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政策如何运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范文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
在凯恩斯经济学中,“需求管理”是政府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这里主要分析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从它们对总需求的影响角度来考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
(一)财政政策的效力
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需求增加将通过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使GDP增加。GDP的增加又使货币需求增加,即需要更多的货币用于交易。在储备银行不改变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利率必然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会抵消由于GDP增加而增加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投资需求,从而抵消一部分政府支出或减税对GDP的刺激作用。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上升将会大量降低投资。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那么,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货币需求将使利率猛增(利率敏感程度很低意味着利率必须变动很多)。①(①参见[美]R.E.霍尔和J.B.泰勒: (宏观经济学>,171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此外,财政支出乘数是衡量财政政策效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财政支出乘数能否使财政政策的效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样要受到上述两个因素的制约。如果投资对利率高度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即使财政支出乘数很大,财政政策也无法产生强有力的效果。
与上述情况相反,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如果利率上升幅度不大,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利率水平没有多大影响,那么,这种政策对投资的冲击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就有很强的影响力。换言之,当投资对利率不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高度敏感时,财政政策的效力就很强。
利用IS——LM曲线的形状及其移动来展示财政政策效力的强弱。财政政策的效力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形状有很大关系。当投资需求对利率很敏感时,IS曲线比较平缓,因为利率的较小变化和投资需求的较大变化有关。相反地,当投资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时,IS曲线就比较陡峭。
再看LM曲线的形状。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时,LM曲线就比较平缓,因为当货币需求随着收入变化而增加时,利率的很小变化就足以使它减少;反之,当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时,LM曲线就比较陡峭。
当IS曲线比较陡峭,或者LM曲线比较平缓时,财政政策的效力比较强。相反,如果IS曲线比较平缓,或者LM曲线比较陡峭,财政政策的效力就比较弱。
(二)货币政策的效力
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体现在货币供给的变化上。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松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或紧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减少。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在货币供给的增加时使利率下降的幅度很大,并且对投资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很大。这种效果产生的条件是:第一,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下降就会使投资受到极大鼓励。第二,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很大(利率的很小下降就足以把货币需求提高到同较高货币供给一致)。在这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就强。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也有弱的时候。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利率的下降不会使投资受到很大的刺激;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下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一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使利率下降较小,或对投资的影响较小,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较弱。
用IS——LM曲线的形状及其移动来展示货币政策效力的强弱。同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效力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形状关系很大。如果幅曲线较为平缓或LM曲线较为陡峭,货币政策的效力就强;如果赐曲线较为陡峭或LM曲线较为平缓,货币政策的效力就弱。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属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可据宏观经济调控要求进行合理搭配。围绕着这个课题,国内外无论在理论的研究上还是在现实政策的运用上,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重点对我国实行人民币二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后两大政策有效搭配的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绩效 政策搭配 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学界长期论争的焦点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运用各种模型和实证方法,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绩效及其搭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经济学文献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定量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一汉森模型)。根据该模型,希克斯和汉森等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能够影响产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产出都没有影响,它们都是无效的,除了提高价格之外。之后,经济学家在其基础上,将视角延伸到对开放经济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Mead,1951)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即“米德冲突”。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而支出转换政策包括汇率、关税等的实质是在总需求结构内部进行结构性调整,使需求结构在国内需求和净出口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从而开创性地提出“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19521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丁伯根法则”。若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政府至少具备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工具之间不会相互影响。蒙代尔(MundeB,1960)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办法,指出将每一政策工具分配给它能发挥最大影响力和具有绝对优势的目标。斯旺(Swan,1960)用图形说明了支出增减政策f财政货币政策1和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各自的功用,提出了用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来实现内外平衡的模型。蒙代尔(1963)与弗莱明(1962),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用于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经不断完善而成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undell-Fleming Model),并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fPaul Krugmanl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fTheEtelnal Trianslel,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将以上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对我国经济的分析,研究结论不尽相同。马拴友(2004)运用IS-LM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在我国IS曲线较为陡峭而LM曲线较为平坦,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对治理通货紧缩具有更大的效能。张学友、胡锴(2002)运用修正的MF模型,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力进行比较,得出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安排下,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要优于货币政策: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施建淮(2007)运用V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产出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人民币升值在中国是紧缩性的:相对汇率变动的其他效应,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是支配性的,因此运用传统斯旺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是有效的。徐长生、刘士宁(2006)根据斯旺模型政策搭配理论,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模型中的内部通胀、外部顺差的区域,因此对内可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抑制投资过热,采取结构性的财政政策着重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对外通过本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改善国际收支顺差,以实现内外均衡。
也有学者通过计量建模,实证研究了近年来我国两大政策的搭配,但大多集中于对内绩效的研究,鲜有在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兼顾内外综合绩效的系统研究。刘玉红、高铁梅、陶艺(2006)实证研究了财政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较弱,这是由于我国利率管制严格、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缓慢等原因所致,而中国的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显著,扩大国内需求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应该继续实施。王文甫(2007)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有一条真实变量都以相同的比例增长的均衡增长路径:在均衡增长路径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财政政策对经济有影响,货币呈非“超中性”。刘斌(2009)基于我国的实际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的政策体制主要表现为主动的财政政策和被动的货币政策组合体制的结论:这种体制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财政决定理论的充分体现:因相机抉择的政策会产生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对社会福利水平产生影响,这种体制在今后是否一定要继续保持值得商榷:他强调今后我国应该从现行的体制向主动的货币政策和被动的财政政策组合体制转换。黄志刚(2009)将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F模型1拓展到中间汇率制度下研究发现,不管资本流动性如何,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有效,其效应介于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最应该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方法,此时政策效果最好。
三、总结及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发现,大多文献将研究视角聚集于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及内外均衡,鲜有深入到对物价、居民消费、民间投资等重要经济变量以及经济内部结构的政策搭配研究。已有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2005年7月21日)基于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相关文献不多。
本文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可进行新的尝试,若能遵循“紧扣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总揽全局、内外兼顾、两大政策密切结合”的构想,将会有很大的突破与创新。
看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什么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使用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必要性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范文2
关键词:欧盟;财政协调;财政赤字;相关性
0 引言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开创了区域货币,各成员国放弃自己的货币,采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同时带来了各国调整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变化,货币政策交由欧洲中央银行(ECB)制定,各国只拥有财政政策的制定权。因此,在经济目标上就存在两个层次:一是欧盟整体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要实现整体与个别的统一,就必须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各自的财政政策如何制定以实现欧盟整体经济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协调统一,这一目标也成了长期以来围绕欧盟的主要问题。
《马斯特利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简称“公约”)先后对各国的财政赤字、国债占GDP的比例以及如何惩罚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但是,在欧盟发展过程中,马约和公约都受到过怀疑,原因是一些大国在没有严格遵守规定的时候,惩罚措施却没有实施。尽管如此,马约和公约的作用还是被部分体现出来,它使得欧盟各国有了一个标准去遵守,最终实现整体与个别发展的统一,当然,要真正完全实现马约和公约规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Keynes(1923)[1]认为,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可能会导致财政可持续性缺失,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收入不足以支付发行新债所需的费用,财政将面临可持续性问题,这可能是关于财政可持续性的最早论述。1995年,Caporale[2] 首次以欧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欧盟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累积债务进行平稳性检验,继而得出一国财政是否平稳的结论。
成新轩(2003)[3]曾对财政政策是否需要协调以及经济效应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这种协调有利于经济的良好运行以及稳定发展。王保安(2004)[4]分析了欧盟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无论是赤字率还是债务率都是成员国谈判决定,而不是科学指标测算出来的,并且只有赤字率指标对成员国有强制约束力,债务率只具有参考意义。王磊,骆传朋(2008)[5]曾指出由于对公约的修改,使得人们对于欧盟财政可持续性产生担忧,但是其修改不仅可以增强其灵活性,也有助于欧盟成员国充分运用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因而修改是可行的。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债危机扩散的风险急剧升温,一些国家的债务评级先后被调降,如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同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债务危机也日益迫近,市场压力以及希腊亟待救助的事实,使得欧盟财政一体化在解决这次危机的过程中也再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
多年来,欧盟财政条约和公约内容也一直为中国所关注,研究欧盟财政政策状况及要点,对中国财政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从欧盟成员国财政赤字的相关性分析出发,指出欧盟财政政策协调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最后,就中国该如何汲取欧盟的经验教训来制定自己的财政政策提出了一点看法。
1 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Eurostat2000和2006-2009年的欧盟各成员国财政数据,对成员国财政赤字作了相关性分析,实证结果见附表。
根据与欧盟整体财政赤字水平的相关性实证结果可知:
欧元区国家与欧盟财政赤字显著相关。
德国与欧盟整体财政赤字水平,在1%显著水平下并不显著相关,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相关,而德国与大多数其他欧盟国家的相关性不显著,显示出德国财政政策的相对独立性,这与德国是欧元区经济龙头老大的地位分不开。
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波兰、芬兰、葡萄牙、希腊与欧盟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相关,这些国家大多是欧盟成员国中的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水平和欧盟相关性也较高。当然,希腊、葡萄牙因为债务评级下降,欧盟帮助其偿债使得这两个国家和欧盟财政赤字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
保加利亚、丹麦、爱沙尼亚、塞浦路斯、匈牙利、马耳他、奥地利、斯洛伐克即使在5%,甚至10%显著水平下与欧盟仍然不是显著相关的。比较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中多数不是发达国家。
冰岛、挪威不是欧盟成员国,所以与欧盟财政赤字显著不相关。
另外,由欧盟成员国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可知:
法国、荷兰、波兰、比利时等欧盟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财政赤字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相关,显示出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希腊与英国、法国均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相关,与另外几个发达国家也都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相关,这反映了希腊由于国家负债数额巨大,欧盟主要国家因为援助希腊而保持了相互之间较高的财政相关性。
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匈牙利、马耳他、斯洛伐克和其他不发达国家相互间即使是在5%显著水平下也都不显著相关,说明这些相对不发达国家之间还未能实现财政协调。
在财政赤字对GDP占比方面,根据2008和2009年的数据显示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2008年大部分国家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还能维持在3%以下,到了2009年,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纷纷使用了扩张的财政政策,使得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大多超过了3%上限标准。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范文3
关键词:财政政策 税收 宏观调控
一、 财政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一)定义
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情况,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的调控措施。该调控措施以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减轻通货膨胀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的,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或者政府收支等实现目标。言而总之,财政政策是系统化的财政措施。
(二)目标
1、加强人民民主政权
这是其最根本的目的。财政的本质就是为国家或政府职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促进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财政和经济就如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主观能动的反映经济基础的状况,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同样财政对确定分配关系、稳定物价、发展对外贸易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财政政策无论是对微观经济效益还是宏观经济效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3、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这就两者要同时发展,共同提高。
4、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
在中央、地方、部门、各种所有制企业、集体、个人及个体经营者之间的财政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来进行的。
二、 财政政策分类和工具
(一)财政政策的分类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财政政策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一些可以根据情况自动发生的经济波动不需要外包稳定政策是自动稳定政策。它可以直接经济状况的波动来产生调控作用。如税收和政府支出都是自动稳定政策。与自动稳定政策刚好相反,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则需要通过外部经济力量。
根据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方面的不同的功能,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赤字,如减税、增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相反,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减少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社会总需求。
(二)财政政策的工具
税收工具,税收作为国家主要的收入政策工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等特征,因此也成为实施财政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公债工具,所谓的公债也是债券的一种,它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作为发行主体,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向国内外举借债务来取得的收入。
经常项目支出工具,主要指政府对社会公共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是其主要部分。购买性支出,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福利支出和政府补贴。
三、财政政策与税收的关系
经过以上的分析,税收在财政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在紧张性财政政策中都有着很大的调节作用,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不仅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来源和保证,也是政府执行社会职能的主要手段,它更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不仅为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财力支持,更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税收在财政政策中的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税收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从而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第二,税收可以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税收可以调节收入,实现公平分配。
在宏观调控方面,税收是一种自动稳定政策,在税收体系,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反应相当敏感的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举例来说,如果政府预算平衡,税率无变化,经济低迷,国民产出将减少,税收收入会自动下降。税收乘数的大小与财政政策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税收乘数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包括税率、税收收入的变动)对国民产出(GNP)的影响程度。
其中b 为边际消费倾向。
税收乘数为负,税收和国家输出增加或减少为相反的方向;
政府增税时,国民产出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b/(1-b)倍。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为0.8,则税收乘数为-4。可见,如果政府采取了减税的政策,虽然可以减少收入,但将成倍提高社会有效需求,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四、如何更好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范文4
关键词:财政协调;欧债危机;财政政策;地方政府
中图分类号:F81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08707
1991年,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开始发行,欧元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2002年,欧元开始正式流通,标志着欧盟基本实现了货币一体化。在欧洲逐步实现货币一体化、欧元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中,欧盟各成员国不得不放弃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将货币政策的控制权全权交由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成为了欧盟货币政策唯一的制定者。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欧洲货币一体化下呈现出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制定,以欧盟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政策目标,具有统一性;而财政政策则由各成员国制定,以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政策目标,具有分散性。要解决这对矛盾,根本上要协调好各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欧盟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而从政策的层面上讲,则是要在货币一体化的条件下做好各成员国之间财政政策的协调。
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财政政策协调的重要性在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了欧盟的重视,并先后通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马斯特利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公约》和《马约》对各成员国在财政赤字、国债比重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约束,如《公约》和《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累计公共债务不应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60%,年度预算赤字不应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但是《公约》和《马约》的约束力或者说各成员国对《公约》和《马约》的执行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当危机来临之时,各成员国更多的是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顾欧盟的整体利益,出现了“大难临头各自飞”的趋势,要真正发挥《公约》和《马约》的作用,达到各成员国财政政策的协调与统一,还要有更长的一段路要走。
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随后危机持续蔓延,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相继爆发债务危机,这种危机气氛很快也波及到了欧洲的主要核心国,德国、法国,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主要的评级机构先后下调了大部分欧洲国家的信用评级,而欧洲经济受到危机的影响,一度下滑,失业率攀升。此次欧债危机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可以说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延续,这次欧债危机也再次警醒我们货币一体化条件下各成员国财政政策协调的重要性,也使我们重新研究与分析货币一体化条件下各成员国财政政策协调的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献研究(一)研究成果回顾
在对欧债危机演化路径的研究方面,李腊生等在研究欧债危机的演化路径时,提出了区内国家竞争性财政支出的假设,认为欧债危机主要是由于欧元区国家竞争性的财政支出而导致的[1]。李羡於梳理了欧债危机的演变过程,提出欧元区经济结构的失衡是本次欧债危机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控制政府财政支出等建议[2]。
在对欧元区财政政策协调的研究方面,董书慧分析了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提出了实现财政协调可供选择的3种路径:财政联邦制、财政一体化模式、统一管理与分散自主相结合的财政体系[3]。黄立新梳理了欧元诞生以前欧盟在实现国家财政政策协调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指出在货币一体化后,欧元区内缺乏一个有效的财政政策协调机制,各成员国税制与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以及各成员国经济结构、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将是阻碍各成员国财政政策协调的主要因素[4]。苏苏等从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财政赤字相关性的角度对欧元区财政政策的协调进行分析,发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各成员国基本是遵守《马约》和《公约》的,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成员国特别是一些大国不顾《马约》和《公约》的约束扩大赤字,是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5]。刘力军认为,政府未能从国家长远的利益出发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而是从短期利益出发,各国竞相扩大财政支出,是本次欧债危机的根源[6]。
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尼古拉斯・韦龙认为欧元区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和对银行的监管,这些制度性因素是欧债危机深层次的原因[7]。彼得・威斯特阿维认为欧元区缺乏统一的机构来制定财政政策,使得各国的财政政策难以做到从欧元区整体利益出发、从国家安全与长远利益出发,缺乏协调统一,最终导致了欧债危机[8]。
(二)不足与创新
以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欧债危机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全方位地对其原因进行探索,多是浅层次的分析,而少有从一个角度来深入分析欧债危机的,更少有从财政政策协调的角度来深层次地论述欧债危机的演化路径的。第二,在对欧元区财政政策协调的研究方面主要是规范分析,实证分析较少。第三,在对欧元区财政政策协调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对欧元区本身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方面予以理论上的论述,少有结合欧债危机的演化路径来进行探索的。
本文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几点创新:一是将对欧元区财政政策协调的研究与对欧债危机演化路径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两个维度的互动进行研究;二是在对欧元区财政协调的研究方面引入了实证分析,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来分析欧元区的财政协调问题。
二、理论分析(一)欧元区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之后,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在这个进程中,欧洲大陆一直在谋求用一个声音对外说话。当欧元登上历史舞台后,欧洲一体化进程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欧元区实现经济与货币的一体化。然而各成员国在政治上的一体化并没有向经济与货币一体化一样如此顺利,尽管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在某些世界性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上,欧盟对外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但是这种一致性并不能说明欧元区各成员国在政治上的一致性,相反,实际上欧元区各成员国在政治上的一体化是远远要落后于他们在经济和货币上的一体化的,而这种制度上的政治一体化跟不上经济一体化的矛盾在政策层面则表现为货币政策的统一性与财政政策的分散性矛盾。
在欧元区,各成员国放弃了自己的货币政策,仅保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制定,欧洲中央银行以欧盟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来控制货币的发行;财政政策由各成员国制定,各成员国以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因此各成员国在制定财政政策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降低本国的失业率、控制本国物价的上涨、维持本国的收支平衡,而少有考虑欧元区整体发展的。在这种制度的安排下,如果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缺乏相应的协调与统一,出现危机也就不再意外了。
(二) 欧元区财政协调的“失灵”
尽管欧盟为各成员国财政政策的协调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通过《马约》与《公约》建立了各成员国之间财政政策协调的基本制度框架。再比如建立了欧盟统一的财政预算制度,这种预算制度明确规定财政来源主要由自有财源(包含对农产品的进口差价税、糖税、按共同关税税率征收的关税)和各成员国上缴的摊派(由各成员国按其GDP的一定比例上缴)构成。此外,还成立了欧洲关税同盟,确立了欧洲税收一体化的一些基本原则[8]。
但是由于欧元区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一致,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仍然缺乏一个有效的财政协调机制,或者说目前欧元区各成员国在财政协调方面所做的努力对欧元区以及各成员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难以起到有效的调控。相反,各成员国以本国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各成员国以本国的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收支平衡等综合效应的最大值为政策目标[9],都希望以最小的调控成本而获得最大的“收益”,这种“免费乘车者”的政策思维最终将使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的财政协调“失灵”。这里的财政政策协调“失灵”指的是当欧元区当各成员国的利益与欧元区的整体利益相冲突时,各成员国未能提出既兼顾本国利益又符合欧元区整体利益的财政政策,而是选择以本国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顾欧元区整体利益来制定本国财政政策的情况,当这种“失灵”开始“泛滥”之时,引发的必将是欧元区经济社会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此次欧债危机正是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财政政策协调“失灵”的表现。
(三)财政协调“失灵”与欧债危机演化路径
尽管签订了《马约》与《公约》,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各成员国最终还是打破了《马约》与《公约》的约束,或者说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财政政策协调“失灵”的弊端最终爆发,并演变成了欧债危机。下面我们将从理论上梳理欧债危机背后财政协调机制是如何“失灵”并最终引发危机的。
1.降低失业率成为主导的调控目标
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欧元区各成员国面对着经济乏力、失业率攀升的现象,纷纷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然而由于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控制,各成员国所能实现的只有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四大基本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中,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各成员国只能寄希望于欧洲中央银行,而又由于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着如奥肯定律中所说的一定的函数关系(即如果失业率降低了,经济增长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因而各成员国调控的主要目标成了充分就业。
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成为主导的调控手段
欧元区各成员国普遍经济较发达,社会福利较好,由于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刚性作用,再加上为了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降低失业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便成为了欧元区各成员国最主要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政策选择。对于欧元区其中的一个成员国来说,为了达到降低失业率的目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成为了最佳的选择,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物价上涨、赤字扩张等不良后果,各成员国纷纷选择了交给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处理。
3.从财政协调“失灵”到债务危机
当欧元区各成员国纷纷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如果有一个良好的财政协调机制,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能配合欧洲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债危机的避免不是说不可能。然而不幸的是,欧元区缺乏这样一个有效的财政协调机制,在国家利益最大化面前,财政协调似乎已经“失灵”,欧元区各成员国纷纷选择了如何使自己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财政扩张政策。对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无论是增支还是减税,其结果都是赤字的扩张和债务的增加,随着《马约》与《公约》中对国债比重和赤字规模等方面的约束纷纷被突破,一场大规模的欧债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实证分析(一)欧元区各成员国财政赤字(盈余)相关性分析
该部分选取的指标为欧元区各成员国财政赤字(盈余),用来衡量各成员国财政政策的方向与规模。该指标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上欧元区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各成员国财政赤字(盈余)占GDP的比重的数据求得。选取的是2009~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由于塞浦路斯的数据缺失,因此笔者选用的是除塞浦路斯以外的其他16个欧元区国家,分别是比利时、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芬兰、马耳他、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运用Eviews软件求得欧元区各成员国财政赤字(盈余)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范文5
在经济景气时实现预算盈余
即经济强劲,企业业绩好,许多人都有工作。这种环境下的税收趋于上涨,政府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支出更少。问题是,当一切进展顺利时,政府并没有始终坚持这个最基本的规则。当情况变糟时,各国往往试图进行改变,但此时正是经济最无能为力的时候。美国和英国在繁荣时期出现预算赤字,即政府每年的支出超过收入。希腊也出现了这一困难,无法向本国公民征收更高税收。显然,经济景气时实现盈余的国家能更好地运用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用作反周期工具
消费者和企业减少开支,可能会导致经济不景气甚至衰退。这种情况下,政府可通过增加支出或减税来应对。在最近的危机中,这种方法非常有效。2009年的伦敦20国集团首脑峰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确保各国执行宽松的财政政策,从而防止全球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并且有助于避免萧条。
实力雄厚的情况下这样做效果会更好,如中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了庞大的财政刺激政策。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更需要财政刺激政策,但他们的实力较弱,预算赤字已高企不下。经济低迷时期应用财政政策的能力,可为货币政策减压,从而充当经济衰退时的减震器。
收紧时制定可靠的中期计划
这个规则适用于许多西方国家,有助于确保金融市场处于强位,同时降低借贷成本。可靠的中期计划能促进目标的实现,并符合市场预期。当经济已经陷入衰退时,顺周期的财政政策收紧将被视为不可靠,这种政策似乎在经济或政治方面都是不可持续的。
收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宽松
也就是说,利率要低。相反,如果货币政策收紧,经济将陷入或长期处于衰退中。正如过去一年出现的情况,当商品价格上升形成相对价格冲击时,货币政策的挑战变得更加困难。央行顶住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工资不涨的经济形势下。欧洲周边经济体遭遇了财政困难――工资不断下降,而他们自身的货币政策失控。
对收紧的速度和规模作出判断
理想的情况下,最好等到私营部门足够强大,政府削减开支或提高税收。在这种情况下,私营部门能更好地应付困难。但必须承认,当国家出现财政困难时,他们的情况并不总是如此轻松。举例来说,欧洲周边国家被迫采取强硬的财政政策,作为接受核心国家援助的条件。此时,它们的经济非常薄弱。
避免债务陷阱
衡量是否陷入债务陷阱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债务规模比经济规模大,政府债务将超过GDP的100%。二是债务利息率必须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欧元区的许多国家已经陷入或接近债务陷阱,它们需要获得核心国家的进一步援助。历史表明,大型国家组成的货币联盟无法长久,除非它变成一个政治联盟。如果国家未陷入债务陷阱,它们在减债的时间上会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例如美国,债务水平是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89.4%。同时,英国债务水平较低,为国内生产总值的79%,且债务到期时间长。因此,美国和英国不会破产。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范文6
论文摘要: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就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凸显出来,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在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总体判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并针对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研究和探讨了运用财政政策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通过全球化的资本流动以蝴蝶效应方式向其他国家蔓延,发展成为波及全世界的金融风暴,使各国经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衰退。日益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也难以幸免。金融危机透过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就业的影响。
1引言
就业压力大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这场危机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因此,如何通过经济复苏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压力的冲击已成为当务之急。财政政策是应对当下就业问题的重要的政策手段,如何针对金融危机作用于就业的特殊途径以及就业现状来选择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
2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2.1金融危机凸显我国就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1)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就业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异常庞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数量构成了庞大的就业规模,新增劳动力仍在持续增加。中央提出2009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左右,按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计算,只能提供900-120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由此来看,大量新增就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2)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面临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总体上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即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因此呈现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而在大量失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情况更多的表现为在东部沿海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就业的大批农民工返乡以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2.2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
随着金融危机全球化,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经济衰退迹象,这导致发达国家进一步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外贸出口大幅度回落。而且,金融危机导致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等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值,这种升值必将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从而使对欧盟和英国等国的出口下降。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由于资金限制和投资预期的减少无法或减少对中国进行投资。另外,在出口减少和人民币升值影响下,很多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和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
在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很大,而且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上这些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的领域。所以,在企业被迫裁员时,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比较低的农民工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3应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财政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反经济衰退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按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财政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当下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以及我国就业的现状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功能和取向,进而对采取具体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
应该说,在外需疲软,无法拉动经济增长而引起就业问题的背景下,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以化解当前的就业困境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目前我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比如“4万亿投资方案”、对农村居民购买家电进行财政补贴的“家电下乡”活动,还有一些由地方政府进行的直接消费补贴以及针对特殊群体就业的税收优惠,这些措施在刺激内需、扩大就业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笔者认为,面对依旧严峻的就业形势,财政政策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投资型的,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并且造成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居民消费。一是在财政支出上,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者对粮食等实施保护价格收购来加强对低收入者的帮扶,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提高总体消费倾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刺激消费;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等个人所得税扣除,适当提高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应适当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增加人们税后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应把就业培训计划与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
(3)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近年来,中小企业和小群体创业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对他们进行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李伟宁,蓝常高.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与宏观就业政策的协调[J].税务研究,2005,(2).
[3]孙胜利.我国就业问题对财政的影响与压力[J].经济学动态,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