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德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德育的特点范文1
一、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开垦为私田,加之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井田上耕种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鲁国实行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竞相效仿,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自耕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它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指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从实施阶段、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1.实施阶段:前者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实施目的:前者在于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后者在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3.根本目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前者是要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后者是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4.影响:两者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前者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到中后期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后者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经济部门的特征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把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可从生产模式、生产方式、农业结构等角度着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精耕细作技术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从农业结构上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为辅。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
古代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手工业产生时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所以,手工业的第一个特点是其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享誉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占据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而家庭手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育。这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即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济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据特殊地位。第三个特点则是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第四个特点就是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着名的有冶金、丝织和瓷器制造。此外,手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并长期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手工业的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也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一大特点。
古代德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古希腊;《九章算术》;《几何原本》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史
中国的数学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丰硕的成果,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有了分数的概念、整数四则运算和九九表。秦、汉时期成书的《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数学著作。约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成书的《九章算术》包括246个应用问题及其解法,涉及初等代数等各个方面,为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中国数学理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赵爽和刘徽的工作开创了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先河。赵爽是证明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对《周髀算经》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刘徽对《九章算术》做了注释,不仅解释和推导了书中的公式、方法和定理,而且在论述过程中有所创新。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刘徽创立的割圆术,为进一步研究圆周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的算法。
隋朝时期,唐初王孝通撰《缉古算经》,主要是讨论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的分工与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的计算问题。
此外,隋唐时期还创立出二次内插法,为宋元时期的高次内插法奠定了基础。二、古希腊数学发展史
泰斯勒是公认的希腊数学鼻祖。他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开始了命题的证明,这在数学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飞跃。
毕达哥拉斯学派企图用数学解释一切,他们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闻名于世。
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数学中还有以芝诺为代表的埃利亚学派,他提出四个悖论,给学术界以极大的震动。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学派,认为线段、面积和立体,是由许多不可分的原子所构成。
公元前四世纪以后的希腊数学,初等几何等已基本成为独立的科目。因此叫做初等数学时期。
三、中国古代数学与古希腊数学的经典之作比较
古希腊数学的经典之作是欧几里得的名著《几何原本》。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所采用的公理、定理都是经过细致斟酌、筛选而成的,并按照严谨的科学体系进行内容编排,使之系统化。《几何原本》分13篇,含有467个命题,精辟地总结了人类长期积累的数学成就,建立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而中国的经典之作是《九章算术》。全书分为九章,列举了246个数学问题,并在若干问题之后,叙述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九章算术》系统地总结了西周至秦汉时期我国数学的重大成就,对中国数学发展的影响,和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是非常深远的。
结论:《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在世界数学史上都堪称经典,它们分别以其算法实用性和逻辑演绎的思想方法闻名世界。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四、古希腊数学与中国数学特点的比较
古希腊数学的特点如下:
1、希腊人将数学抽象化,坚持使用演绎证明;
2、希腊人在数学内容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创立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与球面三角、数论,推广了算术和代数,但只是初步的,还有不足甚至错误;
3、希腊人认为数学是一种美;
4、希腊人认为在数学中可以看到关于宇宙结构和设计的最终真理,并认为宇宙是按数学规律设计的,并且能被人们所认识。
中国数学的特点如下:
1、中国数学最基本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2、中国数学教育与研究始终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3、中国的数学论著深受历史上各种社会思潮等的影响;
4、中国数学是以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相互渗透表现为数形结合;
5、中国数学理论表现在运算过程之中。
结论:古希腊数学属于公理化演绎体系,着眼于"理"--首先给出公理、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条不紊地、由简到繁地进行一系列定理的证明;中国数学属于机械化算法体系,着眼于"算"--把问题分门别类,然后用一个固定的方程式解决问题的计算。
综上所述,漫长的数学历史发源于古希腊的公理化演绎体系和中国的机械化算法体系,曾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傅海伦《中外数学史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
古代德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古筝 流行音乐 艺术风格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大器,在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后,符合了大众对于音乐的新理解。这种“新形式”的古筝民乐表现形式,有着不一样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在研究如何将民乐乐器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顺应时代潮流,发掘民族音乐精华
传统的古筝音乐不但对演奏者水平要求高,观众也需要有相当水平的文化积淀和音乐素养,这在高节奏且讲究快餐文化的今天,很难吸引更多的听众,成了小众之器,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古筝音乐演奏中,演奏者身穿靓丽的衣服,跟随旋律的变化来扭动身体,节奏简单、明快,使观众很快就能进入到音乐当中,享受其中的乐趣[1]。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而现代古筝音乐在保留原有优美的音乐效果、深邃内涵的同时,增强了新的时代魅力。很多人熟知的《沧海一声笑》就是用古筝演奏出来的,古朴的韵味符合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借鉴现代的流行元素,保留了原有的特色
1.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融入了西方式结构
国内现在包含古筝乐器的成功乐队无一例外地证明,只有摆脱传统音乐理念的限制,将西方与现代的流行元素,与传统古筝中的演奏技巧、精神内粹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现代的古筝作品,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又结合了新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特点的时代作品。在题材上依然采用了传统常用的题材,如人物传记、自然场景等。在旋律上,虽然降低了高音为主的地位,加了大量弱化元素,但高音仍然是现代古筝曲目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在创作与演奏技法上,现代古筝音乐仍然保留了传统的五声音阶。虽然融入了大量现代音乐元素,但是不同的流派保持着自己鲜明的风格特色。新的作品保持了原有的美感,同时加强了对细节音的处理,这在散板音符处理上尤为突出。在筝曲的结构上,很多都采用了三曲式的西方曲式结构。
在演奏技术上,适合现代表演的技法得到了保留,而那些过于舒缓、沉重的技法却很少出现在音乐会和新的作品上。托、抹、勾、撮四种技术保持不变,而不符合现代演奏要求的“劈”却很少被使用,而长音更符合现代音乐作品的需要,使用频率相比传统得到了更高幅度的应用。这些演奏技术的改变,也反映了古筝这一传统乐器为符合时代需求而发生的转变。
2.出现了“新筝”结构
古筝的结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保持固定结构,而“新筝”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与原有的相比,“新筝”的声音更大,拥有浑厚的低音,更加清亮的中音,琴弦由原来的二十一个增加到五十个[2]。筝码位于整个筝板的中部,可以在不改变古筝原有的技法前提下,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加以训练便可以演奏。音域从大D延伸到小b,解决了原有变奏的困难,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还增加一个移弦的装置,提高了演奏时移码的准确性,使普通的演奏者也能弹出优美的筝曲。
3.学习了西方的曲调结构
传统的筝曲多为小型曲式结构,而现代筝曲的主题内容更为丰富,这就要求结构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采用更合适的曲式结构。因此,新的筝曲作品很多采用了二原则、三原则和双重结构划分的形式。新的筝曲没有一味地反复,避免了给听众带来厌烦感,而是根据情景再现,将原样再现,简单再现和动力化再现相结合,这种模式在一、二级曲式结构都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这种结构是曲调的西方曲调结构[3]。
古筝曲调、结构的创新与发展
1.新的定弦模式
传统的古筝定弦序列通常为五声音阶,但是一些筝曲作曲家大胆创新,创作出了包括七声等新的定弦方式作品。具体如:在保持八度一个周期的定弦时,根据主题的需要使用新的音阶;在与其他变体组合时,其中一组为传统的音阶,而另一组根据作品需要改变,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观众印象深刻;采用模式化的定弦,以半音数一个音阶,按照比例形成非八度循环周期;自由组合模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最大的特点,具体的使用完全根据作品的需要而定,多种调戏的组合,大量地运用了变音等[4]。
这些新的定弦应用丰富了古筝的调声运用,扩散了运用的范围,使筝的“调”站在了新的高度,将传统调式和西方调式的限制消除,并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作曲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创作作品的整体风格与特点,让原有单一的调式变得丰富而又充满了饱满的效果。
2.运用了现代节拍
现代的筝曲大多采用小节解放的理念,在具体的小节安排上根据音乐的旋律来安排,第一个小节中都有强力拍节存在,让整个曲子拥有了强弱分明的循环。有的还采用了跨小节记谱的方法,将符尾直接穿过小节线,造成强音转移的效果[5]。
现代的筝曲节拍样式更多,改变原有中只有1/4、2/4和4/4的拍子类型,大量使用三拍子,八分之一音符也出现现代的筝曲演奏当中。
长音演奏方面,在传统的摇指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游摇、扫摇、多指摇、多弦摇,摇指时中指演奏单音等,揉合了长音和音效两种音响,丰富了表现力。借鉴了琵琶演奏技法的轮指,以及带有颗粒特质的快速抹托等长音技法,这些技法的使用为古筝长音演奏带来了新的音响。
3.音色的创新
现代筝曲的音色多种多样,有的清脆悦耳,有的模糊不清,有的就像在近处鼓动,也有的有远在天际的感觉。由于借鉴了西洋打击乐的技法,更有了现代架子鼓似的震撼力。现代的筝曲相比原有那种低沉感有了更大的音乐力度,有的甚至达到四个层次的力度标记,有的在一个乐段就会出现明显的强弱变化,有的在上下层次作出声部不同的力度变化。
4.演奏形式也增加了新的形式
现代的筝曲演奏除了传统的独奏形式外,还采用了协奏、重奏多种形式,伴奏的乐器也增加了钢琴等西洋乐器。采用这种形式的音乐会,可以更加突出古筝的乐器魅力,大大提高了音乐的张力。在与其他乐器合奏时,古筝一般位于主角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专长,让观众沉浸在艺术的乐曲里。
结论
古筝在融进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尤其是与西方乐器和音乐风格相结合,既保留了原有的音乐魅力,又展现了与以往不同的艺术风格,使这一中国传统的乐器和演奏乐器,在新的时代中焕发了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阎爱华.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J].艺术百家,2002,3(1):29-32.
[2]闫苏.由“新民乐” 产生引起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3 (3): 106-109.
[3]郁茜茜.浅谈中国筝乐的发展[J].艺术百家,2006,4(7):55-57.
[4]王大海.谈民族器乐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0,2(11):43-43.
古代德育的特点范文4
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古代德育的特点范文5
现代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
在现代,电视、电台和报纸等媒体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网络也成为一大强势媒体,它具有全球性、迅速性、自由性、抗控制性等特点。网络也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实施德育教育,可以发挥传统德育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网络也传播着大量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在东西方的融合和冲突中,对立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中同台竞技,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和“分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政治文化战略使我国的文化环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虚拟与现实混杂交错,让人们具有了虚拟的第二生存空间。虚拟空间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尤其巨大:一是网络虚拟生存方式,让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甚至回避现实;二是把网络信息混同于现实,因而容易出现非理。在现实中,虚拟和现实的交错混杂,对学生的识别能力和德育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考验。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重点在学校。现代社会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过于倚重学校,没有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德育教育的价值实现不能通过脱离生活进行封闭式的“灌输”,这种“灌输”模式在多元化的现代文化环境中只会加剧教育对象的价值冲突和困惑,其行为也会呈现出一种被动选择,而这并非出于内部价值观念或动机的驱动,这正是德育教育“孤岛效应”和“两张皮”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德育教育塑造出的人,只能是言行虚无的“道德篓子”或者是缺乏创造性的“机器人”。因此,只有把德育教育与现代文化环境相关照才能彰显人的价值。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受个体选择和理性主义的影响较大。现代德育教育强调自我选择,相对传统德育教育而言,德育文化环境更加开放自由了,主体的自主性、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同时,受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沉迷于自己所营造的物质生活方式中难以自拔。个体选择放任过头,导致自我认同感缺失和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离弃。一些人在热衷于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我”的归属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转变,自我认同成为核心问题。在营造德育教育文化环境的过程中,个体的需要应被充分考虑。另外,西方理性主义思潮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随着西方文化一同冲击着中国。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等理念延伸着西方一脉相承的理性精神,在中国人接受的时候往往将感性置之度外,因此,在营造文化环境过程中,如果仅仅以是否有用为评判标准,这会导致德育功利化,现在的孩子往往是被感动的,情感熏陶的方式同样可行,但是我们现在对这种方式使用甚少。
古今德育文化环境比较带来的启示
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跨越“历史间距”,才能为人们所接受,这取决于传统文化能否体现时代特征和要求。因此,把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放在动态的发展环境中去看,才有可能得以发展。既要用全球的视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更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对现代德育文化环境的营造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以传统为基础,我们才能与西方文明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对话。比较古代与现代德育文化环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要继承古代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思想。要把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思想贯穿于和谐文化环境构建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非常重要,否则会使受教育者在内化、外化以及反馈过程出现障碍。要继承古代德育教育共育的理念:其一,应构建温馨家庭环境。其二,在物质与文化层面建设良好环境,加强制度与文化环境建设。同时,要提高教师素质,倡导健康的社会风气。其三,着眼于社会大环境建设,通过经济、政治环境为文化环境提供支点,以此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推进,形成家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合力共振,使思想道德教育体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重要性。(二)要营造积极健康的德育传媒文化环境。古代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大陆,受交通和传播途径的限制,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封闭。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了先进文化的时代特质,在德育教育中,我们需要做到: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自觉履行道德要求的品格。要加强对媒体德育文化环境的调节和控制,弘扬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因素,抑制和消除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优秀的网站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正确态度看待网上信息,并积极抵制垃圾信息,在网上唱响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三)要营造情感熏陶的德育文化环境。如果将西方重理性的德育教育思想直接移植到我国,不考虑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差异,必然会导致公众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脱节。西方文化重理性,强调思辨在德育中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重情感,强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的培养,重视情操的陶冶。基于现代网络文化的兴起,在德育教育文化环境方面,需要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作用。德育文化环境的营造既不能因忘记远大理想而失去前进方向,也不能因离开现实基础而脱离实际。中国现实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古人的文化遗产是现代德育教育的精神家园,要想实现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必须要基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借鉴古人的智慧,唯此才能缔造出新型的德育文化环境。梁启超认为,信念是情感的产物,不是理智的产物。情感体验远比知识体验要深刻得多,营造情感熏陶的氛围对于中国德育文化环境是非常有益的。(四)要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德育文化环境。现代德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实践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吸取中国儒家传统育人的智慧,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导德育实践,更好地提升人的修养,不断完善人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这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德育文化环境,确立“人文、合作、发展、创新”的理念,以“育人”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优化德育的育人环境,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合社会发展且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作者:程美娟 单位:南昌大学
古代德育的特点范文6
案例一:利用信息的传递性引发的爱心大接力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老师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来挖掘道德教育阵地,然后将此阵地不断放大,打一次网络德育的大胜仗。
200 8年 5月12日汶川地震
对孩子们是生死
“大考验”。
我把在网上看到
“9岁小林浩背出两名同学来自映秀县的小林浩,今年9岁。在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小小年纪的他却在危机时刻,用柔弱的肩膀背出两位同学。而自己的父母却至今仍联系不上。还是14岁的姐姐,深一脚、浅一脚带着他们,走了7小时才到达都江堰。面对镜头小英雄显得非常镇定,然而他勇敢的举动,却已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的
消息转到了自己的博客上,起名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
为小林浩加油
吧!》,班级学生纷纷留言响应,
有的还发《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喝彩他!》、《林浩,你是真正的男子汉!》
……
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敏锐发现这是一次进行课堂外德育教育的契机,通过“学生自主、老师辅助”的形式,组织策划了一次
德育活动。
几天后,首次爱心活动募集的几大箱衣物和文具就捐成了小山,远寄到汶川映秀县,一周后看到了小林浩的回应后,同学们脸上马上荡漾着喜悦,感动的同时,也着实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纷纷希望能给贫困孩子更多的帮助,于是这场活动在老师的参与和家长的支持下,通过日志继续传播,影响日远。
案例二:信息的传递性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传递性是信息的特点之一,教授信息的特点时的片断:
师:听说过古代的飞鸽传信吗?
生:听说过。是古代人们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
师:可见信息具有传递性。
师:现代我们都用什么工具来传递信息呢?
生:电话、网络等等
师:是呀,现代是网络时代,利用网络可以收看到信息,方便多了!
师:听说过“谣盐”这个词吗?
生:指民众受可能海盐会被核辐射和能预防放射性碘的谣言的影响,大势抢购食盐,造成全国各地盐荒。
生:我家现在还有不少碘盐呢!
生:可不吗,我家也是。
师:怎么,你家也囤积了不少碘盐。
生:是。我是在网上看到碘盐可以防核辐射,就告诉远在沈阳的亲属。
生:我用QQ把消息发给黑龙江省的好友。
……
生:“别说盐,连榨菜都快没了!”
师:那你们对核辐射与碘之间的关系,又了解多少年来呢?
生:就知道碘能防止辐射。
师:看来大家也没有搞清是怎么回事,把消息传递下去。
师:国家已经声明:有盐,不慌。
师:没有根据的话,就是谣言。把没有根据的话传递,就是造谣
师:看来我们中间有不少成了造谣者。造瑶是缺乏伦理道德的体现,造成后果是要受法律制裁的。大家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根据的话,传到大家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
生:明白了。
生:什么2012年世界末日,也是谣言,不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