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多维互动教学体系;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76-06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是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中明确规定的10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①一直强调以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为本体的实用技术,在教学中重视规划设计类课程,忽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理论课程,造成城市规划专业的师生普遍认为城市规划只要做好空间规划方案,把图形绘制美观就可以了。教师也都愿意承担设计类课程,对理论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改革动力不足。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教师多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的课堂讲授方法,只是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对课程内容的讲授,很少安排实践及其他形式的教学。由于本身法律法规条文都是很枯燥的条条框框,加之学生对理论类课程兴趣较低,不能积极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突击记忆重点内容,课程结束后对该门课程所学内容几近空白。传统教学没有真正起到对学生管理知识、管理思维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

一、多维互动教学的内涵

多维互动教学是一种创新性教学过程, 致力于构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新型关系[1-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多渠道传授知识点,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运用等综合能力。在多维互动教学中信息传递、师生交往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从多角度展开,采用多种方式融合的教学模式[3]。

二、网络教学平台助力多维互动教学的实现

网络教学平台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和沟通的新需求[4]。基于无线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在传统的课堂媒介外,年轻一代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也更容易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学习[5]。充分利用移动网络,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来建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线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6]。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将原来在课堂上讲授的基本内容转移到课下[7-8],课堂上才能留出充足的时间用于讲解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以及如何对知识进行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级别学习目标内容的深入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维互动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扩展和创造深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

三、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多维互动教学体系的构建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多维互动教学体系的构建贯穿于课前、课堂和课后的整个过程,三个环节的内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一)以指导自学完成课前预习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指导自学法为主,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保证课堂多维互动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中,精心设计有课程信息、教学资源、教学互动、教学评价与反思和课程管理五个课程教学模块(图1),通过课程信息、教学资源和教学互动三个模块,引导学生完成识记和理解层面的基本知识学习,完成相关的作业练习,并扩展学习相关知识,为课堂多维互动做好基础。各模块所包含的详细内容及主要功能如表1所示。

(二)以多维互动开展课堂教学

根据课程各章节的内容特点和学生课前的自学情况,开展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可分为四部分:一是行政法学基础;二是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方针政策;三是城乡规划管理的运作;四是城乡规划行业管理和职业道德。其中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和城乡规划管理运作是核心内容。根据各部分内容特征和学生自学问题反馈,课堂内主要采用了案例研究、研讨会和情景模拟的互动教学方法[9](表2)。

1.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对实践性较强的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而言,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将所学法律及管理理论知识融入逼真的情境之中进行具体化应用,让学生感受实际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而且也能省去完全依靠实地调研所需花费的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等[10]。

案例研究法在课程中的应用主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运作”部分,围绕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选择及管理、建设工程管理、乡村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和临时用地、临时建设管理等内容,选取较为典型的违法案例,对案例进行违法原因和处理意见的讨论,在大量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总结加深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内容和方法的理解。在“行政法学基础”和“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方针政策”等方面也有所应用。在“行政法学基础”部分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举例以说明各抽象概念的含义,在“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方针政策”部分,可分别挑选总规、控规、修规及村庄规划等规划的经典案例或结合学生已完成的各类型规划的课程设计作业,对照《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所规定的编制内容来加深理解。

2.研讨会

课程用到的研讨会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发言、法规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和专家讲座[11]。研讨会形式的教学主要运用在“城乡规划管理的运作”“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方针政策”和“城乡规划的行业管理、职业道德”三部分。在“城乡规划管理的运作”部分,会针对案例分析进行多次“小组讨论发言”,对教师或学生所提出的规划管理案例,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基本观点,再统一进行观点的分析评论。在“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方针政策”部分,为强化学生对《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内容的记忆,会以各小组为单位,组织“城乡规划法规知识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课程的兴趣。在“城乡规划的行业管理、职业道德”部分,针对行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关城乡规划职业道德重要性的演讲,演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时代性和说服力。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邀请2~3名在规划局工作的专家或挂职过的教师,针对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研讨会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12]主要用于“城乡规划管理运作”内容中各项规划许可证书的申请、审核、核发程序,要求各小组根据抽签获得的任务要求,虚拟一项具体的申请项目,并制作完成审批过程所需的相关材料(内容可适当简化,但材料要完整),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申请者和不同的审批单位,在课堂上完整模拟该证书从申请到核发的整个过程。教师和其他小组则作为评委,对整个过程各环节的专业性及综合表现进行打分。通过情景模拟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一种真实的场景,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通过自身参与,牢固记忆了相应内容。

(三)以实习实践进行课后拓展

根据课堂的深入交流探讨,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时进行知识巩固,并通过问卷调查(图2)等环节进行课堂学习反思和交流。在对课程知识进行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实习实践,充分深化拓展课程内容。

通过实习实践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化的分析应用,加强对学生技术和能力的综合培养。课程的实践调研主要针对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城乡规划管理问题调研,要求学生根据课内外的学习和平时积累,对当前城乡规划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要有具体的调研提纲、调研问卷和详实的调研数据,最终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提交的调研报告择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或参加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业评优。另一部分为城乡规划管理实习,这部分内容放到课程结束后的假期,要求学生在假期到规划管理部门完成3周的实习,了解规划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实践体验。

可以看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多维互动教学体系需要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的紧密配合,课前的预习是基础,课堂互动是核心,课后的巩固实践是深化,各环节根据任务要求和内容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表3)。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影响多维互动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

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维互动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改革,需要教师、学生和院校三方的共同努力。缺少任何一方的配合,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会遇到障碍。

首先,教师课程改革的决心和恒心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课堂的互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全心投入,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反应能力、分析总结及表达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增加大量有形和无形的工作量,所以教师是否有强烈意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13]。

学生是多维互动教学改革的主体,学生配合改革的意愿是否强烈,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如果学生没有强烈学习的意愿,则多维模式改革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学院与学校的支持是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的多维互动教学翻转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考核方式将会和学校现有的一些

条条框框产生冲突,这给学院与学校的考核制度带来挑战。所以高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项目的推进是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的保障。

五、结语

多维互动教学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过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将原来在课堂上讲授的基本内容转移到课下,才能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互动教学,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多维互动教学体系构建贯穿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以指导自学完成课前预习,以多维互动开展课堂教学,以实习实践进行课后拓展。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便于知识的传授。在多次交流研讨、情景模拟的互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表达能力。通过实习实践环节的开展,扩充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培养了学生参与规划决策的信心与兴趣。网络教学平台与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结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了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维互动教学是信息化时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推行过程中需要教师、学生和院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教师课程改革的决心和恒心、学生强烈的学习意愿和院校的技术及政策支持,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顺利开展多维互动教学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美芹.基于信息化资源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分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4,10(12):67-69.

[2]孙艳芹,等.基于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医学基础学科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2015,10(2):4-5.

[3]毕胭.设计课堂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J].科教文汇,2013(5):63,65.

[4]李凯旭,李玉红.教学信息化背景下互动教学与TBL教学的综合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3):253-255.

[5]王小丁,王雪琴.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多维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平面设计 CAD”课程建设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2):150-153.

[6]李金华.“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德育课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127-129.

[7]杨俊宴,史宜.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微教学模式探索[J].城市规划,2014,38(12):53-58.

[8]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17-20.

[9]陈桂,陆锋,盛党红.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5(4):47-49.

[10]马文军,李旭英.案例研究方法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兼论城市规划案例学的建构[J].2008,24(8):89-92.

[11]乔桂芬,陈国良,梁海飞.师生互动法在独立学院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5(1):180-181.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2

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因缺乏竞争优势,存在就业地域范围小、就业面窄、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重视等问题。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院校必须把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分析自身专业发展的优缺点,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努力完善师资设施的建设。惟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市场需求;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

随着快速城市化逐渐趋向平稳发展,城市土地大规模开发的热潮正渐渐退去,城市发展正由增量发展逐渐转为存量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一度热门的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压力也逐年加大,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难,影响专业的生存和发展[1]。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和现代城乡规划内涵的更新演变,对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高校必须时刻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只有立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适时更新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才能保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新形势人才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多年来城市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但随着近几年城市发展建设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不断转变,传统的以“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为本体,以增量土地开发为主的城市规划,逐渐转向以存量土地利用为主,更强调利用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进行改良,越来越关注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等相关领域,城乡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2011年,城市规划专业转型升级为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也进一步反映了市场原来过分倚重工程类“设计型”人才的局面开始发生转变,具有经济地理、测量与环境、农林等学科背景和技术特点的城乡规划人才逐步成为很多单位人才引进的热点,并开始在城乡规划行业中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3]。

(二)人才需求的新特点1.地域之间仍存在差距,但差距有所减小一直以来城乡规划的市场均存在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人才集聚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人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的地域分布失调。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尤其是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日趋平稳和一些大规模高档次开发的逐渐降温,发达地区规划建设市场的人才需求量逐渐饱和,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由于正处于起步上升发展阶段,对规划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这将成为城乡规划就业市场进一步拓展的潜在条件。2.供求矛盾越来越大,地方院校更难实现高质量就业2008年,我国有151所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至2015年全国已有近200所院校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不到10年的时间新增了近50所。不断增长的人才供应规模和逐渐紧缩的规划建设市场之间形成越来越大的矛盾。从供给市场来看,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总体可分为工学类、理学类和林学类等三种类型,其中以工学类城市规划(物质空间规划)为主,约占总办学院校的80%,以建筑学、测量学、环境学等工程学科为背景,强调的是应对物质空间规划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截至2014年5月,全国仅有36所院校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所占比例不足20%。从需求市场看,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以及其他地区一些甲级的规划设计院所一般优先选择通过专业评估院校的本科学生,有些单位甚至直接不考虑未通过专业评估的本科生。随着现在研究生数量的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单位将录用门槛提高至研究生学历以上。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就业存在较大压力。3.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结构已由侧重空间物质规划逐渐转向对城乡规划外延知识的重视随着城乡规划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学科知识体系外延不断扩大。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以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需要规划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特长。从用人单位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角度来看,知识与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除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外,对“外延知识”需求加大;在规划设计、表达能力(图纸、文字、语言)等专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对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拓展能力要求加强。

二、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地方院校必须深入分析就业市场,针对市场需求制定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计划。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学近5年的就业情况为例,分析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地区分析由于地方院校的生源以本省为主,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也以省内就业为主(图1),主要就业城市多为院校所在城市及省内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的前2-3名城市,其余城市每年的就业也多为生源地就业。外省就业主要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但受到老八校和已过评估院校毕业生的冲击,发达地区历年接纳地方高校的就业人数并不多;还有少部分外省区的就业主要也是回生源地(图2)。尽管就业存在一定压力,但由于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绝大多数选择在城市级的单位里就业,极少选择在县级、镇级的单位就业。

(二)就业单位性质分析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层次不高,以中小型设计公司为主,主要从事规划设计,少量从事建筑、园林、景观、市政等相关设计。也有小部分毕业生进入规划管理单位和咨询单位,还有少数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性质的工作(图3)。由于全国设计单位效益的整体下滑,从2014年开始,一些县级的规划管理单位逐渐成为学生就业比较热门的选择。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来越高,本科就业压力更是逐年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4]。

三、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优化调整

面对地方院校就业市场的需求特征,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一定要把握地方市场,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强化有地域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一)立足省域,服务地区,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新目标地方院校应以培养服务于所在地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省内和邻近省区作为主要的人才输送地,以培养面向所在省区中小型设计单位需求为主的规划设计人才,多注重学生的应用型专业技能。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弹性和专业化技能的综合培养。要让学生既具备全方位、跨领域的适应能力,又有对本专业有认同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调研地方县市对城乡规划专业行业的需求度并做出分析;充分比较同类专业的办学思路、办学实力、地域条件,形成与地区其他院校的错位发展;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强化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适应城市、县城、乡镇、公司、事务所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

(二)结合院校专业特点,优化课程体系设置1.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确定了城乡规划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5],以最小容量保证核心知识外,留出足够空间和时间,鼓励学校办出专业特色。因此,地方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要保证10门核心课程的开设。从10门核心课程的学时确定入手,进行众多课程的选定,通过自主的组合,形成重点突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2.由于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竞争力较弱,教师往往很难承接到大型的规划项目,较多的规划项目可能是城镇的总体规划、城镇和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及其他各类相关规划。因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可重点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适当开设各项案例专题,并结合教师的实际项目进行详细的现场调研。通过案例专题课程的开设,掌握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学会对专项问题进行分析,并能独立编制各项目的整套成果。3.当前自治区内的许多镇、县、区的规划管理部门均比较缺少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可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中重点讲述镇、县、区范围内所能遇到的各类规划项目的组织编制和审批所需的报送材料、审核重点及审批流程等内容。4.课程设置要紧跟时展的背景,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在大数据日益发展的今天,要积极开设Arcgis、spss等软件应用课程,加强培养学生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在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中要遵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内容逐步加深的规律,构成连贯、渐进的教学内容环节链。认真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重点对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性进行梳理:(1)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将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进行整合,集中到一门课程中讲授;(2)将专业培养目标和各项课程设计目标进行细化,确定每门理论课程需要在专业培养和各课程设计中重点承担的任务。既要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也要保持课程的相对独立完整,同时又能保证各门课程的内容均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展开,彼此之间形成有机互补。

(三)综合考虑学生和专业课程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材”既指学生,又指不同的专业课程,要将学生特点和专业课程特点结合进行考虑,综合选取最佳教学方法[6]。1.从基础抓起,避免拔苗助长针对地方院校学生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要以引导学生建立对专业所需能力的认识为主。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优秀院校学生的差距,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把知识点讲清楚,授课时要把详细的作业标准讲给学生,让他们确实明白如何操作。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要用严格的标准进行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但对最终成果不要太过苛求,作业批改点评要恰当,要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同学,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要通过一门门课程、一次次作业不断提高专业综合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压力,从而失去对专业的热情。2.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城乡规划专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课程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若单纯将课程的知识点讲给学生,他们很难直观地认识到课本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也很容易遗忘。所以,提倡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逐层分析,告诉学生课程中的内容具体会在实际项目中的哪个环节进行运用,如何进行运用,会存在什么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还能学会对现状资料进行分析,逐渐养成用规划的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规划的思维和方法,就能做到触类旁通,灵活的应对各种规划项目。3.通过各种专业竞赛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拥有竞赛获奖的经历会对学生就业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获得国家和地区级的专业竞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一种强有力的证明。桂林理工大学近几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课程作业评优竞赛、西部之光全国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其中,在第一、二、三届西部之光全国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中,两次获得二等奖、一次获得三等奖;在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社会调研学生作业评优中,获得三等奖1项,佳作奖1项。获奖的同学最终都因为该奖项顺利通过研究生面试或单位招考的面试,并且学生反映硕士招考或单位招考的人员在面试中都普遍关注获奖事情,针对获奖会询问许多问题。有了上述获奖经历后,目前各年级的同学都十分踊跃地参加各专业竞赛,除上述两项竞赛外,也逐渐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活动。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是一种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知名度的良好契机,学校和专业教师应大力支持、积极引导、精心指导,良好成绩的不断积累,也能成为将来顺利通过城乡规划专业评估的有力砝码。4.尝试专业导师制,分类培养,各有所长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定位,可实行专业导师制,在按培养方案统一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从大三开始可由导师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选择的大类可分以工作为目标和以考研为目标两大类。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就业时需要有很好的方案设计及表现能力,尤其要有既快又好的电脑绘图能力,这部分同学可以由导师带领以参与横向项目为主,进一步锻炼设计和绘图能力,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调研、编制、评审等全过程,提前适应从学校到单位的转变,有这种经历的毕业生将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以考研为目标的学生在考试时需要较好的方案设计、手绘表现和对理论问题的研究分析及文字表达能力,这部分同学可以由导师带领以参与纵向科研项目为主,参与部分论文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最新的规划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写作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对这部分同学加强对快速设计表达及表现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快速设计能力。

(四)努力完善师资设施的建设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作为基础保障。许多地方院校由于所在城市在省内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高质量教学人才引进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对与城市开发建设密切相关的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吸引力度更是不够。因此,要争取通过学校的支持,提高对城乡规划专业引进人才的待遇,以吸引较好的专业教师。同时还要配套建设良好的教学设施,要给各年级学生安排足够的专业教室,要有专业图书资料室、实验室等专业用房,还要有一些调研和资料分析所需的设备仪器。

四、结语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与核心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达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在此基础上,今后一段时期,更要按照党所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要求,认真总结过去多年来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教训,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加深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认识,从而走均衡、持续发展的道路。

1、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

城镇化与城市化不同,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能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应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做到以人为本。城镇化应成为劳动生产率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社会更和谐、文化更丰富、环境更适宜、安全更有保障的居民聚集地,而且能以其强大的实力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要真正实现城镇化的这一性质,就必须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农民进城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城镇化是人类基本生存方式(劳动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农村居民不断积聚而形成市民居住点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就是让农村居民真正进入城市,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全面改变,他们的经济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创造社会的经济繁荣。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迅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据国家有关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单就消费而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收1000多万农民进城,进而带动约15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不仅是简单的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而是要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下,导致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资源调配方式的演进,使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生活中。为此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定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1、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

现阶段,在我国城乡的规划设计中,还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各种规划设计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导致规划的缺位。同时,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各种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之间并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缺乏统一的处罚标准,从而影响了城乡规划设计的规范性。

2、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由于规划管理的权限被下放到了地级的区县,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自行运作,不接受规划设计部门的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区域间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就会严重削弱规划设计部门的调控职能,从而对城乡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大多从规划实施管理角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有关探讨。这个角度多偏重于案例分析,寻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的不足,常常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

三、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规划的建议

1、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

不管是进入城市谋生的农民工还是已经从农民转化为非农民的市民人员,又或者留在农村的农业工人,都应该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使他们也能像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在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同时还能获得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其中医疗保障是最为重要的,很多家庭会因为生病而致贫,如果不能享受到一定的社会医疗保障,很容易产生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因素。为了适应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要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重点整合,对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进行统筹,使其缴费标准和待遇保持统一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对推动社保体系由城乡二元保障向城乡一体化保障转变进程。

2、有效设计和监管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

最近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推动或者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等原因,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反租倒包、土地入股和土地互换、委托经营等。但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上的方式还是以零星和分散为主而且在法律和制度上都没有保障,无法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了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进行有效促进,我国应该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方面的制度和规则进行设计、制定。比如,可以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进行制定,并对交易平台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加以建立,也可以对农村土地交易所加以成立,不断推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交易新模式。与此同时,还必要要注意有效监管农村的土地规模化流转,尽可能地对一些腐化和分配不均等现象进行避免,对农民的利益进行保证。

3、推动农村市场化进程,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进行提高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还应该对农村市场化进程加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想发展更加稳定和谐必须依靠产权交易市场的推动,市场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对农村现代化实现有重要作用。农业作为比较弱势的产业,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农产品售出及价格平抑机制的完善,能够使农业市场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各种权益。其次,农民工的问题国家也必须要重视起来。农民外出打工虽然一时能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但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给我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方政府可以多开辟一些就业渠道与岗位,对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加以解决。也可以对农民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有目的性地提高其就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工作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规划,更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对城乡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解放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头等大事来推动,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如何科学的把城乡规划管理完美结合起来,我们还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实践当中不断开拓探索和完善,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8.

[2]林聚任.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

[3]王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系辨析[J].中州学刊,2012,5.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不动产管理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23-03

不动产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不动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我国不动产管理领域改革发展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学生分析不动产问题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不动产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不动产经营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要特色课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对权属清晰、权责明确的产权制度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现行不动产管理制度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弊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国家层面建立不动产登记局的进程。2013年11月2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减少办证环节。会议明确一是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二是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依法依规互通共享。三是推动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系统,保证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群众合法权益[1]。

我国不动产管理出现目前这种局面,也与现行专业设置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忽视不动产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中没有不动产管理专业。根据调查了解,华南地区只有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了不动产管理方向,开设了不动产管理及相关课程培养不动产管理专业型人才,目前已经培养六届毕业生毕业。社会对掌握不动产管理学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紧俏,迫切需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不动产管理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不动产市场、不动产经营和不动产管理等问题。要求不动产管理教学承担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学任务,达到为社会长期输送不动产管理高级复合人才的教学目标。目前全国尚未编写统一的不动产管理教材,各高校往往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编写部分讲义或者专题材料。因此,尝试对不动产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就非常重要。

1 不动产管理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1.1 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不动产管理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不动产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是在本专业理论和相关课程学习以后,以各种类型的不动产的经营服务管理为核心,研究不动产市场的特点、市场研究方法、不动产管理的内容、方法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动产产权理论、不动产管理制度,不动产金融等基础理论;掌握不动产市场分析、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不动产税收与评估、不动产规划管理、不动产交易市场管理、不动产经营管理、不动产服务管理、不动产资产管理、不动产信息化管理等[2]。使学生对不动产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胜任国土资源管理、规划、调查,房地产管理中资产经营管理、中介服务、物业咨询服务及不动产管理服务企事业的工作。

1.2 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动产的概念、类型、开发建设、区域分布特征,不动产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不动产管理研究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动产管理市场的特点与类型,掌握基本的市场研究内容与方法。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动产管理的目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要求。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动产管理的技能技巧。

1.3 课时要求与安排

本课程需要安排56学时,其中32学时理论教学课时,24学时实践教学课时,最好同一学期进行,需要学生使用电脑上机练习不动产管理相关技术软件,要求配实验员一名。

1.4 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土地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概论、土地资源管理等。

2 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为打破不动产管理课程没有现成教材的局面,笔者联合华南地区多所高校教师初步完成《不动产管理》一书的编写,该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不动产管理概述和理论基础。不动产管理概述的内容包括不动产的含义、分类和特点;不动产管理的含义、职能、特征及其发展;还具体介绍了土地管理,房产管理和其他不动产资源管理。不动产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区位理论、城市地租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服务理论等,此外还包括不动产管理制度分析。

第二部分为不动产服务管理。内容包括不动产服务管理概述;房地产经纪与管理、物业设施管理与物业管理;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土地产权产籍管理、房屋产权产籍管理;不动产资源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及开发。

第三部分为不动产经营管理。不动产经营管理概述,包括不动产租赁管理、投资管理和融资管理,还有不动产资本经营和不动产证券化;不动产资产管理,包括国有资产管理、组织资产管理(企业)、商业资产管理、个人资产管理和跨国公司的不动产管理;不动产资源的规划管理,内容包括不动产资源分析,评估与规划修编,目前主要涉及多规融合、规划实施评估与修改、房屋资源规划及其影响因素等;不动产交易市场管理[3],内容包括不动产交易与不动产交易市场、不动产交易市场的分类与特点,土地市场交易管理时机的选择、持有的土地和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开发市场、销售市场和二、三级市场管理,资本交易市场管理;不动产市场分析,内容包括不动产市场概述、不动产市场调查、不动产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不动产市场区位分析和不同类型不动产市场分析;不动产税费(收)与评估,内容包括我国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与不动产税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不动产税收的属性、功能,不动产投资环节、交易环节、占有环节、所得环节的课税[4],介绍美国、法国、台湾及香港的不动产税收,不动产评估与方法。

教学内容的设置希望通过对不动产进行概述,同时介绍其管理理论,使学生能在学习之初对相关概念及其原理有较全面的认识,为不动产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阐述不动产服务的相关管理,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基本的不动产知识上升到能够拥有较高层次服务管理能力的跳跃;最后讲述了不动产的经营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资产、市场、税收等,使学生了解不动产经营方面的相应知识。教学内容从概念入手,由表及里的阐述不动产的边缘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构紧凑、层层推进,内容全面、到位,对于有意愿锻炼从事不动产管理方面能力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非本专业的学生来讲,本书也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点睛之效。

3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3.1 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

不动产管理课程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对课程重点难点知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实行传统“黑板+粉笔”式教学[5],增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实行“多媒体课件演示+网络课堂互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根据不动产管理课程具体篇、章、节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置,将两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转换使用,以多媒体教学促进传统教学的改革创新,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体实施环节,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即将传授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6]。对于不动产管理相关概念知识与理论基础,主要采用传授式的教学;对于不动产经营管理、不动产交易市场管理、不动产市场分析等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的,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对于不动产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教师课前布置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到课上从所扮演角色的利益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使大家通入课堂,也可以让大家今后参与工作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问题。此外,也可以用展示法就某个内容让学生用PPT进行讲解。

3.2 理论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法

在不动产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原有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7]。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增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使课堂教学不只是老师单方面的授课形式,而是一个充满学习乐趣的探讨过程。案例导入的使用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点,让学生带着疑问、目的去听课,既提高课堂效率也让学生记忆犹新;通过具体某一部分内容的案例分析,既可以考察学生对特定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水平,又丰富了教学内容;综合内容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把不动产管理课程中所学到知识点进行全面、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的生活中,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实处,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创造良好业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取的案例紧跟时代的脚步,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对时事热点及时反馈到教学当中。如不动产资源的规划管理,以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子,需要对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规划规划设计;不动产税费(收)与评估,以世界各国的不动产税为案例;不动产服务管理,以房地产企业的客户服务中心为案例;不动产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以市级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系统为例开展典型案例的教学分析。目前我国不动产的统一管理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相关部门或者负责人会经常一些新消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把相关的资料或者视频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最近的进展。

4 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村镇规划 综合性课程 教学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58-02

[收稿时间]2013-06-05

[作者简介]时慧娜(1982-),女,河南长葛人,经济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师,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实施,村镇建设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目前我国村镇建设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长期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背景下,乡村、集镇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尽快完善村镇规划编制,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的管理工作。因此,培养村镇规划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目前我国村镇规划课程起步较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村镇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是一门涵盖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是为实现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订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村镇建设与管理的根据。村镇规划涉及人口、住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任课教师具备经济学、工程学甚至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背景和积淀。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该课程的时间较晚,课程教育积累薄弱,且多关注城市规划类课程。此外,村镇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学习接近于技能培训,目的是让学生进入社会从事规划类的实际工作。

二、当前村镇规划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合适的教材

我国规划类课程起步较晚,多数课程都是参照西方国家而设立的。有些村镇规划类教材在内容上偏重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和城市规划虽有重叠,毕竟差别较大,仅就规划对象来讲,在空间范围上就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多数教材要么偏重理论,要么偏重案例(且仅仅是像流水账似地记录所做的某一或某些规划),内容陈旧。理论和实践结合,并能反映当前规划形势的教材相当少,致使教师们在讲授该课程时难度较大。

(二)课程性质模糊

目前,乡镇规划课程性质依据所属院系界定为工科类和理学类课程。但是,乡镇规划本身是综合性科学,不能仅就所属院系而确定课程性质。多数高校普遍认识到这一问题,工科类院系在偏重设计、建筑的基础上也先后开设了经济社会类课程,理科类院系在地理类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工程类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两类专业的教师队伍多集中于各自专业领域内,工科类院系理学类教师缺乏,理学类院系中具有工程和规划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不足。因此,从综合的学科性质背景下开展乡镇规划教学工作无异于纸上谈兵,该类课程的教学仍然是理科院系偏重于理论、工科院系偏重于规划的局面,一时难以突破。

(三)对课程的实践性认识不足

课外实践是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主要手段,尤其是针对规划类课程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但目前对该课程的实践性认识不足,多数院系大量课时用于理论教学,实践课时偏少或者根本不安排课外实践。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上的偏颇,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辅助,重理论,轻实践;二是实践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组织和安排,院系缺乏资源,教师精力有限,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致使实践性质很强的课程只是干巴巴的理论,实践转变为流水线似的案例讲授,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具体到乡镇规划管理课程,多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即使有分组讨论或规划设计,也是学生自己摸索,缺乏启发性引导。

(五)课程考核方法不科学

由于规划类课程实践性较强,规划设计是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进行课程考核时多采用分组形式,每组学生数视班级学生总数而定,具有较大随意性。组内分工则由组内成员讨论决定。分组讨论后每组提交一份最终设计方案。这样,学生付出和回报有很大不同,学生参与讨论和设计的积极性不高,“搭便车”现象严重,导致课程效果不理想。或者对该课程的考核直接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注重学生对概念、理论、专有名词的记忆,而未融入到实际应用中去,缺乏对人的多元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的评价,等学生真正从事规划工作时,不能够很好地结合理论,实际工作和理论相脱离。

三、村镇规划课程教学优化方案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或优化。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内容陈旧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尽量搜集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素材。同时,要注重向学生介绍国家宏观方面同规划相关的政策。如,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国家或区域性发展导向的提出,对村镇规划都有直接影响。

(二)注重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规划类课程实践性很强,村镇规划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考察、参观、实地调研及撰写调研报告等。目的是让学生消化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规划所需资料的收集、提取、分析、数据测算及规划设计等实际工作。根据乡镇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对某一或某些村镇的调研,可以将实践教学部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村镇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村镇发展条件评析;3.村镇体系和人口发展规模的预测;4.村镇用地规模预测;5.村镇布局形态选择;6.村镇居住区设计及技术经济指标测算;7.村镇整体规划的环境效应评价。

(三)注重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属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乡镇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也要结合案例进行讲解。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入案例教学法。首先是对案例的选择。若有条件,可以以亲自参与的规划项目为例,但一定要是村镇方面的规划;若积累不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搜集案例,或联系当地城乡规划设计单位共享案例。案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并且是大家所熟悉的,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案例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后,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即案例的引入和讲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向学生讲解,第一种是先进行理论分析,并且采用疑问式讲授方式,激起学生对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产生兴趣,随后在合适时机引出案例,并结合理论要点进行具体讲解;第二种是直接进入案例分析,通过图片展示、宣传片播放等素材引导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再对案例进行拔高,提炼出其背后的理论要点。第三个环节是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就规划项目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组讨论,或者给出一个相似案例,让学生对具体规划要素或项目进行讨论设计。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做最后总结。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乡镇规划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理论、工程设计、市政管理、生态环境、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更应该根据所授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比如在进行基本理论讲授时,借助幻灯片,多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讲述,采用疑问式方法授课;在讲授具体规划项目如绿化设计时,可以走出教室,结合所在学校的绿化,进行实地讲解,学生对校园熟悉,印象深刻,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介绍市政工程时,可以引入案例,结合案例分析法进行讲授。

(五)采用多种途径完善考核方法

既然乡镇规划的目的在于学生掌握必要的规划技能,则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规划是训练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尽量将课程的考核内容细化到平时作业练习中,注重将内容细化,增加作业次数,每次内容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相当于“少食多餐”,这样,每个学生都必须亲自动手参与规划。

[ 参 考 文 献 ]

[1] 金兆森,陆伟刚等. 村镇规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 乔伊斯著,荆建华等译. 教学模式[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 黄昀,冉荣,朱国铭.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探索——以广西体专体育保健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3).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工程建设法规案例教学法实施方法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60-02《工程建设法规》是一门建筑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整个工程建设项目从报建、招投标、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各阶段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越为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它也是考取建筑行业上岗证、执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工程建设法规》这门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的理念,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懂法,守法、用好法。

一、《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内容的特点

教学大纲建议的课时是60学时,从内容可以看出这门课的特点在于:

1.是建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结合,同时也是相关法律在建设行业的应用。比如,《安全生产法》讲的是对安全规范的相关法律,这门法律在规范所有安全生产行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建筑行业的特点,作为建设安全规范来运用。所以,如果脱离建设行为,或是对建筑知识一窍不通,那教师单纯讲授法律知识便失去了意义。反过来,如果学生熟悉建设的流程和技术,却不晓得哪些事情不可为,那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可怕的建筑杀手。

2.是某些法律的延伸和细化。如《合同法》在规范所有合同的前提下,专门将建设工程合同单列出来,针对建设工程合同自身特点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

3.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对于完全没有法律基础的中职生而言,要让枯燥的法律条款硬生生地搬进他们的大脑,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假如教师在教学中换一个方法,找一些实际的案例,这样就能帮学生搭起一座走向现实生活的桥梁。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从这门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职业教育需要一种优于口头传授的教学方法,以更贴近实践的要求,为即将踏出社会的学生打开一扇接触职业的窗口。第二是教师如果单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是不能在有限的学时里,保证学生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目前比较见效的做法就是,教师可以适当地应用另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始创于英国哈佛大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有以下几大优势:

1.依据记忆的特点,比口头传授理论知识的形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那些文字化的法规条文。

2.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中法律的应用,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加强与工作岗位的联系,以便学生工作后更容易上手。

3.以能力为本位,着眼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每个案例的问题都可以由浅入深,给学生多打几个问号,培养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养成独立思考、分析的习惯。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1.精心设计案例。课堂上的案例必须在教师备课时先挑选好,这是原则之一。因为好的案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有所启发,而不恰当的案例既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无法贴近生活。比如教师在准备《工程报建》这章节的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教学目标来设计案例。这章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知道违背了报建和开工的先后顺序会有什么后果;教学目标之二是如何遵守《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这两个主要法律。所以教师应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来设计案例,这样有的放矢的做法可以让学生更明确哪些内容是自己必须掌握的。

(2)一般挑选的案例不要太长太复杂。教师要切合实际,即使参考习题也不能全盘照搬,要删掉一些与本知识点无关的内容,突出重点,才不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一些干扰信息

(3)教师在描述案例时应尽量使用生动、生活化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案例的字面意思。如讲到《城乡规划法》时,教师可把生活中的例子自然地搬进了课堂,选择班里学生所在的乡村的规划方案作为案例,让学生自己通过平日的观察和感受,分析和判断乡村的规划是否合理。

(4)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执业资格证的内容。如果学生的专业是工程造价,那教师就应该在《招投标法规》、《合同索赔》等章节多加案例;如果学生是工民建专业,那教师就把侧重点放在《工程发承包》、《工程生产安全》等章节。以此类推,如果在考取执业资格证方面,学生是房地产类的,教师就应在《房产与物业法规》、《验收与保修制度》等章节下功夫。

2.建立有效的学习组织。当案例的答案是开放性的,无标准答法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探讨。这样做既可以培养他们集思广益的合作精神,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讲到施工合同工程款的纠纷有多种防范措施时,就可以通过分组来实施。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课时紧迫,如果要让学习组织更有效地建立,教师就需要注意几点,首先,组员过多难管理,每组以六人为宜。其次,选好组长,才能确保顺利完成课前准备、课上讨论、课后总结的任务。再者,教师要给不配合的学生做思想工作,引导和督促他们认真对待,积极参与。

3.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配合。学生都能踊跃参与其中并收获知识,这是每个教师希望达到的课堂效果,但在现实生活中,还需掌握五个技巧。

(1)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建筑知识和法律知识比较陌生,很多答案都不可能马上能回答准确完整,教师应该给与理解,不求其回答能一步到位,而是要做两次引导,第一次引导是让学生结合课本主题去思考,第二次引导是鼓励学生提出心中的提问,一步一步靠近答案。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对案例的兴趣。

(2)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不一样,教师仍应对其发言的行为给与肯定,并及时和标准答案做对比,让大家评选出最佳答案。这种做法也是从另一个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活动中。

(3)教师的指导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建设法规知识去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

(4)教师不要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和懒惰的心理,而是要充分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把握时间和指导思想。

(5)教师应在案例教学法结束后进行总结,向学生讲评分析问题的技巧、思路和方法。

4.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法的能力。结合所学专业进行案例教学是中职教学中常见的方法,但对这个刚踏出初中校门,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群体来说,还是有些无从下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养成独立思考、并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可提前下发案例的讲义,这样在无形中延长了学生准备答案的时间。其次,在每章节结束后,教师应该安排时间应用案例教学法,帮学生梳理思路。最后,让学生通过体会,明白案例教学法的好处。这样,学生便会从养成习惯,开始慢慢喜欢上这种教学方法。

5.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作为整个课堂的设计者,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影响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教师应具有威信、耐心、语言表达能力、场面控制力等能力,才能让课堂达到想要的效果。在业务上,由于工程法规制度经常修改,教师也要随时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以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案例。

四、案例教学法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表现应与期末分数挂钩。

2.案例教学法比较费时,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案例,作为平时作业上交。

3.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互动式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吸引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中职教育具有专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职业适用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搜索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要比普高教育高。如《工程建设法规》这门课,教师无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条文,只要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碰到类似问题时,能熟练地搜索到相关的法规政策,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如,那就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案例分析法是一种更注重学生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符合职业教育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 参考文献 ]

[1] 王锁荣、张培新.工程建设法规.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董佳,于香梅.全过程案例教学法――建设法规课程案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