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综述

一、前言

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教育发挥影响和作用最大的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认识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接受、认识走向探索、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学地认识、更系统地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电子杂志全文数据总库中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浏览了48篇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文章,拣选其中32篇研究成果显著论点鲜明见解独到有力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总体看来,1999年至2005年左右,学者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相对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现状、成因,以及初步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至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提供更为专业的论点。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从1999年起教育部逐渐颁布一系列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们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如美国奥尔波特六个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十条标准为依托,从不同侧重点具体把握从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划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杨建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应系统综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研究者提出应结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主导社会价值观来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标准[1]。笔者认为,处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适用不同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标准下有所侧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结论相对一致,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比率逐年上涨,并且呈现多样性、集中性、年龄阶段性等特征,多体现在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性心理问题、适应问题[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向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指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级环境,大到教育机制缺陷,时代变革。

三、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现状研究

2002年到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学校中发展起来:1开设心理健康课;2建立心理咨询室;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5建立学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辈互助咨询机平台[2]。

有研究者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学校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供不应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议[3]。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以纵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实。

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一)系统化趋势

1、以教育系统提升为依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缓解了矛盾,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4]。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不可能完全杜绝。只有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彻底地找到问题根源,叫停连锁反应。

2、提倡构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环境网络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互相作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问题最终可以归于环境适应问题。在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达成的共识。

3、涉及学生个体、同辈、家长、老师、辅导员的人际互动网络

人际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并通过环境因素起作用。人际因素的运用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让孩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健康向上的力量,达到自己成长,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辈、家长和老师在人际因素中是关键。

4、专业化趋势

不少研究者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体的方法研究上,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例如同辈咨询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发展方向。理论研究上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实践运用上也提高了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

五、现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虽然从1999年起我国才开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与和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础,这就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理论支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宽、深化,初见规模,指引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但不少研究还是有稍显空泛的问题,如所提对策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没有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构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经验研究,现有理论与实际脱节,宏观指导多微观指导少,实践性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渐发展的,需要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认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感性材料。

六、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道路:1进行实地调查,更多获取直接数据,揭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以适应广大中小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术支持;3密切联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理论与实践互为指导,共同促进;最后,还要继续加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构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定湾,何凡,刘碧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9).

[2]沈永江,邓亚琴.论中小学生"预防-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2,(12).

[3]刘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1,(9).

[4]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5]杨建飞.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3,(5).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问题 改善

一、引言

根据我国教育层次的不同分类,实体教育更加精细化。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基于社会具体教育水平和社会需求程度所决定的。而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需考虑到现今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教学氛围,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

二、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早,以培养技能型的社会人才为目标。我国的中职教育,是针对初中教育阶段后而进行的继续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各方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对中职教育也施加了相应压力,因此在教育中也是逐渐显示出“急于求成”的状态,即主要重视学生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而逐渐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普及,每年都在扩招,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有压力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认可程度。这两方面原因也就导致了中职学校学生的自我放任,使其产生自负和自卑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逐渐与社会脱轨,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小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动力,产生依赖性心理,重则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养成,导致后期学生的不平衡发展甚至心理扭曲发展等问题的出现。所以,中职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职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

三、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

在中职教育阶段,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如果因为自身或者社会压力方面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负、自卑、心理扭曲等问题,则会影响学生后期的成长,最终导致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班主任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主体,也是除了家长之外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人,在学校期间是学生的主要监督者和管理者,为提高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予以重视和改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加强对学生的关怀

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心态上,所谓心态决定成败就是这么个道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职学生面临的压力比以前要大得多,很多学生在这种竞争中逐渐扭曲了心理,逐步走向了社会的反面。中职教育阶段,是自初中教育结束后而进行的社会型继续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很多学生是由于初中中考成绩不佳而选择就读中职教育,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职学生普遍感觉比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低级,在很多方面下总是没有自信心。此时,作为教学主管的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身心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和课后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并树立自信心。

(二)组织开展公共活动

当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只有具备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才能更好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据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人在公共场合的出场次数的增加对其自信心的建立和完善人格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而一个人的心态的好坏以及自我调整的效率也表明了自身的身心是否健康积极。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从其自身学习环境层次来说,心理的不平衡是很难消除的。班主任除了加强在课内外对学生的关怀外,也需为他们创造出积极活力的环境,使他们通过自我能力的发挥和与他人的热情沟通,打开封闭的内心,树立起自信心。对于中职教育来说,虽然知识层次较高等教育低,但是相应的社会实践类活动却是比较多的。班主任便可利用这一实践优势,组织多样化的公共实践活动,例如除了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公共活动外,还可以组织有利于发挥学生兴趣的活动,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等等,这样不仅能拉近学生与班主任间的关系,也能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的自信心和促进积极健康心态的养成。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现今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实体教育的监督和要求也更加严格,均是以适应社会发展步伐为主。虽然说我国现今的知识教育层次已经跨了很大一步,社会普遍都是高等教育者,但是根据我国的社会情况而言,教育层次的分布很不均匀。但是每种教育层次都是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的,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了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他们的信心和正能量心理,不仅需要中职学校和教师的努力,社会也应该给予应有的公平和正视,而不能“唯学历是问”,这也是打开中职学生心门的万能钥匙。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3

关键词 校园心理剧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74

Abstract Campus psychodrama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psychodrama, technolog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absence of psychological method of a kind of effec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t broke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using plain, vivid and unique pleasant ways, through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s, watch, experience, improve students' self-awareness, self education ability, help to alleviat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sol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psychodrama, from its theoretical basis, the campus psychodrama application strategy is discusse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ampus psychodrama is not only an efficient 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important value.

Key words campus psychodrama;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pplication

1校园心理剧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1 校园心理剧的内涵

校园心理剧是受心理剧的启发应运而生的。心理剧也叫社会剧,是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J. L. Moreno)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并发展的。它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在指导者的帮助、引领之下,使当事人将心理事件或心理问题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运用演出的方法,使当事人重新经历心理事件,体验情绪冲突,探索自身的人格特质、人际关系状况、内在的心理矛盾,让当事人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行为模仿和行为代偿,改变原有的错误的理念和行为,接受新的思想,学习新的行为的过程。①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其心理问题与应对和解决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表演和讨论,将其有机结合起来的方式,就是校园心理剧。

1.2 校园心理剧的理论基础

1.2.1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针对消极心理学而提出的,最早出现于1954年马斯洛所著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它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找寻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幸福的各种因素。在心理剧题材的选择中,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动机、积极自我等积极品质;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1.2.2 角色扮演的理论基础

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生活的复杂并不能保证人们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角色错乱、角色矛盾的情况,导致自我冲突、自我纠结、自我矛盾,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惑和障碍。④心理剧可以使人们随心所欲地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感受各种角色,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角色扮演理论认为,角色扮演有两种类型:角色扮演和扮演角色在真实与虚拟之间,表演者暂时脱离了他原有的生活角色和生活状态,在虚拟的角色中原本被压抑的心理和苦恼得以释放和展现。⑤从而帮助自己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困惑和现实问题,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使问题得以解决。

2 校园心理剧的教育功能

2.1 引起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校园心理剧能充分地体现从情绪情感体验到认知的教育模式。在校园心理剧中能够创造与大学生生活相类似的具体情境,这些具体情境是学生们所熟悉的。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一地呈现出来,剧中的角色的各种情绪,如欢笑、烦躁、焦虑、紧张、忧伤等都会表现出来,并伴有各种行为反应。随着情绪的宣泄和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2 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模式

学生们进入校园心理剧的情境中,会发现不仅自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且会发现别人也同样存在不同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这样就能改变剧中人的认知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由于认知和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效能感随之提高,从而增强了优化自己心理素质的信心。

2.3 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在总体上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大学生通过自己编导校园心理剧,能够很容易地发现自身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并增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领悟,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针对性。

2.4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技能

校园心理剧是一个多维度的人际互动的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学生们可以把校园心理剧中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会帮助大学生获得具体的社会交往知识,避免直接在社会中为锻炼新行为而受到打击。

3 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慎重校园心理剧题材的选择和创作

在校园心理剧的创作演出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抓住学生的主要心理矛盾,选取能够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警示与示范作用、影响深刻的题材,注重丰富心理剧的理性认知内容,使学生在演出中,同学们在欣赏演出中对剧中的具体角色保持必要的理智评判态度。在校园心理剧题材的选择中,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动机、积极自我等积极品质;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⑥在校园心理剧题材的选择中,我们也不应忽视对健康人格内容的挖掘,并要相应地增加这类题材的比重,从而使健康人格的典型形象通过心理剧的演出为更多的学生所学习与模仿。

3.2 加强校园心理剧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校园心理剧对专业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正规化。首先,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应该派遣教师进行专门的学习,对校园心理剧有充分的理论把握和实践经验,让这些教师对校园心理剧进行深入的观摩和讨论,熟练掌握校园心理剧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校园心理剧的指导技巧。其次,加强指导教师对校园心理剧的实际操作。⑦可以先安排教师亲自学习编剧本,编成校园心理剧让学生演出,对学生的表演、剧本内容进行反复的推敲和总结,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成为校园心理剧的专业指导者。⑧

3.3 拓宽校园心理剧的应用途径

一是可以让校园心理剧走进学生的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手段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校园心理剧进入课堂中后,可以使理论教学用生动、活泼、愉快、民主、和谐的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学。二是将校园心理剧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使之成为经常化的学生活动。高校可以成立校园心理剧学生社团,在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三是借助每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组织开展校园心理剧大赛。

基金项目:本文是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郭小艳.校园心理剧的功能和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② 韩菁.校园心理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③ 俞林鑫.校园心理情景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3(6).

④ 涂凌智.SYB创业情景剧的编、导与演[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5).

⑤ 项传军.大学生心理情景剧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⑥ 孟婷婷,王慧,陈晓倩.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09(9).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4

【关键词】胜任特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培训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SJYYB-180。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2-02

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引入胜任特征这一研究概念,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胜任特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视角

哈佛大学教授Mc 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有效的预测个人从事复杂或高层次工作的绩效,并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导致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之间差异显著的深层次的特征定义为“胜任特征”。自此,胜任特征的研究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掀起了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关于胜任特征的内涵界定,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王智等人(2011)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本研究认为这一概念界定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

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实践与认证、教育与培训方面逐步形成了“胜任特征导向的文化”。胜任特征概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核心指导思想。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处于引进阶段,有学者在总结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开展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国学(2010)认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在考虑组织内、外影响胜任特征导向和绩效的因素基础上,确定符合环境发展需要和岗位发展需要的胜任特征标准,以之作为培训的依据,以之为教育和学习的标准。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先后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业教师普遍存在胜任能力水平较低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较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训情况更为薄弱。当前培训现状与从业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重技能轻能力

当前,大多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更多地注重于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等,忽略了能够使从业教师做出优秀绩效更关键是胜任特征,动机、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随着从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培训内容必须要及时跟进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要着眼于怎样提高受训者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界定培训内容。

(二)重理论轻实践

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仍然是培训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理论化、概念化和学科化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尽心尽力地教授往往因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指导而令受培训者难以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不能形成并建构出所需的知识或观念来。

(三)重共性缺个性化

个性化设计培训,能够有效第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然而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受培训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忽视了受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做到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来系统的组织培训,培训时间短,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系统性设计,缺少连续性,不能有效提高教师胜任能力和水平。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转变培训理念和方式

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必须从转变培训理念这一根本性问题着手,实现从传统培训理念向以提高胜任特征为目标的现代培训理念的转变。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培训存在的不足。调查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体验式工作坊培训是较易为受培训教师接受的方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胜任力有显著效果,可以在培训中多多引入和借鉴这样的方式。

(二)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较之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胜任特征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探讨论证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据此确定培训内容,是基于胜任特征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

不同群体存在差异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分析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范围的教师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因此,做好培训的前提就是对受培训者要进行深入的调查。

(三)制定个性化兼具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方案

组织培训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既保证了培养效果又有助于增加培训的灵活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持续为受培训教师组织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四)开展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的必要手段,是培训工作的必要环节。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效果追踪机制,能够掌握和跟进受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现状

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社会应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教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的有效战略研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心理教育的实际经验,对心理健康的实际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评估,逐渐研究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有效推动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

1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现状分析

1.1关于心理健康的舆论宣传过多,行动力较差

现阶段,从中央的相关机构到地方教育部门,多样化的教育书刊无不在加大力度宣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中小学也在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但是,一些中小学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特别是一些西北偏远地区,对心理健康的开展往往只注重其形式,不能将之落实,口号大于行动,实效少于虚名。很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又有医疗卫生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以及研究不足,并且具体医疗防控中心的工作相对不够完善,使得教育与医疗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的融合,进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得不够完善[1]。

1.2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方法较少

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以及医学的重点内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以及心理医疗卫生相关书籍不断的涌现出来。但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文章相对较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策略反而相对于较少,使得在读者观看以后常常无从下手,不知道以何种方法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这是严重制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因素。例如,一些健康教育的文章,常常涵盖了呼吸道健康、消化道传染病健康、吸烟问题、免疫预防、艾滋病等与医学有关宣传的健康教育,人们在观看过程中缺失正确的认识,以为心理健康的宣传只要做到位,真正做到与否不重要。在这一层面上,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治疗义务与教育责任。社会以及人们常常对大学机构、医疗防护中心、科研究中心等机构部门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以及学者报以厚望,希望他们能研究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发表一些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创新著作。但是,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疾病预防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研究作品与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现状不相符合,使得可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对较少[2]。

1.3心理健康提倡建议较多,强制实施少

即使我国的疾病预防机构与教育部门已经联手针对现阶段青少年的实际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强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我国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3]。但是,这些已经颁布的明文制度并没有引起社会关爱中小学生协会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教育以及医疗部门对于下发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不当做是一项必须发展的任务,可以不用做出任何的检查以及监督。因此,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如何强化中小学生成绩以及发展方面,使得心理健康落实力度不够,教育机构与疾病预防中心的配合也相对减弱。

2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深入社会与学校的思想教育中,得到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关注,但是就宏观的角度来说,不论是疾病控制中心、中小学、家长或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对心理教育认识上的缺失仍然是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大阻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心理健康的实施完全只限于一种形式化,对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因此,应有效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实施力度,教育部门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开设健康教育课堂,讲解突发卫生事件及卫生应急处理,进行应急演练、疏导学生恐慌心理等,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开展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从自身出发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2强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疾病预防系统中起步相对较晚,一些地方的发展较不完善。但是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面对这种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应该进一步得到有效落实[4]。从一个层面而言,在理论上应该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现阶段,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以及文章多为理论化,学术性较强。因此,在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入手,也就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中得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合理的、有价值的理论;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进行有效总结,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能够积极的解决一些心理疾病。例如,一些学生患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医疗工作人员应该与学生的老师、家长及时的沟通,根据一些心理学的治疗理论并加以落实,逐渐带领学生走出抑郁症的阴霾。总而言之,现阶段的书籍很少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通常情况下都缺少一定的实践性,这样一来就需要广大心理疾病研究学者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及研究,使得其对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剖析以及研究,进而有效的提取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5]。

2.3积极的开展心理讲座课程

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疾病控制中心应与教育部门进行联合开展一些心理学的基本课程以及相关的心理讲座,完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的活动教育中,并且创设出较为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得学生能在健康愉快的氛围下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强化以及不断调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了解到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鼓励学生在疾病的预防控制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而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的排除以及心理疾病的治疗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心理健康保健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6]。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合理的监管以及适当的调控,结合了心理学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从卫生医疗管理的角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究。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与不足,一些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都需要医疗卫生与教育部门进行解决,心理健康宣传以及心理治疗是相当重要的途径之一。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起具有本土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强化我国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更好发展。

作者:邢丽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妮,张勤,张玉媛,等.蚌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2):231-234.

[2]范婷琳,王子友.椒江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5(5):512-513,516.

[3]王平,于茂河,柳忠泉,等.青年学生男男者心理健康及其与童年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3-526.

[4]赵雪,谢华.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2):37-39.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6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1前言

在中小学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勇敢进取,不怕挫折、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的培养。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多,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际交往的日趋复杂化,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学校内外各种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多,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更为丰富。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使中小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潜能不断开发,心理健康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小学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其作用如何,以及如何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及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2.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1997年,我国中小学生各类心理障碍的总检出率为25.20±2.19%,而且呈日渐增多的趋势。有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益积淀,已经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而青春期的出现又使他们产生了许多困惑不安和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

2.2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德育工作主要由政治、思想和道德三个方面组成,教师在工作中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思想道德问题加以处理,混淆了思想、道德和心理问题的界限,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的《德育大纲》对德育内涵作了明确界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深刻认识自己所担负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更好地面向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力所能及地发展自己。

2.3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无论是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成实施、内容的组织、方法的运用以及目标的有效整合和协调,都要依靠班主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具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性、独特性和重要性。没有班主任的不懈努力,没有班主任的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就很难得到很好的解决。

3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策略

3.1正面引导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为学生安排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的教育,通俗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奠定认识的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不仅为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而且使学生根据所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来衡量自己心理是否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班主任也可以创设一些人际冲突困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解决人际冲突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

3.2培养健康的心理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情绪丰富,但不稳定,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在教育中小学生时,要动之以情,使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亲切关怀,产生与心理健康标准要求一致的情感体验,形成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情绪,进而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准则。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学生表现出的不良情感,及时纠正,善于发现学生的健康情感,及时肯定,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了感性认识,并产生愉快、自豪和向往的体验。

3.3锻炼坚强意志

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他们的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较差,行为习惯往往跟不上情感认识的提升水平,意志行动还不成熟。但中小学生的自尊心又比较强,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奖励,为了表明自己能完成任务,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大都能够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地遵守规则,表现出较大的耐心,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多给学生以鼓励、支持和赞扬,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树立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除此之外,班主任要对中小学生安排适度的受挫锻炼,鼓励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去完成,从而达到锻炼意志,培养自律能力的目的。

3.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使中小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一定要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以身作则,做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和示范者。此外,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道德活动中,学习道德规范并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也就是说,班主任要在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活动,使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最终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4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者要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和理解学生,满怀热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走上成功之路。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榜样与示范作用,才能发挥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永刚.班主任在儿童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策略[J].班主任,2006(11):7—8.

[2]陈美和,姬端维等.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23(3):56—59.

[3]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