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 爱心教育 实施策略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生人生启蒙和成长的关键教育,对于形成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小学教师形成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奉献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工作,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确保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朝着积极进取、昂扬向上、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道路前进,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措施。

一 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界在对小学课程改革中,倾注了大量心力,但是,在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实施德育工作的圆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对小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的常规课程教学中,德育和智育的天平严重失衡。一手硬一手软的育人方针,与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总工作背道而驰。德育教学的开展,往往采用旧的方针,手段和方法都相对滞后,且缺乏必要的目标和实效性。在社会全员领域,德育工作仅仅是作为一种模糊的形式存在,失去了其最初的使用价值。教育课程研发部门并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做强制性的要求,相应的机制和教学之风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由于很多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父母大多外出打工,作为留守孩子,需要社会和学校予以关爱。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对后进生,缺乏必要的关怀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阴影。在环境的浸染下,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德育工作环节,都是在枯燥的书本中体现,缺乏必要的、良性的生存土壤。

二 爱心教育的必要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始终要体现浓烈的人文关怀。在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爱心”教育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爱心教育符合我国教育事业“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更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相适应。古往今来,成功的教育家们,尽管教育思想各有千秋,但是共同的一点就是“爱心教育”,以爱的力量引导、教育学生,给予他们关怀、鼓励,让他们学会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学会自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磨难。爱心教育是在将小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礼貌的高素质的同时,以“心灵的召唤”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认认真真地学习、开开心心地受教育、健健康康地成长。

三 小学生德育教学中爱心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用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

教师以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才会同古人一样,形成“桃李满天下”的盛景。教师通过爱心教育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这样无论是品德还是智慧,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在现实面前,切实承担起教育的重任。不仅是教育界、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价值和彼此尊重的有效武器,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通过心灵感应,爱心教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教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将“爱”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在班级中,自由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对他们的人格予以尊重,耐心教导,不厌其烦。要以孩童的心理跟小学生交流谈心,接触他们的心理世界,对小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在实施爱心教育时,对学生的情感要充分了解,以人文理念治班,以一颗博大仁慈的心去关爱学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缺点及时引导改进。

2.教师资深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员,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小学生培养成健康优秀的好少年起着直接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在日常的德育过程中,融合渗透德育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各项校园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积极分子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德育工作的建设之上,来提高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界培养合乎德育工作建设的优质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将德育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德育工作要发挥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小学校长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改善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员参与,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在社会上通过新闻媒介等平台,宣传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消除影响小学生正常成长的文化垃圾。

3.家长、学校、教师三方紧密合作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十分有限,离开学校的时候,尤其是各种节假日和周末等时间段,学校和教师便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和管理。这是,就需要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培养工作。教师在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制定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后,可以及时通过召开班会或者家访等形式,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把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以书面的形式传达给家长。并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争取家长们的认可和配合。家长要注意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有效地培养。首先,家长也应该全面认识什么事爱心教育以及爱心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学习榜样,在工作之余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其次,家长不能一味溺爱孩子,而是适当地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节假日,可以适当地指导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家庭责任感;在路上遇到有人出现困难的时候,家长也要积极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见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孩子讲解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影响,并告诫孩子要引以为戒。

小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施综合教育,是教育环节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重技轻德”,忽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是当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如果不善于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很可能会使教育失败。爱心教育是温暖学生心灵的“汤汁“,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验,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将爱心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2

一、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二、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2.优化课程进程。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课外活动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三、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3

大部分人都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中学阶段开始抓起也不不晚,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中学阶段也是需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要从小抓起。因为初中时期是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引导是很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小学阶段就不需要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根基是基础”,小学阶段开展的德育教育也正是在为学生今后整个德育教育打基础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德育对学生今后整个德育教育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小学生学习品德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在这个大前提下,教师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把一些育人的知识灌入到学生们的理念当中,让学生也能够逐渐分辨出好和坏、对和错和善与恶以及美和丑。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多观看一些关于教育的影片,多学习一下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慢慢地让学生都能了解美好的品德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很有帮助的,也为奠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打好基础。作为一名教育者,既要能够把课程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洗礼,也要能够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并且选编出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内容要挖掘出来,再收到“整体育人”的效果。要想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借助课堂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动经过学习,学生们也都能够慢慢地学会思考问题,并且还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只有学生培养出来的思想品德才会更加的牢固。

三、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教育学生的地方。但是假如学校只是重视传授学生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忽略了“德”的重要性,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会是一批废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了,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鉴于各个家庭的知识结构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相同,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凤,有些父母不懂得如何才是真正地爱自己的孩子,怎样才是真正的关心他们,这就使得很多的家庭中的独生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贺燕(内蒙古包头市昆区钢铁大街第三小学,内蒙古包头014010)摘要:小学德育的整个教育领域的基础阶段,德育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德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的起点,德育教育也是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说,做好小学德育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关键词:小学德育;重要性;分析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12-0000-01子女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因此,可以这么说,家庭教育的理念则能够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今后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所以说,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德育教育不是光喊口号就行了,也不能只依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家长也是需要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地采取行动,与教师们一起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关注小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记住从小事抓起,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也不是让学生去背那些条条框框的知识,也不要让学生只是停留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教师与家长都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让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养成好习惯,家长和教师也要付诸以行动,在行动中教育孩子们,这样才有利于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以发展。

四、在小学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很大帮助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4

1 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5

教学做合一是他办学的特色。再比如,早期的南开大学,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经济、商务、实业家方面的人才,这和我们现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样的。在当时就是具有着明确的办学特色。而在其管理上,德、智、体并重,尤其是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形成了南开学生的体魄健全的良好精神风貌。上海的阐北八中,以“成功教育”为主导思想,促进了大批学生成为优秀的学生。江苏省泰安县农村的洋思中学是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先学后教、堂堂清、周周清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杜朗口中学是大胆的砸掉讲台,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交流,乃至提高、升华,这就是办学特色。魏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是他所办学校的特色。

我认为所谓的学校特色,并不是单单注重特色,忽略其它教育元素、无限的任其发展,而是以特色为龙头,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并挖掘出独特的优势,全面的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教育目标,是以突破一点从而带动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他是一种扬长补短的行为。长处要无限的去发扬,短处要想尽办法去弥补,不能出现畸形。千万不要以为,特色教育就是单打一的行为。它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成功的教育革新。在这些成功的特色教育学校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产品或称之为效果的,那就是高升学率。这是整个社会都极为关注的因素。这个因素强了,就被认为是一个好学校,于是乎,这个学校的生源也就不成问题了。但这高升学率却被这些学校仅仅称之为“芝麻”而已。被他们称之为“西瓜”的,则是学生的快乐而充实的成长历程、幸福的人生,是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他们没有为了捡一粒“芝麻”而丢了“西瓜”,而是在辛勤培育西瓜的过程中,时刻也没有忘记还有更加珍贵的重要的一粒“芝麻”。高升学率,仅仅是他们素质教育大树上绽开的一枝花朵而已,真正使这朵花盛开的原因则是他们为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阳光、肥沃的土壤、适宜的培育方法。有了这些才使他们的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正证明了: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但不会使升学率下降,反而会促进升学率的提高。升学教育只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不能代表全部的教育内容。因为素质教育中就包含了学生应有的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试问:一个连上考场都手发麻、心发慌、六神无主的考生,可能考出好成绩吗?真正的素质教育下走出来的考生,他会把考场当作他展示才华和自信的最好舞台,在这里,他摩拳擦掌,信心百倍,跃跃欲试。试想,这样的学生会考不出好分数来吗?应试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些特色化学校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能因地制宜,找到了一条学校向前发展的科学道路,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符合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需求。

所以说,学校是培养各种人才的基地,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学校的特色不是出奇制胜,不是一俊遮百丑的高升学率,更不是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带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升学率谈不上是特色,有几个特长生或特长班也不是特色,重点班更不是特色。个别班级优秀、个别学生优秀也不能称为特色。真正的特色是学校内部面对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育。“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色满园。再说教师的风格化,我以为,只有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突出的稳定的教学个性,才堪称为教学风格。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墨守成规的教书匠没有资格谈论风格。这些专家型的教师用自己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日渐成熟的教育理论,并在其思想指导下,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形成了风格甚至是创造了一个流派。魏书生的教学风格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自我教育,教会学生自我管理,老师不在学生照样能自学,成绩还特别优秀;孙维刚的风格是三年初中学完三年高中的数学课程,三年高中学完大学的课程,采取“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多解归一”的立体式教学法,以其大刀阔斧的改革气度成功的演绎了教育的神话。他所带的班级55%考上清华北大,90%以上考入重点大学。钱梦龙以其深厚的精湛的中国传统古代文化底蕴铸就了他出神入化的教学艺术。余映潮的板块式语文教学,全新的阐释了语文可以像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美丽的自然风光一样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这是他们的教育教学风格。

不具备渊博的知识,没有深厚的、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基础的教师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在一个学校中如果各门学科的教师都具有了能称得上是“风格”的教学水平,就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它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所倡导并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风格化,是新课程标准环境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一名教师在教育讲坛上取得的最高成就和达到的最理想境界。学校特色化和教师风格化,都是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学生观的基础之上的。教育的改革与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无的放矢,一切风格和特色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的学生观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关键所在。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管理目标和模式,它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办学特色。

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最著名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说,要按着学生的天然品质和特点去实现学生的发展,这是一种最朴素的教育思想。朴素的思想往往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具科学性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实就是谙合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我认为学生个性化,在心理学方面讲,一是指学生的发展要符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展学生优秀的有潜力的智能,对学生不做刻板划一的培养,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促使其良好的智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使好的方面更好、更加优秀,使学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有的人认为,学生有个性,比如说数学特别好,其它科目不好,于是,就用“偏科”来评价学生,表达的是一种否定的态度。结果,造成了最后就连偏好的科目也都没有优势了。有的专家则认为,学生偏科,偏的还很不够,假如偏的奇、偏的独树一帜,才叫偏得有水平,科学的讲这叫有特色,一些奇才就在这样的人当中产生的。因为他们对这个方向特别喜爱,能激发他的潜能。孔子在几千年前都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啊!二是要符合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是畸形发展,不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只要某一方面会制约学生的发展,成为短板的地步,就必须想办法弥补,最大限度的保证其正常发展,但决不勉强其平均发展。平均发展是最差的教育目标和结果。即便是每门功课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却可能是最值得担忧的学生。因其缺乏个性、缺乏特色,表现不出他有更巨大的潜能,多少年以后,也就是最常见所谓的成绩优秀者,却往往没有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甚至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当初成绩和他有很远差距的同学。这样的学生可能是刻苦认学,也可能是智力超常,但是在学习上存在着不知为什么学,不知道怎样学的死读书本的现象,结果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该开发的潜力没有开发出来。这绝不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班级中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一门课程或一门以上课程的知识水平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大纲所规定的标准,那么,在这个集体中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某门功课不及格或学不会的现象。无限发展学生的优势,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例如,有的学生在数学方面好,有的在物理化学方面优秀,有的学生音乐、美术才能出类拔萃,这是极好的事情。某一方面的才能优秀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自信心,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心理科学研究表明,每一种智能的存在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单一的,这种优秀的智能一方面是因为有其它方面的智能为它提供着帮助,一方面这种优秀智能也会促进其它方面智能的发展。这就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不是全面平均发展或是片面的发展,它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思想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尤其科学的育人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定的以发展学生优秀潜能、优势、特长,促进其个性化成长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点;在此基础上有一支风格化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则是其保证,是必要条件;然后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独特的办学模式,如“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快乐教育”、“自主教育”“成功教育”等,就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6

(凉城县永兴小学内蒙古 凉城013750)

【摘要】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动力,是儿童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坚实的语文功底往往需要在兴趣地追求下得以养成,特别是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有许多要背诵的文章和熟练的成语、学生如果能在兴趣中进行学习,就会积极好学,孜孜不倦地练习。如果不是在兴趣里学习,学生的积极性难于保持,学习的劲头不能持续,扎实的语文基础就难以养成。注重兴趣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学生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学习,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语文。

一、把握时机,渲染课堂气氛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轻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二、交流情感,激发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师生的情感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气氛就会融洽民主。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感知敏锐,记忆更牢固,想象更丰富。比如: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用明亮有神的眼睛看着大家,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到教师的亲切,从而充满信心上好这节课。故此,每节课我都竭力把信任和鼓励的情感表现出来,渗透到教学中,在课堂提问中我总是用带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维、分析和概括,用动作提示学生们回忆旧知识,接受新内容,或用信任、期待的目光引发孩子们的思维。这样不仅消除了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障碍,而且使课堂气氛和谐起来。教师评价学生,要把自己的欢乐情感融入到学生的成功之中,这样就会使每个学生有了自信,从教师的称赞中产生了不可遏止的激情,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收到良好的成绩。

三、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语文的能力。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四、重点引发,反复品味

课文中一些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词语,独具匠心的教材布局,以及耐人寻味的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来,启发他们去体会,去品味,去感悟。某些表面看来已经懂得的词语,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琢磨,会比老师讲解得到的认识更深刻,效果更好。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后到“要学我”,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编辑语文学习园地或办语文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等,还可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可以适当成立语文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表演短剧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语文竞赛,如: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