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抓好德育,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努力把德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师要在潜默移化中影响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老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影响学生。如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对学生有耐性和信心,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的榜样,以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影响他们。而且这也是德育渗透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也是给学生最为直接、最为真切的影响。其次,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精神,还需要历史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这些需要以具体的文化知识为导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德育的教学来说,言传身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中,也是展现其风采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利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成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我国在历史发展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案例或者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说辞和教育。如:在讲到我国的灿烂文化,科技成就、文学成就时就行情感的渲染,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如在讲到我们历史上的美术成就徐悲鸿的《奔马图》时,这样解释,它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这些讲解,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教师要在活动课程中体现德育教学

进行德育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就要在活动教学中予以体现。活动教学可以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帮助,考察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精神,这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关于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探究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体现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程度相对差的学生分析,这样一来也就有利于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开展德育教学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文2

(一) 理论背景和依据

1. 背景。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从现实看,我们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许多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中小学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的关注,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心理教育。

2. 理论依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赞科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 学校背景

我校学生结构复杂,外来务工子弟的学生比较多,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教育的也较多,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得到家庭的关心比较少,使得部分孩子学习中出现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现一些小的思想倾向。所以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心理辅导显得极为重要。面对这一问题,1999年和2006年,我校相继提出“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目的是想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筛选,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同时对不同特征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心理疏导的要求与方法。两个课题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成功结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也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而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学校还应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立足于课堂内外的时间。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时,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有着深刻、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鉴于上述客观事实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通过此课题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长。

(三) 本课题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小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还没有,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在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障碍现象,产生“心理负效应”。

而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岁-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我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国的模式。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纵观上述研究现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准备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小学1―6年级)科学可行的教育内容,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建构既能有效教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二、 课题的界定

(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之“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过程”之“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渗透性学习”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端正学校教育思想,将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以“学习为主导教育,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学校、班级、家庭通力合作”为主导思想,注重环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努力让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辉。

三、 实验目标

(一) 总目标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 具体目标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能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义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必须符合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即实践标准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依据;从实践活动的时间维度上讲,心理健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表现为辨证的发展性;从实践活动的空间维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渗透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心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渗透,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康的学习心态。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心理教育的渗透性课堂教学结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3.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教师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去实施。 第二,激发兴趣。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学科成绩的好坏往往受个体兴趣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认知之间关系,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第三,坚持表扬。表扬就是对学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产生激励效应。表扬就像阳光,没有它,学生就不能健康成长。教师只有以深厚的师爱,宽容的师德,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云。第四,暂缓评价。不要轻易评价学生创新成果。教师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五,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发言是正确处理学生与思维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种种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广开言路,让广大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讨论,互相急论,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再让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释。第六,教学相长。心理学上所谈的教学相长的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师于课堂教学,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并将成为学生今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模式。

4. 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渗透策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课堂管理中进行有效渗透,使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备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学语言渗透心理教育。渗透心理教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尤为必要。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以富有爱的教学语言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以此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保持教与学的热情。

3. 依托生际交往渗透心理教育。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和谐的生际关系,适当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展示。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的社会,要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人际关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

4. 依托随机事件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适时开展活动,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机事件的发生,并适时进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课题组组成了科研小组实施和协调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聘请市、区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学校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3. 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核心组成员来自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青年骨干教师,都为重要的研究者,有组织、能力和物质保证,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

4.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形成学习组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率先行动,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六、 实验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学习国内外相关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反思我校前阶段实验研究的成果,提炼、升华,撰写“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成立课题研究组。

(二) 研究阶段(2013年4月――2016年4月)

组织相关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严格按方案的操作要点开展研究工作,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成立低、中、高级段研究小组分专题开展研究工作,每学期进行两次校级研讨、交流活动,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更正完善研究计划和方案,撰写好阶段性研究专题总结、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初步提炼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最佳互动模式,构建起区域性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系统。

(三) 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举行公开展示活动,全面整理和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的研究报告。

七、 成果形式

1. 专题研究论文、阶段性试验报告、课题实验报告、活动台账、学生个案、实验记录等。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文3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深刻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逐渐地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教育媒介等方面,旨在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中初中数学课堂便是一个试验点。内容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具体地谈一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

要想有效地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地知道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理念都包含哪些内容。概括起来一共包括五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理念、注重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多元性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深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一、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学校管理等各个领域,深受学校管理的青睐,因此很多学校无论是在学校管理还是教学活动中都谨遵“以生为本”的理念,这里具体来说一说“以生为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首先,为了遵从这个教学理念,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点。其次,我们现在实行的教学模式都为班级授课制,即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重点也在于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一个水平,而这一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毕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应顾及全体学生,还应顾及个别学生,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渗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民主化和独特化。

二、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别重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面对严密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数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变得相对容易了许多。那么教师是如何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会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或提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很容易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将数学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吸收数学知识。其次,除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这相较于前者来说更具实践意义,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具体操作,更深入地将数学理论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方法。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方法都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教学理念渗透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

三、渗透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那么除了上面提到的生活情境化和综合实践活动两种教学方法外,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会采取诸如:教学游戏化、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就具体地说说这几种方法各自的优越性。首先,自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在学习中更加提倡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其在快乐学习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而教学游戏化这种教W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多赢”的教学方法。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各大中小学校广泛使用,初中数学教学同样也不例外,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不仅为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了一些乐趣,而且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此外,“微课”更是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效率。最后,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并不陌生,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探究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除了这三种方法外,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综上可见,在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渗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固守以往讲授式的、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

学习。

四、渗透注重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会做题便是学习数学的核心,在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仅仅是将学生当作是会做题的机器,学生也就将数学仅仅看作是一门考试课。而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目标,因为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开设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做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才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原因。那么教师怎样将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呢?首先,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种意识,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凸显和检验它的存在,必须将其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上,而数学便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要做好“引路人”这个角色,教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摸索,主动思考,主动归纳和总结。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开端和来源”,而这种观察并不是无意的,而是包含着思考的成分,在这样带有思考的观察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升。最后,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利用一般的做题方式巩固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观念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巩固。

五、渗透教学评价多元性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是通过一份小小试卷的正确率和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这种评价方式虽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现出学生的一些特征,但是仅仅凭借这种结果性的评价不足以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此新课程理念别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即不能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在这种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不仅能够看到每位学生的数学成绩优劣,还会了解到每位学生是怎样思考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进而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教师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价中找准自身的问题,进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正,这才是教学评价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教学评价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初中数学课堂无论是在教学氛围、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绝对要得益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教师始终保持先进的、积极的教学理念,时刻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促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且高效。

参考文献: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文4

高中历史课堂除了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是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和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基于此,本文从历史故事的充分利用,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以及生本课堂作用的分析,探讨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高中历史;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入,使得教师更注重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而作为具有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明显,同时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也是构成价值观、情感及态度目标的重要内容。然而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德育渗透的忽略,对知识技能培养的重视,导致历史德育教育功能被制约,但教育是以让学生学会做人为基本出发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1充分利用历史故事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演变过程中,人类利用不同故事和事件创造出如浩瀚的历史,而这些故事中蕴含人类社会的一切,包括情感、善恶、美德等等。因此,教学中历史教师应激情昂扬地生动讲述,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引感共鸣。例如:教师在《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学中,积极向学生讲述詹天佑的故事,从他自小勤奋努力,成为晚清首批公派的一名留学生,到他学有所成而放弃优厚海外条件,返回祖国致力于近代铁路交通事业,经历和克服了层层种种的考验困难,最终使得京张铁路修筑成功,推动着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当詹天佑遇到困难时他总会提醒自己: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必须要修好,以免遭外国人耻笑,使得中国工程师信心受挫。可以说,詹天佑的强烈爱国之情,是文字无法表达的。他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反而是国家要为国争光。也正是詹天佑对工作负责的态度,才实现了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同时他还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他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上,也源自于他的不断实践和努力。通过这样激情昂扬的讲述,再联系当前社会,引导学生深思新时代对人们提出何种要求?然后,组织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创新、爱国的精神和品质。而学生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被詹天佑勤奋创新以及热爱祖国的精神所感染,使其在激励中养成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2深入挖掘历史教材

当今社会发展对历史教育提出要求,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将人文教育思想渗透其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历史教材中蕴含大量人文及史学的观点和史实,针对历史教学目标选择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让学生对历史进行直观了解,使其加深记忆,强化理解。而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美”欣赏和感受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文艺复兴》时,可剪辑播放《边城》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沈岳焕描绘的乡村风俗,使其对作品浓郁乡土气息产生直观感受,体验祖孙间患难与共的亲情,进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强烈欲望。学生对历史情境的直观感受,源自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比如:教师在《》教学中播放相关影音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聆听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事,通过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形象感知,接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学中要引入典型人物的相关事迹,并客观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会对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产生有利影响。譬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等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使学生在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不仁感到愤怒的同时,引导学生深思:中国为何会受到日本的侵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落后是关键原因,进而产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意识。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学生自强自信、自爱自尊的健康人格培养为目标,强化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究,最终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3注重生本课堂,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观意志力直接联系着知识的学习运用,以及教师的德育教育。为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即课堂设计者、教学引导者。例如:教师在《充满魅力的中国古代书画、戏曲艺术》教学中,设计时应理清教学目标,本课中心目标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成就及发展脉络的掌握,而第三维度目标则是对其魅力成就的体会,让学生更热爱传统文化,并站在高中生角度上思考,如何弘扬和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可采取亲手作画来进行体验,绘画的主题可从三道北宋宫廷画考题中选择,再将作品展示于课堂中,让其与北宋宫廷画首名作者进行对比,充分感受古人的奇思妙想和才气以及国画的魅力,进而加深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4结束语

历史是社会及其文明进步的足迹和表现,而高中历史教学则是对学生认识、了解社会与历史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是社会发展历程的主要体现,高中历史教师要教会学生看穿历史的本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道德修养进一步增强,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树立积极进取的意识,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J].科技创业月刊,2014,(3):150-151.

[2]徐晓燕.读史论今,惩恶扬善——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3):37.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文5

历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更有优越性。特别是优秀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教材。中学历史课本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上至治国理政,下至为人处事,涵盖古今中外,包容各大领域,涉及人类社会发展整个过程。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发挥同伴互助和集体合作,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题材,加以提炼总结,形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课程。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集体主义教育课程、品格修养课程、民主法制教育课程、诚信教育课程、艰苦奋斗教育课程、孝敬父母教育课程、时事热点焦点问题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杰出人物事迹课程、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感恩教育课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战争启示课程等等。

二、提高教师素质,实施品德教育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良好实施的。提高教师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强化教师意识。教师是负有神圣职责的崇高职业,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培养自制能力:二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学习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理论和规范,要向优秀教师学习,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三是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师自我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教师才能从内到外不断升华。四是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水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于是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这一步,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对学生渗透德育了。因此,历史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以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历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文6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加强德育 教师德育素质 挖掘课程德育资源 与生活和时政热点结合

历史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阵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初中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根据自身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如何渗透德育。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评价体制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评价教师就看其中考、统考成绩,评价学生就看其学习成绩,其他方面则忽略不计,甚至可以一俊遮百丑。这种评价体制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牺牲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迫使历史教学和学习朝着追求单纯的学业成绩方向发展,优秀师资流失,导致历史教学和教育目标的背离,使德育渗透与学科知识出现分离,德育渗透的功能弱化。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初中每一门基础学科,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体制,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二、努力提升历史教师的德育素质

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重要源泉是教师的德和才,无德无才的教师是绝对不可能受到爱戴和尊敬的。”可见,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才是同等重要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是一个对国家、民族充满强烈责任感,对学生充满爱,爱岗敬业、与时俱进的人。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与生活和时政热点结合,帮助学生学史鉴今

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正确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认识。如结合莫高窟的历史价值和现状,让学生明白当今在发挥莫高窟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发展旅游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莫高窟,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职责。通过对唐朝、明朝等后期的铺张浪费、贪污成风、宦官专权史实的学习,认识到这些加深了这些朝代的政治腐败和国势的衰落,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腐败亡国的道理。由此认识到当今我国反腐败和要求励行节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节约意识和廉政意识。关注社会热点,用历史帮助学生释疑,如关于问题,初中生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盲区。作为历史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从史实和法理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造成今天问题的原因。明确中国领土和是不容商量的,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又不是初中生认为打一仗就行了的,设计了热点论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认识。既对学生实时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引领学生学习用历史分析处理时事。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凸显历史课的德育功能

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可帮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凸显历史德育功能,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用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例如前天在讲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还我山东!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充分利用课外历史德育资源,提升德育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