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常见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常见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常见知识

化学常见知识范文1

摘 要 常见气体的制取是高中化学实验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的知识点多而繁杂,如何掌握实验知识、养成实验技能,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化学;常见气体;实验设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15-02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多少知识,而是发展认知结构,将内在潜藏的发明和创造的可能性激发出来。具体到化学这一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中来,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重复前人所做的实验,接受前人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而是要学习实验方法,培养质疑精神、想象力和洞察力,让学生有着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勇于尝试,提高整体素质。科学的实验方法、熟练的实验技能则是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起到其他学习手段不可取代的作用。化学新课程理念也需要依赖化学实验课的开展才能得到贯彻和落实,因此在学习中要重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积极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强化化学探究意识,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 设计思路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难点,中学阶段常见的气体制备有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氯气及实验室制取氨气。由于受学校办学条件、课时及教学进度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常见的气体实验教学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实践能力几乎为零,这就造成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矛盾。笔者就常见气体制备这一实验对县级市某高中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亲自动手做过该实验的仅占8.9%,大部分学生表示只看过演示实验。实验次数很少,成为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兴趣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化学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

2 常见气体的制备与实验设计

常见气体的制备实验要遵循的程序为:确定化学实验问题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实验实施和条件控制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化学实验结果的处理。

确定实验目的 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有H2、O2、Cl2、HCl、H2S、CH4、C2H4、C2H2、NH3、SO2、NO、NO2、CO、CO2共14种,实验的目的是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试剂、仪器、原理、收集),能够灵活运用气体制备实验的规律和方法解决新问题。

设计实验方案 不同的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物,如氧气的产生可以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还可以通过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还可以利用二氧化锰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因此,在熟练掌握气体生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条件,选择适宜的反应物,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使用氯酸钾和高猛酸钾制备氧气通常使用加热法,而使用过氧化氢制备氧气则使用分解法。

实验实施和条件控制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等性质,选择适宜的集气方法与装置,通常的装置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氧气具有不溶于水的特性,一般采取排水法收集,使用加热法制备氧气所采用的实验设备是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和水槽,以先下后上和先左后右的原则来安装实验设备,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稍向下倾斜,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里面不能太长,实验开始时要先检查装置的密封性,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良好,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如密封性好,可将药品平铺于试管底部,加热时先预热且用外焰加热。

使用高猛酸钾作为反应物时,为了防止高猛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收集氧气时,为了保证氧气的纯度,当导管口刚产生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而应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放出时再收集。

使用过氧化氢作为反应物时,所使用的化学仪器是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和水槽,化学药品为浓度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原则组装仪器,组装好后要检查该装置的密封性,将该装置中的导气管用弹簧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至液面高出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若发现长颈漏斗的颈中形成一段水柱或液面不下降,则表示该装置不漏气,再将药品放入锥形瓶中。为了防止氧气泄露,应将长颈漏斗置于液面以下。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在实验之前做好实验预习工作是做好实验的前提、保障。在预习实验时,要找出实验的关键环节,并将之熟记于心。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做好笔记,随时记录真实的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要重点观察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实验结束后要比较高猛酸钾在燃烧后所产生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与高锰酸钾有何本质的不同。当感觉氧气已充满集气瓶时,可使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验证: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实验结束后,卸载装置时一般要遵循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先拆主体、后拆部件的原则;采用加热法收集氧气的设备要先将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否则水将沿导管倒流回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结果一致,当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现象一致,就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现象不一致,学生就可以分析原因,是实验操作有问题?还是有什么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如在实验中有哪些错误操作?这些错误操作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实验中哪些预期现象没有出现?遇到了哪些没有预期的问题?原因是什么?是怎样解决的?还可以怎样更好地解决?

如比较两种制备氧气的方法可以发现,使用过氧化氢制备氧气不需要加热,更节能,操作简单,无污染;但该装置的缺点是不能控制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造成药品的浪费。为了有效地控制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学生可思考如何改良实验装置,或者设计新的简易实验装置,这样通过不断的思考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较好地完成常见的气体实验室制备这一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明确的实验目的,了解基本的实验操作,知道仪器的使用方法,懂得实验的流程。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掌握不了这些基本的技能,就会导致学生对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细节都不了解,从而发生在实验中不知道需要使用哪些仪器,或者某一个实验步骤完成后不知道该如何完成下一步。在了解气体制备的基本原理基础之上,学生灵活运用,冷静观察与思考,正确地分析问题,那么对气体制备及应用的综合实验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

3 结语

创新能力与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与发展,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并逐渐演化为一种生存能力。学生要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具备创新能力与素质是时代的要求,关注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探究、寻求到答案,从而实现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燕.对中学化学中常见气体制备装置的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2(22):85-86.

[2]杨长风.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2(12):40-42.

化学常见知识范文2

留心周边国家,不难发现,某些国家已将建立教师流动制度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韩国,相关教育政策明文要求,学校教师每四年必须流动一次;日本公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也被要求平均六年流动一次。他们认为,实行教师流动制度能保证各校之间的师资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较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结合江苏省海安县城区小学教师流动、试点乡镇学校之间教师流动的情况,以及笔者所了解的其他城市教师流动试点的经验,谈谈关于教师流动的设想。

一、构建学区化的管理模式

将区域内的学校联合成一个整体,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书记牵头,学区内有几个学校,就设立几个学区校长,每个学区校长负责一个学区的工作,由这几人组建一级管理层,其职能是对本学区里的整体发展进行决策和规划,并对学区内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各校区另设一名副校长,其职能主要是负责本校区的具体事务,落实一级管理层面的决策、规划,并将校区内的管理情况及时反馈至学区校长,此为二级管理。各校区根据年级、学科再设大年级组,一级管理层人员要直接在年级组蹲点,配合校区部门横向进行管理,此为三级管理。各学区之间教师的调配可以由学区管理委员会统一安排。在这样的学区管理机制当中,整个学区的管理就将相当于原先一个校的管理机制,只是范围扩大化了,但这种扩大却能有效地推动薄弱学校的发展。

二、实行联盟办学体制

在县教育局主管下,以县内知名学校为牵头,将名校与弱校、名校与新校、城市与农村等通过结对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办学共同体联盟,共同开发课程,实现特定学区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农村教师到联盟内的城镇名校进行见习培训,名师、名校长可以实行“客座”教学,定期到薄弱学校开设讲座,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交流。这样的联盟组织,有效地整合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县内名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辐射示范作用,实现联盟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实施县局统一调度管理

教师归县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教师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校,由学校聘任,实行“县管校聘”,从而推动县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当然,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年逐区域实现。比如第一批,实现乡镇内教师流动,流动人员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50%;第二批,乡镇内流动教师不低于90%,县区域间专任教师交流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第三批,县区域间流动教师人数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90%,其中骨干教师力争全员流动。每一批流动时间4至6年。

教师流动是一柄“双刃剑”,合理的轮岗的确能焕发教育的活力,给学校带来新的生机。但当政策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其弊端就显现出来。首先,不在一个学校长留,教师很难产生学校荣誉感,从而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心态。其次,由于教学环境产生变化,许多教师无所适从,过几年适应下来,却又面临新的交流,长此以往,会令教师产生职业焦虑感和倦怠感。再次,教师从各学校融入,随之带来的还有各种教学风格,学校短期内很难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在师资的培养上,因与教师之间从属关系不牢固,而显得可有可无,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发展。

那么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交流适应期的平稳过渡呢?

化学常见知识范文3

关键词:大众化;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ll―0048―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社会实践的制度体系、方式方法、组织管理、内容形式等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使之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更加具有实效性。

一、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没有固定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基地。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寻找社会实践场所,是散兵游勇式的游击战术,人单力薄,较为分散,造成各个系之间各自为政、步调不一,不能凝聚团体的力量,形不成规模和气候,无法适应大众化的军团战术需要。(2)学校组织的力度不够,认识定位不准确,社会实践投入缺乏、经费短缺。社会实践还只是派学牛十部等形式的社会实践精英化,社会实践没有实现大众化,有的学校的实践活动一般都在每年暑假期间抓一抓,时间一般只有一周左右,时间短,对实践目的、意义、主题、要求等工作的部署主要停留在文件、会议之中,忽视了如何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效果如何等关键环节,对社会实践的投入经费少,社会实践流于形式。(3)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由于大多数的社会实践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产一线参加社会劳动和实践锻炼,学生怕苦、怕累,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4)实践与教育相脱节,内容单调。实践与教学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割裂开来,实践只足作为教学计划外的补充,没能纳入教学内的计划安排,社会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活动的专业技术含量低,实践活动的内容单一,有的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不能很好地体现大学生的々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

二、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要实现“三制”与“六化”

1.社会实践的“三制”是社会实践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实践系统的“骨骼”

(1)社会实践的基地制

由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门的社会活动,所以社会实践要有的放矢。社会实践基地的存在为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场地、设备和内容。社会实践要以基地为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滚动发展。建立基地是社会实践的前提和媒介,可以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相对稳定的对象,有相对适宜的内容以及相对的检验标准。这种基地平时能和学校保持多渠道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基地是扩大了的社会化的“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发展要观念创新,思路清晰,重在管理,突出发展。使学、研、产有机结合,使社会实践从学校的单向行为变为社会多角多边的互动行为,从政治活动转变到经济、科技活动领域,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在基地的选择上,理工科院校要以企业、工厂为主,为技术革新和节能高效做出理论铺垫和技术支持;文科院校可以选择有人文气息或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方作为实践基地。

(2)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

第一,大众化背景下的社会实践教育要使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只有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培养对象到使用对象的社会角色的转变,加速自己社会化的进程。树立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刻苦钻研的精神,克服错误的观念和庸俗的思想,要认识到一个人的奋斗历程是不能脱离社会的,脱离社会的自我奋斗只能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并且是行不通的。

第二,在行动上要适应社会。目前的社会职位招聘越来越多地要求大学生要有社会实践或工作经历,大学生就压力增加,使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从开始时学校领导的意愿转变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这也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调动了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这也有益于大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正确地估计自身的价值,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做好担当社会新角色的思想准备。社会实践的自我教育机制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部动力,在大众化下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3)学校的典型教育机制

典型教育就是通过典型单位、典型事迹、典型人物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教育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就是通过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事例进行社会实践的教育,从而激发大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大学生对照、效仿和学习。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不甘落后、积极上进的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典型教育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社会参与性。典型教育机制是激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外部动力.典型教育机制的重点是学校的引导和教育,具体说来,典型教育学校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加大宣传和报道的力度,要设立社会实践活动宣传报道组,加强信息反馈,面向社会和师生定期反馈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如学校可以选择优秀的企业家、管理者、致富能手等通过对他们典型事迹的分析,让他们体会到参与的热情,激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社会实践的“六化”是社会实践持续进行的保障,是社会实践系统丰富的“血肉”

(1)社会实践要社会化

学校应聘请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并且与本学校学科联系紧密的政府官员、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企业一线班组长等各界人士作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导师。社会实践导师要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实践能力等方面给予辅导。导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稳定、明确、连续的指导与学习关系,导师制要形成制度,有条不紊地从部分到全体,稳步推进,并逐步规范化。社会实践的方式和方法由导师统一领导安排,学生可以在导师的安排下直接进入工作或生产一线,在导师的领导下做具体的工作或者参加生产,导师要根据个人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知道自己的所学的知识究竟在生产中起多大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具有针对性。

(2)社会实践要规模化

学校要领导重视,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设立管理机构,加大经费投人,提供物质保障,使社会实践形成规模,形成合力。学校团委和学生管理机构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各司其职,从计划、动员、实施、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认真抓好各项具体管理工作。活动期间,学校领导要巡视检查,现场指导,慰问师生,及时解决他们的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际问题,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如连续17年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就做得较为扎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1987年就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在学校和各院系组建学生科协,利用节假日深人城市乡村,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赞誉。如为榆林航空站设计的“仪器设备兼容性论证分析”、“零电压调零问题分析”,为榆林煤炭公司开发的“票务管理系统”等项目,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技术难题,还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成了大学生发明创造的“试验场”和检验理论的“试金石”。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科研水平,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增长了才干,实现了个人价值,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学校要从理论高度加强社会实践认识,社会实践要形成品牌特色

学校要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社会实践也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形成品牌优势,把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在广度、深度、时间和方式方法上寻求多样化,因地制宜,使社会认可、群众满意、学生得到锻炼。社会实践的特色,工科院校要抓住民用技术服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农业机械等方面,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节能、绿色无公害方面献计献策。文科院校要在普及法律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医疗卫生、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给群众提供知识援助。如西安理工大学从2002年以来,每年的6月份都会选拔大二的优秀大学生干部到西安市碑林区的五个社区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党支部书记助理,参加挂职锻炼活动。主要在社区管理、社区党建、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家政等方面进行服务。

(4)社会实践项目化和经费投入多样化

第一,社会实践应逐步实现项目化运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要积极探索以市场为杠杆,协调推进活动的方式,学校和社会团体及单位应该签订协议,拿出各自的资源优势,按照“共赢”和“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高等学校与社会实践接受单位之间开展项目合作,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益,达到双向收益、互惠互利的目的。单位或社会团体要让出一部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大力创造有利条件,让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要考虑学生的所学所长,有利于帮助当地群众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第二,社会实践活动应有充足的经费投入。采取学校拨点、企业赞助一点、学生负担一点的办法筹措经费,同时,应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金会,接受社会捐助。基金会经费来源主要有学校拨款和理事长单位提供赞助、基金投资收益和实践活动创收等。

(5)社会实践实体化

社会实践服务实体化既可作为师生实践的舞台、信息窗口、服务中介,又可以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物质支持。该实体可以吸收广大师生员工专职或兼职参与的以科技服务和勤工助学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实行公开招聘、有偿服务、保障权益的措施,形成激励创新实践、鼓励联合协作、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新的文化环境。

(6)运行方式信息网络化

各高等学校应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信息化建设,引入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社会实践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会实践信息的网上运作和资源共享,加强社会企业与学校的网上联系。

化学常见知识范文4

(郑州市管城区小学河南郑州450000)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前普遍要学习十余年的英语课程,但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层次不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仍是许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对于高职外语教学无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李岚清同志也曾指出: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教育部高教司(2000)57号文件《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而根据我国目前高职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当前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审视高职外语教学,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旅游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且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目标错位、教师复合能力欠缺、教材系统不健全且缺乏特色、教学手段单一且缺乏创新、教学内容滞后且缺乏实用性、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重国家考级英语而轻职业英语的学习、考核方式单一以及校企合作层次浅等,同时,相当多的英语教师缺少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上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而学生所学知识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严重脱节,以至于很多毕业生在踏入职场后发现所学并不是所需,或者一旦要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出现问题或用词不当,有时“课堂英语”在职场竟完全张不开嘴。

笔者通过对《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梁悦.,2004)、《对高职英语专业外教教学效果的调查与思考》(田雪蓉,2007)、《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喻艳莉,2008)、《高职英语教育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郭艳利,2010)、《多媒体辅助高职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杨萌,2010)等专业论文和《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Richards, J.C. and Nunan, D.,1990)、《英语学习与交际语法》(邱述德,2003)、《国际交流语用学-从实践到理论》(胡庚申,2004)、《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束定芳,2004)等论著进行研读和比较后发现,在我国高职旅游英语中引入职场化英语教学是一种必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教学领域内对该类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够成熟和稳定,具体体现在:(1)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和生源、旅游英语教学的实际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等实际情况的了解、调研和剖析不够深入;(2)将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化发展等方面作为客体进行研究不够完善;(3)结合“职场英语”的应用与发展,以改进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体系、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对我国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性的探索等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欧美市场的开放,我国出入境旅游的业务大幅增加,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攀升。这就需要我国培养出一批既具有旅游专业文化知识又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及就业观念的滞后,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就业情况不甚理想。故在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课堂进行职场化教学,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已成为一种逻辑的必然。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旅游英语课程的实用性,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在实习或就业后可以直接上手。学生不再是做题机器,而教师也当然也不再被异化为过级培训师了。

二、旅游英语职场化教学的可行性探索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表明: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旅游英语教学注重英语口语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并渗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故旅游英语职场化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英语语言为载体,把各大景点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型、能力型、复合型人才为原则展开教学。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前的课程教学大纲都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线,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忽略了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高职英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技能,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故我院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突出“以能力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满足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与资源,体现工学结合的原则,采用技能培养、知识传授、职业素养养成三位一体的模式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实现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向“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转化。

根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特点,我们确定旅游英语的相关课程主要围绕“入境涉外导游”和“酒店服务人员”这两个职业群展开,将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能力目标基于教学法的转换后形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即具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最终掌握英语知识和提高工作能力。入境涉外导游的典型工作项目包括导游生活服务、导游讲解服务、应急事务处理等,其典型的工作任务包括旅游预定、迎送客人、登记入住、行程安排、旅游讲解、商场购物、康乐服务、处理问题与突发事件。由此,我们开发出《旅游英语》、《导游英语》、《饭店情景英语》等课程,其中《导游英语》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学生通过各个任务型教学项目设计出的学习情境,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

(二)设计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英语是一种实用性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的语言。英语教学离不开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英语教学的实践练习的实质就是强化实践和练习环节、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把在英语课堂上学到的词汇、词法、句法、语法、英语文化知识等系统英语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和课外练习得到运用、巩固和检验。高职英语应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相关涉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实际岗位上去应用英语。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旅游英语亦是如此。

旅游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情景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及涉外旅游服务技能,注重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由此,我们提出教学内容设计要“把握两条线”:一是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选择主线,以工作过程及流程为导向,分解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核心能力,融入拓展能力的培养;二是以“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导游技能——综合能力”为教学内容序化主线,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逐步提升。故在教学中,我们借鉴“项目教学”和“实地教学”,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并辅以多媒体教学,同时注重模拟训练,强调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发展职业能力,将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灵活运用起来,这比以往单纯的讲授法更加行之有效

(三)探索培养途径

基于培养职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原则,我们提出人才培养应遵循产学结合原则,做到:

立足“两个点”,即立足校内实训点和校外实训点,这是教学实施的条件与基础。

2、支撑“两个面”,即坚持面向核心岗位职业要求、面向中国旅游市场的目标指向原则,这是教学实施的目标与效果对培养途径的要求。

3、实现“四结合”,即实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现学习与创造相结合。我院与上海现在国际旅行社、上海锦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东美航空国际旅行社、上海优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及《实习就业协议》,为学生提供了导游讲解、旅行社计调、团队接待、线路设计、销售等方面的实习及就业机会,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同时,学院还将尝试推行学生预就业方式,即企业可以从实习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试用,择优录取。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企业也可以节省招聘成本,并降低了招聘风险,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效果。

二:综合性评估图示

以上考评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教学体系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任重而道远,而改革的目的即是服务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应对英语环境的考验。只有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均有明确的服务目标并加以认真贯彻和实施,英语教学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其作用,体现了其存在的意义。

基于这一背景,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我们还须积极探索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包括:

(一)构建模拟和真实相结合的旅游英语教学环境,如创建模拟导游练习系统,建立外语情景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地感受未来的职业操作程序;

(二)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导游口语大赛”、“英语演讲大赛”、“职场英语比赛”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我们把竞赛活动渗透到整个旅游英语教学中。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内升外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培训、进修和申报课题等方式鼓励教师进行反思和探索,拓宽思路,创新教法;

(四)鼓励师生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沟通、学习和测评;

化学常见知识范文5

论文摘要:《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改革基本思路是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将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整合成认知市场营销、分析市场机会、营销战略选择、营销策略制定、营销综合实训等相互关联的五个教学模块。实践证明,《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改革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市场营销;项目化教学

一、传统《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及其缺陷

(一)传统《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主要特征

一是教材注重学术体系的完整。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大多选用了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即使有所变动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删删减减。这样教材注重专业学术体系的完整,强调“是什么”、“从何来”、“为什么是”、“如何是”、“有哪些”、“趋势会是什么”等等内容。以“市场营销”概念本身而言,教材的编纂通常都要向学生提供这些一些知识,即:什么是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怎么发展而来的、为什么会产生市场营销、目前关于市场营销的概念有哪些观点以及将来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等。可以说,它具有显着的学术特征。

二是教学模式注重“传”与“受”的直接性。《市场营销》它秉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式,即运用了“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中心”为理论核心,以讲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要旨在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推理能力,达到以间接经验触类旁通的效果,让学生能通过较短时间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市场营销观念”这一知识点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主讲人,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讲清市场营销观念有几种?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各自有什么样的特征和优缺点等等。在课堂上,老师竭尽所能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地听讲。

三是作业与练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传统的《市场营销》作业就是由老师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布置一些重要概念记忆、理解题目,学生在课后照着教材依样画葫芦。即便是较为灵活的“案例分析题”也是学生在课后翻阅教材的基础上,“自以为是”地分析一通,要么是以“本”为本地抄袭书本内容,要么是煞有介事地“侃”上几句,缺乏对案例的实际了解和严密思考。四是考试考查方法注重卷面成绩评价。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考试方法沿袭了应试教育的一贯作法,一张试卷注重全教材知识点的覆盖,选择题、判断题、填充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等可谓是面面俱到,题型丰富。而且,这张试卷又是评定学生课程学分的主要依据,可谓一考定“终身”。

(二)传统《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存在的缺陷

客观地讲,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有其合理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教学组织容易;教学目标明确等方面。但是,从现代高职教育承担的人才培养使命来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是有着不能忽视的缺陷:

其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课程的被动学习中,存在明显的事不关己态度。他们常会这样想:我为什么要学营销?“营销”是怎么来的跟我将来的就业有什么关系?保持什么样的“营销观念”能影响到自己将来的工作吗?等等。总之,他们是被动的、茫然的。

其二,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授业”与“解惑”作用,扼制了学生对问题的发散性思维,造成了学生的惰性思维。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只是个物理性质的“存储器”,长此以往,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不需问、不爱问、不敢问、不想问和等老师的惰性学习习惯。仍以“市场营销观念”这一知识点为例,学生不会去想“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下,营销的观念开始产生”的原由,因为“书上是这么写的”、“老师是这么说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创新的翅膀由此而被折断。

其三,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团队的作用。市场营销不仅是一种人类思想知识,更是现代人类的一种社交、生存的能力,它更需要发挥团队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唯知性使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惯性地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在传授知识和讲授过程中,出于偏爱,大多会给“优等生”开“小灶”,使优等更优;对“中等生”则泛泛而谈,使之更加平平;对“差生”则懒得多问、多说,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卑心理,他们怕见老师,怕问老师,老师也厌烦他们,使他们更“差”。其实,所谓“后进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并不一定弱,如果把他们放在学习团队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其作用一定是不可低估的。

(三)《市场营销》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时期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和传统《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存在的缺陷,呼唤着高职院校不能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必须对其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即,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企业营销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种完全契合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显然不是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能培养的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已经成为这个专业必须承载的教育教学任务,因而《市场营销》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市场营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市场营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概念

按教育教学法的分类,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第一手的亲自操作和体验而获得知识与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市场营销》项目化教学就是根据营销专业岗位技能涉及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同,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也就是以企业的一个营销活动为教学内容,把活动的目标、程序、要求、组成、效果等化为一个个项目,老师将这些项目分到学生自发组成的若干个小组,由小组完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项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项目计划、信息收集、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查找问题、自由讨论和评估总结等环节。通过这样一个个项目的完成,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等都被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热情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二)《市场营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市场营销》课程主要项目模块基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共分为五个项目模块,即“认知市场营销”模块、“分析市场机会”模块、“营销战略选择”模块、“营销策略制定”模块和“营销综合实训”模块。这五个模块,分别承载了营销五大知识、五大能力的培养,每完成一个模块,意味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教学任务的告一段落。 转贴于

(三)《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

1.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不以知识点的掌握为目标,而是以承载营销活动任务的项目完成作为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学生自行分组、自行申报项目、自行分工,他们各展所长,各尽其才,其积极性、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每个人都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承担了切合自身实际的任务,如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优选方案、实施方案、反馈信息、评比讨论等,其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和很多的奇思妙想、奇才异趣都得到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体会了乐趣,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项目成为了教学模块。项目就是营销活动要完成的一个个任务,围绕这些任务,教师设计出一个个活动情境,并把市场营销理论分解到每个项目中去,形成一个个教学模块,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把零散的、分立的营销原理有机地揉合到一个个项目中,也就彻底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割离、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场所迥异的弊端。

3.能力培养成为了教学目标。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5个项目主题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企业现实的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它要求学生从项目申请开始,对一个个项目(营销活动任务)进行分析,这本身就是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在认识中提出问题,在分析中思考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分组、分工,进行讨论,实施项目完成步骤。在项目问题的完成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4.教学过程以团队为载体。现代企业尤其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在市场营销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作为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特征。从第一次课团队的组建,到团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项目完成、评比,让每个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能够体验到在专业情境中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在项目化课程的开发阶段,组建校内、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积极听取企业专家建议,使项目的设置满足企业营销岗位需求。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阶段,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的讲授(通过讲座、专题报告、企业实地观察等形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同时项目的实施可直接与企业生产经营相衔接,如帮企业进行产品的市场调研、进行产品的销售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提升技能水平。

三、《市场营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如前文所言,《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就是根据营销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打破传统教材学科体系、顺序,立足营销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一个个项目,以此为目标,把课程理论综合、分化到每一个项目中去,以完成项目作为教学导向,从而实现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1.立足岗位需要,明确项目任务。项目任务是立足职业岗位需要,就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明确项目任务。项目任务的设置,应当考虑到这个项目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能否吸引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

2.组建项目团队,制定项目计划。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并指定一位学生为团队负责人,由团队负责人率领全体成员对项目进行仔细分析,然后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非常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计划。

3.明确项目分工,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的实施中,由团队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分工,团队成员之间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以便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当“导演”,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最终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4.指导项目过程,评估项目成果。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督促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对学生在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将理论知识教学贯穿于项目操作的全过程。项目结束,由学生、教师、企业专家三方组成的团队,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估,并设立奖项激励学生,调动积极性。

(二)《市场营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保障

1.教学组织保障。现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是以两节课为一单元组织教学的,而一个项目(或子项目)通常需要几节课的时间,这样在组织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项目的进行过程就会被打破,人为地破坏项目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项目的内容。因此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确保项目时间安排的连续性。

2.“双师型”教师是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基础。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成为贯彻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措施。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化学常见知识范文6

一、目标拟定应简明而透彻

化学教学目标,通常是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搬到自己的教案中,或者用三维目标的一些套话,把目标当成可以跳过的摆设。在实施层面上,出现目标虚化的现象:知识技能目标不实,使过程方法的目标价值丧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空洞、无力。如一位教师教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意义及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结合对物质从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抽象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乍一看,这些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要求”。但是深究下去,这些飘渺、游离和贴标签式的虚幻目标,就是用一年、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够达成,更何况是在短短的40分钟里呢?再说,这些说不清、道不明、拿不准的模糊表述,对课堂教学又如何起到调控作用呢?因此,这种虚幻的目标描述必然使教学活动失去指引、失去支柱。其实,一节课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双基目标,而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它们是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体系中的,而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定要平均面面俱到。就三维目标而言,在每一节化学课中,我们应当有所侧重,这样一学年下来,也会得到均衡实施。所以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双基目标,就可纲举目张;灵动把握生成目标,积极精心演绎,就可以了。其余的目标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中的。目标的多维化、定位的虚幻化,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我们不要盲目求全责备,不必强求“五脏俱全”,不能把“全面落实”异化为“表面文章”,而应让教学目标剔除“雕饰”,还以“清澈”,简明透彻,恰如其分。

二、环节设计应简洁而厚实

课堂教学要追求这样的境界: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成,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至简的化学课堂教学首先是课堂设计简约。课堂中各个环节简洁明快、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既看不到面面俱到的雕琢,又寻不见细微之处的刻意粉饰。有的化学教师过于追求时髦与新颖,搞了不少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而使学生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如教学“燃烧与灭火”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先让学生观看几段DV视屏:古代钻木取火、2008奥运圣火采集、祥云火炬传递、北京奥运圣火点燃、神舟7号飞船点火升天等,然后请学生欣赏魔术表演“烧不坏的手帕”,再用木材、酒精、棉花、煤炭等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看似热闹,但经这么一折腾,教学时间浪费了,教学主题偏离了,学生对“燃烧”现象原来还是“似曾相识”,现在倒“迷迷糊糊”了。其实,环节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厚实和实在。所以,对于环节预设,教师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要谨防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警惕进人“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的误区。唯有如此,教学才能更精练,更精彩。

三、多媒体运用应简单而清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针对一些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较慢的化学变化、瞬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工生产流程及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描述、模拟,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标新立异”的模拟,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直观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例如,教授“一氧化碳的性质”时,由于一氧化碳有剧毒,而多数中学化学实验室没有制取有毒气体的通风橱,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来完成一氧化碳可燃性、还原性实验,这些形象逼真的实验时而停止、时而展现、时而分散、时而组合,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目了然,这无疑会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一些教师却认为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是“声、光、电,一样都不能少”的,认为没有现代教学手段就无法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于是他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制造个“色彩艳丽、画面迷人、声音动听”的新式“武器”,使化学课堂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而这也就使人有“媒体渐欲迷人眼”、“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如教学“物质的溶解性”时,教材上169页的溶解度表非常清楚,让学生看书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样学生在完成练习时既可以看到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的习题,又可以翻出书进行对照。但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非要在投影上展示,结果投影上根本就看不清楚,而且练习时学生也无法对照,显然是多此一举。现阶段滥用多媒体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让一晃而过的课件代替了能够长时间保留的必要的板书。教师在一堂课中甚至不板书一个字,这样做,无法使重点知识长时间处于学生的视线范围内而难以突出“重点”,既看不到教师三笔字的基本功底,也看不到教师设计精美板书的水平,同时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情况。一些教师不理解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价值,单纯地为了使用而使用。其实,有的实验在课上做效果就很好,有的物质直接观察实物就可以了,有的物质是学生较熟悉的经过回忆描述即可解决问题,教师却一定要将其制作成课件,显然,这就是画蛇添足了。有的教师直接利用下载的课件,但有的下载课件有明显的科学性错误,而教师也不加以修改,只熊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多媒体运用不能盲目过热追捧,而应理性慎重面对:它是一种手段、一个助手,并不是万能的。多媒体运用只能是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应该是追求简洁、实用,“该使用时才使用”。

四、课堂评价应简练而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