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1
【关键词】 临床生化;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中国分类号】 R693.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71-01
一、采血器械选用方面的质量控制
一直以来,我国临床生化检测缺少统一的采血器械,反复洗涤过的玻璃试管、一次性塑料试管,这两种采血器械是目前我国临床生化检测工作中较常见的两种采器械,但从某一角度上来看,这两种器械都可能对采血样本的质量形成一定的影响。首先从反复洗涤的玻璃管来看,若试管没有达到彻底洗涤的标准,出现洗涤不净的问题,那么溶血或者是残存物质则会影响采血样本的质量,进而对测定结果形成干扰;而从塑料试管的应用来看,塑料的材质会容易造成血液的自然凝固,血清析出的时间因此而延长,如此一来,测定结果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近几年,我国部分医院开始选用真空管的采血系统进行血样采集,此真空的采血系统中设置了安全的管盖,真空管为硅化材质,针头也选用标准的针头,所以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这种采血器械可以有效降低从采血到最终测定这一完整过程中血样污染以及血样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避免体外溶血的出现,进而将测定误差降到最低,使临床生化检测的质量得到保障。
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可以将这一采血器械作为标准器械,在国内的医疗结构的临床生化工作中进行相应的推广和普及,以便于从采血器械选用的角度上对临床生化在分析过程以外的质量问题加以控制。
二、样本采集及送检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生化检测的整个过程中,检测样本的采集工作通常内部护理人员负责。但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因缺乏对临床生化检测的深入了解,所以其对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通常会出现与标准要求不符的情况,使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在样本采集及送检的环节,以下三方面问题是护理人员应着重注意的。
(一)注意采血的和时间:根据临床检测以及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发现,采血的差异会引起测定结果的不同。从立位采血和卧位采血来看,相关人员对这两个采血的测定结果进行了综合性比对,在17个项目的测定结果中,立位采血的测定结果中有12个项目高于卧位采血,其中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这几个项目的差异较为显著。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采血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采血的统一,主要以卧位采血的方式为主。
而从采血时间上来看,因血液的脂浊能够散射一定的光线,从而形成对吸光度的正向干扰,使某些项目的测定出现偏差。研究发现,在PH≥10.0的环境里,乳糜中含有的甘油三酯会发生皂化反应使血清变清,进而影响各项比色测定的结果,与此同时,高蛋白饮食能够使人体血液中的TP、尿素氮(BUN)尿酸(UA)与血氨等物质的浓度增加,饮酒则会造成人体血液中UA与乳酸含量的提升。所以,除了部分特殊性的检测项目或者是急诊以外,采血工作应在清晨,患者空腹的条件下进行。另外,当患者正在输液或者是刚刚完成输液的情况下,护理人员不能在其输液的手臂采血,避免影响测定中钾(K)、钠(Na)的测定结果。
(二)保证采血操作的规范性:临床生化检测工作中,溶血是一种常见的干扰因素,溶血的出现会使K、镁(Mg)及醛缩酶等的测定结果偏高,同时也会造成J-G法胆红素的测定结果偏低。而一般情况下,溶血的出现大多是因采血步骤的不规范性和采血技术的不熟练性等采血操作上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护理人员在采血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采血操作的规范性,保证顺利采血,采血之后拔下针头方可将血液注入到试管当中。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出现较严重溶血的样本,不能够用于临床的生化测定,必须在送检的过程中对这部分血样进行着重标注,以便于对临床医师进行必要的提醒。
(三)控制好血样的放置时间:临床试验表明,若血液放置时间较长,测定结果中葡萄糖与碳酸氢根的含量会偏低,LDH活性、天门冬氨酸的转氨酶以及血钾等成分的含量会增加,而部分酶的活性也会有所降低。所以在进行血样采集及送检的环节,护理人员应尽快将采集之后的血样送交给相关部门,而相关的负责医师则应当对血样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检测,以避免因血样放置时间过长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样本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
当检验科收到护理人员送来的血样之后,首先要避免血样长时间放置,取而代之的则是尽快对血样进行低速的离心处理,将血浆或者是血清进行分离,将分离后的血样在45℃的环境中进行10分钟的水浴,而后以3000转/分的离心率离心处理5分钟。当然,现代自动化分析设备的应用使血样的即时生化测定变得更简便,也提高了检测的结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样本处理的过程中,相关医师必须排除黄疸、脂浊以及溶血等这些异常情况对于样本观察结果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抗干扰处理。若无法排除干扰,且发现测定结果呈异常状态,应及时进行原因的排查,必要的时候则应进行血样的重新采集和检测。另外,对于部分因特殊状况而无法进行及时处理的血样,必须先进行血浆或血清的分离,做好加塞处理将样置于4℃的环境中进行保存,以便于保证血样的质量,避免因血样变质而对生化检测的质量形成影响。
四、临床生化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完成以上三个环节的处理并不意味着临床生化检测的整体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障,要切实排除分析过程以外的因素对测定结果形成影响,在完成分析之后,相关人员还必须对测定的结果进行认真的审核和校准,尽管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降低了测定报告的误差,但对测定结果进行审核的环节切不可少;其次,对于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来自于医师或者是患者的各种对测定结果的质疑和投诉,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并着手对室内质控图进行系统的检查,及时解决医师及患者的疑问,同时也可以对设备和仪器进行有效校准,不断促进临床生化检测质量的提升。
总之,随着现代临床生化检测技术、检测设备以及质量控制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临床生化检测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这并不排除部分可能引发测定误差的因素的存在,除了从分析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意外,我们还必须对各种分析过程意外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以便于切实为临床生化检测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礼仪,徐庆雷.分析前各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01).
[2] 于义征,刘希龙.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前沿,2010,(17).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2
一、耐久力的生物学分析
1、耐久力项目的比赛历来被誉为是心脏的较量。
生理医学研究发现,有45%的长跑运动员左心室肥大,而左右心室均见增大的约占20%,这种增大是由长期的进行耐久力训练使心室容积负荷增加,因而心室腔发生了适应性增大,使心容血量增多,它的每搏输出量增加,以保证途中跑对肌肉有更多的血液供应。科学工作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等技术对马拉松跑运动员的心脏进行检查,证实这些运动员心室壁并无显著肥厚。但心室腔较显著增大,所以说,要获得良好的耐久力,那么首先就要锻炼强大而有力的心脏。
2、运动时需要肌肉,肌肉运动需要耗能,运动时间越长它的能量消耗也必然多。
生理医学研究表明,耐久力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常人大1-3倍,肌肉内有氧代谢场所,肌糖元较一般人增加一倍,甘油三脂增加83%,氧气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和磷酸肌酸量也增加。这些是保证耐久运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矗这种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除了有赖强大的心肺功能使每分钟最大吸氧量增加外,肌肉中有氧代谢的酶活的提高,肌糖元,肝糖元贮量增多,动员脂肪供能能力的改善,都是保证耐久力运动的能量供应充足的生理基矗。
3、耐久力运动对人体神经系统也要求颇高,需要各肌肉群高度协调,节省能量。
而人体的肌肉运动与协调是神经系统协调的结果。神经系统一旦疲劳,工作能力下降,对各器官的协调指挥不力,其它器官机能也随之降低,就无法耐久了。神经系统是人体要求最高的系统,它对血液及氧的供应十分敏感。以体重120斤的人为例,脑的重量仅为体重的1/40,但安静时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脑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3%。在长时间耐久运动中,由于全身耗氧的增强及心脏工作的繁重,一旦对脑的供血供氧略有降低,就会导致神经系统协调指挥能力的下降。所以,神经系统对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对各器官系统和肌肉的活动保持较长时间协调调节的能力,也是耐久力运动的重要保证。
二、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耐久力的训练
1.要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向学生讲解对耐久有力有氧运动锻炼身体的好处,要让学生认识到耐久力比赛不单纯是名次的比赛,而真正的是指人体重要器官的较量,要让学生认识到锻炼可利用心肺使血液大量吸收氧气,它可使头脑清楚,工作学习效果加强;再之在大量吸气过程中,它的深吸深呼过程就是隔饥助间饥腹饥肩带肌和背肌参与活动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可促进胸部增长和内脏发育;利用大量业余训练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身高、胸围、肺活量、心脏每搏输血量等数据的变化,从生理基础原理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重视耐久力锻炼的意识。
2、在耐久力锻炼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近到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长跑教学中应首先强调呼吸节奏问题,即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并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意念导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在跑步时让学生默念"两步呼吸练长跑,心情愉快成绩好";又如学生在"极点"过后让学生自己心里默念"脚下生风,越跑越轻"等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
3、要有较长时间的匀速跑练习,因为有氧代谢是耐久跑的核心,这是让人体各器官系统适应耐久练习,锻炼强大心脏工作能力的好办法。在匀速跑时,心率应在每分钟150次左右,这种匀速的长时间的跑不易疲劳但又使心脏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工作,能得到很好锻炼。
4、要有较长距离的间歇跑练习,在匀速跑时心率总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这是一个不足,而间歇跑可使强度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心率跳动次数来控制自己的运动量,如配备心率接收器更为方便,在一个距离跑完后心率要求达到每分钟170-180次,然后休息至心率恢复到每分钟120次左右再跑第二次,这样心率再达到180次的高限,它和匀速跑交替配合使用可互补不足,作为耐久力间歇跑每次距离应在800-3000米。
5、在生活中人们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耐久力,如走路、上楼、骑车子等,要善于发现与提高耐久力的相同处,可参考以下方法做:①利用医学保健监测法,让学生用齐步走的速度(每分钟100-120步)上一般的五层楼,上去后心脏跳动次数,每分钟不超过原心率40%,没有明显的喘气现象,说明心肺功能好。中老年人用此方法做实验若能达到这要求,证明心肺功能最少还可再正常工作二十年。(参考保健医学94年第4期)②学生上楼锻炼前,鼓励学生在楼下进行3-4次深呼吸,这对心肺锻炼有好处,古人云:"登楼如登山",它的锻炼价值很有相近处。
6、锻炼要全面,要注重横向提高耐久力的效果,耐久力的锻炼不应只限一个项目,应安排一些其它所喜爱的项目,安排合理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足球、篮球、游泳等项目,它们都能为提高耐久力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为提高耐久力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1、应在学校大力宣传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提高自觉锻炼意识,把提高全民素质当成百年大计来抓,为青少年终身健康打下良好基矗。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3
关键词:废水处理 浓密机 自动化控制 过程检测仪表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018-03
1、前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文明必需的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在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这些污染物中尤其以有色矿山废水污染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大。因此,经济、适用、高效、先进的矿山废水处理控制方法对于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消除矿山废水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浓密机作为重要的选矿设备在国内外有色、煤炭、环保、化工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用于实现物料的浓缩、澄清,是目前矿山废水处理的核心设备。但目前国内浓缩机生产过程中大都存在以下问题:生产过程许多关键环节未实现在线检测,生产人员只能凭感觉和经验来判断生产情况、进行操作;絮凝剂添加基本采用人工控制甚至盲目添加,造成生产波动大、药剂浪费多、环境污染严重;浓密机工作负荷、浓密机溢流水浊度、浓密机即底流浓度等关键环节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地控制。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了浓缩生产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后续工艺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亟待解决。
本文对在德兴铜矿工业废水处理站实施的浓密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进行介绍。该系统对浓密机生产关键过程检测仪表进行了较好地研究与应用,同时,设计、开发了基于PLC的浓密机生产控制系统,控制算法可以有效地对浓密机生产和絮凝剂添加进行控制。
2、生产工艺及系统方案简介
2.1 现场生产工艺
德兴铜矿精尾厂工业水处理站主要工艺流程为:酸性水、碱性水、电石渣首先在一段反应池内中和、反应,pH值调整至8.0左右;然后,废水经过明渠和迷宫式反应槽流到分配槽中;在分配槽中添加高分子絮凝剂后,浓密机中进行沉降;浓密机溢流水收集到澄清池后外排;沉降后的泥渣部分返回一段反应池重新进行反应,用于提高底流浓度,另外一部分则以尾矿形式排出,如图1所示。
整个工业废水处理生产工艺中浓密机关键生产控制环节包括分配槽絮凝剂添加量控制、浓密机溢流水悬浮物含量(或浊度)和底流排矿浓度控制、返砂流量控制。
在系统实施前,这些生产关键控制环节主要采用人工就地操作,存在着絮凝剂无法实现根据水处理量比例精确地添加;浓密机溢流水中的悬浮物含量没有在线监测和控制;浓密机泥层没有有效测量,易导致浓密机“跑混”、“跑渣”情况发生;浓密机底流浓度低,且波动范围较大;浓密机负荷无法得到实时的监测和有效地控制等问题。
2.2 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方案
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目标要完成絮凝剂添加量控制、浓缩过程控制、返砂流量控制等三个方面关键生产环节自动控制,从而解决影响浓密机生产过程稳定运行的问题。
系统采用了3+2网络结构:三层设备、两层网络。系统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采用西门子S7-300 PLC控制器,用于集成新增加的过程检测仪表和执行设备信号,实现絮凝剂添加、浓密机底流控制算法。S7-300 PLC控制系统同原有控制系统采用MPI通讯,进行过程数据交换。同上位机WinCC软件采用西门子工业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3 浓密机生产过程检测
浓密机生产过程信息和设备状态的检测是浓密机生产自动化控制的基本。所以,系统对这些生产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检测,主要包括给料瞬时流量、给料Ph值、絮凝剂添加量、浓密机泥层高度、浓密机溢流水浊度、浓密机溢流水Ph值、排矿流量、排矿浓度、循环返砂流量等过程信号。浓缩机设备状态主要包括搅拌机电流、浓密机电流和扭矩、浓密机底流泵电流和转速,絮凝剂工作状态等信息。
3、控制算法
3.1 絮凝剂比例添加控制算法
絮凝过程是目前国内外众多水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工艺操作之一,是废水处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絮凝效果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后续流程的运行状况。由于给料废水性质和水量变化较大,导致了手动调节絮凝剂添加量无法适应现场生产的需要,必须实现絮凝剂添加的自动化控制。
系统通过计算出酸性水和碱性水的总流量。按照絮凝剂投加量设定值计算出絮凝剂干药量,并根据絮凝剂制备浓度计算出要投加的絮凝剂溶液设定用量。然后,通过絮凝剂添加管道上安装的流量计和调节阀构成闭环控制,从而控制絮凝剂溶液实际添加量同絮凝剂溶液设定用量相等。
(公式1)
公式1为絮凝剂添加量计算公式。其中,代表絮凝剂溶液设定用量,代表酸性水流量,代表碱性水流量,代表絮凝剂干药投加量设定值,D代表絮凝剂溶液制备浓度。
由于工业废水量受上游生产情况、季节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会经常出现波动。所以,絮凝剂添设定加量也应随废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为了达到絮凝剂精确控制的目标。需要构建絮凝剂添加的随动控制系统,即给定量按照事先未知的时间函数变化,要求输出量跟随给定量的变化。控制流程如图4所示:
3.2 浓密机生产自动控制算法
由于浓密机工艺机理复杂,内部状态不易观察,并具有大惯性、非线性、入料性质波动频繁的特点。所以实现浓密机的自动控制将会极大提高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和质量。系统根据工业现场的实际情况,实现了浓密机的底流流量自动控制、泥层自动控制、负荷连锁控制等。
3.2.1 底流流量自动控制
操作员可以远程设置浓密机底流流量,浓密机底流渣浆泵转速同底流流量构成闭环控制,可以实现浓密机流量的自动调节,确保底流实际流量同浓密机设定流量基本相同。浓密机底流流量控制回路如图5所示:
3.2.2 浓密机泥层自动控制
浓密机泥层的稳定控制对于提高浓密机底流浓度、减小溢流水悬浮物数量都有重要的作用。浓密机底流渣浆泵转速同泥水界面仪检测到的泥层高度构成闭环控制,具体算法如图6所示:
3.2.3 浓密机负荷连锁控制
浓密机连锁控制是针对防止浓密机负荷过大而设计的连锁控制程序。当浓密机的负荷超过一定数值以后,则底流泵加大转速工作,尽快的将浓密机的泥层排出,使浓密机到达稳定符合状态。达到设定的稳定负荷状态以后,浓密机恢复之前的控制状态,继续生产。
3.3 排矿、返砂量远程控制
系统集成了浓密机底流泵控制阀、排矿阀和返砂阀的远程控制。用户可以在控制室中进行底流泵控制切换、排矿管路切换和返砂量调整的功能。
4、工业应用
浓密机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于2010年在德兴铜矿精尾综合厂工业水处理站正式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当中对于工业废水的处理量和处理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在系统投入使用期间,日处理工业废水量最高时可达到60000吨/天以上,酸性水处理能力最大时可达到20000吨/天,较原有额定处理能力提高了20%。同时,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浓密机的底流浓度,最大底流浓度可达到30%,较系统应用前浓度提高了15%。并且,系统可对溢流水浊度进行有效地检测和控制,保证了溢流水达标排放。
5、结语
通过对浓密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絮凝剂添加的及时性和精度,稳定了工业废水处理的连续生产;提高了工业水站的处理能力和外排清水的监控能力;降低了矿山废水排放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4
关键词:在职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建设类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是指面向建设行业培养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现今我国已设立38个专业学位类型,这其中与建设行业有关的有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管理等硕士层次和2011年新增设的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工程硕士中又有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等8个属于建设类的研究领域。我校作为省属高校面向本地区开展建设类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有以下策略:首先是明确目标,培养目标是核心,是设定培养过程和进行培养评价的依据,具有指导作用。其次是教学培养,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其中又涉及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工作、实践环节等几部分,各部分均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第三是培养评价,评价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最终环节,其中包括教育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二、明确目标,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
明确目标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专业学位是与学术性学位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两种类型学位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两种学位教育对招生的办法、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的要求、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质量评估的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专业学位,深化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各类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坚持独特的培养理念是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我校来说,必须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制定和修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三、精心设计培养环节,确保培养质量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设计课程体系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立足基础理、突出实践性、加强选择性。充分听取企业导师意见,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理论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必要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知识结构进行选修;还要兼顾行业任职资格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研讨和试验模拟与传统的课堂讲解结合起来;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做前沿知识讲座,甚至承担部分理论课程的讲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建立网路教育平台,将课堂搬到网上,使因工作关系耽误课程的学生能够随时补修;加强教材建设,尽量选择教指委推荐教材,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编教材或学习指导书。
2.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配备校内外师资。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系所之间的壁垒,将校内优质资源整合利用,聘请其他院系的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或是课程教授,弥补自身师资不足的缺点,如:我校工程硕士中的工业设计工程领域有个景观设计方向,就是以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学科为主,将农学院的风景园林学和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的部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另外,我们也积极动员校外导师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任务,如: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等就是邀请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和优秀的项目经理来讲授,并为他们配备了相关专业的年轻老师做助教,大多数青年教师,是直接从硕士读到博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给在职研究生上课,就知道讲什么、如何讲,就能够讲授有关本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成为最受工程硕士生欢迎的好老师。这种校内外教学团队每月要开一次研讨会,在一起说课和交流。
3.面向生产实际开展论文工作。
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首先应把好选题关,传统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多局限于科研课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从属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方向;而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实用价值,应结合本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等课题,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或是大项目中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由学校导师负责,在做课题时,由校方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这种联合指导方式不仅有利于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是学校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好机会。在论文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进行审议,并对实验条件、经费、工作进度等进行审议。论文评价方面,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1]
四、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体。其中,社会作为评价主体,可以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评价组织等,个体作为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家庭以及高校自身。他们各自对在职研究生教育有不同的需要,各自从自身需要出发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在我国目前社会机构评价还未起步,政府在公共责任方面对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政府在推行资质评估、质量分析和跟踪调研、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等质量保证措施的同时,由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领域教育协作组、质量分析组及培养指导组构成宏观监管组织,就各院校的培养特色、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行不定期检查和考评;结合市场的动态需求,制订整体招生计划,在不同专业学位及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总体协调。
我校重视开展建立企业及学员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与企业交流,采用向企业发放问卷,向企业征求需求意见等方式获得反馈意见,评价院校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及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或者通过企业对参与学习的学员的评价来间接评价院校的办学状况。学员是工程硕士教育最直接的受益主体,他们更注重学校教育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因而学员评价对院校的借鉴意义也更为直接。学员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接受培养期间,将学员过程评价作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在学员回归企业后,通过跟踪调查的结果评价来改进院校培养思路与培养模式。[2]
另外,高校的自律管理也十分重要,高校要不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调节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诸方面以及其间关系的平衡。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我校建立包括专业硕士领导小组评估检查机制、学术委员会监控机制和学员监督反馈机制在内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严把质量关。将管理人员与老师的职位晋升、薪酬待遇、荣誉授予等与学员评价、校友反馈以及社会舆论评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把教育在操作性、务实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成效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在相关主体的监控、评价下,不断完善,自主发展。
五、结语
培养在职研究生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在职攻读的特殊情况;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又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既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考虑企业工作性质及工作的总体安排。也就是说培养在职研究生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集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备与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一体,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受到聊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研立项的支持,是课题的最终成果。本文提出的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在目前我校的在职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于建设类知识的培训要求,学员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为以后的全面开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和成人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5
关键词: 中职教师; 硕士学位; 借鉴伴
随着国家对职教师资建设的大力发展,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问题开始得到关注。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5 年, 国家重点、省级重点、普通中职学校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仅为1.5%、1.1%、1.1%。
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对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以下简称中职硕士) 的问题十分关注。基于此,本文横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借鉴, 纵向从学位定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国际上已提出了多种理念和践行方式, 相关研究及经验丰富多彩
1. 学位定位。国际上普遍将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定位为专业学位范畴, 又叫职业学位。其对应的职业要求为有较高的专门技术层次, 有独特的知识领域, 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 一般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 主要授予受到过高水平专业训练的人才。但事实上, 目前对该学位的命名并不统一。200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UNESCO杭州宣言》中提出针对职教师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职业教育国际硕士学位; 2005 年12 月在中国天津召开的东亚及东南亚国际职教教师教育硕士学位标准的开发与应用国际会议上提出国际职教教师教育硕士学位( Master Degree in TVTE)的概念, 以及德国学者克莱门特提出的职教理学硕士( Master for Engineering for TVTE) 概念等。
2. 课程设置。课程是培养中职教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近年来, 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芬兰Jyvaskyla 工艺学校的Pekka Kamarainen 教授在2004 年11 月的杭州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以下简称TVET) 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框架; 2005 年12 月, 在天津大学主办的东亚及东南亚国际职教教师教育硕士学位标准的开发与应用国际会议上, 德国Frank Bunning和Klaus Jenewein 两位学者提出TVTE 硕士国际课程框架及其标准; Indoneisa 教育大学学者MasriamBukit 提出TVTE 硕士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实施标准。推荐阅读:法律多元理论毕业论文
3. 培养模式。发达国家在培养包括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资时突出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德国的以二元制模式为基础的二次考试资格模式, 即第一次国家统考, 鉴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或实习实践后, 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这是对学生经验与能力的验证。
通过了国家两次统一考试, 学生才能获得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 乌克兰工科教育学院学者ArtuykhStanislav Fedorovich 提出4+1模式, 即四年工科院校毕业生增加1 年心理学和教育学培训; 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学院高级首席教师Les Simpson 提出返回模式, 即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学习1 至2 年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可见, 各国培养模式对于生产实践技能及教学技能两种技能均给予关注。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6
关键词: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6日
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的财务人员供大于求,已经呈现出疲软的态势,而高层次的,尤其是素质比较全面,既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又懂国内法律法规的会计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培养更多与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财会界游戏规则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迫在眉睫。本文从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谈起,分析了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重要性,并从高校基础教育和在职培训两方面探讨了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是综合能力很强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国际化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国际专业视野,熟知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始终站在专业、行业的前沿。
其次,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努力做到思维清晰,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并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中找到联系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运行并解决各类财务问题。
再次,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应该掌握专业、精准的财务英语以及熟练的英语沟通技巧,从而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最后,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并且应该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二、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国际化,而会计人才是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会计人才的国际化进程具有实际意义,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势在必行。在中国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大形势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其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其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为了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了要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发挥其预测和决策的职能。
三、完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高校会计专业,使其适应国际化需求。从近几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上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太差,缺乏必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高校会计专业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当前形势,高校会计专业改革应该面向国际化,应该按照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来培养在校大学生,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分析高校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详细的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教材改革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教材内容的时代性。高校应根据国内学科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进行教材内容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其次,要加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高校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社会上与会计人员相关的各种考试,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CPA)以及ACCA等国外注册会计师考试,力争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为毕业时找工作增加自身价值;最后,要加强教材内容的国际性。教材内容应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部分课程还可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并争取用双语授课,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2、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应以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为目标,创新出一种新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胜,将学生摆在主置,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践教学。高校应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并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使教材的内容符合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要,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外,建议学校应该多方面争取更多的实习经费,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师资队伍。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只有高校教师自身素质过硬,他们才能以身作则,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大学生,并为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高校应该鼓励并支持教师继续深造,考取在职研究生和在职博士研究生;而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密切关注会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及时掌握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力争在课堂上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二)培训优秀在职会计人才,使他们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首先,要科学选拔基础好、有潜力的优秀在职会计人才作为培训对象。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会计行业的领军人才,因此选拔培训对象要立足高起点,并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从全国在职的高层次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理论工作者中,挑选诚实守信、年富力强、潜力较大的人员进行培训;其次,要制定科学培训方案,对选的优秀在职会计人才进行培训。培训的重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并应采用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从而实现全面培养和提升培训对象综合素质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学敏.建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0.
[2]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会计之友,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