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工程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工程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 会计制度 优化
本文以建筑施工类企业的会计制度优化作为考察对象。实践表明,会计制度能否植根于建筑项目施工之中,将关系到能否建立起一种良性的资金管控机制。从目前业内对该问题的讨论来看,尽管同行都从财务管理流程的合理化上进行了思考,但却未能充分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相联系,从而在措施构建上则显得应用性不强。
那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呢。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其特点可归纳为:周期长、生产要素投入大,以及不可控因素比较多等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将生成大量的可变成本,并因不可控因素使然还将为此追加预算资金。从中可以看出,建筑工程会计制度优化的着眼点就在于施工成本控制,以及合理配置企业资金。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由于固定成本主要以折旧的形式而发生,限于本文篇幅并打算详细讨论对它的控制问题。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前面所提炼出的成本要素进行考察。
(一)人工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往往呈现出规模较大的特征,关于这一点在财政拨款的项目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随着大量劳动要素的投入,必然发生数目可观的人工成本。然而,在团队作业模式下的成本控制,难以区分员工个体的成本控制绩效,从而因“产出/投入”比并不理想而变相增大了人工成本发生数量。这便是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原料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根据劳动价值论原理可知,原料成本的发生根源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两大因素。从目前原料成本控制问题来看,集中在了活劳动领域。即当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有效劳动不足,将降低原料的成材率。从而,增大了单位项目原材料的投入数量。 其结果,必然导致原料成本的虚高。
(三)风险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时常因地质原因、产权原因而陷于停工,或者追加资金投入的局面。这种风险成本则是事先难以预料的,但在实践中也是难以避免的。
二、挑战应对下的经济学分析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阐述,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则成为会计制度优化的切入点。在进行具体的路径构建前,还须对它们展开经济学分析。
(一)人工成本控制方面的经济学分析
在项目制施工背景下,团队作业模式成为了施工形态的主要特征。在这种特征下,团队成本内部形成了共同利益驱动,进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能隐藏生产效率信息。另外,受到施工技术流程的不可分性的影响,团队成员之间所形成的有机分工导致了难以从边际上获取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而从项目整体下所开展的成本控制监管,将可能激励团队成员个体实施搭便车的行为。这样一来,将使得人工成本控制难以在本质上得到改善。
(二)原料成本控制方面的经济学分析
前面已经从劳动价值论原理下进行了初步分析,即员工在施工中通过具体劳动将原材料加入到工程项目之中,同时又通过自身的抽象劳动将新增价值加入到工程项目之中。这就意味着,原料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抽象劳动的有效性,进而通过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发生量。由此,这里就将问题转换为了提高“产出/投入”比的环节上了。
(三)风险成本控制方面的经济学分析
正如奈特所指出的,不确定性因素无法通过概率来给予算计。这就意味着,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中,有许多风险是依靠经验总结所无法知晓的。因此,针对这一棘手问题,则需要借助建立风险基金的形式来给予应对。毕竟,它的自然属性更大一些。
三、分析引导下的会计制度优化路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经济学分析引导下,会计制度的优化路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
(一)建立项目导向下的组织
因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封闭性,导致了财务总监难以获得部门内部真实的经济信息,这实际上也激励了负责人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结合其它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经验,可以根据项目制来进行团队组建,企业财务部门对项目设计、施工进行经费额定,由项目负责人通过申报途径来获得经费。
针对建筑项目的专业性因素,可以借助矩阵式组织结构,来设立预算资金预算审批和结算的组织。在开展资金使用监管时,可以将资金额定之后放大项目负责人的支配权限,在配合了绩效考核机制后,将促使负责人严格成本控制监管。
(二)针对审批流程进行考核
不难知晓,审批流程仍然属于财务审批制度范畴,而目前工程施工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制度安排。为了解决“有法不依”的局面,便需要将部门人员的经济利益与审批流程是否完善、资料是否齐备、部门间是否配合得当相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以部门绩效考核的形式来完成。关于其中的指标体系,这里则不做具体讨论。实践证明,诸多建筑施工类企业都存在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因软约束而走样。为此,接下来的工作就在于减少关系性影响力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影响。当然,在审批中还应强化对风险基金数量的管控。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对文章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四、小结
通过三个方面的经济学分析,建筑工程会计制度优化的着眼点就在于施工成本控制,以及合理配置企业资金。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刘涛.关于企业财务审计问题的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7)
建筑工程经济学范文2
二、现状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课、轻经济管理类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课时间不合适建筑经济与管理课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而此时正是大四学生考研、求职的忙碌期。教室里空空荡荡,只有少数学生在听课,其中部分还在看考研的书,部分人在消耗时光。
2.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学了大量诸如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之类的课,也做了几个这方面的课程设计,所以思维的惯性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建筑经济与管理课列入可学可不学的范畴。有些习惯了计算弯矩、应力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学这门课,他们还试图在教材里寻找公式和例题,照着某一个模式去解题。
3.课程设置的偏向性纵观整个四年的课程设置,工程技术类课程占了绝大多数,8个课程设计中只有1个是属于经济管理类的概预算课程设计,最后的毕业设计更是倾向于结构设计,毕业答辩时的提问几乎都围绕着结构设计,偶尔涉及建筑设计和制图。这种教学上的偏向极大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措施
1.调整课程的开课时间以我院06级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为例,军训结束后开始进行为期14周的学习,总学时234,周学时16.7,其中数学80学时、建筑制图50学时、英语类课程60学时、其它类课程44学时,白天的多数时间学生都无课可上。而那些03级的大四学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总共8门专业课,总学时280,周学时21.5,另外还有3个课程设计。学生忙得晕头转向,考研、求职、读书,一个都不能少。针对这种前松后紧的现象,建议学校在大一时就开设理论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将专业课的教学适当提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能较早认识所学专业,也可以避免日后大量专业课与考研、求职在时间上的冲突,既保证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也兼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第1个学期大量的空闲时间也不利于高中与大学教育的平稳过渡。那些十八、九岁的大孩子,远离了父母的管束,面对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大城市五光十色的诱惑,会逐渐养成懒散的习惯,将多余的精力花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在前两年打基础的阶段将课程设置得饱满些,不要将大量的专业教学都压在后两年。
2.改变轻视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观念在毕业设计前安排学生进行侧重于经济管理方面内容的毕业实习,如到施工企业去了解他们对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投标的决策过程,企业的日常管理;到设计单位去看对初步设计方案经济性的比选;到建设单位去了解一下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的经济效果分析等,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大,实习也方便。实习完毕后,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避免使实习流于形式。这样就可以将土木工程学生的三大就业方向(设计院、施工企业、咨询管理部门)通过一个毕业设计、两个实习体现出来,改变学生和老师唯设计独尊、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观念。
3.从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队伍素质,推进深化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对外开放,国家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目前与土木工程相关的执业资格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笔者向学生推荐造价工程师这一执业资格,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1)就业面广只要是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设计、施工、工程造价咨询、工程造价管理等单位和部门,就必须在计价、评估、审查(核)、控制及管理等岗位配套有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结构工程师之于设计院、建造师之于施工企业而言,造价工程师的执业涵盖了建设领域的各个部门。
(2)报名参加考试的时间相对较早工程类本科毕业后工作满4年可报考一级建造师;满4年可报考造价工程师;取得中级职称后满3年可报考监理工程师;评估通过并在合格有效期内的具有工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已通过基础考试且职业实践不少于4年的情况下可以报考一级结构工程师。相比较而言,造价工程师考试报名对工作年限要求较短,有利于学生及早考试通过。
(3)考试难度相对较低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考试难度相当,且有部分科目是共通的,而结构工程师的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涉及到的科目达二十多个,如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测量、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等,还涉及十几本规范和规程,比前面三种执业资格考试难度都要大。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从事设计工作的毕竟是少数,从事施工、咨询、管理的是多数,因此从考试难度、就业面、社会需求及与课程联系的方面考虑,笔者向学生推荐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只要在建设领域内工作,就免不了要走执业资格考试这条路。及早向大三、大四的学生宣讲这些情况,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选择就业方向。事实证明,这样的引入是有效的。很快就有学生询问考试内容、试题类型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学生希望能尽早参加考试。其实,考试是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的有效手段,另外,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也可以由人及物、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建筑工程经济学范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request of registered engineers, and then analyzes the purpose and reform idea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in the e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
Key words: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Engineering Economics;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44-02
1 《工程经济学》课程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能力要求的关系
随着建筑行业工程师注册制度的推广和执行,注册工程师成为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能力认可的途径和标志之一。建筑行业注册工程师作为专业人才,除具备工程技术能力外,还应具备工程管理能力,包括工程项目的投资融资决策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方案的比选能力等。工程领域涉及的这些经济类问题都是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解决的。此外,《建设工程经济》也已成为注册建造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仅要对他所提出的方案的技术可能性负责,还必须对方案的经济合理性负责。在我国现行的诸多建设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中,工程经济学都是一门必考的基础课程(见表1)。通过学习,为合格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履职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目的与改革思路
2.1 教学目的 《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技术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熟悉工程技术方案选优的基本过程,全面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进行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通过对《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资金时间价值的基本原理、资金成本的含义,方案经济效果评价等章节对工程项目投融资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方案的不确定分析主要实现对未来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设备更新的内容与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直接相关。价值工程原理有利于项目管理者以最小的寿命周期成本来实现最佳的功能。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工程项目的经济决策方法,对从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过程中的投融资管理、项目的后评价等工作奠定基础。
2.2 工程经济学的特点与分析方法 工程经济学的特点:①综合性。工程经济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大类。②实践性。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实践。③系统性。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集合体。工程经济学分析的对象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工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①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运用工程经济学分析方法,必须正确地把握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运行过程。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工程经济学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是从定性出发,通过定量,再返回到定性。即首先从工程项目的行业特点、分析的目标要求、基本指标的含义出发,通过资料的搜集、数据的计算得到一系列判别指标,最后通过实际指标与基准指标的对比,不同方案之间经济指标的对比,对工程项目各方案作出优劣判断。③系统分析和平衡分析:工程经济分析的过程需要计算成本、收益和费用,其目的在于寻求成本费用与目标的平衡点、成本与功能的平衡点、技术与经济的平衡点。④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对工程项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动态评价为重点,多练习多实践。
2.3 改革思路 ①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将本课程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注册工程师考试联系在一起。②改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尤其是与注册工程师相关的知识点要重点讲解。③增加案例教学,以工程实例来介绍工程经济的概念,强化工程领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性。
3 《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措施
3.1 教学方法改革 ①精心策划绪论课程,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都十分重要。在第一堂课上,要把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阐述得清清楚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好本课程的自信心,为教学双方的和谐促进奠定基础。具体措施主要有:首先要依附于实际工程案例来讲理论,最好是众所周知的大项目或身边熟悉的小项目。其次,通过问题来引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要真实而且不陈旧。②基本概念要准确详细讲解。本课程中有些概念贯穿始终,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如资金的时间价值、方案比选、不确定分析、价值工程等内容。因此,这些概念要细讲,直到学生掌握。③基本公式要讲透,这里主要指常用的复利公式、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举一反三,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课时。④灵活组织教材内容,避免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更要避免长期使用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博采众长,多利用参考书和优秀教材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极大丰富教学内容,也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工程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与投资项目评估学、工程经济学与投资效果学等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相关知识进行对比讲解。⑤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解决好课时减少与学科知识容量成倍增长的矛盾。既要有细讲,也要有泛讲,还要有学生自学内容。⑥强化案例教学,增加课程实践学时,将复杂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工程案例中进行介绍。
3.2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本课程的计划学时数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特点,对课程群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综合考虑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设置最实用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3.3 考核方式改革 由于本课程具有实用性比较强,所以本课程的考核应该以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为主,既可以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项目财务评价练习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编制、专题研究论文等非考试方式进行,或多种考核方式同时采用。
4 《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根据以上教学改革措施,进一步加深了相关教师对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注册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二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促进了专业教师对《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得到了丰富、考核方式得到了改进。
本课程的教学已获得的广大学生的认可、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日后的注册工程师考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琳,鲍学英,王恩茂.工程经济学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04).
建筑工程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技能培养
一、问题提出
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教育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探讨技能培养途径,加大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显得日益紧迫和重要。
二、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技能培养途径
1)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建筑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的,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选择和引入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学校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要尽快摆脱学科性体系的束缚,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使之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模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编写适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教材,完善职业能力的考核体系,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为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改革各类课程和实训考核方式,突出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考核。
2)形成“一主线、两体系、双证书、三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主线:以培养专业技能动手能力为主线;两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以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完善建筑行业的岗位培训制度,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以开发学生自身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满足学生自我发展为基点,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基本技能,掌握建筑施工生产一线所必需的技术操作能力,具有过硬的岗位工作能力,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的学生主要以建筑施工企业生产一线的施工技术人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施工员、测量员、制图员、预算员、资料员、监理员、安全员、质量员、测量放线工、混凝土工等为职业岗位群。以一个典型的施工工程为例,制订出培养五大技能的措施:①识读图能力的培养。②测绘能力的培养。③现场施工管理能力培养。④基本工操作技能培养。如对木工、瓦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装饰工等岗位基本技能进行训练。⑤计算机操作、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如利用CAD绘图、图形算量、施工资料整编等软件上机操作训练。学生通过考核可领取工程测量员、制图员、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质检员、材料试验员等岗位证书。
3)注重师生的协调,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 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 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大胆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非常便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把上课地点设在实验室、实训场所乃至车间,让学生边听边做,若听得不好,就用做来弥补,在做中学、学中做,最终能在做中培养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能够解决生产企业中实际问题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较高操作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强化工学交替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仿真模拟实训
顶岗前的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亲自感受到从接受施工任务到工程竣工的全过程。选定一套标准的施工图,进行识图放样、图纸会审、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主要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现场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施工质量验收和技术资料,使学生完整体会到主要岗位的实际情景,真正做到与实际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缩短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将教学延伸到企业,让学生贴近生产一线,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条件,保证学生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深入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团队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5)改革评价模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在教学管理上,我校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弹性学制及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能力为核心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家长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将考证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模块学习结束,通过考证形式进行确认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筑工程经济学范文5
建筑工程经济是建筑工程学与经济学互相交融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目标在于最大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在实践活动中带来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尽管我国的建筑市场随着国家发展、需求增大而迅猛发展,但是对于相关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理论,国内对其研究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对建筑工程项目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如何平衡应用施工技与投资的金额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最小的消耗得到最大的收益,如何在投入、工期与质量之间达到三方最优都成为了我国建筑工程经济亟需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当下我国的建筑市场需要一场关于建筑工程经济的理论变革,以此解决当前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
二、对建筑业在传统基础上的改革发展的理性思考
与其他行业不同,我国对建筑业的定义相对广泛。在我国,通常将以工程建设为主(铁路、公路、房屋等)的土木工程类,以大型设施的配套建设为主(电力、给水、供热等)的线路、管道、设备类以及以建筑物装修、装饰等活动相关的施工类合并成为建筑类。因此,对于建筑业而言,一个建筑工程是从设计到建设再到完善的系统工程,而并非是单单某一个子类。这样的定义也决定了在我国建筑业是与设计单位、中介组织、建材、设备供应、以及教育科研息息相关的产业门类。正是因为在我国建筑业涉及面的广泛,对于具体的建筑管理而言,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而言,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管理是相对困难的。因此,对于建筑业系统范围的界定,国内一直存在者“大建筑业”与“小建筑业”的争议分歧。争议与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要将涉及建筑相关的勘察、设计、咨询单位以及部分专业工程纳入建筑业的范畴之内。对此,我们可以参照《建筑经济》中的相关定义。该册中指出,建筑业是包含从事建筑产品生产、维修和管理机构与有关教学、科研、咨询等项目的综合学科,是大建筑业中所指的定义。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更加认同“大建筑业”的概念。事实上,随着建筑业本身系统的不断扩大,它与其他行业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并且建筑业与其他行业还呈现出系统集成的趋势。甚至在部分国家,政府已经组建了全新的用于管理建筑业与其他行业交融而成的管理机构。例如德国近几年组建的“交通、建筑与住宅部”,英国组建的“环境、建筑与区域部”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工程发达的国家“小建筑业”的概念在被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适应建筑业发展的“大建筑业”体系。可以说,“大建筑业”是综合了现代工程科技的集中体现,是建筑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成为经济支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①建筑业是独立的物资生产部门,为我国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的固定资产。②建筑业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③发展建筑业就等于在无形中发展了重工业和其他相应工业。④在我国当前阶段,建筑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⑤我国许多大型的建筑企业承包了国际工程项目,无形中带动了我国的综合性输出。⑥建筑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业的发展状况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综上,建筑业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还在无形中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当前我国的建筑业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建筑业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尽管一直以来人们对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在具体怎么变革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整体上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喷涌而出使得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分歧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导向却不能及时的给人们以明晰的答案,另一方面现行的建筑业管理体制复杂,部门之间利益纠葛,企业之间竞争等局面使得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举步维艰。在通过对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分析之后,结合当前国内形势以及未来建筑业改革出现的部分趋势,我们认为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把握几个要点。
1.归口管理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在成分上有省、部属,地(市)属,县属之分。行政隶属关系的互不相同造成了对建筑企业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同属别的建筑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在管理职能上,建设主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以及专业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由此,在审批权、收费权、发证权上各部门互相争夺。整个建筑行业虽然貌似稳定和谐,然而内部却十分混乱。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保护主义横行,对市场规律完全忽略,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市场迟迟不能建立。因此,想要对建筑业进行大改革,归口管理是第一项要进行的任务。只有加强了行业的归口管理,我们的建筑企业和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能才能明确,业务活动才能更加专业。例如我们可以将工程资质的审查,招投标项目等方向性问题要归口与建设主管部门。
2.对建筑企业进行整合,优化现有结构
事实上,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有80年代不足一千万人已经发展到如今三千五百多万人。从整体上,我国的建筑行业一方面出现了总量大,产能剩,利润少,竞争大等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行业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建筑企业发展稳定程度缺乏等情况。对此,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对建筑企业进行整合,通过调控企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合并改组企业,形成综合能力足够强大的建筑企业以改变当前建筑大而不精的现象。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通过三级结构对现有行业进行改变。第一级别是总承包级别,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及承包事务;第二级是业务分包级别,负责项目具体的筹建等事务;第三级别是劳务输出级别,负责工程施工等现场问题。
3.加强市场及投资的管理
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不仅方便了建筑业的宏观调控以及监管,还将市场上活跃的各类经济成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计划性强于市场性,政府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干涉过多,以至于建筑市场尚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同样的对于建筑工程的投资而言,由于当前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多大型项目是由政府投资和集体投资的。对于此类工程投资而言,公益效益和工程质量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当前对投资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建筑行业中的非私人投资往往出现浪费等现象。因此要想规范建筑业的发展,当前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建筑业的市场以及投资管理。通过建立完善健康的市场机制以及严密的投资管理,建筑业会逐渐从混乱的现状中走出[1]。
三、持续加强对建筑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促进行业发展
对于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而言,急缺的并不是相关的技术人才和企业大牛,而是构建现代“大建筑业”的先进理论。建筑工程经济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学科,也是指导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建筑行业的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发展始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就出版了以建筑工程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刊物《苏联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创建《建筑工程经济学》刊物。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起步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政政治环境的问题,并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建筑工程经济学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成立了建筑工程经济学术委员会,专门从事对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对现实建筑经济问题开展各类学术探究。也是在此阶段,《建筑经济》等相关专业刊物得以诞生。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比国外的相关研究,我国建筑经济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可以说,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当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日渐壮大,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发展成熟也是指日可待。对于如何发展我国觉得建筑工程经济学,我们认为,发展中国的建筑工程经济学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加强与国际建筑工程经济学学科之间的甲流,融合发展出真正适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建筑工程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稳定的研究队伍,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与再学习,激发出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在建筑生产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才能一如既往的繁荣下去,才能真正利于国计民生,才能真正发挥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
四、结语
建筑工程经济学范文6
1建筑工程管理经济化变革的关键性
(1)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对复杂的一项工作,其和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和质量密切相连。现在,我国建筑行业中拖延工期、质量问题、经费不够等问题较为严重,而出现此类问题和管理人员息息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不善还可能导致工程停滞。在经济化时代,管理人员应合理运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案来对建筑工程中的资源控制进行调整,改变常规的管理模式,采用全新的管理方式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改革意义重大,是目前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2)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原因导致造价和资金出现管理缺陷,所以在进行工程经济管理时,就能够通过经济管理方案,将工程管理的效率提高,最大化的降低成本,保证施工质量。而工程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在进行管理时的重要项目,所以工程管理的水平对于施工的质量和成本的控制来说,会产生直接影响。
(3)由于建筑工程工作复杂,且部门繁多,可能多部门同时开展工作,所以管理人员在进行部门管理时,往往存在资金流通管理缺陷和资金控制缺陷等,这样就使建筑企业的资金控制难以全面的开展。甚至在部分建筑企业中,有部分部门在应用资金时,无需进行申报和审批,这就导致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难以正常开展。所以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可以对施工的经济状况和工期发展进行管理和调控,就能加强建筑的监督措施,提高监管效率,减少施工问题和事故的发生率。
2建筑工程管理目前的状况
(1)想要建筑行业长久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我国目前建筑行业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其实并未真正理解并掌握专业的管理技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又缺乏管理经验,所以我国多数建筑企业都较为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
(2)建筑管理经济系统未完善,现在我国建筑项目经济管理还处于较为初级阶的阶段,所以各方面管理系统还未完善,缺乏完整性。同时,由于现在是起步阶段,研究知识的人才较少,大部分管理技术人员还并未认识到经济技术发展的今天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便利,导致多数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将经济管理落到实处,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控制。
3推行经济技术在建筑管理中的发展
(1)在建筑项目的管理中,因为建筑管理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出现配额增加的现象,所以加强经济的统一性很重要,灵活的运用经济学管理技术,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建筑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不同意见和管理细节的分歧,针对此类情况,在建筑管理工程应用经济化技术时,应根据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考虑,简化管理流程,选择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各部门的协作能力,严格把控施工进度和质量。
(2)想要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经济化,就得加强经济系统的发展,建造安全、全面、隐蔽的经济控制系统,这也是推行经济学的一大重点。建筑行业的经济相当复杂,其中涉及到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信息量较大并且专业性极强。所以在建立经济系统时,应考虑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过程中的系统、数据及经济,最后形成完善的经济系统,达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目的,保证经济技术的高效发展,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3)由于建筑项目涉及面广,所以项目部应为建筑管理人员提供完整全面的经济平台,实行透明化管理,使经济管理人员能够获得企业的经济状况。且应对经济平台的安全进行监督,便于各类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减少风险和威胁。充分发挥经济技术管理平台的作用,防止资金缺乏或资金周转不畅的情况出现。同时根据各方面的要求不同,建立不同的经济资源,例如施工现场的材料控制、材料采购管理、流动资金管理等,使经济管理系统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4培育经济化建筑管理人员
(1)一个企业想要长久的发展,不能离开专业人员,其有助于建筑管理工作有序、高校的开展,也是企业生存的基本保障,所以在进行管理人员的选择时,应根据项目管理的具体情况,严格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招聘,而录用后根据其能力选择培养的强度,促进建筑管理人员经济专业水准的提高,使其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2)在开展建筑工程经济学的管理工作时,不能盲目的只重视施工质量,应得到企业管理层的支持,必要时可以购买和工程管理相关的软件,在公司内部建立经济输入与输出管理系统,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提高管理层对经济管理方案的认识,然后将各部门全体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并将其设立为上岗的首位要求。综上所述,在建筑项目的管理中应充分利用经济的便利,加强研究力度和投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经济化的变革,使用高科技的设备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从整体提升建筑管理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加强经济化人才的培养,使建筑工程管理经济化能够顺利的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利芳.影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科技风,2018(16):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