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

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范文1

准备在2015年底前,启动____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总体规划, 在2016年,全面启动__(__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计划通过10年时间(2015—2025),依托林业项目,将对沿江目力所及范围内的两岸宜林荒山、荒滩等两旁进行绿化栽植,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20个百分点以上; 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滨江重要节点进行专项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好全线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以水养绿,以绿保水。同时,还将根据城市、乡村、自然风光不同地域特质,空间、时间差异塑造,提炼城市及主要节点滨河带的特色景点,形成特色、标志性景观,打造沿江景观生态走廊。把__打造成集生态、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上绿色生态走廊。

《规划》的近期目标为:2015—2019年两岸绿化恢复和整体生态建设基本完成,营造优质蓝带(__)、绿带(两岸绿化带)生态基底,启动两岸重要节点生态绿化景观带、景观点建设。其中,将在建设现有森林公园前提下, 规划建设__—__风景区、__—__崖风景区、__山风景区、__山风景区、__河风景区、__山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__湖国家水利风景区、__—__风景旅游区、古城城市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的远期目标为:2020—2025年, __两岸将进行景观增色、提升,落实产业带等建设,全面完成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文明__风光画卷。

在未来五年,斥资2亿元为构溪河湿地“保湿,邀请知名的设计公司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同时引入国内一流的顾问机构进行前期定位,遵循“国际阳光养生度假概念”,创建从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康养、健体、运动等综合性产业发展的康养度假,同时将低碳环保、全域康养、全时康养等先进理念贯穿其中。对__、__、__、__4个乡镇,总面积30平方公里构溪河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与4乡镇协调,准备在构溪河湿地两边的4个乡镇建立污水、垃圾处理厂,保护好构溪河水资源。把湿地区域内的集体公益林收在一起,由政府统一规划保护,建立湿地保育区、湿地科普宣教区、综合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4大功能区。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发展湿地旅游,把构溪河湿地公园建成国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2017年至2020年,建设包括对避暑山庄、度假村、公用设施、园林建筑小品及主题娱乐元素等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具备各种档次的住宿、餐饮和会议接待能力,有良好的风景名胜展示游览系统的综合性、高规格的森林公园。

过去三年,我局投入了2000万资金,按照“景城一体、生态宜居”的建设理念,精心实施了南津关至马啸溪景观打造、滕王阁、鱼翅广场、状元公园建设、滨江路西北段防洪堤柔化、__湿地水草景观等彩化一期工程。在未来两年,我局准备争取项目资金2500万,邀请知名专家设计,对白塔山公园、寨门山森林公园、__湖景区进行彩化,将这3个景区打造成市民、游客游玩的理想场所。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利用国家森林公园、湿地保护资金2100万,对七里新区与构溪河湿地公园衔接带进行彩化打造,将其建成一条集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绿色长廊。

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范文2

创新探索,擘画特色小镇新布局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随着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10月底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特色小镇正成为各地城镇建设的首选项。

在江苏大地,特色小镇建设也悄然拉开序幕。我省计划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加大重点镇和特色镇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形成100个富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和100个地域特色鲜明的特色镇。南京市更是率先行动,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成30个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市级特色小镇,并鼓励建设一批区级特色小镇。

始终在“特色”上求索的江宁人,对建设特色小镇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反应敏锐,率先提出打造特色小镇的新目标、新追求。当地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文化优势,无疑是江宁创建特色小镇的有利法宝。从江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正是江宁实现经济增长、美丽乡村升级、产业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在江宁的规划中,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翻开江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名单,13个特色小镇各具风采:未来网络小镇、吉山软件小镇等6个为产业提升类小镇;汤山温泉养生小镇、牛首山文化小镇等3个为文化创意类小镇;大塘金香草小镇、石塘互联网小镇等4个为生态休旅类小镇。错位发展的定位,让每个小镇都特色鲜明,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遵循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避免丧失独特性。“这批特色小镇大都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大特色,求精不贪大、求美不追高、求好不图快。”江宁区发改局郑光科长介绍说。

聚焦特色,引领特色小镇新发展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好的创意、资金、人才在这里充分碰撞,传统特色在这里积淀、上色、放大,新的元素在这里孕育、孵化、生长,如此才能实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正是江宁打造特色小镇的关键点。

按照江宁区的统一规划,每个特色小镇区域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域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因此,如何在有限空间凸显特色成为江宁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江宁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时把产业发展放在了第一位,13个特色小镇都不是新开辟的地方,而是围绕原有产业进行提档升级或者转型调整,深度挖掘原有的旅游功能、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南京未来网络小镇依托紫金(江宁)产业基础优势,主攻未来网络、智能制造等产业;东山汽车文化小镇围绕汽车4S园主攻汽车文化、驾车体验、重大赛事等产业;禄口皮草小镇依托皮草历史经典文化主攻皮草研发生产销售及重大活动承办;汤山温泉养生小镇围绕“温泉+”主题,突出“旅游度假”和“健康养生”核心产业;吉山软件小镇结合紫金(吉山)软件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移动互联和信息安全等。找准特色为江宁打造特色小镇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找准特色、凸显特色之后,便是放大特色、融合发展。曾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大放异彩的石塘村,如今正在新一轮特色小镇建设中潜心疾行――瞄准互联网小镇目标,建设“南京版乌镇”。2015年11月,首届“i创杯”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石塘村举行,吸引了全省近千名互联网创客来参会。目前,石塘村已成为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永久赛址,两届大赛后一批获奖项目也落户石塘。江宁区横溪街道办事处旅游办公室主任李飞告诉记者:“借助‘i创杯’大赛,让石塘的生态特色融入了互联网的基因。”美丽乡村搭上互联网“快车”,既是石塘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也是“美丽乡村+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

聚焦特色无疑是各个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攻方向,而体制机制的改革也是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应有之义。江宁在用地、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一方面鼓励特色小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对转型升级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另一方面设专项资金,各类资金向特色小镇建设倾斜。在政策红利驱动下,特色小镇建设被看作投资领域的一片蓝海,社会资本纷纷加入。石塘人家与联想集团的牵手、汤山温泉与苏豪集团的联姻、禄口皮草与中铁集团的合作,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逐步形成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

放大效应,开启特色小镇新境界

江宁特色小镇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网络小镇、禄口皮草小镇、方山梦想小镇、大塘金香草小镇、黄龙岘茶文化小镇5家已完成核心区域概念性规划编制,吉山软件小镇、空港枢纽小镇等8家已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融合,在宜居宜业的小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特色小镇的“溢出效应”正在江宁大地逐步显现。

新型城镇化的破题良策。江宁特色小镇选址于城乡结合之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以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国际化、社区化、生态化“七个化”为特征,贯彻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要求,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是人性化、小尺度的新型城市空间,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和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江宁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也有效吸引南京主城区企业、人才、居民向小镇集聚,缓解主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和矛盾。

发展旅游经济的新引擎。传统旅游景点只满足了消费者单方面的需求,比如美景、美食,而江宁特色小镇将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对当地的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催化。汤山温泉养生小镇正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规划打造,以“温泉”为特质,以“养生”为内涵,采用“温泉+”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温泉与健康养生、旅游度假、文化创意、运动游乐等功能嫁接互融,形成多链条、高融合的新型温泉产业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支撑。江宁区统计显示,仅2015年就有300多名大学生回到乡村创业。“双创”风起,小镇里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在谷里大塘金香草谷,“幸福众创驿站”创业项目就吸引了不少年轻情侣的目光。这个项目产品名为“亲爱的”APP,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为年轻客户群提供特色手工定制产品、特色求婚服务、以婚恋为主题的短途游等服务,策划运营该项目正是4名90后年轻人。

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范文3

下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__旅游局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旅游业提档升级和’2014中国•____菜花旅游节的举办等工作,认真筹备,有条不紊地推进落实各项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__景区提档升级工作进展顺利,景区土地流转基本到位,为景区全面启动提档升级工作奠定了基础。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开始启动。李中水上森林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中国•____菜花旅游节成功举办。菜花旅游节期间节庆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共举办了10项主要活动及一系列策应活动。__景区内游人如织,场景火爆,盛况空前。据统计,’2014中国•____菜花旅游节共接待游客84万人次,同比增长5.5% ,实现旅游总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19%。今年,通过立体化的宣传和扎实的营销基础工作,取得了各地旅游市场的大力支持。其中,北京、青岛开通了赏花旅游专列,上海及江苏、山东共30个地级市开通了旅游直通车,新开拓的安徽、河南、河北地区共7个地级市开通了旅游直通车。上海、山东旅游市场持续升温,自驾游数量大幅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旅游业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通过上半年旅游节的举办,规划的滞后的问题不断暴露,诸多旅游景点整体策划设计不合理,旅游交通、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和餐饮等基本配套设施不到位,旅游资源之间缺乏有效整合互动,乡村旅游景点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指导,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市旅游产品的打造和资源的整合。

2、旅游景区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我市主要的__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景区、金东门等旅游资源在体制、机制上没有统一,国有、私营的体制、机制造成了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不足,在资源的发展道路上面临各自的难题,难以协调整合发展。

3、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体联动不够。我市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存在整体联动不够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文化景点划归文化部门管理,宗教文化景点划归民宗部门管理,在旅游规划、旅游宣传营销等诸多方面不能统筹运作,联动不够,无法形成整体旅游效应。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围绕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下半年,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做好全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旅游总体规划修编事关我市旅游发展总体走向,是旅游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本次旅游总体规划修编涵盖面广,主题区域功能定位明确,将对全市旅游发展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下半年,我局将进一步明确全市旅游主题区域布局,以科学、合理、特色、长远的原则认真修编全市旅游总体规划,推动全市旅游发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落实各项工作,促进旅游业做大做强。

2、充分发挥__景区引擎作用。__景区作为我市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核心,是西北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将加快景区提档升级步伐,着力编制好__景区旅游规划,做好景区提升策划方案,向外拓展,整合平旺湖、观音山、百果园和农家乐形成联动效应。坚定不移地做好__景区秋季万寿菊产品的种植工作,整合生态养殖和旅游资源,认真策划“金秋品蟹赏菊”旅游产品,编排水乡特色美食套餐,制定合理的优惠价格吸引游客提高人气,打造秋季旅游小。同时,加强与__其他旅游景点的联系,尤其是生态和文化旅游景点的互动,编制推出__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和套票政策,激励旅行社组团来兴。

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范文4

关键词:社区参与 旅游发展 模式 研究现状

0 引言

国内对社区与旅游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有学者关注旅游对社区的影响。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讨论;②社区参与的方式、层次及类型;③关于社区参与中的利益相关者;④社区参与的影晌因素。目前,国内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古村落社区参与旅游的四种模式

冯淑华(2002)提出一种古村旅游新模式——“品”。他认为旅游模式的形成是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之间高度整合的结果。他认为所谓“品”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通过个体对旅游客体感知、理解、品位、体会等旅游心理活动,达到对客体的鉴赏、审美的目的,并从中活的精神愉悦的过程。它强调个体对客体内涵的理解,既强调旅游的过程,也强调旅游的结果。冯淑华认为古村的重要品质在于它的文化内涵,这是古村落的魅力、精髓所在,这种内涵只有通过“品”才能被吸纳,才能够从有形的观赏上升到无形的精神享受,获得最大的旅游满足[1]。雷海燕和赵振斌(2007)从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角度对社区参与模式的目的和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对不同主体的角色地位进行了确定,他们认为在形象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建立社区参与机制,而且要明确规划师、社区居民和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在不同阶段的角色任务。并建议组建社区旅游形象建设委员会、社区学会、社区顾问规划师办公室等相关社区组织。该研究详细阐述了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要素调查、设计和策划、审议、传播与维护四个阶段的社区参与方法[2]。余向洋(2006)认为社区旅游不宜进行概念性界定,只能根据各个社区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对各相关利益群体的要求进行折衷与选择,从而确定参与的层次和内容。他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第三条道路”理念为指导,超越“左”(发展优先,受益对象为当地)与“右”(旅游优先,受益对象为旅游业和当地的政府及投资商),以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权衡相关利益群体的输入输出,对所有社区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进行折衷与选择,形成可操作性的可持续社区发展方法,提出了社区旅游描述性工具——社区旅游连续统模型,构建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模式[3]。邹统纤和李飞(2007)以京西古村爨底下村为例,提出了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社区主导开发(CBD: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本地化,在公共管理采取地方社区控制,经营方面从独立自主经营向经营者共生化转变,三合一的盈利渠道(门票、土特产品、农家乐)与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市场营销方面主要卖点是“爨”文化[4]。

2 基于委托理论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提出

胡晶晶等(2006)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构成委托关系的基本特征,即:①委托人与人都具有理性行为能力;②二者目标利益不一致;③二者对信息的掌握不对称;④二者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二者对风险的态度不一样。基于车溪景区公司和社区居民的委托关系具有这种基本特征,胡晶晶等人提出了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社区发展模式,为研究旅游社区的和谐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种模式下,景区公司将有课的“吃”委托给当地农家餐馆,“住”委托给当地农家旅馆,“行”委托给当地车队、赶马者和抬轿者,“购”委托给当地旅游商品经营者。景区管理者可以很好的利用委托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景区公司与社区居民各自的特征,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景区与社区的利益“双赢”,优化资源配置,达成旅游社区的和谐化发展[5]。转贴于

3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模式

曾艳(2007)指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主体应包含:政府、社区组织、旅游企业、民间组织。并构建出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即“政府+社区组织+旅游企业+民间组织+法制规范”,并且构建了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系和微观运行体系,提出了决策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环境保护机制和社区参与保障机制等微观运行机制[6]。郑群明等(2004)提出了“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等5种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设想。刘岩等(2002)提出厦门黄膺应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参与式开发模式。黄昆(2003)借鉴美国管理学家麦金西的7S要素提出了“6S战略性环境管理”,具体指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共享的价值观、发展战略、内部结构、开发技术和管理方式,其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是基础和核心。将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全面渗透到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管理方式等五个要素中去,以实现景区环境管理外部性与内部性的全面整合,从完全意义上走上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何彪和马勇(2004)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双向沟通(Bilateral 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双赢(Bilateral profit)机制(简称BCB方案)BCB方案旨在通过建立目的地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它们互相了解对方的利益追求和关注焦点,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寻求双方一致的利益目标,寻找能够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旅游目的地系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苗红(2003)提出民族地区通过组建社区旅游发展咨询中心、以多种形式代替资金入股、保证社区成员的优先就业权等途径加强社区参与。陈金华等(2005)研究武夷山生态旅游社区时发现当地社区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参与状态,提出可以通过成立保护区生态旅游股份公司、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和决策、培训社区居民、加强旅游信息传播等方式提高社区参与程度。

4 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罗敏(2006)从解决旅游开发中的主客矛盾角度提出Given模式,即

(Government)政府+(Interests)利益+(Village)社区+(Education)教育+(Native)本土化。简化为:G+I+V+E+N=GIVEN 模式。该模式提倡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当地社区特别是村委会建立沟通和互信的社区参与机制,进行各种文化知识的教育,并倡导企业经营本土化[7]。黄郁成和顾晓和(2004)从农村旅游社区开发的角度,以浙江松兰山开发模式为例,阐述了政府主导、企业推动、乡村参与的开发模式。以及江西流坑的旅游开发行为完全由旅游被开发地区以外的力量主导,流坑对于旅游开发的主观意愿较低,只是被动接受外界赋予的各种开发行为,并承担旅游开发行为所带来的各种可能后果的“输入型”模式。李玉轩和王建中(2001)以平遥古城为案例,认为古城的保护和建设问题必须经过自身努力和强大援助。在文化方面,以平遥古城牵动南北大院,构成以古城为主,大院延承式的模式,建立社区组织机构和行为规范准则。

5 由社区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

王琼英(2006)构建了社区参与的模型,其中社区居民与乡村旅游本身是模型的核心,模型中乡村旅游以一个事物的性质出现,其身份是一个特定行业,涵盖了整个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有形、无形、静态、动态的要素总和。政府和企业是模型的保障因子或动力因子,旅游市场起着外部推动作用[8]。邹统纤等(2007)在分析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局限性之后提出了社区主导的开发(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CBD)模型,该模型的3个内涵是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以社区为主导,提升社区旅游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任啸(2006)认为九寨沟社区参与不但是“过程”,也是“目的”,社区参与趋向于实质性参与也就是真参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确定了“公平”优先的分配目标,在分配机制中,打破了股份制产权设置的惯例,将社区利益最大化。此模式考虑到对居民不能再从自由从事旅游经营的利益补偿。佟敏和黄清(2004)建议以社区参与为基础的生态旅游模式。具体由保证居民参与的决策机制、旅游发展具体方式的合作机制、对旅游引发问题的协商制度构成的居民参与决策系统以及通过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直接获益来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此外还要形成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训和环境只是培训机制。王瑞红等(2004)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应包括参与决策、参与经济活动、参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参与培训。王敏娴(2004)提出建立引导机制、决策咨询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监控机制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

国内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具体模式与对策研究得还比较少,虽然不乏旅游目的地社区的实地考证,但还没有将其升华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高度。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结构,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跟随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我国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淑华.古村旅游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2]雷海燕,赵振斌.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社区参与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5.

[3]余向洋.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J].人文地理.2006.5.

[4]邹统纤,李飞.社区主导的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5:78~86.

[5]胡晶晶,沈国辉等.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社区发展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2).

[6]曾艳.国内外杜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

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范文5

关键词:宣传模式;旅游市场;市场拓展;连云港市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49-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经常性的出游日渐成为可能,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于旅游市场营销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各地都将旅游市场营销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予以推进,力求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提升当地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进而炒热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业发展。当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旅游市场营销工作迫切需要我们立足自身实际,科学规划,不断创新宣传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一、市县联动

在市场营销中,依托县区优势资源,坚持市县联动,充分调动县区旅游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在以往的旅游宣传推介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全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和市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发挥,组织了很多主题宣传推介,取得了切切实实的宣传效果。然而由于县区旅游部门、旅游行业的被动参与和缺乏融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旅游宣传效应的最大发挥。连云港县区旅游资源丰富,东海县的温泉旅游产品、水晶旅游产品,赣榆县的红色旅游产品、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徐福文化旅游产品及海岛旅游产品,连云区的黄窝、宿城,海州区的古文化旅游产品等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目前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些资源都将是未来我市建设山海相拥知名旅游城市的重要依托,因此在继续强化全市旅游总体形象宣传的同时,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和搭建宣传载体,有侧重的将县区重点旅游资源予以宣传推介,例如在今后举办专场旅游推介时,可根据不同举办地的受众群体特点,适时推出县区旅游部门,通过提供宣传平台的方式,让其作为子推介项目予以推介,这种整合资源的宣传推介,可以有效带动县区旅游部门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同一宣传成本的基础上产生更加良好的宣传效应,进而逐步构建起市县联动的旅游宣传新局面。

二、行业联动

旅游宣传推介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宣传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因而在旅游宣传推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形式向潜在旅游消费者传递相关旅游产品信息,并使之易于接受对于宣传推介的效果是十分关键的。在通常的旅游宣传推介中,要尽可能多的发挥媒体、旅行社、景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这其中,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旅游局要着重做好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景区景点要不失时机地主推自身产品特色,旅行社则要做好自身的宣传以及与对方旅行社的对接工作,共同编制旅游线路,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大餐,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促使其将整个活动动态以及旅游宣传推介举办地旅游情况予以宣传报道,改变以往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一般性宣传报道。因而,在每次的旅游宣传推介中,作为旅游中介体的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景区景点,作为重要宣传手段的媒体要通力协作,有机配合,力求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效果的最大化。此外,在以往举办旅游产业说明会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模式,可以将举办旅游产业说明会与社区性、广场性宣传推介相结合,由以往的旅游宣传推介直接受众群体仅限于举办地旅行社、新闻媒体等有计划地进一步扩大旅游宣传推介的受众面,让广大潜在的旅游消费群体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推介城市旅游的魅力,从而刺激出游动机,增强备选性。

三、专项联动

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推介在给受众群体基本信息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性影响的嵌入,给人们留下的是一个地方的总体印象。诚然,切实强化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十分必要,也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连云港市山海相拥,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以孕育西游记文化而闻名于世的花果山,更是连云港市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因而除却常规性的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之外,在今后的旅游宣传推介中要突出几个能够演绎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亮点予以专项推介,并切实筹划好与城市总体形象有机结合的问题。例如,在旅游宣传推介时,作为连云港市应将花果山与西游记作为一项重点强势进行炒作,并将其与连云港紧密结合,最终达到人们提起连云港就想到花果山,提起花果山就想到连云港的良好效果,就像泰山于之山东,富士山于之日本等等一样,唯有重点突出,真正找准旅游宣传立足点,才能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旅游宣传促销很多时候应是众星捧月式的亮点宣传,而不是星光满天式的泛泛进行。另外,连云港东海的水晶之旅,温泉之旅,赣榆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都可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予以专项推介,也就是说可在每年常规性的专题推介的基础上,在适时的季节、适时的客源市场举办连云港水晶之旅、华东第一温泉之旅、连云港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推介会,充分挖掘特色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推介。

四、目标联动

针对目标客源市场,强化与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重点旅行社、自驾游俱乐部、大型企业、新闻媒体的对接与联动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开拓目标客源市场。在这其中,强化与客源地旅游行政部门的对接,可以有效寻求合作空间,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赢得对方旅游部门的支持,对于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有针对性地选择客源地重点旅行社,经常性有计划地通过带领本地重点旅行社与其对接、回访或者邀请客源地重点旅行社采线并与我方重点旅行社进行对接,可以很好地将连云港的旅游产品通过客源地旅行社的运作提供给旅游消费者。设想如果出现客源地众多旅行社热推连云港旅游产品时,连云港旅游在当地就是一种无形推介,产生的效果当然会是十分明显的。在与自驾游俱乐部的合作当中,迫切需要和客源地重点自驾游俱乐部联手开展一些以营销为主旨的活动,扩大连云港旅游的影响,可参照向全国600名记者制作印有连云港风光名片的做法,向自驾游俱乐部骨干成员发放,增强宣传效果。在重点客源地,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营销,组建客源地重点企业工会主席连云港旅游友好使者联盟,定期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在与媒体联动方面,可借鉴西安市旅游局的做法,通过风光片置换播出的方式,积极寻求与当地重要媒体、旅游部门的共赢合作,借助优势载体推波助澜连云港旅游。

参考文献:

[1]旅游学刊,2009:8.

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范文6

摘要:剑河县作为贵州省最大的水库移民县,移民给剑河旅游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以自然山水、民族村寨为依托特色民族旅游文化成为了剑河县的优势产业。本文就黔东南州剑河县的民族文化旅游,论述了剑河县移民过程中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剑河县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民族文化旅游;剑河

贵州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古朴神秘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决定了旅游业必定成为贵州最具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而民族文化历来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来吸引旅游者是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趋势,而在学者们对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线路)设计、旅游商品开发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理论性探讨。剑河县属于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移民类型,1991 年,国家正式决定在三板溪修水电站,并将其列为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剑河县是水库的主库区,所以剑河县必须迁移。从2003年开始,历时3年,从新县城的建立到搬迁,一气呵成,2007年,一座占地面积168.88公顷的极具特色苗侗特色山水的旅游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在贵州省也是唯一的最大的水库大移民。由于地域位置的改变,移民不仅给剑河人民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移民后的重建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在新的环境中将各项资源进行新的重组和整合,而以自然山水、民族村寨为依托,打造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势必会成为剑河县的优势产业。

一、剑河县旅游资源概况

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剑河山川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百里天然原始阔叶林景区横跨久仰、南哨、太拥三个乡镇,蜿蜒50多公里,纵深2公里,景区内珍藏40多种国家一、二、三级珍稀保护树种和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我国现存不多、保存完整的亚热带原始阔叶林区,并拟建成全省科考与生态旅游观光度假胜地。老山界、久仰十里杜娟、盘溪瀑布群、平塘溶洞群等20余处风景区美不胜收;十里长滩、雷打塘、关门岩、夫妻岩、中流砥柱、八仙石柱等旅游景点流光溢彩。三板溪水电站关闸蓄水后,将形成面积为85平方公里、回水长度达130 公里的库区湖,拱托出“湖中有山、山中有湖”的奇妙美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有着“苗乡圣水”之称的剑河温泉,温泉游有泉眼6个,流量达到1200吨/昼夜,水温常年保持在36℃~46.6℃之间,并且泉水含有硫化氢、铁、钾、钙、氡等多种元素,为国内三大名泉之一,其理化指标与法国著名的维稀温泉相似,为稀有氡硫温泉,具有消毒、去疾、健肤之功效,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现正开发成为集观光、沐浴、疗养、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剑河县以苗侗为主,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服饰五彩缤纷,素有“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服”之说,全县民族服饰有16种之多,其中以红绣、锡绣最为特色;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有六月六民歌节、牯藏节、祭祖节、洗寨节、过卯节、姊妹节、招龙节等民族节日,每逢节日,民族妇女穿着盛装,佩戴银饰,载歌载舞,不同地有不同的歌舞形式,主要有芦笙舞、木鼓舞等。还存在着摩崖碑刻、柳霁古城、大广坳战斗遗址等人文景观。

二、剑河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纵观剑河县的民族旅游文化现状,剑河县紧抓国家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新区位、交通和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积极调整战略思路,实施“旅游促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仰阿莎湖综合旅游景区。全县旅游景区的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提出:“以温泉开发为龙头,三板溪库区旅游开发为主体和纽带;以水上娱乐、民族风情为重点,氡硫温泉、苗族锡绣、原始生态为品牌”的发展思路。近几年来,为了打造仰阿莎湖综合旅游区,剑河县积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抓好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闻名中外的苗族锡绣、红绣和民族特色食品、民族药业的研究与开发,集中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村寨,积极扶持旅行社、旅游运输和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发展。2012年剑河至镇远高速公路建成后,乘汽车从镇远到剑河只需20分钟。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目前主要以盘溪白水洞瀑布群侗族风情旅游区和温泉景区一日游、仰阿莎湖景区两日游为主,仰阿莎湖景区、八郎古生物化石群、屯州石板苗寨等剑河风景名胜,被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和向往。剑河新县城的苗侗特色主要是集中体现在民族建筑风格和旅游特色方面,新县城的房屋充分利用了苗侗民族建筑符号和语汇来体现民族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建筑群上,新县城内有三个广场,即行政中心广场、仰阿莎广场和体育广场。行政中心坐落在行政中心门前,广场上建筑物主要以侗家风雨桥和苗族的铜鼓为主,体现了苗侗民族的融合。而新县城的绿化也极具苗侗民族特色,仰阿莎大街的街行道树全是本地树种山含笑,其他路道的行道树则以木莲、香樟、杜鹃、桂花、银杏为主,仰阿莎大街两旁的绿化带则以女贞、黄杨、杜鹃、沿阶草为主形成灌木绿篱带。

在旅游政策方面,2013年,温泉文化旅游景区纳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自筹资金6.5亿元,按照“贵州一流、中国特色、世界知名”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实施温泉景区规划建设,先后完成了《剑河温泉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规划》《剑河温泉小镇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剑河县温泉小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实施了温泉景区道路改造、停车场、公厕、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节庆方面,一年一度的“仰阿莎文化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节日期间,剑河各景区均迎来游客高峰,沐浴温泉、乡村旅游、吃酸汤鱼,成为剑河游客的最佳选择。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旅游业还发挥了解决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全县旅游从业人员间接拉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娱乐等行业就业岗位约1.2万个以上,旅游就业与再就业促进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和社会稳定。目前,剑河县城至温泉景区已开始形成围绕旅游业,旅游商品生产、旅游餐饮和旅游住宿等要素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而在宣传方面,近年来,为提高剑河知名度,政府大力开展旅游宣传工作,建立了“苗疆浴城——剑河欢迎您”“剑河旅游网”“剑河县人民政府网”等专题网站,并在中国旅游新闻网、贵州旅游在线、各大报刊媒体和电视台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剑河旅游资源。制作《那山、那水》《魅力剑河》《剑河旅游指南》《水的故乡》《乡土剑河》等书籍和画册宣传资料推荐剑河,深度介绍剑河旅游,在全国旅游界引起了反响。

三、剑河县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综观剑河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总体存在以下问题:

1.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入、系统的开发

剑河县是全省最大的水库移民县,搬迁之后的县城,旅游资源过于分散,需进行新的重组和整合。而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上,总体处于相对滞后的开发状态,同时未能与其他周边地区,例如台江、镇远等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地域性整合。

2.基础设施落后

景区缺乏附近地域相关的旅游产品与之配套,由于是一个搬迁的新县城,很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关的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不够,旅游综合效益不高。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县内公路等级低、交通不畅,通达能力弱,可进入性差,精品旅游线路开发难度大。例如,在吃的方面,没有什么特色的美食能吸引游客;在住的方面,县城内和景区内并没有大规模的星级宾馆酒店;在交通方面,深入百里原始阔叶林、仰阿莎湖、八万山等景区公路与旅游公路还有一定的差距,且通达时间均在2个小时以上。

3.旅游产品尚不知名,结构单一

旅游开发大多停留在温泉旅游层面上,除了温泉外,其他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十分滞后。民族风情体验、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观光游览、水上游乐等很多优势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剑河县旅游未能充分发挥巨大的潜在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优势。

4.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无形性和旅游者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产品不可能象工业产品那样直观地在市场上用信息传递方式去沟通潜在的旅游者,所以对于旅游宣传而言,需要抓好标志性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宣传,使无形形象有形化,突出文化性、精神性和以形象消费市场为主导。所以在旅游宣传上,剑河县需加大宣传力度。

四、促进剑河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措施

首先,必须利用新区位,创造新条件。搬迁之后的新县城,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新区位的优势,将周围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网络。同时剑河县有着丰富的苗族文化风情,除了流传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同名苗族古代叙事长诗《仰阿莎》之外,还有独具特色苗族红绣、锡绣工艺和别具特色村寨景观、格局、吊脚楼等,同时,剑河还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些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独特、古朴,对旅客很是有吸引力。可以将这些人文的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仰阿莎文化节等平台,打造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得以促进旅游的发展。

其次,一方面,要做好周边热点旅游地区的地域资源整合与线路策划。剑河县与台江、镇远等热点旅游景区有着交通上的便利,台江以苗族风情游为主,镇远以古镇游为主,剑河县可以依托周边的热点旅游景区,逐渐的扩大知名度。开发和整合相关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展示的民族文化更为丰富和立体;另一方面,要做到实现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统一。在当前发展是当务之急,而文化的保护也至关重要。文化发展立足于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品牌开发是一个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过程。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开发文化品牌的基础和前提,将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互相促进,遵循“保护第一,开发跟进,相互促进”的原则。保护不是拒绝外来文化,开发也不是否定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要不断的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保持永恒的生命力。剑河县整体上是傍着清水江,不仅是物产丰富,而且沿岸的风光足以使让游客驻足,虽然说,县城整体搬迁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了很多破坏,但是由于其人口聚居的空间性,当地以苗、侗族为主要特点的民俗文化仍然得以传承。所以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当地应该尤为重视,不能因为搬迁的原因造成文化的流失。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剑河县的苗侗风情完美的呈现给游客,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最后,要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塑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旅游业包括了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剑河县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围绕着六大要素来进行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具体说,“吃”就是民族饮食文化的开发。剑河县是一个以苗侗为主的地区,最富盛名,主要有腌鱼、牛瘪、欧九菜、九香虫、山野菜等,可将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食品经过合理的开发展现在游客面前;“住”就是对于民族传统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别具特色村寨景观、格局、吊脚楼等富有民族民居特色的建筑一定会让游客流连忘返;“游”就是改变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开发建设典型的民族村寨,展示剑河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剑河周围的村寨有着淳朴的民风和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对少数民族特色的村寨进行合理的开发,让游客从服饰、饮食、建筑、歌舞、婚俗等让游客深深的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购”就是生产和提供为旅游者所喜爱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剑河县内精美的民间工艺,缤纷的民族服饰,特别是别具一格的红绣、锡绣,古朴的农民画等都可以开发成为独具特色旅游商品让游客不虚此行;“娱”就是结合民族文化节庆这一特色优势来吸引游客参与性的娱乐旅游项目。例如像台江的姊妹节、西江的鼓藏节等都是利用了民族文化节庆来吸引游客,现在,剑河县开发的仰阿莎文化节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应进一步的加强品牌建设,同时还可以考虑将县内主要的民族风情,例如六月六民歌节、吃姊妹饭、祭桥、玩龙、高坝赶歌节、平塘坡赶歌节、过苗年、吃新节祭鼓节、二月二、招龙节、尝新节、小广十月头卯、稿午水鼓舞、牛斗、鸟斗、芦笙舞、踩鼓舞、锡绣、红绣等发掘出来,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流连忘返,增加回头客和延长游客在景区内的逗留时间,从而增加旅游收入。

总之,旅游的本质是旅游者追寻和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因此在塑造品牌形象时,应主要坚持特色型原则,只有具备自己鲜明的形象特色,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同时,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核心载体。剑河县可以通过设计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民族文化旅游的本质也是一种旅游产品,在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是剑河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 .

[2]简王华.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3]张海燕,王忠云.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