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

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22-01

在传统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简单地以等级评定学生,忽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此举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新课程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教师该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内容多维化,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评价指标与内容单一,偏向结果评价,也就是单纯地用学生完成的劳动作品或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难免有失偏颇。实际上,学生具有多元智能,学生是各有所长的,仅仅根据某一方面的表现就对学生定高低、分优劣,是不科学、不公平的,无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要实施发展性评价,使评价内容多维化,既要重视作品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首先,突破单一作品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习惯养成、合作意识、操作技能、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达成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纸工制作:水晶笔筒》后,教师可设计活动评价表,内容包括参与态度、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活动成果质量等,并整合教师总评、小组互评与学生自评,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提供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依据。

其次,不再局限于定向测试,适当增加自选测试内容。定向测试限定了作品内容,忽略了学生在兴趣爱好、智能等方面的差异,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在期末考核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情况,自主命题,自选制作内容,创作个性化的劳动作品,将其纳入评价系统之中,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与才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作品。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评价的激励作用

以单一的测试或考试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与评价,予以一定的分数或等级,并以此定优劣,这是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制约了评价功能由甄别向导向与激励转变,也很难体现学生作品中的具体优点与不足。如有些学生的作品获得了“优”或“良”的等级,却不知好在哪里,有些学生作品的等级是“差”,也不知差在何处,评价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除学期考试外,还应该灵活运用日常观察、访谈评价、作品展示、技术活动报告、评语式评价、档案袋、“等级+特长”式评价等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笔者对作品质量与学生学习表现进行等级评定,还根据学生作品中反映出的某些优势与特征授予其一定的荣誉称号,如“进步之星”“智慧之星”“创造之星”等,以鼓舞学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六课《企鹅》时,学生掌握企鹅的制作方法后,笔者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笔者发现有一个学生制作的企鹅虽然在外形上并不是特别突出,但能够发出音乐声。该学生为企鹅装上了“音乐集成电路”,这是比较有创意的做法。于是,笔者给这个学生“优”的等级,点出了其作品的优点,并推选他为本节课的“创造之星”,请全班学生为其鼓掌以示庆祝。该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自豪的笑容,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激励与鼓舞,产生了大胆创造、制作独具匠心的作品的愿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发展性评价中,评价主体不单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家长等。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适时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立纸花》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作品展示台,然后举办“作品推荐会”,引导学生介绍自己设计与制作的作品,交流创作思路和经验教训,并填写自我评价表。自我评价表的内容包括班级、姓名、作品名称等基础信息,还包括小组成员,任务分工,遭遇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等情况。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又如,学习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政烹饪”的第三课时《学做家常菜(凉拌黄瓜)》后,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制作凉拌菜,并给学生发放“学生学做家常菜信息反馈卡”,请家长配合填写信息反馈卡,使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校本培训

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将教师完成五年一周期360培训学时作为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一时间,各地掀起培训“大潮”,寒暑假对于教师不再是休息日,教师不断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充电。

实际上,各级培训活动中的专家有很多知识和经验是不可能通过培训的形式传播给每位教师的,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校本培训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农村初中负责全校教科研工作,认为要加强校本培训力度就要扎实开展诸如教学反思一类的,切合农村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那么,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如何培养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呢?

一、重视理论学习,夯实教学反思基础

以前上苏教版九年级课文《热爱生命》的时候,总是认为课文很简单,带着学生读一读,了解情节,简单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主旨就可以了。但是在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人文教育理论后,我感觉课不能这样上了。我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在网上收集了很多资料图片:千手观音邰丽华、盲聋哑的海伦・凯勒、冰冷风雨中拾荒的残疾人、荒凉的沙漠上的千年不倒的胡杨……通过我的深情讲述,学生的热情被点燃,纷纷讲述自己积累的或是见过的关于生命的故事。一个女孩讲述了自己的爷爷在被确诊为癌症后,没有想拖累儿女,自己决意和老伴住在一边,并坦然开朗地面对生活,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积极面对治疗,结果癌症状况大有好转。她的讲述令我和全班同学非常感动。下课之前我顺势布置了作文――写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批改时我发现学生此次作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用例典型,很多学生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我想,这一切大概就源于我受了陶行知先生人文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进行的教学反思。

二、把握反思内容,增强教学反思实效

1.反思教学成功的原因

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我们可以反思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变措施;某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对学生学情的有效把握等等,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总结经验,以备业务提高之需。我在教授苏教版九年级的课文《乡愁》时,县教研室领导坐堂听课,听过后给了我很高评价。我在窃喜之余,也对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进行了反思。其中的最大亮点是我设置的配乐朗读。首先,我在音乐的背景下深情朗诵诗歌;其次,在学生准备之后,指名学生配乐朗读。这样做一是突出了诗歌的情感效果,通过音乐和人声的力量点燃师生的情感火苗;二是体现了教师的示范效果,为学生做了良好的引领。

2.反思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对于教学,发现不足改正错误可以帮助教师减少教学上的遗憾,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一次上《活板》,全校语文公开课,来人很多,我感觉压力很大,生怕自己演砸了。结果课上得真不好。反思过程,我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握学生实际,结果上课时学生的反应迟缓,我不得不把教学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主导课堂,就这样还是拖堂完成教学任务。后来,我及时改变了教学设计。等到另外一个班级上这一课时,我就变得从容多了,因为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结构更合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更实在了,教学效果也更好了。由此可见,教学反思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真得很大。

三、总结反思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1.反思语文课堂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否统一

语文教学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体。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机械式的工具化教学,很多教师为了能把知识及时、迅速、有效地“塞”给学生,忽视了人文性的教学设计,整个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甚至面目可憎。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初中的课堂上并不鲜见。只有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细致的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过程中,我们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理想的课堂。

2.反思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合适

关于语文教学方法,众说纷纭。我以为,对于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来说,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讲授法、串讲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讨论法、研究法)和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问答法、情境教学法)。教学方法的使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要根据课文、学生、课堂情况等不同因素而有所变化。其中,情境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突出语文教学情感美、画面美的特点,能创造诗意般的审美课堂,带给师生美的感受,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大部分语文老师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增强自身语文素养,多尝试情境教学法。

3.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教学设计是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和核心。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可以进行。反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否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第三,要看教学设计有没有立足文本,并根据实际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李艳杰.教师应学会教学反思.学知报,2011-11-14.

[2]张小建.实践+反思=进步: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学术研究,2012(02).

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文3

所谓问课,就是通过他人或自己,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最佳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那么,音乐教师应该重视何种问课形式呢?我认为,“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都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区别于一般学科,音乐的“课后问”更具有实际价值。因为,音乐教师所教的班级,多数是同年级的平行班,也就是说,一课内容要在不同的班级上好几遍甚至十几遍,如果在第一个班级上下来,能及时总结反思并修正不足,就可以避免一些问题带给下一个班级,做到扬长避短,让后面的课堂更完善,更精彩。而且,这种问课带来的改变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无须等待教学的下一个轮回。

由此可见,“课后问”即课后反思,对音乐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音乐老师应该在哪些方面作课后的重点反思呢?

一、反思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属于首位,它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定起着制约的作用。上完课后,教师要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作出补充甚至调整。

1.目标定位准确吗?

在反思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是否合理,不合理的目标带来的可能就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教学。如苏教版《美丽的山谷》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我想通过欣赏乐曲《百鸟朝凤》、《高山流水》,以及学唱歌曲《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来感受山谷的美丽。心想:听着山谷中的鸟鸣和流水,再去歌唱美丽的山谷,一定会是很美的享受。所以,我把两个乐曲的欣赏目标定在了聆听乐曲描写的内容上,让学生通过聆听,用语言说出流水、鸣鸟的山水景象。但课堂的效果却出乎意料,我不仅没有看到学生的快乐与活力,教师的热情也随之消失,原本有的一幅美的画面始终未能出现,课堂显得被动、乏味。为什么精心准备的课不能如愿?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态?一连串的问题随即闪现。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百鸟朝凤》中的唢呐是北方乐器,跟南方人的欣赏口味有一定差异,而《高山流水》是一首古乐,和现代审美也有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对作品美的欣赏较为被动。于是,我重新调整,把乐曲欣赏的目标定在声音的描述和模仿上,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了解山谷中声音的种类和表达的方法。当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以这样的问题开始:“当我们走进美丽的山谷,可以听到哪些声音,音乐可以怎样去表现这些声音?”问题一出,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很有在音乐中寻找这些声音的欲望,接下来的欣赏,完全没了先前的状态,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而且专注、投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目标完成了吗?

目标的确立是课前应该多想的,但上完课后,仍要想一想,我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怎么样?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中,使之成为课堂的灵魂。

例如,在课堂上教唱完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关注学生是否已经通过歌唱了解了内蒙民歌的旋律、节奏的特点,能不能区别长调与短调?通过这堂课,有没有激起学生对草原及内蒙古民族的热爱之情?这些都需要作认真的课后反思,让课堂教学更有目标性。

二、反思教学内容与结构

如果说内容是课堂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课堂的骨架,它们共同撑起立体的音乐课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精心、恰当,能有统一的主题。结构则要自然流畅,使其相互融合,浑然天成。我们要常想这样的问题:我选择的内容是否是最佳的?这样的安排是否引人入胜?如果有遗憾,需要怎么修正?

1.内容最佳吗?

区别于其他学科,音乐教学是一种情感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老师都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课前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整合、扩充,选出最好的内容来教学,使之符合学生的情趣和认知水平。但课堂是充满变数的,教学内容有时会因多种原因而导致不相适应,影响教学效果。如时代感的差异,个人审美的差异,目标确立的差异等,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更改或补充。例如,在前面讲到的《美丽的山谷》一课,为了突出“声音”这一主题,我重新选择了教学内容,把歌曲《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改成了《回声》,并设计了一个问题作为承接:“山谷中的回声和鸟声、水声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歌曲可以通过什么音乐要素来表现它的特点?”在第一遍的欣赏中,他们很容易找到了乐句的重复和力度的强弱对比,演唱时,也能积极模仿,把歌曲唱得有声有色。经过这样的反思和修改,课堂出现了生气和活力,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2.结构最优吗?

一堂课上下来顺不顺,教学有效性高不高,仅靠反思内容是不够的,教学结构的优劣在教学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是相对独立,但不能孤立存在,它们应在一定的结构中,以目标为灵魂统一在一起,形成有层次的、立体的课堂。在搭建结构的时候,既要注意大的框架,也要重视小的细节,如精彩的导入,恰到好处的提问形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情感体验顺序等。课堂结束后,要把成功的东西记录下来,作为一种经验加以积累。失败的地方则进行修改,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丝路驼铃》一课,可谓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如果不注意课堂的教学结构,很容易变得杂乱无章。我把音乐按丝绸之路的路线由东向西设计了教学的路线图:西北高原花儿敦煌艺术阳关诗词新疆歌舞,并在各部分之间作了精心的连接,这样,不仅条理清晰,音乐的风格也较集中、统一。

三、反思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在备课时总会为教学设计一些方式方法,好的教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情感获得,不同的方法导致的教学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但设计过程往往会受老师主观经验的影响,有时对学生考虑并不周全。即使有考虑,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如果说教学方式方法的好坏在课前还做不到心中有数,那么,上完课就能一目了然了,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就要做认真的修改。

我有过这样一课的经历:苏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有一首特殊的教唱歌曲《那不勒斯舞曲》,它是一首舞曲,全曲除了音符写成的旋律外,没有任何歌词,歌唱时都用“啦”来哼唱。课前备课中,我想通过乐谱的视唱和旋律风格的分析来完成歌唱。课堂上,在作简单介绍后,便复习音符的唱名、音高,再让学生根据旋律风格分段视唱,最后用“啦”来哼唱歌曲。结果,一堂课下来依然没能唱好,而且出现学生不愿张嘴的尴尬场面。这个办法太被动了,我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效果。于是我在第二个班级作了如下更改——①故事导入:讲述《天鹅湖》的故事梗概,接着告诉学生,王子十八岁生日那天,皇宫里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成人礼,期间跳了代表各个国家风格的舞蹈,《那不勒斯舞曲》就是其中一首表现意大利风格的舞蹈。②观看视频:播放舞剧中的这段舞蹈录像,要求学生边看,边记忆舞蹈的音乐,比比谁记得多。③模唱旋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钢琴上帮助他们回忆音乐中出现的旋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唱了曲谱,再在熟悉的基础上,填进音符视唱,并完成“啦”的哼唱。④歌曲欣赏:播放由此曲填词的歌曲《踏春》视频,加深旋律印象,体会风格特点。经过此番修改,学生对课堂充满了新奇,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文4

一、理解养育之心,感恩父母――感恩教育的基础

苏教版(三上)第10课“父母的疼爱”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你们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们做过的饭菜有多少斤?请你们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每天接送你们上学,走了多少路?

……

师:我发现,这么多问题,大家都无法回答,为什么呢?

生1: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生2:父母的爱无法计算。

……

师:父母的爱到底有多少斤?你们说呢?

生1:很重很重。

生2: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

师:父母的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比山高,比海深,实在无法计算。同学们,你们可曾发现……(课件出示一首小诗《父母的爱》。师生齐诵。)

师:同学们,我们就在这爱的包围中,一天天长大。此时此刻,大家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吗?(背景音乐《感谢你》响起。)

生1:我想说,爸爸妈妈,谢谢你们!

生2:(哽咽地说)妈妈,我爱你!

……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在心中默默地说出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好吗?

(所有的学生都点点头,慢慢地闭上眼睛。)

师:爱需要行动!你们准备用什么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呢?

生1:爸爸工作累了,我给爸爸捶捶背。

生2:妈妈生病时,我给妈妈端茶送药。

……

师:是的,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平常的一点一滴,恰恰可以表达最真挚动人的爱。我为你们感到高兴,感到骄傲,因为你们已经懂得感恩父母了。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们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和帮助他们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一种美德,这对目前普遍娇生惯养的中国孩子尤为重要。让我们行动起来,通过我们的品德课堂改变“娘想儿路样长,儿疼娘只有扁担长”的现状。

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学生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让他们关心父母的喜好,了解父母的心愿,记住父母的生日,变成一个心中装着父母的人,他们就会变得有爱心。

二、领会教诲之情,感恩师长――感恩教育的提升

苏教版(六下)第13课“我的这6年”教学片段――

师:6年里大家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老师祝贺你们,因为你们长大了。你们在体会成功的同时,还能反思自己的不足,品位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是你们这6年的最大进步与收获。能说说你们有什么感悟吗?

生1:我们每取得的一点进步都是老师教育的结果。老师教会了我写一手漂亮的字,我要感谢她。

生2:我们的进步浸透了老师的辛勤劳动。

生3:这6年,离不开教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绩。

生4:这6年,除了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还有父母的辛勤付出。

师:说得真好!那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生1: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

生2:爸爸妈妈,感谢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

生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6年师生情!

……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教育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用真情唤醒真情、点燃真情、感染真情、生华真情,努力营造品德课堂的和谐美。引导学生回忆6年的学习生活,从中体会成长的快乐,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懂得感恩,学会报恩,使他们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层层提高,步步升华。通过学生们的一句句真情告白,从而唤醒了他们心灵深处对老师的感激和尊重之情,让这份美好的记忆以及感恩的情怀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定格,深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三、明白帮助之谊,感恩朋友――感恩教育的迁移

苏教版(三下)第2课“邻居家的小伙伴”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俗话说得好,邻居好赛金宝!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和邻居家小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事情吗?

生1:“六一”儿童节那天,我的邻居好朋友送给我一个漂亮的文具盒。

生2:有一次,晚上天黑了,我上楼梯时看不见,我家对门的小林正好开门,看见我了,急忙帮我按下了楼梯过道的灯。

生3:上个星期六,我在家里做作业,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我上楼请教邻居上六年级的姐姐,她很热情地帮助了我。

……

师:是啊,邻居间这样友好相处的事情,我们用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想知道,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对邻居家的小伙伴说些什么呢?课件播放《感恩的心》。

生1:蓓蓓,感谢你在“六一”儿童节那天送我礼物,我非常喜欢!

生2:小林,谢谢你为我按下楼道的灯,当时看到灯光,我很感动,我一下就不怕了。

生3:燕子姐姐,谢谢你帮我解答了那道数学题。课堂上,我按照你讲解的方法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还表扬了我呢!

……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懂得感恩,人才能焕发无穷的精神力量,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我们需要利用我们的课堂,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感恩因子”,“润物细无声”地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他们的心里及时种下一粒粒感恩的种子,让他们逐渐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感恩的心》唱出了亿万人的心声,让我们的孩子在“感恩树”下齐唱这首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四、领悟馈赠之爱,感恩自然――感恩教育的升华

苏教版(五上)第14课“大好河山任我游”教学片段――

师:小导游们,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将你们最想去的一处景点介绍给我们大家。哪组先来?

六个小组各自介绍。

(第一组:日月潭组――诗歌组)师总结:是啊,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日月潭,值得我们前往!

(第二组:秦兵马俑组――绘画组)师总结: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这些兵马俑雕刻得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这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第三组:九寨沟组――图片组)师总结:九寨沟,你独特的美令人神往,你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当之无愧啊!

(第四组:莫高窟组――朗诵组)师总结:是啊,正是有了我国古代这些伟大的、智慧的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才有了莫高窟这颗璀璨的明珠的诞生,伟大的祖国,我为您自豪!

(第五组:五彩中国组――歌唱组)师总结:从你们好听的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她们正用母亲那博大的胸怀,张开双臂欢迎我们呢!

(第六组:黄山组――视频组)师总结:感谢你们组的精彩汇报!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这六处我都想去游览。下次你们去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我哦!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生1: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清水秀,我爱我的祖国。

生2:我们的祖国有这么多的名胜古迹供我们游览,感谢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眷顾,我们要好好保护好它们。

生3:伟大的祖国,感谢您的养育,长大了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生4:感谢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馈赠,我们一定要做文明的小游客,让祖国妈妈永远年轻、美丽!

……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太好了,老师很感动!是啊,是大自然妈妈的巧手,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是这位美丽的妈妈,为我们描述了高山的伟岸、流水的温婉;是这位善良的妈妈,为我们描画了绿树的葱郁、鲜花的芬芳;是这位深情的妈妈,带给我们高远的蓝天、飘飞的白云、和煦的阳光、淡淡的清风,带给我们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五彩画卷。

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实验探究;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分类表征;绿色运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5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7

2016年5月19日,南通市高中化学(使用人教版教材)优秀课评比在江苏省海门中学举行,我有幸参加课堂展示,在高一(7)班借班上了一堂新授课“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第1课时)”。本次活动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下面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介绍。

一、设计理念

鉴于人教版《化学2》[1]中本节课的“承前启后”:既是对《化学1》中钠、铝、铁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进一步归纳、梳理和运用,同时又为《选修2》第三单元“化学与材料的发展”课题2“金属材料”中深入学习铁、铝的冶炼做好准备。在综合比较了人教版和苏教版中有关金属的教学内容后,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明线:即以人类发展史中重要金属材料的发现和使用为主线,着重讨论青铜时期铜的冶炼(因为人教版《化学1》对铜的教学相对不如钠、铝、铁系统,而苏教版《化学1》[2]编有“铜的获取和运用”)和铁器时期的炼铁、炼钢(考虑到钢铁仍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进而结合金属活动性,通过归纳、分类和整理各种金属的工业冶炼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暗线:寓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于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结合适当的学法指导,从“实验探究”“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分类表征”“绿色运用”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整节课的教学思维导图可表示为图1: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铜、铁等金属的冶炼史,认识冶炼金属的一般原理,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2.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运用,感悟其在金属材料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铭记历史,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师]先来做个游戏――连连看!游戏规则是对人类历史发展代表性时期和对应的标志性技术或人物进行连线,如图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火”的发现和利用为铜、铁的冶炼奠定了基础,包括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有色金属材料。所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世界材料发展史。

设计意图:第一,寓教于乐;第二,明确本堂课的明线――不同历史时期典型金属冶炼及金属材料的运用,初步体验分类表征;第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使得游戏与评价变得简便可行。

2. 活动一:了解铜的冶炼历史

[图片展示]介绍两件珍贵文物:司母戊鼎和铜虎头。

设计意图:兼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铭记历史教训的用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铜虎头已经超越了一件普通文物的意义,唤醒我们同学:中国至今还有上百万件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1)从铜的化合物中还原出铜

问题:人类很早就发现,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在熊熊燃烧的树木中灼烧,树木余烬里会有一种红色光亮的金属凝固出来,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发生的反应:(1) ;(2) 。

早期湿法炼铜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其原理为 。

[生] 讨论概括出上述两种方法制铜的本质――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

视野开拓:介绍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编钟”(图片)的高超铸造技术:运用合金比例(图片)控制音色!(锡偏低,钟声单调而尖锐,过高钟体韧性下降易被击破,而适当的含铅量则有利于声音的衰减,改善音色)。它的神奇还不仅于此……(有兴趣的课后可上网了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介绍炼钢中通过调节硅、锰等合金元素来得到用途不同的钢材埋下伏笔。由组成的不同而导致结构的差异,从而初步感受“性构相依”。而对于“神奇的音乐性能”现场不讲,仅留提示,必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兼有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设想。

(2)分组实验――“电解氯化铜溶液”

【实验说明】

[师]J形管[3]高端碳棒与电源负极相连(阴极),J形管低端碳棒与电源正极相连(阳极),注射器内装有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通电(24V)3分钟,注意观察阴、阳两极现象,结束实验后向上少许提拉注射器活塞(注意不要吸进溶液),观察试纸颜色,并完成化学方程式。

设计效果:从实验的角度丰富了制备铜的方法,也为《选修4》中电解精炼铜开一扇窗。可通过加液后在J形管两端自然形成的液面高度差判断装置的气密性,另外装置在密闭体系中检验Cl2,减少了其对环境的污染,本身就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

[师]视野开拓:简单介绍现代炼铜技术――火法炼铜和生物炼铜。

3. 活动二:认识炼铁(钢)的原理

(1)实验探究――“铝热反应”

装置改进如图4:用水泥和沙子在铁皮罐内侧浇铸成坩埚状,底部开孔,将纸漏斗放入,填上铝热剂,表面铺一层氯酸钾,三脚架下面预先放好盛有细沙的蒸发皿。用坩埚钳将燃烧的镁条插入反应物引发反应,……夹出红热物,用磁铁靠近。

设计效果:当给铝热反应重新按了这个家后,用5g Fe2O3和2g Al粉演示,现象十分明显,火焰集中在小范围内垂直向上喷射,底部高温熔融物相对集中落下,并能在细沙中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约10秒)的“红热”状态,给学生对反应放热留下深刻印象,稍冷,能被磁铁轻松吸引。十分适合当场演示,在药品预先加好的前提下,整个实验用时在4分钟以内。

[师]请完成该反应的方程式(并点评)。鉴于铁、铝都是用途极为广泛的金属,这个反应不具有大规模炼铁意义,但是这个反应由于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以用来焊接铁轨(称之为铝热焊)、冶炼高熔点金属(如锰、铬和钨等)、甚至用于定向爆破。

[师]根据反应的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加以分析。

问题1:根据反应的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绘出铝热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图5。

[生]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将反应物、生成物拖到相应位置,并连接成曲线①。

问题2:反应物能像乘“滑滑梯”一样自然而流畅地转化为生成物吗[4]?

[生]小组讨论,修正曲线①为曲线②。

问题3:能不能降低反应的“坎儿”(如曲线③)?

[生]使用催化剂。

[师]寻找合适的催化剂!而金属及其化合物是这个领域研究的热点,可谓方兴未艾(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上的突破)。有兴趣的同学两年后可以考虑填报“催化工业”专业,今天你们站在海门市基础教育的制高点,相信假以时日,你们也一定能登上世界“催化工业”的巅峰。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交互白板能轻松展示上述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较好地落实了“宏微结合”,进而完成从“物质转化与能量变化”双重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并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再次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学生不由自主的热烈掌声也给予我极大的鼓励)。

(2)看图比较古代炼铁和现代高炉炼铁

结合屏幕上的古代炼铁图片和高炉炼铁示意图,进行比较并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比较是一种高效、深刻的学习方法。

[图片展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图片以及最近出现在南海的美国现役主战航母――“斯坦尼斯号”图片。

设计意图:第一,说明作为轮船或航母甲板对钢材质量的要求之高;第二,联系时下区域政治热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自发转化为一种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

[视频播放]结合“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模型观看相应视频,理解炼钢的目的及反应原理。

4. 活动三:整理金属冶炼的本质、方法、过程和金属资源的有效使用途径

(1)简单表示金属冶炼的本质:

(2)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讨论不同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

(3)金属冶炼的一般过程包括 、 、 。

(4)列举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产资源的几种途径。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建构,同时形成本堂课的主板书设计,见图6。

[师]金属材料发展的历史演变是材料发展的历史演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7。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重大时期看,材料历经了天然材料陶瓷青铜铁钢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这正验证了美国科学家西博格的一句话“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课后拓展:上网查阅、走访、调查了解海水金属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展望。

五、教学反思

1. 对立与统一

整合和发挥素材在教学中的辩证性:如两种青铜器图片的使用,既激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学生回忆了中华民族这段屈辱的历史;又如,为说明材料科技的进步是为造福人类社会,却又选择了“泰坦尼克号”海难图片,以及以“斯坦尼斯号”为代表的美国航母在南海制造紧张局势……也很好地印证了课的最后所引用的恩格斯的充满哲理的一句话:“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现代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过程与进化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和获得解放的手段。”

2. 实验探究与创新

J形管的运用有效地保证了两液面高度差的形成与观察,同时采用注射器保证了实验中电解氯气的绿色检验,很好地发挥了实验的不可替代功效。实验结束后将针筒中的氯气推入烧碱溶液吸收即可,而CuCl2溶液可供多个平行班级重复使用。铝热反应的反应器以及引燃方式都做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能承受反应高温,外壁不会发烫,可用于反复演示实验而不损坏。引燃镁条时,先用坩埚钳夹住镁条中部,点燃一端迅速将另一端插入铝热剂,这个动态的过程相比教材中静态的过程而言,改善了空气和镁条的接触,反应加剧,有效解决了原来演示过程中燃着的镁条自上向下燃烧到根部会熄灭,从而导致不能引发铝热反应这个问题。

3. 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编钟中合金成分的分析,锡、铅含量对钟声音色的影响,以及将生铁炼钢过程中各元素含量的变化与调整和钢材所呈现的特性等的关联,培养学生“性构相依”的学科思想。通过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三个问题:根据铝热反应的宏观现象,如何从微观角度绘出反应过程的能量图?反应物会像乘“滑滑梯”一样自然而流畅地转化为生成物吗?能不能降低上述这些反应的能量障碍那道“坎儿”?进而完成从“物质转化与能量变化”双重角度认识物质世界!

比较遗憾的是,学生活动三这个环节略显仓促,本来预设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扮演我国西部铜城――白银市市长这一角色,谈谈本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的举措……由于我看错时间(结果下来发现提前了3分钟下课),以为课上来不及了,忍痛割爱,失去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的极佳机会,行文至此仍不吐不快。

致谢:感谢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同仁们在准备过程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蒋海燕.J形管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探讨[J].化学教学,2012(11):47

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文6

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后练习的安排设计蕴含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后练习最常见,也是使用最多的是陈述的方式。

如,第四册《母亲的恩情》练习5: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练习5: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的含义,并思考括号里的问题。

第十二册《三打白骨精》练习3: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

这种方式多采用陈述的语言来交代知识,提出学习要求。它是以编者为本,由编者决定学习内容,而非以学生为本。语言的趣味性、可读性不够,用语过于拘谨,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之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科书课文后练习也采用了讨论这种开放的表达方式。

如,第六册《水上飞机》“联系课文,说说水上飞机有哪些本领。如果让你来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

第十册《望月》“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

第十二册《夜晚的实验》“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这种方式将具体材料和问题展现给学生,供他们讨论,自己寻找答案。讨论式的表述方式基于学习者为主体、为中心的思想。内容的呈现和安排具有点拨和诱导的特征,即使较难的问题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参与、观察、分析和感悟来得出。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设计,目的不在于得出结论,而是重在参与,重在学习过程。

教科书课文后练习还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如,第四册《蜗牛的奖杯》“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第五册《蒲公英》“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

第十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在一系列的提问中,学习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会比较扎实。

我们研读教材,绝不能抛开课文后练习,或认为它只是课文的副产品,作为一种补充检查,而要把它与课文合成一个整体,去悉心研读,把准编者意图,让它真正发挥实效。

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课文后习题,强化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变陈述式为问题式

苏教版教科书中许多习题都是用了陈述式。如,“读一读,再按笔顺描红”“读一读,说说下面笔画的名称,再按笔顺描红。”“按笔顺描红。”“读读,抄抄,再听写。”“读一读,再说说带点词的意思。”“读读下面的词语,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教学时,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呈现,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片段1

二年级下册《小池塘》第二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偏旁的名称,照样子按笔顺描红。”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出示生字: 只 边 阳 红 吹 波 姐

指名读题目,提问“这些生字谁能读正确?哪些字音你要提醒大家注意,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只、吹”读翘舌音;“阳、红”读后鼻音。)

提问“下面的偏旁分别是什么名称?”

(引导学生认识4个偏旁。)

提问“谁能说说每个字的结构?它们的笔顺是什么?”

指名回答。

提问:“写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姐”的‘女’字旁要长而窄,第三笔横改提;“阳字的‘双挂耳’要写的向上一点。”)

学生描红。

教学片段2

《水上飞机》一课课文后练习要求用“渐渐地”造句。

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谁能说说‘渐渐地’是什么意思?”

在黑板上板画小草,引导学生说:“春天来了,怎么样?”

学生很快造出: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地长出来了。

老师又画了地平线、山和一个圆。问: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将圆想象成初升的太阳、落日、月亮等等,然后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老师接着又引导:这个小朋友叫小明,他一年级转来,学习成绩不好,现在三年级了,成绩好了,用上“渐渐地”说话。

最后自己练习说一句话。这种由扶到放,由易到难的教学设计,将“渐渐地”一词的意义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有效的铺垫和引导之下,学生再进行造句便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

教学片段3

如《看》一课,要求背诵课文。指导背诵第二、三段重点段落时,就可采用“问题引读法”引导背诵:公园里的好看吗?――颜色有哪些?――开得多吗?――怎样生长?――看的人们怎样?――爸爸怎么说?学生在回答逐个问题时,就能完整地背诵课文了。

二、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有的是封闭性问题。如,“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

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它是有效提问带动学生参与有意义的课堂对话的一大屏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什么”、“为什么”、“以什么方式”“你怎么知道”之类的词作问题的开头语,为学生开创参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的机遇。

教学片段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

交流:哪一种恐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课文是怎么介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雷龙

课文是怎么介绍雷龙的大的?

出示大象图片:

同学们,一头大象一般重5吨,雷龙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大约是――吨,真是个――。

课文把雷龙和大象做了比较,这样就突出了雷龙的大。

你们听过打雷吗?(播放雷声)课文把雷龙发出的声音比作――

这里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到雷龙的大。

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雷龙很大?指名读。齐读。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通过关键词句,通过图文等知道的。

小结:课文介绍雷龙主要运用了做比较、打比方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图和文章的关键词句来理解它。介绍其它恐龙的时候也用了这样的方法,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发现它们。

梁龙

课文是怎么介绍梁龙很长?

出示梁龙的图片:

二十多米相当于我们教室长度的三倍左右――课文还把梁龙比作移动的――,真――呀!

师:课文运用了具体的数字和打比方,把梁龙的长生动地表现出来。谁能通过朗读,体现这一特点?

剑龙

让学生围绕前面的问题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剑龙,它的背上有――,尾巴上还有――它就是用这些武器保护自己的。

三角龙

出示图片:三角龙共长了――,一只长在――,另外两只――,每只都有――,真是令人――。

师小结:课文介绍剑龙与三角龙的时候,运用具体的数字,使我们对恐龙剑板、尾刺的数量,角的只数与长度了解得更加清楚,知道了剑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三角龙如何叫人害怕。

谁能读出这两种恐龙的特点?

三、变复杂性为简单化

教科书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有的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如《最佳路径》“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小草和大树》“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这类问题往往涵盖面比较大,由于学生的智力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辅的问题,为学生铺路搭桥,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拾级而上。才可能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教学《最佳路径》,“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如果直接让学生回答,很有可能将学生问哑了。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促进学生思考、探讨:①“许多园主”与“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有什么不同?②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里?③格罗培斯为什么要求在乐园里撒下草种?④他是怎样想的?最后再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设计为什么是最佳?”这样,将复杂点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且这些辅的问题都为解决母问题服务。将问题化整为零,学生各个击破子问题,再聚零为整,就能够完整而有条理地回答“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样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成为学习的主人。

《诚实与信任》一课课文后练习“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想想看,还能换个题目吗”。在教学时启发学生首先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给文章定题目。教学中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接着启发学生思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课文是以主人公‘我’的品质为题的,如果要更换新的题目,你能给它换个什么题目?换题目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一句话触发学生的思维,同学们发言踊跃:

“可以赞美主人公的品质为题――《诚实的心灵》。”

“可以主人公的话为题――《诚实比金钱更重要》。”

“可以发生的事件为题――《车祸以后》。”

“可以主人公良好品质的见证为题《一张小字条》。”

当一位同学说“可以《人与人之间,诚实比金钱更重要》为题”,立刻有同学评价:“不行,作为文章的标题应该简洁、醒目,你的题目太长了!”还有一位同学认为课文的题目“平板不行,应该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让别人有一种想读下去的兴趣”……

四、变开放性为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后练习中半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还是占多数的,但多为局限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内运行的问题。例如,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课文后练习要求将故事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望月》的课后第5题要求同桌背诵有关山或水的古诗。

随着开放程度的不同,开放性的问题应该考虑升级,从学科课堂教学到学科的综合性活动,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因为这样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突出“活动”,进一步体现多元元素,进一步提升问题解决的真实性、有效性。

如,《半截蜡烛》课文后练习要求将故事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在教学时,这个活动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真正落实,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与文本产生共鸣,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