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1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00

[摘要] 在我国,临床流行病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在临床实践(病因研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医学教育的新学科。因此,本文从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内容、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临床流行病学。以拓宽临床医师的视野,使临床流行病学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

关键词 ] 临床流行病学;定义;研究方法;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 R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93-02

临床流行病学被认为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科学,是一门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也是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结合的产物。通过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实践证明,它的普及和发展, 将促进临床医疗、科研和流行病学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对医学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提高临床科研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临床流行病学定义

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在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统计学及现代流行病学等有关理论,对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进行创新的临床科研方法学,研究范围从患者的个体诊治扩大到相应的患病群体,以对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整体性规律进行探讨,力求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获得研究的结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防病治病的重要实用价值[1]。

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为临床医学,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科研证据是临床医学得以发展的基础,而高质量的科研证据有赖于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 对结果通过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而进行专业解析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结论[2]。临床流行病学结合多门学科如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及社会医学等, 互相渗透, 进而逐渐形成其学科特点,解决了包括疾病自然史、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诊断方法、疗效分析以及疾病预后研究等临床问题。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病人而不是在动物或集体组织中研究,如组织培养、垂体激素等,所以除了生物因素外其他诸如社会、心理因素都会对临床实践工作产生影响,存在某些难以控制和预料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医生不可能亲自诊断治疗每一位病人,因此,临床流行病学将患者个体及患者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达到既认识个体患者的特征,又认识患者群体规律的目的,基于以上原因借鉴科学的方法来总结临床规律尤为重要。

2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2.1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阐明疾病的病因,对于认识疾病的本质、准确地诊断疾病以及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运用临床观察、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验性研究等多种方法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 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效防治以及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

2.2筛选诊断研究方法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临床检验项目五花八门,新的诊断方法的出现, 无疑给临床诊断带来了许多好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新方法刚应用于临床时, 其作用往往被夸大, 这就需对诊断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价。多数诊断试验的正确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是提供患病与否的概率,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应树立诊断概率的观念,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

2.3评价临床疗效

在临床流行病学中,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正式推广应用之前,任何一种新药或治疗方法必须经过正规、严格的临床试验研究与评价才能做出判断。因此, 为检验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临床推广应用之前任何一种新药物或疗法都应进行多次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只有经过严密设计的临床试验, 才能获得新药物和新疗法的真实可靠的结论。

2.4研究疾病预后

临床实践中必然会经常涉及疾病的预后问题。究疾病预后是指对疾病的各种结局进行概率预测。若要对预后做出客观评价必须采取严格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尤其是针对目前还没有特殊治疗措施的疾病(如病毒性疾病,或新发现的疾病),这就涉及到疾病自然史的研究,即在不给任何治疗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医生了解该病的预后,不仅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而且可以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

2.5制定临床决策

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经常要做出简单且重要的临时决策。为了提高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必须以策略论和概率论的理论为指导以各种概率数量为依据,通过将复杂的临床问题数量化,才有可能选出最佳的临床决策方案。

3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流行病学( Clinical Epidemiology)是一门临床科研方法学, 曾经被简称为DM E, 即临床研究的设计( Design)、测量(Measurement)与评价( Evaluation)[4]。

3.1设计

设计是指临床研究方案和观察方法的设计,是临床科研实施前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决定科研的成败。临床科研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3.1.1确定研究目的和科研假设 研究目的和假设的来源可以是临床实际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从文献资料获得的思路,根据大量的信息提供具体、明确的研究假设,为达到研究目的进行论证。

3.1.2确定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应依据提出的临床假设、内容、目的以及不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最终设计方案。表格1提供了在不同性质研究课题下不同研究方案的选择,以及各种设计方案的论证强度。(表内的“+”数目表示论证强度及其可行性,“+” 数目越多越好),见表1。

3.1.3确定研究因素 研究因素的确定是一项研究临床研究课题先进性的关键。研究因素一般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系因素、物理性因素以及人口学特征、遗传、心理、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应明确研究因素的重要性、创新性、实用性和科学价值等方面[5]。

3.1.4选择研究对象 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应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来选择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时将经过以下四个层面:①确定目标人群。②确定源人群。③确定合格人群。④最终确定研究对象。在选定研究对象后,应该列出确切、可靠、准确无误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以降低研究数据的偏差,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3.1.5确定资料收集及数据处理方式 由于临床研究对象是人,在收取资料数据时,主观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资料、数据等无法全部收集,这时我们可以使用盲法。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资料的多样性。因此,在设计中应根据预期结果正确选择统计学分析方法。

3.1.6确定效应测量指标 临床研究是指通过观察研究因素在研究对象上产生的效应来验证疗效和因果关系,因此确定效应测量指标时,要力求客观、定量和可操作性以及与研究的关联性、特异性等,再确定指标的类型和数量。常用反映效应的指标有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缓解率、复发率、毒副作用、体征的改变和实验室测定结果等。

3.1.7确定质量控制措施 在进行任何一项临床研究时都将面临各种偏倚的干扰,可能出现影响结果真实性的三大偏移分别为选择偏移、信息偏移和混杂偏倚。研究者可以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设计的三大原则,即设置对照、随机分组和盲法来对偏移进行分析和控制,并用统计学原理计算从而减少误差。

3.2测量

测量时指应用定量方法来衡量和比较各种临床研究结果。需要利用频率测量指标和效率测量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为了准确测量,应注意试验的措施要有反应性和可度量性及测量的方法要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的敏感性才能发现措施的效应,而良好的特异性才能确认这种效应。最后,测量指标的判断标准和临床意义要明确。

3.3评价

评价研究成果应考虑成果的真实可靠性、临床价值、患者是否愿意承担治疗费用等方面。评价是指运用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临床实践,科学地制定出标准,在运用标准来评价各种临床数据、实验数据、临床研究结论、建立并因联系及匀后估计及临床不一致性等,并评价其真实性和实用性。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从设计、测量和评价三大方面入手。通过排除各种主客观偏倚的影响,有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6]。

4临床流行病学的展望和未来

临床流行病学引入我国只有20余年,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临床流行病学促进了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从只关注患者个体到患病群体及其相应正常人群体的转变,促使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转向循证医学。

我国现在临床流行病学面临着部分诊断性试验设计不合理、缺乏标准评价、无灵敏度、特异度等问题,而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DME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提供系统而科学的方法学,提高我国整体临床科研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7]。临床流行病学能够促使临床医生从患者个体走向群体,同时,将眼光放在疾病的预防上。不但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疾病的全貌、分布概率及致病因素,而且有助于提高临床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临床医学的整体进步和保证人类的健康[8]。循证医学作为临床流行病学的新范例,提供给病人的医疗服务是建立在目前所能提供证据的基础上,以获得最可靠的信息,然后依据这些证据对所接待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做出正确的决策[9]。

5结语

临床流行病学在近些年中蓬勃发展,并且逐步完善。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认识到临床流行病行对疾病控制及治疗的重要性。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和教学中重要的方法。未来,随着临床流行病学的更加完善,势必将会带给医学界不可预估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 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刘建平,李昕雪.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概述[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2):120-123.

[3] 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 杨岫岩.在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谈循证医学[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May,2007,27(10).

[5] 胡良平,鲍晓蕾,王琪.科研设计应遵守重复原则(英文)[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937-940.

[6] 冯国双.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随即[J].中华护理杂志,2011(5):529.

[7] 张伟,史良科.预防医学发展的未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12):10-12.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2

关键词:预防医学 分子流行病学 教学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5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udy situation in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forming Molecular Epidemiology teaching. Methods 28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Molecular Epidemiology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Results 60.7% of the students like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course, 78.6%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e course of their study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y helpful, 75.0% of student believe that the teaching results satisfactory, 85.7% of students reflected tha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very difficult, 82.1%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polymorphism detection was the most difficult in practice course, 93.0% of the student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of teachers’ ability, and 96.4% of the students satisfied with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we recommend that teachers focus on explaining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open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course content for the difficulties.

Key Words:Preventive medicine;Molecular Epidemiology;Teaching;Questionnaires

“分子流行病学”是传统流行病学与新兴的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流行病学分支,主要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效地解决传统流行病学遇到的一系列困难,使得疾病的预防及干预手段更加先进、有效[1]。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流行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分子流行病学”部分一般仅安排2~4个学时来介绍,通常不会安排相应的实习内容。笔者对广东某高校近五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分子流行病学”的认识仅限于对其基本概念的了解,难于真正理解及掌握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制约了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因此,我们在2009级预防专业的部分学生中实施了《流行病学》的教学改革,在完成传统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将“分子流行病学”作为一门课来单独讲授。该文就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及相关思考做一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择某医学院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生物统计方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该方向学生除了完成预防医学的其他专业课之外,还要学习“分子流行病学”课程。该方向共有学生28名。

1.2 教学内容安排及成绩考核

目前并没有适合本科教学的“分子流行病学”教材,我们采用由任课教师撰写的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共安排理论课24学时,实习课12学时,具体课程安排及学时分配见表1。

该门课的总评成绩由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和卷面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占30%,卷面成绩占70%。

1.3 问卷调查

课程教学结束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的总体印象调查;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调查;对任课教师的评价。由于调查开始时,学生都已经到各实习单位实习,所以我们依托“天会调研宝”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通过网络调查来完成,调查网址为:http:///answer/load/mol-epi。

2 结果

2.1 学生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的总体印象

“生物统计方向”的学生全部完成了本次调查,其中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的学生占67.9%(19/28),认为一般的有25.0%(7/28),没有必要者占7.1%(2/28);认为《分子流行病学》课程对自己学习专业有帮助的占78.6%(22/28),选择一般的占21.4%(6/28),认为这门课对自己学习专业无帮助的为0;对这门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占60.7%(17/28),认为一般的占35.7%(10/28),有1位同学选择无兴趣;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认为有收获的比例达78.6%(22/28),感觉一般的占21.4% (6/28),没有收获的为0。

2.2 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

对理论课及实习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教学效果满意的学生占75.0%(21/28),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占21.4%(6/28),对教学效果不满意的仅有1人(3.6%)。对教学效果满意者平均成绩为73.8分,略高于选择教学效果一般或不满意者的平均成绩(68.6分)。

2.3 理论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调查

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各章节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2。在授课的6个章节中认为授课内容比较难的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部分,占85.7%(24/28),其次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设计”67.8%(19/28)、“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57.2%(16/28)、“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53.6%(15/28),而“分子生物学基础”与“分子流行病学概论”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仅占39.2%和28.6%。

2.4 实习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调查

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的实习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3。有82.1%(23/28)的学生认为“实习三:基因多态性检测”的内容比较难,其次是“实:DNA提取”53.6%(15/28)和“实习一:PCR扩增”35.7%(10/28)。

2.5 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调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看法,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对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肯定的93.0%(26/28),其中选择非常好的占39.1%(11/28),选择较好的占53.6%(15/28),只有2人选择一般;调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否满意,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同学对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满意的96.4%(27/28),选择非常满意的占67.9%%(19/28),仅有1人认为一般,没有不满意的选择。

3 讨论及教学改革建议

为了培养新公共卫生形势下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卫人才,我们将“分子流行病学”从《流行病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讲授,本身也是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这一举措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安排上尚属首次。由于目前没有适合本科生教学的“分子流行病学”教材,我们组织任课教师精心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和安排教学内容。尽管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且按计划完成了既定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如何?教学安排是否合适、学习效果怎样?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如何等问题我们并不清楚,这也正是本次调查的目的所在。

该次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分子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总体认识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对学习专业有帮助、有收获的占78.6%,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的学生占67.9%,但是这一结果比我们预想的要低,而选择对这门课有兴趣的学生比例更低仅占60.7%,可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将来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3

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新世纪已经到来。20世纪中叶DNA双螺旋结构及遗传机制的阐明,蛋白质、核酸人工合成的成功,导致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的应用以及基因芯片的研制成功等,促进了医学科技飞速发展。当代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伟大科学工程,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且也改变了各国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格局。今天,生物医学已经历了从整体水平到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从个体水平到群体水平,到生态水平以至宇宙水平的发展历程。在微观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向宏观研究不断拓展,而出现了社会、心理、生物学全方位的研究,多学科的融合。

完成基因组测序,这只是对自身基因认识的第一步,从基因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高度开展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将是今后重要的任务。人体好比是字典,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告诉我们字典中的单词组成,今后流行病学的任务之一将是参与揭示每个单词的意义及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制定预防对策。日本分子生物化学家利根川进发现人类疾病都与基因受损有关,提出了基因病-人类疾病的新概念。其中遗传因素是内因,环境因素是外因,人类疾病是遗传因素(基因组信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概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主要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单基因病。在这类疾病中,遗传因素的作用非常强,仅由单个基因DNA序列某个碱基对的改变就造成疾病,还可以把这样的改变传递给后代。单基因病其发生率一般都较低,如早老症、多指症、白化病等。

第二类是多基因病。这类疾病的发生涉及两个以上基因的结构或表达调控的改变,主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癌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病、骨质疏松症、神经性疾病、原发性癫痫等。目前国际上已掀起了多基因疾病研究的热潮。人类是一个具有多态性的群体,不同群体和个体在对疾病的易感性、抵抗性以及其他生物学性状(如对药物的反应性等)方面的差别,其遗传学基础是人类基因组DNA序列的变异性,而这些变异中最常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约在500~1 000个碱基对中就有一个SNP。已知多基因疾病是由多个基因的累加作用和某些环境因子作用所致,这些基因的SNP及其特定组合可能是造成疾病易感性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对疾病相关调节通路的候选基因进行SNP的关联研究,可能是多基因疾病研究取得突破的希望所在。

第三类为获得性基因病。主要是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将其基因入侵到宿主基因引起。在与传染病斗争中,虽然我们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由于原有微生物的不断变异和新病原体的不断出现,传染病仍是世界上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传染病仍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新病原菌的不断出现和旧传染病的重新流行,其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大致上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态因素,二是传染宿主遗传背景,三是微生物基因组的变异,或逃逸机体的免疫(如艾滋病、慢性病毒性肝炎、疱疹性病毒感染),或增加了致病性(如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变异、O139霍乱弧菌、O157∶H7大肠杆菌),或产生抗药性(如淋球菌、疟原虫、结核菌、霍乱弧菌)。

近年来,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进展。所谓基因组研究即对微生物的全基因组进行核苷酸测序,在了解全基因的结构基础上,研究各个基因单独或数个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功能。目前对病毒的基因组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阶段,即从全基因组水平研究病原体的生物学功能,同时发现新的基因功能,这一研究将使人类从更高层次上掌握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其规律,从而得以发展新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制剂、疫苗及药品。

1997年美国提出了环境基因组学计划,其目的是要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疾病的影响和意义。由于人类遗传的多态性,不同个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也有差异。针对与环境中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发生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如DNA修复机制、氧化-还原反应及病毒受体蛋白等),识别其基因组多样性和结构-功能关系。这将有助于发现特定环境因子致病的风险人群,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环境保护策略。 转贴于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当前其研究对象不断扩大,已从传染病发展到非传染病以至各项卫生事业(健康、行为、心理、伤害、药物代谢等等);研究内容已从定性描述发展为定量测量,从单变量分析到多变量分析,即由一因一果发展到多因多果的研究;研究方法和手段更新,从传统流行病学发展到血清流行病学以至分子流行病学,生物学标致物检测方法更特异、更精确、更精密。也是研究各种生物学标致物包括易感因素的效应修正过程;流行病学涉及的学科也更为广泛,逐步形成许多分支,如肿瘤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代谢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等等。流行病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除在防治传染病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外,对非传染病、原因不明疾病及事件研究中也解开不少难解之谜,显出她非凡的魅力。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已渗透到医学科学各个领域,即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来研究医药卫生各个领域,现已硕果累累并正飞速发展。分子流行病学是在人群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应用各种生物学标志物,从分子基因水平研究病因、流行因素及防治措施。当前分子流行病学标志物可反映出外来因素(理化、生物)、遗传因素与集体细胞特别是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引起的一些分子改变,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与传统的生物检测指标(病原分离、抗体测定、细胞病变等)相比,已发展到更特异、更敏感、更精确、更精密。例如既可以识别成千上万个DNA碱基中一个碱基的改变,又可以将微量的核酸扩增数万倍,以便用来分析病因、正确评估各种因素对人类的危险度和评价预防措施等。我国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生物学标志物主要有:暴露标志物(烷基化嘌呤、黄曲霉素-鸟苷加合物等),效应标志物(染色体损伤、癌基因激活或失活等),易感性标志物(DNA修复、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异常表达等)。目前,国内正在搜寻与疾病相关或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并应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

我国分子流行病学在传染病的研究中,主要应用于快速诊断、基因分型、群体遗传结构分布、主要基因克隆、序列分析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等方面。即综合多种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深入研究传染性疾病的分布特征、流行规律、揭示疾病流行方式,暴发事件中病例与病例间、病例与接触者间、病例与对照间的内在联系,在分子或基因水平直接阐述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在非传染病方面,随着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大量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改变了从病因或危险因素的暴露出发来研究发病、死亡,或出现其他事件结局的状况,已由对缺乏暴露与发病结局之间系列过程或系列事件的研究,深入到现今研究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分布与变异、效应生物标志、暴露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的研究与应用。已把传统的流行病学群体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促进了非传染病的病因、流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遗传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对有遗传性疾病的家庭或封闭地区来找致病因素及致病基因,但当前对人们危害较大的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是由多因素、多基因的缺陷而造成,为了搞清这些疾病的致病基因,必须对大量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流行病学;参考标准;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89-03

Comparison of Two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jury Among Student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n Guangzhou/LIU Wei-jia, ZHANG Wei-wei, LIU Wei, et al. Guangzhou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uangzhou(510080)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pplication in Guangzhou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sing the two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jury proposed in 1996 and 2004. MethodsBased on the population in Guangzhou city from a survey of injury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2008,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cluding 24 168 subjects. The incidence of injury, different component and its influence were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jury (reference, 1996) and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jury (revised version, 2004). Results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jury (reference, 1996), the incidence of injury was 21.63%, the incidence of person-time injury was 35.30%. As for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jury (revised version, 2004), the incidence of injury was 14.49%, the incidence of person-time injury was 20.80%. In accordance to the component that injuries were only cared or treated by their parents, teachers or companions, the incidence of injury was 6.16%, the incidence of person-time injury was 13.16%. The component that students suffered from injuries only needed rest more than half day but less than one day, the incidence of injury was 0.59%, the incidence of person-time injury was 0.72%. Conclusions For further perfecting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jury, it is suggested that both of the component that injuries are cared or treated by their parents, teachers or companions and the component that students suffered from injuries needed to rest more than half day but less than one day be canceled.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adopt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jury (revised version, 2004) as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jury.

【Key words】 Wounds and injuries;Epidemiology;Reference standards;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目前国内外对伤害界定标准尚无统一标准,导致各地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报道的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相差较大,最高达81.66%,最低为6.87%[1-5]。我国在1996年提出的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参考),作为比较各地伤害发生率及评价干预措施效果指标,受到普遍使用。2004年第三次全国伤害预防控制会议在反复征求专家的基础上,考虑标准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6-7],但标准的修改仍缺乏科学数据作支撑。为进一步探讨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的合理性、实用性,笔者利用广州市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对2种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将广州市12个行政区分为市区、郊区、郊县区,分别在市区、郊区和郊县区随机抽取1个区。在抽中代表市区的越秀区中,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小学4所,中学2所;在代表郊区的白云区中随机抽取小学3所,中学4所;代表郊县区的增城市随机抽取小学3所,中学4所;再在全市随机抽取职业中学2所,共22所学校。以被抽中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和方法 伤害发生现况包括过去1 a来伤害发生频率、原因、发生部位、伤害发生地点及伤害性质等;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户口所在地等;家庭情况,如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年龄、父母职业等;患者的伤害危险行为,如去无安全措施场所游泳、步行违规、与动物玩耍等。

四年级及以下学生问卷由家长填写,五、六年级及初中生问卷,高中及职中学生问卷由学生自填,校园安全问卷由调查员现场勘察结合校医咨询完成。调查员均为预防医学专业在校学生,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问卷。现场调查得到广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认可,调查问卷得到家长及学生的知情同意,调查于2008年4-6月完成。

1.2.2 伤害病例界定标准

1.2.2.1 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参考) 符合下列3种情况之一即可判断为伤害[6]:(1)到医疗单位就诊,诊断为某一类损伤(本次研究将校医室归类为医疗单位);(2)由家长、教师或同伴对受伤做紧急处理或看护;(3)因伤请假(休工、休学、休息)0.5 d以上。

1.2.2.2 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7] 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种伤害;或因损伤请假(休工、休学、休息)1 d以上。

1.2.3 质量控制 为保证调查顺利开展和调查质量,本次研究对每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调查方案的设计和论证、调查员的选择和培训、调查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指导用语、进行匿名调查、资料录入过程中加以质量控制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控制录入质量。对2种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及其组份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 204份,回收有效问卷24 168份,有效回收率为95.89%。在有效问卷中,男生11 609人(48.03%),女生12 559人(51.97%);小学7 847人(32.47%),初中5 068人(20.97%),高中9 174人(37.96%),职业中学2 079人(8.60%);广州市户籍19 334人(80.00%),非广州市户籍3 806人(15.75%),户籍不明1 028(4.25%);独生子女8 030人(33.23%),非独生子女16 000人(66.20%),身份未明138人(0.57%)。

2.2 不同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评定结果 根据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参考),中小学生伤害发生人数为5 227人,伤害人数发生率为21.63%;伤害人次数为8 532人次,伤害次数发生率为35.30%。根据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中小学生伤害发生人数为3 501人,伤害人数发生率为14.49%;伤害人次数为5 028人次,伤害次数发生率为20.80%。2种情况的伤害人数和伤害人次数,以及不同组分的伤害人数发生率和次数发生率见表1。

2.3 由家人、教师或同伴做紧急处理或看护的伤害学生休息及恢复情况 见表2。

由家人、教师或同伴做紧急处理或看护的伤害学生未休息占75.40%,休息0.5 d占7.69%,小于0.5 d占5.95%;伤害学生的恢复情况,完全恢复占84.91%,活动不如往常占5.23%,功能受限占1.31%。

2.4 因伤请假0.5~1 d的处理方式及恢复情况 因伤学生请假到门诊/急诊就诊的人次数为335人次,比例为35.15%;校医室就诊的人次数为125人次,比例为13.12%;住院的人次数为24人次,比例为2.52%;家长/教师进行处理的人次数为288人次,比例为30.22%;没有处理的人次数为117人次,比例为12.28%,处理情况不详人次数为64人次,比例为6.71%。学生伤后完全恢复的人次数为674人次,占70.72%;活动不如往常的人次数为95人次,占9.97%;功能受限的人次数为33人次,占3.46%;正在恢复中的人次数为136人次,占14.27%;恢复情况不明的人次数为15人次,占1.57%。

3 讨论

伤害是由于能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电离辐射等)突然或短暂地作用于人体,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而导致的机体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在实际的伤害研究中,不同来源的伤害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难于进行直接比较,限制了伤害流行病学发展;《国际疾病分类》中各类伤害的临床诊断标准对伤害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尤其是对“伤害发生”的界定并不适应[8]。因此,根据伤害的定义和实际的情况来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对伤害资料的比较(平行)和分析(纵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通过对大样本的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评价2种伤害界定标准优缺点,为提出更科学和实用的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发现,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参考)可以诊断出更多的伤害病例,收集到更多信息。按照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参考),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1.63%和35.30%,而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统计的伤害发生率为14.49%,人次数发生率为20.80%。主要原因是:(1)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参考)界定伤害病例包括了“由家人、教师或同伴作紧急处置或看护”这一部分,明显增加了伤害人数(或人次数);(2)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参考)界定伤害病例为受伤请假(休学、休息)天数为0.5 d以上,而非1 d以上,也增加了伤害人数(或人次数)。在我国,一般认为“小伤不是病”,因此“由家人、教师或同伴作紧急处置或看护”这一情形的伤害信息收集较符合中国国情,但这部分伤害学生伤后大部分未休息(75.40%),而且完全恢复占大多数(84.91%),因此可以推断这一部分伤害给学生、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危害性及负担较少,而且在实际操作上灵活性较大。例如,某学生在家削水果时不小心把手割伤,由母亲帮其包扎。按照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参考),则认为其受到伤害;但是如果该学生一个人在家,只能自己包扎,按照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参考),则不能界定为伤害。这也可能是导致不同地区用相同的伤害判断标准,而统计出的伤害发生率差异较大的原因之一。

同时,通过分析也发现,按照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会丢失部分有价值信息,即学生因伤请假(0.5~1 d)的信息。这一情形学生伤害的人数为142人,人次数为175人次,发生率为0.59%,人次数发生率为0.72%。但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丢失信息所占的比例微小,并且这部分学生伤后完全恢复的比例占70.72%,活动不如往常的比例占9.97%,功能受限的比例占3.46%。可以推断这一部分伤害主要为轻伤,给学生、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危害性及负担也较少,因此可以忽略这一组分影响。

鉴于上述分析,对伤害流行病学诊断标准的修订,建议取消“由家人、教师或同伴作紧急处置或看护”及因伤请假(0.5~1 d)组份影响,即采用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作为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较为合适。

制定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不但要考虑其能否收集到准确的伤害信息,而且要考虑伤害的危害性及疾病负担,同时也必须考虑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医疗体制[9-13]。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于1997年对全国性健康调查所拟定的伤害定义(伤害必须导致伤者寻求医疗帮助),对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显然会低估伤害的发生情况[14-15]。由于本次调查信息收集有限,未能对伤害导致的疾病负担作深入分析,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对不同人群伤害定义一致性评估也是未来研究重点。

4 参考文献

[1] 李湘生,宣英琴,朱敏,等.中学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8(6):146-149.

[2] 邱玉刚,刘春兰,李佩贤,等.潍坊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51-1252.

[3] 张琼,詹思延.中国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9):881-885.

[4] SUN YH, YU IT, WONG TW, et al. Unintentional injuries at school in China-patterns and risk factors. Accid Anal Prev, 2006,38(1):208-214.

[5] SUN YH, YU IT, ZHANG Y, et al. Unintentional injuries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Maanshan city, Eastern China. Acea Paediatr, 2006,95(3):268-275.

[6] 王声.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8,4(3):299-300.

[7] 王声.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疾病控制杂志,2005,9(1):96.

[8] 王声.伤害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13.

[9] 孙建业,余得新,黄子惠,等.伤害流行病研究的若干方法学问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9):814-816.

[10]王宁.伤害信息收集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72-374.

[11]金会庆,张树林,陈朴,等.儿童非致死性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人类工效学,1999,5(1):1-5.

[12]金会庆,孙业恒,张树林,等.事故倾向性儿童相关生理心理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9,20(1):53-54.

[13]PETRIDOU E, TOLMA E, DESSYPRIS N, et al. A controlled evalution of a community injury prevention project in two Greek islands. Int J Epidemiol, 1997,26(1):173-179.

[14]WARNER M, BARNES PM, FINGERHUT LA. Injury and poisoning episodes and conditions: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1997. Vital & Health Statistics-Series 10: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Survey, 2001(202):1-38.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5

关 键 词:运动医学;流行病学;身体活动;剂量效应;活动干预;述评

中图分类号:G804.5;R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3-0139-06

20世纪50年代,英美的社会医学研究人员发现身体活动与冠心病患病率之间有着积极的病源学联系,并由此开创了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的新纪元。在西方发达国家,身体活动流行病学已经成为公共卫生与运动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发展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在人口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早在1990年李力研[1]就提出,2000年及以后的中国健身体育必须接受“流行病学”的指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期,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若我国的体育学界及早开展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身体不活动行为危害性的认识,还有利于拓展体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并为国民体质健康的干预实践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

1 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式

身体活动是指由骨骼肌肉运动产生并伴有消耗能量的任何身体动作[2]。身体活动流行病学(Physical Activity Epidemiology)是与健康相关的交叉学科,包括相互联系的不同研究分支领域[3]。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Morris教授与美国的Paffenbarger教授几乎同时对身体活动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了病源学调查研究,在现代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的显著特征:1)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手段研究身体活动与可逆的身体不活动行为和疾病之间的关系;2)研究影响某一人群身体活动的假设因素与活动分布情况[4]。

由于身体活动的减少带来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引起学界与政府的持续关注与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运动与健康专家逐渐开始了思维与实践范式的转变,即由“exercise training to physical fitness”(运动锻炼增进体适能)向“physical activity to health”(身体活动增进健康)转变[5]。

所谓“范式”是指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也是从事某一科学活动的研究者所共同遵从的基本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6]。每一学科或者科学研究领域都有自己的范式,身体活动与健康的研究领域里也有过对其范式进行激烈的争论。在1985―1995年的10年间,对身体活动与健康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展开了一系列的学术讨论。有学者就认为,运动或者锻炼(Exercise or Training)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或者机体能力(Physical Fitness),如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这些素质或者能力的提高不等同于健康状态的提高[7]。而且从概念的范畴也不难发现,所有的运动或者锻炼都是身体活动,但并非所有的身体活动都是运动或者锻炼行为[2]。因此,尽管身体素质或者机能能力和健康有重要的相互关系,但身体素质或者机能能力与健康并不是一个概念。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身体活动与健康间的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运动或者锻炼科学研究的范畴,但并不仅限于此。基于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的研究证据,人们开始跳出传统的运动锻炼与身体素质提高的思维和范式,转向身体活动与促进公共健康的广阔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与进步,久坐与身体不活动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行为习惯(模式)[8-9]。非竞技运动性的生活式身体活动同样可以产生健康的益处而且便于坚持[10],再单一地追求余暇时间的体育健身增进体质健康非常不现实。因此,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USCDC)和运动医学学会(ACSM)在1995年联合推出了全球首个身体活动指南,又在第2年关于身体活动与健康的科学询证报告(《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4,11]。这并不意味日常身体活动干预就能完全替代运动健身手段,而是从健康的视角解决现阶段人类行为存在的问题。体育运动只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不足以承担维护健康促进的全部重担。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其涉及到心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已打破了体质健康的体育思维模式,开始倾向于非医疗手段的多管齐下促进健康模式。因此,我国的全民健身指导思路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并及早做出调整,关注包括工作、交通、家务、健身娱乐等相关的身体活动干预策略和手段。

2 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

2.1 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

到目前为止,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或者预防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类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抑郁症、癌症、肥胖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美国公布的《身体活动与健康医生报告》和《身体活动指导委员会报告》也提供了全面且具有权威性的科学证据[12-13]。其中重要结论是身体活动量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为居民身体活动推荐量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政府或者组织机构相继推出针对性的身体活动指南,有利于居民实施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式常态化、规律性的身体活动行为习惯。但是,目前仍然缺乏特殊人群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对人们日趋增加的久坐行为与健康风险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实验研究认为在身体活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天按1×30 min、3×10 min或者2×15 min等方式锻炼,对提高心肺功能与健康水平具有类似的效应结果[14-15]。因此,要获得维持和增进健康的良好效果,每天进行多次不连续活动的单次持续时间不能少于10 min[16-17]。科学研究为多次较短活动时间的健康累积效应提供了证据支持,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安排相应的身体活动计划。目前,身体活动总量与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论证表现有两种情况,一类是有较充分证据支持二者的积极关系;一类是基于观察的非实验研究的证据呈现较弱的支持[18]。在ACSM推荐的有氧运动处方中,明确表达了类似的观点[17]。

2.2 身体活动测量方法与手段

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了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剂量与效应关系,如何准确测量身体活动量或者能量消耗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人员研制出多种身体活动测量方法。尽管还很难用统一标准划分这些测量手段与方法,但Vanhees等[19]的分类具有建设性,即标准测量方法、客观测量方法、主观测量方法3大类。其中标准方法包括双标水法(DLW)、测热法,主要用于标定研究手段与方法;客观方法主要包括机械与电子传感器方法与观察记录方法,包括加速度计、计步器监测、心率监测、直接观察、活动记录等;主观方法主要是身体活动问卷,身体活动调查问卷包括回顾性问卷、身体活动历史问卷、活动日志等。但是,每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测量方法各有优势与不足,但大规模的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还是较多地采用主观测量方法。

1)标准测量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在测量自由状态下的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总量最精确的方法就是双标水法与测热法。两种方法都是利用人体能量代谢的原理,即能量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水、二氧化碳和热量。即: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总能量消耗-食物热量消耗-基础代谢率[3]。双标水法是身体活动测量评价研究领域公认的“黄金标准”,虽然该方法具有无创伤、精度高、不影响身体活动等优点,但是试剂与测试费用昂贵,实验条件对人员与设备要求较高。而且单独使用只能测量人体的能量消耗总量,不能反映身体活动的相关信息,所以很难在大规模人群的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测热法也具有相似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常作为客观训练方法与主观方法的标准效度验证手段来使用。此外,在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中,这些能准确测量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的技术手段也受限于多种因素,如测试对象的人数、受试者的身体负担、文化与社会环境、测量的持续时间以及经费等因素[20-21]。所以,该类型测量方法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以至于近年来这些测量方法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客观测量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1)加速度计的应用。

加速度计由最初的单轴、双轴发展到现在的3轴,一般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各种运动参数与人体能量消耗数据,然后进行线性拟合推导出人体运动能量消耗的算法方程。最终借助电子化集成与程序编制处理,为不同年龄人群提供方便、实用、有效的人体运动能量消耗测量工具。

但是,研究人员通过3种加速度计(Actigraph、Actical与AMP-331)与间接测热法的比较发现,没有一种加速度计能够很好地测量多种类型的身体活动[22]。加速度计与DLW法测量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的比较也有类似情况发生[23]。也就是说,基于不同类型身体活动建立起来的加速度计算法方程,如果测量日常生活式的活动时,可能存在低估或者高估的现象[24-26]。例如基于运动平板上步行方式建立的算法方程会低估高尔夫与家务活动的代谢值30%~60%[27]。此外,加速度计存在一个上限效应需要注意,当运动强度超过10梅脱(每公斤体质量1分钟消耗3.5 mL氧气的运动量称为1梅脱(MET))时,SenseWear Armband(某款加速度计产品)明显地低估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值[28]。Koehler等[29]对有训练的男子耐力项目运动员进行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于是,使用加速度计进行身体活动测量研究时,需要考虑研究的人群特征与测量目标,可能不同的加速度计型号或者不同算法方程会存在适用性问题。随着加速度计的算法方程不断改进,会提供越来越准确有效的身体活动测量与评价,也将会是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前景广阔的客观测量工具。

(2)心率监测与计步器测量方法。

心率也是身体活动测量评价常用的检测指标,而且电子化的心率表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功能和优势。Livingstone等[30]通过确定安静状态到运动状态的拐点心率(Flex HR),即日常活动的平均最高心率和锻炼活动的最低心率,监测平均每天总能量消耗,认为单独使用拐点心率也可以作为一个反映身体活动方式与心肺功能的客观指数。Livingstone等[31]的研究认为,心率监测锻炼强度是更容易且可行的手段[32]。在锻炼中使心率监测练习强度比自我报告要准确得多,是一种简易的评估指标[33],但容易受到非身体活动以外因素的干扰,预测身体活动能量消耗误差可能较大。此外,对于电子计步器而言,对走、跑类身体活动的步数具有高的测试精度[34]。

3)主观测量工具的应用与发展。

身体活动问卷(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是身体活动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1)有效性,能够实现研究的测量目的;(2)可靠性,重复测量的结果不受影响;(3)实用性,能够被广泛地接受;(4)非应激性,测量不影响受试者的行为[35]。

对39个常用身体活动问卷研制特征的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是研制数量的集中爆发期,20世纪90年代后又开始逐渐减少。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身体活动问卷研制特点有密切联系,即趋向于国际化与标准化;二是与加速度计、计步器、心率表等新型客观测量评价手段的研发和应用有很大关系。目前,仍缺乏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甚至不同职业人群的标准化身体活动问卷。在2000年,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制了标准化的国际性身体活动问卷,即国际身体活动问卷[36](分长卷与短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WHO在此基础上修改为全球身体活动问卷[37](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GPAQ)。这是新世纪以来,身体活动问卷研制方面最为重要的成果,具有较好信度与效度,适合跨国人口群体间的研究与横向比较,不失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国际化与标准化身体活动问卷。

但对任何一种身体活动问卷来说,没有一个具有“黄金标准”的优势。身体活动问卷的主观性、题目语言的清晰度、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等都影响测量的精确性。Conway等[38]还认为,社会期望的心理因素也是身体活动测量问卷使用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由此可见,使用身体活动问卷进行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时,要注意一定的的方法技巧。采用自我管理式填写身体活动问卷较好,应尽量避免心理效应因素对数据结果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身体活动问卷是IPAQ和GPAQ,但问卷测量与其他客观检测方法联合应用也是身体活动测量评价的重要方法学特征与趋势。

2.3 身体活动的监测与干预

美国政府过去一直鼓励民众有计划地增加余暇时间的运动健身,而近年来,开始强调各种身体活动对健康的增益作用。美国已建立了以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全国健康入户调查(NHIS)、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学校健康政策与计划调查(SHPPS)、全国个人家庭行为调查(NPTS)等为主的身体活动监测体系,都有不同的监测重点[11]。为政府全面了解居民的身体活动情况提供可靠数据,有助于制定相应的身体活动干预政策、措施与目标,促进了美国健康公民计划的落实。

身体活动干预研究是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身体活动干预计划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用的参考。Sallis[39]发现13~18岁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呈现快速下降趋势,此后下降速度放缓,但是下降的身体活动方式类型上,主要是剧烈活动与非组织形式的体育活动。而对18~30岁人群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在青年初期阶段的身体活动下降是一个长期趋势,但年轻人应该成为身体活动促进工程的重要目标人群,以便在中年之前改变个体的或者群体的身体活动下降趋势[40]。行为变化阶段理论认为,规律的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年龄和性别都没有关系,而是应该采取行为变化阶段相适应的干预措施才行[41]。此外,成功的身体活动干预需要充分考虑其体质水平、自身的控制力以及来自家庭、同伴、社区的支持[42]。因此,运动科学已不能单独实施有效干预身体活动,需要公共政策、心理学、行为学、社会生态学等科学知识与手段的综合应用。科技与社会发展使人类生物功能异化也许已不可逆转,但立体化的身体活动干预策略是必须的,如交通优化、建筑设计、健身娱乐设施、运动指导等,这正是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预测的人们未来必须生活、工作、娱乐的行为方式。

3 结论

1)身体活动流行病学作为新兴起的交叉学科,已经建立了明确研究内容与目标体系。人们身体不活动行为的日益加剧,使得剂量效应关系、身体活动监测、干预研究等逐渐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对特殊群体的身体活动研究与干预关注不够,今后应引起学者与相关部门的注意。

2)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已得到流行病学研究的科学论证,多次较短持续时间活动的累积效应有同样的健康增益作用。在保证身体活动总量的条件下,单次不少于10 min,每周多数天里进行至少30 min的中等强度以上活动,可以获得有益健康效果。

3)身体活动的测量方法基本上划分为标准测量方法、客观测量方法与主观测量方法3类。标准测量方法的发展停滞不前,而客观测量方法的缺陷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进一步改进其算法方程的精确性,研究者必须根据研究需要合理选择。尽管主观测量方法有明显的不足,但身体活动问卷仍然是大规模群体性身体活动研究的首选,应用时需要注意方法学问题。

4)身体活动监测与干预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宏观监测的系统性与计划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交通等日常行为方式对健康增益作用影响甚大,这对我国全民健身指导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 2000年及其以后的中国健康与体育――关于健身体育的预防医学阐释[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5(3):14-21.

[2] Caspersen C J,Powell K E,Christenson G M. 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J]. 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00(2):126.

[3] Welk G. Physical activity assessment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M]. Illinois: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2002.

[4] Dishman R K,Washburn R A,Heath G. Physical activity epidemiology[M]. Illinois: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2004.

[5] Haskell W L. Health consequences of physical activity:understanding and challenges regarding dose-response[J]. Med Sci Sports Exerc,1994(26):649-660.

[6] Kuhn T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7] Haskell W L,Montoye H J,Orenstein D.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to achiev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components[J]. 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00(2):202.

[8] Hamilton M T,Hamilton D G,Zderic T W. Role of low energy expenditure and sitting in obesity,metabolic syndrome,type 2 diabetes,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Diabetes,2007,56(11):2655-2667.

[9] Katzmarzyk P T. Physical activity,sedentary beha-vior,and health:paradigm paralysis or paradigm shift?[J]. Diabetes,2010,59(11):2717-2725.

[10] Dunn A L,Andersen R E,Jakicic J M.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history,short-and long-term effects,and recommend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1998,15(4):398-412.

[11] Lee I. Epidemiologic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studie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2] General U S P H,Fitness P C O P,Us S.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M]. New York:Jones & Bartlett Pub,1998.

[13] Committee P A G A.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2008[R]. Washington,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8.

[14] Jamurtas A Z,Koutedakis Y,Paschalis V,et al. The effects of a single bout of exercise on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and 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4,92(4):393-398.

[15] Osei-Tutu K B,Campagna P D. The effects of short-vs. long-bout exercise on mood,VO2max,and percent body fat[J]. Preventive Medicine,2005,40(1):92-98.

[16] Pollock M L,Gaesser G A,Butcher J D,et al. ACSM position stand:the recommende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and muscular fitness,and flexibility in healthy adult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1998,30(6):975.

[17] Garber C E,Blissmer B,Deschenes M R,et al.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musculoskeletal,and neuromotor fitness in apparently healthy adults:Guida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11,43(7):1334.

[18] Oja P. Dose response between total volum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nd fitnes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1,33(6):S428.

[19] Vanhees L,Lefevre J,Philippaerts R,et al. How to assess physical activity? How to assess physical fit-ness?[J].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isk,2005,12(2):102.

[20] Ainslie P N,Reilly T,Westerterp K R. Estimating human energy expenditure―A review of techniqu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doubly labelled water[J]. Sports Medicine,2003,33(9):683-698.

[21] Valanou E M,Bamia C,Trichopoulou A. Metho-dology of physical-activity and energy-expenditure as-sessment:a review[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6,14(2):58-65.

[22] Crouter S E,Churilla J R,Bassett D R. Estimating energy expenditure using acceleromet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6,98(6):601-612.

[23] Leenders N Y,Sherman W M,Nagaraja H N. Energy expenditure estimated by accelerometry and doubly labeled water:do they agree?[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6,38(12):2165.

[24] Bassett Jr D R,Ainsworth B E,Swartz A M,et al. Validity of four motion sensors in measuring moderate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0,32(9 Suppl):S471.

[25] LE Masurier G U Y C,Tudor-Locke C. Compari-son of pedometer and accelerometer accuracy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3,35(5):867.

[26] Jakicic J M,Marcus M,Gallagher K I,et al. Evaluation of the SenseWear Pro Armband (TM) to as-sess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exercise[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4,36(5):897.

[27] Hendelman D,Miller K,Baggett C,et al. Valid-ity of acceleromet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moderate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field[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0,32(9):S442.

[28] Drenowatz C,Eisenmann J C. Validation of the SenseWear Armband at high intensity exercise[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10(1):1-5.

[29] Koehler K,Braun H,de Marées M,et al. As-sessing energy expenditure in male endurance athletes:validity of the sensewear armband[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11,43(7):1328.

[30] Livingstone M B,Prentice A M,Coward W A,et al.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free-living energy ex-penditure by the doubly labeled water method and heart-rate monitoring[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1990,52(1):59.

[31] Livingstone M B,Coward W A,Prentice A M,et 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in free-living children:comparison of heart-rate monitoring with the doubly la-beled water (2H2 (18) O) method[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1992,56(2):343-352.

[32] Achten J,Jeukendrup A E. Heart rate monitoring: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J]. Sports Medicine,2003,33(7):517-538.

[33] Gilman M B,Wells C L. The use of heart rates to monitor exercise intensity in relation to metabolic va-riabl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93,14(1):339.

[34] Schneider P L,Crouter S E,Lukajic O,et al.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10 pedometers for measuring steps over a 400 m walk[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3,35(10):1779.

[35] Laporte R E,Montoye H J,Caspersen C J. As-sess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epidemiologic research:problems and prospects.[J]. 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00(2):131.

[36] Craig C L,Marshall A L,Sjostrom M,et al.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12-countr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3,35(8):1381-1395.

[37] Bull F C,Maslin T S,Armstrong T. 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GPAQ):nine countr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udy[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2009,6(6):790.

[38] Conway J M,Seale J L,Jacobs D R,et al. Comparison of energy expenditure estimates from doub-ly labeled water,a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and physical activity record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2,75(3):519.

[39] Sallis J F. Age-related decline in physical activity:a synthesis of human and animal studie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0,32(9):1598.

[40] Anderssen N,Jacobs Jr D R,Sidney S,et al. Change and secular trends in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n young adults:a seven-year longitudinal follow-up in 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Study (CARDIA)[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96,143(4):351-362.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6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代表着21实际医学发展的方向,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医学研究及医学实践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1~2]。循证医学,即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认为任何医疗决策都应根据客观的医学科学依据进行,而这些最佳证据是将医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而得来的[3]。为顺应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成功转变这一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卫生部目前正在致力于更进一步推进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应用。本教研室早在2006年就在临床医学本科、七年制和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训练,包括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循证医学实践、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评价等技能,以及各种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如meta-分析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资源中及时得到经过实证的医学成果。我们在循证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强调医学生应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学习并寻找最佳证据,充分开展循证实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当前最佳证据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医学决策。

1对象方法

1.1教学对象

在本教研室进行毕业实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2005级和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共23名同学。

1.2教学方法

我们在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然后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预防医学生,通过提出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证据或文献、评估现有证据或文献的质量、分析文献、提取数据、综合整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指导,结合循证医学实践,学生们将能够更快地掌握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2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循证医学有助于预防医学生建立良好的辩证思维方式,提高实际动手工作能力,提高医学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在未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生涯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形成不断地自我学习、充分利用最佳证据的良好习惯。目前,国内外循证医学主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而且也仅限于理论教学方面。本教学团队在循证医学的理论授课和实践课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指导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在CancerEpidemiologyBiomarker&prevention.,BreastCancerResearchTreat,Journalof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Health等杂志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4.90。

3讨论

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息息相关,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循证医学则是关于如何利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医学实践和决策的学问[3]。循证医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代替,现有医学知识在迅速的积累中,这就要求当代医学生必须时刻紧盯科学前沿,不断地从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正确地评价现有证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我们已在预防医学及临床各专业本科生的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8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使医学本科生对循证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指导,在医学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授之以渔”为目标,切实培养他们的医学实践能力。循证医学是一种提倡“授人以渔”新型医学实践模式的兴起,而不是“授人以鱼”的传统医学实践教育模式[4]。预防医学本科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遇到这样那样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正确利用循证医学这个工具,将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益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