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安全教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安全教育培训范文1
一、__区中小民营企业安全培训情况与分析
目前__区有中小民营企业近3000家,其中属于高危行业的有近300家,据统计,企业负责人经过安全培训的有400多个,不到总人数的20%,从业人员6万多人,经过培训的近3万人,接近总数的50%,特种作业人员1200多人,经过培训的1000多人,占总数的80%多。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企业负责人经过安全生产培训的比例很低,从业人员经过培训和比例高些,而正是由于企业负责人自己没有受过安全教育培训,导致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重视,埋下生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一)部分企业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个别企业主不履行《安全生产法》职责,没有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纳入企业工作日程,不重视安全生产投入,不安排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经费,不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政府部门进行的生产教育培训的宣传无动于衷,甚至对监管部门进行安全培训检查持抵触情绪,认为企业只要把生产搞上去就行了,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没有必要。
(二)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认识不高。由于以前没发生过事故,一些企业产生了严重的麻痹侥幸思想,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存在重生产、轻安全,重技能培训,忽视安全培训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员工流动性大,企业不愿花费成本进行培训;而大部分员工安全意识差,维权意识薄弱,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甚至不愿参加培训,员工未经培训就上岗作业的现象尤为突出。
(三)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认识偏差。认为安全教育培训是政府之间的事情。由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加上政府部门经常性地发文,老生常谈地重复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强调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似乎安全教育培训是上级部门的事。持“安全教育培训是上级部门的要求和任务”观点的不在少数,在对待安全教育培训的问题上,往往政府部门很积极,企事业单位被动应付,把安全教育的主次位置给完全颠倒过来了。殊不知,安全教育应该是企业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政府只是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
(四)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投入不够。安全培训需要钱、需要时间,而不少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成本投入的最小化,无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只用工不培训。
(五)部分企业安全培训制度不全。通过调查,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训部门,在培训制度方面,半数以上的民营企业声称有自己的培训制度,但是经座谈和深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有自己的年度培训计划,但是大部分的年度计划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有的企业每次培训的计划是临时制定的。
(六)政府部门对安全教育培训监管不到位。__辖区面积82.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0.34万,中小民营企业近3000家,但安监局工作人员只有七个,监管对象过多,监管范围过大,监管力量严重不足,这是监管不对位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现在政府都在强调服务企业,监管多了怕影响单位的评分,有时甚至担心影响与招商引资企业的合作关系或被认为“投资环境不良”,而对安全监管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不彻底。
从上述调查情况看,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负责人法制意识淡漠,不知道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法定要求;安全意识不明,安全培训与保障生产安全的关系没有理顺;企业责任意识不强,企业是安全教育培训的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培训情况执法检查不够等等。
二、加强__区民营企业安全培训的对策和措施
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必须不断地得以强化和提高。安全教育培训,作为促进和实现安全意识、安全素质提高的主要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抓好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增强做好安全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氛围。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宣传媒体,普及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培养全社会的安全意识。把《安全生产法》内容纳入普法教育计划,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促进安全生产宣传进社区,进入千家万户,开展全员培训教育活动,使大家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二)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开展安全培训是防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治本之策,重视和加强安全培训是我们安全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将安全教育培训纳入监察执法的重要内容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开展经常性安全培训专项督查,督促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要把安全生产培训责任制度、计划制定落实情况和“三项岗位”人员安全培训持证上岗情况作为执法检点,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安全培训的主体责任,从而提高企业开展安全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安全培训工作营造有利的法制环境。
(三)扩大企业安全生产达标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企业员工安全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加强教育培训,进行正确引导。通过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达标活动,督促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
高校安全教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教育;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
1实验室安全内涵及安全教育的要素
安全从最开始的应对危险环境的经验之举到现在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安全科学创始人之一张潜提出安全的科学概念是: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安全人体、安全设备和安全社会构成了安全3因素,加上安全的整体性因素——安全系统,构成安全的4因素。虽然研究者不断对安全要素进行修正,但其构成基础都是基于人、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这几个基本要素[3]。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事故,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发生后的损失[4]。实验室安全也是一门科学,它重点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保障师生员工的实验安全技术,以及研究教学科研中实验风险所导致的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止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方法[5]。高校实验室药品种类多、设备复杂、参与人员范围广、层次不同且流动性大,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防护重视不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6-7]。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从事故的成因入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和物2方面原因引起的[8]。博德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9]。根据高校的特征,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教育对人产生直接影响,从最根本的人的要素出发,使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指导安全学习和安全行为。实验室安全教育要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并利用合适的教育方式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的传播[10]。安全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物,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试剂、仪器、设备、机电、环境等,也要着眼于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员的安全理念、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11]。通过将安全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师生员工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之树立牢固的安全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良好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行为方式。
2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比较
2.1国外实验室安全教育
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开展较早也相对成熟。现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制度和管理、师资力量、课程内容、教育形式、效果评价等方面,总结其安全教育特点。
2.1.1重视程度高,法律法规相对完善
欧美高校不仅在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与具体的要求,还建立许多规范的安全培训机构,对安全培训严格监管。20世纪5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家普遍在大学工科教育中开设安全类工程专业。1938年纽约大学成立了安全教育中心,率先创立了高等院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英国是推行国家职业安全健康考试制度较早并较为系统和先进的国家,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10]。
2.1.2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欧美高校中一般安排具有安全专业知识或者经验的人承担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教授直接负责本课题组实验室的安全,定期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并承担主要责任。
2.1.3安全教育培训课程种类多
欧美一流大学教育培训课程资源丰富。对每个师生员工进行实验室准入培训,并设计不同组别或者主题的培训内容,准入培训课程资源丰富、信息公开、自主选择性强。例如哈佛大学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激光安全、辐射安全、危险品运输、机器工具使用培训等。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发了74项安全培训课程,也分为化学、生物等不同的主题。
2.1.4教育形式多样
欧美一流大学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普遍建立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准入教育形式有网络培训、课堂培训和实验室现场培训,剑桥大学安全管理部门职业健康安全服务一年拟提供26次培训,包括2次网络自学,24次面授。
2.1.5安全教育管理比较严格
欧美高校不仅实行了严格的培训和准入制度,还非常重视在学生的培养环节加入实验室安全的教育,例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将安全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2],而在剑桥大学的学生手册中,有专门关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介绍。
2.2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
19世纪60年代,西安矿业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安全相关专业,但此后,安全专业的教育规模一直未能扩大,直到1983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仍只有4所[10]。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13]。
2.2.1教育和管理重视程度低
我国很少有高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并且大多数安全教育课程也仅仅是在院系层面较分散的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完善的体系。学校对安全教育缺少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教育缺乏全过程的跟进和管理[14-15]。
2.2.2师资和教材资源不足
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安全课程的主讲教师,而开设安全课的高校,师资队伍也多以兼职为主,学生对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师资的评价远低于其他课程[18]。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的内容覆盖面及深度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16]。
2.2.3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很少在人才培养的层面对安全教育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能力的阐述。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大都还停留在掌握消防知识等显而易见的安全知识上,没有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产生深刻的认识。
2.2.4课程内容不成体系
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不全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缺乏融合,课程结构不清晰[17]。同时,我国安全教育课程中工程技术方面课程较多,各行业通用知识较少,课程方案在不同院校间差异较大[18-19]。
2.2.5教学方式不灵活
绝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以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学习兴趣不足[20]。同时大多数安全教育以理念灌输为主,学生对未知危险和隐患缺乏实际体验。
2.2.6对教育效果评价不够
随着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安全管理和教育,实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但是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安全教育进行跟进和效果评价。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全程化的教育,需要长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
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通过国内外安全教育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基础薄弱,还不成体系,在众多方面都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对实验室安全教育水平进行整体提升,构建起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需要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原则,并从各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3.1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结合安全的本质和要素,以及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功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3.1.1人本理念
安全的主体是人,安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人的思想意识直接相关。因为界定安全与否的条件是人的身心状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因此安全教育需要从人的思想观念出发,使之有明确的安全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安全教育需要在课程目标中着重强调培养人的安全素养,以此为基础指导其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3.1.2学科交叉
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由于安全的研究对象是事故,事故的发生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事故的安全科学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属性[4]。安全教育涉及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因此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注意安全通用性知识的提取。
3.1.3信息量大
安全教育涉及到的理论繁多零散,信息量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安全知识有清晰的脉络,更好地理解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同时由于安全知识的属性不同,对于理论性的和实践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一定要采取差异化教学,利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1.4全程化
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安全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培训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跟进和教育,因为每一种设备或者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安全隐患,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过程的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搭建起安全教育的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价。
3.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安全教育体系是指将保障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相关要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1]。但是对于体系的组成要素,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并没有清晰的阐述。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包括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想、内容、保障、运作和评价5要素[22],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领导、制度、内容和环境4要素组成[23],也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教育目标、课程、管理、保障和评估5要素组成[21]。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看法,以目标、内容、方式、师资、评价与管理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6要素,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效果评价和组织管理这6个方面融合起来,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3.2.1教育目标立体化
造成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员安全意识和素养的缺乏。鉴于安全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安全教育不仅是传授基本的安全知识,更是培养和塑造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实验室安全怀有敬畏之心,有意识地提高安全素养。因此,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将安全知识、安全操作与防护技能、安全意识与价值观3方面进行立体化设计,培养出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安全技能、较高的安全素养于一体,具有完整安全人格的人。
3.2.2教学内容结构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交叉性强的特点,安全教育应该设计系统的课程结构,使其便于教学和管理。安全知识体系的构建既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计成通识类与专业类,还可以根据安全的要素对安全知识进行主题或者模块分类。无论哪种分类,都需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课程内容单元短小精悍,便于自由组合。同时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给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3.2.3教学手段信息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知识种类多、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方式应该保证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将MOOC等在线教育方式[24]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25],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设计成虚拟现实,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和探索,强化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的掌控能力。
3.2.4教学资源多元化
由于大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将校内具有安全经验的教师集合起来,开发适合本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资料,形成设计型资源。同时充分结合社会力量,聘请具有安全经验的专家,引入成熟的教学资源,比如中国大学MOOC网、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等MOOC网站,形成应用型资源,构成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集中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3.2.5教学效果可视化
因为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受教育者范围广且层次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开发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既可以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又可以直接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跟进与管理,将教学效果可视化,为教学评价改进提供依据。
3.2.6教育系统平台化
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构建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效果评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且通过建立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服务和管理,打造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将教育涉及的人、事、物都进行有机的管理,才能够实现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保证教育体系的有效性。
4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探究
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是教育的核心,没有课程就谈不上教育。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具体设计和推动,带动安全教育整体发展。
4.1课程内容设置
4.1.1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结合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理念,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设计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可以从安全要素中人的要素出发,设计不分专业、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可以从学校层面整体设计,包括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危险源识别、技术安防、安全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普遍性。同时从安全要素中物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过程接触的危险物质不同,因此安全教育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各个专业,形成专业类课程,比如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其次,安全课程又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课程又可以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知识类侧重理念的学习,技能类侧重实操教学,素养类侧重安全价值观的塑造。素养类课程可以有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安全产业与经济等。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可以按照这3个层次进行分类,这种课程结构的划分不仅有利于构建起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还能够判断每门课程的性质,方便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
4.1.2学习方案
将安全课程内容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针对每个学习者制订教学方案、计划学习内容和学时要求,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课程方案,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整体,每个学习者都学习一定的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同时鉴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复杂性,为了使学生的安全素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学时,明确必修的课程数量和类别。比如通识类的可以在知识类、技能类和素养类至少各选择1门,至少选够4个学时。专业类的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重点选择技能类的课程,也至少选够4个学时。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学生所做的科研实验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每个实验室也应该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设计4个学时。这样可以从学校、院系、实验室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而课程时长也保证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除此之外,在规定选课要求的时候,需要因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而有所差异。安全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以及工作人员。比如对教师来讲,不仅需要学习安全知识,还需要学习安全管理,对于在实验室进行较多操作的工程师来说,其实践性更强,需要学习更多的实践类课程。
4.2教学模式的设计
较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方式进行输出。在安全教育的每个过程环节都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平台与线下教育的优势,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分别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同时满足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学习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4.2.1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混合
可以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原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线上课堂传播。线上课堂可观看视频、PPT课件、论坛信息、线上测试、线上实时视频会议、线上提问、线上教师答疑等。线下课堂教师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传递安全的价值观,同时开展实操性强的培训课程。线上教育方便知识的学习,线下学习方便技能的训练和素养的培养。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又可以增进交流,从知识、技能和素养多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4.2.2虚拟现实与真实场景教学相混合
虚拟现实的课程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实验和操作环境,增加安全技能,增强安全素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可以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成虚拟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适用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课程可以有:危险源识别、安全事故的教学、危险设备操作、消防应急演练、急救与应急处理。但是也需要注意利用虚拟现实时,学习者在对同一方案进行操作时,每一次出现的现象都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定式思维,面对其他复杂环境判断力降低,因此需要将真实场景的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结合起来,对操作简单的实验可以采用真实场景的教学。
4.2.3网络平台管理与教师监管相混合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跟进的教育,需要对安全教育进行有效的效果评价。安全教育需要将教师传统的监督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在线学习的学习者,可以看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习的完成度、测试结果、对某门课程的重复学习率等,对在线学习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开发在线教育平台管理系统,可以集成安全教育学习资料、网络考试系统、学生的学习记录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模块,在安全教育的每个环节做好管理,为安全教育顺利贯彻做好保障。
高校安全教育培训范文3
维护稳定工作信息预警机制是指通过建立可靠的预警网络,使预警信息(不稳定因素)及时得到反馈,并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工作运行方式。建立维护稳定信息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对预警对象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按照预设标准评估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危害稳定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建立维护稳定工作信息预警机制的意义
第一,通过建立和健全维护稳定工作信息预警机制,对高校治安形势、状况和可能引发校园动荡的情势进行宏观和微观预测,为决策机关制订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通过建立和健全维护稳定工作信息的预警机制,可以严密掌握社会动向,及时发现那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和群体性的影响高校治安稳定的问题,把尚未形成气候的事件苗头迅速制止在初期阶段。
第三,建立和完善维护稳定工作信息的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把握可能引起矛盾、纠纷激化的诱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疏导,缓解可能激化的各类矛盾,将不稳定因素的苗头消灭在萌芽阶段。
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中的安全预警体系
高校危机管理的重点要放在日常危机管理阶段,坚持未雨绸缪、防范优于救治的原则,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高校安全预警体系。
预警具有预备、预防、预报和警示的多重含义,安全预警体系不仅仅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判和警报,还包括在机制、措施等方面的预防和预备。
1.组织管理机制。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是构建高校安全预警体系的前提条件。高校各级领导要树立校园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将危机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构,运用规范化、模式化的危机管理模型来系统地管理危机,将危机管理常态化。
一方面,要组织制订各部门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教育制度、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激励机制,使危机管理具体化、专业化、可操作化,完善危机管理的制度体系;要结合各部门特点,按照“预防为主”的要求,组织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危机管理范畴、危机事件等级、信息报送程序、危机处置办法、部门职责范围等,形成环环相扣的预案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危机管理制度体系的安排下,提高管理能力,加强学校值班、安全管理、设施维护、安全检查等工作,控制和消除危机因素可能产生和积累的条件和环境,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类安全危机因素。
2.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安全文化的教育培训机制是构建高校安全预警体系的基础工作。校园安全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使师生个体或学校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浓郁安全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
危机意识是安全预警的起点,没有危机意识,就不可能预见危机因素。要通过开设危机教育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剖析真实案例等多种教育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居安思危,树立危机意识,克服心理麻痹状态,对各种危机因素保持时刻的警惕,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同时,要针对不同人群加强日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例如,针对重点部位的管理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后勤和实验室等部门的一线操作人员等,要进行心理训练、危机处理知识培训和处置技能训练等。
安全演习也是安全教育和危机管理的有效形式。适时组织“危机事件模拟”,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程,有助于熟悉实战状态,更有助于锻炼管理队伍,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同对,演习也是对安全预警体系的有力检验,应随需而定、循序渐进,要随着各种危机形式的变化推陈出新,不断总结问题、积累经验。
3.研判预报机制。是构建高校安全预警体系的关键环节。危机管理,信息先行。应不断完善信息监测网络,结合学校内外具体环境因素和学校管理特点,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关注校园网络及相关媒体上的各种言论,关注可能给师生员工带来威胁的安全隐患,关注校园安全的薄弱环节和事故易发部位,要深入研究潜在的危机诱发因素,科学分析和及时处理各类信息,有效地判断和预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准确的预报和警示。
信息采集是否及时,信息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把握是否准确,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是能否作出正确的研判、预报和决策的重要因素。首先,安全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其酝酿和爆发往往都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因而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沟通都必须及时;其次,搜集信息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主观臆断,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再次,要注重信息的动态采集,准确把握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和相关要素的发展,尤其要防微杜渐,对于再小的安全隐患也不能疏忽大意,确保信息的连贯性和研判的准确性;最后,要畅通渠道,理顺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广泛地搜集和分析信息,对于准确地研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如前文所述,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安全危机的表象之一。要化解这一类的安全危机,心理咨询和辅导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不仅能干预学生的某些危险行为,更能通过搜集和掌握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各方面情况,较早地发现危机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就不乏因心理咨询和辅导而化解的诸如出走、自杀、滋事等各类安全危机的案例。
4.后勤保障机制。完善后勤保障机制是构建高校安全预警体系的有力后盾。一方面,要加大对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校园警务室功能,在校园重点部位增设消防、防盗等安全设备,在校园道路上安装交通安全设施;同时,要提高安全设备的科技含量,增设视频监控、烟雾检测、自动报警等设备,建立覆盖整个校园的安全防控网络。另一方面,要作出科学合理的预算安排,作好应对危机的各种准备,如资金、物资准备、物资供应链、专业人员预备等。要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危机处置队伍,培训应急技能:要定期检修校舍建筑、消防器材、教学设施、实验设备,检查食品卫生、应急物资贮备等等,确保各项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高校安全教育培训范文4
1.“90后”大学生本身因素影响。“90后”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辨别力弱,安全意识淡薄,自我控制力较弱,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一直以来,他们受到学校和家长的保护,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应付突发事件心理准备不够,抗挫折能力不强,经济、就业、情感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事件的发生,他们社会认知和应对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等不稳定因素影响,成为各种不安全稳定问题的受害者。
2.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经济迅速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校园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尤为突出。近几年,全国高校普遍扩招,校区急剧扩大,校园逐步成为较为开放的区域,这种状况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接触更为频繁,很多高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外来人口成分较为复杂,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
3.新媒体因素影响。近几年,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普及,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90后”大学生是伴随新媒体发展而成长的一代。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播的信息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复旦大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新媒体在许多不良风气方面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网络虚拟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给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90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尚不定型,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
1.坚持安全教育理念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变走形式的安全教育,真正深人学生当中,开展各类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安全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广泛、效果显著的安全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安全育人氛围,将校园文化环境与安全文化环境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构建宣传阵地。全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安全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2.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落实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措施。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学校往往忽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建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编写相关教材。学校应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从师资、课时和经费上给予一定保障。安全教育应贯穿学生生活始终,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在校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把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融人实验课、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完善安全教育真实体验,进行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加强学生自律能力训练、应急能力训练和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等。学校可以成立安全协会,以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为宗旨,为广大师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参与学校安全协会,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可以让大学生参与护校队,在实践中端正安全态度,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3.规范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强化管理育人力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院、系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法规,安全管理相应制度落实到学生个人和班级。可以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融人社会保险机制,落实和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人对其人文素质的考核中,可以设立安全单项奖,与学生的奖学金直接挂钩,可以利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实行安全工作考核体系,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与教师评先选优、晋升工资、评定职称、年度考核等挂钩。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学校用于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突发事件处置等经费从学校行政事业费中单列。加强人防技防物防管理,进一步规范技防设施和物防器械的管理与使用,积极推进校园安全的数字化管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安全教育水平。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制定安全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基本条件,从源头上提高教师质量。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培训,邀请公安、消防、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提升授课教师的内涵。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以及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高校教师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与学生共成长,充分认识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智、科学地利用新媒体,让新媒体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大力开展安全教育研究,调研其他高校安全教育好的做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教育理念和措施,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律,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5.抓好新媒体建设,消除安全隐患。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微博、微信、E一mali、QQ群等新媒体交流载体,改变教育方式。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便捷性、共享性的特点优势,利用网络阵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加大正面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特点,高校可以通过校内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新媒体素养,让他们能全面正确认识新媒体,增强信息分辨意识,增强信息处理能力。高校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与新媒体有关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视频欣赏、手机信息互动、网络论坛等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接受。高校要针对大学生易发的敏感问题,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广泛收集信息,要关注积极网络舆情,努力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置能力,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工作。高校应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抓好思想阵地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三、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培训范文5
安全培训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安全素质的必要手段,是预防事故的源头性、基础性对策,也是守住生命红线的第一道防线,是实现安全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多年来,全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各类事故大幅下降。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2.5%和16.8%,见下图。
2016年上半年,全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同比继续下降,其中重特大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和23.9%。
培训是安全发展的基础
安全教育培训是以规范人的行为安全为基本目的的社会活动。《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安全生产人才是安全发展第一资源,是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保障。”
2002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对各级政府、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安全教育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以《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为标志,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
放眼世界,安全培训一直是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的三大对策(工程技术、教育培训、安全管理)之一,是政府安全监管的四大支柱(立法、执法、培训、保险)之一,不可等闲视之。
虽然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但同时也迈入了信息时代,新工艺、新技术等不断涌现,生产过程实现了大规模化、复杂化、高度自动化,安全生产新的隐患和威胁也不断出现,重特大事故由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向其他行业领域扩展,安全保障的要求和技术难度也相应增大。因此,安全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安全培训的现状
2011―2015年,全国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人员将近1.05亿人次,其中,安全监管监察人员62万余人次,高危行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2 600余万人次,以农民工为重点的其他从业人员7 700余万人次。
截至目前,全国注册登记省、市两级考试中心518家,建成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和特种作业实操考试点2 062个,建设完成65类共10万1 474道试题的国家级考试题库。逐步推进安全培训考试信息化,基本实现计算机考试省级全覆盖。截至2016年7月,全国使用国家统一题库组织考试近120万人次。考务队伍规模达到1.2万人,建成1 800万条数据的安全培训证书查询平台。
全国建立、培育了一批有特色的培训机构,建成了一支基本满足安全培训需要的师资队伍;开发了适应培训教学要求的专业教材;组织编写高危行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三项岗位人员”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和考试点设备配备标准》等近70个大纲标准,全国安全监管监察干部网络学院初步建成;开发了一批安全培训网络课程。
安全人才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列为一级学科,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各类高校达到180所左右。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正在稳步壮大,已有近25万人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助理安全工程师资格。
但是,与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新要求相比,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不少地方和企业仍存在重安全硬件、轻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教育培训基础依然薄弱,培训方法单一、质量不高,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网络培训优势发挥不够,信息化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培训市场管理手段创新不足,不培训、假培训、低标准培训问题在个别地区、企业依然存在。安全培训考试体系推广进展较慢,安全培训信息化工作进展不平衡,注册安全工程师作用未有效发挥等。
夯实安全培训基础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要遵循安全培训规律,大力推进安全培训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创新和丰富培训方式方法。
加强安全培训基础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培训工作的现代化。整合培训优质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扶持和培育安全培训市场,强化政府监督和行业自律管理,规范培训行为。
推动安全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个转变”,培训管理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培训重心由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与效果转变、培训内容由理论知识为主向应用实用为主转变、培训方式由面授为主向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转变、考试由机考笔答向机考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转变。
努力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干部素质
全面提升安全监管监察干部综合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加强干部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岗位培训、专门业务培训等。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已决定利用3年左右时间,重点对省、市、县级安全监管监察干部进行集中轮训。要有效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职业卫生、应急管理等重点行业领域业务知识与监管能力培训,引导广大干部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安全生产特点规律,提高依法行政、科学监管水平。
实现“互联网+安全培训”新型培训供给方式
把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模式引入安全培训,建成随时随地按需学习安全知识的平台和机制与提升全社会本质安全水平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网络培训体系。
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安全培训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发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管用实用的网络课程、电子教材、图书论文、事故案例等优秀教学资源库。建设覆盖安全监管监察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应急救援、社会公众等专业网络学院。
进一步完善全国安全生产考试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全国考试平台软硬件系统和网络环境升级改造,实施安全生产资格统一考试,确保年度500万人次在线业务办理和考试需求。
加强考试工作规范研究和考务队伍建设。加快安全知识考试点建设特别是实操考试点建设。对特种作业目录进行调整与修订,调整国家题库结构,更新题库内容,编写金属冶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题库。
进一步提升安全培训教师素质
继续发挥协会组织和骨干培训机构优势,采用国际先进培训理念与方法,全面提升全国安全培训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并通过选拔、培养、使用等程序,遴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具备教学科研能力、专业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构建国家安全培训专家库。
建立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现场调研、跟班学习等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安全生产课题研究、事故调查、督查执法、讲师团等活动。定期开展教师讲课大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
继续强化安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培训需要,开发、建设、修订实用的安全监管监察干部、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培训教材和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包括班组长、农民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读本;研制一批动画动漫、虚拟现实、影视音像、警示教育视频等多媒体教材资料;定期开展优秀教材评选活动,并向社会推荐。
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推进全国安全培训基地建设。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培训中心和共建高校为基础建设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干部培训基地,推动国家级安全监管监察综合实训基地和应急救援培训基地的建设。
还要依托中央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分行业建立一批师资水平一流、实训场地完备、教学设施齐全、教学手段先进的安全培训示范基地和若干警示教育基地。依托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引进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合作设立研究机构等。
加大为中小企业安全培训服务力度
加大政府扶持和服务中小企业安全培训力度,鼓励骨干培训机构与中小企业签订培训合作协议,解决安全培训“不会培”“走形式”等问题。分行业开发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系列教材、标准化课件。选取部分重点市(地),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内训师”培训,建立优秀师资库和讲师团为本地区中小企业提供安全培训服务。
努力提升安全培训信息化管理水平
高校安全教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层公寓;安全管理;安全教育
近年来,学生公寓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安全是学生公寓管理的重中之重,公寓各项工作开展都是建立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之上。安全管理又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体制机制明确、职责明晰、保障到位、全员参与。如何加强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一直是高校后勤部门极其重视的一项课题,各高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其中,高层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更加复杂,要求更高也更具专业性,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重点关注、确保投入。
一、高层学生公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分析
(一)高层学生公寓的定义
高层建筑指楼层高、层数多的高层房屋建筑。《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根据住宅建筑的层数分类:1至3层称低层住宅、4至6层为多层住宅、7至9层为中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为高层住宅、建筑高度大于100米为超高层住宅。由此高层学生公寓是指楼层高在7层以上的、用于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和住宿等用途的高层房屋建筑。
(二)高层学生公寓的特点
高层学生公寓相对普通学生公寓,具有规模大,层数多,住宿人数多,密度大,设施设备种类繁多、配套复杂,逃生疏散难,安全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对管理的专业水平以及住宿学生的安全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生人数多。高层学生公寓的楼层数在7层以上,多是单元形式,房间数量多,学生居住密集,住宿在2000人以上的比较普遍。一般来说,高层公寓居住学生多,进出公寓大厅的人员频繁,且进出公寓的时间相对集中,容易出现高峰、拥堵情况。
2.设备设施多,运行成本高。和普通公寓相比,高层学生公寓配备的设备设施多且复杂,一般包括高配双路供电系统、生活用水变频供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疏散逃生备用设备设施等。这些设备的日常运行、维修维护保养成本远大于普通学生公寓,学校需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定期维修、检测、更新。
3.管理人员要求高。高层公寓设备设施多,并配备有消防中控等专业设施,需要专业队伍管理和维护、持证上岗。
4.逃生疏散难,安全管理难度大。在火灾等突况发生时快速、有序组织疏散、逃生,要求公寓工作人员和学生本身需要具备牢靠的安全知识和较高的逃生技能。
二、高层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由于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校园用地紧张,学生公寓也逐渐向规模大、楼层高、综合体方向发展,高层学生公寓增多,而且有的集合学生住宿、餐饮、办公为一体,给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带来更多新挑战。以北京为例,据统计6层以上学生公寓占总学生公寓比例约为8%,住宿学生约25万人,占住宿学生总数近35%。高校高层公寓的安全管理总体比较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将高层公寓普遍同化于一般学生公寓管理,没有显示出“高层”特性。安全管理从体制机制上缺少制度保障,保卫处、学生公寓部门、学生系统等相关单位的职责划分尚不明确。在设备设施维护的经费来源、队伍建设、运行管理方面还存在漏洞。经常出了问题才找经费修缮,对消防中控值机投入不够,尽管平时有例行检查,但不深入、常常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高层公寓安全管理主体过于单一化,例如只是楼管人员为主体,没有发挥住宿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形成安全管理合力。
(二)管理服务人员不足,岗位匹配度不高
参照北京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标准:公寓管理服务人员不少于住宿学生数的1.2%。目前高校高层公寓普遍存在管理服务人员不足、高层公寓人员配备等同普通公寓的情况。高层公寓应配备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消防中控室必须持证上岗24小时值守。相应的运行经费也要比普通学生公寓高出许多。但目前状况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和满足高校新型高层公寓安全管理需求。
(三)安全技防设施与管理要求有差距
目前只有少数高校高层公寓已进入到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技防系统建设阶段,部分学校仍然在使用效能相对低下的模拟系统,更无疏散逃生的应急装备。技防系统后期投入维护与更新费用不足,维护升级改造不及时,设备逐步老化失灵、视频监控图像画面不清等现象,已不能满足校园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安全防范效能大大降低。
(四)学生安全教育培训现状效果不佳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是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尤其针对高层学生公寓,更应该系统、全面、有效的开展安排培训工作。安全管理不能少了学生主体参与,但目前普遍情况是学生安全意识不强。高校学生很少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在宿舍内吸烟、使用明火,默许外来人员尾随入楼情况经常发生。此外,安全培训效果不明显,通过调研数据显示,在多数学生意识中,认为火灾是小概念事件,离自己很远,没有必要接受培训。大部分学生没有实操过灭火器,不认识疏散标识,不了解疏散通道,自救和逃生技能掌握不够。
三、加强高层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一)建立健全高层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包括安全责任制,安全教育与学分挂钩制度,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其次,明确各部门的安全责任,各级、各岗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校园安全工作联动模式,即以保卫处为牵头负责单位,后勤负责学生社区的安全工作,保卫处负责对学生区的各项安全工作予以指导、落实安全检查;后勤部门负责高层公寓的24小时值班,日常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组织制定安全应急预案等,在中控室配备值机人员,持证上岗;保卫处和各院系负责组织开展所有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测评学生掌握情况,结果计入学分、纳入学生综合测评等。
(二)加强经费投入,配备专业队伍
高校需要加大高层公寓管理人员经费投入力度。考虑到近年用工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经费需每年动态核定。配备数量达标、高素质、专业化的高层公寓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在设备设施管理和消防中控值机工作中也可以选择业务外包服务模式,引入社会优质资源提供专业服务。
(三)加强技术防范防手段,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高层公寓还必须采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配备相关设施设备。在学生公寓区配置24小时社区安全监控中心,将各宿舍楼消防联网控制,既能保障应急响应又能集约管理降低成本。在学生宿舍配置火灾监控系统,可将火灾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使用新型智能限电装置,限制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减少火灾隐患。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此外,在楼层超过20层的超高层或居住5000人以上的高层公寓,应增设消防逃生井、逃生舱等设备,以解决时高层学生最短时间消防疏散问题,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四)运用互联网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近年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利用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安全信息、安全提示、受理投诉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时效性强、成本低,可以解决高层公寓密度大,安全信息难以及时有效全覆盖的问题。同时管理人员还可以在信息公布后浏览相关评论,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住宿学生的意见看法,及时做出反应和回应。
(五)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1.新生的安全教育
《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对每届新生进行不低于4学时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通常高校都是将灭火器使用方法、报警和自救逃生方法等内容放在新生军训课里,但调查发现,“培训过也使用过”灭火器的学生比例不高。这说明学校要充分加强和重视新生这阶段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多以鲜活案例和实操为主,丰富培训内容,吸引学生参与,以达到有效的培训效果。
2.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消防安全再教育
根据实践经验,新生入学时的安全培训,即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三年后就所剩无几了,所以要进行了必要的再次“回锅”。既在学生们快要忘却的时候,再次进行安全教育,巩固所学知识,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3.设置安全教育课堂并与学分或综合素质测评挂钩
学生安全最重要,学校应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和相应的学分,将灭火器实操、报警、疏散逃生方法、消防演习、疏散指示标识等消防安全知识列入安全教育课程;并将学生参加安全培训、参加消防演习及消防及安全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评成绩与学生综合测评等工作挂钩,旨在通过制度约束,有效调动学生了解安全知识、主动关注自身安全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
4.增加消防演习频次和覆盖面
快速疏散是高层建筑的世界性难题。遇到火灾、地震等突况,能否快速疏散是最关键的问题,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经常演练。消防演习可以锻炼住宿学生和员工的疏散逃生能力,检验消防预案可行性。鉴于高层公寓自身的特殊性,预案的内容不仅要适合高层的疏散、逃生,预案的演练次数、参与人数皆应高于普通学生公寓。演练中,应增加培训学生动手能力的实操项目,如滑绳自救、床单结绳自救、油盆灭火等,做到每名学生实际操作用灭火器灭火,通过亲身体验疏散过程,亲手操作相关项目,使每名学生熟练掌握疏散标识作用,灭火器使用方法等安全技能。
作者:王伟 伍香芝 单位: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孟建伟.生活乃教育之根: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31-34.
[2]来见祥.高陈国华层学生公寓管理体制与模式刍议[J].财经界,2009(7):22-24.
[3]李铁,柴晓露,孙文超.高校高层学生公寓安全隐患调查分析:以云南Y院27层LM国际公寓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5(34):202-203.
[4]卢瑞扬.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分析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5):185-186.
[5]龚玉兵.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现状、难点和建议[J].文教资料,2010(36):218-220.
[6]林小惠,穆文君,周艳龙,等.浅谈高层学生公寓安全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14(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