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1
关键词:兴趣;阅读;语文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主动探知的思想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要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示范阅读
在教师示范过程中,课文中的美好画面、人物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像潺潺溪水流入学生心田。学生被陶醉了,被感染了,从而激发了阅读兴趣。
2.妙法导入
阅读前,教师精心设计,或用简洁生动的导语,或用美丽动感的图片,或用直观大方的实物,激起想象,带入情境,产生求知欲和阅读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对读书充满了迫切的期待。如,教《春天》这一课,我说:“当春意盎然、春风拂面,万紫千红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春天》这篇课文。”学生情趣浓厚,积极投入到阅读中,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指导阅读,学生会读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使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
1.展开想象“画”中读
读中要求学生在读中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优美精彩语段。学生在读中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课标中要求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画风》时,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读完后让学生根据想象尝试画图。看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听着学生的讲解,我非常高兴。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情境表演法
最受学生欢迎的是表演,低年级的语文课文,大多声情并茂,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通过表演,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形象化、直观化。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中,指导学生打鼓、跳舞。在角色表演中节日气氛更加浓,课文内容很快理解。
3.动作理解法
在读中运用动作,边读边做动作。如,阅读《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学生边读边做蹦跳、炸开、飞舞等动作,做到劳逸结合,学生津津有味。临近下课,大部分学生竟能把课文背下来,真是事半功倍。
三、启发想象,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阅读习惯,达到会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能把“学知识”化为“用知识”。根据课文内容做些拓展练习。如,学习课文后,写读后感、续写课文内容等等,使学生加深理解,养成阅读的习惯,语文水平逐渐提高。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2
一、重视课堂教学,做好阅读分析的知识储备
首先重视课堂教学,以教科书中的教材为范例,引导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知识全面掌握做好阅读分析的知识储存,对不同文体对阅读分析的考查要点,分类,比较,找出规律,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除字、词、句与常考知识点以外往往考查四个要点:一是说明对象及内容,二是说明顺序,三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四是说明语言的特点。
二、注重培养理解、分析创新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所以培养阅读能力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抓起:
(一)理解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1)运用词素知识,从词语本身入手,即先分析合成词各语素(即字)的意思,然后再综合起来理解,例如解释“与日俱增”只要能解释“俱”(都、一齐)的意思。整个词义就容易解释了。
(2)利用同义词来解释。例如解释“诧异”可用同义词“惊诧、惊异、惊讶”来解释。
(3)联系上下文意理解,一般来讲上下文有以下几种关系可以利用:①词语或句子的同义关系。②前后照应关系。③指代关系。④比喻关系。⑤联系文章中心来解释有些句子或抽象、或含蓄、或蕴含深意须联系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要求有以下4个方面着手:
(1)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2)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3)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并就作品的内容和学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4)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如何培养分析能力呢?
(1)掌握有关文体,层次结构,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注意利用一些常见的标志词,关联词来划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2)归内容要点,注意利用“首先”“其次”等关联词利用交代时间,空间等变化的词语。甚至有区别层次功能的标点符号等划分文章,或一层一段的层次,然后分层次归纳要点,注意要点要归纳齐全。
(3)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首先,可利用分层分析的成果,其次要从标题正文和注释中把握写作的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再次要注意利用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来把握。
(4)文章写法包涵很广,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人称的选择,第一第三人称的好处;②倒叙,插叙运用及其作用;③详略是否得当;④从表现手法上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等手法;⑤前后是否照应,开头是否设置悬念,结尾是否深化中心;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有文采等;⑦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生动,写人的方法是否运用得好。
总之,要注意阅读步骤,先将全文通读一遍整体感知理解,其次认真审题,搞清楚题目要求,并尽可能地要求变成分析范围,角度及重要提示,再次应回到文中找准有效阅读区域并尽量扩大要点,然后再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化繁为简,表达要尽量利用原文,力求准确全面。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考试中,考查能力的试题一般是开放性的,主要考查学生联想,想象其创新能力。它鼓励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写法等发表自己的真实而独特的看法,答案不要求唯一,可五花八门,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因此给学生留下了展示个性及才情的广阔天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及解法:
(1)填写句子的试题。
对此类题要弄清试题要求,分析上下文意把握文章脉络,有时还要处理好与上下文的衔接照应。
(2)仿写句子的试题。
对此类题,先要搞清题目要求,再分析所要仿照的句子,从意思、修辞、句式、语气、用词风格等方面把握其隐含要求,然后再展开联想,想象,最后组织语言表达。
(3)为文中观点补写论据的试题。
对此类题,要搞清观点,然后打开记忆之门,调动自己的有关储备。
(4)想象题。
对此类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理解人物形象,搞清楚特定情节及场合的特点,设身处地的想象可能说的话,可能做的事,想象情节可能发展的状况。
(5)写出读了文章的感受,启示等题。
对此类题,要联系文章中心,文章的感情倾向联系现实生活,个人特点来写,写的一般应是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可以从正面表述,也可以从反面来表述。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3
一、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及培养现状
1.阅读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中的硬性要求,同时也是日常及中考等重要考试当中的重要考点。在中学阶段试卷当中,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所占据的分数比例可以高达25%,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阅读能力,那么就会掌握各项考核的主动权。此外,语文方面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在其他科目知识分解与学习时,更好地把握知识脉络,如由语文阅读能力演化成为的英语阅读技巧等。其次,阅读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素养,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为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教学资源有限,或是不能令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规律,或是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量的需求,因此学生需要一定量课外阅读来充实既有的知识体系,如通过课外阅读了解相关古代文学家的生平事迹;通过课外文学著作阅读,增强自身汉语理解、写作等基础能力。
2.时下培养策略和效果的现状
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对阅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上,仅仅局限于对段句、文章的浅表通读,未能深入感知诸如:作者意愿、句逗之间的深意、字词合理运用下的文学魅力等,这种过程使学生忽略了阅读的本意,不能与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刚要性指标相一致。而且,学生阅读能力尚显不足。从历次考试成绩来看,语文科目所反映出的“丢分”情况主要是因为几个原因,包括对题目指向理解不足,导致答辩方向出现偏差;在阅读解释时,不能有效地对文意进行梳理,致使对相关问题的解答不全面;作文时,因为自身词汇量不足,或是对文字适用等把握不当,导致文章结构失衡、言辞平淡无奇等。这些均是由于学生阅读能力不足,难以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或者是难以通过阅读技巧反思自身解答结果等造成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
1.合理划分阅读能力,分类培养与强化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如果不能将之合理分解,在笼统的概念下进行培养和锻炼,那么只能是闭门造车,不得要领。从功能上来看,阅读能力包括“读”的能力,即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单纯浏览的能力,学生应当具备相对快速、准确地浏览内容的具体能力;“理解”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时,应当具备对文章主旨、引线、具体词汇等的理解,掌握文章的真实含义,并且能够根据阅读合理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化用”的能力,学生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文学技巧、语言知识,直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赏析、鉴别能力等。
2.以课本为基础,有机开展课堂阅读
阅读课程本身即是作为语文科目方面的必须教学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应当被适当地安排在语文课堂之中。利用课堂时间开展阅读教学,尽可能地完成对学生的系统指导,争取利用最短的时间,教会更多的学生更全面的阅读技能,普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语文方面教学需要深度依靠教材教参的安排,必须尽可能多地利用课本,才能切合教学大纲的科学安排,有效提高学生能力。因此,要以课本为基础,有机开展课堂阅读,例如:在整个学期的语文课程安排时,可以专程安排阅读课程,带领学生对语文课本中安排的一些赏析类的文章进行阅读,或者是给予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可以对课本中的相关文章进行阅读。
3.以实践为准则,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尝试与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是阅读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就会增强,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我在具体的教学中一般采取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课前设置悬念。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枯燥乏味、流于形式、缺少新意、学生兴趣不高的实际,在课堂中依据文本,使用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在学生进入阅读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升阅读效率。如学习《金钱的魔力》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你认为金钱具有怎样的魔力?走进课文,你就能找到答案。(2)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你通过读文,能找出文中的几个“鬼”吗?这样,学生就会在问题的引导下来品读课文。二是创设阅读情境。情由境生,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创设一个合理的、多维的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阅读前可以通过讲故事、做展示、小表演、看视频等方式来完成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阅读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把学生当成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和思考,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和生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文本的意义,自行建构文章的脉络体系,使学生自己能阅读并会阅读,从而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如学习《乡下人家》一文时,我采取了学生自主阅读交流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以师导读、个人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品读等多样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自主批注,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和小组推荐的优美段落,认真品读,体验情感,领悟写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活动,在自主的读书氛围中探究、学习和交流,从而感受到乡下田园风光和乡下人家的风趣。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从而让情感得以升华。认识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可谓既提高了能力,又陶冶了情操。
三、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阅读时间分配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课上教师讲风盛行,不见学生的读书和思考,学生的阅读不得要领,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掌握方法很重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掌握以下阅读方法。一是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借助学习单读熟课文,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借助工具书识字,理解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学与自主阅读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二是掌握读文方法。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特点,抓住单元训练重点,教给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速读,在课堂上开展经常性、多样化的读文训练,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中以最快的速度扣主题、知作者、综文意、理结构、通脉络、品情感、学写法。让学生带着情感阅读,带着方法阅读,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效果。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多角度地启发学生进行阅读,从而全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一、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构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初中语文阅读培养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语文阅读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筛选能力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初中生在阅读时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面对着浩瀚的书海,学生要具备选择优秀作品的能力,选择思想内容健康、鼓舞自己积极上进的读物。在阅读时,需要根据自己阅读的目的,快速而准确地找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认知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们识字的量和质。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汉字识字量和词汇量,能辨析词语的外延和内涵,能了解语境中的语义及辨析词语间在语义方面的内在联系等。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他们大量识字,掌握常见词语的含义,以及各种句型的用法,注意丰富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三)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能力是一种由学生自身的智力、经验和知识结构等多种因素参与的思维活动能力,是经过分析、综合,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形成对文本的内容等的全方位的把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读不懂一些文章,多半不是因为生字词多,不理解字词的含义,而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四)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是对阅读能力更高的要求,是建立在对作品全面而又准确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的用词造句,文本的写作风格,文章的人物形象及情感的赏析、鉴别和评说的能力。如《沁园春・雪》中的“望”字,统领下文,体现出了诗人的豪迈与大气,更激发了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俗话说:“诗言志。”作者的人格、胸襟、气度的高下也就决定了作品境界的高下。
(五)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能力可以理解为“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新知识、新经验充实已有的旧知识、旧经验;用旧知识、旧经验来理解新文本,或用旧知识、f日经验丰富新知识、新经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尽量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在写作中,从而产生新的体验和认识。
二、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文本的内容,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创设情景,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入阅读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思的习惯;随时圈画的习惯;使用各种工具书的习惯,等等。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个性化阅读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把阅读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阅读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自读自悟,鼓励创造性、个性化阅读。面对同一个文本,由于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对文本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这也就是阅读的个性化。教师就是要将学生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向共性上引导,从而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
(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批注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强调读书做批注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会做各种批注,是读熟、读懂课文的好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把这种自己常用的方法教给学生,批注什么,怎么批注,明确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时可以经常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自己进行阅读。
2.猜读法。是说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文章的标题或者文中的某个情节,对下文内容进行大胆猜测,然后把猜测的内容与原文进行对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朗读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强调了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法,并且向学生讲授朗读的技巧,要注意读音、停顿、语速、语气和语调等。
4.默读法。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并且默读很少出声,这样让学生不互相影响,也就为学生更集中地思考问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默读的时候,要注意带着明确的目的来读,并且克服回视、指读等不良默读行为,以便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精读法。精读是要从词、句、段、篇来对文本进行详细、细致的阅读,是一种课内学习语文的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文本主体结构的能力,了解文本框架“总分、分总、总分总”的形式,分析文本中富有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三、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现代的中小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读书,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学生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6
关键词: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条件 阅读计划 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阅读能力也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要让学生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这应给学生讲明。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呢?
二、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指导学生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
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三、要让学生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要让学生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不少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