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除与除以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除与除以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除与除以的区别

数学除与除以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比较法;数学;运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一、运用比较法,训练形象思维,丰富感知

小学生由于生活接触面窄,社会实践经验少,感性知识比较贫乏,空间想象力差,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对感性知识获得较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时,因为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为了使学生对“1毫米、1分米”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拿着尺子,对着“1毫米”和“1厘米”的刻度进行比较,再拿“1分米”和“1厘米”比较,然后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1厘米”和“1分米”的长度,最后让学生填空:课桌宽大约是60( ),一块橡皮的长大约是30( ),数学教本的长度大约是2(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就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样,用比较的方法教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也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内涵,掌握概念

为了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就要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充分理解其内涵,而对事物进行比较是揭示概念本质属性和理解内涵的重要学习方法。如教学“整除”这个概念时,让学生对一些除法算式进行比较,如16÷8=2,9÷6=1.5,9÷1.5=6,10÷3=3……1,知道单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个条件,还不能判断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还必须有“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这个条件才行。通过比较,学生正确地理解了整除的含义。再如教学“求比值”和“化简比”,要从意义、方法和结果三方面进行比较,“求比值”也就是求商,而“化简比”是把一个比较复杂的比化成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可以通用,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结果是不同的,“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的结果则是一个“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比较以后,学生才能充分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内涵。

三、运用比较法,新旧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一个新知识点时,如果能与以往学过的旧知识相联系,进行比较,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但容易学会新知,还巩固了旧知,并且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将“比”“除法”和“分数”进行比较,可列表如下:

通过这样比较,使学生明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和区别,把比、除法、分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为后面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四、运用比较法,区别应用题的结构,正确选择解法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经常应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别应用题的结构,以便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如低年级的加减法应用题、乘除法应用题、高年级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如教学应用题:(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应用题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他们懂得第(1)题,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要用除法来计算。第(2)题,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计算。第(3)题,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答,或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用除法计算。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思路的异同,从而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五、对比练习,异同结合

学习新课之后,不仅要集中练习所学的内容,还要练以前学过的内容,特别要练习与新学内容相似而容易混淆的题目,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新的知识,又能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和“异”,区别应用。如练习“归一应用题”,应带练“归总应用题”;学完“连除应用题”后的练习,也应有“连乘应用题”的题目。通过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对比练习也便于学生辨别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运用比较法,观察特征,发现规律

许多数学规律、性质、公式,都是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来的。如商不变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比如,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画图可以知道==。接着让学生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看它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比较(1):从左往右看,学生很容易发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3就得到;比较(2):从右往左看,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3就得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2就得到,从而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数学除与除以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类比法;对比法;数学教学;分式

数学问题浩如烟海,面对一个个数学问题如何着手求解?有些学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考试遇到新题型或只是稍稍变换一下,就不知所措,原因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掌握数学思考方法。掌握一种新的思考方法要比学会解几道具体习题更为重要,这些解题方法和技巧是进一步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方法的学习,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数学类比和对比法在初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性质类似,推出与这两个对象的其他性质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因此,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利用已有的旧知识,来认识新知识。

对比是通过比较,找出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特点,通过对比可以找出差异,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类比和对比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都是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利用已有的旧知识,揭示新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分式这章时,关键是要用与分数类比的方法导出分式概念,分式基本性质与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这样新知识易为学生接受与掌握,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概念:两数相除,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3÷4=,(-7)÷2=-,5÷(-9)=

,一个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分子、分母都是数,但分母不能是零,为什么分母不能为零呢?因为零不能做除数,分数有正分数、负分数,如果分子等于零,只要分母不是零(不论是正数还是负数),这个分数的值就是零。把分数的概念引伸到代数式来,如

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1)分式由分子、分母与分数线构成;(2)分母中含有字母,这就是分式,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式的概念,接着,指出分数与分式的区别所在:分数与分式形式相同,但分式中的分子、分母均为整式,且分母是含有字母的整式。

其次,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想分式的基本性质,我们来看如何做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法:;,这里先将异分母化为同分母,,这是根据什么呢?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分式是一般化了的分数,因此,分式应该有,这里,A、B、M是整式,根据分式的概念应该要求B0,由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想到M0。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第三,分式的四则运算顺序也可以类比分数进行,先做括号内的运算,然后再进行乘除运算,最后进行加减运算,这个顺序和步骤正是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步骤。概括地说是:“先乘除,后加减、括号内先进行”。

在几何教学中,在讲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得到,全等形与相似形的关系: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值K=l时的特例,全等与相似条件的比较:

(1)两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两角相等,夹边相等----两三角形全等;

(2)两边成比例、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两边相等,夹角相等----两三角形全等;

(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数学除与除以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叠加 3的倍数 特征 判断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判别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或能否被3整除),一般按现行教材上所说(包括人教版等其它各版本在内)即:如果一个数(笔者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数”均指非零自然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表面上看这是将问题化简,再以简单的判断去推断原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结论。实际上,严格地说这是个循环定义。试想:学生在此之前,并未学过“判断3的倍数”的概念,凭借什么去判断“和是3的倍怠保进而去实行新的推断呢?好在学生已学过数的整除的意义,学生最后还是归结为将“各位上数的和”除以3再去判断。可见,这与将原数直接除以3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一个复杂,一个简单,以简驭繁而已。

但我们注意到,现行教材中相关课题,涉及提到的都是“特征”二字。“特征”可作为事物独特地方所具有的征象、标志,一般乃事物的外部表现。教材在这之前讲到的2、5倍数数的特征,因其直观表现,比较准确。因为能被2、5整除的数,可以从该数外表上“看”出来。例如:个位上是0、2、4、6、8的整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整数,都是5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在哪呢?所以这里所学的大部分情况的“特征”,实质是它的“特点”而已。笔者也注意到有的专家行文中提到“特点”,这或许就是当前有人提倡改变说法的原因所在吧。

表述的细微变化,恰恰让我们感触思考:本课例是否另外有一种教学的途径呢?有没有可以改进的方法呢?或者更直接提出现在的问题:我们能否找到3的倍数,它所具有的内部更直接的“具像”特征,哪怕是一种弱式的表现?甚至更为大胆的设想,今后的教材可否作相应的改进呢。

二、“叠加”的教学探求

我们说答案是肯定的。如何引导学生来探讨,我们作了一番思考,那就是进行“叠加”计算,再根据“叠加”出的结果进行直接的判断。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可这样设计进行:

第一层次,探求关联。出示4张卡片,分别写上数字如:2、7、5、1,排出一个四位数后,例如是2751,再让学生除以3,得2751÷3=917,能被3整除,是3的倍数;接着任意调换位置,再让学生除以3,仍能被3整除,是3的倍数……为了更全面地说明问题,将其中的一个数加上1或减去1,如将上述的2751,其中的2改为3,排列得3751,将此数除以3,发现不能被3整除,不是3的倍数;再任意调换几个数的位置得到的数除以3,发现总不能被3整除,亦即总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与它各位上的数的大小有关但与其位置无关!

这样安排连续递进的数学活动,与原有教材探求方向保持一致。

第二层次,定向分类。师可出示先计算再作分类的题目,如先将下列各数分别除以3,然后分成两组:

15、56、97、112、235、864、1056、2381、2258、5475,

第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有( )。

第二组:不能被3整除的数有( )。

“整除”的概念学生早已学过,而判断有待学习,所以必须先让学生具体计算进行。有意设置此项活动,让学生经历探求过程。

第三层次,指导“叠加”。对于刚才分类的两种数,让学生分别把各位上的数相加求和;若和仍是多位数,再去相加,一直加到和是一位数(数学术语叫“数字根”)为止。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叠加”。如724352,第一次将各位上的数相加得7+2+4+3+5+2=23;23是个两位数,再进行类似加法得2+3=5;5是一位数,结束。

第四层次,引导发现。“叠加”过程结束后,师及时让学生说说将某个数进行“叠加”所得的结果。引导同位同学进行对比去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叠加”的结果是3、6或9;而不能被3整除的数,“叠加”的结果是1、2、4、5、7或8。这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和一般现行教科书一样,采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初步总结规律,即:一个整数,如果“叠加”的最后结果是3、6或9,则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如果“叠加”的最后结果不是3、6或9,则这个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第五层次,验证结论(多项活动方式进行,略)。

三、“叠加”判断的教学价值

以上所述,“叠加”判断不失为是一种创新的方法,关键是符合“特征”且易于口算进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也能很好掌握。此外,多年实践的教材客观上也提供了这种教法的可能性,“叠加”实际上就是教材上所谓3的倍数的特征(即: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的反复运用,这如算法语言程序控制上的过程自我调用,亦即“递归”。只不过在最后不需要“算”能否“被3整除”,而是“看”是否是“3、6或9”罢了。

探求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习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态度。同时,对于解决问题而言,也更具有策略性。

我们通过探索提出的“叠加法”,或将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既可作为通行的方法,替换原有的课例,列入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一种补充方式作为扩展内容。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数学除与除以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精选习题;计算能力;小学数学

以考试卷为例,计算部分是实打实的计算题,分值为40%,加上概念部分额外的一点计算内容,加上应用题的列式计算,一张数学试卷的计算能力考核占了总分值的60%~70%。很明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既然计算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也是刻不容缓的。如何才能既有效又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在众多方法中,我最推崇的还是以精选习题为主、口算为辅的途径。

学数学,不做练习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但是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地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这样才会使枯燥的计算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

一、基础性训练

基础练习,顾名思义,就是在不要求难度的情况下,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对于小学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基础练习的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是一两位数的加法,而三年级重点就在三位数乘以或者除以一位数。小学数学学习主要就是以基础为主,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根基,因此这类试题在我的精选习题中占有最大的比例。

比如,376÷8和529×3都是最简单的一位数与三位数的乘除法。这类题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反复的操练,才能逐渐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和计算能力。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也是一项主要的基础题型。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加与减是同级运算,比如372-125+270需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先算372-125,算出答案之后再与270相加;乘与除是同级运算,比如48×4÷6,先计算48×4,再将算出的答案除以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500-64÷8虽然减法在前除法在后,但是由于除法的运算级别高于减法,因此要先计算64÷8,再用500减去他们的商;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算式465×(273-268)中,应先计算273-268,再做乘法,小括号的运算级别高于乘与除。

练习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还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与优化,有效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技巧

新课程下的数学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与旧教材的计算教学最大的区别,但不能盲目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忽视对算法的优化,使学生难以把握好的算法而导致计算能力弱化,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同算法的特点,从而确定一些简便、快捷的方法。在算法多样化中倡导和推荐一种最优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及计算技巧。

比如,574+128-274的计算方式有两种:

1.普通计算

574+128-274

=702-274

=428

2.巧算

574+128-274

=574-274+128

=300+128

=428

这道题由于交换位置后,574-274刚好是整百数,然后再加上128,这样做很简便,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准确率。

还有像54+78,学生想到了很多算法:

1.把78分成46和32,54+46=100,100+32=132。

2.把78分成50和28,54+50=104,104+28=132。

3.把54分成50和4,78分成50和28,50+50=100,100+28+4=

132。

4.把78看成100,54+100=154,154-22=132。

面对这么多的算法,如果老师不及时与学生一起选择最优的算法,那么,有的学生会模糊,不知该用哪种方法好,有的学生会用他们自己想到的较复杂的方法。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之后,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也能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教师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多层次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上有一个递进,既不会因为练习太简单而失去成就感,也不会因为太难而失去信心,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数学除与除以的区别范文5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垂视学习过程,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西师版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一、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8)班现有人数为80人,其中男同学55人,女同学25人。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

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

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10来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

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对此我将在培优补差计划中作具体的安排。

5、其他因素:

大部分学生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二、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

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简析:(教材知识结构体系、重点、难点、德育渗透点等)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

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

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

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转差)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一、本学期教学目标和任务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

【第二单元】:线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

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直线、射线概念的理解。

【第三单元】: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第五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

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负数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第八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

3、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重点:

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或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制成统计图表。

【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全对所学的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等进一步得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及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弥补知识缺漏,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处理

1、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问题,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体会探索的基本方法。

3、设计大量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以利于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四(5)班数学,由于是刚新接任班级,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暂时了解不太全面,但从学生三年的考试成绩来看,本班学生数学成绩特别差,学困生较多,一直处于本级的最后一名并且成绩与其他班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短短的几天的教学可看出,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知识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个别学生不肯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欠,因而感到本学期的教学压力较大。本学期的数学课我将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喜欢数学,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教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教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3、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

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4、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

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

2、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针对我们班部分学生不爱做作业的情况,在作业检查过程中,主要采取"分工责任制",将每个大组分成三个小组,由小组长每天早中两次检查组员作业,没有完成的由小组长负责监督补充完整,小组长的作业由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监督,对作业完成质量高的学生给予一些奖励,而对于拖欠作业或作业质量低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若达到三次以上没达到要求的,将请家长到校进行沟通,并且一周内不能参加学习星的评比。让每个班干部分工明确,加强监督力度,做到赏罚分明,杜绝学生养成拖欠作业的习惯。

3、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控制训练量,把握训练密度,以达到的训练效果。

重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讲求精讲多练,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针对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要完成一页口算题卡的练习,针对笔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每天将完成3题笔算练习,并且要家长批改,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补差工作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保护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质疑。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对后进生做到:诚心、爱心、耐心。不仅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后进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老师的辅导要及时,课堂上设计部分适合后进生的问题,多给后进生机会,适时的给与辅导,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后进生的作业要做到面批面改,及时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6、多进行家校联系,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齐抓共管,促进进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4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教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

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经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这批孩子基础扎实,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个别学生不肯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拉。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更上一层楼。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大数认识的教学突出数学味,联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教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6、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7、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习”,不允许一个人掉队。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一、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包括如下内容:四则混合运算;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加减法;角;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相交与平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可能性;总复习八个单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学生在这段数学旅途中,教材里既要有大数的感受,又要有数学规律的探索,还要有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细心解题的习惯。

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教学内容。本单元只介绍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且其内容仅限于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和只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知识联系。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运算。本册这里主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步乃至小数四测混合运算的基础,具体涉及乘加、乘减、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3)教学目标

①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②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计算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③在计算中培养能力和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2.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1) 教学内容。多位数的读写(包括拓展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认识十进制,结合计数单位建立数概念),多位数大小比较及多位数的改写。

(2)知识联系。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学习本单元内容最直接的认知基础。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小比较方法等都将直接推动本单元的学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大提高学生用数表现生活中的事物的能力,促进数感的培养。

(3) 教学目标

①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②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计算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③在计算中培养能力和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3、第三单元:整数加减法

(1)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的整数加减法,主要是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同时学习加减法的一些数理知识,主要有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2)知识联系。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它以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和多位数的认识为直接的认知基础。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是将多位数改写成整千、整百及整亿的数来进行口算和估算。用计算器计算,主要是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功能,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多位数加减法制操作方法。加减法的关系及运算律,它以学生已有的加减法的意义及有关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整数加减法将告一段落,同时,也使他们对整数加减法的掌握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教学目标。

①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并能进行万以上数的加减法的估算。

②认识计算器,能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互运关系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④经历加法运算律的探索发现过程。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⑤在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4.第五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1) 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和解决问题等内容,这是整数乘法的最后一次安排。

(2)知识联系。第6册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是本单元乘法学习的最直接的认知基础,从本质上讲,本单元并无新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运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推动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整数乘法的计算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 教学目标。

①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

②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

③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

④能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第七单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笔算、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探索乘除法算式的规律等内容。这些是对整数除内容的最后一次安排。

(2)知识联系。表内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笔算是学习本单元有直接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整数除法的计算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 教学目标。

①会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整百、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②结合笔算试商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③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除法运算,探索乘除法算式的简单规律。

④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归纳、类比能力。

⑤体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1、第四单元:角

(1) 教学内容:认知线段、直线和射张,了解这些线的特征和联系;认识角及锐角、直角、钝角和周角,用量角器量角、画角。

(2) 知识联系;本单元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基本的几何形(长、正、三、(圆)体(长、正、圆柱球)的基础上,借助生活经验,对几何图形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线的关系及研究基本几何形体的性质作准备。

(3) 教学目标。

①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会画线段、直线和射线。

②理解角的意义,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③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画角,会画角。

④经历探索线段、直线、射线、角等知识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

⑤了解线段、直线、射线、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价值。

2.第六单元:相交与平行

(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相交,互相垂直和平行等几何现象。

(2) 知识联系。本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线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认识相产和平行的最得知识基础。

(3) 教学目标

①结合现实情景理解垂线和平行线的意义,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

②学习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③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现象,体会垂线和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④经历探索垂线,平行线及其特征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会。

(三)统计与概率

本册教材安排的统计的内容,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了一些简要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重点认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理全面、深入的判断、分析。

(四)综合应用

除解决问题外,本册教材安排了3个综合应用的内容。一是第五单元后面小小设计师;二是第七单元后的节约一粒米;三是第八单元后的小钱也能办大事。三个活动题材小,操作性强,也贴进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为学生综合运用的学习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也促进学生对数学获得进一步理解。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是继续接任该班数学教学工作。该班级学生46人,本期男女生各占一半,学生三年级的数学成绩居学区第一名,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错,但很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物、教具或者实际实例,正确地理解所讲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的含义防止死记硬背。

2、注重培养计算能力

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练习有计划地安排,在防止学生负担过重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练习。

3、注重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直观教学,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时间,享有广阔的空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 次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课时量

第1周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第2周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第3周 多位数的认识 4

第4周 多位数的认识 4

第5周 多位数的加减法 4

第6周 多位数的加减法 4

第7周 角 4

第8周 角 4

第9周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

第10周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

第11周 相交与平行 4

第12周 相交与平行 4

第13周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4

第14周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4

第15周 可能性 4

第16周 可能性 4

第17周 整理和复习 4

第18周 总复习 4

数学除与除以的区别范文6

由于先入为主的作用,这种定势思维在教学上不仅有积极作用,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思维定势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克服这种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研究并加以克服解决。

一、思维定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思维定势的形成主要源于学生已有知识的积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模式化。由于学生认识和观察问题的不细致,再加上年龄小,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考虑问题往往立足于表面,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往往用已有的经验方法去思考、解决。也就是用所说的定势思维去解决问题,而往往忽略了问题的实质,使新旧知识相互混淆,导致错误的产生。另外,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没有将新旧知识很好地加以区别对比和有效引导,也是学生用定势思维去解决问题的原因。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对运算律掌握不牢固也是导致思维定势负面作用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除法算式中“a除以b”和“a除b”,学生非常容易混淆,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这种长期的习惯性思维,在学生头脑中已深深扎根,遇到这类问题往往让学生产生一种思维定势,这也是典型的思维定势副作用。

因此,教师的教法单一,模式一成不变,学生对概念模糊不清,再加上年龄小,思考问题不深入、不细致等,都是促使思维定势负面作用产生的原因。

二、如何有效克服思维定势的副作用

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往往表现出一种习惯性和相对稳定性,要想克服这类副作用,通常要靠教师、学生两方面共同携手完成。比如,课堂上多开展辨析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题教学时多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让学生多提问题、多讨论、多变换例题的形式等。又如,教学作平面图形的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作不同对边或指定不同底上的高。学生通过比较、鉴别,能立足本质、去除表象,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全面性。

其次,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或类似的题目多加以比较,多让学生总结,找出区别所在,说出解决的方法。如(25×2)÷(25×2)和25×2÷25×2,先让学生明确两个算式中数的排列顺序和运算符号虽然一样,但本质区别在于有没有小括号,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因而造成计算的先后顺序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最后让学生分别说出运算顺序。这样通过对比、总结,能很好地提高克服思维定势副作用的能力。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是有效克服思维定势副作用的好方法。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表述方法、变化要求和条件等,多方面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思维能力。另外,教师教学时多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的易混淆的题目,让学生多练习,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副作用。

例如:某工厂生产一批零件,如果师傅单独加工需要20天完成,如果徒弟单独加工则需要30天完成,假如现在两人同时合做,师傅中途因有事离开,结果经过15天后这批零件完成,问师傅离开了几天?

解法1 设师傅离开了x天。

(1/20+1/30)×15-1/20×x=1

解得:x=5

解法2 设师傅离开了x天,师傅实际做了(15-x)天。

1/30×15+1/20(15-x)=1

解得:x=5

解法3 设师傅实际做了x天。

1/20×x+1/30×15=1

解得:x=10

所以师傅离开了15-10=5(天)。

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从题目的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然后去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多种方法之间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

再如,在处理加法交换律的习题“48+( )=72+( )”时,根据题目要求,应该填72和48;或抛开要求的限制,此题的答案是无限多的,只要等号的两边能平衡就是对的。如果教师教学时,能够给予学生创造后面一种情景,那么势必会促进学生积极的、充分的进行发散训练。同时选择适当的时机,将学生已发散开了的思维加以聚敛,就可以达到发散与聚敛双重训练的目的。

对学生而言,首先要深化对概念和运算定律等知识的理解,对老师讲的知识内容要能抓住关键,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总结,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反思,也是避免思维定势副作用产生的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