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德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德育方法

中学德育方法范文1

一、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前,要先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进行剖析: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 目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厌恶学习,考试作弊;纪律松懈,游手好闲;忙于早恋,沉湎网络;不讲公德,为所欲为;拉帮结伙,打架斗殴 ;以强凌弱,勒索钱财。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倾向。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 。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把自己看成学习上的失败者 。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里,学生胡侃乱吹,“行话 ”、俗语如行云流水 。脏话、臭话脱口而出,网络语言层出不穷,长发、染发、穿耳者比比皆是 。爱心淡漠,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毁坏公物等现象随处可见。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能力 。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自私自利,只知爱幼,不知敬老 。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仁爱之心 。

二、针对中学生的现状,从各方面做好德育教育的工作:

1、 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

2、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教师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3、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本性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中学德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德育教育方法 

        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话题。中学生因处于人格塑造期, 班主任身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更有责任将德育渗透在教育和管理中,搞好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下面我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就如何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要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用高尚的品格感化学生 

        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诠释。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者则不能教人。当今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模仿性强,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要比一般教师多,示范性也比一般教师大,所以,班主任应以高尚的品质给学生巨大的感化。在学生眼中,班主任应是进取精神的化身,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并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要求班主任努力掌握教育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班主任还应该充分发挥敬业精神的潜在影响作用,学生总善于观察分析、概括综合自己老师的形象、特征和人格,都爱模仿班主任的言行、习惯,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必须慎重地修养人格,严格要求自己。 

        三、真诚以待,不漠视学生的细微举动 

        庄子有言曰:“真者精诚所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要创造让自己感动的人,首先老师自身就不该是一个冷漠的人,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该拿出百分之百的诚心。懂得感动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情感因素,美好人生是由无数个感人的细节构成的。 

作为老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成长更有效的往往是感性的呵护,而不是理性的说教。

 我觉得对于学生的小举动我们应该给予回应,粗心大意对稚嫩的心灵来说,其后果怕是导致他们对人世的冷漠。教师的爱就像火种,它能点燃学生的爱。学生得到了教师的爱,才会把这种爱“反射”给老师、同学,以至升华到对生活、学习、祖国的爱上去。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每学期都应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能拓展德育教育空间,深化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五、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配合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课堂学习,学生大量的问题产生于学习过程中。为了做好工作,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交往,从他们

  

那里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还要经常与之共同研究,介绍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协调教育学生,并防止造成互相推诿、埋怨等不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等情况。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或教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时,必须诚意、及时地向科任老师个别反映,同时也必须向其介绍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基础与特点,帮助他们互相正确认识,改进教学或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又能形成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三位一体,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六、班主任要引导教育学生

 

        班主任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分清是非,明确方向,提高思想认识。进行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学生的思想问题大量属于认识问题,对学生无论是激励还是批评,都应使他们明白道理。这并不是对学生的错误言行放纵、容忍,而是剖析说理,使学生心服口服。如果班主任不采用说理方法,而是采用体罚、变相体罚、大声训斥的方法,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要引导学生坦露思想,武装头脑,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思想教育的形式,有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讨论会、个别谈话和写评论文章等,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中学德育方法范文3

[关键词]德育教育;循序渐进;德育体系;德育网络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所谓道德,道一道路、道理,引伸为规则、规范、事物的规律。德有所得,“德者、得也”。要实行道德,首先要有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在道德规范指导下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所谓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大体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四方面。而现在的德育教育无论是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多是道德认知大于道德实践,很多事例或情况与理论和实践不相符、知行不统一,使学生的道德观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目前我国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教师、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客观知识对象。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很大的牵制。

2、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深化改革重要阶段,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书本的现成的理论时,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有不同的追求和理解。反观我们的德育工作,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

3、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一味的包办代替,一部分家长成才心切、拔苗助长。另外受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的影响,如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趋利避害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势在必行。

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笔者发现当代的高中生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接受训导式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等特点。具体表现有:

1、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2、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

3、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

根据学生的这些具体特点,在德育工作中应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做法供同仁探讨:

一、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

首先,德育要求一贯性德育目标内容要具有一贯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通过教育想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其次,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统一。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寻找创造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契合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探讨交流,及时沟通扩展学生知识面和认识、辨别能力。再次,教师思想统一,达成共识。教师不仅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重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建德育体系。

二、“各显神通”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

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数学课上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德育课结合政治课,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等。

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

为了使德育教育持久、深入进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形成“目标化”、“制度化”、“系列化”和“参与性”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特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读书绘画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辩论会、读书知识竞赛、出版微型墙报等活动;投身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中;引导学生把崇高感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墙报、文化长廊、德育教育专栏、校园网站、校刊、校园广播等,形成一个催人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营造学校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中学德育方法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

根据学科内容分层次地,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教育。是当前中学物理的德育主要目标。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问题,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了完成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笔者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认识德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思想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作为物理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中学物理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尚的师德,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增强育人能力。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自身的德育水平,乐观上进、敬业爱岗;将传授物理知识与德育二合为一,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同时增加德育艺术技巧,把握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方法,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内在的德育因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科学园地、课外活动小科技制作、物理电脑小报、开展社会调查、组织竞赛、参观考察等)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 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校教育。如今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教会学生记住多少物理知识,而是应该带领他们掌握物理学的钥匙,使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动机。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物理趣闻及我国最新的科学成就,以及多举一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促使发电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的新时代。人们根据古代独木舟利用浮力的知识,发明了轮船、潜水艇等水上交通工具,进而气球、飞船利用浮力而升空的事例。针对目前石油、液化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局势,分析寻找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珍惜能源的意识。无疑,生动的实例既给学生以启迪,又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唤起他们探索身边科学和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四、挖掘德育素材,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责任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为世界科技宝库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在物理新教材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介绍了我国大量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墨经》论述杠杆原理,小孔成像、面镜的观察研究,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三国时代的曹冲称象表明人们已懂得如何利用浮力。明代建造的北京天坛回音壁介绍了声学共鸣现象,讲授力学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斜塔之一广西崇左县归龙斜塔,当时由于考虑当地的风力、地基等原因,塔第一层东侧砌成45块砖高,西侧只砌43块砖高,塔天生向西倾斜4?24"多(建于明代1621年),三百多年安然无恙,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近年我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渗透这些德育素材,可以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形成,调动和唤起学生学习物理浓厚的兴趣、激情,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五、改进教法,灵活渗透德育

1.用新的说法进行德育渗透。比如火药和活字印刷的发明是中国人一直引以为骄傲的,但它们却被侵略者利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获得和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等。

2.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地进行德育渗透。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中学德育方法范文5

(一)德育的含义

德育,学术界中有不同定义,主要有《教师手册》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教育》中“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但对于德育,在理论界普遍认可的是“德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关于社会化

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金盛华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社会化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使个体得到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实现个体更好的社会化。就要以社会现行的规范和期望去引导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也要保证个体的个性化有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让个体得更好社会化的同时个性化也得到发展,使社会化和个性化在个体身上得到统一,使人更够全面发展。

(三)中学德育现状

有人说:“身体不好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道德不好是危险品。”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少的的重要内容,我国道德教育取得不小成绩,但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德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张武提到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观念滞后;第二,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学生实际;第三,德育方法简单呆板,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第四,德育途径封闭单一、缺乏合力;第五,德育评价重文本考试,忽视日常行为表现。

许望斌提出中学德育教育现状有:第一,德育教育的认识片面、个性缺失;第二,德育教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第三,德育教育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第四,德育教育方法过于单向,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缺失。

以上研究中,对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整个大社会的背景下看的,对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得到些启示。

(四)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的启示

每个人在社会中总扮演不同的角色,对角色的准确定位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更好的融合,中学德育中,要注意中学生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还不准确,并且容易出现角色错位和混乱,所以,按社会化心理机制的社会角色引导要求对中学生施以合理引导,这样德育效果会好些,因为,中学阶段学生个人独立的评价系统还处于发展之中,还没有成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价值判断(如没有价值。是对是非,应该或不应该等),更多的取决于所处的群体或小社会中所提倡的价值为标准,他们缺乏独立的并且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还有社会对他们认可。接纳,重视及尊重等有急切的期待。基于此,给学生一个正确角色定位,并按这个社会角色的要求加以引导,可以很容易达到教育目的。

社会比较机制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比较是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过程。可以看出同辈群体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学德育要注意青少年的群体引导,很多时候,在同辈群体之间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如“从众心理”就很好的说明,在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标准时,更容易做出符合大众特别是同辈群体的价值取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重视群体性教育,群体性的引导。引导中学生扩大社会比较范围、深化比较内容,这样在德育的路上,可以更好促进学生社会化。

中学德育方法范文6

关键词:德育; 爱国主义; 世界观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这就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同样应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要提高教学中的德育效应,必须有独特的正确的德育方法。不能将教材中的化学知识和德育因素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如果盲目扩大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政治说教,势必形成零效应,甚至反效应,抑制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肃然无味,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切记不要使学生被动受教,引起反感得不偿失。应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使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自然结合。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和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日常生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学领域比较广阔,在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教学结合起来,按照不同的教材内容,在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一、情感领域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设计内容广泛,如情趣、愿望、态度、鉴赏、价值观、义务感或志愿感、意志力等。结合教学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价值观,吸收学生的情感应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化学知识。在课堂要渗透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的重要关系,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化学知识”这个国际化学教育确定的当代主题。

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二、认知领域

主要包括对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

中学生正处于年龄小,知识少,好奇、贪玩,辨别能力差,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生事业的基础。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导致他们怕苦怕累,不努力,坐享其成。 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现在的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实现。无论学校行政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是贯彻执行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现行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结构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我们教师应抓住这些内容适时进行教育。

三、操作领域

化学实验教学,有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在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操作领域包括模仿实验,正确动手操作,识别仪器,观察现象,实验设计,总结实验现象等。学生实验水平的高低,不但是基本技能,动手能力的反映,而且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检验。操作领域的德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中学化学教材中介绍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化学家的事迹。如爱迪生钻研实验,不怕挫折,长大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的奋斗历程;举世瞩目的居里夫妇以身殉职,献身化学事业,为人类做贡献的事迹,如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等等,结合电厂学生思想实际,重点向他们介绍了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他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身于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