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的基本知识

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教学价值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学科,和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然而,化学却被视为一门难学的学科。很多学生认为,化学具有难以理解的核心概念和规则;需要记忆的事实性知识和材料太多,逻辑结构不清晰;化学知识太抽象,难以应用到真实世界中;这些都给化学的学习造成了负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忘记:学习过程中,边学边忘,费时费力,一旦毕业,不再参加考试,不再接触相关领域的时候,所学的知识便忘的更快,在遇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样,他们所学的知识和中学阶段所接受的化学学科的教育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这些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困境,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那么,问题出在哪儿,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又在哪儿?

巫香娟 (Boo Hong Kwen) 指出,学生难以理解某些化学概念或许是因为教师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强调不够。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多次提到了化学基本观念,并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了“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的培养目标。

一、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

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人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山东师范大学的毕华林教授将化学基本观念概括为三类:知识类、方法类、

情意类。知识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元素观、变化观、微粒观;方法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分类观、实验观;情意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化学价值观[2]。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观念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中学化学基本观念这一有机整体。

这三类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观念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是深人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形成更高层次化学学科观念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学习者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形成的化学学科观念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3]。

二、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价值

传统的“知识为本”的教学把对具体知识的追求当作教育的唯一目的,然而缺乏化学基 本观念的支撑和引领,这些具体化学知识只能是缺乏内在联系与生命活力的文字堆砌,难以发生有效的迁移和应用[4]。这是化学琐碎、逻辑性差而又抽象的根本原因,也是学生学习的负担所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学实践的发展,高中化学新课标将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追求。中学化学教学也必须超越对具体知识本身的追求,从记忆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思考事实、发展观念,即 “观念为本”的教学。对中学化学教学而言,化学基本观念有以下功能和价值:

1.深刻理解化学基本观念,有助于教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余个年头。然而,作为新课程的真正实施者,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将具体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对于以模块为基本单位的新课程结构,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造成在各模块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把握不够,难以驾驭。其结果就是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

认识化学、理解化学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化学教师对于化学的理解水映了其对化学科学整体把握的水平[5]。作为化学知识体系的灵魂,中学教师对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对中学化学学科的整体把握和各模块教学内容的把握,合理规划,轻松驾驭。

2.“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有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生硬地把“讲授式”变成“探究式”或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动”,变的都仅仅是形式,不但效果有限,还有可能适得其反。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再用化学基本观念引领具体知识的学习,就会使课堂有灵魂、活力和生命力。这种新的模式会使课堂内容体系和课堂生成方式都发生改变。更需要合适的教学方式来配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以培养化学基本观念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在众多教学方式中进行有效选择,而不是生搬硬套。

3.“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3]

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知识背后的思想和观点,是对化学知识深层次的挖掘,它具有体验性和内隐性,不可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需要学习者展开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和付出持续的心志努力。以化学基本观念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地记忆知识、贮存知识向主动地理解知识转变,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以背诵记忆为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8]

化学基本观念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而存在,它的形成以对具体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前提。以化学基本观念为中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过程中,为了深人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需要对学科领域中那些最具化学学科特征的事实、概念和原理进行深人的探究和思考,使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达到高层次的抽象概括水平,以实现从具体事实中获得可迁移的概括性认识的目的。在学习某一知识内容时,学生的思维不是停留在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字面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深人领会知识的内涵,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真正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用基本观念来引领知识教学,能从根本上扭转“知识本位”教学所带来的知识学习的短期效应,增进学生对知识深入、持久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长效。

5.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效率

长期以来,忽略学生的后续发展,将升学作为中学化学唯一目的化学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当今题海战术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导致很多学生陷入题海而无力自拔,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放弃。

化学知识浩如烟海,化学物质更是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化学基本观念的高度概括性决定了它对具体化学知识的统率作用,使性质相同的知识处于相互关联之中。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错误,提高学习效率[6]。比如正确的化学价值观能够让真正学生体验到化学的魅力,正确认识化学知识以及中学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和不竭动力。再比如分类观和元素观,能就能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综上所述,化学基本观念是中学生在其认知发展的现有水准上对化学科学作出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是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当学生将具体的化学知识遗忘后,化学基本观念仍然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并成为其认识物质、做出科学判断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这是中学化学价值的体现。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又是课改下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课堂教学高效、长效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玉军.中学化学的基本观念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 2013,(11):70-74

[2] 曾国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2):5-9.

[3] 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6.

[4] 辛本春.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 李月明.再论化学基本观念及思想、方法的内涵及其教学意义[J].中学生数理化,2013,(7):83-84

[6] 杜明成. 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学习价值[J].山东教育,2006,(3):26-28

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科学本质;元素化合物;EC-NOS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1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帮助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1]。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载科学本质教育的任务,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本质的基本观念[2]。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本质教育任务,研究者在坚定“构建一套统一的科学本质内涵体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一信念的基础上,以“科学活动”为主线,以真实性、可接受性、完整性和认识论为原则,围绕科学活动的发生、过程、方法、结果、评价和主体六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一套立体式、全方位的科学本质内涵体系[3]。以上述观点与研究结论为依据,研究者在分别构建了基于化学史内容和化学概念原理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即HOC-NOS模式和CCP-NOS模式)之后,进一步分析构建了以元素化合物内容为载体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Element Compound-Nature of Science(简称EC-NOS)教学模式[4][5],并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本质教学。

1 EC-NOS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同HOC-NOS和CCP-NOS两种科学本质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一样,研究者先是利用史料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而又真实地揭示出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确定中学阶段中利用元素化合物内容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紧接着再利用文献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具体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出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内容(element compound,简称EC)的六个主要特点(即直观性、经验性、客观性、重现性、规律性和双贴性);最后,再将元素化合物内容自身特点与研究者前期构建的科学本质具体内涵,统一于研究者第一步分析确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范畴之内,以最终实现集元素化合物内容特点和科学本质观念于一身的科学本质教学新模式——EC-NOS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

1.1 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

经史料分析(主要指化学史料的分析)和逻辑分析,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十点[6][7][8]:①在科学活动的方法中,观察和推论之间存在着区别,从观察到推论的认识过程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认识序列;②科学知识必须依赖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或证伪;③科学是极为严谨的,它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④科学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⑤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可重复的;⑥科学知识的获得基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但人的推理、想象和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⑦科学充满挑战,从事科学活动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学又充满奥秘,从事科学活动也决不是一件痛苦的事;⑧充足、确定、可信的证据(事实证据和逻辑证据)与不断地质疑和批判在科学社群评价科学活动结果时有着绝对重要的地位;⑨科学研究中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公开性、可重复验证性是多数科学家恪守的职业道德;⑩科学知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1.2 元素化合物内容六个主要特点的具体内涵

经文献和文本分析(主要指教材文本),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内容六个特点的具体内涵如下:①直观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最易为人们感觉器官感知和把握的特性;②经验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人们建构、验证或化学科学各类抽象概念与理论最基本素材的特性;③客观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化学基本事实的真实存在性;④重现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直观而又客观的经验事实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多次重复出现的特性;⑤规律性,也就是看似杂乱的元素化合物内容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⑥双贴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联性。

2 EC-NOS教学模式的构成与流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构建了EC-NOS教学模式,它的构成与流程如图1所示:

2.1 分析主题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本环节属于活动定向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元素化合物某一特定主题教学所能实现的科学本质目标,为该主题所有教与学的活动指明方向。而确定某一特定主题所能实现的科学本质目标的核心依据,主要包括“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和“该主题元素化合物的主要内容与具体特点”两个方面。关于第一方面,前文已做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关于“该主题元素化合物的主要内容与具体特点”,一线教师则需要在宏观把握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了帮助一线教师从宏观上把握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内容,我们对现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和各版本中学化学教材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文本分析,结果发现:①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组成(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者物质变化、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物质制备与相互转化等的分析与探索以及物质用途或危害的常识性介绍等五个方面。②每一个元素化合物的主题,都包含以上五方面内容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

事实上,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五个基本内容,并不是同样份额,同等重要。对大多数元素化合物的主题来说,最能体现科学本质观念的理想内容都是有关“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物质变化分析与探索”的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无论哪个版本化学教材在呈现元素化合物时都必然包含“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物质变化分析与探索”这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部分内容自身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是最多的。与之相对应,分析探索“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活动也就是EC-NOS教学模式的最核心部分。

2.2 联系生产生活,引出性质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启动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对主题引入素材和引入方式的精心选择与巧妙设计,促使教师和学生都把自身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ECNOS教学模式的最核心环节——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上来,或者说,促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均得到适时、适度而有效的启动。考虑到元素化合物内容具有“双贴性”的特点,因此,“联系生产生活”是教师精心选择该类主题引入素材的最直接思路。至于如何巧妙设计引入方式,要视特定主题内容与引入素材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众多有关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文献,也会为一线教师巧妙设计提供思路与案例。

2.3 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运行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受“性质知识”获得过程中艰辛与乐趣的基础上,自觉地去感知和领悟蕴藏于这段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本质观念。其中,“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有序、有效开展”是本环节有效实现内隐于该主题中的科学本质目标的关键。为此,一线教师在设计、组织这一片段教学时,理应充分利用元素化合物“直观性”、“经验性”和“客观性”等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或回顾已有体验等直观方法的帮助下,经历对观察现象与各类体验(主要包括“贮存于记忆中已有的”和“当场获得的”两大类)的客观描述、记录、分析、推理、讨论,直至得出结论的全部过程,进而形成对物质性质或变化的基本认识。

2.3.1 物理性质教学

(1)实物(或图片)观察和(或)介绍相关经验

进入物质物理性质教学以后,教师应根据主题所涉物质具体情况,能够提供实物的,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实物不易提供或实物有毒、危险性较强的,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如果受条件限制前两者均不能提供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技巧生动描述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经验。总之,无论怎样设计,让学生尽可能在感知觉的帮助下获得物质物理性质的知识,是本片段教学的基本原则。

(2)描述记录,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和术语,客观描述并认真记录所看、所感、所想、所听,是本片段教学的首要任务。随后,组织学生依据记录结果,分析推理,得出有关物质物理性质的初步认识。

2.3.2 化学性质教学

(1)回顾组成元素相关知识

进入物质化学性质教学以后,教师应根据主题所涉物质具体情况,是单质但还没有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这里主要指的是九年级上册化学中的部分元素化合物内容,如氧气),省去这一环节直接进入“设计实验或提供经验事实验证”环节;是单质且已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组织学生回顾该单质组成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等知识;是化合物且已知晓其组成的,组织学生回顾常见化合物的主要类型以及该化合物组成各元素的相关知识。

(2)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

在上一片段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在单质化学性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该单质组成元素的原子结构将该单质归类,如金属或非金属,进而预测该单质可能的性质,或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在化合物化学性质教学时,我们同样可以按照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将其归类,如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有机物(烷烃、烯烃、醇、酚等),进而预测该物质可能的性质,或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

总之,让学生尽可能在回顾、加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物质化学性质,是上述两个片段教学的基本原则。

(3)实验验证

在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以后,紧接着要进行的就是实验验证了。通常,中学阶段的实验验证主要存在两种具体做法,即实验操作直接验证和提供事实间接验证。在具体的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这两种实验验证往往结合使用。如果反映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简单安全、现象明显,则尽可能利用“实验操作直接验证”的方法;相反,如果反映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复杂或存有安全隐患或无明显现象,则最好采用“提供事实间接验证”的方法。

(4)描述记录,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如果上一环节采用的是“实验操作直接验证”法,那么这一环节教师就应该:首先,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和术语,客观描述并认真记录所看、所感、所想、所听;其次,组织学生依据记录结果,分析推理,得出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初步认识。

如果上一环节采用的是“提供事实间接验证”法,那么这一环节教师就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认真总结有关本主题元素化合物的各种事实;其次,组织学生依据事实总结结果,分析推理,得出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初步认识。

2.3.3 概括总结,物质性质最终确定

这一环节是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本环节教学,一方面希望教师能以科学简练的语言再次明确主题所涉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能用巧妙的设计促使元素化合物教学顺利进入下一环节;另一方面,希望教师能简明扼要地概括和总结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过程、方法与结果,帮助学生在“性质知识”获得过程中经历、体验、感受艰辛与乐趣,让学生自觉地去感知和领悟蕴藏于这段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本质观念。

2.4 物质存在形式、制备、鉴定方法、用途或危害等其他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拓展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为教师灵活处理不同类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预留出可以自由拓展的时间和空间。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一主题的元素化合物教学都必须涉及这一环节,都必须涉及这一环节中的每一个内容,用不用这一环节、用这一环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主要视具体主题内容而定,视具体课时容量而定,视具体教材版本而定,视具体教师安排而定。

2.5 联系整合,形成具体物质概念

本环节属于总结提升阶段,其核心任务是通过对“活动运行”和“活动拓展”两阶段教学的反思与总结,帮助学生在清晰再现本课题“物质知识”(包括性质知识和制备等其他拓展知识)及其获得过程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这些“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将这些“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从而形成更加清晰、客观而又稳定的具体物质概念。

3 EC-NOS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与研究展望

本文构建的EC-NOS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知元素组成的某一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由于在中学阶段还存在“分析探讨物质元素组成”或“分析探讨某一类物质性质或变化”以及EC-NOS教学模式拓展环节中提到的“物质存在形式、制备、鉴定方法、用途或危害”等其他各类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教学,因此,分析构建适合这些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将是研究者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AAA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魏壮伟.“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8,(3):37~38.

[3][4][5]魏壮伟. 基于化学史内容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8):58~60.

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化工原理;工程意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98-02

化学工程专业应当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科学原理、方法和技术对已有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同时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完成工艺、设备和控制等方面的合理设计。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没有严格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也很少有工程项目的集中实践经验。中国工程教育的培养和当前社会市场经济转型期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匹配。大批经由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往往较难适应生产企业、设计院等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以化工单元操作为主要内容,以“三传”研究方法论为主线的工程技术基础课,它不同于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因为基础课程以简单的、理想的模型做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是严密的数学分析法;而化学工程学科都要面向实际的繁杂的工程问题,加上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繁多、物系的巨大差异、操作条件各不相同,大多数问题需要依靠理论指导下的工程化手段来解决。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应该尽早让学生建立技术经济思维能力,培养工程思维模式,树立工程观念、工程意识,进而让学生能用工程观念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并结合化工原理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来探讨对化学工程师的培养问题。

一、理论教学实现工程意识培养和思维转变

在当前的化工教育中,前两年的学习课程基本没有重点培养工程的观念,学生基本上学习的就是工程基础、物理、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学生对设计、工程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化工原理是一门衔接基础化学课程、后续的化学反应工程、传递过程等专业课的一门主干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知识不仅是分析化工过程问题的重要工具,还是化工过程的基础。如流体输送、换热、蒸发、精馏、萃取、吸收等单元过程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原理知识,都是学生在前期物理、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另外,目前出版的化工原理教材内容大都按设计计算―操作分析―单元设备设计的章节结构来编写,课堂教学中应对单元设备的作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其相同点与差异,增强学生对单元设备的正确选型、设计的综合能力。虽然各种单元操作基本方程的推导很重要,但是还应该把应用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让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案例教学在过程分析中的出发点是单元操作的物理化学原理或者物理,终点是工程目的。在分析时,暂时摆脱繁多公式的约束,通过推理、逻辑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以数学作为基本工具,对过程进行数学模型识别,建立模型,进行实际的案例分析。

因此,在化工原理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具体来说,首先让学生明白化工原理与前面所学的物理、化学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课程。强调此课程如何把研究成果开发放大为中试,再开发为生产规模,是连接基础研究与工业生产的架桥。通过加强案例教学,使学生尽早树立工程观念[1]。虽然各单元操作的数学模型的推导重要,但更应该侧重实际工程应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二、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强化理论知识消化吸收与工程应用概念

实验环节是研究问题和学习的重要环节,既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也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化工原理实验是同理论课程教学一起开展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涉及到工程实际,实验设备和工艺流程相对复杂,部分实验装置甚至接近于中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实验教学是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科研中的单元过程,如分离工程案例分析引入到实验教学课堂,既可以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又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工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5]。在化工原理实验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与实际生产设备结构性质相同的工程实验装置,能够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对于每个实验,如果能够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单元设备的结构、设备的布置、实验装置流程,再结合教师的详细讲解,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初步形成工程化概念。

完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技能,训练工程思维,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增强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监控,包括流程预习、实验装置、课堂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数据分析和综合成绩考评等。实验过程中及时发现实际工程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也算是建立工程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化工原理实验教W的内容紧紧围绕实验研究方法设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巩固理论课所学的方法论。

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突出理论教学与工程设计的对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学生独立完成规定单元操作设计的训练,掌握相关工艺、机械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环节以实际应用为目标,通过实践可提高工程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且通过该环节,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理论知识,增强查阅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增强通过工程语言如图表、文字表达设计结果的能力,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制图的能力。这样,学生通过一次课程设计,可以掌握机械设计的训练、单元设备相关工艺,使工程的概念得以提升。

应当指出的是,课程设计的目的不单纯是为设计而设计,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学生基本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所以指导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工程上的问题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不像他们以前所学的自然科学范畴的数学、化学和物理等课程的答案是唯一的,工程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所以需要将每种可行方案进行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比较和选择,最终选择一个可靠的实施方案。经过这样的指导和亲自参加工程设计实践,学生的灵活性和工程应变能力都能够得到初步锻炼,进而为他们今后走上工程师岗位打下初步基础。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实际工程中的问题,让学生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课程设计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工程。请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现身讲解学生需要面对的专业热点问题或典型工程问题。让学生走进企业、工厂实践,了解和感受工业生产过程的实际状况。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工程软件(PRO II,Aspen,Auto CAD等)的上机操作与实际应用,加强学生的工程培训实践教学,让工科学生掌握这一进步的设计手段。

四、结语

要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我们在搞好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工程设计的同时,更多地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产和科研实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研究和解决生产问题的工程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喜悦与自豪。要逐步培养学生重践、重应用的热情,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习惯和兴趣,培养学生寻找课题、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工程化的思维,培养他们热爱化学工程专业,使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倪献智.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突出工程观点和方法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7,95(3):79-82.

[2]李凝.从培养学生工程思想出发谈化工原理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9,36(8):281-283.

[3]郭瑞丽,袁军,张建树.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的启发[J].高教论坛,2013,169(11),59-60.

[4]刘作华,李泽全,谭世语等.论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与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J].广东化工,2008,35(9):147-150.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Basic Qualities of Chemical Engine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YUAN Jun,ZHANG Jian-shu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3,China)

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4

自从1999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新一轮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考内容的改革,要求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通过多年的实践,今年提出了一套较完整能力目标,试题的命制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要求为主线,来考查考生综合素质的强弱。

1 基础知识依然是重点考查的内容

试题依然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而展开。试题的编制贴近当前的中学教学改革实际,试题覆盖面广、结构合理。与以往相同,今年的试题的内容十分重视教材内容,不少考点是直接取之于教材。

(1)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试题的题材大多数出自课本的内容或演示实验,但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求通过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第23A、B两题,以教材内关于一些短周期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结构及实验现象等信息提供给考生。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回答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一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分析一些元素性质的实验事实等。

又如:以教材中内容作深度挖掘,以改进实验方法、实验仪器,来设置新试题。第26B题,以乙醇氧化成乙醛的演示实验为题材,对装置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甲、乙两个水浴与使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尾气,同时对设问进行了变换和迁移。要求分析比较两个水浴的不同作用、集气瓶内收集到的气体、通过收集到的液体显酸性,及除去该酸性物质所采用的正确实验方法。

(2)对薄弱知识点的诊断和考查

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不能简单复制,这是上海化学卷的特点。在命题时特别关注往年试题中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的试题,分析以往考生存在的知识和能力上缺陷,抽取其中的思想方法,再次命制新的试题,以期扭转盲目“反复演练”,而重点知识并不落实的倾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第14题强弱电解质的性质、第17题关于物质的稳定性与物质所含能量的关系、第18题关于一些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和特殊性、第27题,为测定混合肥料K2SO4、(NH4)2SO4中钾的含量所选用的正确操作步骤等。

(3)着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

高考属于常模参照考试,命题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为依据;试题的难度设计是为了区分考生之间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差异,所得到的分数代表了考生在整个群体中的位置。由于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试题必须设置部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来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深度。如:第22题,通过计算能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B,然后需要分析当碳没有完全作用时可能出现的情况;第27题(4),回答滤液通过结晶出晶体后,过滤,所得溶液的成分;第28题判断出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可发生碱性水解的物质有几种等。

2 以能力目标为主线来设计试题

今年《考试手册》中提出的化学学科能力测量包括: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度四个..能力目标。其中它们所占的分值分别为:55、16、72、7。

(1) 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该能力意为“利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此能力培养和养成属于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它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其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等。

如:第13题,试题告知NaClO分解后生成NaCl和NaClO3,分析NaClO3发生类似反应的产物。

第12题,用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然后告知实验现象,要求对所给的选项作正确的判断。

第28、29题,通过常用的有机反应框图,来提供信息,只有在全面理解框图的含义,方能正确地完成试题。

(2) 实验能力

高考实验试题虽然具有形式新、反应装置新、设问角度多变、试题立意高、隐蔽性强等特点。但基于中学阶段教学的基础性,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依然是属于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如:第10题,采用喷泉实验的装置,例举了四个化学反应,采用新的角度设问,来判断与实验事实不符合的实验。

第18题,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装置,要求运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来判断两种物质是否能发生反应,然后根据新装置的特点,分析选项中的反应是否能够使用该装置来制得相应的气体。

第15题,根据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的事实,对相关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最后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第27题,将实验与化学基本原理、技能及计算和推理融为一体,来考查相关的实验能力的试题。从对明矾石制取钾氮混合肥和氢氧化铝的生产流程的分析,来考查以上的相关能力。具体内容有溶液的配制、离子的检验、判断沉淀物的成分、滤液Ⅰ的化学成分、测定肥料中钾的含量,要求写出所需的试剂,实验操作的名称,最后再进行数据分析,写出相应的代数式。

(3) 思维能力

a. 初步理解物质微观结构图形、模型,要求对常见原子、分子的空间结构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

如第2、4、7、16题,其中包括对化学专用语言正误的判断、不同晶体类型的化学式的含义、有机化合物的正确命名、相应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所具有的相关化学性质。

b. 对中学化学知识梳理,并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作出初步归纳、类比、推理的能力。

如:第19题,试题提供了空气中少量的NO2能参与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反应过程,要求能根据这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理,对选项中的的化学变化进行初步的归纳、类比,推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第24题(4)将Na2S2O3和Cl2反应后的产物,作为已知条件,要求进行归纳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

c. 剖析实际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第21题,提出了一个等质量铁与盐酸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探究课题,要求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试题提出的猜想作初步论证,对探究课题的结果进行评价。影响反应速度大小的因素可能是反应液的温度或固体颗粒的大小。

d. 对信息检索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今年试题的设问有一个新的尝试,即在某个考点上设置了多个合理的解,以考查学生对信息检索的敏感性及思维的发散性。提供信息的框图中,第23A题中的元素D和第23B题中的元素B,不是单纯指一种元素,而分别可能是碳或硅、氧或氮。回答时考生可根据自己对题干的理解,作出相应的正确回答。

(4) 基本科学素养

a.能运用化学特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也就可以从本质上去学习、理解和解释一些学科的现象。

第16题根据霉酚酸酯(MMF)分子的结构特点,判断该物质的性质。

第29题,试题提供了新的信息,从表面来看,有些反应以往没有接触过,但根据有机反应主要是官能团发生反应的原理,考生可以用已掌握的官能团知识来分析问题,就能顺利地解题。

电子转移和电子对偏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第6题,根据一些物质中元素的价态,来判断它们在反应中能发生反应的类型。第24题,根据化合价在反应中变化情况,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

平衡思想。第25题,根据体系中反应速度、压强和密度来判断反应平衡的状态;条件改变后,判断能使反应速度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条件。

b.对一些基本科学常识的掌握

要求考生能理解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常识,并对公众关心的化学热点有正确的认识。能运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第1题,认识食品检验的常用指标;第5题,认识化学学习和研究方法内容。试题的题材选用尽量贴近当前是社会热点,如:为解决石油危机而采用煤为原料来制取塑料制品;人体内托氢酶的作用;农家肥料的综合利用等。

c.能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量化的化学问题

第22题,主要考查对于极值的认识。第27题(6),用代数式来表达实验处理的结果。第31题,考查处理较复杂数据的能力。

3阅卷中出现的共同问题

a.第26A(2)要求写出实验2甲针筒内的现象,因是气体与气体反应,生成淡黄色硫固体。但大部分考生答成淡黄色沉淀,沉淀应该是在溶液中发生的,气体与气体反应不能称为沉淀。

b.第27题,第(3)问写出沉淀物中所有物质的化学式,氢氧化铝需要从题干中推断出,而氧化铝和氧化铁在题干中已直接告知,不少考生仅仅写出氢氧化铝,而漏填氧化铝与氧化铁。

c.(4)滤液Ⅰ的成分,溶液在未结晶前是硫酸钾和硫酸铵的浓溶液,蒸发溶剂后,析出晶体,剩余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不变,仅仅浓度发生了变化。该小题完全答对的考生不多。

d.第25题(2)问,写出表示NO的变化曲线的字母,不少考生对a曲线与b曲线区别分不清,因NO的起始浓度是0.010mol/L,所以NO2的浓度不可能大于0.010mol/L。

e.第23(A)及(B)最后一问,分别要求写出两种元素非金属性强和金属性强的实验事实,不少考生所回答的实验事实都不是很确切,今后遇到这种类型的设问最好采用教材中出现的反应事实来答题,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f.第26题A(4)问,描述过量氨气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不少考生答成黄绿色变浅,正确的应是黄绿色变成无色。

g.第28、29题的第 1 问, 要求写出反应类型,但不少考生都不能答出取代反应。第4、5问两种烯烃之间成环,因有二烯烃存在,所以成环后,还有一个碳碳双键存在,不少考生将双键的位置标错,导致不能得分。

以上所举的易错之处,表面看都是一些小细节。近年来上海的化学试卷,几乎每一大题的若干个设问中,总是有部分对能力要求较高的设问。忽略这些问题,整卷的失分还是不少的。

4几点建议

1. 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加强“双基”教学是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强调的话题,而且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离开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任何有关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是毫无意义的。分析考生答题时共同错误,其实质还是对“双基”掌握得欠缺。所以必须重视“双基”,扎扎实实完成教学任务,全面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能力测试是高考中不变的主题,培养学生能力也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基础的,因此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应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 对实验内容复习的建议

(1)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掌握常见仪器装置的用途及其特点

根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前提。要正确选择实验用品,首先必须明确实验仪器的用途和用法,不少实验会使用同一种仪器,但所起到的作用是有差异的,不同仪器要掌握其结构的异同和用法。

(2)重视仪器装置功能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于同一种仪器或装置,通过不同的操作或一定的组合、改进,就可以实现装置功能的拓展。在试题中有时会使用一些指定的仪器,进行组装和改进,设计出符合试题要求的整体装置。对仪器功能的开发和拓展,实际上也体现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3)重点分析课本实验,挖掘内涵,提高应试的变通能力

高考中编制的实验新试题,往往是在教材中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对课本中的实验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4)归纳解题规律,形成实验意识,规范答题训练模式

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实践 生活化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2012年来华留学生人数突破30万人。目前,国内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的院校有近660所。根据各自特点和资源优势,各高校、各地区招收留学生呈现出明显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看,北京和沿海城市具有较强吸引力;从高校分布看,名校优势明显。特别近年来,高校之间本科留学生招生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知名大学优势明显,包括“C9院校”(“C9院校”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计9所大学)。及国内其它知名高校(国内其它知名大学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3所大学)。分析和了解主要大学来华本科留学生招生的基本情况,有利于把握我国来华本科留学生招生的整体现状、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入学考试及其难度

入学考试是筛选优秀生源的有效方法。截止2012年底,全面开展入学考试的有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中科大、人大等。其中,北大、清华较早推行留学生入学考试。复旦2004年开始试点,2005年全面实施入学考试。上海交大2007年开始实行入学考试。

一般来说,来华留学生本科招生入学考试的主要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权重较大。部分高校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特别是文理专业的差异性,对文科知识或理科知识做出一定的考察,权重稍小。例如以理工科见长的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和中科大对物理、生物、化学的考试要求。部分高校根据授课语言区分有无考试,例如北师大、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中文授课专业有考试,英文授课专业则无考试。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实施了入学考试,但是也承认国外考试成绩,尽量做到灵活处理。例如复旦大学对SAT/IB/GCEA-level持有者,无考试要求,只对汉语有要求,根据高中成绩择优录取。

从考试难度看,中国最为知名的两所大学——北大和清华的难度较大,复旦、交大、人大等高校难度稍低。除笔试外,部分院校根据各自招生特点,要求考生或部分专业考生参加面试。例如北大、复旦、人大、对外经贸大学对笔试通过的考生逐一开展面试,而清华大学则部分院系和专业要求面试。另外,南京大学虽然没有笔试要求,但是个别要求较高的院系会有面试,例如商学院,面试录取率较低;厦门大学的个别院系也会有笔试或面试要求。其它高校基本上没有入学考试,通过审核学生申请材料,择优录取。

另外,各高校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北京地区例如清华、北大、人大、对外经贸大学等一般是在校内组织笔试或面试;上海地区复旦和交大两所高校出于招生的考虑,还直接到留学生生源聚集地组织考试,对当地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复旦大学的考试地点,除上海外,在吉隆坡和新加坡开设考点;交大全球共有五个考点,有上海、北京、首尔、东京、马来西亚(董总)、威尔士。在面试环节上,复旦大学显得更为便捷、人性,上海考生需直接面试,其它地区考生则通过电话面试。

二、语言能力要求

除英文授课专业外,具备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是来华留学生专业学习的基本条件。汉语水平考试,英文简称“HSK”,是测试母语为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目前,高校汉语授课专业都有HSK要求,但具体标准不尽相同。其中,北大、清华、人大、复旦、西安交大等高校对HSK要求较高,报考资格为老HSK6级(含6级)以上或者新版HSK5级(180分以上)。中科大以前要求较低,根据实际情况,2012年有所调整,提高了要求,即新HSK6级180分以上。另外,部分高校如清华、人大、复旦,甚至要求HSK每门成绩在60分以上。这样更能体现留学生的综合汉语水平。其它如浙大、哈工大、对外经贸大学、南开大学要求稍低,一般要求新HSK4级190分或210分以上。根据自身特点,各高校对文科专业要求较高,理工科专业要求稍低。例如北师大、山东大学文史专业要求HSK6级以上,理工医等专业3级即可;厦门大学文科要求新HSK5级以上,理科为新HSK4级或以上。以汉语言专业为例,复旦大学要求新HSK4级(共195分以上,每门65分以上)或旧HSK4级以上;北师大、上海交大、苏州大学3级即可;西安交大汉语言专业可以是零基础。而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因以招生考试录取学生,更为看重考试成绩,HSK成绩仅供参考,最终录取以考试成绩为准,但会将HSK成绩作为加权分计入总分。部分高校也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做出相应的补充规定。例如浙大、厦大规定高中阶段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考试,可免交HSK证书,需提供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成绩单或中文教学语言证明。

相对于中文专业有HSK要求,英语授课专业则无此要求。但是,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会对英语专业或英文授课专业提出英语能力要求或相关证明,保证具备基本的语言学习能力。例如南京大学要求报考英语授课专业的考生雅思成绩需5.5分以上(含)或托福成绩70分以上(含)并提交成绩;同济大学英语授课专业托福要求不低于网考93、机考237、卷考580或雅思6.0以上,或提供母语为英语的证明文件;对外经贸大学英语授课专业,要求托福网考86、机考213、卷考550或者雅思6.0以上或其他英语水平证明等。

三、全英文专业设置情况

全英文专业的设置与高校发展特点关系密切,各高校之间的差异较大,并非名校全英文专业就多。例如北大、清华、中科大、人大、南开、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尚未专门开设全英文专业,只是部分专业或课程采取全英文或双语教学。相反,一些专业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的院校则开设了较多的全英文专业。例如对外经贸大学开设了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政治、国际金融和投资七门全英文专业;武汉大学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三门英文专业;上海交大开设了机械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两门英文专业;厦门大学开设了经济学和临床医学两门英文授课专业;哈工大开设了本科土木、化工两门全英文授课专业。而华中科技大学则开设有信息工程、机械工程、药学和临床医学四个英文授课专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亦有航空工程、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和国际经贸与贸易四个英文专业。这两所高校的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几门英文授课专业上,其他中文授课专业的留学生相对较少。这类高校凭借专业特色优势,大力建设全英文专业,因为没有汉语水平要求,吸引了较多留学生,大幅度地增加了留学生的数量。

众所周知,国内比较成熟的全英文专业是临床医学英文授课专业,简称“MBBS专业”。根据教育部审核,2012/2013年度全国共计有50所高校具有该专业的招生资格。根据各高校资源和教学条件,招生计划数从15人到200人不等。其中,天津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几所以医学见长的院校招生人数较多,计划招收留学生200人。而以上国内知名高校中,具备MBBS招生资格的高校仅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9所。

四、汉语单独开班情况

目前,国内主要高校中,汉语单独开班最为常见、比较成熟的是针对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本科。其它专业留学生单独开班情况尚不普遍。单独开班因涉及的部门、单位或教学和管理人员较多,需要学校有统一的领导,整体的架构和设计,并形成一个较好的组织、协调机制,协同分工,相互合作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部分院校专业性较强、招生人数较为稳定的专业在条件成熟时可以为留学生单独开班。例如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为留学生单独开班,山东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单独开班。比较方便、易操作的方法是部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单独开班。例如上海交大,针对留学普遍感觉较为困难的基础课程、特别是一些衔接性较强的课程,如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由教务处组织为留学生单独开班;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没有为留学生单独开课,但是经济类专业培养方案中是经济数学,对数学的要求较低,本质上也等同于单独开班。另外,部分高校采取分阶段单独开班。上海交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文授课专业前两年单独开班,提供一个适应期,三、四年级和临床实习阶段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同济大学2005年开始设立新生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除外)等专业的留学生集中在该院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新生院有专门的留学生选课平台,采取单独编班, 融合专业学习和汉语强化训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整体上提高留学生的教学效果,为后期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五、奖学金情况

奖学金是吸引优秀留学生生源的重要因素。北大、清华留学生奖学金较为丰富,北大全额奖学金提供大学四年学费、2000元/月生活费和医疗保险。对优秀留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在新生奖学金评选上,由于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都是采取入学考试的方式录取学生,其新生奖学金的评比公开、透明,基本上采取学生申请时同时申请新生奖学金。学校根据考生考试成绩、综合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排名,根据排名情况确定奖学金的等级。留学生年度奖学金的评选采取差异化评选机制,区分全额、半奖,激励性较强。

六、开设辅导班情况

除少数院校外,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为留学生开设辅导班,一般学习困难可以寻求学生社团或辅导小组帮助。辅导小组由中国学生组织,主要由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组成,采取一对一补习或组成学习小组的形式,为留学生开展学业辅导,能够促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

高校开设辅导班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为留学生数学课程开设有0学分导修班,留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自由选择上课;其它课程,如果涉及学生较多,学生提出相关要求,专业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补习,个别情况学生自己找家教补习。人大相关数学专业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辅导班,无学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样报名、上课。哈工大一般是部分院系采取教师期末为工科学生补习数学、计算机等较大难度的基础课程,留学生自主参加。因为类似辅导课没有强制性要求,学生积极性不高。山东大学则针对一年级留学生汉语不足的情况,开设有汉语强化班,为留学生补习汉语,增强其汉语学习的适应性。

七、结论

根据以上对国内知名高校本科来华留学生招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目前国内主要招生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考试招生和申请招生。入学考试是提高生源质量的有效途径,各高校自主把握考试难度。

部分高校对HSK要求较高。HSK是衡量留学生汉语学习能力的基本条件。为了较好完成学业,提高HSK入学要求成为趋势。

受专业性、教育资源和发展战略影响,高校全英文授课专业设置差异明显。近年来,全英文专业成为扩大留学生规模的重要途径。

汉语单独开班便于教学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留学生的课堂效果和教育质量。但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阻力。

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遵循原则 实施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生活发展需要出发,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从专业、兴趣、爱好、特长、机遇等方面尽早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应当从跨入校门开始确立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目标;学校管理部门也应当指导学生科学地确立这样的目标。在学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择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必定受到社会的制约,如果择业脱离社会的需求,将很难被社会接纳。职业生涯规划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力,以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2.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一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生都具有某一领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一个人的优势所在。而且,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以所学专业为依据。否则,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参加工作后就要重新“补课”,这无形中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增加了许多负担,对个人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提高综合能力相结合

知识经济时代是崇尚创新、充满创造力的时代,应养成推陈出新、追求创意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要有广博的视野、掌握创新知识以及善于开创新领域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充电”,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式,跟上时展潮流;应注重个性发展,要用知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创造机会与财富,成为社会的强者,在此过程中,还应承认个人智慧具有局限性,懂得自我封闭的危险性,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才能以合作伙伴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缺陷,增强自身力量,在各种人际环境中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他人友好合作,才能更好地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挑战。

4.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增强身心健康相结合

千变万化的社会要求大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指出“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实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在人生选择与实践过程中,应培养和锻炼自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增加生活的磨练与体验,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

转贴于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步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般经过树立生涯志向,进行自我剖析与定位,评估职业生涯机会,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路线,制定职业生涯策略并实施,对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评估、反馈与修正等几个步骤。

1.生涯志向的树立

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综观古今中外,各行各业佼佼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远大志向。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大学生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所以,大学生在制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点。

2.职业生涯的自我剖析与定位

自我剖析就是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剖析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代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

3.职业生涯机会评估

职业生涯机会评估主要是指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离群索居,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特别是要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组织环境之中。环境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发展的条件、成功的机遇。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变迁,科技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竞争加剧,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外部环境,就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因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环境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与不利的因素等等。

4.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就是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行政上达到某一级别,担任某一职务;在专业技术上达到某一职称,成为某一领域专家。明确、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有了目标才有了追求与事业的方向与动力。

5.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

所谓职业生涯路线,是指当大学生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是向哪一条路线发展,即是向行政管理路线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路线发展,或是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行政管理路线。由于发展路线不同,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做出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通常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我想往哪一条路线发展?这是通过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职业理想、职业动机等的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取向。我能往哪一条路线发展?这是通过对自己的性格、特长、经历、学历的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能力取向。我可以往哪一条路线发展?这是通过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组织环境的分析,确定自己的机会取向。对于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定自己的最佳职业生涯路线。

6.职业生涯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职业生涯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是指为实施职业生涯目标,制定相应措施方案并以实际行动予以落实。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实现它们,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分阶段进行。

7.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反馈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