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经济管理 法律行为 可持续理念 发展 实施

一、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是经济管理行为法律层面的范畴。其主要特征是经济管理行为受到法律的制约,并经过了法律的调整。经济管理的范围包含了国家对于经济财产事务的公共管理,同时也包含了对个人、家庭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物管理。在文中主要论述公共经济管理和因社会化而导致内部关系外部化具有公性质的私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公共经济管理行为可以定义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对于国民经济实施管理的行为。其显著的特征是在管理过程中突出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内容包含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实施、组织协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经济管理中发法律行为制度是为了保证国家对于经济管理行为的实施,是其管理的重要法律保障。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相关的法律制度要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根据法律现实主义的观点,法律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要能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在经理管理法律行为过程中的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最终形成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持续性特征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的首要基本特征就是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特种中要求法律管理行为能够兼顾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结合,避免各种短视行为对于国家经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可续行在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坚持以和谐型内涵作为基本的方向,可持续性的核心要求就是要能够保证人类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不能够超越资源以及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能力。经济管理的法律行为持续性特征人类的经济体系与生态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生态体系较为稳定、变化较慢,而人类的经济体系则变化较快,呈现动态的基本特征。因此人类的经济发展要能够满足持续性的特征,保证不破坏生命支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功能,人类活动的影响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二)和谐型特征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要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此基本特征下人与自然界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不是能够对自然进行随机支配的主人,而应该更为关注自然界的独立意义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在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中药能够给予自然充分的尊重,不能够安排超越自然承受能力,经济管理法律行为要能够适应和谐性的要求,要能够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不断吸收生态中心主义的合理科学因素。

(三)系统性的特征

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发展的特征不是孤立的,在经济管理的法律行为中不能够存在孤立发展的观点,简单的方法也不能够解决经济管理中诸多复杂的问题。局部发展或者某一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的经验证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微观效益的方案对于经济整体发展都是不利的,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是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整体系统观念的体现。

三、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一)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是实施资源配置最为有效的手段,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也是最有效率、最为成功的经济制度之一。但是市场不能够有效解决人类经济发展所有重要的问题,因此经济管理的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市场可以实施有效的管理,纠正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正确走向,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其主要实现方案主要有反垄断、消除不正当竞争;采用税收、补贴及法律规制等各种手段,增加外部的收益和负外部的成本,使外部性内在化以及提供公共用品等,通过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纠正市场失灵,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整体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管理的法律行为主要体现的持续性、和谐性等方面的特征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群体之间能够协调运作,健康发展。因此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群体、不同阶层要能够保持一种共赢与和谐竞争的关系。公共利益的存在是个人利益存在的重要保证。个体的理性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缺乏合理的格局,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坚持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经济管理法律行为来纠正个人理性所导致的偏差,实现个体理性和公共理性和谐相处,达致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共赢。

四、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的贯彻实施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能够倡导经济的绿色转型,要能够发展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保证经济转型以及在此过程中培育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对于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管理中要能够体现对于产业的地区合理布局、实现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社会发展的协同效果,在进行相关制度的建立的社会要能够进行正确引导,避免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主管部门同时也可以通过财税管理手段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能够建立稳定的资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进行合理的补助,并采用税收等行政手段对于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进行有差别的税率,提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关税税率,使得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导的作用。最后还可以通过金融手段为循环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当前阶段,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急切需要进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进行绿色经济的转型。

五、结论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缺乏管理的机制下,市场的竞争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是无序混乱的,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具有不利的影响。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可持续性、公平性以及整体性的特征,通过制度的建立实施,以管理的手段以及各种调控方案对经济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史际春.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高尔夫;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发展对策

高尔夫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项古老的户外体育运动。海南高尔夫运动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社会影响下,以其独特的运动魅力,所表现出诸多经济功能和文化内涵,使我们无法用一般体育运动的认识方法来评价高尔夫运动对现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进作用。海南高尔夫运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潜力,并迅速成为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新兴的社会第三产业。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明、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的心理祈求,以及社会个体文化价值趋向的心理驱动,成为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基础。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英格兰,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高尔夫运动传人中国,目前在广东、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已建成了许多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趋势已初步形成。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品牌宣传推广,海南高尔夫运动目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

(二)海南高尔夫球场

海南高尔夫运动自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经历13个春秋。自1992年由台商独资建成海南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海南台达高尔夫俱乐部开始营业至今,海南已有20多家高尔夫场分布于海南海口、博鳌、兴隆、三亚四大区域,高尔夫球爱好者人数超过30多万人,预测这个数字在以后的5年中将以每年超过20%的平均速度增长。尽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海南的高尔夫球场并不算多,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其密度名列前茅,数量也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北京。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现,也是以体验高尔夫运动文化,感受高尔夫文化魅力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为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所以,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体验和感受高尔夫文化的发展内涵,实现社会个体追求高雅、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的心理发展祈求,是高尔夫运动产业市场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结构还未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还未达到具体要求、不同市场的管理人员还未实现本土化,管理还未达到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等。

二、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制约海南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消费门槛太高

虽然近年来海南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一般的普通大众仍然是没有能力涉足贵族化的高尔夫消费。海南人均可支配水平在2003年还是刚达到1000美元而已。海南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都有价格昂贵的会员证,让一般工薪族望而却步。这也是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海南,要想更多的人来参与高尔夫运动,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海南高尔夫运动,必须要将其消费门槛降低,让更多的人去参与高尔夫这项运动。

(二)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国内很多球场靠聘请国外的管理人才来管理高尔夫球场,这无疑增加了经营管理的成本。中国高尔夫教育与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而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和外国的相比还比较落后许多,根本就跟不上国外的节奏,这也不能够使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顺利地向前发展。目前全国接受高尔夫专业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少数部分,大部门集中在深圳和北京,据具体调查所知,海南地区高尔夫产业管理层所需要的人才达到300~500个;5年之内,这方面的需求将达到1500~3000个。这些简单的数据都已经足够说明了海南高尔夫人才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很多高尔夫行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高尔夫产业的意识。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海南高尔夫活动和高尔夫产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为使其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寻求多方支持并形成合力。

首先应充分发挥社会行业组织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海南高尔夫和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要充分运用传媒的力量,为海南高尔夫运动和高尔夫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外积极创办高尔夫职业教育学院,为高尔夫产业发展创造人才条件。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建设的不断完善,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内某些地区相比,其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研究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海南高尔夫产业不同市场的企业经营和市场开发,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将会体现出平民化、市场主导型、叛卖快乐经营模式和媒体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亚初.现代高尔夫运动发展特征及社会属性之窥见[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21-325.

[2]陈伟新.周丽亚.深圳高尔夫运动公众化发展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规划研究,2002,(5)43-45.

[3]郁小平,何莽.珠江角高尔夫产业环境分析及发展对策[J].区域经济2003,84-85.

[4]郁小平.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J].暨南大学2004.

[5]杨晓生.论高尔夫运动的文化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

[6]吴亚初.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社会发展的动因与趋势[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报2003,(3)44-48.

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范文3

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和探讨,首先要了解社区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对于社区教育基本内涵的认识,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的意见比较一致,就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本区域人口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而对于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则是仁智互见,众说纷纭。本文结合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对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作了思考和归纳。

一、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分析

社区教育具有目的性、区域性、自主性和广泛性四个基本特征。

1.目的性,即指社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社区民众作为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其自发学习、接受教育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一新型的教育活动在政府有关部门机构的重视、支持下,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来推进,社区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更得以突显。"+区域性,即指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社区教育每一个区域都会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人文环境、历史传统,人口构成、资源状况等等。

2.自主性,即指社区民众参与社区教育是自愿的而非被强制的。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可以充分体现教育对象自己意愿的自由选择的公益性质的教育活动。社区民众可以通过自我判断来决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追求来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

3.广泛性,即指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为满足社区民众的不同需求而丰富多样。社区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服从于教育对象的需求,而社区内各类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就业状况、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文化基础,都可能使其在参与社区教育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期望。

二、分类指导是社区教育的客观需要

1.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目的性特征,适应教育目标差异的需要。在具体阶段上,社区教育主客体对目标的期望都有所不同。有重在经济功能,通过教育提高劳动技能,丰富谋生手段,增强管理能力,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有重在政治功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促进社区的社会发展和巩固提供保障;有重在文化功能,提高社区民众的素质以及价值观念创业意识,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发展。实现这些不同的社区教育目标,要分类指导采用不同教育定式完成。

2.-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区域性特征,适应教育资源差异的需要。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域之间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这种差异反应在社区教育上,就凸现出不同区域之间社区教育资源的差异。开展社区教育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既不能超出当地经济条件所能提供的支持社区教育发展的能力,也不能过度超过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应做到针对不同区域的社区进行分类指导,以实现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自主性特征,适应教育需求差异的需要。社区教育具有充分的自主性,社区民众愿不愿意接受教育,接受什么类型的教育,接受多长时间的教育,都由教育对象自己决定。相对贫困区域的民众更希望能接受增加经济收入的劳动技能教育培训,而相对发达区域的民众则可能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更加期望。同样是发达区域,而民众的选择意识也今非昔比,社区教育必须适应民众不同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广泛性特征,适应教育内容差异的需要。社区民众不同的需求差异,必然对社区教育的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社区民众的学习要求越来越多,社区教育应该积极主动地顺应这种趋势,深入研究不同民众的不同需求,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设置,用更丰富的教育内容来适应。使社区教育真正成为社区民众步入社会生活,从事各种实业活动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三、社区教育分类指导的基本要求

1.在教育目标上分类指导,要选择初级目标还是高级目标。社区教育是反映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教育。首先是增强生存能力的教育,培养职业技能;其次是休闲兴趣教育,提升文化精神。因此,社区教育的初级目标,要为社区民众增强产业经济效益,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服务;社区教育的高级目标,则应确立建设学习型社区并进而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理想打下基础。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发展时期,社区教育的目标要区分情况分步实施。

2.在管理机制上分类指导,要选择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运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民众自发的学习需求不广泛不强烈,即使有学习需求但社区本身囿于各种条件限制也无法满足。在这类区域,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政府有关部门利用行政手段来组织实施。应当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权威部门,来统一协调社区各种因素和力量,以保障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和法规的落实。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服务于社区全体民众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而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社区,社区民众在经济上具有相当的支付教育费用的实力,他们的从业经历增强了其对教育的需求愿望,而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具有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的条件和实力,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社区教育良好氛围的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政府可以还原社区教育的本质,突出宏观管理职能,推进社区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3.在教育内容上分类指导,要选择功利性教育还是非功利性教育。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密切联系城乡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民众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城乡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要更加突出功利性教育,即教育活动与学习者自身现在及将来的职业生活及经济利益紧密相关,使教育活动更具有经济性的性质。对社区民众进行职业技能等劳动致富技术教育,有利于更加直接地提高民众的经济收入水平。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加突出非功利性教育,即教育活动与提高人的精神素养相关联,与学习者自身的业余爱好的提高相关联,因此从事于余暇生活的学习及参加业余的休闲教育等。

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藏族舞蹈;基本特征;创新发展

藏族舞蹈是在藏族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而且蕴含了藏族丰富的文化。例如,藏族人们的生活历史、性格特征、审美情感等等。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的生活气息。对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并分析它的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1 藏族舞蹈相关概念及其分类

(1)藏族舞蹈的含义。我国民间性的舞蹈,大致可分为“谐”和“卓”两种类型。藏族舞蹈就是一种以“谐”的形式流传在藏族民间的一种集体式的歌舞。藏族舞蹈的类型主要又分为四种,即《果谐》《果卓》《堆谐》和《谐》。后来藏族舞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以及队形变换等内容。在这些新形势下,藏族舞蹈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以劳动形式展现出来的歌舞。这种劳动式的歌舞形式发展至今,已经被表演者们搬上了舞台,并逐渐演变成了我国历史上纪念生产劳动的一种艺术形式。

(2)藏族舞蹈的分类。从总体上来看,藏族舞蹈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自娱自乐为主的民间性舞蹈;另一类就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例如,《羌姆》,是寺院用来祭祀的舞蹈,这种类型的舞蹈就是宗教舞蹈的典型代表。这两种类型的舞蹈,有着部分共同的特性,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无论是自娱自乐性的舞蹈,还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并且这两种类型的舞蹈在表演过程中,都能体现出一种优美而潇洒的姿态。但是这两者类型的舞蹈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例如,《羌姆》和《果谐》中的圆圈歌舞或者《堆谐》中的踢踏舞,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道具的使用上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2 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有位著名的藏族舞蹈家,用“颤、开、顺、左、绕”这五个字概括出了藏族舞蹈的动律以及形态特征。

(1)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征。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地区属于一种高海拔、低氧气的环境,藏族人们在高原上生活着,就免不了要背着重物上山、下山。众所周知,背着重物上下山是需要很大的力气,时间长了,藏族人们就习惯性地膝关节发力。因此,藏族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通过膝关节有韧性、有节奏地上下颤动,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颤动感和韵律感。观众在欣赏这种形式的舞蹈时,会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一种看似不紧不慢,却又绵绵不断、有条不紊的感觉。这种一张一弛的舞蹈形式,带给人不一样的美的感受。例如,藏族人们通过脚和膝盖的迅速颤动而表演的踢踏步,在给观众带来无限乐趣的同时,也使人轻松自在,顿感身心舒畅。

(2)藏族舞蹈的基本形态特征。藏族人们在跳舞的时候,无论是落脚还是出腿动作,都以外开为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抛腿等动作,都会出现外开的脚型。另外,除了外开美,藏族舞蹈还具有很强的协调美。例如,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藏族舞蹈的表演者在跳舞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手和脚顺边的运动。如果不从舞蹈的审美角度出来,我们会认为同手、同脚是一种很别扭的动作,但实际上,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顺边的运动是藏族人们在跳舞时用来保持协调感的一种方式。另外,在藏族舞蹈的表演过程中,女子比较注重前倾、垂臂等形态特征,力求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比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体态特征,来表现一种豪放、粗犷之美。从以上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豁达开朗以及充满自信的性格。

3 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1)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的舞蹈形式不断地产生。藏族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应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因此,藏族传统舞蹈就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舞相结合,吸收现代舞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另外,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让现代舞继承藏族舞蹈中的精华部分,这不仅能够弥补现代舞中所缺失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藏族传统舞蹈中的优秀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总之,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可以帮助藏族舞蹈吸引更多现代人的眼球,从而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2)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有韵味的形式,需要审美者的关注。在当今的物质经济时代,藏族舞蹈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就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审美情感。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物质条件来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艺术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市场需要而忽略艺术本身的韵味,但也不能将关注的审美情感置之度外。因此,将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4 推动藏族传统舞蹈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大对藏族舞蹈团体的扶持力度,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藏族舞蹈表演出来,就需要专业的舞蹈人员,而这些高素质的舞蹈人员都需要通过专业的训练培养出来,培养这些舞蹈人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要想培养出更多专业的舞蹈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藏族舞蹈团的资金投入。其次,要扩大藏族舞蹈的影响力。例如,在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藏族舞蹈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将藏族舞蹈教授给学生。

(2)借助各种媒介,加强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藏民族人们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藏族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传承藏民族的文化。与汉族舞蹈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相比,藏族舞蹈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象征着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影响力,让藏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例如,借助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藏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5 结语

藏族舞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中,感受到藏民族人们的生活状况。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舞蹈文化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孙婕.藏舞中膝关节发力特征及带来的舞蹈韵律探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48149.

[2] 宋瑞江.从《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看藏族舞蹈的现代特征[J].艺术教育,2009(03):97.

[3] 尕藏.浅谈对藏族舞蹈中核心动律“屈伸动律”形成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0(02):4748.

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范文5

7月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但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从趋势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指出,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要实现更好发展,必须更好分析形势和环境,更好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更好把握宏观经济大势,更好应对挑战。为此,要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养成问计于专家学者的习惯,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好、用活智力资源。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的要积极采纳。专家学者要立足国情、深入调研,着力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注重从客观经济事实出发,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范文6

一、数据整理与样本基本信息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7月吉林省政府向各级地方政府下发的《关于开展推进我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专题调研的函》所调查取得的数据。调研函包括两个定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情况统计表:表1主要调查农户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农户总数、劳动力总数、流转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土地流转面积(分为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以及抵押六种形式分别统计)、平均流转价格、非流转种粮收益、农机保有量、农机总动力、40马力以上农机数量、41马力以上农机数量等指标;表2按照规模经营面积划分为八个级别统计了各市区的规模经营总面积以及经营组织个数。各地政府通过调查当地土地流转情况,汇报土地流转相关的数据和综合材料。

(二)样本基本信息

本文根据各县级市、市辖区数据汇总为市级数据。其中,长春市包括德惠市、九台市、农安县、榆树市四个地区,此调研不涉及各市辖区;吉林市和四平市直接采用调查数据;辽源市包括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和东辽县四个地区;松原市包括宁江区、长岭县、乾安县、扶余县和前郭县五个地区;白山市包括浑江区、江源区、临江区、抚松县、靖宇县和长白县六个地区;白城市包括洮北区、洮南市、大安市、镇赉县和通榆县五个地区;通化市包括东昌区、梅河口市、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和柳河县五个地区,由于二道江区的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没有超过10公顷的经营面积,因此通化市不包含二道江区;延边州包括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八个地区。具体汇总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土地流转汇总指标

续表1 土地流转汇总指标

续表1 土地流转汇总表

二、实证分析

由于该调查所涉及的指标较多,为了分析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通过提取公因子进行命名,确定影响土地流转的四个因素;通过计算因子得分分析各市排名情况,并根据各市在四个方面的具体得分分析排名靠前或靠后的原因。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在损失较少信息的情况下,通过降维的方法将多个变量变为少数几个公因子来表示,通过这几个公因子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运用SPSS17.0,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四个公因子,四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92.563%,即四个公因子反映了原始20个变量92.563%的信息量。从因子分析结果中的成份矩阵可知,由于各公因子所代表的原始变量的实际意义比较模糊,为了使公因子更具有实际意义,对公因子采取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根据旋转因子载荷估计值可以看出,变量农业人口总数、劳动力总数、转移劳动力数量、农户总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土地流转面积、转包、互换、农机保有量、农机总动力和耕地总面积上的载荷值较大在公因子X1上的载荷值较大;变量出租、转让、规模经营面积、规模经营组织个数在公因子X2上的载荷值较大,变量规模经营流转面积在公因子X1和X2上载荷值都较大,但在X2上的因子得分系数最高,故将其归于X2因子;变量平均流转价格、非流转种粮收益在公因子X3上的载荷值较大;变量土地流转方式互换、入股、抵押在公因子X4上的载荷值较大。因此,可以将四个公因子重新命名为:X1农户基本特征因子、X2经营规模效应因子(土地流转方式中的出租在该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转让在公因子X2和X3上的载荷值也较大,根据多数决定原则可以以经营规模效应为主)、X3土地经济收益因子、X4土地流转形式因子。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包括农户基本特征、经营规模效应、土地经济收益和土地流转形式四个方面。根据各变量在各因子上的得分系数计算各公因子的得分见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基本特征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长春市、四平市和松原市,经营规模效应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延边州、长春市和松原市,土地经济收益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吉林市、延边州和通化市,土地流转形式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松原市、白城市和通化市。

表2 各公因子总得分及排名

(二)各市土地流转现状比较

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后,可以通过赋权的方法计算综合得分。赋权分为等权和不等权两种,考虑到各因子所包含的变量个数及重要性不同,本文采取不等权法赋权,对农户基本特征、经营规模效应、土地经济收益和土地流转形式分别赋权30%、30%、20%、20%,计算出总得分见表3所示。

表3 吉林省各市土地流转总得分及排名

表3给出了各市土地流转现状的排名。从排名可以看出各市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过程中土地流转进行的程度。长春市、延边州和松原市排在前三位,通化市、辽源市和白山市排在最后三位。长春市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农户基本特征和经营规模效应得分较高,这两个指标所占权重达80%,而土地经济收益排在第七位,说明长春市平均土地流转价格和非流转种粮收益较低。吉林市土地经济收益排名第一,但是其他三个方面排名中等,影响了吉林市的整体得分。四平市总得分排名第五,在经营规模上和土地流转形式方面还有待扩大和创新。辽源市总得分排名第八位,要想加快土地流转,还需要改善农户的基本特征和扩大规模生产。松源市总得分排名第三位,土地流转形式得分最高,但是土地经济收益较低,影响了整体排名。白山市总得分排名第九,经营规模排名中等,但是其他三个方面排名都非常靠后,导致总体排名倒数第一,还需在各个方面加大力度,才能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白城市农户基本特征和土地经济效应得分均排在最后,导致总得分排名靠后。通化市经营规模效应排在最后,影响了整体得分,排名第五。延边州农户基本特征排名第七位,但是其他三个方面排名比较靠前,总体排在第二位。

(三)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确定影响土地流转的四个因子后,以各因子的总得分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来确定各因子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程度。以土地流转面积为因变量, x1农户基本特征、 x2经营规模效应、x3 土地经济收益和 x4土地流转形式四个变量为自变量。为了消除量纲影响,对土地流转面积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式为■=■其中■为标准化后的数据,Y1为标准化前的数据,Min(Y)为原数据的最小值,Max(Y)为原数据的最大值。运用EVIEWS6.0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Y =0.293* X1+ 0.088*X2- 0.048*=X3+ 0.018*X4+ 0.332

t (12.82) (3.874) (-2.118) (0.773) (15.447)

p (0.000) (0.018) (0.101) (0.083) (0.000)

R-squared 0.979 F-statistic 46.136 D.W=1.973

Adjusted R-squared 0.958 Prob(F-statistic) 0.001

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方程的可决系数R2为0.979,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高,F统计量为46.136,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变量X3、X4没有通过检验,其他自变量均显著。从方程中各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对土地流转影响最大的是农户基本特征,影响系数为0.293,其次是经营规模效应,影响系数为0.088,然后是土地流转形式,影响系数为0.18。土地经济收益的影响系数为负,与经济事实不符,且该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此不予考虑。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研究表明:农户基本特征对土地流转影响最大,其中农户所拥有耕地面积、是否参加新农村养老保险、转移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化程度等对土地流转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土地流转形式对土地流转也有直接影响,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进行。经营规模效应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程度也较大,规模经营面积、规模经营组织个数越多,土地流转越容易。

(二)建议

1.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土地流转规模

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首先,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发展空间,企业经济实力越强,对土地的需求越大,流转的土地就越多,对耕地的利用率也越高,通过政府扶持,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农民致富。其次,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促进合作组织形成,使耕地连片集中,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合作社和大户在资源整合,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农村的种植大户扶持起来,扩大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

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既是一个致富农民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稳定农村的政治问题,还是一个统筹城乡的社会问题,必须发挥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土地流转扫除障碍,保障土地合理流转顺利进行。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职能作用、服务作用,规范流转行为。完善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制,着力解决各类农村土地纠纷,依法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于流转后的土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和事后管理,才能保证流转合同中权利和义务的顺利履行,防止用地者破坏农村土地资源,杜绝土地违法现象发生。

3.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土地流转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变革。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家庭分工过渡到社会分工,客观上就要求有足够多的社会化职位。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就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农民非种植技能的培训力度,使其能够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其次,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地离开土地,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保障体系。

4.建议政府出台有效的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