约瓶颈。安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省份,要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把科技进步创新和人力资本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推力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突出人力资本的创新功能,走新型的崛起之路。在研究人力资本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具体效应之初,首先必须了解近年来安徽省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在对总量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定量研究才有依据。因此,本文试图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投资角度,定量分析安徽省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2 人力资本投资内容的扩展讨论
自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总结共同点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形成的体现在人本身的具有经济价值或心理收益的资本,是蕴含在人自身的各种知识、技能及健康素质的存量之和。即人力资本投资就是对人的素质的投资,将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2.1研究的误区
我们可以发现,对人智力和体力方面的投资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而人的健康状况,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本质量的体现,是一种健康资本储备。而在过去人们往往过多的只考虑教育的投资效应,忽视了卫生医疗对人力资本的维护或损耗的补偿。因此,将二者有机结合,把教育视为人力资本智力因素提高的主要途径,卫生医疗视为人力资本体力因素再生产的重要保证。
此外,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多样,以往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多以国家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为主,认为国家及社会中正规的、有一定数量的投资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却忽视了家庭及个人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热情,他们所关心的是经济支出为自身的生活目标服务,取得人生生涯发展的效益等。可以发现近年来社会个人用于自身素质提高的投入日益增大,成为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不可小觑的力量。
2.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假设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包括教育和健康等投资,其中教育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及职业培训教育,所以用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等支出项目中的分地区数据代表安徽省国家及社会层面的正规教育投资及职业教育投资。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卫生医疗费用代表国家或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本体质健康投资。
LIG=EIG+HIG 公式1
从个人层面上看,人力资本投资是个人为了提高个人社会适应力,增强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个人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此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中的教育及医疗保健支出成为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将居民个人消费分城镇和农村区别度量,因此综合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应数据进行。
LIP=EIP+HIP公式2
3 安徽省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安徽省作为中部的不发达省区,国家社会、民众个人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及健康方面的投资力度如何,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多大差距,本文试图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揭示其投资总量和结构特点。
3.1国家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
从静态的角度,2004年安徽省国家社会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为146.20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38.69亿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5.25亿元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2.26亿元,人均使用国家社会教育经费为226.28元。2005年全国共投入教育经费5706亿元,人均教育经费436.42元。安徽省人均使用国家社会教育经费与同期国家人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仅占58.6%。2006年安徽省利用国家卫生经费投入总量为34.76亿元,人均卫生经费52.73元,同期全国卫生总投入1296亿元,人均卫生经费98.59元,安徽省卫生经费人均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5个百分点。
从动态的角度,一方面从教育投资考察,安徽省1997年至2005年国家社会在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量表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997年安徽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量为64.55亿元,人均教育经费105.66元,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063.38亿元,人均教育费用为166.90元,至2005年安徽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以年均11.1%的增长速度发展到166.65亿元,人均教育经费以年均10.3%增长速度增长到255.75元,同期全国范围教育经费总额及人均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2%、11.1%。安徽省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年均增长幅度虽然也超过了10%,但其数值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值也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考察人力资本健康投资,安徽省1997年至2006年国家社会在卫生医疗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997年安徽省财政支出中卫生经费投入量为10.10亿元,人均卫生经费16.54元,同年全国财政支出中卫生经费投入量为382.89亿元,人均教育费用为30.97元,安徽省人均卫生经费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有待改进。至2006年安徽省财政支出中卫生经费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3.2%,人均卫生支出年均增长速度为以年均12.3%,同期全国范围政支出中卫生经费总额及人均支出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12.3%。安徽省在卫生投入的政府开支中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2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
从地区文化传统来说,安徽具有一贯重视教育的习惯,特别是皖南地区,人们世代以读书为荣,相应个人家庭对教育投资力度较大;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个人医疗保健,注重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家庭对其成员的医疗保健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安徽省地处中部,区位优势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其他发达省区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幅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有限的经济收入下,个人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就显得力不从心。
从城镇、农村两个不同主体考察对个人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状况,投资总量处于增长的态势,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对教育及健康素质投入的数值却存在明显的差距。1997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医疗保健费用分别为358.83元、92.99元,农村居民投入量仅占城镇居民投入量的35.8% 、46.8%,同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教育费用、医疗保健投入量分别为448.38元、179.68元,农村居民投入量占城镇居民投入量的比例为33.1%、34.8%。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安徽省个人家庭人力资本投入量都偏低,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1.9%、81.7%。至2006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医疗保健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3%、16.85%,农村居民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医疗保健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5%、14.3%,可以发现健康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说明同期安徽省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力度不断推进,对居民支出结构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医疗保健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4%、13.2%,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医疗保健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5%、11.9%。从增长速度看,安徽省居民个人家庭教育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健康投资的医疗保健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虽然近年来安徽省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人力资本投资总量都明显提高,但可以发现,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并且发展结构出现一定变化,人力资本健康投资逐渐引起更多的关注,而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增长速度的差别,这与安徽省实际省情相关,与安徽省经济发展政策及社会改革措施实施情况相关。
4 对策建议
安徽省人力资本投资无论在总量还是在人均水平上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种现状不利于安徽省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以高尚的事业激励人,以优厚的待遇抓住人,以规范的制度留住人,从而形成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循环。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考虑:
4.1从上至下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安徽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对人的尊重,鼓励人们的创新意识,这将提高人们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体质健康素质。居民从自身未来发展前景考虑,应加强身体锻炼,注重医疗保健,同时提高受教育年限及受教育质量,注意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4.2实行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同步发展战略
安徽经济发展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在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同时,重视对人力资本的适度积累并选择适合自身经济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本投资策略。把教育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的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再适度发展高等教育。这样,既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造就了工业化所需要的熟练工人,促进了对先进技术知识的吸收和引进设备的利用,又避免了盲目发展高等教育及科技创新带来的资源浪费,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投资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园区 能源 基础设施 投融资 创新
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351个,省级园区近千个,总面积在5 000平方公里以上,三分之一以上尚未开发。围绕开发区建设新城,这是近年来各地发展新城市区域的重要手段,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新增一千个左右各类新园区。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绿色、低碳的主要载体,而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对当前城市低碳、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湖州吴兴区总部经济园区(WD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案例分析,从主体创新、渠道创新、方式创新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案例背景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也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其东部新区是湖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块,涉及八里店、环渚、织里三个乡镇,区域总面积183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面积90平方公里,中心区近期实施28.3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心(中央商务中心)、二轴、三平台。东部新区通过银行、信托、私募基金、融资租赁等多种途径融资,尽最大努力满足资金需求①。同时,对新区部分基础设施,如西湖漾社区、经九路、吴兴幼儿园、西山漾CD块景观、纬一路污水总管等进行BT商谈,通过各种渠道来筹措资金。
WD园区作为湖州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重大地标性项目,其位于吴兴东部新区核心区,东接经六路,南靠吴兴大道,西邻经五路,北侧为规划通湖路。本工程基地总面积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31.19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71 254平方米,包括8幢高层及商业裙楼,其中6幢为办公综合楼和2幢为星级酒店。吴兴区总部经济园区由星级酒店、商业办公、文化娱乐、餐饮服务、酒店式公寓等组成多功能小型商务园区。东侧百米之遥是上海新长宁集团投资建设的吴兴区多媒体产业园区,共计600亩,一期建设255亩。西侧正在建设的是人防国税国土综合大楼。根据政府及业主要求,园区能源基础设施一期需满足总部经济园区与人防国税国土综合大楼的全部冷热水、蒸汽和部分电力供应需求,后续根据周边业态的发展逐步扩大供能范围。
二、案例的创新模式
该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一开始就从定位上进行创新并作整体考虑,建设统一的能源网;在融资主体上进行创新,能兼顾各相关方的定位与考虑;在投融资模式上,整体采用国际通行的BOT模式;在融资渠道的创新上,增加了业主方的融资渠道;在融资方式的创新上,采用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投融资各个环节的创新,使得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由准经营性变成经营性,最终达到了政府清洁能源、配套高端的要求;投资方得到了合理的经济回报,业主方享受了质优价廉的能源供应。并进一步提升了当地配套设施的品位,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1.定位创新分析。该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在一开始就进行了整体考虑,对供冷、供热、供热水、供蒸汽、供燃气及电力统筹设计。
园区里共有8栋大楼,其中6栋写字楼,2栋酒店,写字楼用能高峰在白天,而酒店用能高峰在夜晚。传统的供能方式每个系统都单独设立能源站,系统可单独控制,但设备投资大,运维成本高,设备数量多,故障率高,且设备使用率低,不能相互之间错峰使用,每个能源站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建筑面积,空间使用不合理。根据周边的能源供应情况,要满足本项目的蒸汽需求,单独引入铺设蒸汽管网成本过高。
最终聘请专业能源服务提供商根据园区用能需求、用能特性、当地能源价格等,统一考虑冷、热、电、热水等能源供应,最终对比发现,采用统一建设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约1.2亿元,比分项建设共计节约投资约20.2%。
2.主体创新分析。该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由专业能源投资运营公司、当地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工程的全资国有公司(以下简称“当地城建司”)、当地燃气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
当地城建司受区政府委托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工程的建设管理以及区域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是吴兴区东部新区建设的实施主体。其少量参股有助于政府对项目公司的监督,保障公众利益。
由于采用了国家鼓励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燃气作为一次能源,当地燃气公司是拥有吴兴区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有50%的国有股份。其适量参股有助于气源保障,能有效地保障公众利益,同时给予项目公司适量的气价优惠,将项目由准经营性变成经营性,减轻政府负担。同时,对于燃气公司而言,采用整体考虑的以天然气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比分项投资的传统能源系统,耗气量要增加6倍,即使气价优惠,也会增加公司利润,同时,有助于摊薄管理成本。当地燃气公司也有积极参与的动力。
而专业能源投资运营公司具有丰富的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经验。其控股项目公司,能将其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输出到项目公司的日常运营管理,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项目收益。
因此,通过三方共同参与能源基础设施的BOT,能够兼顾政府、公众、投资人及其他相关方的利益,有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持续发展。
3.渠道创新分析。总部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采用的是国外通行的BOT(运营期20年)模式,其中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利益相关方的融资渠道。因此,本项目的融资渠道包括,投资方的资本金、银行融资、总部经济园区内大楼业主。
本文仅对总部经济园区内大楼业主融资渠道进行分析,由于湖州吴兴区东部新区总部经济园区与部分筑巢引凤的总部经济园区有所不同,现有的8栋大楼均已由一家企业认购并投资建设,建成后这8家企业会将总部迁址入园区。
由于建设统一的能源基础设施,并且直接供应冷、热、热水、蒸汽等能源产品,节省了业主自身投资能源设备通过对电力、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转化来产生冷、热、热水及蒸汽等最终使用的能源产品。因此,业主愿意缴纳相当于其自身投资约20%的资金,即节约了80%建设期投资,又节约了设备用房,将其充分利用。因此,虽然从项目本身而言从业主方获取了一定的资金,但是从业主角度出发还是享受到了较大的利益。
4.方式创新分析。由于项目投资仅1.2亿元,因此,较为简单的融资方式基本能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在本项目的融资方式上,采用了银行融资、能源配套费收取等融资方式。
在最初融资方式设计时,还考虑对主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的手段,最终通过对比,虽然融资租赁名义利率只有8%,但是考虑按月或者双月支付,实际利率将达到15%,最终放弃采用融资租赁方案。而针对大楼业主的融资渠道是采用能源配套费的名义收取,此费用收取的创新点在于时点上进行创新。
传统方式是对生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建设完成变成熟地再对土地进行招拍挂,对土地摘牌的企业根据土地属性和指标进行建设时再支付燃气配套费、电力配套费等能源配套费。而总部经济园区项目是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就支付能源配套费,能源基础设施BOT的项目公司通过收取能源配套费也解决了部分投资资金。
三、案例的启示
1.园区能源基础设施要从传统的分项考虑,向整体考虑、能源综合利用、错峰填谷、互补互用出发,构建园区集供冷、供热、供气等于一体的智能能源网。
2.根据政府、市场各自诉求和定位,找到政府与市场共生的结合点。同时兼顾其他关联方,主体创新兼顾各方利益与诉求。
3.渠道创新要多元化,但是不能以追求渠道多样而多元,关键还要结构合理。
4.方式创新一方面要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进行方式创新,其次又要借鉴好的方法创新对制度完善进行推动。
5.要充分认识到投融资制度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制度保障逐渐向好,但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作者夏有为系CPA;杨大楷教授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博士生导师;朱磊和刘曦腾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蔡龙,翟照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金融纵横,2007(15).
[2] 陈明.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J].武汉:企业导报,2009(12).
[3] 范立新.促进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J].郑州:中州学刊,2010(6).
投资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投资动机;投资分配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38-04
1.引言
过去20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显著增长,加速了生产要素跨国界地自由流动,进而是传统的以要素不可流动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失去了解释效力。这些结果可看作是跨国公司海外生产活动的分配及动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探究同一经济一体化区域下,非成员国海外生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就可以清楚地阐释跨国公司在此番一体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简称FDI)的效果。
由于欧洲悠久的经济一体化历史以及美国在此市场一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早年有关FDI的经济一体化效应的研究大多仅限于美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但自1980年代中期起,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欧洲经济一体化也不断深化,这样,有关日本在欧洲的直接投资及美、日FDI的比较研究产生了。特别是与日、美跨国公司在欧的活动有关的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效果,为管理学者及实践人员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发。由此,本文探讨了日、美自1975年起对欧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变化的方式和原因。
2.文献综述:经济一体化及日、美对欧洲的FDI模式
经济一体化理论建立在巴拉萨的理论成果(Balassa,1961)基础上。其他学者如罗伯逊(Robson,1987,1993)、EI-Agraa(1977)等都对该理论进行过详细地阐述。经济一体化及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初由传统的贸易理论发展而来,它们假设市场完全竞争,并将生产的区位分布作为第一要素(伊姆布里娅尼,Imbriani and Reganati,1997)。相比之下,国际生产理论介绍了不完全竞争市场,而将跨国公司视为其中的一个组织上的层级机构,使跨国界的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进而主要关心生产效率的分配问题(Dunning,1993)。
Srinivasan和Mody(1998)根据美、日从1977到1992年对欧共体10国FDI流出量的数据,发现东道国变量(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凝聚要素(先前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基础设施)、经济开放程度及国家风险是解释日、美对欧共体国家FDI的重要变量。Neven和Siotis发现,日、美两国1984~1988年在四大欧共体国家(法、意、德、英)八个产业部门内的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是技术资源,它代表了日、美与东道国之间研发程度的差距。
依据1980~1990年间EC在日、美FDI存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类型的数据分为两种,即流量和存量。FDI流量指FDI在一段有限时间内的数量,通常以年为单位;FDI存量指初期开始的FDI累积数量)中所占份额的数据,Buigues和Jacquemin研究发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间互补关系方面,日、美两国有共同之处。然而,非关税壁垒是日本对EC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但对美国企业而言却不尽然。除此之外,根据日、美1984~1989年间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数据,Clegg和Scott Green(1999)发现一体化区域内技术密集水平对日本的投资决策具有高度的影响,而这一变量对美国FDI却有着消极的影响。他们还发现东道国公司税率积极影响着日本FDI,却消极地影响了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基于经验式的研究,影响日、美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已变得越来越多维化,它从一国变到另一国、从这个产业跨到另外一个产业(Casey,1998;Seyf,2001)。
3.假设前提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日、美MFDI的影响建立在以下假设前提的基础上:①与日本对欧洲的MFDI相比,欧洲经济一体化对美国在欧洲制造业FDI分布产生更大的影响。②日本对欧洲MFDI的决定因素更多地受它在全球MFDI的变化的影响――这是与其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相比而言的,因为后者对日本MFDI的影响并不显著。③决定美国对欧洲FDI的因素,与它受在全球FDI变化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因为后者对美国MFDI产生很大的影响。④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差别不大。
4.数据与研究方法
4.1 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五种产业部门与日、美1975~1996年对世界制造业FDI总存量的比例。使用FDI存量取代流量的主要原因是每年FDI存量的变动比流量更稳定些。由于本文鉴于一体化区域的扩大(1973年爱尔兰、英国加入一体化区域,其后1986年西班牙也成为EC成员国),预计到日、美FDI模式可能会发生重组,因而数据包含了1975~1984和1985~1996两段时期。这样做的基本原理不仅在于观测样本容量有限,而且在于1985年内部市场计划(IMP)的启动,以及1985年美、日、英、法、德五国集团(G-5)财政部长及五国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第一次会议(达成了有名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发生急速升值。
4.2 自变量
出口强度、全球化、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税率、基础设施、通胀率(INF)等是自变量,反映了本国与东道国相互作用的特征,其中的解释变量包括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它们分为自然资源、市场、效率及战略性资产寻求几类。由于无法把某些变量,特别是在L和I之间或者是市场和战略性资产寻求间进行清楚地区分,所以有些变量不止用于一种优势。
4.3 统计方法
本文采用布莱克(Bryk)和劳德布什(Raudenbush)创立发展的阶层式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对假设1进行检验。主要原理是得到回归参数的最佳估计量,模拟不同层次水平间的影响,并将方差和协方差部分从嵌套的数据中分离开来。由于HLM采用广义贝叶斯线性模型(Lindely、史密斯Smith,1972),通过用较高水平或集团的信息来估计较低水平或个体的回归参数,所以可以导出最佳的估计量(Vancouver et al., 1994)。HLM还提供了回归系数估计的迭代最大似然法。因为随即误差非独立且在估计方程中是非恒定的,方程中低水平模型的截距和斜率就变成了高水平模型的结果变量,所以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在此处不适用(布莱克和劳德布什,1992;霍夫曼Hofmann,1997)。
对2、3、4假设进行检验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我们采用下列假定进行两阶段(广义线性回归)估计:①所有跨国公司都受相同区位优势的推动。②它们受世界或区域经济环境影响的水平相当。③跨国公司首先决定的是FDI的范围、程度(Barrell和Pain,1996),而后才决定如何跨区域或跨国家分布(Mody和Srinivasan,1998)。
采用两阶段估计方法的主要原因是修正由混合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产生的异方差和自相关。当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时,因为变量是由方差―协方差矩阵变换而来的,所以系数和相关系数并不具备清晰的含义(Neter et.al.,1989)。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的基础上,对日、美的方程进行邹氏检验1(即(ESSR-ESSUR)/K)/(ESSUR/(N+M-2K))。ESSUR=ESS1+ESS2, ESS1和ESS2代表回归方程1、2的残差平方和。ESSR表示合并1、2的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和M分别表示回归模型1、2的样本容量,K指合并方程待估参数的个数),对所得的系数等式采用标准检验。
统计结果:
(表1)显示了HLM的统计结果。表中列有方差部分的最大估计值。日、美在第一个时期FDI下,位于第一水平(产业内)的方差分别为2.2和5.4,第二个水平(产业间)的方差分别是5.6和15.4。这些估计值显示,两国FDI的方差大多数是来自产业间的,而非出自产业内部。而且,在第一、二两个时期,美国的制造业FDI的方差部分都大于日本制造业FDI的方差。因此,检验的结果是,假设1成立,即与日本对欧洲的MFDI相比,欧洲经济一体化对美国在欧洲制造业FDI分布产生更大的影响。
(表2)和(表3)反映的是分析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方差膨胀因子(VIF)。其中一些相关系数在0.5以上,并且方差膨胀因子足够大2(“VIF的最大值超过10通常被认为多重共线性可能对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产生不当的影响”,Neter,et. al.,1990, p387),以致应考虑多重共线性问题。日本数据中的税率以及美国的GDP和税率数据或许是值得商榷的;但是由于这个变量在理论上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决定将其包括在内。
(表4)显示了对日、美在欧洲制造业FDI决定因素的回归结果。在日本制造业FDI的情况下,第一时期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和税率的估计系数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下都非常显著,并且第二时期除市场规模和税率以外的自变量的所有系数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下都显著。两个时期内劳动力成本、通胀率和税率的系数的变化方式说明,日本对欧洲制造业FDI的产业分布已经转向了在欧洲寻找更低劳动成本和更有利的商业环境。不仅如此,尽管出口强度在第二个时期成为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但GDP的变化仍然是最显著的。
GDP系数明显增大代表了日本FDI全面分布具有相似的模式,即从资源寻求转向了市场寻求。这似乎证明了,由于日本是欧洲的一位后来者,日本跨国公司与EU的关系更多是以贸易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投资为基础(UN,1990),而且它对欧洲的FDI自1970年代初就完全以开发欧洲市场为目标(邓宁,1994)。在第二个时期,一体化的影响、EXFDI与其他变量相比变得相对次要。换句话说,此次检验的结果能够预知到,EU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使日本FDI的类型变为在EU那些日本已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产业(如汽车、电气和电子设备)进行的防御性出口替资,以及进攻性出口替资,目的是提升并使经营更加合理化。
因此,检验结果是支持假设2,即日本对欧洲FDI的决定因素与其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它在全球MFDI的变化的影响。
在美国对欧洲制造业FDI的情况下,第一时期除税率和出口强度以外,所有变量系数在统计意义上都是显著的,这表明美国跨国公司投资欧洲的动机是基于其所有权优势的市场寻求型。但是,在第二个时期,反映市场规模的GDP的重要性明显降低,而税率、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在1%的显著水平上有所增加,这表明此段时期美国跨国公司的动机变为寻求高效率或战略性的资产。最引人注意的变化还是属一体化的影响了,出口强度在第一时期并不是重要的变量,但在第二个时期却变为了最具说服力的变量。在1960年代初期,美国大多数流入欧洲的FDI,以防御性出口替资为特征,在交易成本理论、寡头垄断理论的基础上供应当地市场(UN,1990)。这看似证明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使美国FDI类型改变为合理化投资和进攻性出口替资(邓宁,1988;UN,1990)。
应变量是制造业FDI在五类产业部门的份额,产业部门的最大年度观测样本容量为5。第一个(1975、1977年)样本观测值是由每个产业部门自相关修正时简化而来的(实际观测值是变化的)。
因此,检验结果是,假设3成立,即决定美国对欧洲MFDI的因素,与它受在全球MFDI变化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
(表5)是对日、美方程的相关系数等式进行标准检验的结果。从统计意义上说,日本第一时期(1975、1977~1984)和第二时期(1985~1996)之间的FDI决定因素,以及美、日在这两个时期的决定因素,这些所有的情形可以拒绝零假设,即两段时期间及两国之间的决定因素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相同的。但是,F值显著程度从第一时期的583降低到第二时期的274,这表明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差异已经变小。
因此,检验结果是,假设4成立,即鉴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差别不大。
5.启示及局限性
我们的调查为FDI理论和管理实践者提供了用武之地。首先,经济一体化通过激发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在彼此之间进行更多的跨边界的经济活动,明显地增强了欧洲的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就日本的情况而言,区位特征变量,如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税率在第一个时期在统计意义上都非常显著。但到第二时期,与O、L、I相关的所有变量都变得相当重要。而美国在这两个时期中有许多不同的趋势。市场规模、通货膨胀的重要性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发生了显著的降低,这明显地反映了市场寻求不再成为美国对欧洲制造业FDI的主要动机。它暗示了用全部O、L、I要素的配置解释FDI活动的折中范式,它仅关注三个要素中的一个或两个要素,发挥了比其他FDI理论更重要的作用。
其次,对管理实践者来说,本研究或许并没能提供直接的应用成果,但是,它的确为反映日、美对欧盟FDI决定因素变化的战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日、美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的影响(EXFDI)只有在第二时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明显表明,从第一时期(1975/77~1984)到第二时期(1985~1996),欧洲经济一体化影响了日、美对欧盟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但是,一体化变量EXFDI与其他变量相比,它在第二时期对美国FDI的影响比对日本的影响更大。这意味着,由于美国对欧洲的投资有着较久的历史,因而经济一体化在第一时期,对在欧洲范围内重构原有的FDI产生的影响比激发新FDI的影响更深。相比之下,由于日本在1970年代初才开始对欧洲进行直接投资,而且一直以开发欧洲市场为目标,所以,经济一体化对日本制造业FDI的影响在第一时期并不显著,只有在第二时期才产生较深的影响。
本研究的缺陷不在于数据不易获得,而是检验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影响非常困难。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主要影响在于具体的产业类别,影响来自于其他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如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稳定程度,以及成员国之中或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企业内贸易。而非来自于一体化本身。对所有可能的要素进行全面考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影响。
6.结论
第二时期(1985~1996年)日、美对欧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与第一时期相比较,其相似的模式不仅可以由欧洲经济一体化解释,而且还可以由19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来解释。首先,经济实体(国家和企业)越来越紧密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以增强其竞争力。全球化促使经济联系的纽带更加紧密并且相互依赖,它又被自由化、市场开放及新技术进一步地激化。其次,日本跨国公司不断增强的全球化特征是另外的原因。由于跨国公司是在其国界以外开发所有权优势的主要力量,所以跨国公司相似的国际参与度导致了FDI相似的决定因素。由于重构和重造的帮助以及1980年代日元增值,日本跨国公司赶上并达到了美国跨国公司全球化较高的水平。再次,发达国家当中宏观经济集中的趋势也可以导致相似的FDI决定因素的模式。相似的宏观经济条件如生活水平、工作条件和收入结构,通过创造全球消费者和产品,为日本和美国提供了崭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2] 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 王林生.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Promoting link―ages, United nations, Geneva and New York,2001.
[5] Ethier,Markusen,1996“multinational firms,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1;
[6]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Trends and Deter-minants,United Nations, Geneva and New York,1998.
投资案例分析范文6
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引入大量的案例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主”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进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更加重视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第三,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提供具有契合基础理论的典型案例后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以案例分析报告或者是以小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改变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的做法掌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分析教学法要取得显著成效,必须遵循一套科学程序进行规范操作。下面我们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阐述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①提前充分准备案例。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全面详细了解案例及其所要阐释的基本理论并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考虑,比如何时导入基本理论和怎样导入基本理论弓l入该案例可能会产生什么教学效果巩亥案例提出了哪些关键性问题?用什么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经管类专业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最终形成的结果与答案是什么?等等2周提前组织学生准备。教师首先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厂般以同宿舍6人为一个团队,由宿舍长负责召集和工作分解内部与协调。然后介绍案例的主要内容并发给案例材料,要求学生课前仔细阅读熟悉材料,并对本小组讨论、分析、提问等内容形成文字写出初步的案例分析报告。
②案例初步分析。经过认真阅读和理解,经管类专业学生把自己分析的问题、观点及其理由形成初步案例分析报告,带着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针对某一专题进行理论讲解并引入具体案例进行案例初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③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讲解和案例初步分析后,经管类专业学生结合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主题就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或者课堂全体讨论威者推举主发言人其他同学做补充;或者采用更灵活的形式如安排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通过“小品式”演示、讨论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案例讨论前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民主发言的氛围不宜过多干预讨论过程,只在必要时作启发性的诱导和提示。也就是说,案例教学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掌生在限定的主题范围内从真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讨论与探索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焙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讨论与点评。当讨论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毓理思维过程,比较各小组的表现并进行适当点评。指出讨论是否热烈、踊跃,问题是否分析透彻、深入等等为学生课后进一步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指明改进方向。
④经验总结与推广。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案例教学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案例。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循序渐进、不断完善使案例分析法逐渐成为经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要真正发挥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案例要密切联系现实经济问题。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相结合。学生学习起来才不会感觉枯燥,而是和现实密切联系的,由此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时河以结合地下经济、灰色经济等来介绍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局限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时,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经济形势下应相机采取何种宏观经济政策。在讨论投资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时,可以引入国内外的边际消费倾向并进行对比分析。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是因为收入增加比较小,而发达国家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小是因为增加的收入比较多,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根据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并不能够说明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大小。通过引入诸如此类的案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用所学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课堂中所引入的案例一定要具有时代性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厂些过时的陈旧案例容易使学生产生老调重弹的感觉,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教师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裸余时间教师要多关注新闻报道、热点话题、经济学专著等素材能够根据这些素材选取出契合相应理论的典型案例。这要求教师对现实生活有着较深刻的理解积累大量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如“中国多次降息对居民储蓄及投资的影响”、“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等等案例不仅要与课堂的授课内容契合更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其次,教师提前应反复审阅案例,对案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案例本身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自己先将问题吃透才能够达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目的。另外教师在课下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做好案例教学的反馈总结工作。第三注重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与促进。案例分析法作为宏观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理论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在对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达到大纲要求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和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或许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大于纯粹的理论教学但宏观经济学教学不能像M日A教学那样以案例教学为主教师不能只重视案例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应当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与促进。
四、案例分析法的实施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