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审计问题及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审计问题及建议范文1
一、项目实施情况回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镇主要对项目区进行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工程改造。
1、水利设施建设。(1)新建灌溉泵站29座310千瓦,排涝站2座40.5千瓦,总投资157.74万元。(2)新建衬砌渠道66.91公里;埋设地下渠道2.87公里;总投资440.87万元。水利措施合计投资为633.15万元。
2、农业措施。(1)新建机耕道路35.4公里,机耕桥5座,总投资529.99万元。(2)良种仓库400平方米,良种晒场300平方米,总投资25.94万元。农业措施合计投资为563.32万元。
3、林业措施。营造防护林150亩,总投资20万元。
4、科技推广。(1)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期,受训人数200人次,投资3.0万元。(2)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两个①在金明村建立400亩优质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面积2012亩,形成了良种引进、品试推广一体化,投资25万元。②在茜墩村建立百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核心区面积达到150亩,辐射区面积达300亩,总投资29万元。科技推广合计投资57万元。
5、其它项目支出86.44万元,其中勘测设计费48.4万元,监理费19.98万元,管理费用6.05万元,工程管护费12.1万元。
金明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水利、农业、科技、林业措施等软硬件工程建设实际总投资136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10万元,村自筹资金150万元。
二、项目取得的基本经验
1、及早谋划 破除瓶颈。农综开发看似简单,“上边给钱、下边干活”,其实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能提前预知准备,届时将会措手不及,甚至会引起连锁反应,贻误整个示范工程的进展,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在工程实施之前,我镇农综开发相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村干部一起专题讨论研究,罗列了一系列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譬如各项水利设施选址放样,窨井垒好又毁坏的问题,路沟挖好又被埋问题。这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相应的问题,就能做到胸中有数,忙而不乱,使工程顺利进行。
2、统筹安排 提高效率。农综开发具有自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如植树往往要在春季完成。田间施工要在秋后水稻收割之后开工。我镇在金明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统筹安排全年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春季和秋后的两个突击施工战役,做到了全力以赴,抢抓时机,攻坚克难,科学调度,现场指挥,突击实干,有序建设。
3、上通下达 共克难关。当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及时将问题报告给有关责任人,再认真研究,解决困难。有一次,村里负责监督工程的一位老干部,发现修筑的渠道质量有问题,不符合要求时,及时向村主任反应了该情况,村主任又向镇相关工作人员汇报,通过层层上报后,第二天,负责农业的陈镇长和县农综办领导,一起来到金明村实地查看,现场督查,指出不足,当场责令解决。同时,再次明确合同要求,晓明利害,指出施工问题的症结,提出新的科学的建设方法和施工标准。
4、完善制度 严格管理。金明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从申报、评估、审批到实施,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我镇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项目区村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障,按时足额配套好项目自筹资金。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1、项目规划前瞻性不够。由于项目前期规划工作受到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面积广等客观因素限制,加上相关人员受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致使整个高标准示范项目中的个别子项目在工程设计的规格尺寸上与项目区实地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无法发挥设施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标准示范项目效益的发挥。2、项目区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民对农综开发建设的优越性认识不充分,其中,部分水利工程专用了一定农田,极个别农户提出不合理的补偿要求,难免给项目建设来一定困难,拖延了工程建设进度。3、建后管护较差。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群众和干部对管护认识不够,且缺乏较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例如:春季打造好的路树框架,到冬季已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坏,有的路面被毁、有的路沟被填、有的树木被折、被拔等现象。4、林业措施完成率不高。由于今春天气反复无常,雨水较多,拖延了工程进度,导致错过绿化植树季节。
四、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
1、重视建后管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县、镇、村三级部门的日常工作。落实一定的管护资金,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由于农综开发建设项目具有类别多、质量高,专业性强等特点,针对当前基层业务人员少的现状,要大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第一,建立考察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到周边市、县学习考察,以相互学习、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第二,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培训力度,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业务研讨、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规划设计业务人员视野,丰富知识,让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跟上新时期对农业开发提出的新要求。第三,创造条件,让更多专业人员能够进入到农业综合开发系统中来,为提供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奠定人才保障。
高标准农田审计问题及建议范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及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近年来,各地区都比较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但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在建设和管理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及管理的探讨,十分必要。下面先讲一讲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监管制度缺失,施工单位的违规行为(如使用劣质材料,不按图纸施工等)难以被及时发现;②缺乏统一规划,无论是施工前,施工中还是施工后,都缺乏统一的依据及评价指标;③施工人员素质问题;④资金投入问题。
2农田水利工程的标准化建设措施
2.1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审批机制
规划是工程建设的开端和前提,只有进行科学规划才能为工程的标准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只有细致规划、合理决策,才能确保工程建设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进而发挥出工程最大价值。为此,地方政府在修建水利工程前,必须向上级部门进行申报,明确工程建设的地点、规模、工程投入、投资计划等。
2.2加强监督管理
从施工开始到工程验收,都必须接受严格的监督管理。要明确监管目标,制定监管计划,掌握质量标准,尤其是要加强对原材料及工程质量的管理。在施工前,要确保一切准备工作都可以满足施工所需;在施工中,要加强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方案的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必须根据预案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处理;在施工后,要对工程的验收进行监管,对工程的完成质量进行评估。
2.3加强技术力量
高技术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保障。所有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人员,无论是一线工人还是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严格、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对于一线施工人员,一定要接受思想培训及技术培训,持证上岗,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影响工程整体质量;对于管理人员,一定要在提高其业务水平的同时使其具备基础的施工只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管理。
2.4提高施工规划水平
施工前,必须组织专业人员确定规划方案,做足施工准备。首先,要进行前提调研,收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在分析和处理各项数据、资料后,专业人员要制定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明确管理目标,施工进度,规定各工序、环节的施工标准,验收标准,并加强各个施工环节的衔接及协调;最后,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落实责任制,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水平。
2.5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不足是制约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的一大突出难题,施工人员的培训,先进设备的采购,老旧设备的养护,工程施工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相关部门、各级政府有必要增加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从长远来看,增加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收到更多的回报。
2.6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
水利工程建设是效益长期的工程,建设规划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因而,要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的农村水利科技成果,尽快改变传统落后的农村水利技术和方法,针对农村水利的技术难点,组织科技攻关,研制开发适合国情、质优价廉的农村水利设备,建立农村水利技术开发、推广和服务体系。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抓好工程建设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让农田水利建设与日益反展的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相适应。
3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其建设只占很短的时间,而维护管理却可以说是贯穿始终,可以说,有效、到位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大大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质量,而不到位的农田水利工程必然会影响工程功能的发挥,甚至酿成各种风险。就当前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来说,以下几个问题表现突出:
3.1农民参与程度低
农民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使用者、受益者,但是,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农民群体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并不高,并没有把农田水利工程当做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设施。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民们不但不知道与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决策、管理,也不知道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需要建立管理组织,不知道管理组织的成员如何产生,很少有农民自愿去管理,或是投票选举管理人员。群众基础的缺乏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3.2重建设,轻管理
重建设,轻管理是农田水利工程的普遍现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①产权不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拨付、乡镇自筹等,投资主体不明确,工程一出毛病,谁也不愿管;②管理经费没有落实,工程越减越多,管理经费包袱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③部分领导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意识。
3.3管理水平不高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不高的表现主要有: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功能开发较为单一,到了使用较少的季节就被荒废;管理机构既不是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单位,员工的待遇增加、保险办理难度大,管理积极性被严重挫伤,等。
3.4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是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当前工程设施的分级管理策略,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受益人是当地农民,主要投入方是当地政府,因此这两者应对其管理负主要责任,可以借助加大投资来改善工程运行状况,提升水利服务能力。但目前而言,后续管理及维护不足是国内农田水利工程所面临的通病,多数工程建成之后,便不在增加管理资金,导致后期管理十分散漫,设施损坏严重,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农业服务功能。
4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措施
4.1转变观念,全民参与
农田水利工程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保障。首先,各级水管部门必须贯彻落实各项水利工作方针,改革并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管理是建设的延续”的理念,向管理要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其次,要调动各阶层的管理积极性,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管理积极性。农民是农田水利工程使用的主体,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力量,鼓励广大农民踊跃参与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允许广大农民投票选举信任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团队;最后,要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用工程收益吸引社会各方的管理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
4.2明确管理主体,依法管水
目前,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属于国家和机体,中央、地方、农民都有份,这是导致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确,管理责任不清晰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产权与水权来确定管理主体,在确定管理主体后,可以允许其通过租赁、经营、拍卖、股份等方式实现共产保值增值,只要能够保障工程效益的发挥,有利于农村稳定及农民增收,就可以尝试这种方式。健全的水利法规政策是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健全的水利法规政策,重点在于将这些法律落到实处。要加强水政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其执法能力,消除执法疲软现象,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涉水案件,严厉打击偷盗、破坏农田水利工程的行为,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水事环境。此外,也有必要加强水利信息的自动化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水平,建设节水型社会信息项目。
4.3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组建一支专业、稳定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其次,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到其岗位工作的重要性,把水利工程管理当作一项重要的使命来对待。第三,要强化财务会计监督,督促水利建设管理部门按时做好财务管理的审计工作,保证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的专项专用。第四,对于工程建成后形成的资产应如期交给相关企业及个人,为其确权颁证,或者实行专业性的管理维护策略,通过拍卖、经营、承包等方式,构建一套符合地方情况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确保新旧农田水利工程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下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确保其安全运行,发挥其功能效益,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当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等各方面提供支持,结合国情、县情、乡镇情况,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及管理,保障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向舟云.农村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控制措施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24).
[2]宋小三,刘俊南.浅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施工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2).
[3]黄韦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7).
[4]高皓君,雷兆伟.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15).
高标准农田审计问题及建议范文3
1.1政策出台背景
由于近年来政府对水利投入的不断加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尤为明显。在农村搞水利工程建设,难免会出现施工占用农田的现象,很容易出现农民因用地问题与施工队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纷,进而出现大范围的农民阻工现象。如果通过政府出面调解纠纷,做思想工作,所耗费的时间,人力以及金钱成本都是巨大的。因此,以往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的通过招投标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是行不通的,只有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群众投身水利工程建设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含量不高,施工工艺简单,交由农民自己建设完全是可行。临桂县人民政府在县水利局的建议下,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按照群众自愿、项目民报、方案民定、工程民建、建设民管的原则,出台了临桂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补政策。
1.2政策实施范围
县级“以奖代补”资金主要用于国家没有安排投资、群众自愿投工投劳修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奖补范围为全县范围内渠道渠首设计过水流量为1.0m3/s以下的各类支渠及田间末级灌溉渠道。已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一事一议”项目等国家或省市县专项资金建设的项目不再列入奖补范围。
1.3补助标准
根据渠道防渗型式(水泥砖矩形断面渠道和混凝土梯形渠道)分别采取不同的补助标准。
1.4实施情况
政策出台后,要求各乡镇政府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摸清当地群众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按照自愿上报的原则,将当年计划实施的项目上报至县水利局,由县水利局汇总上报临桂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实施。项目批准后由各乡镇政府督促各村开展建设,各乡镇水利站站长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县水利局派出技术人员定期对项目提供技术指导,项目通常实施时间为当年9月至次年3月,原则上要求所有项目在次年3月汛期到来前全部完成,如果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的项目,则必须制定安全度汛方案,及时保护好已建成的工程,保管好尚未使用的建材及施工机械,确保项目安全度汛。
1.5项目验收程序
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县水利、财政、审计部门组成验收小组,对全县项目进行统一验收。项目验收小组到各个项目点通过外观检验、实地测量等方法,确定项目的工程量及建设质量,项目验收结论经验收小组及当地乡镇分管领导、水利站长签字确认后,交由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核定,最后根据由县政府批复的以奖代补项目奖励标准进行奖励,奖励资金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到各个乡镇,各个村可派代表到乡镇政府领取奖励资金。
1.6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县政府计划安排300万元的资金用于以奖代补项目的专项建设,然而各乡镇群众都持有一定的观望态度,建设积极性并不高,最终2011年度全县完成以奖代补项目渠道防渗衬砌36.651km,财政奖励资金180.17万元。项目实施的第二年由于前一年政府承诺的兑现及政策宣传力度的加大,全县对建设以奖代补项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012年度全县完成以奖代补项目渠道防渗衬砌95.17km,财政奖励资金664.58万元。2013年度农民参与以奖代补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县完成以奖代补项目渠道防渗衬砌157.47km,财政奖励金额达到1063.00万元。
2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1宣传动员不到位
尽管该政策实施至今已3年多,然而各乡镇政府对政策的宣传工作依然不够重视,通过对各乡镇的群众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访问,绝大部分人都不清楚或不了解“以奖代补”政策,甚至有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同时大部分访问对象表示,如果知道有这项政策,一定会积极争取到本村。根据临桂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情况来看,临桂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潜力依然很大。
2.2虚报瞒报现象普遍
以奖代补政策的验收程序首先是由各乡(镇)将本年度建设计划完成情况统一汇总上报至县水利局后,再由水利、审计、财政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到各乡镇进行验收。通过两年的验收情况来看,历次乡镇上报的数据与验收核实的结果差距都很大,有的村抱着侥幸心态在完全没有做工程的情况下依然向政府申报验收,有的村以旧的渠道冒充新修渠道或者利用通过其他政策建设的渠道来套取“以奖代补”资金。这样的行为不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降低了政府的信誉度,也增加了验收组成员的工作量,使验收效率低下,原计划1周可以完成的验收工作最后耗费了1个多月才完成。
2.3奖励标准制定不合理
验收过程中群众普遍反映奖励标准过低,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是由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渠道,政府通过奖励的形式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款,但是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合理的。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和儿童,由于农田水利工程都在田间地头,建设所需的砂、水泥、砖块等材料都要依靠人工挑运至施工现场。因此,各村多多少少都需要花钱雇佣一些人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奖励标准的制定依据是建设项目最理想情况,明显这样的奖励标准偏低。另一方面,奖励标准中只有田间渠道的相关标准,而许多群众反映需要亟需修缮的塘坝、堰坝等水源工程并没有列在奖励范围之中,致使许多地方出现了修好渠道依然没有水用的尴尬情况。
2.4工程建设质量良莠不齐
项目在验收过程中,令验收组成员感触最深的就是各地建设的工程质量差异很大,有的村渠道修建的规范美观,而有的村修建的渠道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比如许多地方的渠道没有进行必要的裁弯取直,有的渠道抹面厚度不足甚至根本就没有做砂浆抹面,这些工程质量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渠道的防渗及过水能力,也会减少工程的使用寿命。然而,考虑到农村技术力量不足,加之奖励标准偏低,对工程质量存在问题不大的渠道,验收人员很多时候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适当降低判定标准。
3建议
3.1宣传发动,营造声势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广泛宣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乡镇要深入基层宣传好以奖代补政策、将历年来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推广开来,营造群众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创业、共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3.2强化责任,认真核实
各乡镇政府要增强责任心,在项目筹备阶段应认真调查,摸清本地情况,核实各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条件、申报工程量与否与现场实际吻合、申报项目地区群众是否有建设积极性,努力做到不虚报、瞒报,因客观原因需增加或删减项目的,应及时与县水利局沟通协调。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各乡镇在项目的建设前、建设过程中、及建设过程后都进行拍照并存档,项目验收的时候必须以项目区的现场实际照片为依据,同时县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对于虚报瞒报超过一定比例的乡镇,给予逐年减少建设指标直至不再安排资金的处罚。
3.3完善标准,科学决策
水泥、块石、河砂等主要建材价格逐年上涨,此外由于末级渠系建设都在田间地头,运输车辆无法将材料直接运到施工现场,还应考虑建材二次运输的成本,鉴于此情况,县政府应每年调整并出台新的奖励标准。同时,应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针对塘坝、堰坝、泵站等水源工程出台专项奖励标准,做到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确保奖励政策能够有效减轻农民负担。笔者认为水源工程也应纳入奖补范围,建议新增以下补助标准:(1)山塘。①新建、扩建山塘塘坝,按新增有效库容补助0.35元/m3;②山塘维修放水斜管按延长米每米补助400元,整修山塘溢洪道按延长米每米补助200元;(2)堰坝。新建、维修堰坝按M7.5浆砌块石补助100元/m3;(3)机电泵站。①新建按装机容量补助1100元/kW;②改造更新按装机容量补助800元/kW;③渠道按二次运输每百米在原来补助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300元。
3.4加强管理,示范引导
县水利局应加强对项目的检查监督,可以成立专门的以奖代补项目检查小组,定期到各乡(镇)进行检查与技术指导,各乡镇水利站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及时掌握各项目建设的最新进度及情况,为当地群众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于群众建设积极性较高的乡镇,可以选择示范区或示范片,实行重点扶持政策,通过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通过努力培育亮点,充分发挥典型引路、样板激励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以奖代补政策深入开展。同时制定一系列奖励及技术支持政策,鼓励群众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操作规范,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田间渠道,确保项目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3.5造册登记,规范管理
凡享受以奖代补的工程都必须造册登记,并接受乡镇、县财政、水利部门的管理,工程的所有者不得擅自改变工程用途。对违反规定的,财政部门将收回以奖代补资金,并相应减少下一年度以奖代补资金。对工程建设进度快、质量优、形象好、产权明晰、管理落实、效益明显的项目给以通报表彰,并适度加大以奖代补力度;相反的话,则不给予奖代。
4结语
高标准农田审计问题及建议范文4
1、着力推进设施高效产业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市百万亩高效蔬菜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结构调整,全市新增10万亩高效特色产业。其中,蔬菜增加5万亩(日光温室4000亩,大棚蔬菜16000亩,大田蔬菜3万亩),其他特色产业5万亩。建设100个百亩连片小区和6个年育苗百万株以上的工厂化育苗基地。调整退出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种植的作物品种及低效作物,面向市场需求,推进现代制种、蜜瓜、人参果等特色精品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效益。
2、加快名优果品和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认真组织实施《五十万亩特色林果产业发展规划》和《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以、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建成高标准特色经济林苗木繁育基地4个,新增百亩以上集中连片经济林6.3万亩,其中,葡萄4.5万亩,红枣1.8万亩。新增特色中药材10万亩,其中:枸杞4万亩,草6万亩。
3、着力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突出品种改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养殖效益,利用省市扶持政策调引良种羊5万只,大力开展冻配改良和杂交扩繁,提高良种覆盖率。不断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扶持新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50个。加快秸秆饲料化利用,推广复种饲用玉米5万亩,扶持建设10个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乡镇。力争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620万只,出栏270万只,出栏率提高3个百分点。
二、以服务城市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城郊型农业
4、突出"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以蔬菜、瓜果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通过精细管理,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实现温室、塑料大棚、露地菜合理搭配,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5、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充分挖掘城郊自然风光、区域景观、特色农业和民风民俗资源,坚持改造新建两手抓,形成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农家乐和休闲鱼庄,开发城郊农业的生活服务功能。
6、不断推进园区农业建设。以区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创建2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发展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特色鲜明,融合新技术、新品种,集田园风光、品种技术展示和精准农业发展为一体的花卉苗木、特菜特果等精品农业园区,组装配套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建设档次,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促进城郊农业上台阶、上水平。
7、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对城郊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做好尾菜利用工作,发展循环农业,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降低污染。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灌溉方式,有效节约水资源。加强城郊造林绿化,构筑城市生态保护屏障。
三、以拓宽增收渠道为重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8、强化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15%用于农民培训的政策,整合技能培训资源,因地制宜与企业联合开办订单式培训,切实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今年完成农民就业技能培训2万人,持证率达到70%。
9、扎实推进农民转移就业。进一步健全劳务供求信息和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建立县、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农民转移就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坚持本地就业与外地输转两手抓,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加工、运输、商业、服务等二三产业,开辟增收门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不断培育壮大市外劳务基地,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外出稳定就业。力争全年输转劳动力1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
10、落实农民转移就业的保障措施。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工资支付、劳动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积极推进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工作,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加大水利项目建设力度。力争争取资金达到7亿元以上。生态保护项目力争完成计划投资4.5亿元,集中实施党等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争取完成《调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及相关专题报告的评审工作;完成10条河流重点段的治理、10座病险水库、4座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任务和洪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区、瓜州县等3个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市新增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
12、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争取生态建设资金3亿元,新增封滩育林育草面积50万亩,完成人工生态造林4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20万株。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补面积7037.34万亩,补助资金1.38亿元。完成退牧还草工程建设360万亩,落实国家补助资金7200万元。
13、统筹抓好各类农业项目建设。抓好巨龙草深加工等2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力度,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启动实施世行贷款高标准农田项目工作。用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耕地、播种、收获等环节的农机化水平,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坚持示范引导,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4、坚持抓好中心村建设。以区和市为重点,在城郊区域和中心集镇新建续建20个百户以上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中心村,积极探索推进社区化管理服务,带动农民新建改造住宅1万户以上。
15、扎实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抓好10个村容村貌综合提升示范区和200个以上自然村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借鉴城市环卫管理办法,探索建立村容整洁的长效机制,切实推进村容村貌改善。
16、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再解决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抓好农村居民点街道硬化、美化、亮化和绿化工作,力争硬化率达到80%。结合户用沼气池建设,进一步推进改厨、改厕、改圈工作,推广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和清洁灶具,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六、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扎实做好移民扶贫开发工作
17、继续坚持包挂帮扶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市委常委包挂、市级领导全部参与、部门帮扶责任制,按照移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分解落实年度任务,找准帮扶的结合点,选准扶贫项目,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确保今年向上争取的移民扶贫资金不少于近三年的平均水平。加强移民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继续搞好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增收产业培育,形成齐抓共管、多措并举、相互支撑的全方位扶贫新格局。
18、突出特色产业培育。将产业培育与土壤改良、低产低效田的改造紧密结合,重点发展符合移民乡镇发展的特色种植、日光温室、暖棚养畜等高效产业,力争新增特色经济作物2万亩,调引良种羊2万只,新建暖棚圈舍1500座,使羊饲养量达到30万只。加大就业技能培训,输转富余劳动力2万人。
19、千方百计增加移民收入。抓好河西特困移民和片区贫困区扶贫规划的编制和衔接工作,落实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政策,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0个,实现减贫6000人,确保建制移民乡移民收入增幅达到20%以上。
七、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0、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认真总结全市近年来土地流转经验和模式,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借鉴国内土地流转先进经验,研究提出加快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和办法,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以城郊为重点,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力争新增土地流转面积增加3万亩以上。
21、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在全面完成主体改革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22、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和队伍,形成科研成果进村入户的良性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结合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和城郊农业发展,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提高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本领。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的有效机制和办法,推进全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逐步构建连接农民与大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
23、深化水利改革。全面实施以超定额累进加价、阶梯式水价、差别水价为主要内容的水价综合改革。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三条红线"制度,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四有"标准,建立健全乡镇水利管理机构。
八、落实保障措施,扎实搞好为农服务
24、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按照全省惠农政策落实现场会议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切实提高群众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全面落实惠农资金"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政策。建立健全村民民主评议和公告公示、工作督查、审计监督、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促使惠农政策落实工作迈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抓好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控制到乡、落实到村。
高标准农田审计问题及建议范文5
关键词 村级组织 运转经费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村级组织基本情况
白马寺地处江陵县东北部,长江北岸,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万亩;辖33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270个村民小组, 2012年总人口52924人,其中农业人口44281人,农村劳动力22243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89元,是个边远的农业贫困乡镇。2012年全镇村级转移支付补助109.08万元,村均3.3万元;全镇共有村干部158人,平均每村4.7人,有组干部154人,2012年享受生活补助的离任村干部336人。
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
税费改革前,我镇村级组织的经费保障主要来源是收取的村提留费用,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村提留收费项目,村级组织经费保障主要来源于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村级组织经费支出主要包括村组干部及老干部工资和日常的办公费、打印费、电话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接待费、各项培训费、零星用工以及各项普查工作等费用。另外还包括一些村公益设施建设、村级一些达标任务以及防汛、抗旱、防灾救灾等突发事件的费用。
2012年村组织总收入3246300元,用于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2069200元。1、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156800元(其中:税费改革村级补助109.08万元,岗位补贴6.6万元),占总收入的32.63%,2、其他收入84.84万元,占26.14%,3、村公益事业筹资124.11万元,占38.23%。
2012年村级总支出5355110元。(1)村干部工资报酬1256300元,人均8000元;(2)组长工资报酬384800元,人均2498元;(3)村干部养老金支出46200元;(4)其他村组干部、党员、代表误工补贴等支出67960元;(5)离任村干部补贴支出134400元;(6)村办公经费支出225121元;(7)报刊费44292元;(8)公益事业建设支出1351600元;(9)计划生育开支138734元;(10)会议接待费320900元;(11)培训费114797元;(12)维稳、防汛、抗旱、防灾救灾等突发事件的费用911300元;(13)利息支出358706元。
2012年收支平衡情况。当年村级总收入3246300元,村级组织运转总支出为5355110元,收支缺口2108810元。
三、村级组织运转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全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补助水平仍然偏低,保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村组干部报酬偏低。
村干部报酬远远低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部分村组干部因报酬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思想动荡,不安心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及凝聚力、感召力明显削弱。
(二)村级运转经费不足。
多数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级收入主要来源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村级办公费用处于紧张状态, 村级组织运转举步维艰。该镇2012年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109.08万元,村均只有3.3万元。有限的办公经费主要用于必须的办公费、报刊费、水电费、培训费、差旅费等,还得确保必要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防疫和突发事件等公益事业支的需要,村级运转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工作开展。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匮乏。
由于该镇属典型农业大镇,村级几乎没有集体经营项目,村集体经济十分匮乏,无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益事业发展迟缓。
(四)债务负担依然沉重。
全镇2011年村级债务年初累计余额2229万元,村平67.54万元,当年化解债务68万元,年末债务任务累计余额2161万元,村均 65.48万元。村级债务短期内难以解决,增加了村“两委”负担,工作阻力大。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建设,而且还危及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对策和建议
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党在农村中的重要堡垒。村级组织运转健康、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此,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村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村级补助标准,保障村级组织运转需要。
在保证原有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农民收入增加造成村干部工资收入差距拉大,物价水平变化造成村级办公经费增加,以及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支出等因素,重新科学计算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
1、严格划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依据自查情况,可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划分为:(1)村干部工资;(2)组干工资和符合条件的离(职)退休干部补贴(未参加养老保险);(3)必须的办公经费,主要有:办公费、邮电费、打印费、差旅费、宣传费、会议费、培训费等;(4)计划生育支出;(5)突发性事件支出等其他费用(如防汛抗旱、抗击冰雪、动植物防治等防灾救灾支出)。
2、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建立村级组织最低运转经费保障机制。(1)村干部工资按人均800元/月标准核定,这个标准占乡镇一般公务人员基本工资的45%左右,低于当前农村劳动力价值(每月出勤平均按15天元/天计算),村干部平均每村按5人计算,每村核定补贴4.8万元(800元*12月*5人)。(2)村民组长补贴提高到2500元/人年,离任村干部按600元/人年补贴,这两项按村均年1.5万元标准核定。(3)村级办公等公用费用按村均年1.5万元标准核定。(4)计划生育支出,按村均年0.5万元标准核定。(5)社会保障支出,村干部养老金按社会灵活就业人员核定缴费基数,财政、村级组织、个人分别按6:2:2的比例负担,村均财政负担按0.2万元核定。(6)突发事件支出及其他费用按村均年1万元核定。按以上六个方面核定标准,要使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均最低保障额为9.5万元,全镇最低保障额为313.5万元,由镇财政所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采取定项限额、单项核算、统筹据实,核定村级最低保障额。建立村级组织最低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将村级组织最低运转需要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中央、省、县财政(建议按6:3:1)共同承担保障责任,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增强,逐步提高标准和增加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
(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
建议上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项目支持等鼓励和支持村级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开辟增收渠道,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发展实力,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水平。通过部门联村、以富帮穷、以强带弱帮助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在项目、资金上扶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村级组织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经济实体,通过搞好服务,增加村级收入,从根本上为村级组织的运转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建议国家和省制定发展村公益事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村级卫生室、文体场所、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公益事业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探索建立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妥善解决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事难议,议后难落实”问题,增加财政奖补的比例份额,公共财政供给要实现全民均等化,要充分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地方的实际,加大倾斜力度,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不搞层层配套,不留资金缺口,切实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四)加大村级债务化解力度,不搞举债建设。
村级债务是悬在村级组织头上的一颗“毒瘤”,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村组织的正常运转,也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做好债务的化解工作。要把化解村级债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制定村级债务化解有关政策规定,建立消债激励考核和村级债务化解财政奖补机制,对消化村级债务也应予以奖励补助,促进村级债务化解,使村级组织真正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要坚决制止村级发生新的债务,要落实“谁举债谁还款”的责任。
(五)加强监督管理,配套措施科学化。
高标准农田审计问题及建议范文6
(一)改革创新原则。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二)集约高效原则。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严格用地标准、准入门槛和绩效考核,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开发原则。统筹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矿山生态保护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加强绿色矿业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着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力。
(四)成果共享原则。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统筹各方利益,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总体目标
(一)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明显优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总规模以内,城镇村用地结构和布局达到规划确定的目标。
(二)公众参与和社会共识明显增强。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强全民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新风尚。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复合利用、立体利用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
(四)矿产资源生态开发和保护水平明显提升。所有矿山企业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位居全省先进水平,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明显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矿山地质环境逐步改善。
(五)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国土资源管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突破,不断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政策制度,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激励约束、评价考核等节约集约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坚持惜土如金,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管控。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红线,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类规划,确保规划的协调一致。加强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底限,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
(二)坚持向内挖潜,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深入推进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保闲置土地发现不留死角、处置全覆盖。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实施“零地技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经营,支持小微企业通过利用存量土地、租赁标准厂房等途径解决生产经营场所。认真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三)坚持奖优罚劣,着力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结构,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科技型创业创新项目用地,严格新建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益。将单位GDP地耗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县域经济考核,确保全州单位GDP地耗水平超额完成省定“十三五”目标。强化土地利用综合监管,落实土地动态巡查制度,保持五年累计供地率不低于65%。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4项创新试点。
(四)坚持主体责任,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和速度;做好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建立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断提高。
(五)坚持齐抓共管,深入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水利、交通、村庄建设等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放大效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新农村建设。创新土地整治建设模式,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工作试点,积极服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国土生态整治和矿山复绿工程,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统筹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重点完成全州“三区两线”(“三区”指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两线”指交通干线、河流沿线的直观可视范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六)坚持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净采矿权出让制度。开展州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建设,培育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艺、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矿山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共享试点建设,以资源开发服务精准扶贫。严格执行矿产资源“三率”标准,建立重要矿产资源“三率”监测考核体系,实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矿产资源利用绩效与奖惩挂钩,推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逐步淘汰设备、“三率”和安全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全面促进矿产资源科学低耗和高效利用。
(七)坚持于法有据,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利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坚持“一户一宅”分配原则,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定期调整征地补偿标准,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八)坚持综合配套,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土地市场配置机制,建立全州统一的1+N(州+8县市)交易平台,推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网上交易。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各种调控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及市场主体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单位GDP地耗考核,改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推进城市建设用地评价,规范项目节地评价。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违法查处快速反应机制,以新开工项目清理为重点,着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的执法监察体系,有效制止和查处土地、矿产违法行为。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6年3月15日—4月30日)。州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各县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选定中介技术协作单位,按要求收集相关评价考核数据,组织上报材料。
(二)推进落实阶段(2016年5月1日—6月10日)。严格落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措施,按照创建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对创建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检查和指导,适时召开座谈会,进行总结交流,确保达到创建活动考核测评要求。
(三)总结申报阶段(2016年6月11日—6月30日)。全面总结全州在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形成的新机制和新经验,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奖励政策,及时组织申报材料编制,做好申报工作。
五、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州创建工作,是贯彻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把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州长任组长,分管副州长任副组长,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监察局、州国土资源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住建委、州经信委、州商务局、州人社局、州规划局、州统计局、州环保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利水产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文体新广局、州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州政府法制办、州电视台、日报社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州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州直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负责创建办的日常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确保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法规、政策和资源国情、省情、州情,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各级创建办要制定宣传方案和各阶段的重点宣传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对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工作进展、典型经验等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扩大创建活动影响力,促进形成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民共识,营造创建的良好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上报。
(四)培养节约集约意识。树立节约优先理念,建立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树立集约利用理念,加快外延扩展粗放利用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大力提升资源产出效率和综合效益;树立循环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树立市场配置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市场,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树立创新引领理念,把创新摆在资源节约的核心位置,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制度和管理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五)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土地储备计划管理,建立储备土地的供应与农地转用指标挂钩制度。细化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落实定额指标管理。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建立工业项目无绩效退出机制。形成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的联动政策,建立存量用地集约利用和增量用地挂钩机制。制定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政策,开展零星工业用地置换,探索工业用地储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劣势企业淘汰。建立履约保证金制度和竣工核验制度。完善考核挂钩制度,将资源消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指标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六)严格规划管控。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近、中、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
(七)强化耕地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的内容和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做好以城市周边为重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倒逼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落实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推进“金土地”工程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质量持续提升和生态状况不断好转。
(八)推动节地挖潜。针对我州耕地资源相对缺乏、后备资源不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极度紧张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加大批而未供土地的供应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自行开发等形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在用地空间组织形式、用地结构调控、投资强度、盘活闲置土地上狠下功夫,督促帮助企业加大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建设用地准入门槛,有效调控用地规模和标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创新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开发城市建设用地的新思路、新办法。
(九)实施资源整合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树立矿业开发一盘棋的思想,整合优势资源,鼓励矿业集聚开发。推进矿产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重点向龙头企业集聚,对现有小矿山企业采取限期整改、重组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组织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开采与治理两手抓,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