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建筑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仿古建筑;城市建设

一、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在封建奴隶社会时期,木构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建筑技术的长足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仿古建筑的基本定义

所谓的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现今的仿古建筑物一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并使用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仿古的目的。一般人认为,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外观来建筑新的建筑物就是所谓的仿古建筑,其实不然。对于仿古建筑要满足一下三个要求:

a 建筑物必须存在以下三个部分,即台基、屋身以及屋顶,而且建筑物的主题部分的屋顶必须是传统形式。

b 台基、屋身以及屋顶之间的比例必须与古建筑物的比例相接近。

c 建筑物的外观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股建筑的结构特征及装饰风格。

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可被 称为是仿古建筑。不可以将那些只包含了一点传统建筑物的色彩,或者那些在建筑风格上与传统建筑物有点相似的新建筑物就称为仿古建筑。

三、仿古建筑物的特点及设计要求

1、仿古建筑物的特点

1)主要材料

古代建筑多数都是以木材作为建筑的主材料,所以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可以看出,古代的建筑是由台基、园梁、山墙、廊壁等要素共同构成在结构上软性连接,富有韧性。古代建筑墙体是不承重的,可以敞开也可以是幕墙,到处是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

2)平面特征

古代建筑一般都是以打木桩作为建筑的主体,木桩的范围是以这个建筑物的有多大,然后再设计怎么安放,建筑物的大小是以间的大小和间数的多少来定的。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因此,建筑物的开间一般为单数,而且以开间越多为等级越高。

3)建筑群体

以庭院和由间形成的,层层渐进,古代建筑视角丰富与花样多变。在群体上讲究点、线、面的合理布局,强调有层次、有主次、有广度、有深度、有变化的审美理念。特别讲究中轴线的确立,古建筑的群体布局,大都采用对称和对比的手法,重点建筑置于中轴线上,次要建筑置于两侧,既突出重点,又保持严格的对称和均衡。

2、仿古建筑设计的主要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2)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四、仿古建筑设计的主要方法

1、整体设计

建筑布局是仿古建筑整体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轴线布局和园林布局两种方式。

1)轴线布局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准设计形式DD轴线对称,在建筑物的中间用道路或是建筑形成一条中轴线,在轴线周围依次布置相关建筑。这是仿古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布局形式,故宫、十三陵、太庙等诸多建筑都是采用了这一布局形式,上海世博的一轴四馆也是借鉴了这种设计理念,而新圆明园、大观园、横店影视城等现代仿古建筑区都是采用的轴线布局设计,游客置身其中,有很强的返古感。

2)园林布局。园林布局是仿古建筑中另一重要设计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对山水有很强的依赖性,园林布局有绕山绕水和穿山穿水两种。绕山绕水是将山水作为建筑布局设计的中心,建筑物环绕在山水的周围,这种设计的典型便是颐和园,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整个建筑群依靠山和水得到有机联系,游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眺望到景观的中心,南充著名的北湖公园便是采用了这种仿古形式,建成以来得到了很好的口碑。

2、细部设计

在建筑基本布局完成之后便要开始建筑的细部设计,细部设计是仿古设计的灵魂,可以让整个建筑形象丰满,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式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分类十分明显,主要有塔、亭、殿、院等,建筑形式设计步骤主要便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来进行仿古建筑的细部构造设计,其核心便是将各种传统设计元素有机整合,确立一种主要设计形式,再在当中加载其他元素。例如,我们可以确定以“四合院”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设计中就将以院落作为建筑的构成子单元,而在各个子单元中加入殿、亭等其他元素,这样的设计使我们的建筑既显得丰富,又有一个核心。

2)仿古建筑材料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结构,这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耐火耐腐能力差,使用年限不长,安全隐患大。一方面,现代木材资源紧张,大规模地使用木料既不经济也不环保,所以材料的设计也是仿古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可以用现浇混凝土做柱,其外包裹木工板,再打磨上漆,这样既满足了木柱的视觉效果,又节约了木材,增强了强度。而大型塔式、殿式仿古建筑则完全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来形成建筑物主体,其外采用清水混凝土勾缝或是采用仿古砖贴面来实现古色古香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室内细节来加强仿古设计,这主要是对牌匾、厅廊、中式家具等古代元素的运用,在设计中可以按照传统建筑中厅、堂、房的格局来拜访深具传统意味的细节家具和装饰,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仿古建筑的细节效果。

仿古建筑是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分类,虽然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和发散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华,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表现,那么我们的仿古设计能力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平台。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建筑业中重要组成部分,仿古建筑沿用了传统古建筑的样式,采用现代先进的设计、施工、材料技术,使得仿古建筑既能展现传统古建筑的宏伟气势,尽管其建造难度比较大,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总结传统建筑设计的经验,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相信仿古建筑在建筑领域中获势必会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侃.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艺术评论,2009,3,72-75.

[2]王弦;论当代仿古建筑[J];艺术探索;2008年04期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2

1.1仿古商业街的后现代性

现代主义建筑大多数都是强调使用功能性,很少去强调建筑的装饰性。那么从建筑的形式和意义去分析,商业街的仿古建筑应属于后现代主义。而且很多商业街在进行仿古建筑设计时,也运用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传统元素。如果仿古商业街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那么商业街建筑就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1.2仿古商业街的商业性

商业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商业利益。因此,更多的开发商将商业街的设计采用仿古建筑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作为一条商业街,首先要在使用功能上遵循功能合理性,然后再进行考虑仿古性建筑设计。如果要建设仿古商业街,那么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仿古、仿古的意义、仿古所传承的文化内容是什么等,以此来凸显仿古的真正用意。现代人们为何钟爱百年的文化商业街,因为其更多的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其就像现代社会的人们吃惯了大鱼大肉,如果去吃一些野菜的话,就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因此,需要去考虑生长在钢筋混凝土建筑里的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建筑,如果更好地将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展现给人们,这些才是仿古商业街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2现代商业街仿古建筑方法

2.1拆除重造

将旧建筑进行整体拆除,然后在拆除的位置上按照设计的年代风格进行重建。这种拆除重建的方法,从设计方和施工方的角度而言,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首先,对旧街道房屋进行整体拆除的话,设计者就相当于在一片空地上进行设计,根本不需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另外,新的商业街设计风格可以按照某一个年代的风格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就可以在人力和物力节约大量成本。这种拆除重建的方法固然有自身的优势,然而它也抹杀了人们对旧街道一些记忆,将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进行了“拆除”。换而言之,这些百年老街可以认为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不属于某一代人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之摧毁。

2.2局部改造

局部改造就是在保留一些原建筑的基础上,对一些局部外观进行改造,或者是对旧街道进行整体的景观规划。这也是很多旅游景点惯用的方法,例如我院设计的文殊坊,文殊坊是国内最集中的禅文化中心之一,汇集了千年古寺文殊院,道教圣地五岳宫以及爱道堂、金沙庵等多处古迹,被誉为“都市禅林”。

3解析仿古商业街设计失败的原因

虽然,国内商业街更多是采用仿古建筑设计,但是没有继承原有的传统文化,以至于失去了原居民生活的气息。让人们感觉到商业街的仿古建筑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给人一种肤浅的感觉,也可以看作是换了外衣的便利商店而已。例如苏州寒山寺古街改造工程,其主要是以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苏州寒山寺为中心,因为苏州寒山寺是非常著名的佛教圣地,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古香古味的建筑群。政府和开发商意识到苏州寒山寺所能够带来的商业价值,于是在寒山寺的临近地段进行了商业街规划,建造出了一条在建筑风格、比例等多方面都极为相似的仿古街道。从外观上观察,仿古商业街和寒山寺的建筑风格是一致的,不存在任何不协调的地方。然而在苏州寒山寺的仿古商业街的建造时,将原有的居民全部搬迁,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而且出现了很多五花八门纪念品的商店,以至于后来的游客只认为这只是一个现代便利店而已。如果在进行现代商业街仿古设计时,更多是考虑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而不仅仅是建筑风格,那么商业街的仿古设计也会取得一定的成功。

4小结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3

关键词:仿古建筑;木结构;混凝土结构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4-0121-02

收稿日期:2006-02-25

作者简介:邓晓春(1973-),女,199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内聘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1 引言

中国古建筑虽然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但其独特的结构方法和布置规模始终没有改变,并且是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学科,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式传统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在材料选用、平面处理和艺术造型等方面都有许多自己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木结构在防火与防腐方面的缺陷也日益明显,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仿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成为可能,这也是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代仿古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组合为主的受力系统,吸收了传统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精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将传统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为装饰效果,从而达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以下本文将就某工程实例对此种建筑的结构设计谈几点体会,能为同行在设计工作中提供一些参考。

2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为主的一种结构方式,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层次丰富,均衡对称,空间布局灵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很早就实行了模数制和构件的定型化,对于建筑整体到局部的形式、尺度和做法都有相当详细的规定。中国古代建筑还独创了斗拱的结构形式,并充分运用色彩的装饰手段,使建筑物显得庄重而华丽。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有“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屋顶形式有硬山顶、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和复合顶。

3 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

现阶段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为了达到油漆彩绘之后与木构架相同的外观效果,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3.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各受力构件的规格需满足古典建筑的模数要求,传力体系的构成极其各构件的尺度和形体完全仿照古代木结构中柱、梁、枋、檩的相应做法。

3.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变化显著,造型要求高,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形成了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特点。

3.3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独特装饰作用的结构构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

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错落搭建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体结构为钢筋;昆凝土,装饰常常成为斗拱的主要作用。

雀替:用于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装饰的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具有辅助拉结和装饰双重功能。

4 工程实例

4.1工程概况

开福寺位于长沙城北,它是一座殿字宏伟、气势非凡的千年古寺,具有“三湘名刹”之称。开福寺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有的寺院规模已不能满足佛教事业的发展需要,自2004年开始修复扩建,大悲殿的建设就是其扩建工程子项之一。大悲殿为南方单层双重檐仿古建筑,建筑面积1200m2,总高度25m,面阔七间,共37.8m,进深六间,共30.6m。屋顶形式为歇山顶,黄色琉璃瓦铺盖,飞檐翘角,气魄雄伟,檐下为七踩斗拱。室内采用“露明造”,使空间更高大、更宽敞。该建筑采用了钢筋;昆凝土仿木结构。

4.2大悲殿的结构体系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用SATWE程序进行整体计算,主受力框架用PK程序复核计算配筋。结构方式按照古建筑中的“叠梁式”,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其传力途径也明显不同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屋面荷载通过T形屋面板传给屋面檩条梁,再由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通过最底层的梁传给框架柱。主受力框架立面详见图1。由于大殿建成后需供奉大尊佛像,故殿内抽掉了两根里金柱,使相临柱子间跨度分别达到了19.8m和18.6m。建筑平面图详见图2。这么大的跨度在传统古建筑中是罕见的,而为了保持室内“露明造”的完整性,在15.5m标高处设3根断面为400x1200的交叉转换梁(位于4轴、5轴、C轴上),共同支撑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体系。

4.3屋面板的设计

木结构的屋面木基层是由望板和椽组成的,这就使得仿古建筑的屋面板截面形式为T形,单向受力,板肋之间的距离很近、肋高较小见图3,加上屋面陡峻图4(大悲殿屋脊处为九五举)、造型复杂,屋面一次性全现浇施工难度很大,支模困难,混凝土浇注质量和外观效果均难保证。故将屋面板设计成叠合板,先预制单块的预应力混凝土T形板(或几块T形板组合)作为底模,再在底模上绑扎钢筋网,用细石混凝土浇注叠合层,完成后二者形成整体共同受力。设计时按叠合前和叠合后分阶段对T形板进行强度计算、抗裂验算、挠度验算。分别满足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受力要求。

4.4斗拱和雀替的设计

在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是作为受力构件还是纯装饰构件?采用木结构还是钢筋;昆凝土结构?这就值得探讨了,笔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时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钢筋;昆凝土预制构件,各级斗与拱之间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尺度较大时)或座浆连接(尺度较小时),斗拱在结构中为受力构件。这种做法的主要缺点是做工较粗糙、不美观,而且前者由于构件数量太多防腐和维修费用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故本工程的斗拱采用木结构,且仅作为装饰构件,不考虑其受力。屋檐荷载通过斗拱上方的现浇;昆凝土桃尖梁以及斗拱中间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传给剪力墙下方的额枋,斗和拱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装就位。

雀替仅作为装饰部分,不考虑其受力,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现场制作。主体结构施工时在相应位置留设预埋件,预制的雀替通过预埋件与主体结构的额枋(檐枋)和檐柱焊接连接。

木斗拱与混凝土的预制雀替都是作为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不是一起现浇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与受力构件连接后,再经过油漆彩绘处理,整个建筑物浑然一体,完全达到了传统木结构的艺术效果。建成后的大悲殿入口屋檐照片图4。

5 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木仿古建筑,因组合形式变化大,构件形状复杂,其空间梁板的形状定型和模板、钢筋施工是最大的难题,给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探讨了一些新的思路,力求用现代的构造和装饰处理,还原其传统古代建筑的风格。大悲殿于2004年4月完成设计,同年5月开工,2005年年底建筑竣工图50

参考文献:

[1]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3.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4

【关键词】现代设计;仿古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文章对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对仿古建筑的定义及设计要求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

1.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褒贬不一,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的特点简述

仿古建筑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1)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2)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3)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性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三、仿古建筑的定义及设计要求

1.仿古建筑的定义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2.中国古建筑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3.仿古建筑的设计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2)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3)在建筑结构中有许多构件具有独特的装饰作用,主要包括斗拱和雀替两种:

①斗拱

在斗拱中有一个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型制,处于柱子和木结构梁之间,它的主要作用是传导屋面的荷载、加大屋檐挑出的长度、以及吸收地震的能量等。对于如今的仿古建筑物来说,斗拱主要起着装饰的作用。

②雀替

用于额枋,与檐柱相交处,类似于三角形,在其表面一有雕有装饰的构件。其主要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辅助拉结和装饰等。

四、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1.古建筑一直采用木构架为主要的受力体系,工程施工与设计主要以传承的经验、方法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主要受力体系的仿古建筑。为了对古建筑模仿做到形似,就势必遵照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形式和尺寸权衡,另外还得符合现代建筑规范要求。

按照现代力学理论进行简化,运用现代计算工具进行建模、计算、分析。这样将给建筑和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仿古建筑的设计之初,设计人员脑袋里已经有了即将仿建的古建筑形式,是硬山、歇山还是攒尖,是卷棚还是正脊,开间、进深各为几间,有没有外廊,屋面举折情况等等。

构想出要仿取的纯正古建筑具体情况,然后再根据古代建筑模数制度计算各种构件的几何尺寸,再根据简化结构简历结构模型,运用现代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其内力,复核其截面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

2.大屋顶结构设计

屋顶形式多样,有重檐歇山、十字脊、顶、攒尖、四坡。大屋顶的屋面板是由几段折板组成,在折板的转折点,按照建筑的要求,主要区域直接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局部次要区域梁高与板底有高差时,用砖墙填砌,对于一些不能加梁的区域,则按照构造要求设置弯折钢筋。外墙的封檐板因为尺寸的限制,不能用填充墙砌筑,则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内配置双层双向钢筋,分别锚入屋面板和屋面梁内。

3.斗拱和雀替的设计

笔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时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各级斗与拱之间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尺度较大时或座浆连接尺度较小时,斗拱在结构中为受力构件,这种做法的主要缺点是做工较粗糙、不美观而且前者由于构件数量太多、防腐和维修费用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应用现代设计,

雀替仅作为装饰部分,不考虑其受力则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现场制作,主体结构施工时在相应位置留设预埋件。预制的雀替通过预埋件与主体结构的额枋檐枋和檐柱焊接连接,木斗拱与混凝土的预制雀替都是作为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不是一起现浇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与受力构件连接后,再经过油漆彩绘处理整个建筑物浑然一体,完全达到了传统木结构的艺术效果。

五、结束语

仿古建筑中,合理的应用建筑设计,可以在体现建筑的古典气息的同时,更好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缩短施工周期,当然,还是很多可以深化的地方,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实践才行。

参考文献:

[1]钱小虎.现代建筑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07):17-18.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5

【关键词】仿古建筑;结构设计;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仿古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平面布局讲究中正含蓄,层次丰富,布局灵活多变,对称均衡。因此其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属于分工明确又互有承托的结构体系。比如说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创的斗拱结构形式,充分运用了结构突出和色彩装饰的手段,使得建筑物不仅造型庄重,更显得华丽非凡。在近代仿古建筑中,也采用了相应的仿古建筑形式,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色,同时又采纳了新型建筑结构的特点,在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实现了模数制和构件的定型化,对仿古建筑的整体框架结构设计到细部局部的设计形式,甚至是细部尺度和造型做法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式中的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主要结构方式得到了改良应用,而且其硬山顶、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和复合顶等屋顶型式也被更广泛的应用于中式别墅和中式风格建筑群天际线的规划应用中。

二、仿古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出于防腐及防震的建筑要求,目前阶段的仿古建筑已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原来的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仿古建筑,属于内洋外中,外部要达到油漆彩绘之后与木构架相同的外观效果,但是内部要遵循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应规范要求,同时要兼顾结构抗震要求。因此,仿古建筑与普通的建筑结构设计相比,有显著的特殊结构要求。

1、严格按照古建筑结构体系模数要求和构件来定型化仿古建筑结构体系。仿古建筑结构设计中,各个受力构件的规格必须要满足古典建筑的模数要求,仿古建筑的结构体系和传力体系的构成首先必须满足古代建筑结构传力体系的要求,而各个各构件的尺度和形体应当完全仿照古代木结构中柱、梁、枋、檩的相应做法来进行设计。

2、采用多种结构组合处理方法满足特殊型式屋面造型要求。由于仿古建筑的屋面变化显著,其造型要求特点突出难度高,因此结构构架体系可以使用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这样就能使屋面坡度形成趋上陡峻,趋下平缓的顺滑优美曲线,充分体现古代建筑各种屋顶型式造型要求。

3、部分古建筑中的结构构件退化成为装饰作用。古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独特装饰作用的结构构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的建筑型式,位于木结构梁和柱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和缩短梁跨度的结构作用。对于仿古建筑而言,由于建筑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建筑荷载承载已经全由主体柱梁承担,斗拱已经退化成为装饰,不再作为结构主要承重部件。雀替则用于额枋与檐柱相交处,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具有辅助拉结功能。类似于这些原先木结构建筑中作为主体结构或者辅助结构的部件,在仿古建筑中已经不再具有结构作用,而仅仅作为型式仿制的需要,仅存在装饰功能。

三、仿古建筑工程实例分析

1、南宁市观音禅寺工程概况

位于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观音禅寺扩建工程在原禅院的旧址上改建,扩建后更名为万寿观音寺,占地面积约15亩,是原有面积的三倍。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阁、卧佛殿、法物流通处、素菜馆等布置,整体仿唐宋建筑风格。

观音禅寺在寺庙布局上充分体现了寺庙建筑格局上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观音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以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风格。观音禅寺主要的基本建筑,主要为两组建筑:前门和天王殿为一组,合称前殿,大雄宝殿为一组,为佛寺主体建筑。庭院布局是典型的四合院结构,在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中,宽大的庭院,使用中灵活多变设计理念,适应性很强。

观音禅寺以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观音塔的位置位于全寺中心且独立。观音塔底座正四边形,底部为小池,整个塔浮于水面,造型精美。塔腹上面这四角飞檐,顶覆圆盘上下两层,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大雄宝殿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卧姿态如来佛祖,上层为五方如来,大殿两侧的墙壁上大面积的斑斓色彩墙绘佛教壁画“五百罗汉演教图”。殿前且有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实心的双塔点缀。中国古代寺庙建筑重视色彩表现,屋不呈材,墙不露形。整个观音禅寺寺庙建筑以瓦红色为主,屋顶有金色点缀,色彩鲜艳明丽。

2、大雄宝殿结构体系

大雄宝殿位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仿唐建筑,其建筑主体结构体系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屋面构架体系采用步架和举架复合的结构处理方法,屋面荷载通过屋面板传给屋面檩条梁,由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传给框架柱。由于这样的结构传递体系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进行结构计算时,除了进行建模计算外,还要使进行复核计算,验证配筋梁是否满足结构承重要求。由于殿内相临柱子之间的跨度较大,在进行结构计算时采用了转换梁系,采用复合梁系共同支撑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体系,最终达到仿古建筑主体结构与装饰性结构的完美协调统一。

3、仿古建筑群屋面板的设计

在整个观音禅寺的建筑群中,部分只有一层的仿古建筑,其结构构造较为简单,但是又需要采用仿古建筑的屋面设计,因此为其设置了独特的木结构与框架结构结合的单层仿古建筑结构。本方案中大胆提出了木结构屋面设计,由望板和椽组成木基层,既保留了仿古建筑的屋面板截面形式,也能满足单向受力要求。由于板肋之间的距离很近、肋高较小,而且不同的屋顶造型复杂多样,考虑到屋面板的举折模板铺设难以控制,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采用控制板底标高来控制高程。在屋面施工时,采用预制椽子在现浇混凝土板的方式进行施工方案设计。为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部件受力不超限,需按照施工堆叠前和堆叠后不同受力状态进行强度、抗裂和挠度的验算。

4、仿古建筑群斗拱设计

在大部分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和雀替是作为纯装饰构件,不考虑其受力,与主体结构分别浇筑成型。屋檐荷载通过斗拱上方的现浇混凝土桃尖梁、斗拱中间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传给剪力墙下方的额枋斗和拱,装饰性斗拱必须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装就位。雀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通过主体结构浇筑时留设的预埋件与额枋和檐柱焊接连接。采用这样的建筑结构,结构型式简单,细部只需要经过油漆彩绘处理,就能使整个建筑物外观浑然一体,完全达到木结构的艺术效果。

但是在本方案中,选用了装饰性构件和受力构件结合的设计及施工方式。雀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而斗拱系统全部采用现浇斗拱,斗拱在结构中实际为受力构件。采用斗拱作为受力体系,既实现了对出檐的处理,也减少的撩檐檩的断面高度。在角科斗拱的老角梁处理上,设置了暗梁,与斗拱宽度一致,这样不仅仅实现了长梁的出挑,也控制了受力均衡,加强了结构体系的稳定性。

四、结束语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有着独特的结构方法和布置规模,在进行仿古建筑设计时,应取长补短,采用钢筋混凝土的主体结构,同时吸收传统中国古建筑结构设计的精髓,不仅仅在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和局部装饰设计中达到仿古的效果,更需要在掌握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对计算机结构计算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才能提高仿古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庄清贵.实例谈混凝土仿古建筑结构施工[J],中华民居,2011(07).

[2]张福萍.仿古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简介[J].煤炭工程,2003(09).

[3]康丽娟.某寺庙混凝土仿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实例[J].建筑结构,2011(S1).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6

关键词:明清时期;鸱吻;形态制式;纹样构成

引言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说文解字中言:“鸱鸮,宁鴂也,号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吞脊兽。鸭吻口阔嗓粗,据传鸱吻是龙所生的九子之一,形状像无尾的壁虎,喜欢在险要处四处远眺,也喜欢吞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鸱吻属水性,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因此在屋顶上安防两个相对的鸱吻饰物能驱邪消灾,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集大成的表现。

一、鸱吻的溯源

中国古建筑发展史悠远流长,建筑作为“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唐代时期,在建筑的营造技艺和装饰手法上已呈现出较为成熟的面貌,是中国古建筑历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建筑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构成,其中屋顶是“整个建筑中造型最为突出,外观多为坡顶,少见平顶”,在其建筑形制、营造技艺、装饰艺术等方面皆有较为详尽的规范记载。鸱吻又称蚩尾或鸱尾,作为中国古建筑屋顶中最常见的装饰结构,最早源于东汉晚期,主要出现于中原地区建筑。王其钧从建筑学角度对鸱吻作如下定义:“建筑屋顶上部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即张着巨大的嘴,形态类似于龙形的装饰构架,常被用于传统建筑屋顶之上,主要出现在古代宫殿、楼阁等官制建筑中,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和功能作用。南北朝时期,屋脊上鸱吻的尾尖向内卷曲,外部雕刻鳍纹形象,是较常态的鸱尾形状;从文献记载可知,东晋已出现鸱吻的雏形,直至隋唐时期,鸱吻的形态基本维持这种形制不变,将其定义为鸱吻前阶段;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修建寺庙之风的兴起,建筑正脊两端形态演变为上翘卷起之状;北魏和东魏时期的建筑鸱吻的尾部已非常醒目,如北魏时期龙门石窟莲花洞所雕的鸱吻,轮廓逼真;到西魏时,鸱吻之尾,鳍条突出,略有夸张,更加具备装饰韵味,外缘加置一道鳍尾,总体外形简约、明快,唐朝是传统建筑吻兽发展阶段中的鼎盛时期,在其形态上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为五台山南禅寺正殿的屋顶形式,将唐代早期单一质朴的风格融入了古代传统宗教文化元素,尾部变得卷曲上翘,背脊增加鱼形鳍条,造型浑厚立体;发展到唐代中期,受到印度摩羯纹样的影响,将中国鱼纹与鎏金银盘的摩羯纹融合并运用到鸱吻造型1,使其形象演变为龙口吞脊、不类鱼尾、形似飞鱼、尾指上翘的立体造型。北宋时期,随着建筑理论的丰富及营造技艺的进步促使鸱吻装饰逐步转为典雅大方。据《墨客挥犀》记述,宋代时期的鸱吻尾部仍保持早期向上卷翘的形式,但鱼尾状已逐步消失,在龙头外缘部分加入摩羯神话元素,是鸱吻代替鸱尾发展的标志性阶段;南宋时期鸱吻造型变得更为繁琐,装饰元素愈加丰富,鸱吻头部呈现出略微张开的姿态,原本单一中央卷曲的鱼型尾部融入鸟头的装饰,形态更为静谧俊美。元朝时期的鸱吻形象基本与唐代保持一致,在尾部与背部加入盘旋龙纹和鳞形浮雕,造型更为立体精美,后期的鸱尾逐渐呈现出向外部翻卷且雕刻细节更为考究,是鸱吻装置逐渐走向定型期的过渡时期。

二、鸱吻的设计学分析

明清之后属于鸱吻发展的定型阶段,鸱吻开始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模式,分别为统一简明的官式鸱吻和丰富多样的民式鸱吻。其中官式鸱吻在造型中加入传统“龙”纹元素,色彩搭配多以单一色调为主,常用青色、绿色和黄色;普通民用建筑在构造的时候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禁止使用大型龙吻,多采用小型琉璃瓦质地的鸱吻,色彩丰富多变,在外形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雍容华贵之态,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文化象征。下文将对其形制、纹样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出明清鸱吻发展的特征

(一)形态制式

明清时期的官式鸱吻在造型比例上有严格的尺寸限定。以山西高平县圣姑庙的屋顶鸱吻为例,建于元朝晚期,其形象狰狞凶猛,比例规模较大,是该时期官式鸱吻的典型代表之作。从造型看,鸱吻有上部分缠绕小龙和下部分张大口鸱吻组合而成,龙麒代替了原本长满卷曲绒毛的嘴部,身体上部附属小龙,下方龙爪掌心向上延展,眼目凶光,强壮有力的形态与水鳄鱼较为相似,看上去极为凶悍;明清官式鸱吻还有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比例严谨,除去剑把和背脊部位,其余的体块正好由十三块大小相似的体量构成,其中最大的属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鸱吻,总重量多达4顿。此时期的官式鸱吻,由体块的数量划分建筑的等级高低,是典型的封建形态的原型。相反的,同时期的民式鸱吻则呈现出灵动、修长的体态。例如怀化芙蓉楼上方鸱吻,鸱尾身体朝下,尾部卷曲,长大口吞噬宝剑,形态近于曲形,身材较此时期的官式鸱吻更为纤细修长,嘴部上翘、丰满混润,龙头目光直视前方,身上盘旋小龙,鸱吻尾部向翻卷曲而上,尾部和上身布满鱼鳞,眼睛、嘴巴和尾部的细节也更为精细巧妙,拉长的胡须使得整体造型紧凑灵动、造型华丽。

(二)纹样构成

明清官式的鸱吻主要以祥云纹、水波纹、卷须纹为主,在纹样上体现出浓厚的宗教等级色彩。其中祥云纹最早始于商周时期,主要出现在龙形吻兽背部剑把的位置,表达了人们对追求美好事物的意愿;水波纹等级较低,多数出现在建筑墙体上方的装饰位置,由六组水波花纹构成,强调了鸱吻生物的水性特征;卷须纹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是强健有力的代表,多以三须或五须为一组,卷曲而上,形态飘逸敦厚,是象征集权制的典型纹样。明清民式纹样相比官式更为多样化,常以各式自然花草、动物纹样为主,例如凤纹、卷草纹等。这种出现在民用建筑屋顶的自然装饰纹样体现了匠人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始终将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相依托,体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例如山西张壁的花草纹样装饰,在鸱吻尾部以点缀形式出现的卷曲忍冬纹,以及身体部位的卷草纹,形态各异、精美秀气,表达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影响明清鸱吻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皇权集中制的极高体现。统治者为巩固其地位,常常通过法治指引社会制度,为百姓制定相近的行为准则,表现在建筑形式上尤为明显。据《明史》记载,天子下黄权诏书来宣告“天子理不可逆”的等级制度,在宫殿屋顶的鸱吻制作完成后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仪活动,以象征新制吻兽的诞生和集权的权威。

(二)宗教礼俗

建筑物上的附件必然是与建筑本身所要求的安全理念相和谐的,鸱尾也不能例外。古代建筑物是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的,防止火灾是一个重要项目。《汉记》中记述“虬尾似鸱”就是从柏梁台失火之事引发的,由此,人们开始注重宗教祭祀来避免建筑遭受火灾等灾难。摩羯的形象大概在盛唐时代传入中国,到辽宋时开始普遍应用,这个世间和建筑正脊上的鸱尾出现有头有尾的摩羯造型正好是吻合的。因此,“鸱尾”其“水神”的意义和摩羯灯一样,仍然具有“辟火”的象征意义。作为中华文化最具有典型的传统“大屋顶”结构建筑上的“鸱尾”,其原型来自一个经过佛教化的古印度神话,这足以体现龙中华文化交流的真实性。

(三)风水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造物理念中,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建筑生于自然的天然性。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浩荡宏伟却尽显端详平和之美。这种精神形式的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精髓,是千年文化传承的瑰宝。不论在建筑形制、院落构成、室内格局等方面考虑人与建筑的风水理论,在建筑本身构造的同时也彰显传统文化之美。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在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建筑形式和装饰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屋顶鸱吻为等级制度代表的装饰部件形成了古建筑特有的建筑文化和宗教理念,是后期建筑演变形式的主导缘由。这些装饰构建赋予了建筑艺术更鲜明的造物理念和思想蕴意,极大地强化了建筑的表现力。笔者认为,古建筑屋顶鸱吻的设计学研究价值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从文化角度分析,其一是因为吻兽作为古人求吉辟邪的吉祥物,可用来驱逐鬼怪,是维护民居房屋安定、家族繁盛的重要象征;其二由于古代严苛的宗教等级制度在古建筑屋顶的形式上有明显的反映,其中尤为表现在屋顶装饰上,例如多数的官式或衙府建筑,其屋顶鸱尾的形式与数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等级的高低和制度的森严,是古代宗教文化的体现。(二)从使用功能角度分析,由于屋顶是整个建筑经受风雨侵袭最主要部分,因此屋顶部分的安全性能构建关乎整体建筑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由此屋脊则成为了屋顶防水防潮的关键环节。匠人一般在屋顶上安置吻兽并以多种形式覆盖,位于正脊与垂脊交集处,这种手法不仅是对屋顶的装饰,体现浓厚的宗教文化,同时又起到抵御风雨的作用,形成屋顶特有的轮廓结构。本文对鸱吻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以明清时期鸱吻的形态制式和纹样构成为研究对象,从而解析等级制度、宗教礼俗、风水文化等因素对唐宋时期鸱尾演变形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521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

[3]汤虎.灵居:解读中国人的建筑智慧[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101

[4]陈晓雷.论中国古代木建筑结构与现代伞结构的传承和发展[J].设计.2013(07):177-179

[5]冯双元.鸱尾起源考[J].考古与文物.2011.(1):58-63

[6]王其钧.中国古建筑图解[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7.9

[7]胡正旗.李芋均.也谈“鸱尾”、“鸱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9):90-93

[8]陶思炎.风俗探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94

[9]刘淑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5

[10]金夏.中国建筑装饰[M].合肥:中国百佳图书出版社.2012.69

[11]梁思成.刘致平.中国建筑艺术图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214