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1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

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就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审美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既肩负着各种专业知识传授的责任,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更神圣的职责是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因此,教师应树立“教育是一门艺术”的理念,努力把一般教育创造性地提升到美的高度,以美的教育来塑造人,这样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 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便是渗透美育的必要条件. 因此,审美素养便成了教师必备的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教师的审美素养有哪些呢?

1. 内在审美素养

内在审美素养是指内化于教师自身的心理——文化结构中不可见的、有着一定发展水平和稳定程度的审美素质. 其主要包括教师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理论知识、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健康的人格魅力三个层次.

2. 审美技能素养

审美技能素养是指流露于教师外部生活层面、具有一定技能的审美表现素质. 其主要包括教师形象美的设计技能和教学美的展现.

教师形象美的设计包括仪表美、教态美和生活审美化三个方面.

仪表美方面. 一方面,教师应当重视穿着服饰,本着整洁、稳重、美观、大方的原则进行修饰,不要穿着邋遢或怪异的服装走进课堂. 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 事实证明,健康、幽默、活泼的教师总是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畅通无阻,而那些忧郁的教师则难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教态美方面. 教师的教态美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成熟教师的教态总是端庄、自然、大方、严肃的. 教态美一般通过教师的行为举止和神情两方面表现出来. 审美素养水平高的教师只要一走进教室,其举手投足之间都会使学生产生好感,给学生一种审美的愉悦. 神情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乐观向上、生机勃勃的教师总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死气沉沉、冷漠无情,动辄训斥、辱骂,甚至体罚学生的教师,不仅会破坏自己在学生心中的美好形象,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美的展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讲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 其主要包括课程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以及艺术表现与批评技能.

课程审美化技能是教师以符合美的形式、比例来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能力.

语言审美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将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并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特殊能力.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即做到教学语言科学、准确、简练、易懂,能给学生以明;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艺术,即融情入理,富有生动的形象性和情绪的感染力,语速快慢有序、轻重得法,有韵律的、运动的美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进入自由的审美境界,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1. 什么是美

辩证法认为:美和真、善是统一的,和假、丑、恶是相对的. 初中数学是科学美的范畴,初中数学中有着丰富的感性内容和审美意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例如,直线刚正,曲线柔媚,三角形富于变化之美,四边形富于对称之美,方形稳重,圆形流转;数学布局的合理性,结构的严谨性,关系的和谐性和形式的简洁性. 其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解题思路的逻辑美、问题中的思想美,以及学生的团结、互助,吃苦、能干,坚强、勇敢,学习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等都是美.

2. 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引言中,要求学生观察城市一角的照片,明白照片中的同一建筑物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生活空间的图形是丰富多彩的,并用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蕴涵的意境美来升华学生对这章课题的理解,使学生对这章内容的学习充满美好憧憬,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诱导学生创造美

1. 教师应认真设计板书,诱使学生作业时书写认真、规范,卷面整洁、有序

教师的板书认真、规范,能使学生仿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教师设计的板书合理、协调、大方、自然、有创意,能给学生以欣赏、借鉴、美的享受,并诱使学生有创造美的欲望,作业时不用要求就自觉地认真、规范书写,保持卷面的整洁、有序. 这种作业及习惯不是在创造美,又是什么呢?

2.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注意科学而富有幽默、风趣、活泼的艺术特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像磁铁般地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

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毫无顾忌地、大胆地、声音响亮地、有条不紊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及看法,并争先恐后地相互争辩对方的观点,这种课堂气氛难道不是在创造美吗?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2

【关键词】初中美术 审美教育 感悟 挖掘 形象思维

一、强化色彩感悟,培养形式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二、挖掘情感因素,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有人说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三、结合年龄特点,培养审美理想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四、借助形象思维,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3

【关键词】美术教学;课堂过程;德育渗透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德育与美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教育实践中,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一致性。因而,美术教学作为美育实施的主要形式,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资源。美术教师应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一、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研究美术史的过程中,欣赏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欣赏活动首先是一种情感与认识互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学生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这是道德教育中的审美形成的内容。因此,学习艺术欣赏的过程,是人类艺术能力的积累,更是人的一种艺术素养和审美素质。这种美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使用正确审美意识来艺术欣赏的过程。比如在让学生欣赏敦煌壁画时,让他们先了解历史,了解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敦煌莫高窟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画廊,以及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欣赏无数的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艺术品时,让学生体会古代无数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初中美术欣赏课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国家著名画家的爱国故事和古今中外历史名画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如在介绍画家故事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不为功名利禄而改变心志的精神。

二、在美术造型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优秀的作品需要作者用心灵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最可贵的地方是画家纯美和高尚的思想精髓,而在学校的美术教学里,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创造作品,让学生一边创作,一边感悟自己的心灵,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使自己的绘画水平不断升高,直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们的绘画水平就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些基本的培训过程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付出才能得到收获,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当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后,开始着手临摹一些优秀的作品,起初只要求追求外形相似,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后,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临摹的过程去得到一种思想上的升华。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由于前面的几个过程的积累,学生们渐渐明白了优秀作品的思想精髓,而不是外在美丽的线条,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这对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内在品质的提升不失为一个绝好途径。

三、在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手工课教学中,由于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优越,动手能力差,对废旧物资再利用更是困难,学习兴趣不强。在此,加入德育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艰苦朴素、勇于克服困难、耐心细致的思想出发,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于手工制作学习的兴趣。工艺、设计、制作是美术课的实践课程之中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事情。往往几块碎布、一些彩纸、旧的挂历、塑料瓶等等,在通过精心的设计、灵巧的制作,就能变成一件件较为精美的艺术品。通过具体的实践训练,就能使学生明白如何变废为宝、变废为美;同时还能有效利用废物;也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一举数得。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尽可能地发挥他们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巧妙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

四、在美术课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4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学方法 学生 教师 优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44

众所周知,美术这门艺术和学科,早在人类刚刚起源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并且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美术也由原来的简单、单调,转变为如今的丰富、多彩,形成了现在美术界上的多种美术派系共存的现状。美术的繁荣昌盛,从而形成了庞大的艺术类别和学科类别。

虽然对于美术这门艺术类学科来说,大部分在初中学习阶段以前就已经早早的接触过了,但是严格的来讲,初中的美术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学科的基础和入门。因此美术这门庞大的艺术学科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才是真正踏出了寻找美,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最关键的一步。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真正领悟美术这门艺术,尤其是初中美术的学习,那么不仅对于学生今后在美术上的学习产生不了任何的帮助,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寻找美,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勇气和动力。不利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初中美术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所以初中美术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责任和使命是很艰巨的。那么如何能够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好,领悟到初中美术这门课程的内涵,就是我们作为教师所要解决的,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是只采用和注重关于美术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和讲解,把学生的大部分关于美术的学习过程仅仅限制在教材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再加上,因为美术这门艺术和学科有些缥缈和不好琢磨,所以我们教师往往会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忽视和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思维界限。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会越来越觉得初中美术不好理解,无法掌握,从而失去对于美术学习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教师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思维活跃性,而且还会泯灭学生对于初中美术学习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学生以后在美术上面的发展,甚至是学生今后在各科学习上的发展。

这种学习现状不仅局限于初中美术这样一类学科,还困扰着包括音乐类、舞蹈类等艺术类学科中。但是,新课改的提出,有效的改变这样一种现状,而且作为一名初中美术任课教师,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配合着新课改的中心思想,总结出了以下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些方法有不足之处,还望海纳。

一、教学思想的改变

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部分的任课教师,只重视依照初中美术课程的教材,照本宣科的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和美术技能的传授,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的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会导致学生,如同傀儡一样,依葫芦画瓢照着我们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和传授的技能来进行自己的美术创作。这样会严重影响,甚至泯灭学生对于美术的创造精神,也会让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被动的、消极的配合我们教师来进行美术的学习。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于初中美术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我们教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而新课改的提出,我们教师所引领的教学、学习目标应该由原来的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变为促进学生顺利、高效的进行初中美术学习,即教学、学习目标由原来的关注初中美术专业转向关注学生本身学习的情况。这一教学、学习目标的改变,使得我们教师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不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对于初中美术的学习兴趣,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教师顺利、高效的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部分的任课教师,只重视依照美术课程的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和美术技能的传授,完全忽视掉了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这次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伴随着新课改的提出,重新回到了我们初中美术任课教师的视线中,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蕴含的内容告诉了我们,我们教师应当充分满足和适应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我们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再是少部分学生。我们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以后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结合现在使用的初中美术课程的教材和新的美术课程要求合理改变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加适当的,更加符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式来正确引领学生顺利、高效地进行初中美术的学习。

三、课堂教学的改变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5

一、利用教材内涵,培养爱国精神

我们现在所用的中学美术教材中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都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欣赏课教学中尤为突出,有很多都是显性德育主题的作品欣赏,比如:对中国长城的欣赏,与其说它珍贵的价值是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不如说主要是在精神内涵、精神文化层面上。因而我们用 “万里长城永不倒”来象征、比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恒存发展。在对这类型的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那真是名正言顺的事。另外,我经常带领学生感受家乡南通的快速发展和独特的民间艺术(南通蓝印花布、如皋水绘园建筑等),对这些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制作有相应的了解,甚至可以动手制作,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为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到骄傲,从而激发她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民的情感。

二、利用班级小组形式,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

现今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思想是有待提高的。在我的美术课上,这个临时组成的集体是一个整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的表现都会影响本节课对小组及个人的评价,从他们开始的分工,到集体的制作,从小组学习的纪律,到小组作业的展示,甚至是课堂上的一些细节,我都会做出及时的评价,甚至是以表格的形式为各个小组打分。鉴于此,很多时候有些比较调皮的学生都能较好地融入小组学习之中去,也并不用我出面干涉他们,因为小组成员会自发的提醒和阻止这部分同学的不良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通过合作探究获得了美术方面的技能技巧,提高了美术素养,还在学习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渗透了集体主义教育。

三、以细节为重,宣扬劳动光荣思想

我常在感叹,现在学生都过于“聪明”,有时候老师叫他们将包干区或者美术室的卫生打扫一下,有的同学总是想方设法偷奸耍滑,并且有的同学自己不做不说,反而对积极做事的同学冷嘲热讽,这种风气肯定是不值得提倡的,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不利。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作出公正的评价和引导:首先是肯定积极参加劳动的同学,然后可以把情况记录在学生成绩册中,以便期末评价时作为美术课表现一栏的加分因素。另外,我在美术课教学中,利用教材中具有显性的赞美劳动及劳动人民的内容,除了从美术角度进行欣赏外,还直接宣扬劳动光荣的思想。不仅如此,在美术课的细节方面。比如在每节课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将桌面收拾干净,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及时清理,这些细节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了影响,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设计节日教学作业,指引学生学会感恩

有的人说:现在的学生很自私,不懂得感恩。这的确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不能怪孩子,形成这种结果与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学校教育都有关系。我在美术课中,抓住现在节假日较多,将节日的主题与美术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创造学生感恩的表达途径。比如父亲节,我让同学们欣赏罗中立的《父亲》,起初学生只是被画面的逼真所吸引,随着我对这幅作品的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及过程的讲解,同学们对《父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理解了父辈的勤劳与艰辛、执著与奋进,然后我让同学们写一句自己想对父亲说的一句话,并且以这句话为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送给自己的父亲。这样,学生有真情实感,创作一般都很顺利,作品要拿回家给爸爸看并写出评语,融洽了父子(女)关系,体现了亲情的无价。

五、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

在教材中爱护公物主题的美术教育课程不多,但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中插入爱护公物的教育内容,比如在剪贴画、版画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不要损坏桌椅等。有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约束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使他们明白自己行为的不足,从而改正错误。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6

山东省教研室的米海峰老师用“一个苹果”的生动实例道出了初中美术欣赏课所要达到的两个层次:欣赏与鉴赏。欣赏的过程就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浅层次的欣赏,从作品的表现语言:构图、形象塑造、色彩、表现技法,也可以说是用所掌握的美术造型方面的知识来认识作品。深层次的鉴赏,通过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品所属的风格流派,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就是上升到对美术作品传达的思想层面的信息和内涵的理解。初中阶段为什么重在欣赏?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面的高低,社会阅历、理解能力等的限制,不对学生予以较高层面的要求,但美术教师要千方百计,致力于逐渐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等模式来进行审美判断的教学。“欣赏评述”与其他类学习领域相比,实施起来可以说是出力不讨巧,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都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自然兴趣高,教师在教学中教法把握也相对灵活,欣赏评述较之抽象、深奥、枯燥,但又是全面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较高的欣赏品位和欣赏能力,欣赏教学中也讲究“取”与“舍”。

一、取精华,去糟粕

美术课程专家孔新苗老师说:“这次课标修改最大的一块就是用经典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心理结构,这个理念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倡议的。经典作品最有代表性,用最好的、最完整的作品,一方面可以把艺术知识解读清楚,另一方面可以把品位提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应该看到,教材的编写、内容的确立、范例的选择,都凝聚了专家们的智慧和心血,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教师在教材实施过程中要“取精华,去糟粕”,哪里的糟粕?人脑中的糟粕。教了好多年美术了,每当讲到六年级下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每当引导学生欣赏《创造亚当》和《维纳斯的诞生》,总是有些学生,一般是男生出现不自然的表情和行动。一次,我在上课打铃前正在教室前面整理多媒体,让学生先自己预习一下。两个男生在课堂上争夺课本,引起了小小的骚乱,我过去处理,其中一个面红耳赤,我质问他们在干什么,一个男生慌忙把课本往抽屉里塞,原来亚当被画上了短裤。当时我也是很生气,毕竟在书上乱画,把书破坏了(学校的课本,各班级循环使用的)但我控制了自己的怒气,因为我不是第一次教初一学生。 学生为什么这么做?男生的调皮,女同学做不出来,还有更为关键的:学生对人体艺术的不了解。高年级学生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因为已经洗过脑了。铃声响了,为了避免影响课堂任务顺利完成,我让他们暂且坐下,告知课后处理。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对《创造亚当》和《维纳斯的诞生》做了重点欣赏,向学生讲述了人体美美在线条、比例、质感,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体造型练习和创作对以人物为主的美术作品创作的意义,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并以《维纳斯的诞生》为例,深入指导欣赏了作品表现的内容、时代背景和作者情感的体现。(这个维纳斯的形象并没有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给人的印象是萎靡和娇弱,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迷茫。这就是画家自己对现实的矛盾反映。画上的维纳斯形象,有着画家自己的影子。)经历过这堂课,学生在以后遇上人体作品时再也没有感觉那么神秘和别扭了,而是落落大方,能按照老师的引导对作品突出表现的造型要素和思想层面的东西有了更多的探讨。除此之外,美术欣赏的范畴要突围出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去接触更多的美术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辨别是非善恶,去伪存真,树经典、倡主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二、取简去繁,目标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