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课堂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课堂学习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1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德育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59-03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理论与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了同伴教育的作用,更有利于班级管理,使学生首先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从而提高了德育课堂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也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

一、更新教学观念,开展合作学习

笔者在参加过的教学比赛中曾被问过:“为什么总在公开课的教学比赛中大家都出现小组合作,而在平时的推门听课中却没有老师使用呢?”笔者回答了三点:第一,这正像发展观里说的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它早已出现了很多年,但大家还是习惯于自己的讲授,学生也是习惯于被动听课,都不愿改变;第二,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只是使用一段时间就放弃了;第三,没有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好处。现实中不少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演戏”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体现它的优势,反而成为制约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弊端。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如果连教师自己都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或只认为它是学习的一种便利,缺少应有的期望和热情,那学生的新奇和热情还能持续多久呢?因此,小组合作能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可说是决定性因素。虽然把德育课纳入学业水平测试,但我们仍然要防止重返“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课堂。教师只有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地融入小组学习中,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小组学习的快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合理组建小组,熟记合作规则

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时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在笔者的德育课堂上,学生是按自愿结合的形式组成小组,有的班级是按学生原有座位就近的方式,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勇于呈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一般4~6人一组,按长方形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将时下一些流行的词汇作为自己学习小组的称号,比如鸟叔队、泰宥印⒏力队等,笔者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学习。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利于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小组成员则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笔者定期轮换主发言人,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主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有遗漏,中心发言人可以补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因此,从一开始笔者就做了一些规定,要求学生注意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也解决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矛盾。

三、重新角色定位,发挥主导作用

小组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流,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

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当好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然后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提示合作的流程,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其次,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教师需要深入到小组中,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对个别学生或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在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要及时把握各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最后,在指导全班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概括、提炼和升华学生已发现的结论,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当不同的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交技能。例如,如何倾听别人的交流,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相互尊重,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等。通过小组讨论、知识实践运用、课堂辩论、团队协作、团队学习,激起学生与老师互动,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选择学习任务,巧妙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设计活动”,是今后备课的一种趋势。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计”,而这也是教师在备课中最难、最费脑筋的地方。

首先,有效应用小组合作但不能迷信合作学习,不能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拿到小组来讨论,不是所有问题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才能解决。比如一些直观可知的问题,不仅收不到任何的实效,也会让学生厌烦此类“游戏”。

其次,问题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应该是贴近学习实际、有选择性、有一定难度、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堂课要设计3-4个或环环相扣或循序渐进的问题,有时要加入抢答环节多设置问题,既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拉开小组得分差距。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设计多套方案,设计多种不同的问题。

第三,在学习任务的选择上可具体分解。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要根据个人特点分配任务。

第四,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要做到“问疑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从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地学。

六、根据小组表现,开展多元评价

好的学习方式离不开好的评价方式,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找出不足。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注意加强激励评价。

首先,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后及时评价,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即时给予反馈,并根据回答情况打分并及时写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

其次,课堂结束前的1~2分钟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讨论、任务合作”的多元化评价。具体做法是:先让每组组长就本组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及自我评价,并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得分情况和课堂表现评出“最优创新奖”“最佳拍档奖”“最擅表达奖”“最美心灵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每组根据表现获得相应的5、4、3、2、1平时分的奖励。表现不好的小组也会获得相应的惩罚,比如做游戏、唱歌、猜谜语等。通过小小惩罚,在“哈哈一笑”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让每位学生填写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评分表,它是一张小纸条,满分15分,由自评、组内评和教师评(分别5分)构成,评价标准包括态度认真、积极参与、良好合作、提出观点、主动发言五个方面,各1分。评分表非常简单,易于操作,且可以量化。下课后由课代表收集,作为考核和激励学生的依据。

在德育课堂的小组合作中,教师若能解决以上问题,就能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德育课堂的效率。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HUANG Yan

(Jiangsu Suin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ining 212000, Jiangsu Province)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2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育课 参与式教学

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薄、辨别是非能力差、心理不成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如何让学生通过德育课的教育,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笔者在德育课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活化课堂,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参与式教学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该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并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融合和统一。该方式力图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自觉地探索与思考,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许多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求知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归纳为: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讲故事、辩论、合作学习、情景模拟体验、自我设计自由畅想、共同归纳等方法。下面以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教学为例,就常用的几种方法加以探析。

一、参与式教学的几种常用方法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指教师提出某些社会现象或问题,要求学生尽量提出不同的想法,通过随心所欲的联想,学生可以在轻松而有目的的气氛中理解和吸收知识,也是一种拓展思维的好方法。比如在“如何养成好习惯”的授课过程中,笔者针对“校园餐桌上普遍存在的饭菜浪费现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看见食物的浪费,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最终引出了一场勤俭节约、知恩感恩的大讨论,整个课堂一下活跃起来。笔者抓住时机,提出让学生设计出实际行动方案。经过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制订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光盘行动”的行动计划书,向全校发出“光盘行动”倡议书,每天排班轮流到食堂监督就餐情况,最后到向院团委建言在全校开展“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演讲比赛。

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方法时,不要批评学生的想法,要鼓励随心所欲地想,欢迎看似疯狂的想法。一般说来,适合头脑风暴法的问题往往是有多种答案或多个解决办法的,把产生的所有想法都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归纳和剔除。当学生出现停顿或学生想不出什么时,教师应该提供线索、材料或者建议,鼓励和帮助他们思考。

2.游戏法

游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味教学内容的内涵,强化记忆,增加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责任意识章节时,笔者设计了大营救游戏。将全班学生随机分成6~8人一组的活动小组,准备道具:呼啦圈4个,网球4个,乒乓球4个,熟鸡蛋4个(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可用的教具),带圈的线圈4个,纸盘4个,计时器1个。

游戏规则如下:小组成员必须都参与,每人手里至少拉一根线;把呼啦圈中的网球、乒乓球和熟鸡蛋运至场地另一端的纸盘中,中途如有掉落,则返回从呼啦圈处开始,直至运完,第一个运完的组为获胜队;在运送过程中,成员的身体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网球、乒乓球和鸡蛋,如有违例,则返回重新开始;小组成员可以调整各自的位置,保证顺利高效完成任务。

感悟启示:这个游戏要求学生应用沟通、团队合作、领导执行力以及协调等手段,与此相对应的,让学生们明白,每一个人在团体中都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承担,责任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无论你愿意与否,都要有承担。所以,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承担。

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深刻领会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心首先是对自己的负责,然后是对自己所在的集体负责,责任心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写成剧本,要求学生在剧中扮演特定角色,目的是让学生演练如何处理实际问题,表演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评价表演结果,分析怎样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这种方法既能改变学生因教师的“满堂灌”而产生的疲劳感,又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如在讲到“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时,笔者设计了某公司总经理和办公室两个秘书三个角色。选出一名学生演总经理,另两名学生分别演秘书甲和秘书乙。工作任务为该公司接待一个商务谈判团(要求从与对方联系确定谈判日期开始到谈判结束食宿安排的所有工作),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身份特点、工作职责,充分展示、表演如何筹备商务谈判团的接待工作。总经理布置工作任务,秘书甲、秘书乙分别简要陈述自己的接待方案。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讨论秘书甲和秘书乙谁能获得升职,原因是什么,今后自己走向职场要如何做。

如在讲授校园文明礼仪时,笔者设计文明礼仪情景表演节目让大家一起来找茬。

操作程序:全班学生分为四个组,两组负责表演,两组负责找茬。表演组表演5个情景,每个情景中包含1~3个不符合校园文明礼仪的场景,每个情景表演结束后找茬组要在30秒内说出其中不符合校园文明礼仪之处。每说对一条,找茬组加5分,每漏说一条,表演组加5分。每次两组比赛,两组观看,最后引出讨论话题:你在遵守礼仪方面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你有没有因为遵守礼仪获益?你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更加讲究礼仪?

4.课堂讨论法

在历史上,苏格拉底对话式的研讨也可以有效代替传统讨论,就所读文章展开讨论。这一方法的成败取决于“教师能否巧妙提问”和“学生能否理解所读材料对他们的意义”。基于问题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进行批判性思考,解决复杂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学习,给出自己的答案,进行独立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各种情况和问题的逐项清理中,学到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深层次问题确实能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在讲授“职业价值观”时,笔者用一节课时间进行职业价值观大讨论。

笔者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内容。

智慧 幸福 信心 声望

健康 名誉 诚实 勇气

爱情 权力 朋友 技能

创意 刺激 美丽 金钱

问题:这里有十六种价值观,把这十六种价值观比喻为鱼的话,假设今天去钓鱼,可以钓五条鱼,你会选哪五条?

你钓完鱼后,就开始往家里走,但是遇到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真高兴钓到五条鱼,没想到渔网破了个小洞,有条鱼趁隙逃了出去……好,请你删掉一条鱼。

第二件事:好朋友跑来找你,基于好友情谊,忍痛送他一条鱼,你再删掉一条鱼。

第三件事:收拾行囊,骑着自行车,边吹口哨边骑着车回家,未料路上一个大石头,你一头撞上电线杆,一条鱼飞了出去,请再删掉一条鱼。

第四件事:好不容易回到家,正在煮饭的妈妈瞧到手上拿着鱼的你,高兴地说:你怎么知道妈妈正愁晚餐没鱼可吃,请你再删掉一条鱼。

请问,最后剩下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职业价值观。

通过课堂大讨论,加深了学生们对自身的认识,深入了解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性格,对今后的求职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思考与感悟

通过参与式教学法活化课堂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感受。

1.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就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他们的兴趣和意愿出发,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2.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制

要改变单调的教学结构,教师就要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重新设计和调整教学结构,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交流充分。

3.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参与教学,就是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好各个环节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激发学生兴趣,注意分层参与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师要营造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如精心设计新授课指导语、巧设问题、制造学习障碍、强化操作环节、创设情境、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发掘和运用人体无声语言等,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参与的氛围。然而,由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速度有快有慢,这就要求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学习。

5.教师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与学生一起自由地选择问题、设计方案、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就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6.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3

论文关键词: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传授道德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实效低下,难以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堂教学“多灌输、少启发;多压制、少诱导;多说教、少指点;多替代、少帮助;多言教、少身教;多理论、少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加之崇高的人类道德理想和泛政治化倾向的德育目标空洞而遥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德育课如何“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放松、无对抗的心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并逐步认同、内化,优化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心理暗示的内涵

《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人人都会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心理暗示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是在无对抗情绪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暗示往往不易受到个体的抵触和对抗,容易被暗示对象所接受,会使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

心理暗示法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将心理暗示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暗示教学法理论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暗示则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因素。人的学习活动是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实际学习成效受制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状态。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意识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吸收各种信息,并对意识时时刻刻地施加影响,增加或削弱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益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当潜意识处于消极状态或抵抗意识活动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激发起潜意识并诱导其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与意识协调起来。因此,教学应力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记忆、思维、想象、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正如洛扎诺夫所说,暗示教学法“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组织起来”。实践证明,通过心理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心理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大教学流派。近年来,心理暗示教学法在我国学校中也逐渐得到重视。有人认为,心理暗示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改革的新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心理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和经验渗透到德育教学实践中,以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青少年由于其心理不够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具有一定依赖性,受暗示性较强,同时青少年具有逆反心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在德育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方法,将德育知识和道德规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人和环境的暗示作用渗透,相比直接的教育方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暗示环境

暗示机制存在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之中。环境心理学认为,任何环境都易激起人的情感共鸣,它是产生熏陶作用的重要因素。环境以各种方式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做出反映,养成习惯,形成观念并指导我们的行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

课堂心理环境是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它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同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有很大差异,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环境可以分为人环境和物环境两方面。人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所形成的心理场。教学中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竞争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心理氛围,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所谓物环境就是周围物体与人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心理场,如教室布置温馨整洁,课桌椅摆放井然有序,灯光柔和明亮,班风标语积极奋进,一个整齐有序、轻松舒畅、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师应在德育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来感染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在和谐的人环境和物环境中感受和领会规则、秩序、尊重、平等、民主等等。

(二)暗示者——教师权威的运用

心理暗示的成功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受暗示者对暗示者存在的“自卑、自贬心理”——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暗示者比自己更高明更具有智慧,自己应该向暗示者请教,接受他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放弃自主思维。当然,这样的自卑、自贬心理以及对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受暗示者很少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所以,暗示者的权威性及受暗示者对他的信任度,对暗示的结果具有重大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威信来自于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教师的威信越高,相应地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望、信任度越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越强烈,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尊从效应”越明显。具体表现为学生愿意服从教师的规范和要求,主动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认同、接纳教师传递的理念和价值观,努力使自身行为更趋向于教师的期望等,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所以,德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威信,在民主平等、双向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利用自己的权威作用,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促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三)运用多种心理暗示手段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

言语或非言语的心理暗示手段,如语言、手势、表情、体态、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都可以含蓄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起到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的作用。如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竖起的拇指等,这些都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鼓励,找到自信,赢得力量,消除戒备和对抗心理,形成支持性的课堂心理气氛和积极的情绪效应,从而强化教师所期待的课堂行为;而语气的转换、话语的停顿、眼神的凝视、表情的严肃可以暗示和提醒学生自律,抑制课堂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避免直接的批评和师生矛盾冲突。另外,师生间的、距离同样也可影响暗示的效果,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强,坐在后排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弱。如班主任通常把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调到前排,以增强其接受暗示的强度,使其纪律意识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和相对距离的改变来强化暗示。不管是哪种心理暗示手段,只要教师抓住时机,适时、适当地运用,就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

(四)善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有缺陷。人的依赖性越强、人格越幼稚、主见越少,就越容易受别人暗示,“自我”越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学生的“自我”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倾向,而课堂上教师享有职业所赋予的权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教师要慎用心理暗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如教师往往会列举一些名人、伟人或历史人物寒窗苦读、逆境奋发的事例来激励学生,但无形中却渲染了学习的艰苦性,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反而望而却步。此时不如多给学生以“学习是有意思的、愉快的、不困难的”“我能成功”等积极暗示,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又如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不能取代自我判断和自主思维,教师过多的提示、帮助,会通过心理暗示作用被学生无限放大,最终使学生缺乏自主性,过分依赖教师,思维潜能被压抑;教师对课堂上不良现象和学生违纪行为的放纵,暗示着学生的行为被认可,可以随心所欲,虽违反纪律却可以不受惩罚,误导学生藐视纪律和规则;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评价和贬低,会引发学生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教师对社会现象和现实事件的歪曲评价、偏激看法或愤恨抨击,容易诱发学生的反社会倾向等。所以,教师要慎用、善用心理暗示。

(五)引导心理暗示向自我暗示升华

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自身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是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相应改变的心理活动。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4

一、学案导学,开启智慧

进入复习阶段,一些教师和学生会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其实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它不会脱离《 考试说明 》,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夯实基础知识,为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积极性消失和自主性、方向性、目的性的缺乏,把复习内容设计成复习学案,采用学案式复习是比较有效的。复习学案一般要由情境材料分析、知识再现和梳理、问题探究、拓展提升以及思维导图总结等几部分构成。一方面,问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通过学生自主合作预习完成学案,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让学生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水平”的问题中,获得更多的展示和参与机会,学生的智慧就会竞相迸发,而思维导图式总结更能展示学生的智慧,是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可以设计成不同的能级要求,分成A、B、C、D等层次,兼顾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体现差异化教学。

二、互动探究,共生智慧

政治学科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纵观近几年来的江苏高考政治试题,考核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经成为命题的新走向。如今年的第32、第33小题关于“中国梦”的理解,第34题的城市文明和对乡村衰落的惋惜等。为使复习达到高效,让学生真正把握基础、提升技能,一方面,我们要围绕考点和生活热点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探究问题,切忌问题的肤浅而缺乏探究性。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不管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能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最终通过探究活动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统一。让学生从经历问题的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我们的政治课堂变为充满智慧挑战的课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探究合作。在组织形式上,把学生按照不同层次组建相应的探究小组;在程序上,可以按照学案的设计流程通过“情境创设,引发互动—过程探究,展开互动—知识提升,深化互动”而展开;在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课堂中的核心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慧特点,促使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进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探究智慧,最终让我们的复习课堂在互动探究、智慧共生中走向高效。

三、关注生活,拓展智慧

高考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境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如2013年江苏试题考查了黄金价格的波动、江南style、贸易摩擦、“微时代”、中国梦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等。如果我们在复习中不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新授课上所学习的知识认识社会各种现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难免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动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生活化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主要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社会的生活实际。这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学案中设置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进行生活化探究。另外还可以利用学案中的拓展提升部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自己关注的话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发现、探究相关问题,让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复习《 经济生活 》“价格变动”这一内容时,我就设置了关于“神舟飞船发射带动航天游”以及“世界上最贵、最重的服装——航天服”的有关材料并配备相关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探究;在复习“政府职能”时要求学生调查收集围绕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省南京市政府开展的一些工作情况,然后让学生以“小记者”和“小市长”的身份进行模拟召开记者招待会。这种围绕生活现象去组织复习,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认识空间,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说,关注生活、充满智慧的复习课才是高效的复习课,这也是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的价值回归。

四、多元评价,砥砺智慧

国内学术界大多认为智慧是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的一种整体性品质,是一个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在内的复杂系统。智慧型课堂是一种实施智慧教育、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和水平的课堂教学新范式。智慧课堂的评价应更多地指向学生,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在复习中进行有效的训练和讲评是必要的,但我们不应只把学生的学业成绩高低看作是衡量复习课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看到,一味地看重分数的唯分数论让很多学生对考试产生了恐惧害怕和紧张焦虑,更让一些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学生。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减负与增效的关系,给学生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评价。一切不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甚至扼杀、摧残学生智慧的评价都是不可取的。本人认为,在以学案为载体的一轮复习中要积极运用新课程倡导的多元评价观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案的完成情况,包括知识的整理和体系建构,思维导图就是学生智慧的结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些问题不要求全部完成。二是完成学案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交流能力,关注学生的团队意识。三是课堂复习中的展示能力和展示中的精彩亮点以及评价能力(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显示学生的智慧。四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课堂上要因势利导,情真意切地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种而又及时去点燃它,从而丰富学生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复习中具有奋进的动力,从而让高三政治复习课变得高效。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5

【关键词】课堂评价 激励 课堂表现

一、新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倡导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单纯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要注重课堂的多样性、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激励者,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课改后,教师一改从前沉闷的课堂,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学习评价手段。主要的评价方式是――激励性的课堂学习评价。激励性评价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以对激励性课堂学习评价与学生课堂表现关系的研究有着现实的意义。

二、课堂学习评价与学生课堂表现的关系的心理学基础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现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没有得到好分数或表扬);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罗杰斯强调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这个最高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

三、案例研究

课堂学习评价一般可分三类: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不同风格的老师会运用不一样的课堂学习评价。下面是我在不同时期观察的三位数学教师上同一个课。

三位老师的课堂评价分类表

从上面例子能基本看出灵活有针对性的课堂学习评价能促进学生课堂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要交互使用,能促进学生课堂表现,使学生进入到学习情景中。

四、关于提高课堂学习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课堂表现的思考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与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着推动作用也有抑制作用。这就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效、有度地运用激励性评价。通过对以上课堂教学的观察与阅读相关的文献总结出以下几点课堂学习评价的建议:

(一)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评价

激励性评价方法不仅包括语言激励,还包括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激励等。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小小抚摸的动作,甚至是充满善意的微笑,都不仅仅表达一种关爱,更表达一种尊重和鼓励。

(二)使用“延时评价”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而使其他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延时评价”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科学地运用表扬手段

表扬作为激励性评价的方法之一,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表扬中获益,在表扬中成长呢?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 重点表扬学生为成功所做的努力,而并不是表扬他们聪明。

2. 表扬一定要把握好度,过高强度的表扬会走向另一面的极端。

(四)要体现自主评价

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评价,要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多采用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方式,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换个角度评价学生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巧妙地选择评价的切入点。老师都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学生,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得到一些积极的提示,就会增强信心,在潜意识里肯定自己,从而感受到喜悦和自尊,在现实生活中迈向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参考文献】

[1]陈绮,刘德儒.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2]对学会数学学习的评价建议[EB/OL].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6

摘 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善于研究,最终让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为课堂服务,以人为本,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64-01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我身处其中并亲自学习了、实践了,尤其,在我们县教育局倡导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因此,合作学习便进入了我们小学的语文课堂,它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促使教学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目的在于增强学习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合作交往能力。但很多的合作学习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是低效或失效的。针对合作学习,我想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一、明确分工,组建合作小组

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包括合作学习的组织以及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常见形式是小组讨论,实践中发现,小组讨论中经常存在着学生只顾自己发言,不关注其他学生讨论的现象。一些学生不参与讨论而在闲聊,始终不能进入状态。

合作学习必须还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要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习小组一般要以4-6个人为宜,每个学期学习小组的人员都要进行一次调整,每个小组要有一名组长,一个中心发言人,一个记录员和时间控制员等,而且每个角色组内人员要轮流担任,这样,就会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组建好学习小组。我们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显然这种让前后桌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的合作学习形式是不适合的。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构建合作小组呢?实践中,我在编排座位时就作了充分考虑,合作小组的成员在教室里的座位应当集中,不要分散,那么,在编排座位时我就充分优先考虑学习小组的组建,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方面;小组人数一般是3至4人,组建原则是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以4人小组为例,组内有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平时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随时进行座位编排(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的竞争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争取学生共同进步。

学习小组建好后,还要教学生学会合作。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建议学生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汇报员。小组长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权力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学生发言的要点,中心发言人负责提出讨论的问题,汇报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报,这样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锻炼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

二、确定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考虑更多的是怎样讲得到位,讲得明白,怎么讲学生才能听懂。合作学习理论则认为,教师备课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愿学,因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合作学习的成效是由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教师精心选择适宜于合作学习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吃透教材,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问题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三、方法指导

首先,组长要学会分配学习任务,而且组员间要学会互相合作的技巧。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每个组内成员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和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学会表达,就是要针对小组内大家正在进行讨论的问题,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证明,让大家能明白你的观点并认同,也可以对别的同学表达的观点说出你反驳或者认可的理由;学会倾听,就是在老师提出要求、本组或者其他小组成员汇报展示的时候,要养成认真听的习惯。另外,同学们在合作学习的时候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要互相依赖、互相包容、共同进步。

四、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