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1
一、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设计习题
习题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习题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习题教学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通过具体习题的分析与解答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习题教学服务于理论知识教学,能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进行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时,一定要以教材为根据,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设计相应的习题,提高习题的针对性,以习题为载体巩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这一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完成该章节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进行《圆周运动》的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章节的重点“角速度与线速度”设计如下习题.
图1如图1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左边是主动轮,右边是一个轮轴,RA∶RC=1∶2,RA∶RB=2∶:3.假设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皮带轮边缘上的A、B、 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是;线速度之比是;向心加速度之比是.
二、把握知识难度梯度设置习题
习题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一半都取决于习题的设计与选取.教师选取习题时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认真选择,精心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习题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个班上每一个学生的物理基础水平不相同,然而教学一定要以学生整体为对象.教师进行物理习题设计时要把握好习题的难度,所设计的习题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过难不利于暂差生学习,过于简单不利于优等生拔高.因此,教师进行物理习题设计时,以学生的物理基础情况为根据设计梯度性物理习题,通过设置梯度性物理习题让学生整体都能参与到习题课的教学,从学生整体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例如教师进行《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的习题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物理习题.
图2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小铁块A以水平速度 从左侧冲上质量为M、长为L置于光滑水平面C上的木板B,刚好不从木板上掉下,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此时木板对地位移为S,求这一过程中:(1)木板增加的动能;(2)小铁块减少的动能;(3)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4)系统产生了多少热量?(5)A、B物体的质量之比mM为多少?
通过设计一题多问的物理习题,设计梯度性习题,实现整体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的物理水平,提升习题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入变式习题合理延伸问题
习题的设计与选取是习题课教学的关键.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时没有过多关注习题的选取与设计,一些教师甚至直接生搬硬套地从资料书上或者是试卷上抄题,这种习题设计方式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习题反复出现的现象,使得习题课教学成为了题海战术的一种形式.这种教学行为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习题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习题设计时一定要精心选取,一定要投入时间进行习题设计.教师在进行物理习题的设计时不是不能够引用资料书籍上面的相关习题,引用不能够生搬硬套而应当灵活引用,要以资料为参考对习题进行再构造,对习题进行合理的延伸,引入相应的变式问题.例如教师进行《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物理习题.
图3置于水平面上的小车上,有一弯折成角度θ的细杆,如图3所示,其另一端固定了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车静止不动,小球对细杆的作用力多大?方向如何?
延伸:当小车以加速度a向左加速前进时,小球对细杆的作用力多大?方向如何?
四、强化探究性与创新性习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探究性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锻炼,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高中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样也适用于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因此教师进行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多引入一些探究性创新性较强的习题,通过探究性较强开放性较强的习题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入探究性较强开放性较强的物理习题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物理习题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习题教学方式.例如教师进行《天体运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习题.
太阳系中除了有九大行星外,还有许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其中一颗名叫“谷神”的小行星,质量为1.00×1021 kg,它运行的轨道半径是地球的2.77倍,试求出它绕太阳一周 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年?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问题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推动内容。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就要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不但包含招生制度、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宏观问题,还包括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课程实训内容等微观方面的衔接,但在衔接过程中,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来说,归根结底落脚点都是在课程衔接上。下面笔者以我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办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高职公共基础学习课程衔接欠妥
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进行的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一般专业知识上衔接较为理想,但是在公共课程学习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尤其是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学习、财经应用文等课程上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在考试测试时合格率不容乐观。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基本按照其学校自身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任务等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为体现职业院校特点,同时考虑到生源素质,一般较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忽略了公共基础课程对其人文素质的影响和培养。例如,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开设时以一些证书为载体,例如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收银员证等来进行教学课程的组织,强化会计相关技能的培训,这样就放松了国家要求的公共基础[1]课的学习。其次,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对中职生源和高中生源的差异没有区别对待,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为普通高中生,小部分来自“对口升学”或者“单招”的中职生,在课程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高中生源的标准开设课程,忽视中职生源的文化课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其在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中高职课程学习中出现衔接不到位的问题。
(二)中高职职业学习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糅杂
在对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对比中发现,二者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很清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中职课程在高职学习中也会出现;从专业内容技能训练上,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重复问题。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发现学习内容重复出现,认为自己都学过,导致不认真听讲,打消了中职生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现象也给教师造成一种错觉,认为他们基础知识不牢固,有些问题似懂非懂,而且学习态度不端正,比一些无基础知识的高中生源教授起来还要困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沟通较为缺乏。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属于一个类型的学校,高职院校级别比中级高上一个级别,但是往往在当前很多高职和中职在业务上毫无沟通,使得不同的院校开设会计专业,但是二者在业务上并未有交集,双方教学交流处于一片空白;第二,在中高职教材编制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和高职之间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在衔接上不连贯,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没有统一的中高职递进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对接意识欠缺,因此教材内容上相互涵盖,出现重复;第三,中高职教学都将考证作为重要内容,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院校,考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以及更高层级的证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为考证而设置了大量重复的课程,也导致出现衔接性不足的现象。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对策
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我院和中职学校多年的实践办学经验,总结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应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职业资格证书的[2]衔接策略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首先需要依托国家承认的会计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进入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会计专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首道门槛,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的参与更高层次的考试,初级、中级甚至高级等职业资格证书,由于工作年限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只能考取两个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证书。在中职培养过程中,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很难,一是从学校管理角度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如果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附加条件,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毕业;二是从学生自身来看,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从事会计行业,有些学生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升学,并不重视取证。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高职教育应当在第一学期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要考试的三门课程设置,然后根据情况对学生参加初级资格考试证书进行鼓励。在之后进行课程的设置上,难度范围不应当超出中级会计资格证书的难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在毕业后考取会计师资格提供坚实的后盾,也能满足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会计专业技能的衔接策略
会计是一项对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中高职衔接不但要立足职业资格证书,更应当以专业技能衔接做保障。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根据培养层次,要求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为出纳和会计的基本技能,如珠算、点钞、小键盘录入、银行业务办理以及现金管理、日记账登记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在知识结构上掌握基础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基本职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例如对总账的处理、会计报表的处理、成本核算以及纳税业务等,此外也应初步掌握一些公司的财务分析、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等技能。高职阶段的会计技能既是中职阶段会计技能的一个延续和提升,又在层次上高于中职阶段。因此,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培训应当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训练项目的安排上,中职阶段多强化基本技能,进行一些课内实践操作岗位技能实训即可,高职阶段应当突出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多进行综合岗位的实训以及财务分析和管理方面的实训,更好的提升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三)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策略
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核心要点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主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和企业通力合作,对于职业就业岗位要科学定位,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设置,将中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起点,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应当重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聘请行业内专家和中职教师共同商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以会计实务课程为例,要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在中职阶段开设“初级会计实务”,在高职阶段开设“中级会计实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深化中职课程的内容、强化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会计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每年的生源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将自我定位应当加以明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例如,在进行中级会计实务的教学中,课程内容所得税会计与税费计算与纳税申报可以进行整合,成本会计的成本分析课程可以和财务报表分析进行整合等,实现课程内容的横向衔接,保证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有效性。
当前,中高职院校正在不断对会计专业的有效衔接进行探索创新,力图推进中高职教学一体化策略,以期建立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将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终身教育和持续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惠君.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3,15:256-258.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高中学生公寓;建筑设计;问题
高中学生公寓是高中生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得以休息的地方,是高中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同样是高中校园设计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但是通过我们的采访和调查显示,许多高中学校的领导和负责学生公寓建筑设计的设计师却没能对高中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形成足够的重视,学生公寓功能的设计和完善在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当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公寓的外观设计反而成了重头戏,因此本文以下就将对目前高中学生公寓建筑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并从高中学生建筑设计中的建造地址的选择、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注重建筑维护结构的选择已经节能环保等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令高中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得以更加合理。
一、目前高中学生公寓建筑存在的问题
1、宿舍面积过小
在高中学生公寓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资金的的限制使得学生公寓建筑设计的标准过低,学生宿舍的面积狭小,往往是一个二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内住着八人甚至十人,我国高中生在公寓内的人均占有面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差距显著[1]。
2、学生公寓内的环境质量较差
面积狭小的公寓和较多的居住人数令学生公寓内的环境质量较差,学生的行李和书籍等杂物没有专门的地方放置,乱堆乱放的现象使得公寓空气中细菌的浓度大幅超标,对高中生的身体健康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公寓中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晾晒衣物的地方,导致学生随处晾晒衣物。价差的环境质量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3、公寓设计不够人性化
学生公寓的设计往往因注重成本的节约而缺失人性化,在传统的学生公寓多人间的布局之中,学生的没有自己的私密空间,人性化的缺失使得学生公寓的舒适性大打折扣[2]。
4、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缺乏创新
传统的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由于有限的资金等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对建筑的立体造型、空间布置和平面设计进行创新,学生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合理选择高中学生公寓的建造地址
在建造学生公寓时最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公寓的建造地址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学生公寓的建造可以尽可能地节约建设资金、保护环境、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将学生公寓的作用进行充分地发挥。学生公寓的建造地址选取不当,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也不利于长期的使用,会给学生以后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利[3]。因此,在进行学生公寓的建造地址的选择时,要以学生的使用体验和心理需求为中心,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公寓内人流量大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公寓与教学楼、餐厅等地方的距离,这几个场所是学生来往最为频繁的地方,因此建造地址的选择要适当。此外,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放松紧绷的神经,为接下来一天的学习积蓄精力,因此公寓的建造地址应当避开嘈杂的公路或施工地等噪声加大的地方,为学生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最后,学生公寓不得建造在低洼潮湿的地方,而应当建造在日照充足、空气清新、通风状况好的地方,周围最好有秀丽的自然风景,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充分放松。
三、在公寓建筑的设计中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
学生公寓的功能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随之发生着变化,不再仅仅具有单一的住宿功能,还具有满足学生必要生活需求的功能,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得到践行。学生公寓中无障碍设计的数量要得到增加,并扩大其规模,提高其质量,为身体不便的学生提供直接的便利。同时要在公寓中安装安全防护系统,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学生提供安心的学习和休息的环境。学生公寓中的照明系统以及变配电系统等要与公寓整体空间和建筑特点相协调,最大化地使资源得到节约。在公寓中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将搞系统与校方联动控制系统相连接,在有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及时对火灾情况进行控制和处理。安装广播系统也是满足学生需求多样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用作信息的传递和火灾过程中的指挥与疏散[4]。
四、注重建筑维护结构的选择
注重建筑维护结构的选择可以对外部环境对公寓建筑造成的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控制,也可以对公寓建筑的内部环境进行控制,使得学生公寓内可以形成较为良好的环境。将学生公寓的实际需要作为选择建筑维护结构的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结合外部环境的天气状况和气候变化的特点,在气候较寒冷的地方可以选择能够减少热量在对流中减少的构件和建筑材料,对屋顶的结构或者室内的热交换有一定的阻止左右,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 热辐射可以通过反射率高的表面涂料进行反射,通过低热传导系数的材料来将热量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低热辐射的材料和构架也有相同的效果,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热量的损失,使得室内环境的温度可以相对稳定。在室内环境稳定的情况下,空调的使用率就会大大下降,从而使大量的电能得到了节约。即使空调系统仍然处于运行的状态,在使用了维护结构和材料和使用了普通材料下空调消耗电能的状况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使用了维护结构和材料的房间内空调的电能消耗相对较少。因此注重建筑维护结构的选择不仅能够对室内的温度进行适当的调节,还能够节约电能资源和建筑材料,使得建筑设计的成本降低。
五、注重节能和环保
学生公寓中不光要有校方系统这类建筑所必须具备的安全防护系统,还要体现出环保和绿色建筑的特点,将建筑的安全性、实用性与环保性、舒适性相结合,亲近自然、节约能源资源。将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到学生公寓建筑设计之中,代替木料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尽可能地使用节水型的抽水马桶,以此保护水资源。采用可以循环利用的、无污染的建筑材料,使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安全要求。将太阳能、风能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在学生公寓周围适当建设资源园林景观,培育水域环境,实现和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总结:
作为高中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公寓建筑设计一定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注意上文中的相关问题,以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茂丰. 现代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
[2]田燕. 现代大学生公寓空间形态与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高层建筑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剪力墙结构因其抗侧刚度大,能有效地减少侧移,且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所以,掌握好剪力墙结构受力特点,把握好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的结构设计就会更加安全、实用、可靠、经济。本文仅就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提出处理方法。
一、墙肢长度和厚度的选取问题分析
1、墙肢的长度。剪力墙墙肢长度(即墙肢截面高度)一般不宜大于 8 m。剪力墙结构应具有延性,细高的剪力墙(高宽比大于 2)容易设计成弯曲破坏的延性剪力墙,从而可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当墙的长度很长时,为了满足每个墙段高宽比大于2 的要求,可通过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长度较小、较均匀的联肢墙,洞口连梁宜采用约束弯矩较小的弱连梁(其跨高比宜大于 6),使其可近似认为分成了独立墙段。
2、墙肢厚度的选取。规定剪力墙的最小厚度,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剪力墙出平面的刚度和稳定性能。对短肢剪力墙结构,故除 6 度区外,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至少为一级。对于住宅建筑,填充墙厚一般为 200 mm,相应剪力墙厚也取为 200 mm。住宅层高一般为2.8~3.0 m,故墙厚取 200 mm,除底层加强区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外,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对于无地下室的高层住宅,因其基础埋深一般在 2.5 m 以上,则底层墙体高度会在 5.0 m 以上,若按层高的 1/16确定墙厚,将超过 300 mm,大于填充墙厚度。为避免出现此种情况,在布置剪力墙时,应结合建筑平面,尽量不用一字形剪力墙,而采用 L,T,Z,十字形等截面形式,且使翼缘长度大于其厚度的 3倍。这样,一方面墙体抗震性能更好,另一方面墙厚也可取为剪力墙无支长度的 l/16。由于住宅建筑中剪力墙肢长一般小于 3.0 m,故厚度采用 200 mm 满足构造要求。
二、对结构扭转影响的处理问题分析
JGJ3-2002 7.2.2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4.3.5条规定:“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2 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5 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2 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 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i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85。”对于位移比超限,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最大位移发生处的附近洞口位置及尺寸,或最大位移发生处的墙肢厚度,以增加该处的刚度,减小位移。对于周期比的超限,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质心两侧剪力墙的位置及墙肢长度,使其质心与刚心尽量接近;尽量加大周边剪力墙,提高抗扭刚度,减少核心筒刚度,削弱结构侧移刚度,从而加大第一平动周期;其轴线通过或靠近结构刚心的剪力墙对结构抗扭刚度贡献不大,但对侧移刚度贡献较大,也必须削弱。
三、对角窗的处理问题分析
高层建筑的角部在地震中是最薄弱的部位,但有些时候建筑为了立面效果或为了开发商房子好销售,在高层建筑的角部设置角窗。对此类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角窗两侧墙肢的抗震等级,并按提高后的抗震等级满足轴压比限值的要求,如不满足宜加厚墙肢;角窗两侧的墙肢应沿全高均按《高规》5.5.4条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抗震计算时应考虑扭转藕连影响;转角窗房间的楼板宜适当加厚,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加强角窗窗台的连梁的配筋与构造。
四、对剪压比超限的连梁处理问题分析
剪压比超限问题在剪力墙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高烈度区,经常是计算完后多处洞口上连梁超限。处理方法是一般先减连梁高度,以减少连梁吸收的地震力,如果仍然超筋,说明该连梁两侧的墙肢过强或者是吸收的地震力太大。此时,想通过调整使计算结果不超筋是困难的,也没有必要。从连梁的作用来说,首先它是在两个墙肢之间传递内力,对墙肢起到约束作用;其次,它是在地震来临时充当第一道防线,起到耗能作用。因此,对于减少连梁的高度仍然超筋连梁(指抗剪超筋)的设计,应按《高规》该连梁截面能承受的最大剪力计算连梁抗剪箍筋,再根据该剪力值计算出连梁端部弯矩(为简化起见,假设反弯点在中点),并作适当折扣(例如:一级乘以 0.8),然后根据该弯矩值计算连梁纵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连梁的强剪弱弯,故意让连梁先出现塑性铰。当多遇地震来临时,连梁端部弯矩很快达到极限抗弯承载力,出现塑性铰,端部弯矩不再增加。由于弯矩与剪力之间的导数关系,连梁中的剪力也不再增加。而在设计时,已经保证了在端部弯矩达到极限抗弯承载力,抗剪能力是有富余的,此时抗剪不会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连梁仍能保证对竖向荷载的承载能力,同时对墙肢有一定的约束能力,并具有变形耗能能力,破坏具有一定延性,基本上满足设计对连梁的基本要求。唯一与计算不符的是,连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比计算的要小,其结果是墙肢的内力比计算值要大,可以在电算时对此类墙肢的地震力放大系数进行调整,按调整后的电算结果适当加强相邻墙肢的配筋。
五、约束边缘构件箍筋的设置问题分析
约束边缘构件分为“阴影部分”和“非阴影部分”,对于“阴影部分”规范中对竖向钢筋和箍筋或拉筋的配置都有较明确的要求,设计中易于理解和执行。但对于“非阴影部分”仅规定其箍筋配箍特征值为“阴影部分”配箍特征值的一半,但箍筋或拉筋沿竖向的间距及竖向钢筋应如何配置并未做出具体规定,因此,目前在工程设计中做法比较混乱。而竖向钢筋可在箍筋交叉点处按剪力墙竖向分布筋直径设置。同时还应注意,为了充分发挥约束边缘构件的作用,在剪力墙边缘构件范围内箍筋的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 3,相邻两个箍筋之间宜相互搭接 1/3 箍筋长边的长度。
六、结语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紧缩及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而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结构由于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且结构布置灵活、造价低、经济性好等优点而被大量使用。剪力墙结构刚度大,整体性好,用钢量较省,相对来说比较经济。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剪力墙的合理布置,合理的剪力墙结构布置方案,是高层建筑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保证。因此在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我们每一个设计者都应该根据高层剪力墙结构的特点,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出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每个细节,做出安全合理的建筑结构。
参考文献:
[1]李国胜.多高层钢筋混凝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李盛勇,张元坤.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一种科学配筋形式 [J]. 建筑结构,2003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5
自2011年5月至今,我区各中学陆续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高效课堂”倡导运用导学案,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二、调查目的
一年来,笔者作为中学英语专职教研员,深入各实验学校进行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听课评课、主题教研、专题讲座、大型研讨会等教研形式,发现了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为此,想通过进一步调查分析现存问题及其需要关注的方面,以便于探讨解决问题的良方,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减轻实师生负担,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以了解“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内容在全区部分课改实验教师中进行。在前期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的基础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几个选择题和一个开放性问题让32位实验教师作答。1、选择题涉及内容: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对知识目标的理解、教师课堂讲解时间长短、小组合作学生的参与面、课堂教学效率的变化。2、开放性问题:写下您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四、调查结果:笔者将调查结果按提出问题人数的多少列出:
1.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列前5位的问题):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完成率差,能完成的只占50%。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未被调动起来。目前的评价制度和措施跟不上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后进生的“沉默”和“冷场”现象难以解决。老师总觉得上课时间不够用。
2.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建设中较普遍的问题. (排在6至12位的问题):如何做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何编写好导学案?编写导学案的工作量太大。如何用好导学案?拓展练习的配套资料太少。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建设中能发人思考的问题(只有个别人提出的问题):好学生不愿意帮差生。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新学知识。小组讨论占了太多时间。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大班额下如何高效?学生的展示能力有待于提升。教师关于“高效课堂”的理念还不到位。展示拓展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还是讲解知识的能力?
五、分析与对策:
1.以行动研究为引领,着力突破制约“高效课堂”建设的瓶颈问题。行动研究是把“行动”和“研究”二者相结合(Nunan,1990),即在实践中探讨新观点和新方法。鉴于行动研究便于教师进行独立或合作研究的特点,全区教师人人都开展行动研究课题来研究高效课堂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A. 自主预习问题。自主预习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柏成刚,2012),合理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是突破点。B.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高效课堂建设的核心,想方设法组织好小组活动是落脚点。C. 评价问题。评价是高效课堂建设的手段和推动力,结合实际摸索出一套符合英语学科特点的评价方法是引导点和反拨点。D. 导学案。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建设的载体,编好用好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建设的着力点。此外,专职教研员参与行动研究可以引导青年教师更好地进行研究,便于共同解决此类制约高效课堂建设的瓶颈问题。
2.以主题教研活动为契机,定期探讨影响“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自2011年起,我区倡导学科教研员下学校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笔者认为教研员可以此为契机,将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与平时开展的主题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可以是:一次确定一个主题(即问题),可采用听课评课、教学反思、说课说教材、专题研讨会、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等方式,有目的地定期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笔者曾组织全区部分英语教师通过“同课异构”上研讨课及评课活动,比较研究了高效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同时探讨了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研效果。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6
摘要在普通高校开设武术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武术文化体育文化普通高校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担负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锻炼技能的责任,是国家体育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者的人才品质。武术运动既是高等院校体育课的重要教材,又承载着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普通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和了解的需要,陶冶情操,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一、传统文化是武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奥林匹克主义昭示着人类和谐发展的主题,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了现代体育的核心,影响着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充分说明了奥林匹克对我国体育运动开展的巨大影响。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两种异质文化中生长的体育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观相统一的特点,形成了武术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武术文化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人文精神,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武术突出的文化学特征,对人格道德理想的培养与锻炼,具有普遍的现代社会价值。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许多高校大一学年的唯一选项。
二、武术文化在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武术文化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属于人类总文化范畴,其德育的功效被各国教育学家所普遍重视。竞技运动的德育过程,是在遵守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培养人的团体精神,以及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是一个道德他律向自律转化过程。
道德心理学家认为,道德对于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武术养生理论源于传统道家思想,始终将道德的教化放在修身养性的首位,武术养生旨在追求内在精神在道德境界上的升华,是道德意识的自律过程。在中国独特的伦理思想的规范下,形成了武术习练者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将武德教育与社会和谐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武术文化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个体的身心和谐是武术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武术习练强调心身统一、形神兼修的练功原则,通过身心和修,达到心灵的觉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武术优秀的文化精神具有积极的现代社会意义,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
武术之道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人生价值追求,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感悟和体验。武术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带有中华民族鲜明的仁学色彩。高校武术教学使学生在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尊师、谦和、宽厚待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们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武术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推动素质教育大发展。
(三)武术运动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终身体育的观点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和教育。高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模式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各种运动技术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加强他们的体育能力与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武术运动因为拳种众多、且对场地要求相对较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和不同生活水平和环境条件人民的需要,因而在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活动中具有更大的优势。长期武术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和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武术运动强身健体功效
武术运动,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以老庄生命整体观的心性修养为主要思想来源的武术运动的“见素抱朴”,“复归于朴”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培养长期稳定的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维持精神与心理的健康,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这种身心相应、内外兼修的“全身活动”,是竞技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它对人的情感上的调节功能和现代人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
总之,武术文化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武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任海等.奥林匹克运动(第1版)[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