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管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管理培训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结合培训工作实际,对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中,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重视教师的培训,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及进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近几年年来我院成人教育部系主办了多期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班,结合培训工作,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思考。
一、高校教师培训特点与建构主义理论
1.高校教师特点
1.1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条件差别较大,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师范性院校或理工科专业毕业的教师,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好;非师范院校教师或文科专业毕业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甚至很少使用计算机。
1.2基本的课程安排较满,工作负担重,压力大,难以花大量时间集中培训。在培训中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工学矛盾,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另外,每期培训的时间宜短不宜长,这样既便于教师安排,又可以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
2.传统的培训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一般是以集中授课为主。“一人讲、众人听”的纯集中讲座模式为专题讲座,由专家做一些理论上的介绍,然后再观摩几堂公开课,以此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作为“局外人”成为被灌输的对象。这种“专家讲,教师听”的培训方式多流于形式,往往难以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能已经了解到新的信息,但是这些新的理念很难渗透到教师的内心,更谈不上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回到自己的学校和课堂依旧难以使之付诸实践。经过培训的教师的知识技能虽然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在回到学校后的教学行为却往往并没有持久的、明显的改进。
3.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培训模式的设定之主要目的不是单向地向教师讲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的技能,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广泛开展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习过程,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培训内容的优化选择
1.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信息技术硬件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知识会陈旧,会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将时时处处有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培训中,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的许多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其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培训者的智力和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其信息素质。据此,可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或将要淘汰的知识及时舍弃,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等知识比重,以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Access数据库、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及教学应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应用、智能拼音输入法及常用杀毒软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代信息技术是-17应用性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规培训教材的结构体系,一开始就学理论,对于刚入门的初学学员,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据我们的多期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后,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近期的培训,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还是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论在后,少数内容也是理论与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说先让学员接触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有了直观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让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归纳总结出基础理论,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帮助学员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不仅深受广大培训学员的欢迎,也能使培训成效事半功倍。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即多模式教学,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多期培训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归纳采用了如下四种结构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课模式,颇具实效。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同旧知识,比如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边讲边借助直观教具(我们通常是采用视频展示台)或实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为主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其培训的显著教学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感官优化组合能提高培训效率;二是优化教学策略实施自主、创造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采用该授课模式关键要有优良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选用或剪辑现成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多媒体软件,比如三晨影库、翰林汇、科利华及众多的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均有许多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二是从教育网上下载,比如K12、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各大学的网站,也有很多非常实用的信息技术CA[课件;三是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课件。
3.以操作为主的机训模式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际上机的操作,不上机操作学不会,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同时,在培训中,上机操作也是检验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效果的具体手段,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为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二是做好上机课前预习,提出上机的基本要求,明确上机目的和操作规程,给出上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上机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英文提示、执行过程及出现异常结果的常用处理方法给出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上机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
4.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模式
的能力。具体施教过程是:在培训告一段落时,联系学员从事的教学或管理工作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比如计算机、Internet网络或多媒体设备等)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学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比如让学员带着“教学论文的撰写与编辑”或“教案修改”等任务去学Word或WPS;带着“专题报告演示”或“教学幻灯片制作”等任务去学PowerPoint;带着“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任务去学几何画板、方正奥思或JBMT等课件工具、软件及扫描仪、数码相机、配套光盘等设备的使用;带着“教学动画设计”任务去学Flash、Photoshop或3DMAX等动画软件;带着“学校的主页设计任务”去学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网页制作软件;带着“搜集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科研信息”去学Internet的使用;带着“电子邮件”去学E—1Ilail的发送与接收;带着“故障计算机”去学计算机的维护与检修等硬件知识与技能。培训实践证明,这种任务驱动培训模式不仅发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符合在职教师的认知规律,是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四、考核与评价方法的优化组合
考核评价是保证培训效果的激励机制。参加培训的学员对学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自觉性,但还是要有一定的压力,要通过规范的考核来进一步促进学员的主动积极性为了使考核评价规范化,我们根据不同层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目标和设置的课程内容,对学员进行以下三种方式的考核评价。
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员参加培训的态度、集中培训的到课率、完成规定的理论、参加各种信息技术专题培训时的发言情况等项目进行逐项考核评价。
2.切实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
每个学员的“作业设计”要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必须独立完成;“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特点。作业不及格的不能参加最后的考试。
3.上机考试
高校教学管理培训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234
在当前信息时代下,信息化发展已经是各行各业的基本方向,同时覆盖面积也有显著提升,在国际上各个国家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均是发展热点,所以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发展现状及综合实力评估中的重要标准之一。各个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及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发展重点。在高职院校及其以上教学中通常采用的都是学校集中管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不但能够促进管理教学的现代化发展,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能够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政府和企业管理及制定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比如说卫星通信技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引导管理及工程项目技术得到实时信息,有效实现信息通信,同时也是进行信息传递及传播的简便方法。另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会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例如在学校管理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服务,甚至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也能更能够有效结合兄弟院校及上、下级部门等之间的联系,不但有助于迅速准确下载,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最后在高校招生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也能够应用在学生选修及一系列烦琐工作中,提供工作质量。
12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在现代管理发展中规范化已经成为重要标志,同样在教育管理中各个学校也要求实现规范化管理,以能够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及质量。凡是在教务处办公室统一指挥及协调下的教学单位,各项工作必须要严格依照相关规章制度办理,以能够显著提升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在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中,计算机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广泛,同样也为教学管理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在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则需要实现制度化教育程序,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必然趋势,其中包括制度调查结果显示以及各项选拔制度等,在学校的教育评价及考试制度中也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校的有效管理,更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速度及准确性。
13有助于缓解扩招后的教学管理工作压力
在近些年以来,各大高校均推出扩招计划,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导致目前的教学资源越来越紧张。所以在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有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教师资源,以能够对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资源匮乏问题进行缓解。但是教师资源的培养不能够一朝一夕完成,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对以上情况有效缓解,能够缓解教师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匮乏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教学资源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下,从而将传统教育抓紧实现计算机网络教学,从而构建开放式教育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上,不管是计算机网络教学还是多媒体技术教学,均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对教学资源压力具有显著缓解作用。
2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21经费投入不足,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必须有物理设备的基础条件支持。但是在我国目前各高校发展进程中,教育融资相对比较短缺,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资金更是比较少,所以也就导致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发展进展较慢。
22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
在我国目前教学管理人员中,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比较少。在大部分高校中计算机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由新的教学人员来完成,但是这些人员的现代化计算机管理软件应用能力相对较低,从而对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限制作用。
23高效率教学管理软件不足
教学管理软件目前在我国管理教育中的使用有效率明显偏低。并且关于教学管理软件的应用也存在各种问题,如安全性问题、资源不适当问题等,均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
3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31强化信息化发展宣传,改善教学管理理念
在学校管理中,领导一直以来都具有引导作用,那么相关管理及教育部门领导则可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认识,并加大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必要性宣传,让广大教学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重要性,并加大信息化人才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优势,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显著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想要在学校管理中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及学习环境,同时加大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人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那么均必须要有效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32加大适用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课堂管理软件质量对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于各级教育部门来讲,则需要在高校及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加大资金投入,以能够对高校中的教育教学软硬件实施有效改善,提高教育教学软硬件的现代化水平,从而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条件。也可以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校管理组织结合共同开发公共管理软件,以能够缓解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技术标准水平不统一及低层次发展问题。关于软件开发人员则必须要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规范,并结合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资源共享需求,从而构建完善的高校信息系统。
33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训中,必须要显著提升培训人员专业技术,以此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需要显著提升对信息化观念培训工作的重视,确保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每个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想要显著提升培训工作质量,首先需要对学习任务有明确认识,在保障不会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加强信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以能够提高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对于本身两个学期的课程可以进行压缩,可以压缩到一个学期,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在学习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对于学校来讲,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必须立即想办法解决。实现信息技术和学校实际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挖掘高校教育管理培训潜力,同时也可以结合学习兴趣培养一些和教学相结合的爱好,从而为广大信息技术人员提供发展空间,为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保障。
34加大资金投入,解决信息设备落后问题
在高校信息技术资金投入中,则可以有效结合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三个方面,以能够实现筹资系统的有效组合。国家也必须要显著提升对高校信息技术资金投入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帮助高校更换电脑设备,为计算机网络连接到远程教育及其他管理提供良好的设备支持,实现全国科研计算机网络教学,更有助于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想要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存在较大困难,但是只要不畏艰难,及时处理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实现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也近在眼前。
参考文献:
[1]皋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47-50
[2]李友良,何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5):43-44
高校教学管理培训范文3
关键词:教学秘书;积极性;规范管理
随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学秘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环节中的基层岗位,担负着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秩序、落实教学管理措施等重任。教学秘书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规范管理教学秘书队伍,是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秘书能力结构分析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指出:“系(院)可设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在教学系主任(院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状态、质量信息的经常性调查了解工作”。它明确界定了教学秘书的行政关系和岗位职责范围,高校教学秘书不是决策者,而是决策者的参谋、助手和执行者[1]。教学秘书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需要将学校政策、领导意图、教学信息等准确而及时的传达到各环节。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将管理政策层层落实到各环节,并督促执行。作为一个协调者,需要在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作好各类具体事务的协调沟通工作。管理角色的多面性,决定了教学秘书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一)公文处理能力。教学秘书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需要传达和协助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等。这就要求教学秘书熟悉公文写作知识、能熟练使用教学软件、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层层落实管理政策。
(二)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秘书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协助主管领导制定教学计划、管理规定;定期安排教学检查、进行教学总结;落实授课计划;组织期末考试安排;协助主管领导处理各类突发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应当熟知当前时期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弥补专业不足的劣势,更好地掌握教育管理的运行规律。
(三)协调沟通能力。教学秘书作为一个协调者,需要加强和学校多个部门的沟通联系,在必要的时候给主管领导提供合适的建议,快速、准确、有效的协调解决教师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起到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作用。比如:教学秘书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解课程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情况,教师课程教学的习惯等,在主管领导审核分配资源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建议。在排课时,做到最大化满足教师需求。在学生每次选课期间,会出现各种特殊的问题,欠费、模块学分修读不足、教学班人数上限不足、课程性质学分变动等。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教学秘书熟悉每个版本教学指导书的变化,熟悉学校的相关制度,向教务处相关部门反馈问题、协调解决办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积极性
教学秘书在基层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其工作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秩序运行是否通畅。因此如何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充分给予教学秘书支持和信任。教学秘书工作繁杂琐碎,不易产生明显的成果,长久从事重复性的事务劳动,容易滋生消极怠工情绪。这就需要各级领导给予教学秘书充分的关心和信任,在必要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学秘书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候,通常要花费大量精力,无法专心于教学管理理论研究,甚至难于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要激发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学秘书改变事务型的工作观念,应当适时开展业务再教育的研讨交流活动,启发思维、取长补短。同时,应当在职称评定给予教学秘书支持和肯定;在工资待遇上,应当等同于其他同等学历、资力的教职员工;关心广大教学秘书的切身利益,消除后顾之忧。转贴于
三、规范教学秘书队伍管理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招生人数成倍数的扩张,二级院系的规模急剧膨胀,教务工作量成倍增长。因此,建议一支规范的教学秘书队伍,是保障教学管理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一)规范教学秘书任用选拔制度。长期以来,教学秘书在任用选拔上存在随意性。大部分教学秘书,专业不对口,上岗前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培训;大部分从业人员处于兼职状态,在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兼职教学秘书事务。在教学秘书的选拔任用上,学校和学院领导应充分重视教学秘书的重要性和工作的复杂性,严格把好教学秘书“入口”关,选择专业相关、能力、素质、学历层次等较高的人员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2]。
(二)合理设置教学秘书岗位。针对目前高校招生人数急剧扩张,新专业增加的情况,高校应当就院系规模变化的情况相应地增减教学秘书岗位的人员配备。根据面向学生的学历层次高低、师生人数多少、专业多寡,配置1-3名教学秘书处理教学事务。其次,应当配置专职教学秘书。许多学校由于行政岗位编制的限制,教学秘书往往采取兼职的方式设置。教学秘书往往还兼职科研秘书、行政秘书等多种职务。诸多繁杂混合的工作,不利于教学秘书专注于教学管理工作,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学秘书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期下,不断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规范管理教学秘书队伍,建立快速、高效、专业的管理体系,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管理培训范文4
关键词:泰国;华裔;非华裔;汉语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一、培养泰国汉语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10年,泰国教育部将汉语列为第一外语,全国有2000多所中小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程[1]。截至2011年在泰国的志愿者教师已发展到1202人,共计5700余名志愿者教师赴泰国教授汉语,成为泰国汉语教育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截止到2011年,全泰国共计有孔子学院12所,孔子课堂11个[2]。泰国汉语教育发展的如火如荼,规模十分庞大。但是,泰国的汉语教师却是制约汉语教育发展的瓶颈。全国2000多所中小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程,若以老师和学生1:200的数量比例计算,汉语教师缺口数以万计[3]。而且很多学校因为缺乏汉语教师,致使汉语教学无法很好地开展,甚至搁浅。因此培养汉语教师就成了泰国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泰国华裔汉语教师的地位和局限性
(一)泰国华裔汉语教师的地位
1、汉语教学的中坚力量。第一,从业人数。由调查数据显示,90位泰国本土教师中,华裔教师有56位,所占比例约为62%。非华裔教师34位,所占比例约为38%。所以,华裔教师仍为主要力量。第二,从业年限。由于泰国华人从事汉语教学较早,所以大部分中年以上的教师的从业年限都是5年以上,而非华裔教师由于从业较晚,从业年限大都不长。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从业年限为5年及5年以上的教师,华裔是30位,约占华裔教师的54%。而非华裔教师仅有1位,仅占非华裔教师的3%,而且从业年限仅为5年。第三,管理地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涉及到的243位学校领导中,华裔领导有94位,所占比例约为39%,这与泰国华人占全国人口约10%的比例对比,可以分析出泰国华人华裔在泰国教育的地位。
2、汉语教学管理的主导力量。由调查数据显示,在37位教务负责人或者汉语负责人中,华裔教师有26位,约占总数的70 %,而非华裔教师有11位,约占总数的30%。所以,华裔教师在汉语教学管理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二)泰国华裔汉语教师的局限性
1、华人作为泰国少数民族的局限性。根据吴群的《二战后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夏玉清的《泰国华侨社会的变迁与经济本地化研究》等文章的数据对比显示,截止到2006年,泰国华人大约为600万人,仅占泰国总人口的10%。而且这只是统计的有华人血统的后裔人数。由于族际通婚的存在,部分华裔,也可以被称为非华裔,所以完全的华裔,理论上,数量会更少。
2、华裔汉语教师的结构局限性。(1)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从年龄较大的教师比例来看,华裔教师明显高于非华裔教师。数据显示,56位华裔教师中, 41岁以上的所占比例约为38%。非华裔教师中,41岁以上的教师数量为0。从平均年龄来看,56位华裔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0.16岁,34位非华裔教师的平均年龄为24.70岁。所以,华裔教师的平均年龄远远高于非华裔教师。另外,英语教师相比,华裔汉语教师的平均年龄偏大。英语教师,基本没有超过50岁的老教师。所以,平均年龄低于华裔汉语教师。(2)学历结构――低学历特征。56位华裔教师中,专科及以下学历的老师有15位,占华裔教师的比例约为27%。而非华裔教师仅有1位专科学历,没有专科以下学历的。此外,泰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师必须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所以,英语教师的学历也高于华裔汉语教师。所以,华裔汉语教师的学历明显偏低。(3)职业认同的局限性。在泰国,相比其他职业,教师的收入是比较低的,因此,较有经济基础的泰国华人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就比较低。他们选择从事汉语教学的主动性较低,而且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这个职业,在他们看来理想职业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商人。(4)新一代华裔汉语教师无明显教学优势。数据显示,55位华裔教师中,只有19位认为自己在汉语教学上还有华裔优势,而有36人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华裔优势了。
截至1990年,泰国6岁-29岁会说汉语的人仅有22800多人[4],而当时泰国人口为5455万人,两个数字一对比,华裔相对于非华裔在汉语上的优势几乎可以省略不计。
1992年,泰国政府放宽对汉语教学的限制后,由于经济原因,更多的非华裔家长更倾向于把孩子送到华校学习[5],这又大大增加了非华裔孩子学习汉语的机会。据何丽英2008年数据显示,在统计的泰国华校940名学生中,非华裔学生人数是705人,华裔学生人数是235人,二者的比例大约为3:1。所以,从接受汉语教育的角度来看,华裔教师已无明显的优势。
三、对非华裔汉语教师的再认识
(一)非华裔教师是泰国汉语教学的新生力量
1、人力资源优势。泰国的非华裔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是华裔的9倍。理论上讲,这样的人口基数,完全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
2、结构优势。首先,教师队伍年轻。在有数据显示的2011年34位非华裔汉语教师中,20-25岁的有9人,26-30岁的有24人,36-40岁的有1人。没有超过40岁的老师,而且其平均年龄为24.70岁,远远低于华裔教师的40.16岁。其次,学历较高。据数据显示,近五年非华裔教师学历均在专科及以上。
3、职业认同优势。由于经济基础原因,非华裔教师觉得教师收入相对稳定,社会地位较高,所以,他们喜欢从事汉语教学并打算长期打算从事汉语教学,而且希望子女从事汉语教学。
4、语言能力、教学能力与华裔教师无明显差异。非华裔年青一代的老师,本科学习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研究生学历都是在中国深造的,完全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呆过2-3年,HSK考试水平均在新四级及以上。数据显示,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比例上来看,非华裔教师都与华裔教师不相上下。所以,非华裔教师的语言能力并不差。
(二)非华裔教师的局限性
1、教师队伍年轻,尚需积累足够的经验和威信。教学经验是在教学实践中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一般而言,从业1-3年,是难以形成系统的教学经验的。所以,尽管非华裔教师的教师队伍比较年轻,但也直接导致了这支队伍还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教学威望。
2、汉语水平有待提高。等级证书并不能代表证书持有者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这些老师实际运用汉语时,会出现诸如音调不标准、用词不恰当、语序颠倒、写出错别字等问题。作为汉语教师,这样的专业素质不免影响到教学质量。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尚会遇到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语言问题。对于非华裔教师来讲,汉语是外语,学习时间较少,而且缺乏语言环境,练习的机会较少,不免影响他们的运用能力。所以,按照他们掌握语言的程度可以推想,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四、对泰国汉语教师培养的建议
(一)重点扶持非华裔教师
鉴于非华裔汉语教师的优势,从泰国汉语教学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应当重点扶持这股新生力量。
1、中国政府奖学金加大非华裔录取比例。应当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中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项目和汉语桥优胜者来华奖学金项目的作用。现在并没有区分华裔和非华裔,所以,建议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加大对非华裔的录取比例,可以从50%开始,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慢慢发展到以非华裔为主,可以占到70%-80%的比例,为泰国汉语教师队伍提供比较稳定的资源。
2、加大对泰国师范院校的汉语教学的扶持力度。泰国以“皇家”冠名的学院和大学,是为了照顾家庭收入比较低的学生而设立的。泰国的皇家师范学校就属于这一类学校。这些师范类院校旨在为泰国培养师资,在这些院校的学生里,非华裔占了绝大部分,而华裔学生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大多不会选择这类师范学校。所以,笔者建议,应从三个方面加强。第一,加大公派教师派往师范类大学中文系的派遣力度;第二,来华汉语师资短期进修班,冬令营和夏令营向师范类大学倾斜;第三,加强国内高校与这些学校的共建,促进其中文系的建设,三策并举,培养更多的非华裔汉语人才。
3、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加大聘用和培养非华裔老师的比例。泰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除了泰方院长或者泰方负责人,基本上没有其他泰国人,所以,也没有泰国汉语教师,因此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辅导课程都是由中国的公派教师和志愿者教师负责。所以,建议在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加大对泰国本土非华裔教师的聘用和培养,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第二课堂,汉语、文化活动向非华裔教师开放,为其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语言和教学能力,为泰国本土汉语教师队伍储备人才。
(二)继续发挥泰国华人的力量
1、继续发挥华人社会的力量。泰国华人一直是泰国汉语教育最自觉、最忠实、最顽强的力量,所以要继续发挥泰国华人的力量。笔者建议,国家汉办授予泰国华人社团和组织及个人荣誉职务,或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汉语活动、汉语教学和活动场所等,让泰国华人体会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被尊重,从而加强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也能使他们在泰国社会体会到由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代言人而得到的认可和尊重。通过这些,促使他们更加坚定而持久地支持泰国汉语教育。
2、对华裔老师的培训以教学管理培训为主。泰国的华人在泰国汉语教学管理中,大多处于领导职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为泰国华裔老师提供教学管理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汉办的外国汉语老师来华研修项目,外国本土化汉语老师培养项目,专家赴国外培训等项目,设立泰国班,泰国团等,主要提供教学管理经验培训。在教学管理培训之外,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华裔教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关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培养等领域的培训。使华裔教师由教学者向汉语教学的多面手转变,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结语
综上,泰国华裔汉语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但是存在诸多的局限性,非华裔汉语教师虽有其局限性,但是作为新生力量,其潜力大有挖掘价值,因此建议使两方面力量各有所用,培训上各有侧重。加快泰国汉语教师的培养,迅速壮大泰国汉语教师队伍,提高泰国汉语教师水平,适应不断发展的泰国汉语教育的需要,为泰国储备更多的汉语人才,希望以此促进泰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中泰两国友谊不断加深。
参考文献:
[1]杨源.东南亚汉语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原因[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国家汉办_孔子学院总部网站http://
[3]林浩业.浅谈泰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其对汉语教师的要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
高校教学管理培训范文5
以教师教育为基础,从校外校内两个方面进行,校外由政府、权威性的质量评估机构、民间质量评估、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等部门机构进行保障,全方位多元化师资培训、教师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全员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教师教育保障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合作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良好的教师教育质量又需要健全的教师教育[1]质量保障体系加以保证。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本文从制度保障、师资培训、全过程监控、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研究。制度保障从教师教育认证与评估制度、教师素质与人文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教师培训保障从机制机构保障、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校本培训等方面进行,将教师教育监控贯穿到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工作的教育全过程和教育各阶段中;建立全员参与、教师自我研究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教师教育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组织构成
高校教师教育质量与教学评价的正常、顺利运行,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教师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应该由政府、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民间监控评价、高校五方共同参与、协作下完成。
1.1政府
政府应对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建立一个权威性的、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统筹管理各级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并整合各个地方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培训机构中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设备资源等,真正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政府应建立一个管理培训机构的部门,统一管理培训机构,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认定,评估的内容应从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育活动质量等方面全面进行评估,只有保证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管理等各方面的水平,才能真正保证师资培养质量。政府除了对各教学相关单位进行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外,也应为各评估机构、单位提供政策、法律和资金的帮助和支持。
1.2权威性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
成立一个对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教师培养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评估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需对该评估机构进行资质认证和评价;并对教师教育资格进行审查,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层次做出严格的划分,有效期失效后,需重新提出申请进行考试。教师教育评估机构除了对高校进行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外,也应为政府绩效考查提供所需要的各项数据,及制订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监控评价标准。
1.3建立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
建立专门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机构,高校教师通过不定期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接受专业或者职业培训,达到教师继续教育、不断学习的效果。对于新进教师,要求必须在固定的高水平的指定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后,才能上岗。专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应在行政、管理、教学方面完善,并具有政府认定的资质和能力,同时应得到政府的各方面的支持或直接由政府指定建设。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具有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多技能,能为高校教师提供帮助、并给予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职业能力、专业培训等各方面的指导,自然应具有高工资待遇。
1.4民间监控评价
目前,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个人、团体对高校、高校教师、教育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监督和评议,[2]包括航空评议、大学排行榜、招生就业报道或者其他等方面的报道,可以为政府提供数据,为高等院校形成舆论影响。
1.5校内教师教育评价部门
一般校内的教师教育评价部门主要设在教务处,专门对教师教育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进行数据采;各二级教学单位主要有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教学过程进行监督、信息收集、反馈,同时兼顾其他教师、学生的监督。教师作为教师教育主体,对自己进行自我监督,创造性地开展教师教育活动。
2健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教师教育质量的保障首先是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及师资队伍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学生的升学就业质量。因此,需构建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机制。
2.1建立专业的职前培养机制,形成专业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通过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给教师职前教育提供场所,这应区别于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3]高等院校在引进新教师签订合同后,应给新进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场所进行培训,而专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是职前教师培养的最佳场所。由政府或者高等院校建立专业的职前培养机制,给教师提供足够的职前培养机会,使新进教师得到全面的发展,为高校教师成为真正的专业化双师型的教师提供基础保证。
2.2实行职前、入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培养
构建完善的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应建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些机构或学校建立专门的教师发展项目,为入职前的教师提供观察、实践、研究及反思的机会,有效地改善了大学教师入职前的质量。教师教育培训机构需建立新进教师实习制度、完善专业化实习内容、规范评价制度,及入职在岗实习(配备指导教师)等制度。目的在于新进教师适应教师角色转换和高校教学环境,树立职前教师的信心。职后教师教育进修和教育培训。学校内部建立教师培训计划、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为教师提供连续的指导和学习,保障新进教师及老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教师职前培养,按照连续性教师培养即师范生培养,及整合性职前培训;教师在职期间培训模式可采用面对面的交流培训、基于媒介的远程教育及侧重实践的课堂见习或课程实践培训等。
2.3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
目前,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参差不齐的培训机构,但是却没有一个专门用于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应在财政上给与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足够的支持,保障培训机构的校舍、教学设备、教师资源等方面的质量,并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督、指引,监控其培训效果。而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应是能力素质高过高校教师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质量的高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才,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确立教师之师的地位。教师的引进可从高等师范院校、名牌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引进,这些教师应具备其特有的长处。
2.4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校本培训方案
校本培训指高等院校内部主要负责,由教师教育培训机构、高校内部安排的对教师进行的培训,师资可以从机构或者高校聘请,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师培训计划进行。校本培训主要有高校校长牵头,组建校本培训工作组,该工作组应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建立教师教育培训计划,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建立有效的在职培训项目,选定合适的培训模式。同时,为二级院校培训计划和培养形式提供指导。二级院校应也有院长负责,安排固定形式、随机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可为新知识讲座、专业课程培训、教师教育方法、教师行为修正、科研教研能力等。同时,也可安排对学生、领导、家长的培训。
2.5教师自我研究
自我研究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一种新方法,运用行动研究、教学日志、网络博客等方式让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并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同时,也可参与教师教育者协会和教育研究协会共同讨论教师教育自身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包括教学认知、教学知识、实践知识和实际教学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教师教育课题、课程教学与教学实践开展教师教学研究,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为自身及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3建立基于教育服务观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应建立基于教育服务的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教师评价由学生、同行教师、院系领导和教学督导员、教师自评组成,或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服务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等,以使评价全面、公平、公正、合理。全方位的评价主体对教师进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工作表现等方面做出评定,相关部门收集教师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使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改正。
3.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教师参与各种教学大奖赛、年度考核、教师发展、教师工资的重要参考,评教时应注意学生信息的保密性、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权限也应进行严格的规定,使教师本人能看到评价信息,即使根据搜集的信息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上应从教学准备、教学阶段、应用阶段和练习阶段进行评价,评教也应分为随时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等阶段,有利于从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师的教学。
3.2同行评教
同行教师指学科专业大致相同的教师,他们对课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很好测评教师教育的质量,同行教师根据该教师的课堂表现、课堂录像、课程材料、教师学术工作、教学档案袋等资料,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对于同头课教师,他们对评价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深刻体会,可以相互间找差距、相互交流学习。评价流程上应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确定评估时间、评估前了解、正式评估等过程对被评教师进行正式评估,并及时反馈给相关评价教师。
3.3院系专家、督导人员评价
院系专家主要是有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退休专家组成,在全院范围内随机听课、集体听课、单独听课的方式。同时,教务部门或者学院教务办公室科员通过教学信息员、问卷调查、教师学生代表交流会等形式进行教师教育检查,或者直接进入到课堂中,询问学生教师教育情况,并及时给教师反馈教学情况,提出建议。[4]
3.4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在自我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从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创新性活动、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学校应根据教师评价的标准做出决策,使教师选择自评工具(教学录像、自我评价表、教师教学日志等)进行评价,应尽量真实客观反应自身的水平,并做出反思性总结。
3.5对课程进行评价
师生对课程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是教师教授课程的直接体验者,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自然应包括学生自身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2)对课程体系的评价。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自己专业的课程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专业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建设、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从而保障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效果。(3)对课程自身的适用性评价。课程适用性评价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编排、教学方法等对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4结束语
通过研究质量保证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构成,从教师教育的校内校外机制进行研究,研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权威性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为指引、以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为平台、校内教师教育评价部门为主体的组织构成。具体实施运行机制主要从教师教育的培养、教师教育监控与评价两方面进行。建立健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从而真正提高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应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系统,要求教师以服务理念出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陈艳格 单位: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1)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JSJYLX-044,2016年2月立项
2)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ZS186,立项时间2016年2月
参考文献
[1]陈国仕.加拿大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
[2]周立群,肖建春.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25.
[3]刘加铭,周国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7(6):75-77.
[4]陈艳格.论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8.23:185-186.
高校教学管理培训范文6
1 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思想源于行为管理理论,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管理概念,而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与关注人性的人本管理有着天然的相容性。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仁者爱人”、“以德服人”、“治天下者,以人为本”就是人本思想的最佳体现,强调管理者应该注重尊重人的发展、维护人的尊严、激励人的成长。人本管理的含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指在管理工作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体现与传统的单纯以成绩为中心的效益观相反。我们从字面上的角度就可以挖掘人本管理的深入内涵,分别从“人”、“本”、“管理”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1)人本管理中的“人”,在这里主要指的是被管理的对象――高校学生,即应当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教务工作的出发点,把关注点从成绩、纪律转向为身心健康状况、社会德性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理论实践拓展、就业发展前景。除了学生,其次是教师,包括专业教师与教务人员。教师在教务管理工作中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务管理中不可忽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工作的自主独立性。
(2)人本管理中的“本”,则是中心、根本的意思,即一切的教务管理工作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让学生在人本管理的模式中充分展示自我管理的热情,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3)教务管理既是管理窗口,更是服务窗口。传统高校教务管理人本管理中的“管理”不应仅仅包括要求学生被动服从的规制性、单一性的管理,其中更包含着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务服务的意思。在细节之处彰显服务精神,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学生的负面反感情绪,让教务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人本管理要求学校、学院,尤其是教务人员,要在充分认识“人性”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采取适宜的激励措施,从而有效实现学生的自由和潜能,又可以兼顾学习研究得到最大效益。简而言之,人本管理就是要求任何教务管理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2 高校传统教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忽视时代与学生的新兴化要求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导致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甚至出现于教务人员冲突事件,师生关系紧张。在适用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传统模式现存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找到符合高校教务活动的人本管理手段的实现途径。
2.1 教务管理观念陈旧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经验、权威,反对创新、怀疑;只注意学生共性的培养和被动服从,不注意个性的张扬和自主独立。高校学生传统管理的观念中具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的思维,忽视个人的主观意识,漠视学生个人人格、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配合程度受到影响,甚至相关媒体曾报道高校出现与教务人员发生冲突的恶性事件。学生权威式集中管理的观念已经不符合90后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了。
管理者缺乏服务意识。虽然教务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但他们的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他们的工作也是围绕着教师与学生展开的。教务人员是学校和各部门院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务人员若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态度“命令”被管理者,漠视聆听反馈意思的行为,必将造成高校教务系统运转低效率的境地。因此,教务人员最大的功能就是服务全校师生,保障教学和学习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
2.2 机械式管理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务管理一直较注重制度管理,惯用严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系统控制、全面监督,过分强调权力与规章制度的效用,管理过程简单粗暴。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高校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前提,这种“以权威为主”的计划性、统一性的管理模式具有使一些紧急问题快速得到解决的优点,即具有“刚性”的一面。因此,管理者容易把规章制度当“杀手锏”,用机械、落后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忽略了制度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功效,即“柔性”的一面。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设计出来的管理方式,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看待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同时缺乏对学生实际情感的关怀,容易导致相互的心里想法无法进行正常交流分享,出现学生情绪上的对立。这种机械式的管理方式也会使教务人员出现管理职业倦怠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创新发展。
2.3 管理者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欠缺
高校教务人员的来源呈现多样性,人员的流动性大,某些高校存在“招得来,留不住”的用工难题,一批管理员走了又招一批新的管理员。难以维持工作的连续性。匆忙上岗的教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知识,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大部分都是边工作边摸索。在缺乏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如果教务人员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会尤其在工作初期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妥善处理学校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务管理工作多是日常性、事务性的工作,工作任务繁重且琐碎,一些教务人员往往按照惯例或者依上级指令办事,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完成任务。导致教务人员为避免工作中出现差错而不愿采取新的工作方式,缺乏大胆革新、锐意进取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魄力。这种做法致使教务管理工作仅停留在低级的劳动型管理水平上,管理模式周而复始,死板沉闷、公式化的管理流程影响了高校的教育创新改革进步。
3 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实现途径
我国各类高校的学生教务管理工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务管理观念陈旧、机械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者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令高校管理人员头疼的事。将人本管理理念运用到学生教务管理工作中,将进一步创新和突破管理方法,对教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1 革新教务管理理念――从“重管理”到“重服务”转变
教务管理理念的革新是教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前行兵,是实现人本管理思想在意识形态上的突破。国家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要求是切实反映人本管理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理念。体现在高校教务管理上,高校应当持之以恒地把“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作为教务管理的长期工作方针;各级管理部门应及时扭转传统的命令式、权威式教务管理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寻找适应高校发展新要求管理方式。
许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服务是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方式。特别对于现代90后的莘莘学子,服务无疑是一种最令人舒畅、最令人接受的管理手段。高校学生的管理应该形成学校一种服务式的文化。牢固树立“师生权力本位,行政服务本位”的观念,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回答学生问题要耐心细致;及时了解和掌握了教学一线的动态,保持着教务部门对教学状况的敏锐触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创新思维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平台。
3.2 教务管理方法创新――从“重命令”向“重参与”转变
与时俱进的创新管理方法是人本管理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务管理是一项较为综合、复杂的工作,流程较长,环节较多,某些环节之间相互交叉,由教务人员一人全过程主导,对教务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很高,往往容易出现错漏。因此造成了传统教务管理居高临下式的行政管理方式,过分强调对学生实行强制式、命令式的管理方法,漠视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学生在传统教学管理中往往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不能在教学管理中充分表达意愿,反映诉求,致使教学管理活动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教学管理也因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而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自我管理”的价值。
在教务管理的实践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务管理中的主体性,建立一套与办学条件相适应的、有利于吸引和活化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完善教务管理体制和机制,将是教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切入点。
3.2.1 设立教学助理岗位
在各年级聘任一名教学助理,定期到教务办值班,助理的职责是协助教学管理人员完成相关管理工作,组织各年级学生了解培养方案和重大教学决策、自主选择教师和课程、反馈教学信息、研讨解决教学矛盾、开展教学评价、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或制定重大教学政策等, 即知情、选择、反馈、研讨、评价和决策等六个方面。学院定期组织助理进行经验交流;组织培训,提高助理的调查、写作、沟通等能力;对工作突出的助理进行奖励。
3.2.2 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
每个教学班每学年选任一名信息员,形成一支有组织、有管理、常新的信息员队伍,主要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和日常信息交流与反馈。
3.2.3 定期组织学生座谈,形成信息反馈机制
对于学生反映的信息及意见,相关部门及人员研究后将处理意见通过信息员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务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来。
3.2.4 教学政策制度公开听证机制
在有关教学方面的政策制定或处理决定之前,比如专业培养方案修改、作弊处分、取消毕业论文答辩资格等组织相关学生进行公开听证,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意见以及公平申诉机会。
3.2.5 日常教务咨询制度
应用各种现代通讯手段:飞信、腾讯QQ群、电子邮箱等,拓宽学生咨询相关问题的途径。
3.3 提高教务管理队伍能力――从“重执行”向“重创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