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1

初中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不多,校园生活相应比较单调,学生体验生活、反映生活的经历比较少,加上很多学生平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经验来自教本,拘泥于教本,很难写出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活个性特征的文章来。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学会利用环境,利用现实,利用身边的真实事件和场景。

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开展与作文教学相关的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

搞校内宣传活动,反映新人新事,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作文的乐趣。搞校园广播、体育运动会宣传、创办宣传窗、演讲会和辩论会等活动,动员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写作,学生总是乐在其中。特别像演讲会和辩论会,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写作热情和精品意识等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和张扬,让其真正感受到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

创办班刊或校刊,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班刊和校刊能够直接反映学生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创办这样的刊物,学生亲自参加撰稿、编辑、排版、装订等工作,在酸甜苦辣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升水平。

举办作文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教研组还可以在教导处的统筹安排下,适当搞一些作文活动,比如创新作文竞赛、拟写班级广告语和校歌歌词评比等等,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促进作文教学的发展。

开展走出校园,社会采风等活动,让学生在写作中寻根探源。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不竭之源。学生直接走进社会,亲近社会,以自己的心灵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用手中的笔描述眼前的一幕幕动人画卷,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带学生到工厂、景点、福利院和机关单位等地参观采访,然后叫学生写参观访问记。当学生亲身走进这些地方,带着好奇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用真情与眼前的一切交流,对其思维和思想的冲击都是全新的。多数学生一旦落笔成文,往往情景交融,文思飞扬,容易写出自己的灵感和个性。这类活动,对多数学生来讲,不仅得到了写作上的训练,而且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

结合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搞社会研究,写好论文。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分工协作和撰写论文,通过学习研究,大部分学生不仅在研究领域的理论上有所突破,其写作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事实上,研究性学习并不局限在语文教学中,其他一些学科开展的研究性活动同样对学生写作也有促进。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相互连接的关系,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2

关键词:初中政治 研究性学习 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转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并使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推广到其他学习方式中去。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

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学习主题后,通过书刊、网络等渠道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收集信息,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中的感情和体验。学习地点不再限于学校、教室和图书馆,还要走出校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2.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需要探究的问题,可以教师自己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得出结论。

3.学习过程强调感悟性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内化过程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是长期起作用的,它对学生的一生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二、课题研究是实施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最佳途径

1.确立课题,组建课题小组

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确立课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自己确立课题;二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我根据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初二年级中开展了“基本乡情与对策”为课题的研究性活动,初三年级有学生基本上是5―6人一组,自由组合,自愿参加,成立了“家乡环境状况与对策”、“家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民法律意识与现状”、“新港花园社区建设”等课题小组。

2.制定研究方案,正式实施研究

课题小组确立后,小组成员首先根据各自特长进行分工,确立了组长、采访员、资料员等。然后根据自己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研究的具体方法等内容,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课题研究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紧,课余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要有时间保证,利用双休日、利用平时中午、傍晚休息时间实施研究,学生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通过走访有关主管部门、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获得大量的信息。

3. 处理获得信息,撰写报告论文

各课题小组将收集到的具体的事实、数据、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加工,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4. 进行成果交流,认真总结反思

各小组的调查报告完成后,我利用班级活动课进行交流,一方面交流自己的小论文,另一方面交流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研究,进行思维碰撞,同学们学会了合作与分享,懂得了尊重他人,学会了交往;锻炼了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品质,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实践活动能力。

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中进人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自主掌握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什么课题,通过什么途径与形式去研究学习,应该由学生自主决定,切忌老师包办代替。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是不成熟、待发展的主体,长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又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如果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情况下,教师疏于、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将必然陷于无序、无效的状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指导学生科学选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形成探究的兴趣,在学生自主选题一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之更趋完善。②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学生在收集资料信息、甄别资料价值、提炼资料内涵等方面会碰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在热情鼓励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和有效的调节。③引领学生探究的价值导向。在讨论中要尊重、信任学生,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敢于发表意见,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总之,让研究性学习走进中学思想政治课,能改变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探究学习。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成就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和发现者。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年第36期

[2]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3期

[3]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3期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3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如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了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以及“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并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神通广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到应极快掌握这一知识。讲授新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例如在讲授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六本不同的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这一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掌握了解题方法问题很容易解决。这样尽管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却是兴趣盎然。

2.数学开放题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为了使数学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选择了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切入口,开放题的引入,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社会实践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

1.数学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的定位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治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2.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 研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研究性学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4.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握指导的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5

一、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知识很多和实际是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探究教学,联系实际,抓紧时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喜爱本学科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探究氛围。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筑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识,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的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三、培养合作意识,形成合作探究氛围

“探究”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动拓高拓宽自己的思维,充分运用自己的开放式思维,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上一层楼”。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水平与学生的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2)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3)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重视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等生的距离;(4)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合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四、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堂上,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运用策略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提供了学习活动中的优势互补,使之对知识上的探究活动能够切实进行。给学生探究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形成初步的探究氛围。

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整,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题,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到了丰富。

高中数学课研究性学习探索

康兰洁(河北省赵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老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编制数学开放题,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但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

三、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22-02

“综合与实践”(原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此领域没有新知传授。重在知识的综合应用。正因为此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现象。

现象一:直接无视

在一些老师的眼中唯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综合与实践很难在卷面上体现,无法直接考察老师的教学情况,既然教与不教一样,于是“势利”的老师们就直接无视了。

现象二:条件限制

综合与实践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征,教学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方案、寻找教具和学具,又因为不作为考试内容,一些老师便有了美丽的“借口”:没有条件无法开展。

现象三:表演取向

综合与实践最能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极具研究性学习的潜质,所以一些老师认为此内容很适合上公开课、评优课,纯属“阳春白雪”,平时只能高山仰止,作为阅读欣赏罢了。

现象四:方式不当

既然此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考试也不矛盾,那便值得去花点力气,于是一些老师便提取其中的一些思维点,但依然是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观察、探索等自主活动很少,实际就是练习课、复习课的翻版。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寻找解决的策略,现举隅如下。

策略一:解铃还须系铃人

既然问题的根本就出在无法考察教学情况,那么我们就应该改革评价方式,试卷的题型既要重视“双基”,也要凸显能力。我们可以把相关内容以解决问题或附加题的形式呈现,可以让学生设计方案、也可以让学生编写数学日记。举例如下:用28根长1厘米的小棒摆长方形,一共有(

)种不同的摆法,在摆出的长方形中,面积最小的是(

)平方厘米,若用2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 )种不同拼法,其中周长最长的是( )厘米。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2.画出从学校到自家的路线图,让老师能根据你画的图找到你家。

3.利用我们学习过的所有平面图形,绘制学校平面图,标出具体尺寸,计算出图上每个图形的面积。

这样既能引领老师的教学方向。也能起到间接鞭策的作用。

策略二:拨开云雾见天日

追根溯源其因,不仅有老师认识的问题,而且有管理者理念的欠缺,还有课程管理不到位的地方。作为一种方向,我们可以在每周开设一节专门的数学活动课,把隐性的内容放在显要的位置,这样既可以督察上课情况,也可以检查备课状况。

策略三:书山有路勤为径

作为课程的执行者与开发者,我们应努力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要根据自身实际和本土文化,整合教学资源,建设校本课程,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我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组就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主要从以下渠道开发活动的主题。

(1)巩固性综合实践

实践活动应该为数学学习服务,因此,实践活动的主题可以来源于数学课堂,作为课后的延伸。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加深对数学概念、公式和方法的理解。

案例:在教学了《圆的认识》以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游戏:8名同学参加套圈的游戏活动(假设人必须离套圈的位置2米远),如果要8人同时进行,且又要体现公平,请你画出游戏方案,并说明设计原理。这一活动让学生对圆的特征认识更加深入。

(2)应用性综合实践

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把学生的数学学习禁锢在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局限在封闭的课程体系内,且剥夺学生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权利,那么数学教育只能逼着学生在羊肠小道上缓缓前行,更无从谈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了。”因此,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成为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来源,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案例:小明家的客厅长6.32米,宽3.34米,地砖为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怎样铺才能使客厅美观大方?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整合性综合实践

将数学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或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一起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制作年历》从数学学科内看可以将年、月、日的知识和周期问题结合起来;从学科之间看,除了用到数学知识,还要运用美术知识来美化学习成果。

再如让学生调查班上同学压岁钱情况,制成统计表。观察统计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打算怎样花好压岁钱?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研究性综合实践

获取信息、储存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应该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特别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这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主题来源。

案例:学习了大数的认识后,为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设计《我看沭阳新变化》,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大数。

再如用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还有让初步建立转化的思想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这些研究性活动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以上校本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更多的老师有本可依,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做数学的快乐。

策略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情已在蔓延,专家学者就应抓紧会诊,及时营造研讨氛围,不断总结得失,进一步明晰教学方向,进行理论到实际的多重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老师进一步认识它的作用,给老师更多的借鉴和指导。另外还可以进行专题优课、观摩等形式,为老师搭建实践研究展示的平台,以期飞入寻常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