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经研究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经研究现状

诗经研究现状范文1

摘 要:油气井测试技术是用于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一项油藏工程方法,是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对单井及油气藏进一步认识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对于单井试井的方法和技术都很成熟,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对于认识多井井间影响存在着局限性,尤其是在注水开发的油气田中,注采井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因此研究井间的相互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用试井的方法分析井间对应关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多井试井 注采关系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TE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50-03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关于注采井间用渗流理论联系的文章都是很少见的,要研究这个问题,需根据渗透理论和试井理论的发展来进一步认识。对于现有油气藏的试井模型,前人提出了很多数学模型。目前广泛使用的理论曲线大多是以Gringarten的拉普拉斯空间解为基础。

1 研究现状

1989年冯文光分析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多井试井的新进展,在均质各项同性油藏中,一口井存在井筒续流和表皮效应的干扰试井和秒冲试井的通用典型曲线已有进展,但是两口井都存在井筒效应时还不能求取有关参数;在有垂直裂缝的均质油藏中,已经获得了激动井和观察井都存在裂缝的解;在双孔隙介质中,做出了未考虑井筒效应的干扰试井图版;在均质各项异性地层的垂向渗透性试井典型曲线中考虑了激动井和观察井射孔段都存在井筒续流和表皮效应的影响[1]。同年刘振华、孔祥言研究了双重介质中,考虑表皮效应和井筒储集效应下的试井问题[2];戴榕菁等利用积分变换法研究了无限大多层油藏渗流问题的解析和应用[3]。

1990年张望明从渗流方程的反问题出发,提出通过一个非线性最小二乘参数估计,使实测数据与模型数据自动拟合的方法。可以一次性解释同一油藏中各激动井与观测井间的不同渗透率,而且节省了测试时间和减少了测试仪器[4]。

1992年曾萍针对各向同性的非均质油藏,提出了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使用有限差分和连续函数逼近理论,研究多井试井,得到井间流动系数分布,对平面非均质性进行描述[5]。

1993年林加恩等人提出了多井系统中的压力恢复分析理论,着重分析了无限多多井系统和封闭油藏中的多井系统。提出了注采井同时存在的压力分析理论及方法,解决了表皮系数、地层压力等基本参数的求解,同时求得了注采比这一重要参数[6]。

1994年林加恩通过对大庆萨尔图油田南部的试井资料进行多井资料分析,得出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多井或者临井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影响在高渗透性油藏中普遍存在[7]。姚军等建立了用油水饱和度分布描述水驱过程的试井模型并做出了注水井压力降的分析图形[8]。

1996年林加恩等根据注水开发多井的试井分析提出新的解释方法,得到了单井注采比这一重要的油藏动态信息,能够指导油藏的注采平衡管理深入到油藏的基本单元中去[9]。

1997年李远钦、刘雯林研究了试井分析中的方程反演,通过应用微干扰法将二维渗流方程进行反演,提出以这种反演为基础,确定地层孔隙度及渗透率随空间的变化情况[10-11]。

2002年闫长辉提出了注采关联性的概念,重点研究了无限大地层双重介质不稳定渗流条件下的注采关系,通过注采井间的相关参数的耦合,使得注采井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为多井干扰情况下的试井提供了解决方法[12]。

2003年陈青研究给出了注采试井双对数理论图版,以多井渗流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生产井及注水井间的注采比、注采窜流系数比、注采井距等将注采井联系在一起,补充了地下渗流力学理论,并且将单井的参数分析发展到了井间关系的分析[13]。

2005年王德山等提出了基于源函数理论,计算任意产量、排列的斜井多井系统压力响应的算法,并且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可用于在邻井干扰下的试井分析[14]。

2006年姚军等考虑了生产历史、非均质性、多井及油水两相渗流等特征,建立了试井数值解释的流线模型。通过用求解得到的无限大油藏试井解释模型与格林图版比较,验证了流线试井解释模型的正确性[15]。同年Levitan在Sbhroeter的单井动态压力及产量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于多井系统的反褶积算法,并能应用该算法消除井产量变化及油藏中其他井的干扰,重建了油藏中每口激动井单一产量生产时的压力瞬时响应特征 [16]。曾等以两口考虑了井筒储集系数的井为研究对象,通过拉氏空间叠加的方法,推导模型的拉氏空间解,绘制了样板曲线。结合实例得出在油田开发后中后期,使用多井系统模型进行解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邻井干扰,提高试井分析准确度[17]。

2007年闫长辉、陈青建立了无穷大地层双重介质具有井储及表皮情况下的注采渗流方程并求解,提出了以注水井为中心的拉氏空间解及无量纲模型的精确解。通过使用数学积分变换,将建立的渗流力学数学模型用注采比、窜流系数比等参数来进一步分析注采关系[18]。刘永良等根据稠油油藏的渗流特征,建立了稠油热采的有限多试井分析模型。通过将压力在拉氏空间叠加的方法,求得了模型的拉氏空间解,用Stehfest数值反演后的函数进行样板曲线的绘制。通过分析发现邻井的存在对测试井的压力导数曲线有明显影响[19]。

2008年闫长辉、陈青将注水井组的对比测试应用到了实际的方法中,针对双河油田特高含水开发后期的V上油组的注水井组对比测试,分析了注采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工艺[20]。

2009年李学文等在多井油藏的试井分析中将井间干扰看作区域性的压力变化,通过对一注一采油藏系统研究,建立了典型曲线特征图版,用来辨识多井系统中的压力恢复曲线。当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某一方向存在着连通性和渗透性都比较好的裂缝时,可以将井间干扰的资料简化为两口井系统进行试井分析[21]。

2010年胡小虎等在单井反褶积方法的基础上,对具有井间干扰的多井系统,进行流量反褶积研究,并将井自身的压力响应分离出去。得到单位流量下井自身的压力响应和以单位流量生产时对邻井的压力响应[22]。

2011年杨景海等研发了UST数值试井软件,可以进行井间干扰时的试井分析,能进行多井分析,结合算例给出了压力恢复及降落时的压力导数的典型特征[23]。

2013年吴明录等建立了流线干扰数值试井模型,能够考虑渗透率等地层参数的变化、油藏非均质性及各项异性。通过对井距、表皮系数、井筒储集系数和油藏外边界压力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井筒储集系数只影响激动井的早期阶段且影响很小,而监测井本身不存在续流过程;同时认为激动井的表皮系数压降经过长距离传播后不能在观察井监测到,因此在建立流线干扰试井解释模型时只需要考虑激动井的井筒储集效应和监测井的表皮效应[24]。

2015年沈家宁以无限大地层不稳定渗流模型为基础,以注水井为中心分析讨论在注采井分别提前工作的情况下,压力方程的简化问题尤其是幂积分函数项简化,并用简化的公式进行压力特征曲线图的绘制。分析提前工作时间、油水粘度比、注采比、弹性储容比、生产井含水率、地层渗透率、注采井距等因素对注采井井底压力特征影响[25]。

2 结论

(1)在油气井测试与油藏参数解释方面,国内外的试井理论与方法已达到较高水平,成果层出不穷。

(2)对于注采井之间的试井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随着注水井数的增多,注采井间关系更加复杂,多井试井分析变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冯文光.多井试井的新进展[J].油气井测试,1989(3):80-96.

[2] 刘振华,孔祥言.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情况下双重渗透率问题的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1989(3):45-52.

[3] 戴榕菁,孔祥言,钟钊新.无限大多层油藏渗流问题的解析解及其应用[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9(9):825-832.

[4] 张望明,曾萍.曲线自动拟合法在多井试井分析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0(2):46-53.

[5] 曾萍,张望明,刘振华.非均质油藏中多井试井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2(1):55-58.

[6] 林加恩,刘尉宁,陈钦雷.多井系统中的压力恢复分析理论[J].油气井测试,1993(4):51-58,67.

[7] 林加恩,刘宁,陈钦雷.多井系统中压力恢复曲线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4(4):56-59,77.

[8] 姚军,李爱芬,李桂江.注水井压降试井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S1):8-12.

[9] 林加恩,刘尉宁,陈钦雷.注水开发多井系统试井分析理论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3):58-63,100.

[10] 李远钦,刘雯林.试井分析中的方程反演理论及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5):72-75,123.

[11] 李远钦.试井分析中的反演问题[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7(2):126-131.

[12] 闫长辉.注采关联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2.

[13] 陈青,闫长辉,冯文光.注采试井双对数理论图版[J].矿物岩石,2003(3):101-103.

[14] 王德山,聂立新,李兆敏.斜井多井系统中一口井压力降落曲线试井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1):95-97.

[15] 姚军,吴明录,戴卫华,等.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J].石油学报,2006(3):96-99.

[16] M Levitan.Deconvolution of Multi Well Test Data[J]. Spe Journal,2007(12):420-428.

[17] 曾,贾永禄,王海涛,等.有限多井系统试井模型及样板曲线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06(1):86-89.

[18] 闫长辉,陈青.以注水井为中心的注采试井精确解[J].试采技术,2007(2):4-7.

[19] 刘永良,贾永禄,霍进,等.稠油热采有限多井试井模型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1):58-61,107.

[20] 闫长辉,陈青.注水井组对比测试在注水方案调整中的应用[J]. 钻采工艺,2008(2):71-73.

[21] 李学文,罗江涛.邻井影响的试井分析模型应用研究[J].油气井测试,2009(2):5-7.

[22] 胡小虎,郑世毅,李相方.多井干扰反褶积试井方法研究[J].油气井测试,2010(2):15-18,75.

[23] 杨景海,李道伦,查文舒,等.数值试井技术及UST数值试井软件[J].油气井测试,2011(4):5-9,75.

诗经研究现状范文2

关键词:黄石 环境设计 城乡差异

黄石市区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山水园林风貌浑然天成,辖区内磁湖、青山湖、大众山、凤凰山相映成趣,景色优美,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称。阳新县龙港镇地处湖北省东南边陲,与通山县江西武宁县、瑞昌市接壤。全镇辖区面积255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0.68万人,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万,一九九七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口子镇”,为全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龙港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龙港镇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口子镇”和黄石市小城镇改革试点镇。

本文选取黄石市区为城市环境代表,选取阳新县龙岗镇为乡镇环境代表,从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两方面分析黄石市环境设计的城乡差异现状。

一、室外环境对比

1、道路环境

道路是构成室外环境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城市道路还是乡镇道路,都承载着人们出行的功能。在城市的市政规划部门,道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城市道路一般较为平坦,没有很多坑坑洼洼,由于要承载较大的车流量,所以道路一般比乡镇道路要宽阔,周边也会设置一些绿化带。相对于城市道路,乡镇道路会存在道路不平的问题,道路两旁也较少有绿化设施。另外,由于行车等各方面的需要,城市道路一般较直,乡镇道路则一般根据房屋的走向而设置,弯弯曲曲的道路较多。下图为黄石市区杭州路某路段与阳新县龙岗镇某道路对比。

黄石市区杭州路某路段 阳新县龙岗镇某道路

2、公共休闲环境

城市公共休闲环境包括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这类场所的设计一般较为开阔,适合较多人活动,会设置一些供休息使用的座椅等。为了景观需要,有的公园还会根据地势设置假山、亭宇楼阁等,满足人们休闲时对空间的多变需求。广场类的公共休闲环境主要为空阔的场地,一般情况下主要给人们提供活动场所,在重大节日可摆上盆栽或其他花草,建立起临时的景观空间,还可用作车展等展销活动。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缺乏相对平整开阔的场地作为公共休闲场所,也较少有大型活动开展,因此公共休闲环境较为单一,一般没有固定的场所和设施设计,主要集中在路边或者桥边,或自带座椅,或把桥墩、树墩等随处可见的物件作为临时的座椅使用,在夏天甚至也有一些人席地而坐。当然,也有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有少量的公共休闲场所和设施,但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

3、其他自然环境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而言,根据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环境大多数经过人为设计和改变,农村环境较为原生态,较少经过精心设计。现代都市人渴望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各种形式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风靡一时,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虽然农村各种车辆较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较少,但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也缺乏相应的职能部门,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也没有专人统一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导致生活垃圾到处乱丢。据相关数据表明,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小河边、池塘里、马路边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整个村落就像一个大的垃圾堆积场所,所有垃圾均未进行任何无害化处理,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农村景观环境恶劣。原本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臭水沟,人们再也不敢到小河里去游泳,甚至于河中的鱼类等生物都产生了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生活垃圾污染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周围景观环境造成破坏。

除此之外,城市的人们习惯了使用抽水马桶,大多数农村仍使用原始的茅厕,尤其是到了夏天,卫生条件十分不理想。露天的茅厕既有碍于人们的视觉感受,又带来一定的卫生问题,苍蝇蚊虫滋生,发出刺鼻的臭味,又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因此,要改善农村景观环境,厕所改造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二、室内环境对比

城市室内环境主要包括居家环境和酒店、商场、剧院等公共场所,大多数城市居家环境和公共场所的室内都经过精心设计,布局较为合理。一般的居家环境包括客厅、卧室、厨房、餐厅、书房、卫生间、阳台等,这些场所基本满足人居住的所有需求,居家事不需出门即可完成。城市居家环境的设计风格虽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能做到布局合理整洁。农村居家环境区别于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些行为需要在室外环境下来完成,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自己的小院子,厕所一般安排在室外,厨房有时也与客厅分开,城市卫生间具备洗澡和如厕的双重功能,农村一般有专门的洗澡间和厕所,洗漱和如厕行为分离。相对于城市室内环境而言,农村居家环境的空间更大,甚至可以在小院内种上一些蔬菜果树等,自由度和舒适性更强,但是农村室内环境较少考虑布局的合理性,整洁性也相对较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黄石市环境设计的城乡差异现状客观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与我国多年来的城乡体制有关,城乡体制差异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距,社会资源分配更偏向于城市,久而久之导致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产生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文学,王莉莉.我国农村环境中的艺术设计现状研究[J].大江周刊,2013,(3)

[2]施丽娜.针对城乡地域幼儿园的游戏环境设计─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J].装饰,2013,(5)

[3]赵鑫.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8

基金项目:

1、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名称:和谐社会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城乡差异现状与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13q111

诗经研究现状范文3

【摘要】本文在概括环境绩效评价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环境绩效评价是一个相对来说较新的名词,但其中的某些内容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在196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所公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关于推动产业界采用系统化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的叙述中就有许多环境绩效评估应用的说明。此后,美国环境保护署又据此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式。环境绩效评价中有关环境指标的观念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空气污染模拟的应用。

1980―1988年英国曾发展一套环境指数系统以评估许多不同的环境影响方面。此系统的指标数据经过分析后加权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指数,成为世界上第一份尝试达成环境整体指数的文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42届联合国大会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多次强调了可持续性的发展概念,人们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在发展经济时必须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必须要有企业的合作与参与,环境管理手段开始从尾段治理,转向污染预防,综合管理发展,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到环境的综合治理之中。1989年Pearce等人发表了《绿色经济的蓝图》,首次提出将环境因素融入企业经营决策的问题,探讨了对环境资源进行实物核算。这些都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风险评估开始广泛运用,其中有关人类健康和生态风险的评估,均包含了环境绩效评价的部分内容,可以作为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的补充,生态风险评估更是成为执行环境绩效分析时的一项有用的工具。

环境绩效评价真正有系统性的发展与定义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的推动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94年后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环境业绩评估的国际标准,通过考虑环境因素,评价环境业绩,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于1999年完成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正式公告,本标准为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审核提供了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值得提及的是,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及其创立的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ISAR于1990年、1992年和1994年分别对各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调查。1991年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公布了披露环境信息的第一份建议书。1998年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对原建议书做了扩充,确定了8个关键性的环境业绩指标(如环境影响最终指标、潜在环境影响的风险指标、排放物和废弃物指标、投入指标、资源耗费指标、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和运营成本等财务指标等),以后相继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财务报告》和《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等新的应用指南,将企业对股东的财务责任扩大到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并提出了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可以增加这一“生态效率”概念。这是对此问题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在此基础上,WBCSD 于2000年8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生态效益指标主要是用于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供管理者制定目标,提出改善方案作为内部管理之用,但同时也是企业与其它内部或外部利益相关者间重要的沟通工具。在整个WBCSD指标架构下,生态效益的指标可用以下通式来表示:生态效益=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在此期间,各国政府纷纷开始要求其境内的厂商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保险公司、股票市场、中介机构等也纷纷开始对企业的环境业绩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价。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研究看,我国研究环境会计的起步较晚,对环境会计的介绍和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将环境会计理论首次引入了我国。与此同时,郭道扬教授也在《财会月刊》上发表了《绿色成本控制初探》一文,此后,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做法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994年我国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表明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归宿。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实施,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研究空前高涨,研究不断深入,与此同时,管理学界对微观企业的环境管理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财务会计界则从企业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对环境问题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力图解决社会成本的内部化问题。2001年1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国审计学会也于2003年召开了环境审计问题研讨会,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等专业科研机构(组织)也开始关注微观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评价问题,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另外,我国政府代表已经多次参加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的讨论;许多工程技术专家、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也积极致力于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环境会计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状况来看,利用中国期刊网,以“企业业绩评价”为关键词搜索,从1990年起截至2006年3月,研究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的论文多达1265篇。文章探讨的内容包括:业绩评价系统、经营业绩评价、业绩评价方法、业绩评价机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业绩评价现状等。从时间上看,1998年以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少,检索出的论文仅为56篇,1998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热潮。以“环境绩效评价”为关键词搜索,从1990年起截至2006年3月,共检索出论文127篇,这说明在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中考虑环境因素的研究成果极少。

三、启示

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的矛盾态势,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除了政府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环境管理之外,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进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调动企业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观国内外对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出此领域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有关环境业绩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设计的,并非为了满足企业绩效评价的需要,因而有必要从评价企业绩效的需要出发,进行具体研究。

第二,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国外相关资料的介绍,如有关国际组织或一些发达国家有关企业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的制度和标准等。对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问题缺乏有效的对策建议,所研究和介绍的一些有关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等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相距较远,实践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方面考虑不多。

第三,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主要指标,仅从原理上提出指标的意义,对指标的“量化”问题目前尚未取得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四,定性的规范性研究成果多,应用性研究成果少,特别是缺乏实证性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多数是以产权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制度理论等为基础,偏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分析,但以此来解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具体实践问题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诗经研究现状范文4

摘 要:地处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地处于中温带,在大陆性的季风气候的滋润下四季分明,大青山的分割,前山与后山之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乌兰察布市,是我国的著名的旅游城市,美丽的葛根塔拉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奇特的火山岩地貌等等,都向世人展现出其独特的一面。基于现在关于乌兰察布旅游竞争力相应的研究并不完善,本文将从乌兰察布市的地理环境、旅游特色、以及具体的旅游数据进行分析和介绍,以呈现出一个清晰、全面的乌兰察布旅游竞争力现状。

关键词:乌兰察布;旅游;竞争力;现状

拥有葛根塔拉草原、辉腾锡勒草原、火山岩地貌等国际级风景区在内的乌兰察布市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每年有上百万游客来到这里,给乌兰察布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作为乌兰察布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其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过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的旅游体系,相应的度假中心越来越多,旅游人数也连年增加。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乌兰察布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对其竞争力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一、乌兰察布市简介

乌兰察布市地处中部,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呼包鄂经济带的结合部,是自治区东进西出、北开南联的“桥头堡”,也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辖11个旗县市区。有蒙、汉、回、满等20多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乌兰察布市已有6000余年的文明史,从夏朝开始,先后有林胡、鲜卑、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族等诸多民族在这里游牧渔猎,繁衍生息,这里也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的诞生地和他建立北魏王朝的摇篮,是我国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二、乌兰察布市的主要旅游风景区

1.葛根塔拉草原旅游区,作为乌兰察布市的重要草原旅游景点之一,是我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其有着十分美丽的草原风光,是人们净化心灵与体验自然原野风光的绝好去处。

2.作为世界上少有的高山草甸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具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星罗棋布的天然小湖、“九十九泉”的美称、美妙奇特的神葱岭、夕阳崖,壮丽的风电、古长城遗址、蒙古太宗窝阔台练兵习武所用的的“点将台”、“兵器库”,都完美地诠释了蒙古昔日的光彩。

3.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的火山岩地貌,在清朝时,是清编察哈尔正红旗、正黄旗驻牧之地,其有着十分美丽的草原景观,无论是赛马、摔跤,还是射箭、叼羊,游客都可以在这充分地领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独特面貌。

4.有着经第三世纪地壳断裂运动形成断线盆地、环绕的群山、丘陵以及丛生的芦笙、翔集的水鸟、成群的牛羊的黄旗海旅游区。

5.有着“鸿鹜成群,风涛大作,浪高丈余,若林立,若云重”美景的凉城环岱旅游区以及有着大型扇形瀑布景观、赵家大院的老虎山生态公园。

三、乌兰察布市的旅游现状

经过以上两节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对乌兰察布的旅游资源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结合相应的资料数据,对乌兰察布市的旅游竞争力现状进进行简要的介绍:

1.生产资源分析

(1)旅游资源上

走进乌兰察布,也就是走进了北魏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所描述的世界,无论是如茵的绿草,还是鲜花似锦的高山草原,还是簇绒地毯般的典型草原,还是独特的火山草原等,其在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8摄氏度舒适避暑条件的衬托之下,完美地为京津冀蒙的自驾游提供了绝佳胜地。乌兰察布,是内蒙古旅游的一个门户,正是因为其与北京是最近的一个城市,其在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长廊。无论是真实记录先民生活的乌兰哈达岩画,还是被誉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曙光开启者”的凉城园子沟遗址,还是被史学家称为“太阳最早升起地方”的庙子沟遗址,还是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元代集宁遗址,还是北魏皇帝拓跋、成吉思汗铁骑纵横草原、征战漠北的历史遗存,还是七大长城遗迹,都彰显着乌兰察布这座透着悠久文化气息的城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资金投入上

为了进一步挖掘乌兰察布市的旅游潜力,乌兰察布政府每年都要在旅游设施建设以及规划开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2014年5月6日,乌兰察布市红召九龙湾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正式落地签约,该项目总投资为2.2亿元,规划布局为“一轴四区多节点”,功能分区为入口服务区、会议度假区、健康牧场区、森林氧吧区,产品定位为生态休闲、会议度假、养生康体。整个项目共分三期建设,每年一期,到2017年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营。

(3)人力资源上

应着旅游发展的需要,相应的旅游人才目前变得越来越多,据相关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6000余名旅游直接从业者,但是就整个从业队伍来说,其素质并不高,一方面,其中学历在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比重仍然较低,只占18%,另外素质并不高的掺杂其中。虽然近年来,随着相应战略的实施,相应院校所培养的旅游人才越来越多,但是这并不能有效地弥补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人员。

2.需求分析

(1)接待人数与旅游收益上

2013年1~9月份,乌兰察布市旅游综合收入实现54亿元,接待各类游客601万人次,较去年分别增长43.6%和37.3%,较2010年实现翻番。全年总收入73亿元,较上年增长65.1%,比预期60亿元的既定目标增加21.7%,全市接待游客80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4.9%(其中集宁国际皮革城及辉腾锡勒草原两大景区接待游客分别突破百万人次),旅游业两项主要指标增速位居自治区第一。目前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已达17家,各类酒店、景区、农牧家床位数已达6万张。

2014年第一季度,乌兰察布市17家星级饭店、39家旅行社和14家A级景区,都按规定时限,完成了接待和财务等指标的季报填报工作。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实现旅游总收入18.2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4A级景区集宁国际皮革城接待游客达37万人次。5月1日~3日,乌兰察布共接待各地游客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其中集宁国际皮革城接待游客约6万人次,凉城岱海景区及集宁周边农家乐、生态采摘自驾游客约12万人次,其他景区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

3.相关产业分析

(1)交通运输上

地处呼包银经济区和京津唐经济带的结合部的乌兰察布,属环渤海和首都3小时经济圈,是内蒙古所辖12个盟市中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地区,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北开南联的交汇点,是联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新建成的高速铁路,给乌兰察布市的交通带来极大的便利,从北京出发,只要经过45分钟,便可达到集宁。

(2)旅游商品上

乌兰察布,除了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外,还是我国著名的皮革城市。其是我国皮毛的重要集散地,毛皮总量十分丰富。作为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兰察布具有与草原相配套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皮毛、皮革系列,民族工艺品系列以及各种草原食品、烟酒饮系列,另外,基于草原的独特性,乌兰察布有着十分珍贵的旅游商品。每年皮革等旅游商品直接对乌兰察布全市的经济效益作出十分重大的贡献。另外,借着草原与高山的独特优势,乌兰察布提供温泉养生以及冬季农业观光采摘、餐饮等美食,将全市的魅力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

(3)相关支柱性产业情况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时机,围绕建设区域性草原文化旅游度假中心和创建京津冀晋蒙优秀休闲自驾游目的地的目标,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抓,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截止到2013年底,据相关单位统计,乌兰察布全市共有旅行社38家;2A级以上景区15家,其中4A级景区达到5家;二星级以上酒店15家,全市各类酒店、景区、农牧家床位数已达5.5万张。

(4)旅游宣传力度上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乌兰察布,相应的旅游宣传活动得到不断推进,据相关部门介绍,2014年,乌兰察布将继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推出“吉祥草原、避暑胜地”宣传片,在部分省市电视台及其他新媒体投放旅游形象片,以更好地树立乌兰察布旅游形象。另外,其还进一步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加强与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新媒体的互动,通过微博、微信、交广传媒、手机报等渠道,策划组织各类旅游活动,进行个性化、专业化营销推广,响应年年有主题、季季有、月月有活动的方针,让乌兰察布市这个“吉祥草原、避暑胜地”品牌越来越响。

4.乌兰察布市旅游竞争力中的的劣势分析

当然,一个城市在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必将存在着自身的劣势,然而在这优势的背后,其实往往隐藏着劣势,在经过相应的分析过后,我们发现,其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乌兰察布市在政府各当中,是处于一个较为贫困、落后的地位,2012年,乌兰察布市的GDP位于整个的第九位,这与它的旅游业需要快速发展来说并不相称。因此,由于资金供给不上,相应的旅游景点就不能得到有力的全面开发,相应的旅游设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配置,这与内蒙古其它市相比,明显处于一种劣势。

另外,作为乌兰察布市旅游事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商品,其产品虽然涉及到皮毛、皮革、民族工艺品以及食品等多个系列,但是在实际的旅游商品生产过程当中,旅游商品容易雷同、缺乏特色,商品精品少、工艺差,另外相应的网络并不健全,无法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旅游商品销售体系,使得许多的旅客无法充分享受旅游商品带来的体验,这也是一个劣势。

最后是旅游人才上的问题,由于相应的旅游保障体系以及旅游自身职业的问题,相应的旅游对人才的需求上有着很大的缺口,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因为在没有充足人员保证的情况下,整个旅游业就会运转不平稳,甚至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四、结语

综合来说,乌兰察布的旅游业既有着自身的优势,又存在自身的劣势,但这优势与劣势的综合作用之下,乌兰察布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经过上文的分析和介绍,我们对乌兰察布这座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以及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乌兰察布市,这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以及民族文化气息的城市,将会在今后继续保持优势,进一步将其竞争力保持并提高,从而将整个市的经济效益提升至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诗经研究现状范文5

[关键词] 临终关怀;老年居民;服务标准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6-0001-03

Beijing hospice servi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BAI Xujing GAO Maolong SONG Yuetao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stitute in Geriatrics of Beijing Geriatric Hospital, Beijing 10009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city hospice service, and to mak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Method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were used. Results (1)In the survey of 446 elderly people, learn hospice care services accounted for 23.9%; (2)Elderly residents who can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hoose home care (46.4%), geracomium (32.7%) and nursing homes (15.9%); (3)Elderly residents hoped the nearest medical treatment accounted for 72.0%, home services accounted for 17.5%; (4)The old people think the best hospice service agencies in the community accounted for 53.3%, the general hospital accounted for 22.9%,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ions accounted for 21.1%, and aged care facilities accounted for 2.7%. Conclusion (1)Hospice agency is not perfect, and there is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2)There is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the hospice service standards.

[Key words] Hospice care; Elderly residents; Service standards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北京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摸清需求以及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供给能力,探讨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方向与模式,向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构思和提出城市临终关怀服务发展规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查阅文献

查阅国内外近五年有关临终关怀服务的新进展,对临终关怀服务背景、管理制度及法规政策等方面作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分析与开发性研究。

1.2 需求调查、现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4个区随机抽取1~2个社区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8月25日~9月25日。调查问卷分为医疗机构基本状况问卷及其从业人员问卷,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需求问卷,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基本状况;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行为、态度和老年居民健康状况与临终关怀需求等情况。共获得有效样本量675份,其中医院基本情况6份,从业人员问卷121份,社区老年人问卷446份,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98份。

1.3 定性访谈

针对访谈对象围绕临终关怀服务提纲,对示范区的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老年居民(包括长期护理照料及临终关怀)进行访谈,以获取政府有关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对临终关怀服务支持程度的定性资料。

1.4 专家座谈

召集国内从事老年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和医疗卫生工作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院所。

1.5 政策分析法

综合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影响因素,从可得性、可及性及可行性方面进行政策分析,从解决深层次临终关怀管理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结果

2.1 机构调查数据

北京6所被调查的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①2008年北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6所,其中全民性质为6所。②2008年,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中,选取首都功能核心区(1所)、城市功能拓展区(3所)、城市发展新区(1所)和生态涵养发展区(1所)中的6所进行调查,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老年医院2所。③6所医疗机构中最早建院1955年,最晚建院于1987年。④被调查的6所样本单位中都没有注册临终关怀科。

2.2 从业人员数据调查

见表1~3。

2.3 社区家庭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调查数据

①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男198人,占44.4%;女248人,占55.6%。②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见表4。③被调查老人的文化程度,见表5。④被调查老人患慢性病的有365人,占81.8%。⑤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见表6。⑥老年人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见表7。⑦老年人生活如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见表8。⑧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见表9。⑨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了解临终关怀服务的人有107人,占23.9%。⑩老年人认为的最佳临终关怀服务机构,见表10。

表4 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

表5 被调查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表6 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

表7 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

表8 老年人生活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

表9 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

2.4 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4.1 临终关怀机构不完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有所发展,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但是,即便是在中国的一级大都市里,临终关怀作为特殊的团体和医疗服务机构,仍然处于很缺乏很简陋的地步。在一个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广大农村则更是凤毛麟角,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所渴望的需要[1]。

我们从北京市18个区(县)中选择了4个区县的6家医疗机构,这6家医疗机构均未设置临终关怀科或室,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态度只有10.8%人熟悉临终关怀的含义;通过专家访谈得知,现在临终关怀的业务开展较为困难,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北京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不多。

2.4.2 临终关怀标准化问题 现在,人们对临终关怀的内容认识不足,什么是临终关怀,对什么样的患者采取临终关怀服务,国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在只是采取国外的定义;“临终”关怀中临终较为刺耳,在调查中许多患者因此而不愿参与调查,在香港有的称宁养照料,台湾有称安宁照料、安宁缓和等,如何称谓还没达成共识。

当前临终关怀的操作内容还是沿用临床诊疗常规,内容基本局限于医疗技术环节。医生在与患者或亲属交流时,技术性内容的交流占了绝大部分,如治疗手段占88.6%,舒缓疗法占73.0%,诊断占66.9%,其他的内容基本被忽略了[2]。提高临终关怀技术性内容以外的质量,标准化的指导文件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文件内容,应包括有关价值观、关注点的识别与归纳;不利信息披露技巧;语言性与非语言性情感支持技巧;如何引导患者理解相关医学信息技巧等内容[3]。

2.4.3 我国临终关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社区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出台了一些措施,临终关怀国家已认可,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措施。①界定标准很重要:注重老年病诊治这个阶段,目前老年预防保健未成体系,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的分界不明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的入院标准要界定清楚。②政策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医保支持,立法支持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临终关怀医护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所以我认为医护人员的职称、待遇、心理问题,特别是待遇应有别于其他医护人员。护理费应该有所提高。③形式问题:国外是综合医院设病床,社区设日间病房和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病房与普通病房应该有区别,使用单间或双人间。但是单间牵扯费用问题,与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从人道上讲,单间合适。这涉及到一个隐私问题,应该是单间,至少用帘子拉起来。但是用帘子拉不合实际,有了帘子不仅看不到患者,连护工也看不到了。临终关怀病房建筑标准不得低于三级医院标准。总的原则,要比一般的病房条件好一些。往生室的房间设立要人性化,根据国外的做法,人脑死亡后要在房间里放置6~8 h,对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也有较好的作用。应该建立一个患者家属交流室。临终关怀病房要适合患者和家属的需要,最好有社工和律师来帮助解决遗嘱和器官捐赠问题,否则医患纠纷太多。国外是一个床位一个护士,因为临终关怀大部分工作都是护士做的,但这不符合我国国情。

3 讨论

本次调研的大量资料表明,现在北京临终关怀开展处于初步阶段,亟需政府加大支持。

3.1 建立与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护理的筹资与保障体系

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重视临终关怀,已成为当今社会和人们的普遍要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可从社会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来,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4]。

3.2 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①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临终关怀涉及多学科、多部门,需要一支由经过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的临床医生、心理医生、护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医疗队伍。培养一支熟悉临终关怀医学,全心全意为临终关怀患者服务的医疗队伍。结合本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教育、培训制度。尤其要重点加强心理治疗、沟通技巧和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培训,全面提高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接受专门的培训,系统学习临终关怀的知识,提高对临终关怀服务意义的认识,掌握从事临终关怀服务所需的技能并接受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以全面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实现医疗机构医师持证上岗,使本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死亡教育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死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优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专业性死亡教育[6]。可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率先在医护专业学生中开设死亡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医护人员都是直接面对死亡的人,只有首先接受死亡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才能提高处理死亡的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7]。③志愿者 是临终关怀中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们北京老年医院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同事,组织北京市各大高校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对老年人进行关怀服务,收到了良好效果。④加强医疗机构行业管理 确立临终关怀的标准化作业,发展本土化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提高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体水准。

3.3 利用国家和社会团体多渠道收集资金,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探索临终关怀服务的新模式,使临终关怀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可以探索家庭临终病床的模式,建立为临终患者提供及时、周到、全面家庭服务的系统,使患者在熟悉并有深厚感情的家中走完一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罗维. 人生终站的陪伴——临终关怀百题[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38.

[2] 王叶熙,康红芹. 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57-60.

[3] 许子东. 向死而生——基于生命有限性下的死亡教育及其意义研究[J]. http://.cn/thesis_Y1726737.aspx

[4] 梁娟娟.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70-71.

[5] 崔静,周玲君,赵继军. 生前预嘱的产生和应用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60-861.

[6] 闫喜民,李秀兰,张燕玲. 临终关怀与医疗服务模式[J]. 吉林中医药,2006,26(12):58.

[7] 钟小红,李亚洁,戴萌,等. 特需病房的临终关怀服务[J]. 护理管理杂志,2005,5(5):35.-36.

诗经研究现状范文6

一、我国市场经济立法现状与问题

从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市场经济的因子开始孕育,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也随之开始,经过数十年的建设,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规范构成:

(1)市场主体方面的法律。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

(2)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方面的法律。如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担保法等。

(3)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广告法等。

(4)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如财政预算法、税收法、计划和产业政策法、国有资产法、价格法等。

(5)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

(6)对外开放方面的法律。如反倾销条例、货物进出口条例等。

(7)制裁经济犯罪方面的法律。

以上法律的建立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稳定、规范、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法制条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现有法律存在着诸多缺陷,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法律出台的及时性不够,同时存在法律空白。该出台的法律还不能及时出台,出现许多法律上的空白,造成无法可依。

(2)应该修改完善或废止的法律还不能及时得到修改完善或废止,造成时过境迁、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严重脱节的法律仍在适用。

(3)法律之间的不配套,甚至冲突、不协调现象时有发生。

(4)已经出台的许多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另外,漠视、违反法律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要求是极端不相符的,需要尽快予以解决。

二、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制完善建议

1.完善主体立法

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公司法》、《独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法律对市场主体进行规范,但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其产业结构、国际外贸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经济不再是体外循环的特例,而是世界市场经济的一环,原有的法律、法规有些显然是不能完全适用,甚至有些还会起到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公平竞争,优化市场配置资源,实行企业优胜劣汰,必须对于这些陈旧、过时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根据变化的情况、实践发展的新阶段进行修订完善,并制定一部依国际惯例即统一“国民待遇”的《企业破产法》,这样才能使法律制度起到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作用。

2.完善管理立法

主体立法只是一个阶段,而管理立法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制性主要是体现在主体运转过程中,即市场管理的合法性中。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而言,这是一个比主体立法更艰难更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以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和有序的竞争环境为出发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对我国现有经济贸易法制进行完善。

3.完善辅助立法

市场运作的调节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二是道德约束的调节;三是法律手段的调节。为了防止宏观调控中人为因素的过度化或不到位,制定相应的辅配套立法也是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立法计划、统计类有《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统计法》等。财政、税收、金融类有《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价值管理、行业管理、对外贸易以及审计等方面也有一系列立法,比如《价格法》、《农业法》等。这些法律、规定的制定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起到了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应根据我国实际,参照国际经验和惯例,应制定《国家计划法》、《国家投资法》、《税法》、《特殊投资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4.完善价值立法

所谓价值,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切活动对于活动主体即人的有用程度。市场经济是为人、为全体公民的幸福服务,发展市场经济永远不能以损害主体人为代价,而这一点则需要以法规来予以保障。为此,主要立法的内容有《:失业法》、《待业法》、《工伤法》、《医疗法》、《养老法》、《保险法》等等。

三、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应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