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小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化学小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化学小知识

高考化学小知识范文1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67-02

【Abstract】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teaching the concept and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focus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integr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describe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hould be with the times, so a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mproved.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teaching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ode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各地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理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作为改革教学的科学观念正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定位,即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

2.国内外教学模式的演变

(1)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1950年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50年代以后,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现在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归纳型教学模式是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形成思维的过程。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

(3)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教”,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学”。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

1.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

2.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体化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提出了新的教学及评价模式,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特别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2)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有效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1.对教育场所的要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彻底打破原有的一块黑板,若干课桌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机器进教室,教室进实验室、进实训工厂。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为例,设置专业教室,一个教室一道工序,教室前面是课堂,后半部是机器;在纺织实训中心、实验室设置黑板与课桌。实现了教师边说边做,学生随时动手实践。

2.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比较高,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方法如下:

(1)严把教师入口关。在教师引进方面侧重于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应届毕业生必须进行动手能力测试,严把教师入口关。

(2)“请进来、送出去”。“请进来”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院担任兼课教师,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专家做兼职教授,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人员与技术交流;“送出去”即建立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的制度,每年安排一部分青年教师脱产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并建立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

3.对教学计划的要求

教学计划对一体化教学至关重要,没有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就达不到教学一体化的目标,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缩短基础课程的时间,整合相关课程。我院每年举行一次专业设置研讨会,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共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缩短或取消一些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大大缩短基础课程的时间,比如将原来的机械制图以及传动技术整合成识图与绘图技术,将原来的高等数学以及应用数学整合成纺织应用数学。

(2)增加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实行一体化教学以后由于实践操作所需时间比较长,所以将原来的每次2课时改为每次3至4课时,这样便于教师安排上课的各个环节。

4.对考核方法的要求

对学生的考核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理论成绩要过关,而且实践操作也要过关。有些课程需要结合考证来定成绩,比如纺织设备维护,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必须拿到纺织设备保全高级工证书。

四、具体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从我院纺织工程系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来看,一体化教学较好地适应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促进了学院发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晰的认识到一体化教学在具体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备要完备

以我院纺织工程系为例,由于在棉纺和机织工序方面实训工厂的设备相对齐全,所以实施一体化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是在丝绸方向和毛纺等方向上设备不足,导致实践课程开设不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一体化教学。

2.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创新。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一体化教学应及时引进现代教育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增加和创新理论、实践教学平台,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郭宝杰.专业一体化教学的特点.职业技术教育,2005(35):10~11

高考化学小知识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83-02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绝对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之后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深化实验方式方法,让复杂的东西变简单,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本文就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思考。

1 当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验证理论为主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学习的一切专业知识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同时实用性成为了主题。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很多教师都以验证理论为主进行实验教学,使得实验教学基本上成为理论课的附庸,完全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书本上的知识虽然经过大量的实践和验证,但是学生并不知道知识的来源,单纯为了验证进行的实验教学,会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框架限制,在思维上和学习方法上会产生很大的束缚,对将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重理论、轻实验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药学专业与其他的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因为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得更多的知识。综合性和针对性兼备是实验教学的一大优势。但现今的教学多半会注重理论,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应用的练习题,都在理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变相将实验的部分时间和课程给削掉。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将理论和实验并重,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同时在解题过程中避免受到条条框框的影响。

教材策划上缺乏全局性、整体性 虽然我国的教材在不断地改革,而且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也在不断地更替。但从整体情况上来说,高职院校所应用的化学教材中,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对于学生而言,理论是重要的基础,实验才能拓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仅会禁锢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今后的教学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为了让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更加人性化,同时对学生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调整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比例,在主观上满足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要求,并且逐步让学生将一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转移到实验方面。

忽视实际操作,成绩评定缺乏客观性 为了让学生在理论方面能够掌握得更加透彻,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而学生本身的惰性也使得在实验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和反应。师生的共同“默契”,让无机化学实验从本质上失去了教学意义。除此之外,很多的教师在成绩评定方面缺乏客观性,学优生多半会得到很好的成绩评定,但是学困生即使在实验中得到了应有的效果和反应,也会被教师评定为较差的成绩。现阶段部分教师在成绩评定方面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只是单纯地根据日常成绩和学生表现来评定,在主观臆断的情况下,使学生成绩缺乏很大的客观性。

2 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上述问题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越来越严重,而且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达到不可忽视的地步,严重影响了高素质药学人才的培养。如果持续下去,会对我国的化工事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不同对策来改善。

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开发实验指导书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就必须从根源着手。本文认为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能够避免教学重理论、轻实验的情况。同时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开发实验指导书,真正做到在实验中学习知识、验证理论、实现拓展。根据我国的高职院校特点,现阶段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新理念,制定科学、规范、完善的实验课程大纲,使教学有章可循。新开发的实验教材从内容上应注意实验的前后衔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同时注意实验药品的节约。

调整相关实验教学内容,强化综合能力训练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发展与日后的工作、生活息息先关,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现今的一些教材表面上能够让学生达到各种各样的能力,但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教材都是将大众的情况放在首位,没有考虑到地方教育的不同。今后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需要调整相关的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另外,还要强化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实验操作、报告填写、结合理论研究等能力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发展。比方说可以在某些具体实验上给学生安排一些小型设计性实验内容,只告知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查资料,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法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需要实验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为辅助。比方说在做无机化学实验之前,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与实验有关的教学录像,使学生对基础实验规范操作和实验内容先有个初步认识,这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采用“问题解决”型实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教师先讲解内容,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来进行实验,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一气呵成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非常完美。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丧失了主动性,而且全部时间都在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和思考,没有自己的意识。这种教学并不适用于无机化学。为了培养尖端的药学人才,现今需要采用“问题解决”型实验教学方法,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来进行实验,教师只是辅以必要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同时在操作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综合来看,“问题解决”型实验教学方法对学生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广泛应用。

3)采用多元化考试、考核方式。现今的高职院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面,成绩评定过于单一,缺乏综合的标准,而且很多的环节都存在严重的纰漏。本文认为,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成绩评定应该包含以下内容:①对于预习的评价;②对实验原理和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评价;③对实验操作的评价;④对实验结果的评价;⑤对实验报告的书写与完整性的评价;⑥对卫生、纪律的评价。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评定方式,才能得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3 总结

本文对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从本质上来说,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要比理论教学更有效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理解、思考得到的知识,要比单纯地接受理论教学更有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改动,相信会得到更大的建树。

参考文献

[1]杨昱,徐雅琴,杨玉玲.农业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1(4):35-37,40.

[2]金凤.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3]翟全国,李淑妮,蒋育澄,等.高师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的实践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3(9):216-217.

[4]李艳青,许佩瑶.电力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7):90-91.

高考化学小知识范文3

关键词:英语 智能 多元化 考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226-02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各种智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位学生除了加强数理逻辑智能和言语智能之外,还要培养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等,以满足新时代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课程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设计。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对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当今的高职教育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1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考试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考试模式也应多元化,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笔者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就多元化考试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以下分析。

1.1 考试方式多元化

(1)训练认知策略,开展口语考试,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说明、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语言技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某些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口语考试,以检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英语课的课程考试方式,平时测验中包含口语考试项目,注重过程性评价。课堂上要求同学们当小教员来讲解课文内容,课下收集材料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上要求选出来一两个同学来解说。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发展语言智能,达到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客观考核。通过在校期间让同学们多练习口语鼓励学生课堂上多说多练多听,训练学生的嘴巴和耳朵为将来毕业后实习及工作奠定基础。课堂上同学们的每次回答问题及朗读课文句子或段落,讲解文章内容等多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占一定分值比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采用传统笔试形式,促进逻辑数理智能。

传统的智力测验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例如,英语课程属于文科类课程,但同样具有理科类课程的特点,英语学科同样拥有某些数学概念,如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掌握这些概念可以促进外语习得。传统的笔试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型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数理智能。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阅读训练中,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和改变逻辑结果等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逻辑数理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指导学生根据语篇线索(如注释性线索、同义词/近义词线索、反义词线索和语境线索等)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理清句子基本结构,整合文本的意义;根据语篇中已知的信息推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字面意思、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深层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据所读内容用文字按逻辑顺序表述主题。这些阅读练习具有挑战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3)替代方法。

高职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学生应该达到英语能力水平考试A级或B级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校方规定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如果能够通过B级考试,拿到B级证书,那么在接下来的学年和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时,可以申请免考。换句话说,英语水平能力考试B级证书可以替代学校校内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这就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此外,其他课程如计算机成绩考核也可以采取类似方法,国家或省级一级或二级证书可以替代学期考试成绩。

1.2 考试手段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进行另外两种方式: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比如,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讲解的文章段落或课下同学们分组制作的课件课堂展示,每次课上同学们讲解或展示完毕,让全班同学根据同学们参与这个过程的态度及表现,来综合评判每组的得分并分出优良可差等级。让学生当老师评定他们自己的表现,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此外,学生自评也是考试评价多元化的一方面,每门课的阶段测验或是一个章节或是一个单元,考查一段时间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的学生自评可以表现在以下方面:比如英语课程对整个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综合评价来考查综合知识,课文内容的词汇练习及故事情节的理解选择或判断题,英语中某个语法点的专项练习或语法综合练习。各种练习组合成一份完整的英文试卷,每个题型分别占不同比例的分值,利用课堂上一节课或半节课时间来测验,采用闭卷形式具体时间长短需根据内容多少而定。测验后的试卷归学生自己来评判,要求公平、公正、合理地打分。学生的自评结果组成了平时成绩中的一项,与上述提到的学生之间的互评一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项,评价的最终成绩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组合成为学生该门课的总成绩。

1.3 考试内容多元化

每门课程的考试内容应该更为全面,不但要考核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还要考核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其他知识或能力的掌握;比如,试题中既涵盖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核心词汇,也涵盖了核心词汇的相关词汇,包括核心词汇的近义词、反义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等其他词形形式。尤其在阅读理解这个题型中阅读时总会遇到生单词,表面上看单词没学过不认识有时仔细再看看,实际上单词就是大纲中的核心词汇的演变形式。日常学习中我们不但要掌握基本知识还要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真正地做到并实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此外,整份卷题型既包括传统题型如选择、填空、阅读理解等,又包括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写作和翻译题型,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每一门具体科目的学了课堂上所学知识即知识的客观输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课下学生自己的总结和概括,而这才是更为重要的内在反思反省过程,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才能真正地掌握学会知识。

1.4 考试目标多元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每门科目,最终应达到3个目标的要求,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就高职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而言,学生应该识记理解掌握3500个词汇,毕业之前该达到高职教育大纲规定的英语能力考试A级或B级要求。不同的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对学生语言水平提出不同的标准。针对高职英语课程的能力目标而言,学生应该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书写简短的英文实用文体文本,比如请假条、求职信、便条、通知、感谢信、邀请信等。进行简短的日常对话能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书写能训练学生的内省智能。就高职英语课程的素养目标而言,学生通过学习一至两个学年的英语课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爱护语音室的耳机和其他设备等。

总之,高职教育的考试模式在各个院校也有所不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不同学科的考试模式不尽相同,可进行灵活调整。高职院校英语考试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高考化学小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数学;高职数学改革;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一、“数学文化赏析”课程的开设背景

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在这样的理念之下,高职数学课程的课时普遍较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个专业通常开设一学期、60课时左右的高等数学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传授数学知识,又让学生感受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对其所学专业的基础价值,是数学教师较难实现的问题.

同时,我们的教师课堂上多以讲授数学知识为主,对于数学的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一些内容很少涉及.作为学生,虽然学习了多年的数学,却缺乏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数学素养偏低,很多人不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不理解数学文化与诸多文化的交汇.实际上,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那些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大多用不上,而那些欠缺的数学素养反而是数学让人终生受益的精华.这样看来,我们的高职数学教学并没有很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作用,我们对高职数学的教学理念就不能只停留于知识层面,不能把高职数学教育仅作为知识教育而取代整个数学文化教育,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显得必要且意义重大.近些年,数学文化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许多中小学和高校都开展了数学文化教学,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南开大学顾沛教授开设的数学文化选修课,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对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挥着广泛的积极示范作用.而高职院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开设了“数学文化赏析”课程.

二、“数学文化赏析”课程的实践

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数学文化赏析”课定位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对选课的学生没有专业和年级限制.课程共30课时,2个学分.

1.教学目标

“数学文化赏析”课程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和数学历史,传授数学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以及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品味数学、欣赏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该课程不过多地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比较讲究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比较讲究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2.授课内容

根据对相关内容的研究,我们把“数学文化赏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

模块1:数学与数学文化.什么是数学与数学文化,数学发展简史与国际数学家大会,约4课时.

模块2: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算筹与筹算、九章算术、贾宪三角与增乘开方法、“物不知其数”与中国剩余定理,约4课时.

模块3:初等数学中的数学文化.从高次代数方程的根式解到群论、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连分数与历法、幻方,约4课时.

模块4:变量数学中的数学文化.有限与无限、微积分的创立与发展,约4课时.

模块5:数学猜想、数学问题中的数学文化.哥德巴赫猜想、从勾股定理到费马大数定理、四色问题,约5~6课时.

模块6:现代数学中的数学文化.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与拓扑学、海岸线的长度与分形几何学、欧几里得几何与非欧几何,约5~6课时.

另有多余课时作机动处理,由教师自行安排,可以放映数学电影或进行数学交流等.

3.课程实施的几点注意事项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教育.数学作为职业院校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价值并未被充分重视,不少学生对数学抱有成见,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而数学可有可无.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强调数学的重要价值,力求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如:体育中的数学,以淘汰赛的场次计算为例;医学中的数学,介绍CT扫描与拉东变换;经济学中的数学,讲一元钱原则以及纳什的均衡理论;开心辞典中的数学,找数列的规律,不完全归纳的缺陷;社会学中的数学,婚姻指数与婚姻方程式;条形码及国际书号中的数学,等等.

(2)注重数学思想和精神的传授.数学文化课的教学应区别于一般数学课,尽管该课程也传授数学知识,但不能以知识为中心,而应更注重数学的思想和精神.课程在介绍数学知识时,不仅希望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结论,也希望学生能够体会这些结论如何被发现、被承认、被应用,又如何由此建立起科学的法则与原理.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在数学的某些“点”上作较为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掌握“思想、精神”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以便在终生学习中,在需要的时候,把这些“点”联结成“线”或“面”.例如,教师可以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为载体,讲解“数学抽象”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要求“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大数学家欧拉提炼出问题的本质,把岛和岸抽象成点,把桥抽象成线,把“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的问题抽象成“一笔画”问题,不但解决了原来的问题,而且创立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

(3)重视数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思想素养的培养.数学家在数学活动中质疑、批判与创新的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献身精神,求真、务实与合作的精神,都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数学研究中理性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时全面系统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都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是不可或缺的.教学中我们预留了1~2次课,为学生放映有影响力的数学电影,如《美丽心灵》《心灵捕手》等,不仅使学生看到数学的严谨丰富,也看到了活生生的数学家的精神,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4)注意课程讲授时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既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有思想性和应用性.例如在讲“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这一课题时,教师以兔子问题和斐波那契数列作引入,就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列举“黄金比”的美和“黄金分割点”在多方面的应用,以及华罗庚先生创造和推广的“优选法”,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和思想性.

(5)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参与度.如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文献、阅读资料,并在课上展示研究的成果等.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探索的能力,又可为教师进行学习评价提供参考.

4.考核方式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该课程的评价应积极主动、简单可行,避免增加学生负担.因此,我们更多地将评价贯穿于平时的课堂中.除了常规的出勤和上课秩序考核外,我们要求每名学生就一个数学课题作研究,完成PPT一份,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数学课题可以是六个模块中即将要讲的课题,也可以超出此范围.此外,我们还要求每两人一组完成数学小报一份,主题和内容自拟.教师主要结合两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进一步地思考

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我们发现,“数学文化赏析”课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数学原来的狭隘看法有了极大的改观,学生们都认同数学的重要性,也认同“数学文化赏析”课存在的价值,可见该课程的实施已有一定的成效.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该课程的开设和推广仍存在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更切合学生实际.本次拟定的教学内容包括六个模块共18个课题,但实际并未都完成教学.除了学生课堂交流占用时间外,由于部分教学内容较难也影响了教学进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注意内容选择和进度安排的合理性.

其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数学修养.尽管“数学文化赏析”是一门公选课,但该课程的备课并不轻松.“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首先得具备深厚的数学素养,才能在课堂中做到游刃有余,更清晰生动地传授知识,深刻全面地展示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开课前首先需将自己“全面武装”.

高考化学小知识范文5

一、高校深化党管人才机制和建立健全学术制度的背景

在高校发展的新时期,“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理念逐步廓清并且深入人心。在实际工作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了有效贯彻,而教授治学成为相对参差不齐甚至被忽视弱化的环节。长期以来,高校在学术评定上有学术委员会,在学位评审上有学位委员会,而在学校的整体管理方面却缺乏教授的参与。从深化党管人才的工作要求出发,教授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职能被充分发挥,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凝练的对办学经验、理念和思想的思考和审议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能力却被忽视了。

高校当前既是一个社会公共事业组织,又是一个参照行政机制运行的教育行政机构。一些高校以纯行政思维办校,必将导致高校追求近期业绩,注重外延发展,忽视内涵建设等问题。随着高校发展逐步由外延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型,教师尤其是教授人才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教授群体期待可以更有效地发表意见,有集中建言的机会和平台。高校行政化弊端的日益显现,也使得“学者治学”、“教授治教”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以“回归学术”为目的的“政学分权”改革在一些重点高校逐步开展,如北京大学基于“商议性民主”理论基础推行制度改革,浙江大学等学校在实施“大部制”改革。与此同时,随着党管人才、依法治校工作的有力推行,《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知识更加得到普及,教师们意识到,高校从充分调动和发挥专家学者参与学校发展咨询以增强决策的科学化与管理民主化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里的学术委员会是符合法律规程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当前高校建设健全学术制度落实教授治学体制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教授群体是学校发展集中体现先进性的资源,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人才智库。建立健全教授委员会制度是高校优化党管人才机制、促进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目前高校进入了由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新时期,教授人才更应当参与学校发展中的重大事务决策咨询,他们期待能够在大学管理和一些制度设计上具有发言权,并能够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从实际调研中,教授们认为,随着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加大,“新进高校人”特别是教授队伍不断扩大也意味着教授治学机制的自然改善。同时,高校发展品牌的逐步树立以及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凝练,需要深入思考把教授这一人才队伍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给予什么样的校园地位。换言之,在确立了教授的校园政治地位后,如何在出台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引进,教学、科研、人事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充分尊重和有效吸收教授群体的意见,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教授队伍自身来说,教授在自身评上高级职称后如何进一步树立全局发展意识和融入学校特色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授群体在落实了明晰的经济地位、实现了稳定的待遇保障之后,应当自觉思考如何主动服务于高校软实力的发展,如教授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观念、授课方式等方面率先主动参与调适,以适应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从教授人才队伍的作用发挥来说,除了做好自我发展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魅力,发扬奉献意识,依托青年导师制等载体,通过定期举办教学竞赛和教学观摩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加强在听课、辅导、答疑、指导实验、带学生实习和毕业实践等教学环节上的锻炼,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从而引领和服务青年教师成长;同时依托课堂和校园文化舞台,以优秀的教风引领学风,以优秀的指导升华校园文化质量。

三、党管人才机制的高校学术制度建设现状及其不足

立足于摸清高校谋划科学发展和深化特色发展核心战略的体制机制障碍的角度,笔者对高校学术制度建设现状及其不足分析如下:

1.学术委员会的职能欠缺。目前在各高校基本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这一学术机构基本发挥了学术事务决策的职能,但是其行政色彩较为浓厚,工作职能依然较为狭隘,离高校特色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

(1)从人员构成上说,成员大体为分管教学科研的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院长和学校教学科研有关部门的领导。这种设置是基于开展工作的高效性和兼顾二级学院和部门利益的平衡性,是通过给定推荐委员名额而产生的。在实际运作中,存在有些学术职能被行政权力代替的现象,没有很好地体现教授治学的特征。

(2)从议事范围和决策权限来说,高校学术委员会主要工作是开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相对缺乏深入地开展学科、专业审议等其他学术事项的工作。

(3)从推进高校特色发展的要求来说,学术委员会没有充分凝练教授群体对办学经验、理念和思想的思考和智慧,对高校重点发展领域和整体办学质量提升等方面还相对缺乏校外知名专家教授的咨询指导。

(4)很多高校目前没有制定关于学术委员会性质地位、人员构成、议事范围和决策权限的规范性文件,开展工作的基础不够完备。

(5)目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惩戒职能,亟须纳入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范畴。

2.学术制度建设中深化党管人才机制的困境。目前条件下,学校和各基层单位的会议过多,教授的日常教学科研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扰乱,没有相对集中的时间静下心从事研究工作,高质量的论文出不来。一些教授认为,教授不是万能的,教授在其离开擅长的专业领域后其议事能力和咨询质量是要打折扣的,教授离开了专业本身,和普通教师并无两样。根据教授发挥其专长的需要,应让一些没有过多权力愿望,具备教学、科研特长的教授专心做学问,以推进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科学发展。深入究其原委,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授习惯于只关心自己的科研学术方面的事情,而不太关注学校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大问题。其实,不是他们不关心,而是相对缺乏教授们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通畅渠道,没有一个好的发挥教授作用的平台。正如教育研究者王长乐所言,“教授最熟悉大学活动的规则和标准,最理解大学的本质和宗旨,也最爱惜和维护大学的声誉,虽然由于专业分工他们不是全面管理大学的全能人才,但他们熟悉学术活动的规律和逻辑,在整体意义上既有能力、又有责任来参与学校管理。”①我们认为,价值取向源于惯常的制度安排和行为实践,部分教授代表的忧虑恰巧反映了建立教授委员会以凝聚发展智慧,激发参与咨询习惯的必要性。

四、深化党管人才机制中高校落实教授治学体制的举措建议

1.围绕高校特色发展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发展现有的学术委员会。

教授治学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学术委员会,其内涵包括教授“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和“治教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42条的规定,高等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针对目前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中的不足,可从如下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1)调整人员构成,打破过去基于二级学院和部门利益平衡分配名额的形式。在实际运作中,高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的产生可以通过自荐、二级学院(部门)民主推荐和学校聘任相结合方式。根据章程,委员由学校按民主制度推选产生,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常委成员由全体委员民主推选产生。学术委员会成员实行动态管理,三年一聘,有淘汰,有补充。学术委员会、教师和行政班子之间形成管理机制上稳定的动态平衡;创设科学的平台,根据议事能力、咨询质量和学校教授人才队伍的变化情况,引入教师公开集中评估学术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机制,并对本届委员提出续聘与否和增减调整的建议。

(2)明确议事范围和决策权限,内容从过去局限于教学科研成果评定,进一步拓展到开展学科、专业审议等其他学术事项。

(3)从科学发展上水平和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的要求出发,在学校发展的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学科,学术委员会可以聘请一部分校外知名专家教授参与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决策咨询。

(4)通过深入调研,及时制定包括学术委员会性质地位、人员构成、议事范围和决策权限等范畴的委员会章程或规范性文件。

(5)在学术委员中纳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惩戒职能,引导学校教师教风和科研工作作风的健康发展。

(6)建立对学术委员会学术事项咨询与决策结果的反馈机制,反馈包括如采纳咨询结果应告知如何纳入学校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如否决咨询结果应该告知原因等。

2.参考国内外高校成立教授委员会的成熟做法,在有条件的二级学院试行建立教授委员会制度(小学院可以成立教授会),作为改组现行学术委员会的辅助和补充制度。

方案一:作为高校重要事项或重大活动的咨询机构(区别于现有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决策职能,它不是学术机构),成立教授委员会,下设常委会,并制定相应的章程。常委由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职工代表在二级学院民主推选若干委员的基础上公开选举产生。常委会可以下设学科和专业背景相近的教授组成专门委员会,可以由常委召集相关委员就某些重大的专项事务进行民主讨论后提交常委会作进一步讨论,从而为学校谋求特色发展作高质量的决策参考。

方案二:成立专家委员会,党政领导只是专家委员会的一个委员,委员会主任由专家委员会经过民主推选的教授担任,以避免学术行政化。由学院发聘书,以道德品质高、业务精深、各方面有威望为遴选条件,专家委员会成员具有荣誉身份性质。依托这一制度,创设有效的沟通途径与平台,强化校领导和二级学院党政领导联系专家教

授制度,优化民主氛围,畅通建言渠道。

五、高校在深化党管人才机制中健全学术制度建设的绩效考量

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取决于教师发言权的宽度和深度空间;教授发言热情取决于其咨询结果被采纳的数量及其影响学校特色发展的程度;制度建设的绩效取决于学术委员会发言成员的立足点,是自身还是代表组织从大局的角度提出意见。因此高校学术委员会参与学术事项的决策咨询,不是侧重于政治权力的满足,而是让教授通过议事,融入学校科学发展的事业,并在其中获得被尊重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将使教授人才群体普遍有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他们感到学校“教授治学”体制是对他们的尊重,进而也真切地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责任感和成就感使得他们安心工作,并不断地创造着更好的成绩,这是高校在深化党管人才机制中健全和规范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自始至终的考量标准。

注释:

高考化学小知识范文6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一、当前非师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西方国家起步晚,相关内容设施还不够完善,因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于2010年开设,并未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时为5个,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学分为1分。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并无专业资格认定,各个学院具体教授老师由学院来定,学校计划今年开始对施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授一般采取大班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指导为主,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项目组成员分别对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非师范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期限为两周,共发放500张问卷,回收496张,回收率为99.2%,其中有效问卷为462,有效率为93.1%。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必修课,将其纳入学校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在细节建设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59.1%的学生通过学校及相关机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由此可见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在是否有必要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做这门课程的选项中,4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42.2%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情况表明,学生热切希望学校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对非师范专业的资源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上课前未接受专业培训,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授课的相关物资短缺。

(二)学生自身未正确对待职业规划课程

仅有6.9%的学生对自己所填报的高考志愿专业非常了解,有47.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见高考前的学生未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所选专业几乎不了解。在是否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选项中,16.7%的学生进行过非常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3.5%的学生尚不清晰,13.2%的学生从未想过,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模糊,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等同,试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课未得到学生们的广泛重视。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实际脱节

55.6%的学生在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选项中选择了“学以致用”,47.4%的学生认为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最应具备“有足够的阅历”的素质,这说明学生对授课老师的选择更倾向于老师的社会经验而非理论知识,由此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占主导作用,但课堂讲授的内容多属于空洞的理论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的设计滞后于社会发展,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对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鉴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逻辑性,其职业规划课程一般包括4个(自我评定、专业与职业探索、职业尝试、求职技能培训)逐步递进的内容模块[2]。由此可以结合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对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放在首位。学校应该针对其选择的专业开展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面、发现自身特质。本阶段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测评,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经过大一的系统引导,学生已经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所学专业有了相应了解。对于本阶段的学生而言,课业负担较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引导后,学生应能以书面形式向导师提交自己的职业方向报告。经过两年的学习,大三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但就目前的讲课方式而言,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建议学校投入一定的资源,设立职业体验营,使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其就业技能,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去相关对口企业熟悉就业环境。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介绍找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要注重理性引导,又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