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研究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心理研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心理研究论文

中学生心理研究论文范文1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方法为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参照驻马店市重点与普通中学生人数分布比例,计算出样本构成比,采取分区分层取样,在驻马店市6所中学共调查中学生544人,重点中学219人(40·26%),普通中学325人(59·74%),其中,初中生334人(61·4%),高中生210人(38·6%)。男生290人(53·31%),女生254人(46·69%)。年龄11~19岁,平均(15·04±1·77)岁。

1·2调查工具90项症状清单(SCL—90);中学生生活事件调查粗表。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活事件量表[1~3],选择了48项与中学生有关的生活事件条目,内容主要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疾病、意外事故等方面,采用团体集中调查。

2结果

2·1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痛苦水平的分析(表1)。

计算初、高中SCL—90各因子的均值,发现中学生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四项因子分相对较高。并且高中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初中生,经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P<0·05~0·0001)。多数中学生因子痛苦水平达中度以上,高中生也多于初中生,其中,亦以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四项因子达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数为多,高中生明显多于初中生,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性焦虑四项因子分的均值女生高于男生(t检验,P<0·05~0·0001),四项因子痛苦水平达中度以上的人数,女生也明显多于男生(χ2检验,P<0·01)。重点中学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2中学生18项主要生活事件标准回归系数、强大、频度均值等级(表2)。

3讨论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抑郁情绪方面评分较高,提示这几方面的问题可能比较突出,并且高中生评分高于初中生,女生评分高于男生,提示高中生和女生有更多的心理应激反应。比较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心理应激反应类型基本相同,均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为主,但在反应程度上,中学生比大学生要强,SCL—90各因子评分和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数中学生均低于大学生[3~5]。由此看来,在青少年期,由初中、高中至大学,心理应激反应呈递增趋势,可能是因为逐渐与社会交流的增加而需要在心理上不断的进行调整和适应,因而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反应。作者据此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应十分重视初中生这一人群,通过各种咨询工作使中学生能有效地顺应自己的智力、兴趣、能力等,同时也能适应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从而达到自我了解、健全适应与自我实现,由于提高了心理适应能力,在高中和大学期间就能较好地对环境作出心理调整,减少心理适应不良的发生。

另发现与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关系密切的18项生活事件主要涉及“独立意向”与亲子关系矛盾、担心高考、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的压力,初高中生又各有一些特点,此外,视力下降对中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重视。这些主要心理应激因素是中学生心理咨询的重点,如何指导中学生在“独立意向”、恋爱交友和性教育、与父母和老师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正确发展,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为此,在培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针对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共性问题应开展一些群体性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可望使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之际就得到了解决,对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一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5~159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

3赵靖平,郑延平,杨德森.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2):76

中学生心理研究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诚信缺失,诚信教育,对策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8所中学分别分层随机抽取80人,共计400名在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00人,女生2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收集了有关国内外诚信教育与体育教学方面的资料共15余篇。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7份,回收率为96 %,其中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为97.7%。

1.2.3 数理统计法

将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文字、图表采用word2000系统制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具体分析

2.1.1 关于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2.1.1.1 中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

根据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自身群体诚信意识强的学生有55人,只占14.2%;认为“一般”的占68.7%;认为差的有66人,占17.1%。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2.1.1.2 中学生对自身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调查显示,尽管中学生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认为中学生诚信意识状况“一般”和“差”的学生有85.8%,而有76.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可见,中学生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的心理。

2.1.2 关于初中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

调查显示:“经常”“偶尔”请假的人中女生人数明显多于男生,排除一部分女学生因进入青春期例假的原因,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害羞或是不愿意活动出汗、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等原因,而提供虚假信息作为迟到、见习的理由。

2.1.3 关于体育考核与运动竞赛

在体育测试和校际,区级等小型比赛中,由于组织不严密,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常常出现找人代考替考的现象。

2.1.4 关于体育教师的诚信表率

体育教师的言行具有示范性和后延性的特点,出自教育者的不讲诚信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对学生造成极不良的影响。

2.2 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2.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文化市场上的污染无时不在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错误思想极大的腐蚀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原本纯洁的心灵,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很强的投机取巧的心理,各种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2.2.2 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及教养态度、教养态度和方法存在缺陷将会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

2.2.3 学校教育的偏差与失误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在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分数,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教师的教学就有成效,“升学率”成了评价教育教学的唯一标准。这不仅背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教师和学生的投机心理,使教育过程出现大量非诚信现象。

2.2.4 体育教师自身的原因

往往有些体育教师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注意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缺乏诚信意识,师德失范,影响了中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除以上因素以外,中学生自身的一些心理特点和道德自律意识的欠缺,也会影响他们诚信品质的养成。

2.3 初中体育教学进行诚信教育的优势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而 体育是各学科中唯一一门从幼儿园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是学校中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优缺点往往在剧烈的运动中比安静状态更容易表露出来。

3.结论

3.1 中学生普遍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而对自身个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3.2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体育课缺乏诚实的态度,上课迟到请假的现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3.3 在初中体育考核和校际,区级等小型比赛中,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出现一些诚信迷失的现象。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3.4 有些体育教师自身诚信意识不强,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不值得自己信赖。免费论文,诚信教育。

4.建议

4.1. 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加强诚信教育

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诚信教育,要大力加强诚信方面的宣传,在全校形成诚信光荣可敬,弄虚作假可耻的良好氛围。

4.2 与课外活动紧密相连,加强诚信教育

在课余体育竞赛中,要求学生遵守竞赛规则和体育道德,要公平竞争,公正竞赛,求真务实,要尊重对手,要正确对待他人犯规,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教师凭学生的诚信汇报来掌握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

4.3 建立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做到监督护诚

一是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诚信守则,使学生有规可循且使学生的诚信状况有据可查。二是制定学生的诚信状况评估条例,定期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三是制定奖罚分明的制度。四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以便对学生诚信道德形成过程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系统教育。

总之,一个学校是否能卓有成效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是教育队伍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育体、育心、我们责无旁贷。如何通过体育课教学贯彻德育要求,把强身健体与德育结合起来,把诚信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2.

[2]王启明,涂绍生,张自治.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中学生心理研究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初屮学生 体育课 厌学行为 归因

一、前言

一个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必然会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消极逃避行为,此现象的症结何在呢?通过对惠安县初中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归因研究,分析引起初中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成因,探求解决初中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二、研究对象方法

1.对象选择

本次研究以惠安县五所中学在籍初屮生作为研究对象,共313人,发出问卷313份,收回问卷313份,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达标97.1%。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归因方法,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情况,为研究方向的确立提供参考。

(2)问卷调查法。为了对厌学体育课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特点研究,于是对惠安部分学校学生进行走访,深入了解学生厌恶体育课行为的原因。收集整理成四项厌学体育课原因,作为归因分析问卷,对选定的313名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3)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采集的资料及数据进行数理分析,运用统计学相关知识对相关资料及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获得相关基本数据及统计结果,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良好的数据。

(4)归因分析法。运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惠安县初屮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进行归因分析,以得到研究结果,为解决初屮学生体育课厌学提供理论依据。

2.结果与分析

1.惠安县初中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调查结果

通过对304份初一学生调查表的统计,分析其厌学体育课的原因(不计外因〕,对表现出来的差的情况进行排序(见表1)

表1惠安县五所屮学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四种主观原因

(1)具有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初中学生普遍心理因素差。从表1可以看出,心理素质差占调查比例的96.3%,是造成初中学生厌学体育课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体育目的不明确,对体育失去兴趣,所以厌学症对青少年的心理, 生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2)具有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初中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根据304人的调查中有280人认为运动能力差占92.1%。由于现在的中学生锻炼时间少,在一些家长和老师中,认为“孩子锻炼身体就是耽误时间”的观念误区还存在,尤其是在初三年级。再者,现代化的生活过方式让孩子们更热衷于那些高档的、冒险的、电子的游戏等。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是造成初中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主要原因。

2.影响初中生厌学体育行为的客观因索

从表2中可以看出,79.47%的学生是因为体育课中的项目太单调、太枯燥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因体育场地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占74.3%,因学校领导、班主任不重视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占 67.4%。

表2影响学生体育课行为的客观因素

三、结论4.1结论

(1)体育课教学内容单调是初中学生产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主要原因。内容单调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了给学生拥有锻炼的场所器材,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学校的生活环境。

(2)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是导致初中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所以觉得教材难学。今后在教学屮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个别对待既要注意学生的公点,又要注意其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兴趣。

(3)心理因素差是导致初中学生体育课厌学行为的直接原因。了解并指导学生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可以推断出他们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切实解决好他们的体育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能够顺利走完成长的历程。

五、建议

1.能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成功总认为是自己的头脑聪明,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滋生暗长;失败就会认为自己脑子笨,能力差。教师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对技术动作较难讲解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加以指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自卑心理。

中学生心理研究论文范文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研究 研究方法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中学生心理研究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体育锻炼 兴趣缺失

引言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属于心理学的一种范畴。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体育兴趣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人们一旦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对与体育有关的事情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运动兴趣不是对某项体育运动的表面关注或简单的参与,而是具有稳定的指向心理活动。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观察,以及与相关体育教师交流,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鹤庆县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力争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鹤庆县第一中学、草海镇中学、金墩中学、辛屯中学、松桂中学、西邑中学、中江中学、六合中学8所学校的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够反映鹤庆县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基本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校图书馆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1994-2013年)中关于体育锻炼兴趣方面的文献与理论研究成果,阅读相关书籍,并参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学校体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论著。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形成论文的主要理论依据,为本研究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查阅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并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学调查方法有关问卷设计的要求,采用自编“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问卷”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答卷完毕后指定的人员立即回收。本次调查共实地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剔除无效问卷30份,获得有效问卷为370份,有效率为92.5%。其中男生为205份,占55.41%,女生为165份,占44.59%。七年级122份,占32.97%,八年级105份,占28.38%,九年级143份,占38.65%。问卷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是一个较为可靠的调查问卷,说明调查问卷可以满足本研究的需要。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调查对象的心理压力,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

1.2.3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并作常规统计学处理,对调查问卷的结论与大量文献资料的取证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使本论文更具说服力。

1.2.4观察法

观察中学生体育课的上课情况,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鹤庆县中学生体育课锻炼兴趣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课程是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课程,从小学到大学超过14年,达到1000学时以上,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并非因为体育难学,而是在于运用它发展青少年的身体,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既然体育课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那么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就必须从体育课入手。

2.1.1鹤庆县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程度分析

表一 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程度分析

从表一数据可以看出: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的有70人,占18.92%;比较感兴趣的有69人,占18.65%;一般感兴趣有182人,占49.19%;对体育课完全不感兴趣的有49人,占13.24%。男生对体育课的非常感兴趣有52人,占25.37%;女生有18人,占10.9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对体育锻炼兴趣也有所不同,这与女生自身的特点有关,女生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不愿意活动,性格孤僻,自信心降低,学习兴趣减弱等现象,导致男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比女生强。

由表一数据分析得出:有18.92%的学生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和18.65%的学生对体育课比较感兴趣,这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积极主动的锻炼意识,认为体育课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出勤率高,认真学习体育教师教授的技能,很乐意在运动中展示运动能力。49.19%的学生对体育课一般感兴趣,他们认为体育可有可无,这节课感兴趣就积极地上,如果不是喜欢的,就会懒散地对待,不会积极主动地要求上体育课,这类学生对培养体育锻炼兴趣的态度不是很明显,具有很模糊的意识。仍有13.24%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全无,这类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兴趣,一有机会就偷懒,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动作技能慢,在学习中怕苦怕累怕脏也怕动。

由学生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不过中学生年龄大多在12~16岁,他们的感知、认识毕竟不同于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自主性较强,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这一时期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体育锻炼兴趣是有必要的。

2.1.2体育课基本部分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影响

目前,中学生的体育课类型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由于体育的功能、特性决定学生多在室外活动,大多以实践课为主,在实践课程中基本部分占大部分时间,大约是一节课时间的(65%~70%),基本部分是学生机体工作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学生的大脑皮质具有最适宜的兴奋性,是学生练习和活动的最佳时期。

表二 教师体育课教学内容调查情况

从表二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观察和问卷调查55位体育教师上课情况,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主要进行自由活动的有10人,占18.18%;传授体育技能的有14人,占25.45%;体育游戏为主的有3人,占5.45%;以队列队形为主的教学有9人,占16.36%;以身体素质教学为主的有17人,占30.91%;以广播体操为主的教学有2人,占3.64%。

经实地观察及表二数据分析,得出:第一,一些学生对广播体操并不感兴趣,他们觉得广播体操枯燥无味,而且一练习就是一节课,总是重复同一节动作,学生只是被动练习,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查而已;第二,目前体育课基本部分的内容“自由”成分还是有的,有的体育老师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对学生放任自流,成了“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很多本来就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彻底不运动,这就是一些基层教师的通病,使学生自动放弃了体育课兴趣;第三,传统项目在教学中的地位最低,很多教师几乎把这方面放置到丢弃的边沿,这是制约学生体育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项目的丢失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不利。总之,体育教师要更多地反思传统项目的教学,精心挖掘传统的项目类型,结合教学实际推陈出新,为开展传统项目的教学铺设一条光明的大道。

2.1.3场地设施与器材因素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影响的分析

影响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各种因素中场地设施与器材是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和器材等环境是开展体育教学、娱乐健身、体育训练和竞赛等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保证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同时也为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创造更强的动力,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学到应当学到的体育技能。可见,场地设施与器材在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表三 中学生对学校场地器材设施满意度的统计

从表三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完全满足的只占20.54%,基本满足占25.95%,而完全不能满足的占绝大部分,占53.51%。

经调查发现,鹤庆县的一些中学,篮球场地只能供很少学生享用资源。我曾经就看到过这样一个现象:下课了,很多学生都从教室飞快地跑到篮球场,可是篮球场已经被早到的学生占着了,他们没有机会打。如果长期这样,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就会减少,到操场就没有那么积极了,体育锻炼兴趣就会磨灭。而且全县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块标准塑胶场地,供学生活动。体育器材数量不足,导致教师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加强体育设施硬件的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利于他们锻炼的客观条件刻不容缓,场地和器材的不足制约了对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结语

兴趣是所有学习活动的源泉,它能极大地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注意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愉悦身心,养成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莉.初探如何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兴趣[J].科技信息,2011(15):641.

[2]王雷.影响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9(35):336.

[3]张纪伟.河南省中学生体育兴趣现状调查的分析与对策[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

[4]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5]范雪锋.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48):139-140.

中学生心理研究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调查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82-02

木厂镇地处边疆贫困地区,全镇有27649人口,居住着壮、苗、岩赖劝酥稚偈民族,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镇。全镇75%以上的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学校留守儿童占60%以上,我通过系列调查研究后发现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令我们担忧。本文通过调查木厂镇中学学生情况,结合新的体育课程理念,探讨解决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木厂中学七至九年级学生(共120名)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生60名,女生6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查阅法

通过查阅期刊和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8篇,对这些论文进行对比和探究,为设置调查问卷提供有力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回收率95.8%。

3.访谈法

对8名教师进行了访谈、交流,了解目前中学生心理存在的建议,为此总结报告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数学统计法

利用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并得到有价值的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1.对七、八、九年级学生心理情况的调查

根据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发现,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型: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度一致,心理偏常的总检出率和各项焦虑倾向的检出率基本一致。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有心理障碍的女生略低于男生。

2.对七、八、九年级120名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4)青春期心理问题。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经过对木厂镇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木厂镇留守儿童有60%左右,学生从小缺乏母爱和父爱的关怀,厌学情绪极为严重,违纪较多,早恋突出。学校只注重文化成绩,各种体育活动难以开展。新的体育课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明确指向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目的指向性不强。

2.建议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把学生心理健康纳入教育教学的重要范畴,各镇中学成立心理辅导教师小组,确保学生青春期的顺利过渡。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能只在语言上喊口号,更应在实际行动中有所帮助。

(2)建议各级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让他们逐步成长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基础群众的体育与健康活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专业特长。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

(3)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十年树林,百年树人”,找出最适当的解决办法,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

(4)作为体育教师,不仅是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还肩负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扮演父母的角色,在教学中重视和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问题,自由健康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家长自己应成为子女的楷模,时时、事事、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作出表率,以自己高雅的情操和文明的言行熏陶孩子,用榜样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参考文献:

[1]季浏等.当代运动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