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教育 重要性

近些年,现实生活中一系列道德沦丧的事件使人感悟到现在社会人情的冷漠,道德的缺失已逐渐渗透到成年人的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中,青少年做为社会未来的思想主导者,要从小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育,因此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德育是中华民族灵魂,是引导学生健康心理的引路明灯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年多年历史文明古国,集聚传承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向善、崇德的良好品质,是我国在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教师和家长忽视。学生心灵是纯洁无瑕的,小学阶段是起步阶段,所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是重中之重。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在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重视和加强德育教育,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少年儿童的思想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这一阶段他们容易受到正确的引导,同时也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要使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让德育教育成为人生初级阶段的指路明灯。

二、德育教育是其它教育教学事半功倍的催化剂

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对其它各学科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使学生自己能够辨别真、善、美、丑,能够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能力。表现在其它社会活动方面,就会习惯性的朝着好的方向、正确的道路延伸下去。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抓好德育教育就是抓实未来的希望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小学生作为一支传承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生力军。小学生是一群具有很大潜力的群体,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祖国的灵魂的传承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将中国的德育教育实现现代化,让中国的德育教育与世界接轨,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融合,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头等大事。在将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白纸阶段的时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让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有更高的提升空间。

四、正确的道德观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的立足社会。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技工学校 德育 现状分析 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技术工人成为技工学校的当务之急。但是技工学校录取的学生当中,大多是中考分数偏低的学生,为了多招生,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上课不听讲、逃课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提高技工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新一代技术工人,必须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与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基础的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一、对技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技工学校学生的现状

技工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特性,整体素质偏低,大多数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服从意识明显下降,对公共财物不爱护,逃学、上课顶撞老师、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发生违法乱纪现象,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上进心。

(1)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2)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技工学校后,文化基础课,如数学、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差,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3)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普高热”的影响,许多技校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技校,就是“末等公民”,因此,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

(4)意志力差。现在许多技校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受、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技校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而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不相同的,但有社会的错误导向是共同的。成绩好的学生是宠儿、是宝贝,成绩差的学生是垃圾、是废物。使得许多学习成绩一般或差的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受人冷落、看不起而自尊受到伤害,丧失了自信心,从而自暴自弃。

2.技工学校教学现状

技工学校以培养技术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实习课占50%的比例,专业理论课占30%的比例,文化基础课占20%的比例,在文化基础课中德育课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学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技校学生的德育,而且忽略技校学生的特点与普高学生的不同。

(1)办学指导思想不够准确,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大多数技工学校,只是把加强实习和专业理论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只是象征性开设了一些德育课。没有考虑到技校学生绝大多数存在心理缺陷,有自卑感,缺乏自信。

(2)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一些德育教师始终沿用传统的说教模式,方法生硬,缺乏亲和力和生动事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3)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也只是对学生提出行为规范上的要求,而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不能从思想上以理服人。

(4)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当。技校教育是就业教育,不是升学教育,这使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爱,只注重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3.社会上不良因素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目前,社会文化市场缺乏监管力度,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产品在市场上流行,尤其是中职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整天沉溺于网上游戏、网上交友等活动,经常逃学、旷课,违纪违法行为经常发生。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中职生,出现了狭义、偏见、嫉妒、暴躁、孤独、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最早的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调查表明,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往往其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健全,甚至产生负面教育。

二、如何加强技工学校的德育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而衡量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仅要看其是否具备其精湛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

1.改革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纠正社会偏见对技校生心理造成的心理伤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帮助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人性化教育。多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

(3)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灵活性。对不同学生、不同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

2.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强化德育者的时代责任感

(1)要培养德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要培养德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地开展德育工作,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去教育感化学生。

(2)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要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对学生来说,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相互尊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运用多种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3.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

(1)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潜力。

(3)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4)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4.加强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他们的职业德育养成直接关系着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教师要自觉学习,掌握技工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

5.提高技校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其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就是要让他们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形成良好的品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德育教育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6.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近年来,笔者学校针对学校、家庭、社会在技校生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与政府职能部门配合,采取“关、停、转”等手段取缔了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网吧、游戏厅等,为学校教育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优化家教,实现了双向配合,充分发挥了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积极性。主要措施有: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换信息和意见。二是开好家教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交流家教经验,树典型,立榜样,带动其他家长。三是建立家教联系卡,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以便双向沟通,为教育帮助学生提供依据,使之更具有连续性和科学性。四是和双差生的家长签订教育协议书,双向配合共同转化差生。五是学校建立家访制,规定班主任到学生家中访问。六是建立家长接待制,由学校领导专门接待来访的家长,听取他们对学校的建议。最后,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同时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得到实践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7.发挥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作用

(1)用活教材,是德育课充满活力的前提。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课改行动下的德育教材不再是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变化中的德育学科。用活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选取典型校友创业成功的案例等,编印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教材重新整合,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活力。

(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在上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必修课的同时,要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让学生既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教育的对象。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只要多方面学习和借鉴各种类型德育教育的方法,结合技工教育实际,认真研究和探索,就能逐步形成有技工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方法,使技工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合群.职业教育学.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姜丽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教育科学研究,2001.06.

[3]胡厚福.德育原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4]曹廷伟,杨道林.班主任工作艺术.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5]何艳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高中;班级文化;德育教育;道德素质

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教育教学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高中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更好的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水平。

1.建立班委会,共同设计班级板报,张贴光荣榜,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班集体除了由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之外,还需要选举和组成一个优秀的班委会,这个班委会的作用就是组织班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那么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我们想到的就是班级的板报、光荣榜之类的,教师和班委会共同组织和引导学生设计班级的板报和光荣榜,板报设计的内容来源于学生收集的好人、好事、英雄人物或故事等,进行宣传。另外,引导学生把班级学习优秀、乐于助人、好人好事都以光荣榜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一方面给予优秀学生以荣誉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1]。通过每期的板报和光荣榜的设计更换内容,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竞争的激烈性,时刻要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教学技术,有计划的进行视频传播德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意识

我国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宣传德育教育知识,在每周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计划的为学生在网络信息中查找有利于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视频,如,在课余时间或者利用自习课时给学生播放关于社会献爱心活动视频等关于德育教学的宣传视频,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保持良好的习惯,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是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未来发展和进步的接班人,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升[2]。

3.共同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固定场所,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里学习和生活,拥有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的设计和创造积极的班集体的环境和氛围,例如,在班级黑板或多媒体的附近贴大条幅,上面写上:学习使人进步等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话语,再如在班级墙角的垃圾桶旁边贴一张告示:保持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教师在德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能力和水平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良好的习惯,而且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4.教师以身作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德育教学中以教师为榜样,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质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利于学生引以为榜样。我们都知道学生喜欢模仿教师写字、穿衣,同样的教师的言行,学生也会习惯性的学习和模仿,积极地教师行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3]。例如,教师在班级里看到地上有一张废纸,那么这时教师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动手捡起来扔进垃圾箱,这样的行为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生会觉得任何人都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水平,不因地位高低、贫贱等而改变,因此学生在生活中就会像教师一样,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素质,养成维护环境卫生等良好的习惯,从而逐渐的形成较高的道德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

小结:

综上所述,高中德育教育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建设班级文化时,注意建设的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教师进行德育教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但是在促进德育教学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仍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为我国德育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促进学生整体的德育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虹;彭娟;谢迪;韩棹渭;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语文阅读;重要性;研究

一、重视阅读,夯实语文基础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良好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拓展思维空间,增强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语文基础。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如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知识面,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如今,给书籍配上图片和由演员录制声音的“视觉小说”在日本很是流行。这种阅读方式看似十分有趣和直观,其实是剥夺了人们思考的权利。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思维重现的过程。即读者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并通过阅读和深入思考,来与作者对话,重现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情景与思想。是一种深度的,心灵的交流。而这一过程,正是书籍显著优于其他如电视、电影等文化形式的地方。但是,当书籍单纯地以图片和声音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这种思考和思维的重现就荡然无存了。因此,只有真正沉下心来,面对看似枯燥的白纸黑字,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含义,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倾注的情感。

二、明确阅读目标,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时,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找准阅读目标,有针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阅读,科学把握存在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阅读才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我们“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我们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我们在不断的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

四、促进有效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我们的阅读面,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散文时,阅读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学习传统的经典名篇之外,阅读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阅读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自己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激发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向书本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同时,学好语文必须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做好阅读数量和阅读效果的有机结合,这是阅读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渐渐掌握一些技巧,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更多的语言精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反观当今社会,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与肤浅化。各种各样的“成功学”、“养生学”、“心灵鸡汤”以其简短的篇幅和新奇的内容,来博取读者的眼球。这种快速化的阅读,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实用的“知识”,实则只能白白消耗读者的时间。有人曾说过,“一个温暖的午后,一杯红花,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这就是生活。”巴尔扎克曾亲临贫民窟来使自己笔下的环境真实可信;加西亚・马尔克斯沉浸在自己作品的世界不能自拔,路遥为书中角色离世而抱头痛哭。这样的情感绝不是两三分钟草草一瞥就能感受到的。而是作者、读者、作品之间一种深度的交融。经典的作品好比一们博学而孤高冷傲的隐士,他不会费尽心机讨你的欢心,只有当你愿意沉下心来,愿意付出时间,付出情感,他才会无私地倾囊相授。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数学语言 特点 数学要求 重要性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本文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数学要求,谈谈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

1.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2.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2.1 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2 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2.3 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 区域活动 重要性

区域性活动是近年来在我国学前教育中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方式。这一新的活动方式可以弥补以往教育中以集体活动为主的局限性,旨在给幼儿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自己适合的方式与步调进行活动,使其个性与创造能力得以主动、充分的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活动可以明显提高学前儿童当前乃至以后的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区域活动培养了幼儿信任感,促进学习进步速度

合理的环境布置使幼儿对教室产生信任感。幼儿熟悉并喜欢学习环境,才能实现自主学习。例如,图书区布置温馨舒适,使幼儿愿意坐下来思考和休息;艺术区的幼儿作品挂在与幼儿视线平行的地方,使幼儿感到他们的作品受到重视,从而更愿意创造;各活动区的玩具摆放整齐,便于幼儿自主寻找,不会使幼儿因为寻找不到所需器械而焦虑。

2. 区域活动发展可以幼儿兴趣爱好,指明学习方向

在区域活动中,每个幼儿都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活动,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潜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能让幼儿真正享受由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并有可能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3. 区域活动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注意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一种最有效的注意。要培养这种注意,必须首先使幼儿明确任务,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使行为服从于活动的目的与要求。使孩子能不断积极、主动、自觉地保持注意。区域活动有的每个区分为不同的任务,是一种积极、主动、自觉的探索过程,符合培养注意的要求。而注意力是衡量学习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注意力可以使幼儿受益终生。

4. 区域活动关注学前儿童技能、技巧,广泛学习,全面发展

区域活动可以建构属于每个幼儿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幼儿的学习逐渐趋"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的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儿童自主活动、探索可以加速达到"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第一种水平。而在区域活动的集体活随动中和在教师的配合和帮助下,儿童便可达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第二种水平。这样不断由第一水平向第二水平过渡,儿童就迅速成长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