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特点范文1
(1.陕西银行学校 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同时,拓展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人才的需要,组织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动的效果。
关键词 :职业教育;素质要求;会计教学;实用技能;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56-03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经济活动体系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依赖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而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由此形成的劳动成果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变化,而这种变化过程形成的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营成果,没有详细的计量与记录是不能被生产管理所容忍和接受的。反映和监督经营过程,提供为管理生产必需的资源耗费与利润赚取的相关数据信息,就成为企业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必然选择。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任何组织的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以及财务咨询,均离不开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
我国高等院校甚至中等职业院校凡具备条件的,均设置了会计或类似的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供过于求,重视高学历、高文凭的现状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会计类学生难以谋得较好的、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从事财务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以及财务咨询等工作的难度之大超乎预期,在中小企业或乡镇企业从事与会计相关的工作也因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不容乐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于超市、酒店、商店或连锁店,担任收银员、采购员和仓储保管员,虽然拉升了学校就业率,但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及学生学习会计类专业的初衷相悖。
2013年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大学毕业生高达699万,同比增加19万人,而企业所提供的职位在比上年下降15%左右的同时,薪酬也有所下降。此外,就业难还缘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学生的社会经验。笔者曾经观摩过大量的招聘会,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已将工作经验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此严峻的形势不仅给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契机:职业教育的特点无不体现着就业所要求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材施教培养出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就业素质。
职业教育对会计专业教师的素质及能力要求 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划分为“理论教学型”和“实验/实训型”,对会计专业的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双师型”。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要求一定要走出固定思维的框架:认为有了“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了。有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的人不一定有实际工作经验,因为会计师资格证书是考出来的,考试考的不是实际操作而是理论,有了会计师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有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能力。所以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教学中除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外,关键是要有当师傅的本领,要能教会学生应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好会计工作。单一的技术手段是难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的,只会手工记账或传统的珠算,不具备会计电算化水平,或只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录入、保管和呈报等技能而不熟悉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熟练驾驭人际之间的沟通能力,是很难适应会计实际工作的。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不同的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掌握不同经营环境下会计处理程序、特点及会计核算手段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进行有效的职业分析,从而确定科学的课程纵向、横向结构,制定符合客观环境的教学大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学生带入社会中去从事实际的会计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会计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学生。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特有的认知和情感特点 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均在16~19岁这一年龄段,经过激烈的中考或高考竞争后,在升学方面属于搭便车者,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竞争中落伍的沮丧、升学处于劣势的无奈选择、对学习的厌倦,以及对有些学生而言能够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已属不易的心态等,使得这些学生不易管理。再加上从单纯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过渡到以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认知和情感领域的跨度之大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难以驾驭。要想培养合格的学生,除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外,还必须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模仿能力、职业记忆、思维模式的职业化、想象力的具体性等,这与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有很大的区别。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上,如职业模仿的强化,触觉、嗅觉和味觉周而复始的职业记忆,思维方式的职业化养成和更具实际性的想象力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在动机欠缺、控制情感能力差、发展目标不明确及意志品质较差等方面。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特有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入手,明确会计专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特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实际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对会计账务处理的每一道程序深刻领会并熟练掌握。要带领学生深入到会计实际工作当中去实习、顶岗培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环境,熟练掌握手工记账,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录入、审核、保管和呈报等会计业务,不断强化点钞、珠算和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训练,多参加类似的技能大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职业选择上的自信心。
专业能力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就专业性而言,由于国有企业大型化、规模化的特点,门槛较高,难以跨越,除个别具备条件的之外,绝大部分会在民办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制造业、商品批发零售以及服务性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学生具备从业资格。如果选择地域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只能在超市、酒店、商店或连锁店担任收银员、采购员和仓储保管员。工作环境主要以手工记账为主,在具备会计电算化条件的单位可从事数据录入、保管和呈报工作。从上述职位要求来看,岗位的不同也就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与用人单位多年的沟通和信息反馈表明,职业院校应根据这些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环节中予以实施。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大纲,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同时,拓展其他综合能力,应将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作为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规范会计专业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大学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其教育目的。因此,其教学环境是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而组织创建的,包括教育导向、凝聚激励、传播整合、操作实训、沟通实践及愉悦身心等功能。面对枯燥无味的会计教学内容,要使抽象而复杂的教学内容及过程为学生所接受,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制作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操作现场场景VCR,制作生动有趣的动漫、图像,配置悦耳的音乐或语言等,清晰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以活跃的教学气氛取代刻板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通过带领学生到会计工作第一线见习,将会计专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呈报等方面的理论与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经验联系起来,规避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降低其所学内容的生疏程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和实用性,能够清晰地理解职业生涯的价值。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必须具备教学媒体、实验实训室和与之对应的实验/实训基地——企业。但不能盲目地追求实验/实训基地的大小或多少,而应根据不同职业的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如在选择手工记账的实验实训基地时,应根据账务处理程序的不同选择典型的企业作为特定的教学环境,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生的社会价值。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手段 职业教育应采取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技能训练方面,除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技术特长外,在理论教学方面应与实际的具体岗位技能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不能采用习惯性的传统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应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如果只局限在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缺乏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及发散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即使现在能够入职而不被淘汰,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也必将影响其将来的发展空间,目前社会普遍不看好的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印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应该被中、高职教师所掌握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在激发学生创造性灵感方面,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等。如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激励,从而弥补相互间的知识盲点,碰撞出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处理相关经济业务,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挖掘其内在潜质;可采用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把握知识相互之间的脉络、提炼知识要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检验教学效果等。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产生共鸣,达到互动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势必会增强其学习压力;学习目标明确了,可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以加强;就业前景清晰了,可使学生产生超出寻常的毅力去接受挑战。要教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符合客观环境的职业志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决心,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实际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到具体的会计岗位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以校企联合办学作为职业教育与社会衔接的纽带,以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培养人才的桥梁,以多与社会保持良好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熟悉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掌握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技能、适应生产一线需求、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并具有发展潜质的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从实用视角探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成本会计教学[J].商业会计,2011(23).
[2]李明海,王川.试论职业教育的生产力属性[J].职教通讯,2012(1).
[3]刘湘辉.试论职业教育的学风氛围营造[J].价值工程,2010(11).
[4]梁红.试论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2010(35).
职业教育特点范文2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产业发展
很多学者将二战后德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归功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总结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特点,对我国改革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演变
德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手工业生产史的国家,这使德国形成了重视职业教育培训的传统。早在中世纪时期,市场的狭小促使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建立了行会,限制竞争,但行会同时也具有监督产品质量、维护整个行业声誉的重要作用。为了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者,一个年轻人必须去做学徒,经受长时间的训练和严格的考核。由于手工业者在历史上地位比较高,因而德国形成了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很多人希望孩子接受培训,获得一份独立的工作。
18世纪,伴随工商业的兴起,德国的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强迫入学制的实行,使初等教育在德国得到了普及。[1]92在初等教育基础上,德国一些地区还开办了星期日学校或夜校,进行初等教育的继续教育,传授的主要内容是宗教,但是成效甚微。不过,随着18世纪中期,以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的迅速崛起,这些继续教育学校逐渐转变为了技术学校,教授学生未来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吸引了大量年青人前来就读。[1]17618世纪德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实科中学的兴起。这种中学的目的是使成年人能够继续学习数学、机械学、自然知识和手工工艺,[1]90这个时期的实科中学实际上部分承担了职业教育的职能。
19世纪中期,随着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继续提高,业余性质的技术学校很难满足产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这种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凯施恩斯特建议建立按照专业划分、以职业为导向的义务职业进修学校,并在1906年率先在慕尼黑建立了“职业进修学校”。[2]凯施恩斯特建立的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国其它地区纷纷效仿。凯施恩斯特的思想得到了国家认可,1938年,德国义务教育法中正式规定职业技术教育为义务教育。由国家出资施行职业教育,奠定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基础。
二战之后,德国产业的迅速升级,也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升级。初等学校毕业后的学生不再直接进入技术学校,而是首先进入中等学校完成中等教育,然后再选择进入高等学校或者职业技术学校。但在中等教育中,就已经开始通过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为不同的后续教育做准备,准备进入高等学校的主要进入文理中学学习,而准备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的则进入实科中学学习。正是在这个时期,德国独特的、备受称赞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渐成型,并在1969年以《职业教育法》的形式规定了在职业教育中企业和学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主要是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使产业工人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传统职业教育难以满足要求。这促使了新的教育体系的形成。这种体系主要是通过将职业教育并入高等教育体系实现的。由于双元制教育的存在,德国在二战后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大学生入学率低于其它发达国家,使德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了诸多批评。在此背景下,德国改革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增加大学的数量以及增加大学招生数量。随着改革的进行,德国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使德国的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型转变成为了大众型。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如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是带来了对洪堡理念的挑战。1976年制定的德国高等教育大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为各种职业做准备,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3]但是德国并没有丢弃洪堡传统。实际上在80年代,德国的大学已经明显分为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立的大学,仍然以研究为主,并不直接提供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另一种类型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后新建立以及由各类职业、专业技术学校升级的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主要面向职业,提供各种实用性课程,学生仍然通过传统的“双元制”体系前往工厂或生产一线实习。[4]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梳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到,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产业为导向
德国的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中世纪时期的学徒制奠定了今天德国职业教育的雏形。随着产业的不断高级化,职业教育也不断取得发展,从早期的业余进修学校直到今天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适应产业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始终反映了产业界的需求变化。这种产业的导向性也充分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如在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以及课程开发上,德国建立了由最富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的全国性的“职业资格早期检测监测系统”,由他们收集数据并提供标准制定建议。德国经济部还每年颁布一次“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的名称和数量,并且会随着产业的变化对从业者的资格不断提出新的要求。[5]这使德国的职业培训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学生能够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二)以企业为主导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居于主导地位而职业学校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是德国职业教育长期演变的结果。从学生的身份上看,学生从中学毕业到进入职业学校前,首先要与一家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职业培训合同,然后由工厂与学校签约。这样,学生的身份首先是该企业的学徒,其次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培养经费上看,以典型的德国“双元制”教育为例,在10900欧元的生均教育经费中,企业负担8700欧元,而职业学校仅负担2200欧元。[6]从课程设计与考核来看,学生主要是在工厂中进行企业培训,由企业负责为学生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职业学校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而且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也全部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高水平操作能力同时兼具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水平技术工人,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德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中世纪的学徒制,是在学徒制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理论培训。以目前典型的“双元制”职业学校为例,学生一般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的岗位或实训车间进行技能训练,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要求严格,企业的培训指导员必须是在专业领域中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工,职业学校教师则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教师资格要求进入大学学习,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环节考核后,才能够任职。[7]
(四)完善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单单是职业技术学校与产业界的结合,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由于德国具有重视技术工人的优良传统,故此职业教育并不像英法及我国一样,是很多无法进入大学的学生们的无奈选择。学生在初等教育结束后就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分流进入学术性更强的文理中学还是进入职业导向性更强的实科中学与主体中学。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不因过早分流而失去选择的机会,德国允许在各种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进行转换。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前景选择接受不同种类的教育,保证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教育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如果投资教育的个体从中获得的收益不能超过成本,那么就很难使教育投资发生。对职业教育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为产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这就决定了企业在职业培训中天然的重要地位。然而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够从职业教育中获取收益,那么企业便不会对职业教育感兴趣。德国通过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解决了这个问题。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首先与企业签订合同,毕业后也大多留在该企业,这就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外部性。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受到了许多抨击,一些人主张国家和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应当发挥更大作用,但是反对者认为这样将会造成企业拒绝接纳职业学校学生来企业实习,并且在雇佣职业学校学生上也会变得消极。[8]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也正是由于企业很难从职业教育中获得收益,导致即使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往往难以获得有价值的实际操作机会。虽然我国已经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必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这些法律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执行。由于我国国情与德国不同,不具备德国悠久的职业教育传统,发展类似德国以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并不现实。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引进推广这种模式,但并未取得多大成效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我国可以调整现有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能力。
(一)产教结合的模式应多样化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是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而不断发展的。当产业处在较低层次时,业余进修学校即可以完成职业教育的任务。但是随着产业的升级,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出现高等教育化的趋势。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不应当完全相同。对广大内陆地区来说,中等职业教育甚至短期培训就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而在东南沿海及京津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目前继续发展的方向。因此,就全国范围来说,应该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本地的职业教育,不宜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及发展方向。
(二)增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
德国的职业学校一般建立校董事会或类似机构作为协调企业与学校的重要枢纽。如德国符腾堡工商管理职业学院与12家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公司建立了联系,这些公司在校决策机构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4]这保证了职业学校的课程构建等方面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界的意见,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在这种封闭的办学模式中,企业没有话语权,其课程设计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单纯要求企业投入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那么需要教育部门更多地倾听产业部门的意见,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的决策中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更能符合产业发展要求。
(三)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
当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先进的职业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总体来说,职业学校教师准入体系仍然沿用了学术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大部分进入职业学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这导致了职业学校的教学设计与一般本科院校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对职业院校教师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设置专门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专业或者从社会上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进入职业学校,从而改变职业学校教师的技能结构,以此带动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 曲同颖,李海民.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对中国职业教育
的借鉴意义[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同济大学联邦德国问题研究所.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法选编[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4] 张建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6,(1).
[5] 洪贞银.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模式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0,(5).
[6] 孙进.德国教育投入的规模、结构及特点[J].比较教育
研究,2009,(5).
[7] 马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特点新论[J].教育
评论,2012,(6).
职业教育特点范文3
关键词:加拿大;职业教育;启示
一、学习项目概述
2013年7月19日至8月15日,本人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教师赴加拿大培训项目。本次培训项目通过苏安学院与加拿大乔治亚学院合作,通过讲座、研讨、参观、教学观摩等教学活动了解、学习和借鉴加拿大特别是乔治亚学院的同行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强化高职院校商贸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加拿大属联邦制,政府不设教育部,教育事务由各省(区)自治管理,因此各省(地区)均设有适用于本地区特点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制定有符合各省(区)情的教育法律、法规。各省(区)教育法规的制定通常由立法委员会负责,省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各层次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质量监管、师资培训、教育拨款等各项决策。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普遍实行董事会负责制,校长由董事会任命。董事会成员包括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学院教师、行政人员、后勤教辅人员和学生代表等。
(二)办学形式
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办学具有多元化、多规格的特点,普遍采取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社区学院不仅有两年制、三年制专科,还有本科文凭教育、研究生学位证书教育等。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加有利于人的终身教育和职业发展。在学制上,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即使相同的专业,学制也不相同。对社区学院来说,办什么专业、专业的标准是什么、所学专业应该几年毕业,这些都是按社会以及企业的要求决定的,学院具有自,不需经政府批准。
(三)招生制度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而在招生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选择的特点。以安大略省为例,省内24所公立社区学院与4所私立学院结成招生联盟,在招生过程中,虽然各个学院都会有自己的招生人员,但是并不强调彼此间的竞争关系,而是站在每个学生的立场,为他们推荐适合的学院以及专业。同时,各学院专门负责招生的人员,全年大多数时候都在省内各个学校进行巡回式的招生宣传活动。同时,各学院都实行学分制度,灵活性强,互通性强,因此学生转学到其他社区学院或者大学时,他以前所修的学分也会被承认。
(四)Co-op(带薪实习)
所谓Co-op,是Co—operative Education的简称,也称为“带薪实习”,是指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利用假期或者学校规定的专门时间进入企业学习的方式。以乔治亚学院为例,两年制和三年制的专业基本上都有Co-op要求,大都安排在寒暑假。对参加有Co-op的学生来说,到企业去参与实践不仅仅是带薪实习,它还是一门重要课程,只有经企业和学校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学分。
学生方面,Co-op不仅为他们获得了收入,也为他们提供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检验自己所学的技能,为下阶段的学习确定目标。
企业方面,Co-op项目为企业提供了短期用工资源,减少了企业招工的成本;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有机会近距离考察并从中选拔合适员工。
学院方面,可以通过Co-op从合作企业那里得到关于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反馈,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和企业的联系交流,提高学校的声誉。
(五)师资队伍
加拿大社区学院拥有一大批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训练有素的教师。在教师招聘的过程别强调企业工作经验,以乔治亚学院为例,专业教师的招聘一般要求在相关行业具有7年以上的工作过经验。同时,社区学院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聘用的专职教师一般不超过教师总数的50%,其余全部是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另外,社区学院会对专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同时政府也鼓励专职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工作三个月,并承担部分实习费用。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允许高职院拥有更多的自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收到的限制还较多,教育管理部门对职业学院约束太紧,体制弊端较明显,如主管部门对专业、招生、学籍、学制、教材等等诸方面,都大大地限制了职业学院的发展。因此,应该允许高职院校自主调整设置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推行自主招生,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
(二)拓展高职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参与终身教育
高职院要参与终身教育和社会学习的建设,把职业教育的对象从高中毕业生扩大到成人(包括城镇在岗、转岗、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教育对象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实施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可以使全体公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三)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高职院寻求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希望企业能够参与学生的教育,从企业获得学生实习的场所,先进的设备、技术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就业服务。但是没有过多的考虑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的好处,这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加拿大Co-op的做法,如为企业提供短期用工、减少企业的招工成本、帮助企业选拔合适的员工等等。同时政府的扶持也是不可缺少的,加拿大企业招收社区学院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或者减税的优惠,接收长期的Co-op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这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非常的高。
(四)强化校企人才互通,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拥有大量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力的高低,而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却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高职院校师资的基本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大多数进入高职学院的教师都没有实践经验。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课务相对繁重,深造或实践的机会较少,缺少获得实践经验的途径。此外,教师职业基本上属于终身制,流动性不大,缺乏竞争和淘汰机制。
借鉴加拿大师资培养经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一是重视对现有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与行业内的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到生产第一线指导实践。二是要增加高职院中有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机制。
四、结束语
虽然本人参加的这次赴加拿大学习项目只有28天,时间是短暂的,但收获却很多。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形式、招生制度、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富有特色的Co-op制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当然这种学习和借鉴并不等于简单的拿来主义,加拿大职业教育办学经验都是建立在符合地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所以,各省的职业教育又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来。因此我们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体系,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特点范文4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本质 特点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本质
德国“双元制”模式中“一元”指企业,另“一元”指学校,是企业和学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具体做法是:高中毕业生先到企业去面试,合格者获得岗位并与企业签订培训服务合同,然后再到职业学校去完成大约一年的基础课,剩下的两年到两年半时间又回到企业接受相关培训,参加正式的生产,毕业后参加行业的资格证书考试。这种将“学堂办进车间,将师傅请进课堂”的教育模式,真正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那就是职业性、技能性,体现了以职业而不是以专业为导向,以能力而不是以知识为导向,以学生而不是以学校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在“双元制”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60%~70%的课程在企业的关联部门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中进行;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教学形式与内容也有所不同。企业的教学内容是技能以及与技能有关的能力培养,职业学校的教学则以理论与普通文化课为主。企业所采用的教材是联邦职业教育所编制的技能模块,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是基础教材与专业教材。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但教材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企业实际,贴近职业现实。企业的教育者是实训教师,由企业雇佣,经过职业培训,有2~5年的教学经验,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没有犯罪前科。职业学校的教师,则必须是大学毕业生,经过录用考试,没有犯罪前科。在企业,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并与企业签订合同,合同由行会管理,企业每月向行会交纳一定的费用;在学校,他们则是学生。考试的方式也不同,在企业,由行会组织进行技能考试;在学校,由行会管理进行理论考试。学习期满,企业向学徒颁发培训证书、技工考试合格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则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费用由企业承担,在学校的学习费用则由州政府支付。
“双元制”教育的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增强了社会实用性,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面向具体岗位的,但学生获得的却不单单是一种岗位能力,而是职业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课程和证书是由行业主导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学生又在相关职业学校进行了职业所必需的基础课程,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可以获得在行业内的适应性,同时也具备了技术创新的潜在能力。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二
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考试也重在技能;三是行会在职业教育中起到很大作用。德国联邦的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行会的地位,这是在法律基础上成立的一个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行业协会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行会中有一个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和由企业、雇员、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负责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以及确定企业的培训资格。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才刚刚开始,在德国职业教育的面前还可以说是一个新生儿,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参与。
参考文献:
1.刘振汉,祝文静.德国的教育体制及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特点范文5
关键词 法国职业教育 体系 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Overvie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nch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QIU Fang
(School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aspect of a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analyzed selected French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an overview of security institutions, certification system, the diploma system in three aspects,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rance, in order togiven a reference for China's first ph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French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haracteristics
1 终身教育的三个利益保障机构
1.1 国家层面
国家行政层面的主要职责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和继续教育,包括学校教育、高等教育和就业。在这个层面,国家教育部的职责主要在中学阶段,在法国相关的法律中对此制定了一系列的义务:(1)在专业机构的建议下制定相关职业证书文凭的总体框架;(2)制定相应的考试规定;(3)颁发相应的证书文凭;(4)为在校学生和工作的学徒提供一系列相适应的课程;(5)负责教师的招聘、具体落实和工资的给予;(6)负责相关培训的质量把关;(7)对教学后果与资源的使用承担责任。
1.2 地方政府层面
法国共有26个省,每个省都需制定和确保职业训练与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在此指导思想下,各省实施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政策。同样的,他们会在中间层面结合自己的地理位置,为年轻人和成年人的课程内容起草职业训练发展的区域计划。各省还会依次资助这些计划中的某些团体,并承担高中的建设、修缮和设备。
1.3 专业机构
专业机构系统的参与职业训练的具体执行,包括:(1)证书文凭的起草;(2)作为考试评审委员会的成员;(3)指导和训练年轻人,以适应工作场所;(4)通过一种税收(称为taxe d’apprentissage)来对初级的技术和职业教育进行资助。
这个专业机构同时也参与在职的专业训练系统。这个系统致力于商业和工业领域雇员的在职培训的资助并确保利用工作时间来进行培训。
2 法国教育部的职业教育证书类型
在法国,职业教育证书具有国家认可的效力。证书采取等级制,从5级(初级)到1级,这些证书涵盖接近450个专业相关的不同的贸易和领域。证书的设置和更改由国家机构中的专业组织来决定(称为Consultative professional committees),学生要取得相应的证书,前提是必须获得专业而全面的技术和知识。
2.1 主要的证书类型
2.1.1 职业培训证书(CAP)
职业培训证书创立于1911年,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职业证书。该证书是最低等级的职业证书,颁发给技术工人和雇员的入职资格。该证书涵盖200多个专业,包括贸易、生产和服务业。一部分人在初中毕业后花至少两年时间来获得该证书,之后便可投入工作。另一部分人获得该证书后是为了深造,继续学习以获得职业教育学位(Vocational baccalaureate)。
2.1.2 职业教育学位(Vocational Baccalaureate)
职业教育学位相比于职业培训证书,要求要高很多。该学位提供70个不同领域的专业(如商业、服务业、餐饮业、会计等)以及特定的专门行业(如钟表制造、珠宝业等)。学生在初中毕业后通过不少于三年的学习或在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后不少于两年的学习来获得该学位。获得该学位后,理所当然同样可以参加工作,而且和其他法国的学位一样,可以成为进入高校学习的敲门砖。
3 获得国家职业教育文凭的三种途径
3.1 初等职业教育
3.1.1 初中毕业后的道路选择
在法国,从6岁到11岁这个阶段接受小学教育,小学毕业后是四年的初中教育。初中结束后,学生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条是常规或技术研究的道路,学生致力于在高中获得普通学位或是技术学位,毕业后的目标是进入高等院校;第二条是职业教育的道路,通过不少于两年的学习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后直接参加工作或继续学习不少于三年后获得职业教育学位或深造。 (下转第87页)(上接第46页)
3.1.2 职业高中教育
法国的职业高中教育包括一般的学术课程,理论的和实践类课程,计划活动和实习期的工作培训。对于申请职业培训证书的学生,须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保证2300小时的训练时长,其中420到560小时必须是基于工作内容的训练;对于申请职业教育学位的学生须在2年多的时间内保证2400到3500小时的训练时长,其中770小时必须是基于工作内容的训练。
3.1.3 在职学徒的培训
学徒的工作培训与雇主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利用工作时间在学徒培训中心(Apprenticeship Training Centre)进行授课。学徒在授课期间须签署一份特殊的雇佣合同并得到一定的薪水报酬,但是年龄必须在16到25岁之间。
学徒的课程中,约有60%到75%的课时在工作场所中,并在导师的监督下学习技术和知识。在学徒培训中心的课时中,为想获得职业培训证书的学徒在2年多的时间里共准备了至少800小时的课程。其中三分之二的培训是一般的学术和技术课程,三分之一是实践类训练。
3.2 职业教育的在职培训
雇员和求职者可以通过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来作为在职培训的一部分。国家教育机构小组负责为这些人提供相关的培训。Greta由国立学校、初中、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组成,利用这些学校的优势是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利用地理优势,整合他们的技术资源,并组建一个最大的成人教育网络体系。
3.3 生活经验的资质认证
从1992年开始,法国已经开始对职业教育的具体能力认证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直到2002年,该方案才得以实施,取名为“生活经验的资质认证”(VAE)。和传统的初等培训、学徒和继续培训一样,通过VAE的认证,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个方案是对申请者进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考核,合格者可以直接获得部分或全部所申请的证,VAE的资质的认定都被记录在国家职业认证注册中心。任何人,不管他的年龄、国籍、地位和学历如何,都有权利从有利于他本人的角度申请VAE。如果未能通过常规渠道学习而或能证书的人可以通过VAE的资质认证而获得证书,享受和其他人同等待遇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中。
4 法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4.1 学校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
法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学校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这是其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法国,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始终把学校定位在高等教育第一级水平层次,并努力办出这一教育层次的特点。他们不盲目追求升格,不与大学争“地盘”,力求适应市场需求。
4.2 走特色办学道路
特色办学是保证法国职业技术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法国, 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虽然属一个水平层次,但培养目标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各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3 以服务社会经济为核心,按市场需要调整专业
近年来,为适应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市场的发展,高级技术员班对市场萎缩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大学技术学院增加了材料工程、商业化技术、数据信息处理、通信网络与服务、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新专业,使学校的发展呈现出较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变革中的法国职业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0(1):56-64.
[2] 宋海涛.国外职业教育[M].沈阳出版社,2001.
职业教育特点范文6
关键词:创意思维;终生学习;校企合作;因材施教
非常有幸的我能作为服装系的代表加入学院组织的教师赴新加坡职业院校的考察研修团。八月的新加坡美丽迷人,充满活力。在这两周里,我们走进了南洋理工(NYP)、共和理工(RP)、义安理工(NAP)和新加坡理工(SP);来到了“铭心阁”聆听著名独立教育学者刘叔铭教授畅谈新加坡的教育理念以及科技与创意教学。在学院参观学习之余,我们融入当地社会,细微之处去观察感受这个仅用40多年就完成从贫乏蜕变为富足的岛国,分析它的经济和文化特点。十七天的行程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整个新加坡社会的“自强、廉洁、创新、重视人才培养”,这其实与我院的发展轨迹以及学院文化内涵建设非常的相似。由于国情不同,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肯定自我,更应该理性地、客观地进行比较,从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启示,不能盲目崇拜和片面抄袭。
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特点
1.“创意思维+终生学习”的职业教育宗旨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雏形虽来自于德国,但在政府大力的支持发展下,目前可谓是亚洲的区域教育枢纽。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注重超前、创新与持续,强调“创意思维+终生学习”。
新加坡人口少,面积小,资源极其匮乏,经济发展只能由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我们会发现,教育改革是与不同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紧密配合的,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新加坡职业院校发展的契机。在不断创新的教育宗旨指引下,新加坡每所职业院校在开设专业与课程中都注重适当的超前性,如在南洋理工学院,国家经济发展局与教育部以及学院会共同前瞻经济行业发展动向,在行业发展之前提前设置与之对应的新专业。各个专业招生人数由行业发展情况灵活确定,国家统筹管理。这样使职业技术教育走在生产、建设以及转型的前头,对实际工作发挥着超前指导作用。在教学模式的开发上各院校也不断创新,如南洋理工的“教学工厂”、“经验积累分享”、“综合科技教学”、“无界化”、“量身定制”等创新理念;共和理工学院“问题教学模式”和新加坡理工学院“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作)教学模式” 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开展E-Learning电子学习等。
2.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校企合作紧密
新加坡每所职业院校都有着各自的教学理念和特点,它们共同的目标是使毕业生能马上胜任甚至出色完成企业工作,因此在人材培养的模式中将有效性和实践性摆在首位。如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的核心特色“教学工厂”就是其中代表,与我校的“专业+项目+实习室+市场”的办学理念在内涵方面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发展背景不同,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亮点。南洋理工学院将工厂的环境引入学校,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通过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这种教学理念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到企业就能很快地适应并投入工作。项目分为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学期项目通常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完成。由学院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开发,主要是紧密联系学期的学科,同时模拟企业环境所面对的问题,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在项目中,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形式,在项目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模企业车间里,每周由导师设定课题进行讨论、答辩以及项目演示,学期结束由指导老师对项目给予评估,作为学生学期项目的成绩。毕业项目在第三年完成,分为企业创新项目和科研创新项目两大类,这些项目都是来自企业和社会的真实项目。由于整个学系学生的学习都是由模拟开发和真实的企业项目组成,所有学院专职老师必须要有5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同时学院还将教师分为两大块,其中35%去企业开发引进项目,另外65%的教师上专业课程同时兼任教学管理工作,体现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无界化”。项目教学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完成企业的实习。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
在新加坡各所理工学院的教学安排中,每间学校每年度学习时间设置各有不同,大约为每年度30至40周。但相同的是在每一学期的第八周和倒数第二、第三周都是学生的假期。新加坡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承认学生的能力差异,强调以人为本科学精神。在这两个假期当中,老师针对暂时落后的同学补习,拉平全班学习整体水平,同时引导优秀学生进行网络自学,或跟随老师做项目。在两学期之间的长假中,老师则带领学生去国内外参观,交流或实习。义安理工为每位同学提供一次出国考察的机会,学生经费不足的,由义安基金会援助。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买不起电脑,可由学校提供。在班级的编排上实行精细化管理,20-25人一个班,每位同学都有相对应的负责老师。
图书馆除了大阅览室外还设置了6-10人的讨论室供学生阅览交流,去掉了繁琐的审批手续,学生只要在校网上预订即可使用。院内任何地方均可免费无线上网。在教室外面的走廊设置笔记本电脑台,让在教室外面等待的学生可以方便的使用电脑,学生充分利用了时间。教师办公室的外面也为等待老师的学生提供休息桌椅。同时开设各类娱乐中心、运动中心,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各内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强信心,充分体现学院以人为本的理念。
两周的时间里,我们 通过集中听课、参观交流、现场研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 对新加坡教育体制及发展现状,教育结构和分流原则,院系规划与专业开发方法,课程设置与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有很多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我们会在同事和学生中间推广这种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先进的理念,以推动我院的专业建设,促进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