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因工程辩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1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流程;教学改革;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49-02
随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专业及课程设置“对接行业和产业链、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已成为共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形成。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体系。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DNA体外重组,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进行遗传改良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当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具生命力、最引人关注的前沿学科之一,已发展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1]。基因工程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因工程作为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直接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的就业质量[2,3]。基因工程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内容交叉,涉及的知识面广且比较抽象,因而相对复杂难懂。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针对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的教学改革,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使毕业生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一、课程设计基于技术流程,对接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
在高校转型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背景下,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实训课时是普遍的做法。基因工程课程与多门生物学课程知识交叉,理论内容庞杂,实践性很强,但目前出版的基因工程相关参考书为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有不少内容与学生前期掌握的生物学基础课程知识重复。我校在应用转型发展后对基因工程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理论课由50学时压缩至30学时,因而必须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优化教学内容。笔者以袁婺洲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基因工程》为主要参考书,同时结合吴乃虎主编的《基因工程原理》第2版、楼士林等编著的国家理科基地教材《基因工程》、何水林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基因工程》、T.A.Brown主编的《Gene Cloning DNA Analysis》第6版、J.E. Krebs等主编的《Lewin基因X(中文版)》2013版以及郑振宇、王秀利主编的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基因工程》等,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内容体系,围绕基因工程行业和企业现实生产中的基本技术流程“分、切、接、转、增、检”进行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按照六字技术流程进行分解教学,对每个流程辅以应用案例,如将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荧光鱼的培育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能从总体上把握课程内容体系,又能在自己感兴趣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最新的相关研究技术成果,紧跟基因工程学科前沿,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必须结合课程特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基因工程基础知识的讲授,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跟着设置的问题,依靠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人们经常关注的重点,例如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基因治疗等。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和信息时,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个人见解。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技术流程环节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一是针对基因工程技术流程的理论讲解,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组长上讲台以PPT的形式汇报本小组的学习心得,提出疑惑,再由教师给予解答,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基因工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转基因安全性分组开展辩论赛,教师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在辩论交锋中收获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整合资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以后考研或者工作积累经验。
三、实验与理论配套,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基因工程课程本身实践应用性强,因而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统一,才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符合现代教育学派代表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从做中求进步”、“理论不能脱离于实践,理论是关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的观点。然而,在传统基因工程的实验教学中,因实验条件和课时的限制,往往只选择一些容易开展的验证性实验,如DNA和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DNA的限制性酶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等,学生只是简单机械性地掌握一些具体的实验技术,对整个技术流程缺乏全面的认识,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为此,课程组在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上,与理论教学的“分、切、接、转、增、检”六字技术流程相配套,结合本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托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以富含多糖的转基因铁皮石斛获得为目标,在每个技术环节开设一个实验,从分离获得铁皮石斛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GPase)开始,到构建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铁皮石斛原球茎与分子检测,构建一体式连贯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上一个流程的实验结果作为后一个实验的材料,因此学生必须在每个实验环节掌握相关技术,拿到下一流程所需的材料,才能顺利进行后续实验,并最终形成产品。
四、完善考评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单纯的卷面考试往往会让学生依赖复习资料死记硬背,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准确评估学生对课程的综合学习情况,而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科学有效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串联知识的能力,我们分别对基因工程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理论课程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试卷(60%)两部分组成。其中40%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作业10%、课堂表现10%以及加分项10%。尤其是加分项目,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组讨论参与度、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等,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期末试题的设置加重主观命题分数,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注重检验学生对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对课程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程的总成绩由4部分组成,其中实验相关理论考试占50%、出勤率占10%、实验报告占10%、实验操作占30%,在实验操作中主要检验学生的实验习惯与科研素养、实验的准确性与严谨性。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既能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以考带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掌握。
五、结语
基因工程技术在飞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对该课程的改革需要紧跟学科技术前沿,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不断调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进步”。通过近两年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探索,我们基于技术流程在基因工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宝英,刘慧慧,杨静文.二本院校基因工程教学改进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9-120.
[2]董妍玲,潘学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3,(6):175-176.
[3]卢敏.高校《基因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教学论坛[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97-98.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ene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ZHANG Zhi-yong,QI Ze-min,XU Dan-dan,ZHANG N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Sichuan 641112,China)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2
主持人发言:同学们,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生物育种方法,如常规的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新性状的诱变育种,还有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这些育种方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福音,养活了泱泱大国的十六亿多子孙,解决了中国人面临的粮食危机。而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诞生,标志着生物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人类创造的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危害整个生物圈,包括人类自身?这些问题曾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辩论,今天我们在此一聚,就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辩论,希望正、反双方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有请正、反方代表出场,进行一辩观点陈述。
正方观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人类定向改造生物的产物,是生物科技尖端领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使人类拥有了只有大自然才拥有的改造生物、创造生物的能力。其安全性是可靠的,应该大力推广。
反方观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虽然是生物科技进步的象征,但并不标志着人类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纵地球上的生命,其安全性只是理论上的,但实践中却有很多问题,已有多方多例报道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带来了悲剧,其安全性值得质疑,不应大力推广。
主持人发言:刚才正、反双方各自陈述了自己的辩论观点,下面有请双方代表进入一辩发言。
正方一辩发言:人类从选择育种到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生产实践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任何科技理论上的突破必然会带来技术上的进步,从而推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基因工程的诞生也是如此,它不仅使人们能按照事先所设计的蓝图,实现跨越种间鸿沟的基因转移,进而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生物新类型。我方认为,这种生物科技上的突破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而不是灾难,我们应该大范围推广。
反方一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固然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安全性只是停留于理论成分、数据的分析,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转基因生物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强加于另一种生物,这种外源基因的加入扰乱了该生物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该生物的正常生活,是否还会影响该生物的传种接代,有待于证实;这种转基因生物进入生态系统,其生活力、适应力是否会受影响,对其它生物的生存是否构成威胁,都还是未知。所以我方认为,不应盲目推广使用。
主持人发言:上面是各方一辩陈词,双方论点鲜明,针锋相对,理由充分,下面即将进入四辩,希望各方拿出你方准备的最具说服力的证据。(稍作休息,各方商榷,其余同学可自由辩论)下面进入四辩。
正方四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存在安全隐患,应大力推广,放心食用。理由如下:
(1)推广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必要性。当今社会,人口剧增,资源匮乏,土地供不应求。庞大的人类种族朝向日渐缩减的黑土地伸出乞援的手,试问,育种科技不发展进步,还不创造出生物新品种,拿什么来满足人类日益膨胀的胃口?水稻为什么是转基因的好?因为它抗病高产能养活人啊!转基因棉花为什么好?它抗虫增产耐盐碱啊!我们为什么要花这样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科研,去研发基因工程,培育转基因奶牛,含除草剂的大豆?是因为它们给人类带来成本低、产量高等诸多好处,同时还催生着新兴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可以解决部分人就业问题。试想,如果转基因产物有害于人类,不推广,那我们的温饱如何解决?生活质量如何提高?社会还发不发展?生物还进不进化?
(2)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无害性。理论分析,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成分构成与非转基因生物、食品一样,都是由氨基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组成的;从食物的消化、吸收分析,理论上,它是安全的,而且正因为它的抗虫害、抗病菌、高产,就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非转基因的生物、食品就安全吗?正因为它们不抗虫、抗病、产量低,全是过多化肥、农药、激素催出来的,大人常告诫我们小孩不宜吃喂了避孕药的鳝鱼,少吃喂了添加剂九二O的猪肉……,同学们,好好想想,你是愿意吃进一些无害的基因还是愿意吸收不计其数的农药、化肥呢?难道你吃了转基因蔬菜就有放射性吗?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已被证实的公理,任何新生物的存在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都会推动生物朝着有利的方向进化,不要听风就是雨好不好?转入苏云金杆菌基因的西红柿对人无害这是已证明的事实。
(3)无庸置疑,同学们会担心,一些不法分子会借转基因技术合成什么超级病毒、超级细菌来危害人类社会,试问,这样的事实发生过几次?这一小撮不法分子能掀起大浪让人类绝种吗?能阻止得了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吗?更何况,人性本善,是有良知底线的动物,他们也明白,这样做不仅是在自取灭亡,还祸及子孙后代,这样的事例历史上也没几例,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杞人忧天呢?更何况2001年5月,国务院已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作了具体规定,国际上也正在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
总之,我方认为,转基因技术带给人类的是诸多福音,我们应该大力推广,有这样一句话想对反方同学说:只要不能证明转基因生物、食品有害无益就应该视为安全,就应该心平气和地接纳新生事物,别排斥吗。试想。社会发展也是需要冒险的噻,如果固守着昨天,那还有什么进步可言?
反方四辩发言: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一种按照人们自己的意愿操纵,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出来的新生物类型,有悖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漫长特性,其安全性应该质疑。理由如下:
(1)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员,其本身的生存都需受到生物圈万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漫长选择,人类自作聪明,越俎代疱创造了转基因生物新类型,打破了只有大自然才拥有改造生物、创造生物能力的自然法则。而这些生物还只是人类在实验室中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强加于另一种生物创造出来的生物新类型,其生活力、适应力、安全性只有在它融合生物圈中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才能显现,所以我方提醒正方,不要因为转入苏云金杆菌基因的西红柿无害的个别事例蒙蔽了双眼,盲目过早下结论:转基因生物、食品无害。
(2)现实生活中转基因生物、食品有害的事例屡见不鲜:①1999年5月20日的《自然》杂志报导:帝王蝶的幼虫在吃了某种转基因玉米的花粉沾染过的牛奶草叶子后,近一半的个体死亡,幸存的也不能正常发育,有可能导致该物种的绝灭,我们难道还要重道恐龙绝迹的覆辙吗?②1997年德国农民种植转基因玉米Bt-176,玉米长势喜人,毫无虫害;2001年他用该玉米喂母牛,牛开始剧烈腹泻以致70多头牛死亡,这难道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吗?③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某种转基因粮食使男性成活率下降至50%,严重影响了民族的繁荣昌盛。④已发现一种转基因大豆人食之后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危害性事例不胜枚举,希望大家慎重食用,少食或不食。
(3)更为严重的是,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危害是基于一种生物的基因根植于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当中,它的存在不仅干扰了原生物基因的表达,影响着该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关键是它会随着该生物的遗传而代代相传,正如HIV病毒感染并整合到人的T淋巴细胞DNA中去,它的繁衍通过血液又遗传给后代,影响深远,危害子孙后代,难以治愈,后果不堪设想。一些不法分子也可能趁机在一个简陋的小实验室里,就能把艾滋病病毒与感冒病毒组装在一起,使艾滋病毒像感冒一样,大范围传播。制造出带瘟疫基因的超级细菌,利用这种生化武器危害社会,那将比原子弹等核武器更可怕,这样,世界的末日还才是真的来临了。同学们,你我在座的每位都无法逃脱此厄运,你们愿意遭此劫难吗?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3
关键词: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41-02
一、引言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尖端学科[1],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2]。生物技术概论作为将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近年来,除了生命科学专业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外,一些本科院校非生命科学专业为了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将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珠海校区在2002年开设生物工程专业,并将生物技术概论设置为必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知识面广,涉及理、工、农、医等多个方面,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同时也为了在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在教材选用和内容选择、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不断探索,有如下几点体会。
二、选择适合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因此其内容的更新和扩展也相对较快,同时,相关教材的种类繁多,为增加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研室教师经过多次集体讨论,将宋思扬、楼士林主编的《生物技术概论》作为授课教材,该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内容全面而新颖,概念准确,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反映生物技术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2],在此教材基础上,又以刘群红、李朝品主编的《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英)史密斯(Smith,J.E.)著、郑平等译的《生物技术概论(原书第四版)》等书作为教学参考书籍,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信息量得到大幅度增加。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材中除了介绍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外,还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但本课程理论授课仅有28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考虑到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蛋白质和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这三门课程都有系统的专业课学习,为避免内容重复和学时浪费,将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三章内容在该课程中不做讲解,基因工程虽然也有单独的专业课的学习,但考虑到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各章节的基础,因此将其保留。教学学时的合理分配,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学方法即组织教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3]。
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物技术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广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难点多、知识杂乱,缺乏兴趣。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始终遵循“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后复习,考试”这样常规的教学思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学生想象力缺乏,对任何知识没有探究欲望,缺乏创新意识,对今后的科研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下次内容提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在讲授生物技术培育抗除草剂、抗病虫作物时,可预留问题:这些具备抗病、抗虫作物有这么多优势,难道没有危害吗?在生物技术与食品包装内容时,课前先提出问题:目前食品包装方式都有哪些?生物技术在食品包装方面的应用和优势在哪里?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相关专业书籍,网络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页,不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拓宽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学生在下次课前可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以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资源整合优化[4]。由于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的切换使学生置身于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教学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5]。如,讲到PCR技术时,因为在其他科目中已经有介绍,考虑到学生可能有所遗忘,可以直接播放动画,让学生清楚PCR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讲解PCR的一些衍生技术,一方面节省课时避免重复,另一方面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转基因食品优势和安全性问题时,先问学生:在一些油桶说明书上明确写有“本产品为非转基因产品”等字样,为什么?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给予解释和评论,而是让学生观看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到的视频。这种方式比教师单独用枯燥的PPT介绍目前转基因食品种类和相应潜在危害要生动和有趣,同时更能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图画和视频内容,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但容易掌握和巩固新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实际应用是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3.安排一定自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生物技术概论内容涵盖面广泛,但教学时数有限;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将所有内容都进行精讲、详讲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可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如,讲解生物技术与农业一章,其中核移植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及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就可以和生物技术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一章中动物克隆联系起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如:克隆技术好不好?从社会伦理角度谈对克隆人的认识。可以分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或者以正反两方的形式组织辩论,或者以小组形式选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并且充分发挥了其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完善考核方式
为避免期末考试一张考卷决定总分的弊端,实施综合考核方案,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对于参与课堂讨论、辩论、回答问题等都作为平时成绩,同时根据平时章节安排,布置了一些论文、书面报告的形式作为作业,也将其归为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变革,使学习不再以单纯记忆型为主体,而是在增加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多年的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探索、总结、实践,使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充满了兴趣,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正加,斯金平,夏强强,等.“生物技术概论”通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61-63.
[2]宋思扬,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朱甫祥.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教学[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2,2(1):24-28.
[4]崔妮,王晓娟,顾宜,等.高校多媒体教学发挥最大优势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72-773.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4
关键词: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前言
上个世纪中期,核酸被确定为主要的遗传物质,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被揭示;进入到上世纪后期,遗传重组技术、PCR技术以及核酸测序技术相继出现、发展迅猛。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最前沿、最活跃的学科之一[1,2]。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已经渗透了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全面促进了当今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的发展,是从事生命及农业科学研究和工作必备的工具和知识体系,该学科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3]。该课程已成为高校生物类、农学以及医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的最重要课程之一。国内高等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已经面向农学专业开设该课程长达20余年。针对该课程存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发展极为迅速、理论知识抽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结合前人的经验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说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的怎么样几个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全方位、多维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培养服务于现代农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立足专业培养方案,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经过长期实践,分子生物学成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必修课、农学丁颖创新班的专业选修课。在课程开设前,相关专业的学生已经修习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且在课程内容中与分子生物学存在一定的交叉;部分学生还会继续选修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工程实验等课程,分子生物学成为学习这些课程的必要基础。因此,我们根据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总体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突出教学重点,强调课程特色,提高教学效率。采用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合理选用教材
分子生物学几乎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活力的学科。该学科相关的出版教材也非常丰富,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高教出版社,2007)、《分子生物学教程》(赵亚华,科学出版社,2006)、《基础分子生物学》(郑用琏,高教出版社,2012)等。针对于农学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选用郑用琏主编的《基础分子生物学》作为参考书;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脱离教材,对于本书中所涉及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做必要提示,自学为主;对于研究前沿,密切追踪,及时跟进,将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GeneVIII》(Lewin.B,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MolecularBiology》影印版(RobertF.Weaver科学出版社2001)等英文书籍和专业文献,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文阅读水平,拓宽知识面。
(二)优化教学大纲
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开设的实验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经过多年实践,制定了总学时为48学时的课程教学大纲。其中,36个课时用于系统讲述基本理论知识,12个学时用于课堂讨论。理论知识包括核酸的结构、DNA的复制和转录、蛋白质翻译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在具体教学时间分配上,2个课时用于系统介绍本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核酸结构部分内容在生物化学等课程有所涉及,本课程重点阐述核酸结构与性质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应用、基因概念内涵的演变和发展,总计8个课时;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DNA复制与转录相关内容,本课程教学中仅突出讲述以往尚未接触的内容,安排6个课时;蛋白质翻译过程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本课程将重点放在蛋白翻译的保真机制上,总计4个课时;基因表达调控是整门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分配16个课时;所选教材中涉及的基因突变及利用、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在本专业开设的遗传学、植物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进行讲述,本课程不再进行单独的讲述。现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内容主要结合12个课时的课堂讨论进行学习,结合具体研究案例,引导学生及时跟进学科前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理论教学与进展讨论有机结合,达到夯实理论基础,面向应用,展望前沿,拓宽思路,全面提升专业素质的目的。
二、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坚持德育优先,情感教育贯穿课程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只有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先进性,才能保持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持续前进的动力。德育是任何课程教育都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相关研究进展以及理论和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结合该学科在我国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具体到我校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弘扬前辈的爱国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由此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激发家国情怀,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作为主讲老师,我们尽量多地了解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和日常动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信,全方位服务教学工作。
(二)打破教材限制,灵活采用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且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我们根据实际需求,不拘泥于教材,及时跟进研究前沿热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用到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点探究前沿热点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基因编辑技术融入到“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一起进行教学。该课程还存在知识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于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以学生们所熟悉的本校教师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举例,化抽象为具体,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注意色彩搭配,重难点突出,合理规划放映流程,深入浅出地展示学习内容。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综合使用动画、投影,增强表现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达到启迪思维,增进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在课堂讲述之外,安排课前导读、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从多个教学环节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三)班组结合,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
我校主要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集中授课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本课程采用了大班授课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同时辅助以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每个授课班一般为50人左右,每个小组通常为3-5人。通过拟定课外学习内容,督促学生自发组成课外学习小组,自主选定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进行调研、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班级-小组-个人”相结合的分层学习模式使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环节中,以小组为主体阐述观点,结合教师点评,自由提问和辩论,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启发式的翻转课堂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四)以问题为导向,打造立体式学习环境
农学专业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即开始毕业论文研究工作,从事的研究工作往往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分子生物学问题;在整体的培养方案中,也有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相关的实验性课程。我们以此为契机,通过在课程中引入读书报告、阐明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兴趣、积极探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以上方案有效地促进了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形成立体式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5
基因检测官司
如果一对夫妇要求“度身订造”自己的孩子:金发碧眼,身材匀称,智商出众,运动天赋……你是否感到不可思议。设想五十年或一百年之后,基因改造婴儿不但容貌俊美,而且平均寿命超过100岁,不知这是祸还是福!
最近,一则新闻引起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英国最高申诉司法机构、上议院法律议员4月28日作出最终裁决:利用“设计婴儿”基因筛选技术治疗基因缺陷的病患是合法行为。
官司的起因是现年6岁的扎因・哈什米患有罕见疾病“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自身无法产生红血球,只靠每周五次输血维持生命,唯一的根治希望是进行骨髓或干细胞移植。为此,哈什米夫妇在2001年向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管理局提出申请:通过试管受孕和基因检测技术,培育一个遗传特征与扎因一致的婴儿,以便从其脐带血中获取干细胞来挽救扎因的生命。申请获得批准,却遭到英国高等法院的禁止。管理局为此提出上诉,并在2003年4月获得英国上诉法院的支持。强烈反对“设计婴儿”的组织“生育伦理评论”向上议院提出诉讼,要求上诉法院的裁决。经过近一个月的听证辩论之后,上议院5位法律议员一致同意维持上诉法院的裁决结果。
裁决在英国朝野引起广泛争议,部分民间组织指责从事基因研究的科学家“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认为这项技术将促使更多婴儿仅仅为了向其他人提供“多余部件”而诞生。从伦理角度讲,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而随意制造一个婴儿,对新生儿不公平,将为那些仅仅为了眼睛的颜色或外在容貌等非治疗目的而“设计婴儿”的人开启方便之门。
一父两母“合成”的宝宝
其实,从科技的角度来说,“设计婴儿”已是“旧闻”。这个话题之所以再次成为爆炸性新闻,更多是体现在伦理与科技之间掀起的风暴。
所谓“设计婴儿”(Designer Baby),指的是胚胎移植前的遗传诊断技术,即医生通过体外受精的方法,制造出多个胚胎,然后通过基因筛选技术挑选出合适的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孕育“宝宝”,从而帮助具有基因疾病的夫妇拥有健康的孩子。这种基因诊断技术由英国的哈默史密斯医院的温斯顿爵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1989年成功开发。此后15年,约有1000名婴儿通过这种技术降生各国。
设计婴儿技术由英国人发明,但最早开花结果之地却是美国,而且美国人比英国人走得更远――改良基因。2001年5月,英国科学期刊《人类生殖》透露,美国新泽西州一所生殖医学及科学中心的科学家,以一种全新疗法协助许多无法自然受孕的妇女生下世界第一批基因改良的婴儿,年龄最大的近4岁。新泽西州圣巴拿巴医学中心生殖医学及科学研究所人工生殖部研究主任科恩坦承,该所自1997年起就以此法治疗了30名不孕妇女,并“制造”出15名健康的婴儿。报道引起全球震撼,非议者将此举贴上“非道德”的标签,因为就遗传学而言,此技术诞生的其中两名新生儿的基因来自一父两母。
这两名婴儿除了源自“真正的双亲”,还有第二个女性捐赠的卵子的基因。三人的基因怎样“人工合成”一个宝宝呢?先让不孕妇女的卵子受精,然后把胚胎移植到另一名健康妇女的卵子里面。后者卵子的细胞核DNA已经事先抽取,但仍有粒线体DNA。“生母”不孕是因其粒线体DNA有缺陷,这个问题由健康女性捐赠的卵子解决后,再把受精卵植回“生母”的子宫。这意味着宝宝含有“第二个妈妈”的基因成分,是随着母体代代相传的生命要素。等于说,拥有“两母一父”的婴儿长大后如果生育女儿,会把“二妈”的粒线体DNA传给后代。
制造完美人类第一步
多国专家批评基因改造婴儿的研究:医学界对粒线体DNA与细胞核DNA的交互作用还所知不多,以此技术操控卵子基因,在道德上的争议与制造复制人根本没有分别。英国伦敦哈默斯医院的不孕症专家温斯顿爵士,对设计婴儿持相当保留的态度。另一个英国专家迪克说:“危险不仅在于婴儿,还可能祸及未来的子孙,因为我们现在无法认识所有的副作用,绝不能容许为了助人产子赚钱而不顾安全和责任。”
不过,有些科学家则深信,是上帝赋予他们智慧来帮助受苦者。他们提出一个论点,一切医疗技术都是“扮演上帝”,因为这就是“干预自然”,但人们服用头痛药时大抵并不认为自己在扮演上帝。
婴儿从父母身上“继承”不少遗传病及缺陷一直是一种无奈的继承,当科学家掌握了每条基因的秘密之后,必将加快设计完美婴儿的步伐。随着科学家宣布完成人类基因图谱解读和生物复制技术日趋成熟,基因改造婴儿的出现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反而令人愈来愈担心科学家正悄悄地朝着制造“零缺陷婴儿”的方向迈进,即任由个人喜好制造心目中所谓的完美无瑕的婴儿。
从基因改造食物开始,基因科技就惹来极大争议,批评者形容:人为制造的“完美超级农作物”只是“科学怪人食物”。不少人担心,当科学家把相同技术应用在人类身上,尽管最初可能是出于修补残疾缺陷的善意,但最后可能变相沦为帮助富人后代提升能力、操纵后代智力或性格的工具。
“优质基因”的“再分配”
制造完美宝宝,无可避免牵涉到优生学问题,不过这却是崇尚后天改造、扼杀先天的优生学。一旦由人工操控未诞生婴儿的性格、智商和外表的生杀大权,这等于担当起“设计前途”的角色。
多数国家禁止类似的人类基因工程,比如英国政府不鼓励人类基因改造科研,甚至已下发禁制令,然而,直到英国上议院法律议员4月28日作出裁决之前,民间私自进行的研究仍然禁之不绝。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6
“走班”分层教学有利于合理减轻学生负担,使每个学生重新分配精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有利于部分尖子学生不受学科进度的限制,提前接触一些高难度的内容。但是,如何让“走班制”更好得实现因材施教呢?上海晋元中学的“套餐式”课程以课程组合的多样性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提升学生的总学力。
三组“套餐式”
上海晋元中学的“套餐式”课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型课程,即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学校对其中4门课程开设分层走班教学,并设立部分学科的专用教室。
第二部分是由学校开设的拓展型课程。一是必修课的拓展,诸如哲学原理、法律与社会、现代金融、文学创作、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国外文学、艺术欣赏、美术欣赏等课程。二是反映高新科技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的内容,诸如计算机应用、电子与战争、基因工程、头脑奥林匹克、现代建筑理论基础、航空与航天、绿色革命、生命科学等课程。
第三部分是人文课程,诸如人际关系学、外交知识、演讲的艺术、辩论的技巧等课程。
学校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在一个学年中完成一定的课时数,学生必须按照学校提供的选修项目,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个人发展计划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作为自己“套餐式”课程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研究型课程,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课题或内容,或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作为“套餐式”课程的第三部分。
“走班制”有特点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走班制”都合适“套餐式”课程。“套餐式”课程对“走班制”的实施方法和效率,要求很严。
在上海晋元中学,高一新生入校后,学校会为学生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自主选择方法、研究性学习等讲座。开学后的第三周起正式开始了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生活实践课程的走班教学。期中考试后,在学生熟悉了高中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后,让学生对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体育等基础型课程选择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同一年级里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重组”,分成A、B、C层,即各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此外,学校每学期都会进行一至两次微调,保证学生在一个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