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德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学科德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学科德育

小学学科德育范文1

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到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德育目标:

1、 创设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操作、分析综合,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3、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向学生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思想。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容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投影所出示的一个粮仓:

农民伯伯想计算粮仓的体积,怎么办?

生答:先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再计算上面圆锥的体积

【评析: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圆柱体积怎样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板书:V柱=sh

【评析:对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自然复习,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渗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提出问题。

(1)、那么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2)、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哪个圆锥体积大?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评析:利用两个圆锥体积的对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在矛盾冲突中引出新知。】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准备

(1)新的数学知识总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你认为圆锥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几何体比较容易?

(2)讨论:怎样转化成圆柱?

(3)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是随意选取吗?你有什么想法?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经历从猜测——实验——证明——应用的过程,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实验

(1)出示思考题:

比一比两个容器的底面积大小相等吗?

量一量两个容器的高相等吗?

动手实验后,想一想你手中圆柱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思维有序,学会认真观察,学会总结归纳,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实验

【评析: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他人的良好品质。】

3、汇报

(1)多数组的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少数组的圆锥与圆柱底面积不相等,高也不相等,出现几倍关系的都有。

4、小结

看来,我们不能从理论上将圆锥转化成圆柱,但通过实验,大家从偶然的现象中发现一种必然规律:多数组选择这样的两个容器有什么关系?

若在等底等高前提下,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

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V锥=1/3sh

“sh”表示什么意思?“×1/3”呢?

5、归纳。

我们得出了圆锥体积公式,你能完整叙述推导过程吗?

【评析: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生学会倾听,对不同的意见善于归纳分析,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自己的实验猜想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6、引申

大家对用实验方法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有什么质疑?

引导生质疑:是否准确,有无误差?

师介绍: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一些偶然现象中发现必然规律。但实验必定不科学可信,需要通过严格的逻辑证明,方能广泛应用此规律。

圆锥体积公式的逻辑证明早在公元五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更(祖冲之的儿子)就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证明,而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才有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证明,比我国晚了十二个世纪,

【评析:精心创设的质疑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同时揭示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数学史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形成良好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巩固提高,拓展运用。

1、求一个圆锥体积应知道什么条件?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5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什么?求什么?

2、怎样改变第一个条件,也能求出圆锥的体积?

R=2 d=2 c=6.28

【评析:圆锥体积计算较为繁琐,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干净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2、 还有什么问题?

五、延伸提高

1、测量开课时的两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检查它们体积谁大谁小。

其余学生测量手中圆锥体积。

【评析:再次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开课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养成做事有头有尾的严谨思维习惯。】

2、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是30立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10立方厘米。

(3)圆锥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也越大。

(4)把一个圆柱钢材6立方米,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体积是2立方米。

3、思考:

(1)教室长12米,宽6米,高4米,怎样放一个圆锥,体积最大?

(2)我们研究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那么等底等体的圆锥与圆柱高有什么关系?等高等体的圆锥与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下节课研究。

投影:

等底等高V锥 =1/3V柱 等底等体h锥 =?h柱

等高等体S锥 =?S柱

(4)发散:生活中你发现过哪些现象有一定规律?

【评析:延伸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小学学科德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

在教学学科中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把对祖国、家乡以及科学的爱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启蒙教育,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有效的学习习惯,树立起克服困难的精神。新课标对此予以了重点关注,那么怎样来落实和贯彻以上所谈的内容呢?我们浅谈了几点看法供大家分享。

一、结合所教内容渗透爱科学、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结合教本中的图、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且有一定意义的图画材料、数学史料和具有影响力的数据等等,在教学老师的编排能力下把崇尚科学、热爱祖国和家乡等内容,符合逻辑的渗透其中,进行诱导教育。例:低年级数学“准备课”时,针对此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把一些插图或者画面改编成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故事内容涉及一些崇尚科学和热爱祖国的实际内容,实现无声到有声,静态画面变为动态故事的转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教育。如:教学8、9的认识时也可以如同上面的处理,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各民族团结教育。在实施“读数、写数”教学时,可以有介绍一些当地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实施“应用题”教学时可以结合题中反映出的日常生活各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信息,经过分析比较,进行五爱教育。高年级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如:第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题“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计算知道东西相距5200千米,还可补充有关我国地形的数据,从而进行国情教育。

二、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是进一步学习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基础。在实际生活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很大的作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即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生存工具,也是必须具有的文化素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刻明白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学时提前观察一下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带人课堂,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心,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教学“钟面的认识”一课,应该介绍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要使学生明确已学过的“加、减、乘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在工作和生产生活中的需要,除法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向学生介绍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知道原来学的万以内数还不够,需要更大的数;实施“比例尺”教学时,可以渗透依据比例尺能计算图距和实距,及依据比例尺可以绘图,和在比例尺相关知识在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等。还可以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对现代媒体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比如,网络、幻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部分学生对此乐此不疲。作为教师要仅仅抓住学生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更加浓烈,在开阔眼界,巩固知识的同时,把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

三、以身示范渗透规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数学老师的教学课堂中示范作用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影响较大。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风范和言行举止去不断的感染和熏陶学生。比如,教师的衣着打扮必须简单朴素,语言要清晰,有逻辑性,不能语无伦次,板书要工整规范,教学态度要温婉,有耐心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正能量的烘托下受到自然地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是三、四年级的学生要求听课精力集中、、不溜号,思考题意时重点句、字要圈画出来,完成作业要及时、正确;五、六级不但要求在听课的效果上要达到一定程度,而且还要养成熟记笔记的习惯,对于数学应用题型的计算,要学好利用线段图来对题意进行分析,对数量关系的内容应当理解准确,做到活学活用,用最简单的解题思路处理应用题型。对于在数学科目学习较好、作业完成及时、课上听课认真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成为数学科目学习的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奋力赶上。所以说榜样与要求至关重要,不管是师生榜样还是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作为科目任课教师都要负起责任,逐步培养起学生严格、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用于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并培养出善于计算、书写规范、独立思考等方面的优良习惯。

四、加强理解运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早期教育

小学学科德育范文3

教师姓名:XXX

单位:XXX

课题:《雨下得有多大》

教科书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3课。本课将引导学生研究天气的一种重要现象——下雨,并制作和应用雨量器。本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讨论、制作、测量,学会浅显地看云识天气,制作简单的雨量器,会用雨量器进行观测,收集有关数据,并能对所得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得出某些结论。达到课程标准关于“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中的要求。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云和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他们经常经历刮风下雨的天气。他们带着对雨的不同认识,带着对雨的不同问题来到班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对下雨时的情景有较为鲜明的印象。再者,通过本单元前两课《谁最关心天气》、《测气温》的学习,学生对描述天气的几个方面已有了一定了解,对气象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也有所了解,并能有意识地使用测量工具来收集一些数据,这为本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也为后面的《观察与测量》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对自然现象“雨”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孩子还在雨中嬉戏玩耍过,但是对科学探究中的“雨”恐怕就知之甚少了!以生活经验引领探究过程,以动手操作带动学习兴趣,会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是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2.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3.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4.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教具准备:塑料瓶、喷壶、水、抹布

教学重难点: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能划分雨量的等级。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你们知道那些和雨有关的词语呢?还知道有关雨的古诗吗?(如《春夜喜雨》、《春晓》《清明》等)

3、根据词语能判断雨的大小吗?根据诗句能判断雨的大小吗?

4、生活中你怎么判断雨下得有多大?(听雨声大小、屋檐滴水的大小、看叶子下垂的程度、看水花的大小。)

5、大家想的这些方法很科学、很准确吗?

6、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雨下得到底有多大呢?(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认识雨量

1、谈话: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

2、雨量的单位是什么呢?(雨量:毫米)

3、谈话:我们知道了雨的大小用雨量表示,雨量是多少可以用毫米表示,那么雨量是用什么测出来的呢 ?

4、接着出示雨量器:它是专门用来测量雨量的仪器,科学家把这个仪器叫做雨量器。

5、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组成的结构图。给学生介绍。

三、探究雨量器的制作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应该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 那么我们就来自己制作一个雨量器吧。

2、首先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呢?按怎样的步骤制作雨量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3、在同学们制作之前老师为大家展示几种简易的雨量器希望能对大家一会儿的制作有所帮助。

4、播放制作雨量器的步骤(强调安全及制作的细节)

5、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6、展示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7、今天我们亲手制作了一个雨量器,你想用这雨量器做什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用雨量器来测雨吧!

四、雨量器的使用

1、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2、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测量降水量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有没有关系?

3、容器摆放的位置不同会影响降雨量吗?(屋檐下可能会挡到雨水进入容器,还有当雨量太大时,打在水泥地上激起的水花,可能会溅入容器内,影响雨量的测量,所以摆在空旷的草地上搜集到的降雨量较准确。)

4、测降雨量时应从哪儿开始读数?怎样读出雨量的大小?

5、我们平时所了解的天气预报又是怎样来界定雨的大小的呢?

小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可淋湿衣服,泥土地面全湿,但无积水。

中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10~25毫米之间,可听到雨声,低洼地有少量积水。

大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25~50毫米之间,雨声激烈,在排水不良的地方积水不退,水沟流水很快。

五、降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降雨与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降雨的很多知识,知道了每种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两方面,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降雨的优点为我们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降低、遏制降雨的灾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学生的自我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观察、猜测—制作雨量器—讨论研究方法—测量记录—实际应用。

教学中遵循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的目的性、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谜语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制作雨量器之前,让学生对雨的大小进行描述,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雨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同伴共享信息。让学生每个人都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可以调动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激情,因为学生可以在亲历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技能与方法,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以至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小学学科德育范文4

关键词:品德课堂;学科特点;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从课程目标看,具有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的逻辑,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它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品德学科的特点:活动性,德育性,实践性,生活性

1.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主线(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生活的道理。

2.教学目标以育人为主旨(德育性)。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3.教学方式更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实践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我们知道,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过程。其中,“知”是基础,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行”是关键,是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情”和“意”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道德习惯。

4.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生活性)。

这个特点是由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决定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教材,还应引导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去,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课堂所呈现的活动方式,应是老师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活动。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师教学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每一种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完全取决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

1.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主要指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从教材来说,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冬爷爷在哪里”一课中的“冬日疑案”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乐乐猴惊叹地说:“呀,雪人不见了!”康康熊疑惑地说:“青蛙和蛇也失踪了。”;黑猫警长说:“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一起来破案吗?”课文为学生呈现了探究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体验式的教学策略。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品德体验课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品德课运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是实现品德回归生活的基本途径。

小学学科德育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在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语文水平。有效教学是综合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不止是保证了教学质量,而是在时间、效果和成绩上整体得到了提升。有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自助学习动力为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自主学习的优势。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寻找有效教学开展的途径,有效教学的研究仍然是新课改落实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于应试化

小学生面临着考试的考验,教师也面临着升学率的压力,因此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应试化,太注重语文单词和语法的学习,而忽略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课本按部就班地教学,缺乏对语文知识点的系统解读和重点突出,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接受了,接收到了什么程度,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也并没有重视这些环节,仅仅认为上完课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2.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从者,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学习状态,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除此之外,有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越多,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所以常常将课本的内容“一锅炖”式的抛向学生,,从而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增加的难度,在这些知识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仅仅需要了解或者是超纲的,教师事无巨细地对其进行,不仅会错过一些重难点,还会造成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后果,出现拖堂或者教学计划滞后的后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课堂设计遵循人文性

新课标背景下,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日渐突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语文应用水平,创建人文性课堂教学。在有效性教学的影响下,教师开始越来越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并得到解答。在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时,人文性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走出挫折所带来的影响并积极迎难而上。

2.情境创设遵循科学性

语文有效课堂的开展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也不是随意进行的,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要能够辅助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而不是扰乱课堂教学的进度。

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1.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当前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一些教师能够在学期内完成教学计划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一些教师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是不同教师教学水平差异所带来的结果。比如在学习阅读理解时,高水平的教师会将文章通篇讲解给学生,在加强理解的前提下分析题目和做出解答,而水平不足的教师只是讲解问题多涉及的段落,学生常常一知半解,即使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题型,也仍旧无法做出正确的分析。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就要积极进取,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和参加技能培训,向行业的骨干和精英咨询授课经验等等。学校也要定期举办小学语文教师的交流会,邀请专家前来演讲,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和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

2.应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创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创设教学情境来说十分有利,教师可以应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现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3.适当加入相关知识拓展

小学语文重视语句、语法和写作的教学,每一节课都涉及不同的教学内容,从时间上来说这些知识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从语言的构造来说他们又是彼此相同的。教师要想真正让学生学懂一门语言,就必须将小学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这就增加了知识拓展的必要性。除此之外,一些小学语文课文或是语文名著的节选,或是一段历史的表述,建立知识拓展,增加其他节选的阅读和历史背景的介绍,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建立健全鼓励机制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因为教育机制的规定,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穿插有各种各样的测试考试,这是对学生一段学习成果的检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这些频繁的考试打击下去。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批判性言语也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建立健全的鼓励机制,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帮助学生减少与教师的陌生感。其次,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对于答对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

5.有效地整合语文教学内容

有效地整合语文教学内容,构建一个一体化的语文教学框架,首先,教师要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总结一节课堂中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流程,表明重点突出的知识点,注明要进行知识拓展的地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灵活运用已经构建好的框架,不能照本宣科,不顾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融合起来才是有效教学开展的最终目的。此外,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授课形式要简洁,授课内容要重点突出,具体化、灵活化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表面上看,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在满足语文课堂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用最少的时间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从深度层面上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双重提高。因此,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是需要坚决落实到实际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4):328.

小学学科德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重要性;策略

一、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能够启蒙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相应能力。新课标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实中的科学课堂教学与《科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差较远,不健康的教学现象仍然以各种方式悄然侵蚀着科学课堂教学,危害着科学教学的发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本人工作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过分强调动手,忽略了学生动手的同时要动脑。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

2、视教材为教学的唯一内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育者的任务是“教书”,受教育者的任务是“读书”,教好书就成为教师天职,读好书是学生的唯一任务。因而“书”就毫无疑问成为学习科学的唯一学习内容。如果稍加了与教科书上没有要求的内容就被视为“超标”。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均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教科书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事实及描述那些事实的术语,教学则成了往学生头脑中灌书上的词汇和结论。这种观念带来最大的弊端就是学习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生生活,造成现实的知识学习单一、老化,许多学生能背定义、原理,却不能用它来分析现实问。

3、教学资源硬件条件有限。我所在的小学是城市综合保税区的小学,原来是农村小学,和原来城市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这些都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在农村小学的高效开展。

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自己动脑解决问题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而且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我们就要从引起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发现不同,引发争议,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一定情境中,可以是直观手段或事物展示,也可以是创设悬念式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想问,并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激起他们的思维。比如三年级上册《蜗牛(一)》一课时,把课前捕捉到的蜗牛放在盘子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学生马上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蜗牛怎么爬行的,蜗牛爱吃什么食物,是怎么吃食物的?蜗牛有牙齿吗?等等。

(二)利用自然环境,优化教育资源。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特点的比较综合的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化的处理,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合。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上课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活动组织和指导工作,根据探究价值的大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并在多向互动中培养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素养。

(三)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