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1

关键词: 民族地区;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新世纪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学目标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初中生物课的特殊性,我再教学实践中把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引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确保“研究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学生主体”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而把“主导”演绎成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要真正做到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作为生物老师(特别是农村生物教师)就必须依托学生生活在农村,与动植物有着广泛的认识,充分利用生物探究实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和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学生在探究活动发现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该热情予以肯定、表扬他们勤于思考、认真观察、发现问题的可贵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生物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由生物课的社会性、实践性所决定的,有些生物知识实际上农村初中学生已经在以往的生活中已了解和认识。只是没有形成系统化,进行归纳和总结。部分生物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探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结合教材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探究活动为契机,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符合其身心特点和思维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兴趣浓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效率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生物课的实验学习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价值。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才能对探究和研究有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后达到探究和创造性研究的目的。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我们教师为了把学生带入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应该站在高处,从生物课的章、节、课时来策划,有步骤的系统化地精心设计和安排(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语言文字的处理、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深入浅出、形象具体)。这样才能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一些有一定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去进一步探究。这样章、节、重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三、以探究、讨论的形式,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探究技能、全面提高生物学习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探究活动和课堂讨论、交流、质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学生已掌握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不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交流,解开学生思维的“死结”,发展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其次,要改变教师备课、授课方式,让教学目的“如何形成适合本班实际的学生学习目的”,导学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写出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节(不指课时)都要提供给学生探究和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思维。探究可以是生物课中所要求的,也可以是与生物课相关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抽出来的,这时教师的人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采用讨论、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观察中出现不同的现象和结果鼓励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进行点拨,让他们在探究和讨论中学习知识,从而到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2

关键词:生物教学;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

一、合作学习的概述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开始将合作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当前,我国的合作学习模式仍然处在实验和研究阶段,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仍然不能将合作学习的方法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的课堂之中,有时候只是在公开课上展示一下。同时,由于运用得较少,很多教师也不能完全掌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一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仅仅局限于形式,却没有完全体会到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课堂内容依次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做课堂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被动接收者,这样长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正是具有创新与探索精神的人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能够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将学生确立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生物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容易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也就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就能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充分激发出来。因此,就有效的避免教师的单方面知识灌输,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的特点,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这也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当中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价值实现,而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能够引导学生将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合作学习并非是个体独立所能够完成的,而是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对学生与他人交际与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实践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提出,资料的查取,实验的论证,论文的撰写往往不是一个人独自完成。例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中,要求在调查研究之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每个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方法、分工、完成时间报告交流形式等步骤,这些都需要小组中各成员的密切配合。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逼出来的合作学习。

(二)新课讲授中的合作学习

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现象或事实联系起来,因此高中生物的很多章节都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例如学习“人与生物圈”时,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合作小组召开一次《生物与环境DD大运河下游水污染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专题讨论会,具体分组实施情况见下表。这样的新课讲授,学生肯定喜欢。

(三)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1.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首先教师要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物能力进行划分,使每个小组既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划分,让拥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形成和谐、轻松的小组氛围。

2.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确定生物课题。这些生物课题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学生可以积极地查阅生物文献资料或者开展探究性的生物实验,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讨论这些生物课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这些生物课题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这些生物课题,积极讨论研究,集思广益,每个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共同来完成生物课题任务。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教学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初中生物教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每一节课的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创新型教学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生物》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1.生物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生物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4

为了所有的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都能够均衡地获得机会,系统学习学法,接受学习习惯养成训练,初中学校该如何作为?答案显而易见,每一所初中学校都需要开展学法及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不仅专门教学习方法知识,而且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每一位初中学生的初中、高中,甚至一生受益。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易于操作的教初中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于是,初级中学“教会学习”与“学会学习“ “的行动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是利用《初中生学习习惯“变现”工具》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秘诀”,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 “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涵义解读

关于“会学习”,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校长、天津中学校长国赫孚在为李景龙、张素兰的《好方法胜过好老师》所作的序言中指出,会学习,应有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明智的学习策略、持续的学习能力、美好的学习道德。

关于“学会学习”,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的孙晓云,在《习惯决定孩子一生》中指出,学会求知是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首。求知的“知”不只是指“知识”,而且指广义上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人类的自身及其主观世界,也包括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求知”则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我们暂且将学会求知等同于学会学习。孙晓云还指出,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学会学习包括习惯与人格培养的四大指标,即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经过查阅资料,不断实践,我们将学会学习的具体行为指标提炼、归纳为16大类,即1树立积极健康的有益的皆可学“大学习”观念、 2培养自信心、3 科学用脑、4制定学习计划、5做好预习、6做好课前准备、7专心听课、8学会记笔记、9复习得七法、10正确科学完成作业任务、11与老师、同学保持融洽的关系、12将学习开心地融入生活、13阅读丰富的课外有益读物、14 合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15 学习掌握考场技巧、16加强记忆自我训练,创造性地编辑为《初中生学习习惯“变现”工具》的第一步,供学生们“仔细阅读,对照并选择自己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目标”。

* 初中学校如何教学生会学习呢?

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校长、天津中学校长国赫孚在为《好方法胜过好老师》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学会学习,需要学校和家庭对孩子进行学习教育。即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教育,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自身修习,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即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教给孩子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要学学法。

学校、教师要担负起学法教育的社会责任,在学校开展学法教育的同时,要给予家长配合学校学法教育的指导。即在学校教学生会学习过程中,家长应了解与教会学习有关的知识与策略,倡导家长们做学习型家长,学习如何鼓励孩子,如何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影响(未来学习型人才必须有正确的三观),学习正确对待初中阶段孩子的逆反心理。学生自己要学习、了解学习方法的知识,成为学习方法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掌握学法形成习惯。

综合分析,初中学校教会学习要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提供初中生需要了解的学习方法。各初中学校可以采编典介绍学习方法的专著,保证复本数满足其中一个班学生人手一册,各班可以轮流阅读。我们选择《怎样学习最高效》、《我能考第一》等专著,精编出仅4页A4纸的学习方法知识问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完成问卷习惯,以自学的方式了解学习方法。

二是教给学生习惯养成方法。建议同学们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这样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教给他们习惯养成的3721法则,抓住头三天,坚持一星期至习惯可定型的21天。习惯养成练习期间要及时自我鼓励,同学间也要互相鼓励。

三是给予家长必要指导,建议家长们在学校要求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练习期间,充分尊重孩子,既适度监督孩子落实,又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是明确初中学校完成组织学生学学法与练学法、给予家长指导的具体流程。

* 《初中生学习习惯“变现”工具》使用说明

初中学校教会学习或者初中生学会学习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其实就两个,学学法和练学法。对于学学法,如果学校没有复本足够多的学习方法专著,可以直接把我们精选的学习方法问卷附上全文,作为学习方法的学习资料。对于练学法,就用《初中生学习习惯“变现”工具》。工具中分四个步骤,完成学法练习。

第一步,让学生仔细阅读精选学习方法,对照并选择自己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目标。

第二步,让学生选择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一方面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推荐特别希望学生养成的重要的学习习惯目标; 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近期最迫切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目标。

第三步,学习习惯养成练习。学生使用《学习习惯养成过程自我监督记录》表(如图5),以个人每天记录、小结,校内小组与班级检查为主,家长予以力所能及的关注和适当的监督为辅,切实保证落实效果。

必须说明,我们赞同梁剑丽在《怎样学习最高效》提出的“大学习”观念。所谓“大学习”观念,就是鼓励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及长处,凡是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知识皆可学。这样,能更好地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拓展学习途径,比如,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室加强课外知识学习。因此,《初中生学习习惯“变现”工具》中,特别将“阅读丰富的课外有益读物”、“每生每年阅读15册”、“在阅读中提高快速、高效的阅读能力”、“ 充分利用学校藏书”列为初中生学习习惯养成目标。我们期望初中学生通过阅读更主动地学习,甚至能够更专业地研究性学习,最终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黎燕,女,贵州省黔南州都匀人,汉,职称:图书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图书馆室优质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5

一、善用多媒体资源,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情意达成相统一

初中生物课程是以10个主题为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为主线展开的,以七年级上下册教材为例,知识呈现的线索为: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知识本身没有价值观因素,但它是我们人类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结晶,知识当中必然蕴含着前人的创造才华和智慧,也蕴含着前人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历程和方法,因此生物教师要遵循知识体系与情意达成相统一的原则,以生为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在学生充分掌握生物知识和提高能力后,深挖出教材背后隐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及教材知识中内含的方法论、世界观等,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心理特征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病毒”“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和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关于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魅力与神奇。

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生命产生过程的视频,通过动态呈现生命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生命诞生历程的艰辛,从而将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接纳自我、尊重他人、感恩父母的情感教育传达给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生命的情感。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关于生命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情感教育:每个人的遗传物质组成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是有或内在或外在的差异的,这是遗传学的基础,也是我们必须要尊重的客观事实。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由独特的基因组成,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应学会愉悦地接纳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当你把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你就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在悦纳自我的同时要学会接纳和欣赏别人。 最后,教师再结合视频内容总结:小小的生命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经历了最优的选择,生命的存在价值体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失意、磨难、痛苦和挫折,也要正确面对成功,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坚强、学会成长、学会包容,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辜负生命的价值。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过程,又对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生命的多样性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二、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实践相统一

学习经验选择的原则是情境创设和主题实践相统一。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条件、学习环境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色彩的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以发展学生心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价值教育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践和体验来促进教育 目标的达成。生物

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规 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生物课程与自然界的景象相结合,有效地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校园、城市郊区附近的农田、药用植物园、青秀山风景区、动物园等开放的自然环境中,蕴含着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借助它们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形成、植物的种类、动物的社会行为等,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万物的运行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类发现和改造自然的前提是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辩证唯物自然观。这样既可寓教于乐,同时又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生物的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求知。例如,在学习太空育种知识时,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认识转基因事物,课后要求学生组建辩论队,分成正方和反方,分别收集转基因食物的利和弊。以《转基因事物对我们生活的利与弊》为课题开展辩论赛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最近进展。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和求知,获得了符合自身需要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实践相统一。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是价值教育的基础,行动和习惯的养成是价值教育的归宿。生物教师应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6

阅读能力的基本层次

阅读的实质是什么?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卷一)界说为:“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前者着眼于阅读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后者着眼于阅读本体的社会功能,均言之成理。章熊、张建华同志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再认识》),指出信息不仅需要“筛选”,而且要“结合”储存材料,引起“思考”。《阅读学原理》指出:“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强调了读物的“情感信息”,这两种观点都值得重视。

阅读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的内涵有哪些?目前也众说纷纭。

刘国正同志认为:“为着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需要培养下述各项阅读能力:概知、理解、记忆、贮存、效率、运用”(《阅读教学管窥》)。

徐振维同志认为:认读、理解、鉴赏和评论是阅读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也包涵着阅读过程的三个层次(陈文高《徐振维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教育大辞典》(卷一)对“阅读能力”的界说是:完成阅读任务的复杂结构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多因素、多层次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字词量、语文知识(语法和章法)、阅读技能、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层次有:(1)认读语文的能力,(2)理解语文的能力;(3)品评和欣赏语文的能力,(4)记忆语文的能力,(5)读速。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涵以下三个基本层次:

一、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以认读为起点。“用眼睛辨识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阅读辞典》第113页)。作者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认识再用文字符号编码,过程是物——意——文;读者则要解读文字编码,获取意义,从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文——意——物。阅读用汉字书写或印刷的读物,首先要正确辨识汉字的音形义,即“解码”。刘国正同志强调指出:识字(按六书组成的方块字)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起点和基点”,“阅读教学要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的识字教学急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王尚文同志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已引起普遍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二、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明确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最近庄文中同志主张:人教社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都编有文学作品单元,“应该上成文学鉴赏课”(见《语文学习》1995年第2期)。目前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其他中学语文教材也都有单独编排的文学作品单元,重在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应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时文也大都文质兼美,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三、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编辑审稿、主持人播音、导演演员读剧本、专家学者写论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阅读。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作费力不讨好。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解读——赏读——研读,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基本层次。当然对高中生的要求应该比初中生更高。

中学阅读训练的重点和序列

中学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什么?训练序列怎样才比较科学?中教界迄今仍在探讨。

中学阅读训练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阅读技能“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在实践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阅读辞典》第38页)。阅读技能与阅读能力的异同这里姑且不论,我认为中学阅读训练应使学生获得的阅读技能主要是:

一、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出声的阅读,默读是无声的阅读。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眼、脑、口、耳协同动作,可以从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朗读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义务大纲对默读的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我想对高中生则应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默读的主要技能是减少眼停和回视,扩大视距和视幅。

二、精读和略读。精读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读物,要咬文嚼字,“纤屑不遗”;略读目的在于观其大略,要善于“提纲挈领”。精读是基础,略读为应用。精读要弄懂读物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带有研读成分,一般要经过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三个阶段。义务大纲要求掌握的精读技能有圈点、批注、摘录、制作卡片和写读书心得笔记。略读则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大意。

三、速读和听读。速读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义务大纲首次对读速提出了每分钟500字左右的指标,高中生当然要读得更快、理解更深些。听读可以边听边做其他事,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义务大纲在听话训练中对听读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文章分别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对听读文学作品也应提出相应要求。速读靠视觉,听读靠听觉。听读因受时间限制,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