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1
摘 要:学困生是各阶段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转化学困生,最大限度的缩小班级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度,是每个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中我将以高中物理为例,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32-01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常设科目之一,也是现阶段文理依旧分科的前提下,理科生必学、文科生选修的科目。作为一门问题解决型学科,高中物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尤其是一些感性思维较强和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物理往往会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瘸腿”科目。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大,但学习效果却不甚明显,进而导致学生期待受挫,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学困生大量出现。
在我看来,学困生的出现是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而作为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发现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最大限度的缩小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距。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下文中我将主要以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为基本着力点,具体分析一下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剖析
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主要将学困生定义为智力水平正常,也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同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在我看来,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思维导向方面、情感方面、习惯方面等等。所以,此部分中,我将主要对学困生出现的原因的问题进行具体的举例和剖析,从而为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好准备。
1、理性思维欠缺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导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一部分学生的先天因素决定其感性思维较丰富而理性思维欠缺。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擅长主观性的想象,对于纯文字性的内容较为敏感,情感层次性强,因此在语文、历史等文学性学科的学习方面学习效果显著。理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则倾向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对具体问题进行观察、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因此比较擅长和数字、图形等打交道。而高中物理是一门典型的问题解决型学科,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依照公式、定理等对相关问题进行推理和运算;实验课程中需要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惰性心理
不少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调查研究表明,惰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心理,具体表现为自制力较差、行动不按照心理目标的预期展开,既定的目标总是拖延甚至是完不成等。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接受教育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而高中生还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还不是完全的成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因受打击而退缩,进而找借口逃避。物理学习的难度性会催生学生惰性心里的产生,从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少用功,甚至是不用功。
3、学习习惯不正确
作为教师,我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困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习惯不正确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面对着高考这样一种带有淘汰性质的人才选拔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明白努力地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困生较之一般学生付出的努力更多,但由于学习习惯的不正确导致很多实践和精力白白浪费掉。例如,对于理性学科来说,保证一定的习题练习量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但很多学困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只追求量的累积,忽视了质的选择,所以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既然学困生群体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学困生的数量,并且在细心观察学生的基础上,找到问题所在,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出的三点关于学困生的普遍性问题,此部分中我讲逐条对应,从思维、态度、习惯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帮助学生塑造理性思维
对于理性思维欠缺的学困生来说,教师要从基础知识方面入手帮助学生一步步塑造起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例如在备课过程中同一个知识点尽量准备难度较小的题目为例题,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教给学生问题的思考角度和解题方法。这样不仅不会耽搁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能够最大限度的照顾学困生的学习进度,从而保证班级全体学生能够上一堂知识高吸收的物理课。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纠正学困生的惰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从 “制度性强迫”和鼓励两方面入手。首先,惰性心理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所以教师在纠正过程中要有步骤性,一开始可以采用任务的形式,将预习、做题等环节设置成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然后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迫于压力,开始被动性学习。然后,教师可以采取鼓励性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取得成果,不论大小都要及时的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学困生就会逐渐从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然后从被动性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性学习,进而形成努力与成绩上升的良性循环。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2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五年制高职是与初级中学对接的教育层级,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的高职院校学习,掌握与专业对应的知识技能并获得大专学历,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认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理解、欣赏、接受,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践行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是“高素质”的应有之义,也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认知特点?如何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尝试做出回答。
一、认知现状分析
刚刚进入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具有以下特点。
1.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局限于古代文学。
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是经过九年义务阶段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但对传统文化的范畴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认识和判断。古代文学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就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的,但远远不止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建筑文化、中国政治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国管理文化、中国茶文化等,学生在加强古代文学学习的基础上,要挖掘其在文化方面的深厚含义,也要加强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学习,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全面的把握和认知。
2.重视技能培训,忽视文化学习。
五年制高职学生多数是抱着学技术技能的目的踏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他们认为文化课程只不过是用以陪衬专业课的“绿叶”,无关紧要,实际上,包括语文、英语等在内的文化基础课对于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课程可以提供专业课难以达成的人文滋养,使五年制高职学生成为认识全面、理性健全而又情感丰富的人。
3.对传统文化没有形成“自觉意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目前主要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有忧患意识,能够主动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加以拯救。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自觉意识”是指能够意识到所教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分析处理一些现实现象和事件,也愿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
二、传承路径
如何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渗透?我们以为,必须从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着手,才能培养出具有传统文化自觉的五年制高职学生。
1.校园建设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场域,校园建设中,要注意亭台楼阁的布局,桥廊路石的规划,花木草竹的栽植,尤其要重视的是,对这种做法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要通过文字的方式加以体现,使得学生目视耳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较容易地感知和领受。比如,学校在建设文化墙时,可以将“礼”、“义"、“廉”、“耻”、“孝”、“悌”、“忠”、“义”等镌刻于墙上,并辅之以文字介绍,扮靓校园的同时,达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2.学科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学科教学无疑是五年制高职院校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主阵地。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当仁不让地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承载者,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必须纠正单纯进行文学知识传授和文艺欣赏的偏差,在进行文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语文学科也要注重文化意识的涵育,这实际上就是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且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他学科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比如,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达到强化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目的;在专业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对中国相关技术史的介绍,让学生领略中国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等等。
3.德育过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和谐世界的建立有助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与“根”,它包括天人合一、经世致用、仁者爱人等思想。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应该想方设法地融入这些思想,比如可以选择相关内容作为班会活动主题,也可以在班级演讲竞赛、读书竞赛等活动中明确此类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熟悉程度。
4.日常活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五年制高职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习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对其知识的了解、对其范畴的确定、对其理念的正确解读等,而且要在对其精神的认知的基础上,在生活中践行和弘扬,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院校在日常各项活动中精心选择活动内容、认真设计活动流程、充分考虑活动细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并进而认同、接纳和欣赏,最终愿意去在生活中践履。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37-01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发展、对教学模式理论的丰富,而且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在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就主张,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被动地“读”科学。过去的大纲和教材,由于实验含量先天性不足,使得学生在认识上的感知过程明显欠缺。针对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内涵特点,新教材增强了探究性实验功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设置了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的条件,如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为此,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实验原理,明确做探究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指导他们从自身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正确途径,从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进行认知,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探究性实验中,既遵循教材的逻辑性,又不拘泥于一般实验的具体形式。
二、创建自主探索的初中生物教学环境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包括弹性的时间、灵活的空间、民主的教学氛围、丰富的地域文化以及开放的教育管理体制等。其中,创设和谐民主的、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生物教学氛围最为重要。生物教学氛围的创建要使学生的发言权、建议权得到尊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敢于进行非逻辑的异想天开和发散性的举一反三。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学生既要多鼓励表扬,充分肯定并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要容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教师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完成探究式教学任务。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环境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生物的,从而由此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生物教学环境。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和意志是自由的,这时的学习任务是其自身学习生物的需求产生的,学生的主体性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精心组织并指导初中生物探究
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善于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究学习。具体而言,初中生物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假设。面对问题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测可能造成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初步提出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用的有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其次,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探究技能和方法。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报刊或其它信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比较等方法去验证他们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组织和使用各种信息的技能,而学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假设从多方面进行验证,如果结论证实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学生的认知就会趋于平衡;反之,则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不得不提出新的假设或修改自己的论证过程,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帮助,这些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四、构建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激励评价机制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要使探究式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学生潜能得以全面激发,评价机制必须是开放、多元性的。与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不同,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对评价的要求较高,如它要求评价每一名学生理解了哪些生物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能否灵活地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生物相关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但要弄清楚这一切,单靠终结性评价是难以奏效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每天的笔记、撰写的实验报告、绘制的实验图表、制作的实验模型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做出的解释等。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探究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等,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性评价形式。
参考文献:
[1] 钟凤权.对初中生物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 邓桂秋.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浅析[J]. 黑河教育 2011年06期.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4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这与他们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以浓厚的感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己见,所以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存在诸多的困难。
二、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调查清楚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我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自编调查问卷,从学校七、八年级共24个班中随机选取250人进行调查。此次
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调查结果如下表。
1.学生在生物探究性学习中面临的困难调查统计结果
2.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对学生在生物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中的困难进行分析。
(1)提出问题
首先,学生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27.8%);其次,由于学生生物知识的缺乏,使其难以提出问题(24. 2%);第三,学生认为自己平时不太注意观察自然、生活中的现象,因而难以发现问题(23.8%);第四,学生认为自己缺少锻炼的机会,需要探究的问题一般是由老师提出来的(20. 3%);第五,学生对提问题不感兴趣(3.9%)。
(2)猜想与假设
首先,学生最大的困难是总出现一些错误的猜想和假设(29.2%),认为自己思考的时间很少,平时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猜想和假设(28.7%);其次,学生认为生物知识的缺乏使其难以作出猜想和假设(24.7%);第三,学生不清楚猜想和假设的作用(10.3%);第四,学生对猜想与假设不感兴趣(7.1%)。
(3)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学生认为如果小组成员能充分讨论,可以做得更好(27.8%),自己制定的计划很乱、没有条理性(20.4%);其次,学生认为自己缺乏锻炼的机会,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一般由老师讲解(16.5%),自己设计的实验得不出所需要的结论(11 .3%);第三,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清楚(8.9%),认为教师留给自己设计实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9.3%);第四,学生对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不感兴趣 (5.8%)。
(4)实施计划与收集数据
首先,最大困难是学生收集到的数据不完整(28.6%);其次,学生觉得实验时间太短、太仓促(16.9%),往往对整个实验的目的和过程不清楚(10.8%),做实验时手忙脚乱(11.2%);第三,学生对实验设备的作用不太清楚,实验操作不熟练(9.4%),没有记录数据的好方法和缺乏收集数据的经验(8.7%);第四,学生对实施计划与收集数据不感兴趣(5.7%)。
(5)分析论证与得出结论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学生感觉自己理解了,但总不能很好地概括出来(40.3%);其次,学生面对收集到的数据,难以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18.3%),或对生物规律知道一点,但总结的不全面或有差错(18.2%);第三,学生认为小组讨论不充分(7.8%)和由于生物知识的缺乏难以得出规律(11.8%);第四,学生对分析论证与得出结论不感兴趣(3.6%)。
(6)评价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学生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35.4%),在探究完成后没想到过要评价(33.3%);其次,学生认为自己的探究过程找不出毛病(13.5%),认为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10.2%);第三,学生对如何评价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没有兴趣(7.6%)。
(7)交流与表达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学生难以完整地将自己所进行的探究过程表达出来(29.1%),感觉自己理解了,但总是不能很好地用书面表达出来(27.7%);其次,学生觉得向别人汇报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情况觉得难为情(18.3%),不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13.0%);第三,与其他同学交流时不喜欢对别人的错误进行纠正(6.5%),或对交流与表达不感兴趣(5.4%)。
三、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面临困难的对策
根据上述对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调查结果分析,知道学生在生物探究性学习各环节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与问题是什么,为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何种对策来帮助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提供依据。具体对策如下:
1.帮助学生界定“好”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是学生通过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常问“为什么”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太大,教师可以将其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这种改变使探究的问题更集中、更深入,更加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
能否提出较好的假设,这是成功的学习者与不成功的学习者之间的重要差别。学习者特别是新的学习者,往往难以针对收集到的信息形成正确的猜想和假设,这时教师应设法为学生的假设提供支持。如实验前帮助学生形成多个假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猜想,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实验结果同时排除若干个假设,而不是逐个地检验、排除。
3.应有充分的时间讨论,完善探究计划与实验设计
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当听见教师一说开展某活动或实验时,就恨不得马上动手操作,但心中一点谱也没有,更不用说有完善的探究计划与实验设计了。所以,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先稳定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制定出相应的探究计划和实验设计,并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我认为,这是探究活动中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的最重要一环。
4.在实施计划与实验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做全面和详尽的记录
只有在实施计划与实验过程中做全面和详尽的记录,才能完整地收集数据。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同时进行记录,以避免数据的丢失。
5.引导学生面对实践的结果时要注意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相关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解释,强调解释和观点
必须与实验或观察得来的实证材料相一致,将自然或实验观察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理解。如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调查的结果,分析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6.帮助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可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实验的结果能否证明所得出的结论?这结论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相关问题?在得出的结论中有没有明显的偏见和缺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研究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结论。
7.安排一定的探究报告与生物小论文的作业,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布置一些撰写探究报告与小论文的作业,及时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并注意在课堂中加以引导,慢慢地增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8.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信息
知识上的缺乏可能会使学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与作出假设,或者不能理解、解释实验数据,不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生物探究性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是对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支持策略,这是已被研究证实了的结论。此外,知识上的支持并不一定要直接提供相关的知识,也可以利用一定的线索、情境等来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己有的相关知识。
9.利用教学训练帮助学生进行变量控制
变量控制技能是实验设计的关键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变量控制能力,教学训练是重要的途径。如教师向学生说明如何进行变量控制的规则,并用好实验设计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变量控制能力。训练之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练习及交流反馈中的变量控制规则上,可以更好地提高训练的效果。
10.帮助学生对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7-02
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是生物教学最重要的辅助成分。我国高教司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通过教学使得学生具备初步的生物实验操作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思维逻辑。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生物实验课程是必要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力图使得学生在获取基本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从长远出发,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注重生物探究实验是应素质教育的总的目标而提出的。[1]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物实验习惯,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具体来讲培养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探究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出有利于实验探究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生物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初中生物实验不同于高年级的生物实验,面对的是初中学生,而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不是很强烈,他们仍然具有很强的童心,因此不可能要求初中学生完全进入到实验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在能够控制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验情境,以吸引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兴趣。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即将进行操作的实验室增设一些能够烘托气氛的器材,比如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教师可以向学校财务部申请增设一个大的鱼缸在里面放置不同种类的鱼,让学生观察鱼鳍在鱼儿游泳过程中的作用。[2]这样增加学生观察鱼鳍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那么实验效果也会更好。
二、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以引导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初中生物实验课可以转变教学思维模式,打破用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的固定的教学模的拓展。生物实验课不仅仅是以让学生验证某种既存的理论,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种仪器、药品、试剂的使用方式,而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生命科学的理性认知和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尊重生命科学的严谨性。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上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让学生依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而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实验处理环节可能产生出的不同的实验现象,把握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严密的科学思维模式。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验原理和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情况,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引导性、新颖独特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科学性。[3]例如在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这一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当然这个深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①可以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能否说明其以十字花科植物为主要的取食对象?②为什么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为取食对象?③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能否说明其他的物种行为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是先天性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记忆和理解,也更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生物实验课的探究兴趣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可以从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入手,以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标提出教师不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同样,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也不应仅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应该在实验的同时既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还应该培养其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获得实验的既定的结果,完成实验过程,实现实验目标,而且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动手能力,积极探究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实验器材,思考如何结合生活中常用的东西,进行替换,这个替代品具有相同的实验功能,不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得出和实验结论的论证。[4]例如在做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校园或者家里的土壤中找一些蚯蚓,然后自己饲养在一个湿润的土壤环境下,观察蚯蚓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直接从实验室中找到一条蚯蚓来观察。在学生自己动手饲养蚯蚓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把握蚯蚓的生活环境,观察蚯蚓的体态特征,获得更多的教材中没有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饲养和观察蚯蚓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土壤湿度对于蚯蚓体壁的影响,分析蚯蚓的运动规律,认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在生物实验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或者饲养实验对象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实验对象的认知和感受力,为学生的实验探究做铺垫;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兴趣也随之提高,因为这些实验器材或者实验对象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对于它们具有较深的情感,可以更加积极认真的进行实验。[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培养学生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是生物课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或者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探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红.谈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J].生物学教学,2002(2).
[2]胡继飞.创新生物教学方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余自强.生物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6
【摘 要】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课题实践中,教师研读了多本有关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并查阅了很多国内外科学教育的资料,不但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入地理解,提高了有关科学教育研究的能力。而且,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方面,驾驭教材和课堂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思考也更具有前瞻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逐步建立了新型的学生观,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关键词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主体性;教师素质
一、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点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探究性实验教学在以下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
1.激发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兴趣
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可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稳定、持久的兴趣,同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与设计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学生能从实验现象、生活经历入手,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最后完成实验并得出相应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唤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使之自觉转化成为学习生物的动力。
2.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升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讨论与交流。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在实验教学中认真实验、主动观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开拓创新思维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觉地遵守实验规则,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当出现与预想不同的现象时,认真分析原因,尊重事实而不弄虚作假;通过实验来探究、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了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养成了尊重前人劳动成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二、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对老师的影响
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课题实践中,教师研读了多本有关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并查阅了很多国内外科学教育的资料,不但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入地理解,提高了有关科学教育研究的能力。而且,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方面,驾驭教材和课堂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思考也更具有前瞻性。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建立了新型的学生观,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应变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视实验教材为法宝,不加取舍地传授给学生。教师不是将实验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去探究、去创造设计新的实验,也不去加宽学生的知识面,只要求学生按照大纲要求去做。在探究教学中,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综合分析,判断反思,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探究性实验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从而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能驾驭实验中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及实验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改变理科教学重理论研究轻实验探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和深刻认识实验教学的多重教育教学功能。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素质,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意义,明确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更新教学方法,提倡探究精神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法,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方法的变化,做好“提问”的示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授之以鱼”,学生不会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而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运用探究教学,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在实验教学中,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组织成主动参与探索科学问题过程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由于探究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的,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究者,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