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范文1

关键词:正视现实; 积极引进; 拓展渠道; 初中音乐教学; 流行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50-001

19世纪末,美国黑人的布鲁斯(BLUES)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以电子手段为表现特点、商业化运作、为年轻人喜爱的流行音乐。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使我们的初中音乐课教学更加有声有色,以利于学生的成长,这是中学音乐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现状

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耳机里听的是流行音乐、争论的是流行音乐,许多人成为流行音乐歌手的追星族。

2012年,我校音乐教研组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态度。106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其中回答喜欢流行音乐的64名,占60%;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24名,占22.6%;喜欢民族音乐的4名,占3.7%;选择喜欢其他音乐的14名,占13.2%。当问到“你听流行音乐吗?”选择“常常听流行音乐”的学生70人,占66%,选择“偶尔”听的34人,占32%;选择从不听流行音乐的2人,占1.8%。问卷调查的结果真实地显示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态度。

二、流行音乐对初中生成长作用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要看到流行音乐的一些负面影响,更要看到流行音乐有着激励学生成长的有利因素。

1.流行音乐的多元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流行音乐能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积极性。流行音乐有表现古典音乐的管弦乐器、有表现民族音乐的民族乐器等等。很多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开始学习吉他、钢琴。同学们对能自弹自唱的学生会投来羡慕、崇拜的眼光。我校学习口琴的八年级学生,具备吹奏乐曲的能力后,每当有人用口琴吹奏流行歌曲时,总能赢得如雷掌声。强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励着学生学习乐器的积极性。

流行音乐能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流行音乐里,从斯瓦西里语充满节奏感的民歌,到韩语注重包装的情歌;从日文的抒情民谣到英语乡村音乐,有许多种语言。很多孩子为了演唱流行歌曲而学习外语。我班有两个初二女生,非常喜欢日本动漫音乐,相约一起学习日语。一年不到,日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流利地进行日语对话,演唱自己原创的日文歌曲。更多的学生因为喜欢英文歌曲,成了英语的佼佼者。

流行音乐的数字化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流行音乐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很多学生因为热爱流行音乐,利用假期参加培训,掌握技能,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手,成为流行音乐的“制作人”。在许多数码音乐制作推介会、系列音乐软件展销会上,经常看到初中生的身影。可以设想,计算机音乐制作者一定能触类旁通地拓展学习领域。

2.流行音乐的民族化,有利于激励学生传承民族传统

流行音乐的中国文化元素,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近些年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流行音乐作品层出不穷,比如王力宏的《龙的传人》、刘德华的《中国人》、萧煌奇的《你是我的眼》、韩红的《天亮了》、伊能静的《萤火虫》等等。欣赏和演唱这些歌曲,无形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入耳、入脑,潜移默化、深入骨髓。

流行音乐的中国戏曲元素激发学生对于国粹的热爱。可以看到,不少学生们是因为喜爱带有中国戏曲元素的流行音乐作品,而开始了解、学习中国戏曲,成为戏剧迷的。王力宏创作的《在梅边》,运用学生R0P来介绍《牡丹亭》,学生们听后,自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昆曲《牡丹亭》,对昆曲少了隔阂多了兴趣。还有陶的《SUSAN说》,不仅介绍了京剧苏三起解,还使用了京剧伴奏乐器。当然还有后弦的《西厢》、摇滚乐信乐团的《北京一夜》、歌手李纹的《刀马旦》等等,从欣赏带有京腔京韵的流行歌曲而喜欢中国国粹,真是何等的好事啊!

用流行音乐手法吟唱诵中国古诗词,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开辟新的途径。老一辈的流行音乐大家谷建芬把中国古诗词加入到流行音乐作品中,还出了专辑。学生们最熟悉的,是周杰伦的搭档方文山所创作的《台》《青花瓷》等等,学唱这类歌曲无疑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大力引进流行音乐的途径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大力引进流行音乐元素,有着非常宽广的途径。

1.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引入优秀流行音乐作品

初中音乐教育要根据音乐教学大纲完成,所以围绕大纲规定的每个教学环节,分别引入相应的流行音乐作品很有意义的。比如六年级的爱国主义歌曲介绍,可以引用许多优秀的爱国主义流行音乐作品。七年级学习校园歌曲作品,可以听听台湾的校园民谣,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运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组合成一个个新的教学情境,放大流行音乐的有利因素和积极作用。

2.根据教学拓展的需要,引进流行音乐的制作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不但能制作流行音乐,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相连,学生对新的计算机软件或是电子设备等都充满兴趣,怀有强烈的学习冲动。音乐教师要多接触些新的教育技术,如用IPAD里音乐制作软件上课,为初中生拓展视野,为音乐教学打开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3.根据师生互动的需要,引进流行音乐的新特点、新发展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范文2

从2000年开始研制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2年1月正式出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一教学理念开始有所转变。两个版本都将音乐实践置于音乐教学的重要位置,提出了“重视音乐实践”,甚至出现“强调”音乐实践的用词。⑤

然而,无论从新课改实施十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还是从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设置规定来看,]奏乐器尤其是]奏中西管弦乐队乐器几乎还只是停留在文本概念上。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中西乐队乐器的知识,主要靠课堂讲解来传授。而作为教学主体内容的中西器乐作品的音响体验,主要通过聆听欣赏来进行。除极少数学校外,中西管弦乐队乐器的实践教学基本与音乐课无缘,器乐教学实际上仍处于弱势或缺失状况。2011年版课标虽强调]唱]奏的重要性,但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关器乐]奏教学内容的表述却并非如此。其主要表现在:1—2年级的]奏教学是“学习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不学习其它类别的乐器;3—6年级的]奏教学是“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以及其他课堂乐器的]奏方法”;7—9年级(初中)“能够选择某种乐器,运用适当的]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力求用优美的音色进行]奏。”⑥由此,意味着整个小学阶段的乐器“]奏”都不接触中西管弦乐队乐器。初中阶段的器乐学习规定也相当“暧昧”,“能够选择某种乐器”和“运用适当的]奏方法”的表述,基本将器乐教学定位在模糊不清、可有可无的状态之中,缺乏对教学的实际指导意义。如此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程器乐教学的现状和前景便可想而知了。

在我国现行中小学音乐教育体制中,如果说器乐学习还有所存在,也主要被划归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由学校组织各类乐团或课外器乐兴趣小组来进行。然而,课外活动显然不在现行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施范畴之内。更普遍的情况是,无论课内外,绝大多数学校基本看不到乐器的影子。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器乐学习的重任主要由社会音乐教育来承担,构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耐人寻味的基础音乐教育长期“景观”——一方面,学校音乐教育缺失器乐教学;另一方面,器乐教学在社会上办得红红火火,长盛不衰,甚至成为一种高收益行业。

应当看到的是,在课标的内容要求和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里,无论其教学内容是音乐要素的讲解,还是音乐作品的聆听欣赏,中外经典器乐作品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这一规定中可以发现,课标一方面在“感受与欣赏”中要求3—6年级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能够听辨其音色;另一方面,却在3—6年级的“表现”中排除中西乐队乐器的学习。那么,这种纯粹通过语言介绍和音色听辨来了解认识常见的中西乐器,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笔者做过一个测量。在2011年北京某大学音乐学院本科专业招生时,录音艺术专业复试考试科目为:聆听一段管弦乐片段,模唱主旋律并辨别指出担任主旋律]奏的乐器音色。测量的统计结果为:1.乐器音色判断:完全正确率为40.91%;模棱两可、不能做出肯定回答的占45.6%;完全错误的占13.6%;2.主旋律模唱:根据评分标准,完全准确(90分以上)、基本准确(70—90分)、误差较大(50—70分)及完全错误(50分以下)”四个等级尺度进行统计,结果为:完全准确的占15.9%;基本准确占27.27%;误差较大占43.18%;完全错误的占13.6%。⑦

如前所述,在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中小学课本都有器乐基本常识内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器乐作品的聆听和欣赏更是主要内容。按教学目标,经过这一贯制的音乐课堂教学,学生理应至少从书本上基本掌握管弦乐队乐器常识并能够辨别乐器音色,更何况这些报考音乐院校的考生应该是其中音乐学习方面的佼佼者,不辨常见乐器音色、不懂基本器乐常识本不应该成为普遍现象。根据长期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状况的调查,中小学生在器乐常识、识读乐谱、音响辨别和体验能力等方面的欠缺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引发出如下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器乐教学对于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有何价值和意义?

2.为什么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不重视或缺失器乐教学?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是如何看待和实施器乐教学的?

3.缺失了器乐教学的音乐课在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能够达到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吗?

4.课堂讲解传授音乐知识与通过器乐学习实践掌握音乐知识,哪种效果更好?

5.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开展器乐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范文3

一、有效教学目标的原则和要求

1.实施有效教学目标的原则。音乐课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艺术性的课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感悟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更加需要有效的教学目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具体”、“明确”、“科学”、“多元”、“可测”等原则。所谓“具体”、“明确”,就是要求教学目标设置的每一个步骤,这些步骤如何调整,以及每个步骤所要达到的要求都是具体的、确定的。所谓“科学”,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保持特点、发现亮点。让学生既要学得会,也要学得好。所谓“多元”,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忠于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音乐课程的内容。并且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方法,使初中音乐课程多姿多彩。所谓“可测”,就是要求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效果是经得起学生认可和课后考查的。2.实施有效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音乐创造力,这就对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教学主体的角度来讲,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表现形式。由于不同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应具有层次性和明确性,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从教学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讲,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当是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渐进的。既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音乐课程的要求,又能体现当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各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又自称体系,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初中音乐课程的艺术性和体验性要求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一定要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和引导者,在具体教学实践时可根据学生特点向学生示范相关的目标行为,从而使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有章可循,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二、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范文4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问题;对策

我从事音乐教学多年,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音乐课上,学生们很认真,生怕出错,面无表情,牙关紧咬,歌唱得没有毛病,但在歌声中只有技巧的把握,没有感情的传递。然而在课下,学生神采飞扬,口中的小调唱得很是悠然自得,悠扬动听,满满的欢喜愉悦之情从歌声中流淌而来。学生们这么爱唱歌,但是在音乐课上为什么不能这样呢?我们的音乐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观念很顽固

虽然现如今实行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要求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和教师根本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目前对学生的甄选依然是通过考试。于是音乐在学校里的副科地位就像缠在头发上的口香糖,怎么都摆脱不掉,再加上教师本身就对音乐的重视力度也不够,经常会让出课堂时间给其他的主科老师或者是让学生写作业,自习等。教学因循守旧,不肯变革,使得顽固而又陈旧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变革和发展。

2.音乐教学方式不恰当

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音乐活动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终身音乐的学习,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学。传统教学中,一来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语言文字的大量解说,却很少提到音乐语言和感情艺术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是对新式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应用不当,在教学中无法真正体现出这些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3.音乐本身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在初中的音乐教材中,大多都是中外音乐中的经典作品,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难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兴趣需求,所以学生在音乐课上自然是得不到音乐的享受和快乐的心情,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就无法提高。

二、解决初中音乐教学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

就像粘在头发上的口香糖,我们完全可以将头发剪掉,新的头发就会顺利长出来。但如果我们念旧不舍得,那么陈旧的思想就会牢牢抱住我们的脑袋,改革的思想就无法进来。所以我们要乘着素质教育开展的东风,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及时转变观念,重新认识音乐教学在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音乐教学中,围绕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态度及审美的能力和情趣,从而给学生更加丰富的感情体验,促使个性发展,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

2.改善方法

首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间和实践机会,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音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从而能够自己动手动脑,求疑解惑,解放思想,努力创新。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该分析学生的错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得到发展。其次,要更好更合理更恰当地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深入研读教材,提高自己,并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新式教学方式的优势,避免教学方式的滥用而影响初中音乐的教学效率。

3.开发资源

现如今,好多音乐教材中的音乐曲目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所以教师要有效开发音乐资源和音乐优势,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改动,而不是一味按教学大纲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对于音乐类型的喜欢程度,从而对于教材中的教学曲目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补充。如学生比较喜欢一些明星的流行歌曲,或是网络上的一些歌曲,我们就可以从中挑选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歌曲,拿到课堂上。这样课上课外资源相互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兴趣需要,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教学,不断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及时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使初中音乐教学得到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聂小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新[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4).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初中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广,音乐课在义务教育中逐渐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美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音乐、美术是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情感对于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作为人类态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情感是人类特殊的一种生理评价和体验。若是从音乐的视角来看待情感,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作为一门“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音乐将音符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形成婉转悦耳的声音,从而引发听者的共鸣,获得新的情感体验,而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要想能够激发听者的潜在感官和思想,是需要以一个好的情感体验为前提的,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对于初中生来说,想要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情感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初中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他们的心理也开始也慢慢发生着转变,强调独立、充满活力、重视感情是此时初中生的主要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般来说,审美是指对抽象或者现实事物的感知与评价。对于处在12到16岁之间的初中生来说,这个阶段是性格培养和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音乐的细节方面入手,让学生从细节中感受音乐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造性思维,提升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操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绪会随着音乐慢慢平静下来,在平静的思绪下,学生更容易沉浸在音乐营造的艺术氛围中,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品味音乐中作者的情感体验,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并拥有更加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养成高尚的情操。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对所有听者来说,不一样的音乐情境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比如优美流畅的音乐让人感到沁人心脾,欢快活泼的音乐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悠扬低沉的音乐让人感到沉痛悲伤,由此可见,音乐课堂上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通过对音乐以不同方式的艺术化渲染来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音乐作品入手,根据音乐的类型和题材将学生领入相应的情境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理性的感知音乐并得到心灵的净化。

(二)在音乐教学中组织举办创造性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创造性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例如教师可以举办音乐教学表演,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或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编排音乐场景,并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以音乐为桥梁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新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和老师之间要保持轻松愉快的互动关系,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真正打开心扉,让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更加深刻。所以,为了提升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去观察课堂,找到教学过程中的盲点和误区,并从学生的角度去处理问题,让教师从课堂的主体变成课堂的引导者,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架起一座桥梁,让教师以一个亲切的姿态带领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并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好。

(四)引导学生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立体化音乐感受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而音乐这门课程的艺术特点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转化为声音传达出来,因此,如果想要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音乐体验,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与此同时,音乐也只有以学生的想象力为媒介,才能充分的体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

总 结

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随着音乐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开始转变思路,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初中的音乐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错误和误区,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共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才能带领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美并造就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灵芬.音乐欣赏,叩开学生审美能力之门――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7):64-64,65.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范文6

关键词:现代教育;初中音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3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1.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多功能性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鲜活的动画和逼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如在给学生介绍西洋乐器分类时,学校既没有那么多的乐器展示给学生看,教师也不可能演奏所有的乐器。要上好这一内容,就要让学生感受多种乐器的音色,欣赏这些乐器的演奏片段。如果制作了课件,课件中不仅有各种乐器的形状资料还有音色资料,以及由它们演奏的名曲片段,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想看的乐器、想听的乐曲。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认识所有的西洋乐器,而且"巴松、竖琴、乐器皇后、乐器中的花腔女高音"等特色乐器还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极深的印象[1]。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音响对于欣赏和学习音乐至关重要,是保证音乐教学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音乐教材应包括课本和音响两种形式,音乐教学必须逐步做到配备高质量的音响,现阶段的实施方法就是多媒体技术的正确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多样的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交互展现给学生,从不同的感官上带给学生多方位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率。音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喜好和积极性,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但不能通过课件过于具体地表述一切音乐内容,这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艺术联想[2]。

2.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发现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如在学习音的高低时,先让学生欣赏一支完整的琵琶曲,然后再播放事先在网上剪辑的一段琵琶演奏手势的分解动作,在上课播放时让学生边看演奏者的手的移动边注意听音乐的变化,之后进行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疑问、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问题"蜂拥而至:为什么拨动琴弦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拨动同一根弦的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声音?弦的粗细与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弦的松紧与声音有关系吗?声音的高低与弦的材料有关系吗?每根弦为何发出的声音不同?学生们将带着各自的问题进入到学习内容的探究之中[3]。

3.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成员中推荐一名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同学,作为技术指导,其他同学观看、讨论并提出参考意见。本次任务,只需从多种类型的伴奏音乐中找到适合主旋律的配音伴奏,重点在于通过使用MIDI音乐编辑软件的技术操作(包括音段的切割、复制及局部片段静音的操作等)来感受数字技术对音乐的影响。经过讨论,学生们自己动手,反复尝试,为每一段歌曲配上伴奏,然后播放,感受不同节奏的伴奏对歌曲主旋律表达的影响。最后经小组成员讨论、互评,把认为最理想的伴奏提交到网络空间中,作为小组的作品,在组际中交流。

音乐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则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如在讲授欣赏课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播放自然界天鹅的优美动作视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给学生播放芭蕾舞剧的片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

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下多媒体手段的情感体验学习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也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体验之重要。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表演领域中歌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如一首歌曲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练习歌谱,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是很难使其发挥特有的功能,与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是不相称的。

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变更事物的非本质特征,通过分析、对比,突出事物隐藏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如在教学生学唱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往的一些教学模式,整个音乐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创新人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歌唱、朗诵、游戏、创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4]。在学唱前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手段播放了由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让学生们看到我们祖国腾飞变化和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以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热烈的场面。

参考文献:

[1]赵华建. 对初中音乐开放式教学的探讨[J]. 学周刊,2014,12:95.

[2]胡. 现代教育技术让音乐课堂魅力四射[J]. 音乐时空,2014,0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